快好知 kuaihz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设计

推荐度:

教学反思

推荐度:

美术教学反思

推荐度: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推荐度:

《猫》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

读着《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捕捉到纺织娘,他弃而不舍得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的趴在岸边,静静的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式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不由自主的.被这个孩子吸引。

在教学中,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并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断时,我通过指导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像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学生想像自己在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从而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

我还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既有小时候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长大后对昆虫一如既往的迷恋。学生学完后,对法布尔有着深深的敬佩。

由于在整体感知部分问题处理的有些琐碎,条例性不强,因此教学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对文章的掌握不是很到位。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2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侯对昆虫迷恋的故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所以我以法布尔对昆虫着迷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

一、设置情境

摸一摸你的衣袋里装了些什么?如果一个人的衣袋里装满了各种各样的虫子会怎么样?大家感到“惊奇”“不可思议”,于是学生头脑就存在着疑问了。打开课本找出文中描写“衣袋”的句子都提到了“鼓鼓的”从而带出课题中“装满”这个题眼。

二、 两件事比较

学习两件事目的是为了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但两件事又有不同。一是抓纺织娘用了三天时间,捉甲虫却很“敏捷”地捉住了,可见法布尔对昆虫已相当熟悉了。而捉甲虫“静静的观察”说明法布尔已完全沉浸在昆虫世界中,从侧面更能体会他对昆虫的着迷。

三、对“着迷”的理解

文中出现了“着迷”、“迷恋”、“痴迷”三个词语,文章以此为主线。再经过捉纺织娘和捉甲虫这两件事,大家对“着迷”已有所理解。“迷恋”比“着迷”程度更深,有“依依不舍”的意思。在捉甲虫后,面对父母的"责骂,法布尔仍舍不得丢掉,说明他已沉迷与昆虫世界。而“痴迷”含义更深,已经着魔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法布尔终生致力于对昆虫的研究,从不放弃。才使他踏入科学的殿堂成为一名昆虫学家。

四、再析题目

文章最后提到了人们为了纪念他,给他的雕塑上做了个高高鼓起的口袋,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昆虫”“小动物”,再次回到题目,为什么以装满昆虫的衣袋为题,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他热爱昆虫,热爱大自然,并且全身心的投入,才使的他做的有滋有味,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3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抓住“着迷”,让学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

二、扣住课题,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时间的变化理清课文的条理。学生掌握了方法,很快把课文分成了四部分,并且一边朗读,一边边找出文中提到“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语句。有了全身心的投入,学生很快画出了这样几个句子:“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

三、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四、适当渗透,感悟写法。

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讨论一下文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我只略作点拨,并不明说文章的写作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领悟、理解。比如第一节有几句是典型环境的描写,为下文作了铺垫,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周围的环境。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4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

在教学中,我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以及他对昆虫研究的执着,采取了学生自学、共同交流的形式。我指导学生分别朗读发生在法布尔身上的两件事情,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句来体会法布尔的情感和品质。在交流中,抓住法布尔的话,“三天、终于”、法布尔在捉住小甲虫后的一系列动作等,让学生自读自悟,并展开一定的想象,更进一步了解他内心的感情。在讲解课文的同时,我还注重渗透了习作中的一些写作方法的指导,希望学生能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并熟练运用细节描写等写作手法。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5

法布尔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是个有惊人毅力的孩子。他对昆虫的“着迷”、“迷恋”、“痴迷”的程度令我们每位读者都心生敬佩!课文的语言文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它能够牢牢锁住学生的眼球,扣住学生的心弦。我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引到学生通过这些语句,想象画面,指导有效朗读之后,组织大家讨论、体会这段文字的用意。

二是课文主体部分描述的两件事,抓住关键词句,例如“三天前”、“终于”、“鼓鼓囊囊”、“难过极了”、“很不情愿”、“仍然兴致勃勃”、“躲起来”等词语体会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的喜爱与痴迷,对观察昆虫的执著。

三是在读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引到学生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例如“终于找到这位‘歌唱家’”时,法布尔的神情表现、语言动作;例如受到父母反对、批评时的内心独白等,这些不仅让学生得到语言、表演等能力的锻炼,更对凸现文章的`主题起到深化的作用。

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时候,引导学生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具体,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其中一个“瞧”字一个“终于”学生抓得好!

陶心妮说:“我从一个‘瞧’字读到了法布尔的兴奋、欣喜之情感,三天前他就听到了歌声,他一直在找呀找呀,好不容易才找到,他一定高兴极了,这一个‘瞧’充分地写出了他的心情!”

另一名学生则抓住一个“终于”来谈体会,也从中体会到法布尔抓到了那位“歌唱家”是多么高兴!我趁势引导学生想象:在这三天里,他会做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如下:他可能在学着这位“歌唱家”唱歌,想引诱他出来,竖起耳朵仔细地倾听,他到底在哪里呢?他在草丛中找呀找呀,还自言自语道:“你在哪里?快点出来吧!哈哈,别跟我玩捉迷藏的游戏了,我马上要找到你了!”三天里,法布尔不停地找啊找啊,终于被他找到了!

可见,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是很强的!我希望他们在课外阅读时也能做到这样边读边想,在读中体会,有体会后再读,这样才能有许多收获!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6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即促进者,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快,教师要在短短的几年学习教育时间里,把所教学科的知识全部传授给学生已经不可能,而且也没有必要。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统治地位被动摇。其次,教师作为学生知识源的地位已经动摇。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多样化了,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了,不在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识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渠道的方法。1972年世界教科文组织早已明确了教师的职责。总之,教师再也不能把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在《装满昆虫的衣袋》的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的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从过去作为“道德说教者”“道德偶像”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健康品德的促进者、催化剂,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教学参考上的要求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个人在思考是认为,定位还可以更高一些。所以,我把查阅资料,出个人小报放在第一课时的作业,而第二课时主要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提升学生认真钻研科学,孜孜已求,坚持不懈,克服实现理想道路上的一切困难的精神素养。让文本为学生人生的引路。

二、创设情景、调动生活积累、反复诵读文章

学生的学习体验是他们已有生活经验的积累与对学习对象的感知,产生碰撞而形成的对问题的新认识,是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反映。教师要有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按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他们对世界的认识程度,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已掌握的"学习技能、方法,才能引导他们走进文本,体验文本所赋予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以解决教学难题。 语文学习具有间接性,它需要通过人对语言的感知,进入大脑,调动脑海里储存的知识,对新的认知对象作出判断,进行联想、归纳、编码,再建构起新的认知。要通过语言来感知文本,再经过思维产生体验,是一种思维的再创作。因此,在教学中,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情感,让学生披文入情,把间接的文字符号成为真切的情感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如:学习课文《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中,法布尔的父母因法布尔乘放鸭的机会捉昆虫而责骂他。我相机提问:读到这儿,你这时想对法布尔的父母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想对“母亲”说:“阿姨,我知道,你对法布尔非常关爱,但你不能责骂他,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教育他!”还有的说:“有一次,我捉蜜蜂时,还被蜇了。从此,母亲不再允许我玩昆虫了。可当时我是多么想捉一只蜜蜂来了解它的生活习性呀!正由于母亲的阻拦,我到现在还对蜜蜂的习性一无所知。”有的想对他的父亲说:“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这将影响他的一生,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实践,

三、感悟与“训练”并重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力求把“感悟”与“训练”巧妙地融为一体,我在教《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时,通过说话、引导、朗读、想象、写作等训练,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使语言形式的掌握与内容的感悟、情感的体验相互交叉,有机结合,放飞学生的灵性!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7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因此,教学这一课时,我紧紧抓住“着迷”展开教学。如:文章通过几件事情来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具体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通过自学后与小组同学的交流很快会找到: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当学生概括出这两件事情后,我又引导学生从“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以及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深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本节课教下来后我感到: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美中不足的一点是:应指导学生分角色入情入境地多读读课文。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8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时,我以课题为突破口,以问题引出下文:谁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为什么要装满昆虫?装满昆虫做什么?他们兴趣盎然,主动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朗读边找出表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句子,学生仔细读书,很快画出了好几个句子。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说出合情合理的.原因。学生们从“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感受到了他对昆虫的迷恋。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更细化感受。

学到最后,我让学生填空: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_____, 还装满了______,还装满了____。让学生填写说话,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9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将一个热爱大自然,对昆虫充满迷恋的小男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课堂之初,我以“衣袋”为突破口,以法布尔的行为为主线进行授课。“和你们年纪相仿的男孩,口袋里没有装着零花钱和零食,而是装满了昆虫,这是什么原呢?以此进行探究。

在学校吴校长的指导下,在这堂课中,我特别强调指导朗读和课堂评价,而这正是我以前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找出表现法布尔热爱昆虫的语句,鼓励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读出法布尔“欢呼雀跃”或者“极不情愿”的感情。并且在学生读完后进行及时评价。通过这次上课,我惊喜地发现了指导朗读和教师评价的重要作用,同学们的`积极性特别高,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同时,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了主题阅读书上法布尔写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法布尔观察的细致和对昆虫的喜爱。这堂课让我收获很多,吴校长的指导对我有很大的意义,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实践。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0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课中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放在捉小甲虫后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1

今天完成了领导布置的任务——上一节研讨课,现在的感觉一阵轻松,轻松当然不是来自于自我感觉的良好,而是自己从紧张到平常的一个转变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来自于课堂气氛的活跃让我对这些孩子看到了希望吧?!

今天的学生应该说是给足了我面子,课后统计了发言的人数,占班级的一半,这是前所未有的。看来我一开始对他们提的要求开始有效用了:不管是对是错,一节课至少要发言一次,让大家知道你在思考。从这一点来说我感觉到:孩子其实是很听话的,因为这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他们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

而我也在努力——让自己的课堂和他们贴近,让他们觉得上语文课很有趣。今天因为有听课的老师,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是一个方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自己的准备充分了,所以我能用自己的语言、情绪去感染学生,让他们跟着我走,进入了文本的世界中去。备课是花了心思了,找出了以前的听课记录,汲取别人之精华,搜索了网络上的有关教案,进行参考,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估计精心设计。

今天的课堂没有用多媒体(呵呵,也就是说没有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但是我从来就不认为没有电化教育的课堂就不是一堂现代化的好课(是不是有些张狂?当然我不是说我的课好),但是我觉得一堂课要体现一个理念,要有老师自己的理解和特色,在课堂上要认准一个目标,有重点地训练。

我不记得是哪个特级老师说过的(好象是殷特):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能在一节课上给学生一个知识点,那么这个老师就很了不起(大意好象是这样的)。你想啊,一个学期有多少的语文课?我们小学六年要上多少的语文课?而我们要让孩子掌握的.知识点或者说学习的方法有多少呢?这样一比,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平时的课堂其实很多时候缺少了一种思考,缺少的是一个目标。课文读过去就算了,字会写就行了,那么除了这些,语文还能给孩子一些什么呢?一种思想、一个习惯、一种能力……或许还有更多,而这些都是需要我们潜移默化地训练的,或者说是熏陶更恰当一些吧?

所以,今天我这堂课,我要让学生学会感悟,要会钻进文本,要会咬文嚼字,那么我把重点放在了感悟上面,通过字、词来感悟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所以我花了很多的时间让学生大声朗读,自己默读体会、写批注、同桌讨论,然后交流,内化、朗读、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当然我还用了自己夸张的表现,用了我自己设计的一些小小的圈套,挖掘课文的空白让学生进行想象——比如“法布尔听见父母的喊了吗?为什么?”孩子说没有听见,因为他研究昆虫聚精会神呢!正确,你很聪明!孩子说听见了,继续追问“那为什么不回答呢”?学生一想,因为他怕把虫子吓跑了!哎呀,你也很聪明,会想啊!孩子别提有多得意了!(其实,自己看见他们这么投入地钻我的圈套,我更得意啊!)越是聪明的孩子越会往里面跳,而他们越跳进去越会觉得“哎,语文真有趣,怎么怎么说都对啊,怎么说都可以啊”。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让他们学会说自己的理解而且自圆其说,这也是一种本领。[

我觉得语文课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情趣,要让学生自己乐于说自己的感受。有文学评论家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把学生当成是一个评论家,我们能够倾听他们的声音和理解,那么我们就更能够引导他们走进语文的世界。让他们感觉到语文其实很简单,语文其实很有趣。那么这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让他们少写一些作业也没有关系了,他们喜欢语文、会用语文就可以了,你上课也会觉得轻松了,如果有一天他们说的滔滔不绝,你只有点头的份了,那就是你省心了,你成功了。那这样的课堂是我向往的,也是我所追求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如果说第一堂课是在教给他们方法,那么第二课时我是准备实施演练了,同一课内容,同样的方法,不同的是,让学生多说一点,让自己轻松一点。但在备课的时候我做到一点:如果学生说不上来我怎么说?

我一直都很崇拜于永正老师的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走遍天下。所以我也学着这样(当然我没有这样的功力啊!)。还记得以前上课师傅郭小磊常常批评我的:“备课从来只备条条框框,上课学生答不上来你怎么办?”所以,现在备课我的大体思路先确定,然后我要准备我的“救场”——如果学生不能反应过来我怎么引导。

所以,随着自己对教材把握是深入,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对课堂情况的预先估计,冷场的情况逐渐好转了。但是,因为准备的充分,所以就希望学生能掌握的全面,以至于最后有一个环节因为时间关系仓促了。

当然,小学语文教研组的全体老师都对我的课进行了研讨,大家给予了肯定,对我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在磨练中让自己的课堂更加成熟!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2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而这个课题就突出地显示了法布尔的与众不同。课前学生预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在本子上对这篇课文提三个问题,其中问得最多的是:“为什么要在衣袋里装满昆虫?” “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

的确,看到这个课题便能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但更重要的是突出地表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极其喜爱的态度。说到虫子,一开始很多学生表示出了“不喜欢”,甚至说“恶心”(特别是毛毛虫之类的),我这样说:“可是法布尔却跟你们不一样,他非常喜欢小虫子,课文哪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

学生很快找出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一句。我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两个比“着迷”还要“着迷”的词语:“迷恋”、“痴迷”。应该说,“迷”是全文的线索,是通篇的灵魂。因此,教学本文我紧紧扣住“迷”字展开。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引导学生体会时我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纺织娘和小甲虫的语句,从而来体会在法布尔眼里这些虫子是多么漂亮,很多学生也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两种昆虫;二是描写法布尔如何对待捉到的小虫子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珍爱。尤其是课文的用词非常精确,通过抓关键词、换词比较等方式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甚至是痴迷。

课文中还写到了法布尔受到了父母的责骂,我让学生联系课文谈谈自己对法布尔的父母的.看法。大约一半的学生表示理解法布尔父母的做法,主要是从安全方面考虑(这部分孩子平时属于“听话型”的);而另一半的学生表示不支持法布尔父母的做法,理由是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从“眼泪刷刷地往下流”可以看出(这部分孩子是属于“有主见型”的)。到底是高年级的学生了,说话有理有据的,我在课堂上也没有说法布尔父母的做法是对是错,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对于法布尔来说,“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已经达到痴迷的地步了。

我想,学生在课文中充分感受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痴迷之后,课前提出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3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引导学生体会时我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纺织娘和小甲虫的语句,从而来体会在法布尔眼里这些虫子是多么漂亮,很多学生也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两种昆虫;二是描写法布尔如何对待捉到的小虫子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珍爱。尤其是课文的用词非常精确,通过抓关键词、换词比较等方式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甚至是痴迷。

师父在听完我的课后,点评如下:

整节课有亮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大的一个亮点是设计在学习第2—3自然段后的一个“想象情境,练习说话”:你能想象吗?当小法布尔的父母找到他,发现他是在捉纺织娘的时候,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小法布尔又会怎么说,怎么想呢?在这个环节,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思维得到了发散,更让他们深刻认识到了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全文的主线可以更突出,抓住三个词“着迷”、“迷恋”、“痴迷”,并出示含有这三个词的句子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这样全文的脉络会更清晰。

2、在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五到九自然段时,可以把握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三个方面,让学生学习这种写作方式。

3、最后介绍并交流《昆虫记》读后感的时候,可以设计让学生找找最吸引自己的某处描写,还可以一起来看看视频,丰富学生的感受,激起阅读兴趣。

这节课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4

《装满昆虫的衣袋》,一个迷恋昆虫的孩子跃然纸上。为了捉到纺织娘,他锲而不舍地寻找了三天;爸爸叫他去放鸭子,他却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正是凭着这种浓厚的兴趣,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着读着,我们不由自主地被这个孩子吸引。

在教学时,我努力想把一个真实的法布尔全面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本课,我引导学生感受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是人在文中,神在文外。因此,我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体味语言,并与实际生活结合,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

在教学设计我做了两点:

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与实际生活结合,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激活学生的读书需求,使师生,文本之间进行和谐的对话。在教学捉纺织娘时,我从纺织娘入手,因为农村的孩子对纺织娘比较熟悉,我让他们描述了自己听到的纺织娘的声音和样子,孩子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觉得纺织娘的`声音很烦人,浑身绿色比较难捉,而且也都表明到处可见,对那小昆虫没多大兴趣,接着我马上问学生法布尔呢,是怎么做的,通过读文章学生找到他觉得纺织娘是“歌唱家”,并用了三天时间去捉它,两者一对比,学生马上体会到了他对昆虫的痴迷。在教学放鸭子片段时,指导了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的不同动作,也让他们想象自己什么时候会有这些动作,体会出了对昆虫的喜爱和痴迷。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时的有趣画面。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加深了。

第二,充分利用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把法布尔这位伟大的昆虫学家多层面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既有小时侯观察昆虫的痴迷,也有以后一如既往对昆虫的迷恋;既惊叹于他对科学的执著,也钦佩他优美的文笔、流畅的语言。学生学完后,脑海中留下的,除了对课文的全面感知,还有对法布尔的深深钦佩。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15

今天讲的课文是《装满昆虫的衣袋》第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读熟课文,认识生词。本节课我设计的是以学生自主在课本做标记为主,同时讲一讲昨天晚上布置的一个短文的题目《我与法布尔》。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自由读书,然后请几个人展示读,之后才是让学生默读课文并做标记。我没做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去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简单写写自己的理解。最终的结果不是很好,学生找到的句子很少。

吸取了前一节课的教训,上第二节课时,我先引导学生分析这篇课文的中心:主要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接着直接提出要求:找出能体现法布尔对昆虫痴迷的.句子,并进行分析。这样一来,学生相对来说容易去找。大部分学生都能找到比较典型的句子,如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农活正要回家,法布尔不见了。

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她,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

他把鸭子赶进池塘以后,就去水边逮蝴蝶,捉甲虫,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

他边叫边用小手扑过去,敏捷地捉住了它。

这一天,他还捡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塞得鼓鼓囊囊的。

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

夕阳西下,法布尔赶着鸭子,满载而归,心里甜滋滋的。

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句子虽然找到了,但理解时,学生却不会抓住关键词去分析。只有两三个学生能根据重点词理解,如有学生从“三天前”知道了法布尔观察的时间很长,通过“敏捷”这个词懂得了法布尔经常去捉昆虫。我以这两个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分析内容。通过具体指导,有的学生找到了“暮色笼罩了田野”,知道这里指时间很晚了,法布尔为了捉昆虫却还没回家;“欣赏”证明法布尔对待昆虫就像对待一件艺术品一样;“放进”“包上”“装进”一系列动作体现法布尔小心翼翼地对待昆虫,生怕有一点伤害;“鼓鼓囊囊”说明法布尔捡到的东西非常多,他对什么也很感兴趣;“心里甜滋滋的”对法布尔的心里描写,捡到宝贝后的喜悦心情;“放进了垃圾堆”其中的动词“放”说明法布尔对昆虫的不舍,还有可能还想拿回来等等。

以前上课,虽然有时也引导学生这样去一边读书一边做记号,但总归不是经常运用,因而有的学生似乎不太适应。包括有的较好的学生,这节课的表现都不是很积极。本来是两个任务的,最后一项讲评昨天晚上的作业《我和法布尔》一点儿都没涉及。也说明,学生对于这样去读书还不熟练。课下的作业是让学生整理课堂上讲到的句子,目的是想让他们巩固一下。以后还得继续用这种方法,力争使学生真正能自己读书,能从书中获得自己的独特感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衣袋  衣袋词条  昆虫  昆虫词条  装满  装满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