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1

《认识乘法》二年级上册的内容,是乘法认识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乘法,能正确读写乘法算式,能正确将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并且本节课还要注意对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本课的重难点是要使学生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突破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学生对“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理解。

首先,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儿童游乐园游戏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算出各个游乐项目的人数,引导学生用连加的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要注意让学生观察图形,如摩天轮、过山车、小火车,他们是几个几个坐在一起的,有几组等等,初步体会“加数相同”。

其次,通过让学生摆小棒的动手操作活动,进一步来体会,如让学生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先摆一个,在摆第二个,第三个,再让学生说出自己所摆的图形,一个要几根小棒,2个呢,3个呢,这时可以让学生说出“相同加数”是几,有几个。

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后面再引入乘法时,就水到渠成了,而且,学生在练习最后的将连加改写成乘法的训练题时,解决相对轻松了。

由于是学生初步认识乘法,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不易掌握,尤其是后进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所以本节课也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1、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没有很好的面向全体学生,从后续的作业情况看,少数学生不能正确改写,说明他们对加法和乘法的联系,没有多大的体会,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加法中。

2、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有待加强,几个精彩的回答只局限在那几个优秀学生中,所以,为了教学的节奏,忽视了对班级多数学生的训练,如何把握好这两者的度,是后面的教学中要注意的。

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因此,我充分给了学生的自由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经历“找一找” 、“折一折” 、“比一比”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体会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学生头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模糊的概念。这些都是教学新知的生活基础。但学生有可能混淆生活中的角和数学意义上的角。本节课要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为下节课认识直角作好知识准备。同时,这部分知识能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与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们虽然貌不相似,理却相通。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帮助学生建立起实物与概念间的联系,化抽象为具体,就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我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我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2

这节课是教学整千数和一万的认识。让学生通过数数、用计数器表示数、整理数位顺序表等活动,理解整千数和一万的含义,会读写整千数,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开始,我先出示一个体育馆的图片,让学生对万有个初步的认知,万是一个很大的数。有的学生可以讲到。接着从学生已经掌握的数1、10、100开始建立一个知识的连贯性,他们能充分发挥以前的知识,将以前的知识自然地进行迁移。教学10个一百是一千,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了解几千的数,这里学生通过反复的练习说可以很好地理解。接着,从一千一千数到一万,建立万的概念。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困难,都比较驾轻就熟了。再举几个例子,我们学校的人有二千人,一万有几个我们学校的人了。联系生活实际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二部分是借助计数器教学,我先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习、所认识的计数器,以及上面的计数单位,唤起学生的记忆,自然地认识“千”。然后出示两颗珠子,将它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数以及这两颗珠子放在这个位置所表示的含义。接着写一写已学习的数位顺序表。接着,拨出一个整千数,其他学生写出这个数,强调其他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的时候就要用0来补足。让学生上台拨珠子,要求拨一个整千数,再练习写一写。

接着用计数器认识一万,我又让几个学生试着拨一拨最后,我在学生的基础上继续拨整千数,7000、8000、9000,当我摆10颗珠子在千位上的时候,学生没有明显的异意,我便自己提出还可以怎么来表示呢?这时我请了一个学生来拨一拨,他就在万的位置上拨了一颗珠子,而没有把千位上的珠子退下去,对于满十进一可能有的学生还不是很能对知识做很好地延伸。对于这个问题一提学生就能了解,他们感受到“满十进一”的原则,加深对计数单位“十”的认识,培养着学生的数感。所以千位的前一个数位就是万位,补充数位顺序表。最后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所学的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了解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数学和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以致用,体现学习数学的意义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3

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1、范老师多少岁;

课上孩子们交流自己的爸爸妈妈多少岁的话题。大家站起来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多少岁了。

顺着书本上的问题(如上图),我顺势问孩子们:那你们猜猜范老师多少岁了?

有两个孩子说:范老师21岁、22岁。

哈,一年级孩子说起年龄总让人啼笑皆非的。

记得上一届一年级,有个孩子指着一个刚毕业的女教师说,宋老师82岁。问那孩子,为什么要说82岁?那孩子说,数越大表示越年轻!哈!

当两个孩子猜了我二十几岁后,接下来有孩子开始猜我四十几岁。

问原因,说,范老师有点老了。

唉,真伤心丫!

还有的孩子站起来,都猜三十几岁。

我让孩子们说说猜测的依据。

成成站起来,扯着他高八度的嗓门说:“范老师都已经有了女儿了,而且和我们是一样大的,所以,我想范老师肯定满三十几岁了!”

我夸奖成成是个会找线索,会推想的好孩子!范老师女儿都9岁了,怎么可能21、22岁呀!

2、抓豆子

到了实践活动中的抓豆子环节,孩子们欢快的闹腾开了,一片五谷丰登的势态。(如图)

抓一把蚕豆,数一数。

抓一把花生估一估。

再通过蚕豆与花生的实际大小,判断推想,一把花生的粒数肯定比蚕豆要多。

花生和蚕豆的实际大小关系,有点像昨天习题中苹果和草莓的关系,需要孩子们调动生活经验,为数学推理服务。(如图)

课上大家交流一下,前后沟通一下,好有意思!、

不过更有意思的是,好多孩子带的.蚕豆花生等都是熟的。所以,活动刚开始,就有宝贝抓着豆子嚷嚷:老师,这是熟的!边说边往嘴里塞。

还有的小组,花生米没有带成,带了炒熟的花生果。结果,在抓花生米环节,整个小组索性剥开花生果,吃起了香喷喷的花生米。这样肆无忌惮的,也只有一年级的宝贝们了!

翔可爱透了,在活动开始后,他执拗的举高小手,我蹲下身问,翔,怎么了?他说,老师,我奶奶煮的花生米可好吃了。不过今天带的是生的!

如果下次带豆子,一定要叮嘱家长们,带生的!

看似玩玩闹闹的一节课,从中也看不到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搜集信息、估计、操作等活动经验,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4

一、关注起点,联系实际

学生对千以内的数有了深刻的认识,在生活中对整万数已经有了模糊的认识,于是,我先让学生用含有数字的语言介绍学校,这里面含有我们学习过的1000以内的数,唤醒已有知识经验。接着出示体育馆的照片,让学生猜想可以坐多少人,让学生经历从小数到大数猜想的过程。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主动地学习下面的新知识。

二、联系旧知,直观感受

在让学生直观感受一万的含义时,我是通过数正方体找“一”、“十”、“百”、“千”之间的关系,复习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使学生有效地形成对计数单位及其十进关系的认识。由此,再让学生正着数,再倒着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联系生活,加强感受

数感的建立要渗透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的点滴之中。因此,在设计教案时,通过感受“一百本数学书叠起来有多高,”和“一百个苹果吃多少年”,从高度、时间、空间的角度,让学生感受“一千”,从学生的眼神和惊叹声中,我知道了学生对一千的含义有了更深的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教学此课后,我更加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四、注意细节,锻炼能力。

细节决定成败。

①让学生学得扎实,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充分利用课件和学具,使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还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看似简单的口算,学生心里是怎么想的,也要让他们多说说,如100+900怎么等于1000,是考察是否理解1000的关键。说得清,辨得明,也能让理解速度慢的同学有个参考,多好!

五、本课的不足。

1、对学生不信任。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在某些问题得处理上给学生充分探讨交流的时间太少,比如在教学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方法时,应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然后让他们各抒己见,把他们看成学习的主人,学习自信心才更容易建立,同学之间也才会慢慢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2、学具利用欠缺。应该让学生人人准备一个计数器,如果有计数器就可以让学生一起拨,然后再次体会满十进一的思想,也就是对于教学中的意外生成可以灵动地处理,另外还可以增设一个环节,让他们任意拨数。让学生自己操作,可能学生会拨出整千和,也可能拨出几百的数,虽然这是下节课的内容,但可作为本节课的生长点,这样设计感觉处理活,还显得生动点比较多,更能锻炼教师自身的教学机智

3、要多分析学生。应在课前分析学生的现实状态,既要预设学生的问题,又要关注学生动态生成。对学生的表现要做出针对性的评价,这样会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节研讨课,我知道上好一节课,要经过多次磨课,要制定实效性的教学目标,分析教材,了解学生,舍得花时间去探究。虽然这些对青年教师来说,不是一下就能做到,但我会一直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进取。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5

“我们认识的数”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数单元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考虑到我所面对的孩子年龄只有7、8岁,他们注意力不易持久,如果单纯让学生说生活中100以内的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

一、课内外结合,活动中积累

这节课是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教学目标光靠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本课最多只能解决一个方法指导的问题。大量的积累和感悟还要由学生自己在课外解决。老师们也看到了,当我问:你们找到了哪些数,谁先来说?孩子们思维活跃,大胆举手,个个争着说。正是由于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活动,才有了课上学生的侃侃而谈,精彩的“数”展示。学生在收集和汇报中充分体验到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小组分工,活动中体验

小组合作是课标中所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促进集体协作精神的形成。这节课我吸取了前几次试教中小组合作分工不明确,杂乱无序的教训,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

(1)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

(2)数出一把花生米的粒数。

(3)以一把花生米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糖和一把黄豆的粒数。

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6

这一节课终于结束了,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回原处了。介于之前从来没有以公开课的形式来上综合活动课,所以,从准备至上课结束一直非常紧张。

首先来谈谈通过本节课我发现自己的弱点。语言组织,可能是因为紧张,事先的语言设计没有很好的运用。本节课安排了四个“你发现了吗?”帮助同学们通过观察去发现知识,结果,很多发现全是我以引导的形式帮助他们总结的。在“数一数”,通过活动重点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而最后,我的"总结却很少。

最后说一说本节课的自我突破,我打破了自我惯有的那种“稳”的固定课堂气氛,还给孩子们一个低年级课堂应该有的那种活跃与自主。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7

今天有幸和金陵小学仙林分校的徐梅老师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整节课主要分为三部分: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

“说一说”环节中,徐老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年龄超过1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在30几40几岁的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超过60岁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在50几岁,60几岁以上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是30、4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让小朋友们对家人的年龄都一个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这个很好,很值得我学习。

两节课中,区别最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部分:“猜一猜”的环节,(选的豆子的特点,蚕豆和花生米差不多,蚕豆比花生米大一点,花生米比黄豆大的多)两节课中,都是先开始提出要求,活动时如何操作,这一点在活动操作中确实很必要。而徐老师在说完要求后,还给学生示范了如何抓,她是原话:现在请看老师怎么做,老师现在要抓一把蚕豆,张开手抓一大把,不要太紧,不要太松,尽可能抓满就好。这样的示范为学生下面的操作提供了实效性,而我在这一个环节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后来学生在抓豆子的过程,学生相互之间不统一,有的抓太紧,有的抓太松,还有的同学自己前后抓的都不统一,这一点是需要我学习的地方。另外,徐老师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感觉很好,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而且积极性很高,真正觉得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而我的活动总觉得是一种形式上的动,没有让学生思维真正的动起来。在猜一猜环节中,我们都设计了记录结果的表格。

从表格的设计上各有千秋,徐老师让每一次操作完,组员把结果报给组长,所以在报的过程中,学生比较的只是一种横向比较,我比你的多还是少?那种成就感源于与他人比较的结果,而没有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如才花生米是根据蚕豆的粒数来猜出来的)的一个纵向思维,而我的表格是学生每一次记录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的。所以从教材的.设计安排角度考虑,我觉得我的表格比较合理些。

另外,小组活动中,我一次操作,我是一贯的口令(说停就停)来让他们停止操作,而徐老师是通过按节奏拍掌声来让他们做好,这样拍掌声的过程中,其实也在等那些没有做好的孩子。(下次试着学做)

在教学数一数,没法将孩子带到校园,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校园美景带入教师,这还是比较好的!

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我觉得自己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上课走动次数太多,容易忽略学生,原因:急躁。

2、语言表达不规范,以后的课,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如今天课中量词的使用等。

3、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说的机会。徐老师今天的课细节做得很好,如一个孩子民族的发音有误,她纠正两三次,孩子说的不完整,她一次次引导,看了真让人感动。而在我的课堂,我可能很容易忽略这些,包括孩子的生成性错误。以后这点要改,照顾到我的每一个孩子!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一节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为了让这节课上的不单调,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设计这样一节课。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让学生学习的非常扎实。我用不同的数学方式进行了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一二组用5个5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然后再出示课题。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紧接着,我让学生用刚才数的这些数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

(1)首先我来示范,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要求学生不能抓得太紧,也不能抓得太多。

(2)数出一把蚕豆的粒数。

(3)以一把蚕豆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花生米和一把黄豆的粒数。

(4)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最后一个环节“数一数”时,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数校园的大树,数校园的房间等等。让学生们在游戏当中,在快乐当中掌握了数,运用了数,并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解。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9

教学反思

今天教学《我们认识的数》这一课时时,原本觉得这个内容太单调,不好上,为了让这节课上得不单调,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这样设计了这节课:

在教学第一个环节“说一说”时,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环节我教学得非常扎实,我用四种数数方式进行了数的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一二组用五个五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四组十个十个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紧接着,我抓住时机说:“同学们数数数得这么好,那你能用你刚才数的这些数其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吗?”“你能说得和别人不一样吗”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

在教学第二环节“说说家人的年龄”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数字的,比如说我们的年龄。你能说出家里人的年龄吗?”等学生说出了家人的年龄后,我会夸他“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等。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数的应用,还教育了学生做一个关心家人的好孩子。然后直接让他们判断“小明家那个64岁年龄的人”应该是谁,学生有了刚才对年龄认识的基础,他们一下就能猜出那可能是谁的"年龄。

在教学第三环节“猜一猜”时,我课前提前通知学生准备一些玉米、蚕豆等农作物。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对数量的估计还很陌生,于是,我在教学上打破了常规,改变了一下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了不让学生没有把握的乱猜,我先让他们随便抓一把玉米,数一数是多少个,然后再重新抓一把,猜一猜,这一把有多少个,在数一数确认一下,然后再抓一把蚕豆猜一猜有多少个。这样,学生的头脑里已基本有了一定的数量,然后我随机提问:“你认为抓一把玉米多还是抓一把蚕豆多?”这时,学生就会很明白地说出哪个多、哪个少。他们用他们的小手清楚地感知了体积大的抓的少,体积小的就抓的多的这个特点,因此,也巩固了比多比少的概念。

在教学最后一环节“数一数”时,我过渡为:“今天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好,老师要奖励你们,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做《找数字》游戏好吗,这时,学生非常兴奋,我也由此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数校园的大树,数校园的房间,数校园的花池等等。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在快乐当中掌握了数,运用了数,并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节。

所以,我认为这堂课上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掌握了知识,算得上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值得探讨的就是,教学“猜一猜“时,我打破常规,采用的那种教学方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还有待于我向专家去请教。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10

《认识更大的数》教学反思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

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

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学生初步认识了大数后,可以组织学生到各种媒体上收集一些数据,并能说一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以提高学生感受的程度。这时,“数”不再枯燥机械,而是很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本单元将多位数的读法与写法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因为这两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然,在教学中,可以先突出读法,在学生掌握读法的基础上,然后再讨论写法。在读、写大数时学生依靠彼此的帮助和题型都可以完成学习任务,在读写中间有零的大数的时候,碰到的困难比较多,我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大家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生会借助以前学习的经验和基础,较快较好地掌握了关于“零”的读写。一些比较大的数据,由于书写的不方便,需要将一些较大的数据改写成以万、或亿作单位,这样既方便书写,又便于读数。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收集的资料,放手让学生学习,通过观察比较,在读写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改写大数的必要性。数据的改写是对数据表示形式的变化,它的大小并没有发生变化。在改写过程中我注重向学生说明改写后为什么要写计数单位的道理。

如:9600000=960万,等号左边的数是以“个”为单位,一般以“个”为单位就不写计数单位了。而等号的右边是以“万”为单位,如果这个计数单位不写,那么就会变成以“个”为单位,这样两者之间就会相差很大。这些道理,可以结合具体的情景加以说明,以便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减少错误。近似数是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数,它与精确数不同,表示的仅是某一对象的一定范围。对于近似数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也已接触到,不过没有出现这样的概念。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出现较大的困难,主要是区分近似数与精确数的困难和将根据不同的需要取不同的精确值,这两方面的困难我通过以下教学进行解决。

出示一些数据,有些是精确的,有些是近似的。可以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并讨论为什么会形成这些近似数,从而让学生明白近似数产生的过程,以加深对近似数概念的理解。求近似数方法教材采用观察思考的方法,把一组不同的近似数放在一起,根据不同的要求,得出不同的近似数。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分析,寻找其中的.规律。

总体来说,本单元的教学效果比较好,但学生粗心的毛病还比较严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加强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学习的“再创造” ——《平移与平行》教学反思四年级《平移与平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移又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教材设计了六个环节,首先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发现平行线的特征;再通过实际操作“移一移”“折一折”,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行线的特征;通过后面的:“说一说”让学生知道在我们生活中,每天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平行线,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画一画”,学会画平行线,达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最后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知识学会在立体图形中如何找平行线,达到对知识的巩固认识的提升。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创设情境,架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新课导入时,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再平移铅笔、观看生活中的平行现象的图片,

从中使学生抽象出平行线的特点和它与平移的关系,不仅架起了新知与旧知的桥梁,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他们主动的探索欲望。

二、强化动手实践,拓宽探究空间。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必须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根据这一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例如上课一开始,我让学生根据原有平移知识来平移铅笔,从中发现平移与平行关系。再让学生通过“移一移”“折一折” “画一画”“找一找”的实践活动,经历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内化平行与平移关系和平行的特点,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探究性和创造性,而且体验到自已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三、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过程。

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已的观察和探索,自主发现、合理建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画法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地讲授画法,而是让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先独立尝试,发现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已来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经历了问题研究的整个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角的度量》的教学反思角的度量,一直是我感到头痛的一个知识点。数学概念多,如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都是一些抽象的纯数学语言,同时知识盲点也比较多,几乎没有旧知识作铺垫,操作程序复杂,尤其是对于动作不够协调的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重点与难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上面两个层次来进行。

第一层是课题的引进。我先出示两个角,让学生去比较两个角哪个角大?有人认为角1大,有人认为角2大。当他们在争论不休时,引入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角的度量”从而产生学习需求。

第二层是让学生认识量角器,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这种自主探究的方法。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是具备这种自主探索能力的。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11

今天我执教了“我们认识的数”,它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数单元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考虑到我所面对的孩子年龄只有7、8岁,他们注意力不易持久,如果单纯让学生说生活中100以内的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最后一个“数一数”环节要是安排学生室外活动,时间又是否允许?基于以上考虑,在课前我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课前调查,课中交流,课中探究,课后实践这条主线贯穿整个活动过程,收到了颇好的教学果。

一、课内外结合,活动中积累这节课是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教学目标光靠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本课最多只能解决一个方法指导的问题。大量的积累和感悟还要由学生自己在课外解决。当我问:你们找到了哪些数,谁先来说?孩子们思维活跃,大胆举手,个个争着说。正是由于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活动,才有了课上学生的侃侃而谈,精彩的“数”展示。学生在收集和汇报中充分体验到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小组分工,活动中体验小组合作是课标中所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促进集体协作精神的形成。这节课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

(1)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

(2)数出一把花生米的粒数。

(3)以一把花生米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糖和一把黄豆的粒数。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三、重视估算,活动中指导新课标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说,这节课上我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每次学生汇报完所收集的数据后,我都引导他们小结:你是怎么找到这些数的?用了什么方法?除此外我还十分注重了估算策略的渗透。如让学生猜年龄“我家有一个人,今年()岁,猜猜是谁?根据提示:“多了、少了、多得多、少得多”猜物品的价格,根据一把花生米的粒数估一估一把糖、黄豆有多少粒这些环节,既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增强了数感,更让猜对的孩子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12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活动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会用学过的百以内的数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个数,让学生在抓东西的动手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同时学会一些估计的策略和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在课前调查中,让学生用一百以内的数说一句话的题目,书上也给了两个例子,结果发现学生说的例子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

(1)学生说的例子范围很窄,许多孩子就按照书上的例子套,没有发散开来。

(2)学生举的例子数字局限在10以内的"数字居多。

分析原因,在于学生接触的事物的数量以10以内的数为主,并且他们关注的事物是与他们生活密切联系的那一部分,比较狭隘。教师就在课前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生活中的一百以内的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回家后与父母一起找一找,并在上课时把找的东西带来全班展示,结果学生找的很多东西都非常有价值,比如一个学生带了一根皮尺,上面就有着百以内的数;又如一个学生带了一本日历来指给大家看上面的百以内的数,班上甚至有一个孩子把家里的如筷子的支数,小人书的本数,光盘的张数,象棋子的个数,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更加深了百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课后调查中,仍有这道题目,目的是检测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活动,能不能更开放的说出生活中的例子。可惜的是结果并不如人意,学生的回答要么仍是自己找的例子,要么还是自己以前就知道的,如班上有36人,说明教师这一部分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先用课件演示书上的例子,这时已经有学生举起了手准备回答,但教师为了再开拓学生的思路,没有对此做出反应,而是拿出自己准备的东西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里说,最后才请个别学生说他们的发现。问题出现在四人小组讨论这里,学生虽然都互相说了,但并没有认真听其他人的发言,也就没有吸取别人说的好的地方,最后能说出来的可能仍是自己带的例子或是自己以前就知道的。

本节课以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为主,有四人讨论,更多的是四人动手操作抓糖果、花生米和黄豆的活动,在课堂中就呈现出一种比较乱的状态,教师对小组活动的组织和把握还需要改进和训练,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经历学习的过程,教师又能有序地进行组织教学,做数学活动中真正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  反思  反思词条  认识  认识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我们  我们词条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

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推荐度:幼儿园大班教学反思随笔推荐度:幼儿园大班安全教学反思推荐度:幼儿园大班教师教学反思推荐度: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幼...(展开)

教学反思

 版音乐教师教学反思

音乐教学反思推荐度:小学音乐教学反思推荐度:音乐优秀教学反思推荐度:初中音乐教学反思推荐度:音乐《咏鹅》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实用版音乐教师教学反思范文三篇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