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教学反思(通用3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教学反思(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教学反思1
体会及反思:
1、在初一旧教材中完成三角形内外角和的教学之后,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对于多边形的情况如何。结合新教材中这一部分内容的编排,所以特意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这样一堂活动课,希望对于新课程标准思想有所体现。
2、为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尽量围绕学生展开。如: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组与组之间交流等形式。虽然想法上有此意图,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是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有事先没预计到的,也有想体现但没体现完整的。经过课后反思及老教师们的指点,主要表现在:
(1)较多的"着眼于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及学生能力(如:合作、探究、交流等)的培养,而忽视了教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的落实。学生练的机会不多,仅有编制习题解答这一部分,且对学生来说要求较高,教师在编题前可先让学生解题,给学生搭好阶梯,使其不至于感到突然。
(2)小组讨论可以说是新教材框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事先一定要有详细的计划。这也是本堂课暴露缺陷较多的环节。比如:组员的设置(七、八人一组加上发下的表格较少使得讨论未能有效的开展),以4、5人为一组较为合适,且要分工明确,如谁记录,谁发言等等,避免某些小组成员流离于合作之外。教师还应精心策划:讨论如何有效地开展;时间多长;采取何种讨论方法;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又该担当何种角色等。
(3)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发言过分地注重于探索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探索过程的展示。同时教师有些总结性的话,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较为单一,肯定不够及时,表扬不够热情,比如当最后一个平常表现较为一般的学生有此创意时,教师就应大加赞扬,从而也能激发课堂气氛。
虽然整堂课下来出现了较多的漏洞,但我想作为一个新教师的一种尝试也未尝不可。只有通过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失败,我们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教学反思2
《多边形的外角和》是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外角和与多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学习的,学生对三角形的外角有所了解,但对于多边形的外角还不太清楚,教材中给出了小明绕五边形广场按逆时针方向跑步的例子,在第一个班讲的时候,学生不太理解为什么小明转的角度就是多边形的外角,于是,我打算在第二个班让学生实际做一下。
刚上课不久,有个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我刚好想找个人演示一下,正好找这个学生。我让他起立并绕着教室走一圈,他一听有点懵,不过他也照做了。在他走的过程中,每当有一个拐弯时,我都叫他停,让大家注意他转动的角度,再继续走,再拐弯时,再让大家注意他转动的角度,让他绕着教室走一圈,把他的大致路线在黑板上画出来,形成一个多边形,然后让大家说他刚才转过的角是哪个角,这次大部分学生都找出来了,他转的.角就是多边形的外角。从而我提出多边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呢?因为刚学过多边形的内角和,所以他们很容易想到用内角和来解决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对于全班学生来说,更有利于理解多边形外角的概念,对于那个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既没有伤其自尊,又让他的注意力回到了课堂上,一举两得。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在讲课时要时刻注意学生的表情,行动。刚参加工作时,我只想着能把课讲好就行了,可老师讲的是否学生都听了呢,听进去多少呢?现在,我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课堂管理,比如学生是否在听;如果注意力不太集中了应该怎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设计什么样的游戏或活动,能让学生快乐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让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数学,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教学反思3
《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终于上完了,然而对这一课的思考才刚刚开始,正如周梦莉校长所说,我们的目标不是这一课本身,而是对于这一课的研究给我们数学教学的一点启发。
有幸与实验小学赵丽老师同时选中《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课,但我们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对它进行了解读。20世纪90年代,因为农村小学学生人数的急剧减少,我们学校在课堂上尝试性的进行了分层异步教学,在同一节课中,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差异,把学生分成A,B两组,在组内又依托知识水平相近原则,把3,4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通常采用合——分——合的模式进行教学,即,当A组同学教学时,B组自学,反之亦然,经过与普通班的对比研究,发现复式班学生在学习效果上有着明显的成效。基于这一基础,我采用分层的模式来进行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这一尝试,让我对自己的.数学教学有了如下反思:
1,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及活动经验,对学生进行分组,以期达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的目标,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要能吃饱,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在实际教学中,对于A组和B组的学生,除了在教学形式上有所区别外,A组教学为主,B组自学为主,我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对AB组并没有显着区分,在以后的尝试探索中,我应对A组加以更细致的教学指导,对B组更大胆的放手,让学生上台说,做,教,减少B组的教学时间。
2,勇于放手,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在一开始设计B组的学习单时,即使B组同学学习能力较强,但出于对学生的担忧,担心学生想不到用分一分的方法,在学习单上,我引导学生,多边形能够分成几个三角形,内角和怎么算。而周校长建议我,是否能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把“小问题”变为“大问题”,直接提问学生,多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让学生去尝试探索各种方法,而不仅局限于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在后来的实际教学中,采用了“大问题”的提问方式,我惊喜的发现,学生的探究自学能力比我预想的出色许多。
3,细节入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小学数学良好习惯的.培养不仅对学生自身的数学学习有所裨益,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更是尤为明显。在分层教学的模式中,为避免AB组互相间的干扰,必须在课堂上对每组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课前乃至平时都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学老师对课堂全局的把握更加深刻,才能够让数学课堂井然有序,数学教学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的数学分层教学不光是为了学生掌握某一定的知识,而是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方式中不断感悟体会,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以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