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生》教学反思
推荐度:
语文落花生教学反思
推荐度:
《落花生》语文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落花生》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落花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落花生》教学反思1
上周去济宁听了两天优质课,感觉现在的语文课越来越扎实了。没有眼花缭乱的花架子,每一步都扎扎实实,就连导入新课都是开门见山。不管是哪个年级,都把读书、写字作为重点,一笔笔地教,一句句地读,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课堂。
《落花生》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是现代作家许地山。我也从读和写入手,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训练。对于生字的学习,我认为教学方法应该多元化,高年级学生更应如此,他们已经具备了一些自己识字的能力,而且大量的阅读已经让他们的识字量远远超出了课本,所以对于课文中的生字一定要灵活处理.切莫教条,打击了他们识字的兴趣。
我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识字写字训练。“茅”“榨”“榴”容易写错笔画,孩子们作为小老师提醒大家注意关键笔画。书写上老师的.指导不可少,每一笔,每一画都示范,虽然到高年级了,仍有必要一板一眼。以前我也认为5年级了,孩子有了写字能力和水平,让他们自己去写。但是回看他们的书写,并没有达到5年级水平。他们善于模仿,教师应该成为他们最好的典范。书写评价就像修改作文,需要点评、引导、激励才能有进步。
《落花生》教学反思2
我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让学生在阅读、朗读中感悟、体验文本内容,在品读中体会落花生的精神。我在设计和教学中体现了一下几个方面:
一、以“读”为本,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做到以读为本,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体会到了作者的感情。另外,学生在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朗读、诵读中去感受。我主要抓住父亲所说的`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设置悬念,大胆质疑,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环境。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互相质疑提出问题:如: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课文用了什么写法来突出花生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各抒已见,这样的课堂讨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敢于直言,个性得到发展。
在引导学生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体会这句话的内涵时,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我借助能用落花生比喻哪一类人?,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落花生的特点进而阐明做人的道理。落花生外表不好看,但它有用,有益于人类,有着内在的美,有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
总之,教学时我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落花生》教学反思3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我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
一《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并点拨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例深谈,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感悟到的“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
二、这节课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
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我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认同我的想法,按原计划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即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而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善于表现自己,像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我执教时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我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学生各抒己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课后链接丛书《塞上看柳》,作者借塞上柳指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
《落花生》教学反思4
《落花生》是一篇语言朴实、篇幅较短小、道理明晰的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来写,有详有略。我本课导学案的四环设计,从字词入手,整体感悟,层层深入,再围绕“议花生”这部分让学生开展互学、共学,进行探讨,交流,感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花生的品格,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一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在课堂上四环学习中,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因此整节课的推进还是比较顺畅的。大部分学生在课前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独学,当学生在品读重点部分父亲的话时,经过互学,共学谈体会时,发言的学生都讲到点上了,遗憾的是教师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再往深一层说出抓住哪些关键词谈体会的阅读方法。而教师这一适时的“推波助澜”恰恰是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的`关键,因为这是方法的指导。对中后进生尤为重要。因此,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了结果而忽略了生成。
同时,因为这篇课文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里面蕴含做人的道理,学生虽然在课堂上谈到了对父亲那段话的理解,但也许是课前独学时借助了教材详解等工具书,学生的理解也许是流于形式的,很多道理可能要让学生在以后人生历程中慢慢体会。所以,在重点段落的处理上,如果不只是以不同的形式多读了几次,而是尝试让学生把重点段落背诵下来,再慢慢在生活中体会可能会更好。课后我细细回顾,可能这是我在备课时忽略了的。
课后评课,姚主任给出了建议:备课多关注单元导读,关注课后问题,关注园地拓展活动,这样教学目标定位更准确,设计出的导学案更有实效。
《落花生》教学反思5
特别感谢校领导给了我这次历练的机会,同时还有我的师父朱婷老师和语文组其他老师细致的指导及鼓励。这是我的第一堂公开课,也是第一次有这么多高水平的老师对我的课进行深入的讲评,我感觉受益匪浅。
课后,我对我的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多让学生动脑想,动嘴说。
在本节课中,我的讲解过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也太少,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想得少,说得少,这与我们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是不协调的。其实,让学生说的过程中,是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他们回答问题也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想问题并且进行表达,这样其他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践行好,“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原则。
二、深层次地挖掘知识,不能仅限于课本。
在《落花生》这篇课文中,作者用花生同苹果、石榴、桃子作比较,用花生的品质告诉我们,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是课本中需要大家明白的道理,那其实我们可以再深入研究:苹果、石榴、桃子就是不好的吗?我们能不能做一个既讲究了体面,又对别人有好处的人呢?也许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课本的知识已经足矣,但是,对于一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就要掌握的更深入一些。所以,作为教师,课下所准备的知识一定要源于课本并且高于课本,以一种更高的姿态来对知识进行讲授,就会有另外一种更好地效果产生。
三、严谨用语,避免产生歧义。
在本节课中,就“对比”是否是修辞手法产生了歧义,这属于我的用语不够严谨。而语文就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以后我一定会注意,并且锻炼自己的科学用语。
四、注意每一个小细节,严格要求自己。
首先,这节课就出现了重点生字没播放书写顺序,这是我在准备的时候疏忽的地方,以后一定要注意。其次,我的板书结构也不是很好,显得有些混乱,主线结构不够清晰明了,以后一定要加强训练。
教学本来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遗憾,才能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争取使自己在不断地磨练中一次次完善自我,做一个无愧于学生的教师。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更好的课堂。我要不断的努力,每堂课都要像上公开课一样,精心准备,备教材,备学生,认真总结每堂课的得与失,做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
《落花生》教学反思6
《落花生》是一篇借物喻人,富于哲理性的一篇课文,其特点是:由物及人、借物说理、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和重点突出等。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学花生”来写,重点突出了“议花生”这部分的内容。
在设计这堂课时,首先我大胆地对对教材进行取舍,把父亲所说的这几句话作为学习该文的突破口,深入理解父亲话的含义,从而抓住课文的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全文思想感情。其次,为了突破本课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求培养学生求异性思维。最后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还学生自由学习的权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课堂反馈时,我发现通过自已的方式,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十分丰富,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调动起来。
二、合作探究,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语文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自由、愉悦、和谐的实践氛围,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尽情舒展生命活力。
在教学《落花生》一课中,从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到精读课文,理解父亲说的话,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情”,我都引导学生自已读,小组合作,以交流汇报的形式参与学习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两段话这一环节时,父亲的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包蕴着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教学时,我不过多地讲解分析,而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交流。实践证明,学生都能在合作学习中,按学习要求找出花生与三种水果的不同特点,体会出花生默默无闻,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美好品格。
三、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
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的问题,都由他们自己解决。在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四、方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所以教学结束后,我布置学生课后读几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再次领悟这种说明方法。
总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然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教材把握不到位、紧张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师语言词不达意、引导学生读书不够等,希望各位领导、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
《落花生》教学反思7
《落花生》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叙事散文,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为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既要求学生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又要求学生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根据教材的特点我引导学生重点品析“议花生”这个部分,在学花生的品质时,学生质疑:课文中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进行了比较,是不是说它们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价值呢?这个问题也是我要重点讲解分析的。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各抒己见。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我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 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其中有一个同学就讲得非常好:“老师,我觉得在这里只是把桃子、石榴、苹果的果实的生长位置作了比较,目的是要突出花生的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而不是有意贬低这几样水果。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在深入学习时,还应重点放在理解爸爸说的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句话上,由落花生的`特点体会做人的道理。
学习落花生内在秀美,默默奉献,造福人类的精神。在讨论外表好看和不好看与有用和没有用的关系时,我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由于文章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在充分接触文本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讨论:作者借助落花生比喻怎样的人?在生活中哪些人,也像落花生那样不图虚名、默默地做着奉献?通过联系实际,学生能认识到自己身边的,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做着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就像落花生一样,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也许并不令人羡慕,他们的劳动成果也许并不引人注目,但他们切切实实在为大家服务,例如:清洁工、送报人、修理工、医生、教师、军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他们是有用的,是值得我们敬重的。我们学习落花生,不仅不要看不起外表不美,但实际有用的人,而且自己也要甘愿像落花生那样,做普普通通的人,干实实在在的事,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别人带去更多的好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落花生》教学反思8
《落花生》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5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许地山,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落花生》是许地山的散文名篇,以其淳厚朴实的风格著称。因原文的行文不易于小学生读懂和理解,所以在选入课文时做了“翻译式”的改动。这篇散文的文字本就不见功夫,所谓“无技巧”,修改后更是显得简单平易,学生对课文字面意思的理解不会有什么困难。另外,文章的抒情性不强,主要部分是以“实录”的对话形式出现,主要通过父亲对花生的谈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说明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如何在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挖掘这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是这课教学首先应考虑的。经过找师傅和教研组长评课,有如下认识。
一、本节课设计的可取之处
1.课文内容上详略得当,直抓重点。《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章。我执教时从“课文讲了哪些事入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并顺势点明本文突出优点“详略得当”。接下来直奔重点——议花生。把握课文重点,抓紧上课节奏,避免了课堂的拖沓。
2.联系实际,理解文章重点《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热烈地讨论。出示许地山的个人事迹,用实例告诉许地山笔名的含义。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举例自己身边的“落花生”一样的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落花生的品质,更希望学生日后能学习落花生的`品质。
二、本节课的不足
1.课堂上对学生语言规范不到位。语文不只要求老师使用优美合理的语文语言,更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五年级的学生足可以讲话说的规范。但我平时课上强调较少,导致学生语文语言差。
2.课堂各“任务”间过渡语表达不清晰。课堂过渡语使连接课堂的关键。老师明确清晰的进行过渡才能使所有学生了解接下来的课堂节奏,不至于是学生跟不上老师节奏。但我课上的过渡句使用不好,可也是会有学生走神的关键因素。日后的上课过程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3.课外拓展没有发挥实用。
《石灰吟》是学生接触过的“借物喻人”的古诗名篇。我原本的设想是通过《石灰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但是,我没有对《石灰吟》中借哪些物喻那些人进行解释,没有达到目的。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今天这堂课经历了3次的试讲,改教学设计4次,最终得以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虽然这节课有很多不足,但之前试讲的“没有抓住重点”“时间分配不合理”“课堂节奏拖沓”“教态软绵”这些问题都改正了。经历了之前为了这堂课的磨练,我想到了一句诗“宝剑锋从磨砺出”。希望我可以越练越好,越练越进步。
《落花生》教学反思9
教学完《落花生》一课,我的感触颇多,我觉得在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值得关注。
一、教师应从始至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导入的悬念到文章资料的理解,以及写作方法的说明和对教材资料的补充,应充分思考到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我想探究,我想学习,我渴望解答这一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把理解资料,升华感情与实践导行三者有利地结合起来,真正到达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教师应当营造平等、愉悦的交流环境,还要适时引导。
语文课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但被激发,就会问题多,答案多,话题多,有时甚至会与课文资料毫不相干,这时教师就要营造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但要避免学生谈的漫无边际,教师就要全面调控课堂,对于学生说得离谱时要采用适时适度的"评价性语言及时把他们引导到课文的相关资料中来,还应注意不打消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保护他们的求知欲。
三、学生搜集信息与理解课文是相辅相成的
透过本课教学,我觉得学生搜集信息的潜力和途径都很差,因此时理解文章资料造成了必须的障碍,只能从教师搜集的资料外获得信息,相对来说,信息比较少。
《落花生》教学反思10
根据“教学课程”理论,《落花生》这片课文反映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很有教育意义,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花生虽然外表不美,但心灵很美值得赞美,喜欢,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方式:
1、重视培养学生读书能力,利用插图和录音等多种媒体,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了解。
2、对重点字、词、句、段进行富有实效的训练,使本课的知识点落到实处。
3、围绕学习提示语,把学习提示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与课文理解融合在一起,文章第二段是重点段,着重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拿花生跟石榴、苹果比,赞美了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学生进行比较真正体会到做人的`美德:
⑴ 花生、核桃——外表丑陋,果实香、实用。
⑵ 桃子、石榴、苹果——外表美,果实又香又甜。
5、小组合作,自主构想,自主探究设计,互相交流引导、评价。
6、在过程性自我评价中提升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具有生活化的学习点明文章主题,父亲借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用“藏而不露”埋在地里象征革命前程无限美好,光明灿烂,表现出父亲有一颗爱祖国、爱劳动的心,教学中紧紧抓住父亲教育子女的话去读,从读中品味,从读中欣赏。
7、不足之处:
学生理解的能力有层次的差异,今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努力使每位学生学有所长,可采用“扶——半扶半放——放”的顺序进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落花生》教学反思11
10月25日,我们朱曲镇小语工作室联合门楼任小语工作室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执教了《落花生》一课,通过备课,上课、评课,我对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状况,透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以下几方面。
一、设置悬念,激发探究欲望
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我结合学校正在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诵读三首古诗《草》《梅花》《蜂》,看似无心,实则为文末“借物喻人”手法的理解运用埋下了伏笔。然后出示落花生的图片,并将这种农作物与作者许地山放在一起,设置悬念——许地山为什么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笔名?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花生的品格悟出做人的道理,适时补充许地山要做落花生一样的人的话,再次回顾许地山的笔名,首尾呼应,整个教学环节力求做到简单清晰。
本课在写作方法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关于这一点的教学,一开始,我只是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篇幅上发现这一特点,然后设置悬念,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等学完这篇课文,你就明白了。在感悟到做人的道理后,我再次把问题抛给学生。此时学生已经感悟到,议花生这一部分最能突出做人的道理,而这也正是课文的中心。然后迁移到写作方法,在我们今后的写作中,也要做到主次分明,能突出文章中心的材料就详写,一些铺垫性的材料就可以略写。
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导入的悬念到文章资料的理解,以及写作方法的说明和对教材资料的补充,我都充分思考到调动学生的原有认知,摸清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从头到尾都沉浸在一种我想探究,我想学习,我渴望解答这一问题的情境之中,这样才能把理解资料,升华感情与实践导行三者有利地结合起来,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以人为本,授之以渔
课文第一自然段涉及许多字词方面的知识,我以抽查的形式指名学生读,通过四个词组的构词结构来讲清“播种”的“种”在这里为何读“zhǒng”,从而让学生明白多音字的读音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判定。“园”“院”二字的区别,我让学生通过组词来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从而得出形近字的区别是根据字义来判定的结论。还有对“居然”一词的理解,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出那种“出乎意料”的感觉。
在这里,知识的获得不是老师的灌输,而是学生思考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方法的掌握有助于以后的举一反三,迁移运用,我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吧!
三、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含义,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然后设置小练笔,夸一夸这些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在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四、注重评价,体会学习的成就感
在学习花生的品格时,学生说出了“朴实无华”这个词,应该说,这个词就是答案,但是,我感觉学生可能是看了参考资料才得出的结论,于是,我来了一个附加题——你能结合花生的外表来谈一下对这个词的理解吗?果然,我提问的那个小女孩不会回答,大庭广众之下,孩子的脸上有尴尬,还有羞愧。我告诉她:“孩子,没关系,站起来,老师教你。”’在我的引导下,她顺利地说出了答案,我不失时机地表扬她:“看,这回答的多好啊!”此时的孩子,脸上洋溢的是羞涩,是成功的喜悦。
在说轻声的词语时,一个小女孩说出了“收拾”一词,我拍着她的肩膀说:“你一定是个爱做家务的孩子!”
在谈对父亲的话的理解时,听着学生精彩的发言,我不由自主地说:“你简直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啊!”
关于许地山的笔名,一个孩子说出自己的见解,我赞叹道:“你真是许地山先生的知音啊!”
“课堂上没有真正的错,只要你敢想敢发言,那你就是最棒的”,这是我在课堂上最爱对学生说的话。的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的讨论,探究。在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发表看法时,我们要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并鼓励表扬他们。从而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并获得成就感,愉悦感。
当然,本节课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更值得反思。
首先,在课文的读上还比较欠缺。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这种内容浅显但道理深刻的文章更应该多读多思。本节课学生读的方式也比较单调,虽然有自由阅读、默读、浏览,但在关键段落的读上却以齐读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朗读的感情,造成拖腔的现象。另外,还缺少课文的范读。比如,其中,第十段,父亲谈论花生的.好处,是带着郑重、严肃、赞美的语气来说的,我只是提醒学生注意抓住关键字词读出感情,如果能结合教师的范读,相信学生会读的更好。还有,姐弟几个谈论花生的好处,是很好的分角色朗读的示例,却未能给学生练习的机会。
其次,忽略了小组合作探究。比如,为了突出花生的品格,父亲把花生与石榴、桃子、苹果进行比较。我只是让学生用不同的批注方式画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像张敏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以表格的形式完成,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然后,在课堂节奏的把握上不够成熟。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由于客观原因,我把两课时的内容压缩到一节课中,导致很多内容的学习只是浮光掠影,匆匆而过。评课的时候,金主任戏谑道,“犹如赶集”。的确如此,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来不得急功近利。就这节课而言,因为时间的关系,让我更让学生舍弃了很多。比如,新课程理念提到的关于教学资料的价值取向问题。我认为《落花生》这篇课文体现的是一种奉献精神。当然我们在评析时要赋予落花生以一种主体性,或者说它是主体精神的某种体现。落花生没有努力去炫耀自我,而是默默地生长,在地下结果。虽把果子埋在地下,却是十足的贡献。苹果、桃子、石榴在生长的同时由于其颜色、芳香吸引了羡慕的目光,也就炫耀了自我,炫耀自我是一种自我欲望的满足,也就是说苹果等在生长的过程中满足了自我的欲望。但它们毕竟还是有果实的,对人类的作用价值可一点不逊于花生,悬在枝上颜色好看只是上天赋予它的生长方式,这并非它们自我的错误观念,难道这世上不需要内外兼优秀的人吗?尽管自我甚至看过课文的人都明白这一点,可我课堂上却丝毫不敢去大胆让学生讲到这一点,怕的就是违背了课堂的真正目标和打乱提前的设计。再想如果课堂上有孩子提到这样的问题我又该怎样去引导,又该怎样去把他们拉回我想要的预设好的环节中呢?
从本节课,我真正的体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只有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生心目中产生“想学习”的内在情感因素,才会激发学习的用心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务必以人为本,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
《落花生》教学反思12
在现在这个社会,说做一个有用的人好像就是一件好笑的事情,或者说现在的价值观都变成了“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所以“做一个有用的人”就变成了可有可无虚无缥缈的事情。
但是我觉得这句话虽然很朴实直白,却真的很有道理。被别人需要是一件让自己充满快乐的事情,是让有限的生命闪闪发光的东西。
今天课太多了给忘了导致没有备好《落花生》这节课,临时去备课,课堂效果不太好,自己也很慌乱很局促。最后结尾我用了网上的一篇教学设计,没有好好准备,效果不够理想。事实上,不仅仅是落花生可以带给我们人生的启迪,生活中有许许多多事物都具有人类的美好品格,同样可以带给我们人生的启示,比如傲雪独立的腊梅,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蜡烛……哪些东西曾经带给过你心灵的震撼,请以“生活的启示”为话题,模仿这篇文章“借物喻人”“围绕中心选材”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文章,注意“详略得当”。
我也希望孩子们能真的做一个有用的人,即使这个用处很小,即使只是帮班级搬书、提饭,但对每个受益的人都很重要。就像沙滩上那个把鱼扔回大海的小男孩“这个在乎,那个也在乎”。
在课堂中出现问题,或许孩子是有问题的,但我一定更有问题,如果一味的.把原因归结到孩子身上其实更说明自己的能力不足,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面对的孩子是什么样的水平,尊重现实,因材施教,帮助孩子在现有的基础上慢慢提升,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上课效果。需要对学生保持极大的尊重,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并且不断地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
《落花生》教学反思13
《落花生》是一篇叙事散文,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我们要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在教学这一节课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抓住重点,整体感知。
我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猜谜语,提示课题。再浏览课文,让学生明白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接下来,分段理解,感悟做人的道理。
二、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含义深刻对学生极有教育意义。我在课中注意让学生品读理解。如第十自然段,设计了判断题、填空题,让学生明白花生默默奉献、不炫耀自己的特点。
三、联系实际,情感升华。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学生理解了“有用”后,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际谈谈,在我们身边有没有像花生一样默默奉献的人,学生感悟到清洁工、教师、建筑工人、医生等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学生说得有理有据,这一环节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了升华。
四、不足之处。
课堂提问要精心设计。主要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巧妙设计出探索性的问题,通过一两个探索性问题来牵动课文与学生、学生思维的神经才能被课文内容紧紧吸引。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要注意用探索性的.问题、品味性的问题、体验性的问题、延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解读文本、感受语言、丰富经验、拓宽视野。要注意挖掘课文中典范而精妙的语句,设计好问题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训练学生思维,从语言细节中去理解、分析、推敲、比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老师在有效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课堂提问,要巧妙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问得巧妙,问得有水准,从而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思维。
《落花生》教学反思14
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我按照教参制定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学习落花生的品质,做人就要像落花生一样,务实有用。然而学生并不买我的帐,一个平时很有主见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同意您的说法,做落花生这样的人一点都不好,您平时不也常告诉我们要善于表现自己吗,这样才能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啊?”
此时课堂中出现了不少窃窃私语的声音,很多同学都赞成这位学生的见解。我想既然学生有了自己的独特感悟,作为教师就应该尊重他们的理解,这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的引导。对于现在的社会,是不是一定要做“落花生”呢?其实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也有思考过,因此也有了自己的一点预设。于是我把问题抛向学生:你愿意做“落花生”这样的人还是“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呢?就这一问题我们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吧!我原以为这样的一场辩论赛肯定是旗鼓相当的,然而令我吃惊的.是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愿意做“苹果、石榴”这样的人,只有极少数的人愿意做“落花生”,这样的场面却是我始料不及的。但是这也更证明了现在的学生个性鲜明,敢于表达,这也是让我深感欣慰的。于是我让这些“苹果、石榴”们畅所欲言,阐述他们各自的想法,而我则加入到“落花生”队,用实际行为支持他们的选择。这时的学生不再小心翼翼,他们得到了老师的支持,抛开所有的顾虑,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理由。
正方:“我方认为现在社会更需要像苹果、石榴这样的人,现在的社会竞争激烈,如果不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不积极争取机会,你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也就会被社会所淘汰,这样你就成了社会的负担。”
反方:“我方认为现在社会还是需要像落花生这样的人的,就像是清洁工、园丁,要是没有这些人的默默付出,我们能有一个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吗?”
正方:“看看我们现在的小学生除了要学好课文中的知识,还要学习各种特长,不是画画就是乐器之类的,不就是为了能有一技之长,能展示自己的才能吗?如果像落花生那样,那就什么也不用学了,因为那样的人是不起眼的。”
反方:“如果每个人都像苹果、石榴那样,高高在上,尔虞我诈,为了展示自己不顾别人的感受,不脚踏实地做事,那么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吗?你们看我们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默默工作,无私奉献,不要求任何的回报,这不就是落花生吗?”
……
课堂上精彩的话语层出不穷,思维的火花不断跳跃其间,我被学生的精彩辩论所折服,没想到五年级的学生居然对社会、对生活会有这么深入的体会与感悟。
在学生激烈争论之后我适时点拨:“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我们的社会需要像‘落花生’这样的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人,更需要像‘苹果、石榴’这样不断创新、敢于挑战、勇于展现自己的人。同学们到底愿意做哪种人,等将来你们长大了自己来决定吧!”同学们见自己的意见得到了老师的认同,脸上都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落花生》教学反思15
《落花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文学。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来自甘肃省的张玉栋老师执教时侧重于引导学生对父亲与我的对话内容进行探讨,交流,感悟,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落花生》一课中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别人没有用处的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体会了这句话的内容,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张老师紧紧围绕这句话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什么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讲体面是什么意思”并点拨学生联系周围的生活实例深谈,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感悟到的“清洁工”“建筑工人”“警察叔叔”教师等工作都是具有花生品格的人。使学生明辨是非,强化了情感的熏陶。
二、这节课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
在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想法,老师没有抑制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感受,也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认同老师的想法,按原计划一步一步进行教学(即引导学生学习花生的默默无闻,不炫耀,不张扬),而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尊重了他们独特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即: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落花生那样,不注重外表;做人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善于表现自己,像人们展示自己的才华。)
老师执教时大胆质疑,给学生探究学习的"环境。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能促使学生在教师的爱护、尊重和期待中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学中,他始终做到“心中有学生,心中有主体”,尊重学生,尤其“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标准》语)。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而且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在教学《落花生》课中,学生质疑:“老师,课文中桃子、石榴、苹果是不是只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呢?”老师马上肯定这位学生爱动脑筋,然后抓住疑点引导学生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闸门打开了:学生各抒已见,虽然说法各不相同,但无论哪种见解都是发自内心的表白。这样的课堂讨论,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敢于探究,敢于直言,思维异常活跃,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还学生自由的空间。教师应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和学习环境,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得以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