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推荐度: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推荐度: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通用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关于这节课,我曾听过一些公开课,为达成目标,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作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兴趣。

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由此,我在教学的导入环节,用童化语言“认认老朋友”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说说这些图形的名字和特征,如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有4个角(甚至有同学说出有4个直角)等,在学生说这些平面图形的特征时,特意让学习很棒的同学上台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边在哪?角在哪?学生指角的方法肯定不对(指的是角的顶点),这时我反问:对吗?学生们信心十足地说“对”,我却说“错”,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这时我把三角形去掉一条边变成一个新图形——角,然后告诉学生指角的正确方法是怎样的,刚才指的是角的什么?并随机就教学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在引起认知冲突,激起探究兴趣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关于角,你听到或知道些什么?”以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后续学习作准备。

二、按照角的现实存在,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他们“自己”的数学。认识了图形中的角后,我说:“角”这个小朋友怕孤单,很少单独在一起,它有时藏在图形里,更多的时候蔵在我们身边,大家快找找,你的周围哪里藏着角?

学生在找角的过程中,体会到角的现实存在,原来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体验、经历”这些用语是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新要求。在“找角”环节后,我让学生把角画下来,但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画角的方法,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尝试,然后汇报讨论各自的方法,最后统一意见:先画顶点再从顶点出发画两边角的方法比较好控制。这种建立在学生亲身体验基础上的教学,学生印象深刻。

四、导入自然,轻松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懂得“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以往的教学,在突破这一难点时都是另起炉灶,比较生硬。这节课,我在画角时,就直接加入这个元素,结果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我在学生“指导”下用小尺子画了三个角,然后说,坐在后面的同学可能看不清老师画的角,我换一把米尺再画一个吧。其实我用米尺画了一个小小的锐角,但把角的顶点定在黑板上方,而把两条边画到了黑板下方。有学生禁不住说:这个角好大啊!结果引起部分同学“攻击”和否定。在争论不休时,我让他们拿出活动角,先做一个自己认为很小的角,再做一个比它大的角,最后做一个自己认为最大的角。然后讨论:做这三个角时,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说明了什么?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这是我第四次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家常课,这次是最满意的。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不要拘泥于教材,不要拘泥于事先设计的教学程序,不要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在对整个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数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及时调整,不断创新,往往会收获更多的的惊喜。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内容虽然简单,学生也有一些模糊的认识,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很难理解“角”这一抽象的概念。针对这一学情,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引出角、认识角、比较角、画角。经过一堂课的教学后,反思自己的教学,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在教学导入的环节,我先让学生大胆猜一猜卡片后面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一方面,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挖掘学生关于角的原有的认知经验。学生会从已经认识到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出发,正确猜测。接着,让学生大致地向老师比划角的形状,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紧接着,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提供适当的材料,注重体验感悟,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角,折角,画角,做角等活动,让学生活泼愉快、兴致高昂地参加到教师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在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建立起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概念,真正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学生模型的过程”这一理念。

三、化难为易,拓展思维

比较角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在转动活动角的时候,要求学生按老师要求,把活动角由最小变大再变大,原本设计是让学生认识到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学生突然说到,变成直线了,没有角了。这时,我抓住学生地提问,反问角的本质是什么?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那现在这个形状,有没有顶点,有没有两条边呢?答案是有的。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又适当渗透平角的知识,以及巩固角的本质。

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 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在找生活中的角,学生的回答局限在书,桌子,黑板和窗户等长方形物体表面上,老师引导不够,学生思维没有很好的扩散开来。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自己有时说话不够简练,点拨不够巧妙,调控力发挥不够,耽误了些时间,从而出现课堂的前松后紧。在课堂最后一环节画角过程中,由于时间比较紧,尽管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我再点评和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但整体感觉在这一环节上有点心急。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在魏主任和同组老师的帮助下,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较以前的数学课堂提高了一大截。现自评一下。

纵观整节课,感觉优点有三: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环节又包括5个小环节,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画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能够在导入新课中把问题的.切入点抛给学生,如:你们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主动进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被动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难点时,能够利用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学生化难为简。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语言不够简炼。尤其是对一些数学术语把握得不够。导致学生对角的认识不是很清晰,从而在数角时走了许多弯路。

通过这次研讨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并由衷地庆幸自己能获得这次难得的机会,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在教学导入的环节,用一朵云朵把他们遮住一部分,让学生猜出他们各自是什么图形并说出理由。引发思考:你认为角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猜想角是尖尖的、直直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充满期待。

在教学时,我故意画出两条不是从顶点出发的直线,问学生这是角吗?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语言描述方面能力弱,学生知道却无法用数学语言准确的描述,此时我引导学生问:这两条直线从哪里开始画?学生顿时反应应该从这个点开始画两条直直的线。

在探究角的基本特征的环节时,我创设了折角和比角两个环节。在学生尝试折角后,让学生谈谈你是怎么折的,说说角的各部分名称。当我出示边比角长的角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都认为边长的角大,经过一番引导,让学生说说哪里是角,从中让学生明白,不管边有多长,角的`弧度线没有发生变化。其实在教学到这步时,可先导入问学生角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引导出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完之后再来研究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更水到渠成,而不是教师强塞给学生的知识。

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基础。在教学完本课时后,我觉得研究教材很重要,只要我们吃透了教材,我们教学设计才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5

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带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用心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透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忙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二、创设搞笑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忙。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必须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用心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习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透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透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不同侧面我了解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还有:人民币中的“角”、牛角、羊角、墙角等等,所以要建立一个几何中的“角”,要把“角”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对于他们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6

通过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习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有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7

北师大版四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随着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日益凸现,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动态生成信息。总想学习其他授课老师如何巧妙地把那些非预设性资源转变为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资源的经验。而那些叫人惊喜的插曲,总在我脑海回荡,我不断反思自省,在教学中怎样捕捉瞬间,化“险”为“夷”,使课堂教学真正

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求完美,但求突破。

我在执教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在画角这一教学环节中,请了两个同学上台演示画角的过程,并让同学们评价。由于课本插图里的“角”多为锐角,因此当上台板演的孩子画出钝角时,有一个学生立即说:“老师,他画错了,这不是角。”当时我并没有马上给予否定,问了一句:“为什么?”他说:“因为角应该是这样子的。”由于语言的缺乏,他着急得边说边用手比划出了一个锐角,当时还有几个同学也赞同地点了点头。这一秒钟我愣了,毕竟那时对于课堂动态生成信息的处理欠缺经验,而且对于角的判断本来是安排在巩固练习环节的,现在却提前出现了急需解决的状况。我知道他对于角的片面理解是受了图案的影响,没有深刻理解角的基本概念,被局限于形象表象当中。这时另外一些同学迫不及待地叫起来:“不对不对,他说得不对。”课堂顿时闹起来了。如果当时我为了“整顿纪律”,为了课堂教学能按备课的步骤“循序渐进”地开展,直接否定那个孩子,那么我肯定会错失一个突破重点的机会。于是,我做出了下面的回应:“哦,看来对于这个问题,同学们持两种不同的见解,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就开个小小辩论会,你们各抒已见,看谁能说服对方。”

孩子们的兴趣顿时被激将起来了,正方说得理直气壮:“因为角的基本概念告诉我们,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这个角符合这些特征,所以它是一个角。”

反方同学动摇了,他看看我,希望从我的表情里寻找到一些肯定或否定的蛛丝马迹。我笑笑说:“角的`基本概念是不是像他说的那样?”他点了点头,“那你能在这个图形中找到这些基本特征吗?”他果然找到了,最后还是他自己肯定地说了句:“这是一个角。”接着,我适时把“判断角”这一环节提前进行,达到了更让人满意的效果。这一片断的出现,不但没有“扰乱”我的课堂教学秩序,反而为本来略显老套的教学环节增添了精彩的一笔,让人回味。

课后我感觉:一节让人回味无穷的课往往是老师善于发掘捕捉亮点,充分放分学生思想,让课堂的小插曲谱写成精彩环节的结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这种效果呢?我想,首先应该从备课入手,精心预设,对每一个“意外”都有所准备,尽量避免出现冷场的尴尬。当然,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师生互动过程,孩子们的知识面和思维方式往往让我们料想不及。那么在互动过程中,我们教师还应该注意聆听,听清楚听明白学生所表达的意思,才能及时捕捉到学生思维的火花。不管是学生的错误见解还是解惑需要,都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并且教师处理这些意外生成的态度,也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学习的兴趣和思维方式。像上面那样如果我一开始就断然否定了他的疑惑,那么他以后将怯于表达,还会扼杀其学习兴趣。而课堂中辩论的过程,其实也是给他一个思考辩解的过程,让他学会结合别人的意见,自己反省,继而说服自己。可见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对新时期的教师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正如皮亚杰所说: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

最后,我认为最基本的应该还是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应变的技巧、调控的能力、丰富的语言,就算再有利的预设与非预设性资源摆在面前,也无法展现精彩。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8

二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初步接触了基本的几何图形,而这节课也是在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后进行教学的,可以说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但是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经过对教材的反复研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的侧重点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两个层面上。对于本节课设计分成了3部分:课前的微课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画一个普通角,在画角的过程中体会角的特征,为抽象角的模型奠定基础。);课上在活动中感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课下拓展提升(找一找家里的角,并摸一摸、说一说)。有了这样的整体构思,使得这节课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后的感悟也有些许。

1。从生活中找角,在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学生初步讲解角的`基本特征之后,让学生指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盲点”(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结合角的特征,不断反复的指角,最终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在过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学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动角进行体会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由2个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角,课件演示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小鸭嘴巴大”的活动,更是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明确的角的大小与角开口的大小有关,得出结论顺其自然。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3、每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让我不断反思进取。

(1)学生已经进行了微课学习—画角,但是课堂我在这个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面探究活动比较紧张。

(2)学生建立了角的基本表象,但是指角的练习较少,不够扎实。

(3)对于活动角的利用还比较局限性,个别学生的活动角做的不够规范,没有提前整改。

一次备课、一节课、一次反思、一次提升,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不断丰实我的臂膀,让我的教学之路走的更长。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9

教学完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我有了一些想法。在二年级下册的8个单元知识的难易排列中,我原本是把角的认识排在后面的。但真正教完后感觉到,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些易错点和重难点。

角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之一,也是认识其他图形的一个重要基础。在学生学习本课前,已经直观的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还认识了线段。学生先认识了一些常见的几何图形,并且在学习这些图形中已经对角有了一些感受。所以在教学第一课时《认识角》时,教学目标完成的比较顺利,学生能够正确的说出角的特征,在实物、简单的.图形中找到角。课后练习的情况也还可以,说明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时较为简单,并能正确识别角。

因为前一课时较为轻松,所以在认识直角、钝角、锐角时我没想到学生会出现许多问题。教材安排的先认识直角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绝大部分学生对直角都有着特别的感知,因为前面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由直角组成的。再通过和直角的比较,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学生在认识钝角、锐角的基础上同时也了解了它们和直角的关系。这里,教材的意图是把锐角、钝角的认识初步定为在“比直角大”“比直角小”这个层次上,既为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提供了方法,同时也强化了对直角的认识。在这样的教学基础上,我好教学生如何判断直角:用三角板的直角来比划。而在真正写作业时,问题就出现了:1、少部分学生不能找准三角板上的直角。2、不能正确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的大小。3、部分学生不能自觉使用三角板来判断角。

经过两次练习后,我发现这几个问题出现的原因是:1、对直角的直观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当角的摆放发生变化时,就不能很快的辨别出来。2、上课教学比较角时,不够细致,部分孩子可能不能完全学会方法。3、学习习惯不到位,老师的要求有了,但是检查还不够严谨。针对这几个问题,在接下来的练习课中,我进行了针对性的强化,发现绝大部分学生能够有质量的进行练习。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0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二年级的孩子们,已经初步接触了基本的几何图形,而这节课也是在一年级学生学习了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之后进行教学的,可以说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但是孩子们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经过对教材的反复研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节课的的侧重点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两个层面上。对于本节课设计分成了3部分:课前的微课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画一个普通角,在画角的过程中体会角的特征,为抽象角的模型奠定基础。);课上在活动中感知建立角的正确表象,并在操作中体会角的大小;课下拓展提升(找一找家里的角,并摸一摸、说一说)。有了这样的整体构思,使得这节课突破了教学的重点难点,课后的感悟也有些许。

1、从生活中找角,在活动中建立角的表象。

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引入,在学生初步讲解角的基本特征之后,让学生指角,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知识“盲点”(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结合角的特征,不断反复的指角,最终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在过渡到生活中找角、指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学生建立角的初步表象之后,让学生利用自己做的活动角进行体会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由2个大小相同,边的长短不同的角,课件演示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究,到底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小鸭嘴巴大”的活动,更是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明确的角的大小与角开口的大小有关,得出结论顺其自然。学生在活动中成长。

3、每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留有缺憾才让我不断反思进取。

(1)学生已经进行了微课学习—画角,但是课堂我在这个环节用时较多,导致后面探究活动比较紧张。

(2)学生建立了角的基本表象,但是指角的练习较少,不够扎实。

(3)对于活动角的利用还比较局限性,个别学生的活动角做的不够规范,没有提前整改。

一次备课、一节课、一次反思、一次提升,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不断丰实我的臂膀,让我的教学之路走的更长。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要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找角——说角——比划角——创作角——画角”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的活动起来。

这节课的难点就在于让学生建立起角的空间观念来。学生已有的对角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事实上学生所认识的只是角的顶点,却不知角还有两条边。要使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观念来,我认为首先要打破学生的错误观念,有破才有立。在此思路上,我在学生指给我看三角尺上的角就在尖尖的地方上时,我顺势利导把那点印在黑板上。学生看到那一点才意识到,其实他们刚才指的不是角,只是一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建立起角的正确观念来。

学生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角时,我让学生先闭上眼睛想物体上的角的样子,然后让他把想象中的角的样子画出来,通过让学生想角,在脑海中建立角的表象。同时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在学生形成正确表象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使学生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备课中对学生备得不够,在让学生摸角的两条边时,我问她感觉怎样,她回答感觉很舒服,痒痒的。他的回答让我当时无所适从,但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而是接着问她,为什么会感觉很舒服?他回答因为它很平、很直。还有在学生动手操作中指导得还不够细致和到位。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

总的来说,本节课是达到了最后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提醒自己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活动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和探究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1

本次课例对于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知识的把握,突破了以往的教学方式,课堂实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学设想,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体现了教学与知识的联系

上课时能从生活实际中让学生找角,到身边找角,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教学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生活化。

二、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动手动脑去解决和探究

本节课我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通过折一折,摸一摸,体验到角的项点与边的特点,通过小组内比一比活动角,探究大小三角板各角的"大小来为学生搭建了问题研究的舞台,使他们在实践操作中自己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三、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本课教学中,我能使学生在会心的笑容中轻松的掌握了课堂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方法,为学生创设了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体现了我扎实的课堂教学技能与课堂教学艺术。

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相互合作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相互质疑等合作探究活动,学生从学习能动性,得到激发,在自己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总之,本节课我较为满意,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反思,“同课异构”的确是为后上课的人带到了许多价值的思索,可以使后上课的老师思索一下如何去突破学生的难点,怎样才会使学生们更快乐地体验成功、收获知识,怎样教才会使学生不用再教,使他们乐学、爱学,一节课带给我们的反思的确很多,做为教师的确应该做到了解学生,了解教材,以人为本,将来我会一直认真探究新课程及有关理念,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

新课标明确指出: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例子里,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数学知识得到提升。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我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宗旨,让学生观察、猜测、思考、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创造自己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

片断一:

多媒体播放《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生边拍手边唱歌。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这首歌是什么歌曲吗?

生:《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

师:谁来告诉大家少先队员的标志是什么?

生:红领巾。

课件出示红领巾实物图。

师:红领巾代表红旗的一角,是老一辈革命家用鲜血染成的。我们应该珍惜和爱护它。

师:(课件闪动红领巾图中的一个角)认识这个图形吗?这是什么图形呢?

生:这是角.

师:对,这是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新课程观要求教师和学生对现行教材有一个深加工、再创造的过程,以师生互动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科学、周密地设计教学内容,使其呈现生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很难想像那些抽象的、学生所不熟悉的学习材料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课的引入注意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习新知,这样既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沟通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片断二:

(课件出示主题图并突出:三角板上的角、剪刀上的角、钟面上的角、足球门框上的角、小朋友们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等)

师:同学们,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出一些角吗?同组的同学一起去找找,看看哪组的同学找的最多。

(各组的小朋友们都很认真地在找角,有的小组还给角做上标记或号数)

师:哪组同学能说一说你们发现了哪些角?

生1:我们发现三角板上有角。

生2:我们发现老爷爷剪彩刀上有角。

生3:我们组发现操场上有角,足球门上也有角。

生4:小朋友们做操时伸开的双臂形成了角。

生5:我发现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了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现在,请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小组活动

师:哪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找到了黑板上的角

生2:我们找到了窗户上的角,

生3:电脑上也有角

生4:我们找到桌子上的角和椅子上的角

生5:课本上也有角,

生6:我们组还发现大屏幕上也有角

……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使全体学生“人人受益”,而非少数人参与、多数人陪衬。在此环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是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同时也让学生能真正体验到数学的应用和价值,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在亲身经历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和发展。

片断三:

课件出示剪刀、吸管、水龙头实物图

师:这些物品中有角?

指名学生上台指认角。

师:角到底是怎么样子的呢?我们来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就变成了这样.这些图形都是角。

(课件显示各种角)

师:角到底是怎么样子的呢?

生1:角有尖尖的顶部。

生2:角有两条直直的线。

生3:角有两条平平的线。

生4:角有一个点。

生5:角的样子是那些物体中留下来的。

……

师:为了叫起来方便,你能给角的各部分起个自己喜欢的或好听的名字吗?

生1:角的点是尖尖的,叫尖点。

生2:我认为角的点在尖尖的顶部叫顶点。

生3:对,课本也叫做顶点。

生4:角的线是直直的,给它起个名字叫直线。

生5:平平的、直直的、滑滑的两条线叫做滑线。

生6:老师,我觉得他们应该叫做边。

师:刚才同学们给角的各部分起了好多好多的名字,那么它们到底叫做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课件显示:顶点、边)

现实世界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在这环节能让学生给角的各部分起名字,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将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过在这环节教学中也有个人反思的地方,比如当学生回答“角的样子是那些物体留下来的”时,如果能及时捉住有用信息,用孩子的话去引导“生活中能没有角吗?”这样就更能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因此,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表现,认真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观点,并及时捉住有用信息,去引导学生,调控整个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断深入,思维水平不断飞跃,知识结构不断完善。上完这堂课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学生才是学习的实践者,而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自己“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获得有效培养,我们的数学教学才会有新的突破和发展.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学习的。由于角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第一次接触难以理解,因此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我先通过单元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角,逐步抽象出角;通过观察、操作、演示、验证、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初步建立角的概念;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画一画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让学生初步学会画角。此外,在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使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整个这节课,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节课我注意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认识角;在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教学思路设计清晰。

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我充分研究了教参,懂得了本节课有三部分的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是角的认识,第二部分是比较角的大小,第三部分是画角。然后再精心设计每一部分的教学,争取做到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每一个知识点。

3、采用现代教学技术。

比较角的大小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我在PPT中插入了视频动画“红角与蓝角的争论”,这样会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4、给每个学生机会,尊重每个孩子的发展。

在这节课上我尽量调动每个孩子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尤其是在画角的时候,让每个学生都拿起笔来画角,并一一指导,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虽然,这节课有以上成功之处,但也有很多不足,现就自己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整个教学设计显得过于累赘。在情景图中让学生找角指角,在生活中让学生找角指角,在做完角之后还是让学生找角指角,虽然这样的设计会加深学生对角的认识,但是显得过于繁琐,找角指角的部分适度即可。

在讲解角的特点这一部分的时候,除了让学生上到讲台上指一指角,还可以让学生表达一下在哪里找到了角,比如情景图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说:“我在钟表上发现了角,钟表的时针和分针组成了一个角。”这样子,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不仅仅停留在学生用手指指说那有角,只会指不会说。

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学生自己动手做了角,教师拿学生做的角和老师三角板上的角去比较,不够明显。可以拿出学生做的两个角去比一比谁大谁小,得出角的"大小与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系。在讲解本节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时”,也可以搜索一些网上的动画演示,让一个角的边加上,再加长,缩短,再缩短,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大小是否变化,这样学生更易于理解,也不会产生视觉疲劳,相反,学生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高。

在练习的设计上,也可以更新颖一些。这就需要备课的时候下功夫,从网络上、各种资料上查找或者自己设计,新颖的设计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调动学生做题的积极性,让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5、评价语言相对单调、机械。

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或操作练习,我的评价相对而言比较单调,缺乏教学艺术,有些评价语言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要学习。

听了导师的课,我感觉自己的课设计得不够理想。“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我想因为有遗憾,才会不断反思,才会有所发现,才会逐渐进步,所以,我会一直努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4

“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尤其是“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更不容易理解。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精心设计每一环节,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

(一)认识角。教学时采用小组活动形式进行,每四位同学一组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在引入部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抽象出角的图形,让学生对角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折角”部分,先放手让学生去折,他们会利用手中的纸,折出很多大小不一的角。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把他们折的角收集起来,让他们自己来分类。学生会按角的大小来分,会按角的开口朝向来分,或者会按边的特点来分等等;通过小组讨论,汇报、演示,初步感受角有大小之分。我还注意让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相结合,通过找身边的角,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二)比较角。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也是下了大力气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才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

(1)活动角的两条边的长短始终没有变,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张开的“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开的“口”越小,角就越小。所以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口”的大小有关。学生在活动中把本节课的难点轻而易举的突破了。

(三)画角。画角尊重了学生的认知基础。首先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画角,从画出的角可以看出学生画的角都很规范,因此对他们画角的过程不做正确与否的点评。看完学生画的角之后,我再传授规范的画角方法,对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角打下基础。

数学课有很多的内容可以通过实践、操作来学习,我们要让数学从实践活动中来,再回到实践活动中去(即,学会运用数学的本领),这是我们现在的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我也要努力从这方面来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认识角》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和其它几何图形的必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初步体会:“角在图形上”。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我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有这样一句话:“听过了,就会忘记;看过了,就会记住;做过了,就会理解”。所以在这节课,我力争让学生去做数学,玩数学,注重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

角在生活中比较常见,可是让学生说明白什么是角,就不够容易。所以教学中我的设计主要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重要理念。

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角。联系实际,让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有关角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角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我围绕这个目标开展了让学生收集有关角的信息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学生在观察教材主题图,找出呈现在各种图形中的角,然后放飞学生的思维,在班上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角,通过三次找角的过程,学生对角的图形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由具体到抽象,同时深深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不可分。

二、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基本特征,重视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角的涵义的形成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虽然简单,但是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并不容易,因此在教学中我实际了数一数、找一找、摸一摸、认一认、摆一摆等时间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建立角的表象。通过“小小角真简单,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小儿歌,既让学生对角的特征有深刻的认识,同时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角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引导学生在亲自活动中,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我组织学生用活动角开展了边操作边思考的活动:怎样能摆出一个大一点的角?怎样又能摆出一个小一点的角?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角的大小只和角的两边开叉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虽然孩子的语言表达不是很准确,但是其中的意思学生已经知道了。

四、本节课中的不足。数学课堂的节奏比较快,学生的思维也是比较敏捷的,在备课时我觉得,对学生已经出现的问题已经预设的比较全面,可是当学生回答的问题后,我还是觉得有些应接不暇,直接影响的就是教学智慧的发挥。由此感受,扎实备课不仅要对教学内容详尽,同时也要对所教的学生有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因势利导。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反思  反思词条  初步  初步词条  认识  认识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

《我的长生果》公开课教学设计推荐度:《我是什么》教学反思推荐度:《我想飞》活动教学反思推荐度:《我多想去看看》教学反思推荐度:《我想养只小动物》教学反思推荐度:...(展开)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

给予树教学反思推荐度:给予树的教学反思推荐度:给予树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给予树》教学反思集合15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