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度:
美术教学反思
推荐度:
比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推荐度:
《猫》教学反思
推荐度:
《穷人》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27课《鱼游到了纸上》一文,通过对聋哑青年观鱼、画鱼表现的细致描写,赞美了其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观察细微、构思巧妙成文,写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很喜爱阅读的一篇课文。下面是我对《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三步:感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习重点放在感悟“鱼游到了心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及“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则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开课伊始,我就出示“你觉得聋哑青年是一位怎样的青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感受是什么?”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另外结合课文还进行了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有情可抒,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3、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让学生谈体会,从而引导体会到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4、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已完成,但心里也有遗憾:在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问题上,我让学生用关联词串起这两者的关系,学生虽然已经理解,但回答得与我的预设有差别,在这一环处理上不够机智。这次的遗憾和失败,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2
这篇文章是叙事文章,主要是赞美一个残疾人勤奋好学的精神。
1、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不足的是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还抠得还不够深,比如说在对“融为一体”进行换词练习时,不要仅仅只是让同学知道可以换为“浑然一体”,“浑然不知”,而应该再往前走一步,为什么用“融为一体”,而不用其它的词?从而让学生对这些词的用法有更明确的认识。在为“赏心悦目”解释时,可以创设多种语境让学生明白在什么情况下用赏心悦目。
2、对课文适当进行延伸和扩展效果更好,比如开始教学时对西湖八景作简单的介绍。
3、我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紧扣课题,问“鱼游到了纸上”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导学生抓住青年画鱼的.句子进行感悟,体会到句子意思是说青年鱼画得像真的一样。为什么能画得这么像呢?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青年认真观鱼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这样条理更好些,也就可以避免学生回答得散乱,师花很多时间去引导了,从而也能更好的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鱼先游到了我心里,又游到了纸上”
这一重点问题上就非常的得心应手,顺利完成。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3
本文主要讲一位聋哑青年是如何观鱼画鱼的,赞美了他做事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持之以恒的精神。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感悟作者是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
课堂上,我展示了几幅学生的国画作品,又展示了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的画作,让学生讲解、体会国画的技法。如此导入课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文中写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时,有这样几句话:“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没说一句话”,观察金鱼入神着迷;“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作画时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把金鱼画活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作画到了痴迷的境界,物我两忘;“他似乎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忘了回家”,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句子,反复朗读,体会青年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并联系上下文,通过解读这些句子具体的含义,体会到青年人虽然聋哑,但专注和勤奋,这是他画的"鱼之所以栩栩如生,赢得了大家赞叹的原因。
以读促思:采用了多形式的朗读,如:体会“游”和“画”时,对比朗读;边想象鱼的动态边扩展读;还原画面来的想象读、配乐读等。在教学过程中还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渗透,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本课的问题设计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空间。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4
人教版(新课标)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27课《鱼游到了纸上》一文,通过对聋哑青年观鱼、画鱼表现的细致描写,赞美了其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观察细微、构思巧妙成文,写得有情有趣,有声有色,生动感人。其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是学生很喜爱阅读的一篇课文。下面是我对《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我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地朗读课文。在学生深入地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以青年的特别为主线,把教学的核心目标锁定于“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引领学生学习青年看鱼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句子,青年画鱼画得栩栩如生的句子。感悟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必须先游到心里。
为了落实《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围绕“读”而展开的"。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理解课文,感受青年看鱼的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画鱼画得栩栩如生。在教学课文画鱼这一个内容时,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句式对比、引读、反复强调等方式进行读议结合,在读和议中,认识到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教学中反复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课堂小练笔让学生有情可抒,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但遗憾的是课堂气氛没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回答问题总是答不到点子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学生的朗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只有敢于挑战自身的弱点,并采取积极的态度及时纠正,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们不可能不上公开课,每一次上公开课都是一种历练,每一次历练都是一次超越,每一次超越都是痛并快乐的成长,而每一点的成长都让你有一种脱胎换骨的感觉。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现自己还是很难做到游刃有余,有太多的束缚,有太多的担心。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5
本篇课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因此,引导学生从朴实的语言中感悟语言背后蕴涵的丰富内涵,领悟文章说明的道理,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节课,我以参与式教学理念为指导,让学生与教师、文本深入对话,在简单朴实的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发展。现在我就从以下几点和大家交流我对这节课的一些思考。
一、引发质疑,激发兴趣。有一位名师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而课前我创设了一个儿童喜闻乐见的听力游戏引入,然后话锋一转,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课题上,激起了他们的好奇,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兴趣盎然地主动学习。
二、以读悟语(语言文字),以读悟情。我们知道,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在这节课中,我以读代讲的特色就在于:指导学生有层次性、有指向性地朗读,课题中出现的“游”字,蕴涵着丰富的内涵,我就从“游”字入手,一遍又一遍重复着这个字,一步步引领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走向文章的深处,领悟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三、动静结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受参与教学中的要素组合课型方式的启发,我想,一节课如果恰当运用动与静的结合,学生就会学得不累,才能提高课堂的"效果。居于这样的考虑,在课堂中我就设计有了小动,如小组开火车读,有全班的大动,如:表演当时人们听到小女孩惊奇地叫喊后的场景,有静心细想的,如闭上眼睛听朗读,想象青年画鱼的情景。做到在动中学,在静中想,动静结合,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以上几点我自认为我还是做得比较好的,能在简简单单中进行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6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题目入手,自主提问。针对问题,一步步探讨。为什么说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鱼怎么就能游到纸上?。感悟“鱼游到心里”和“鱼游到纸上”的关系。学习重点放在感悟“鱼游到了心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及“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则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为达到以上的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教程: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开课伊始,我就出示“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段,让学生做填空练习,这样既复习了新词,又自然地让学生在此处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很到位,“为什么聋哑青年能练得如此高超的画技?”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
3、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只是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4、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5、回扣重点句段,突破本课重难点
在学生感受到青年通过专注、勤奋、忘我地看鱼才练成高超画技后,我再次回扣“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并反复扣问“当青年工笔细描金鱼每个部位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当青年挥笔速写金鱼动态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把鱼记在心里了。”“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胸有成竹了。”我顺势引导,“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先游到了心里。”这样,学生已感悟到“鱼游到了心里”,并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已完成,但心里也有不少遗憾:
1、学生的发言面不够广。
2、学生动口动脑多了些,但动笔几乎没有。
3、在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问题上,我设计了回扣“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句段,在“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的追问中感悟“先游到了心里”,并顺势明白了这两者的关系。最后用关联词串起这两者的关系,感觉很好。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7
一、 紧扣课题,激趣导入
首先我从课题入手, 上课开始我就设计问题:同学们,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你第一个印象是什么? 学生学习的兴趣被激发了,随即引出“鱼怎么会游到纸上?是真的游到了纸上吗?是谁让他游到了纸上?”让学生带着疑问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并进行探究。
二、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我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文章重点,体现语言文字的训练,特别是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巧设导语,精讲点拨,引导学生在品句训练中逐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体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从句子“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中的.“游”字可以感受年轻人鱼画得很逼真;从“哟”字可以感受到小女孩的惊奇、惊喜。从“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呆呆地、静静地”这几个词体会年轻人的专注。并从“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引导学生理解“一丝不苟、工笔细描”,体会年轻人画鱼时的神态、动作。并通过各种形式地朗读,让学生从语段中体会青年的专注。通过朗读,读出青年的专注,读出青年的投入,学生也体会到了聋哑青年的勤奋专注、执着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师生间的配合比较默契,但整个课堂气氛感觉有点闷,师生之间有点拘谨,没能达到更好的活而和谐的境界。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的意思。
2、学习作者是怎样积累材料的。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心里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的一篇课文──《鱼游到了纸上》,大家都知道,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鱼会游到纸上吗?课文中鱼游到纸上又是指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把课文读一篇,从课文中找出答案,不懂的地方在书上做个记号。
二、“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是谁说的?是在说谁?这是个怎样的年轻人
三、为什么说这位青年举止特别?举止特别的原因是什么
(“举止”是行为动作的意思。“举止特别”指一个人的行为动作独特,与众不同。)
四、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在朗读中理解含义深刻的子,以读促解,以解促读。)
(课文第七自然段中“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这说明他描画得细致入微。“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这又说明他画得像,捕捉到鱼的动态了,所以出神入画。这些都缘于那位青年专心致志地观察、一丝不苟地反复描画,才使得女孩那样惊奇,大家围观、赞叹、议论。)(“一丝不苟”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词你想到那些与它意思相近的词?)
(“他老是一个人”如果把“老是”去掉还可以怎么说?大家赞叹着,除了用赞叹,还可以换什么词,为什么用赞叹,不用赞美,赞赏,称赞?)
五、“先游到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纸上”与“鱼游到心里”之间有什么关系
(谁能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或“只有┅┅才┅┅”把鱼游到心里和鱼游到纸上连成一句话?)
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积累材料的`。教师引导学生谈主要方法(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说)
七、小结
【板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 忘我的境界
一丝不苟
融为一体
鱼游到了心里──鱼游了纸上到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
1、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9
课堂记录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1、同学们读一读课题,第一次读课题哪个字让你眼前一亮?
2、哪些同学对“游”这个字眼前一亮?
3、这个“游”字太简单了,怎么就让你眼睛为之一亮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找出文中所有的带“游”字的句子。
2、交流所有带“游”字的句子:共七句。
3、指读;再读:(适时评价)
4、师生合作:共读全文:老师把七句话连起来,串起来。
三、积极引导,由浅入深:
1、他笑了,为什么笑?而且笑得那么甜?
2、读小女孩对她的夸奖
情景读书:分别读,看谁读得最像那个小女孩?
3、品读:听完了,有感觉,这是怎样的叫声?(惊奇,奇怪)。谁来模仿?(指导朗读)
4、假如你在现场,你就是其中的一个观看的一员,听到小女孩的叫声,你第一个反映是什么?
(迫不及待,挤过去看)
5:指名扮演小女孩,你们做出第一反应。(离开座位,就去挤了看一下)
6:你的脑海里出现了金鱼怎样的画面?(想象说话)
7、这样的画面你们你们看到了吗?(没)你怎么看到了呢?(小女孩的叫声)再读。
(看到了,看到了,我看到了这一切还写在你的脸上!)
8、假如小女孩的话变成了“金鱼画到他的纸上来啦!”你还会有这样的反映吗?(不会)
9:那个青年是怎样画金鱼的呢?(自由轻声读课文)
10、你看到了青年画画了,你的眼睛很特别留意句子中的哪些地方? (一丝不苟 静静)
11、你留意“静静”吗?青年画画是认真吗?为什么说“静”不说认真?
是熟练吗?为什么不说熟练?
12、静静地,我们一起静静地读读这句话。为难大家了!怎么就要读出“静静”的味道和感觉出来呢?这里的静是安静。
13、就在青年画画的过程中,你听到他说过一句话吗?你看到青年伸懒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读课文。
14、请同学们再读,只动嘴,不出声。他画下了哪些金鱼?看到了哪些动态?(摇尾 嬉戏 吐泡)学生读,换词读。(平静)
15、青年画画要用眼睛去看吗?不用!为什么?
16、小结:因为他已经将金鱼刻在了心里!烙在了心上!好一个烙在了心上!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当青年在“静静“的画画的时候,他的心里只有”鱼“他的心里只装着{金鱼!只装着动态,这又是什么静?(宁静)
四、水到渠成,练习背诵:
1、小结,再齐读课文。
2、青年把金鱼游到纸上,你们能不能把把这段文字游到心上,练习背诵。
听后小记:
阳春三月,在浙江工大的礼堂里,举行的是第三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既“亲近母语”国际教育研讨会。一进入会场,浓浓的书味扑鼻而来。在这里,我有幸聆听了窦桂梅、周益民、蒋军晶等名师的精彩教学,这使我的杭州之行收获多多。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尤其让我为之拍案叫绝,课堂里老师语言流畅,积极引导,步步深入,整堂课的环节丝丝相扣,的确精彩。这才知道,鱼能够游到纸上是因为已经游到了心里,那是“功夫”在台下,那是“心”到自然成。这堂课以下几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 以“游”为线,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学从课题开始质疑,方法从“游”字入口,从抢眼到说出来,又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将平日里我们常用的“见到了课题,你想问什么?”等无病呻吟的问题变成了带有孩子自主体验和表达的.场所。很容易就激起孩子的兴趣。接着,找含有“游”的句子,并将句子串起来读,读的方式是变化的,提出要求,具体又合理的要求,学生完成得不费劲,但有又难度,第一次把握文本的重点,从而也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二、 紧扣关键词,逐步深入。
王老师在处理那个青年是怎样画金鱼时,抓住“静静”做文章,先是要要读出“静静”的味道和感觉,指出没有说一句话,没有声音是“安静”; 画画时没有说过一句话,身体一动也没动,像一座雕塑,这是“平静”当青年在“静静”地画画时,他的心里只有“鱼”,他的心里只装着“动态”,这是“宁静”!三个“静”就将青年画画时的投入及技艺高超一展无遗。在整个过程中每每遇到问题,学生达不到,王老师不急不躁,就是引领。学生也逐渐被感染,能仔细去体会文意,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三、 贴切的评价,给学生一份轻松的氛围。
听完课时对王老师的“评价”语深感佩服,就是自然、舒适。 就在学生体味文章而又不能达到的情况下,老师语气非常中肯地说:“让同学们为难了!”而且说了三次。后来,在教师毫无痕迹的指导下,学生终于慢慢,自然地走进文本的极至处。无庸致疑,老师的话在盛大公开课的情况下,给了学生理解,信任,更给了学生一种“以退为进”的鼓励。此外,还有“听一听,这么长的句子没有读错一个字,功夫很深!”“好眼力!一口气留意了四个词语!”都给了学生无痕的支持。在平时,当学生没有反映时,我们常常会急躁,甚至带有咄咄逼人的疑问,使得学生没有了宽松的思考环境,束缚了学生,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样,学生不敢尽情思考和表达是属于正常反映的。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0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材料”。积累材料是以仔细观察作为前提的。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这一课有两个观察角度:一个是作者通过仔细观察青年的一举一动,把聋哑青年写“活”的;二是聋哑青年通过仔细观察鱼的每个部位和鱼游动的样子,把鱼画“活”的。
二、教学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习课文中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优秀品格。
2、学习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4、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2、学习作者怎样留心周围的事物和积累作文材料的。
四、教具准备:幻灯片
五、教学方法:合作学习。
六、课时分配:二课时。
七、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3、给课文分段,并学习第一段。
二、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合作学习课文二、三、四段。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留心周围事物和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的方法:
1、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合作学习,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2、突破的方法和途径:
(1)、紧扣“游”,渗透整篇文章。
(2)、通过幻灯、质疑、小组讨论、朗读、精心设计练习等多种形式来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读、思、做、议、说的语文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提出学习目标:
(1)、通过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二、品味课题。
1、板书课题,审题质疑,激发情趣。
引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7课,板书:《鱼游到纸上了》。看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老师归纳梳理,出示两个主要问题:
(1)、为什么鱼会游到纸上?
(2)、鱼怎样才能游到纸上?
2、各小组自读课文,体会理解课题中“游”的意思。
(学生答)板书:画
三、品读“勤奋画鱼”。
出示学习提示:A、自由朗读课文:边度边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B、讨论,并完成填空练习;
C、体会理解所填的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1 默读课文,划出青年画鱼的句子。板书(画鱼)
2 小组之间按提示要求讨论交流,合作完成。
小组推荐代表读 填空练习: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3 小组议说——从所填词语中得到的体会。
师:有不理解的词吗?(用文中的句子理解这两个词。)(用自己的话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的理解
师:你能想象青年有多细致吗?画得怎么样?
生:(鳞、鱼眼)
4 出示图片
师:哪张是工笔细描,哪张是速写?为什么?
生:细描(细致)速写(形象生动)
5 师:我们怎样用读来表达青年画鱼的感觉呢?,试着读读吧!
生:自由读
生:评价
师: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吧!齐读
6 品读“鱼游到的纸上”
师:从同学们朗读中我们仿佛看到一条条鱼游到纸上。当时在场的一个小姑娘怎么说的?
生:指名读
师:这句话中哪个词用得好?
生:“游”
师:一个人鸟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鸟儿“飞”)
一个人猫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猫儿“跳”)
一个人花画得好,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说?(花儿“绽放)”
师:这使我想到平时同学们在写作文要学会用词恰当,词用准确了,也就将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师那就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哟……啦”
生指名读 齐读
7指导朗读有关“画鱼”的段落,小组比赛读,达到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8 观察课文插图,学生即兴表演围观者的赞叹、议论,肯定青年画画所取得的成绩。(创设情景)
四、体会“青年爱鱼”。
1师述:大家赞叹、议论、甚至惊叹,而他有什么反应呢?
生:(“专注”“聋哑人”“与鱼融为一体”)
2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青年与融为一体,画鱼很专注。
4 生 :找句子 轻声朗读这两段话
5 师:眼睛看的,笔下画的,心里想的全是鱼!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用书上的话说,这就是-----(忘我)
6师:让我们悄悄地走进青年画鱼的境界中,谁能把老师也带到那种境界,读读这两句话:
7 出示(围观……一体了我仍旧……忘记了自己。)
还不够痴,谁再读
8 你们能够将鱼画到指上吗?看见了为什么画不出来?青年有什么特别之处?
9各小组自读第二段,边读边想:他是如何观鱼的?并划出描写他“举止特别”句子。
10小组充分展开讨论,合作解疑。
小组推荐代表读:表现他“举止特别”的句子。
出示比较句子:
A、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B、他一个人站在金鱼缸边,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不说一句话。
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体会哪个句子更好。
11生评议说:从“老是”、“呆呆”、“静静”、“从来”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12 创设情景理解观鱼忘我。
师:同学们,你们是否留意“每个星期天”什么叫每个星期天?
是这样吗?我们去看看!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在一个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来到茶社的后院,你看见……他老是……
13师:孩子们这位青年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秋天,从秋天到冬天,就这样呆呆的",静静的看着池中的金鱼,他可能忘记了——,忘记了——还有可能忘记了————
用书上的话说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将一个观鱼如痴如醉的青年展现在我们眼前。
14指导朗读“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的句子。
通过练习、朗读、议一议、说一说这个重点句子的含义。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B、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述:我们体会到这位青年的确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废寝忘食地观鱼,做到了“眼中有鱼 ”;一丝不苟地画鱼,才使鱼跃然于纸上。
15处理课前学生疑问1、为什么鱼会游到纸上?
16点燃学生对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的钦佩和感动。
师述:这位聋哑青年身患残疾,学画不到一年多,就把鱼画得栩栩如生,你们有何感想?(生议说)
生板书:勤奋专注 身残志坚等
五、感悟“画鱼心得”。
1各小组自读第四段,边读边想:鱼怎样才能游到纸上?
2划出有关句子。“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板书:鱼“游到了心里”
3分组合作讨论,交流反馈。
“游”怎样理解?(生答)刻或印或记 ……板书(记)
4师述:胸有成竹再画竹,心中有鱼才画鱼 。
换课题为:鱼画到了纸上。
换句子:把鱼画到了纸上。
鱼被画到纸上。
生议说:行不行?哪个更好?板书:(活)
5师生共同合作,突破难点,理解“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
生用箭头表示“鱼游到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关系。
出示句子训练:用关联词语将两句话说成一句话。
“鱼游到了纸上”
“鱼游到心里”
6落实单元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的方法。
师述:由此可见,不仅要做到眼到,而且要做到心到,才能做到笔到。换句话说,只有全神贯注,细观察,做到心中有数;在加之勤练笔,多积累,才能做到下笔有神。
板书:细观察 勤练笔
师述:这就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平时作文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就能写出内容丰富、生动的作文。
六、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27、鱼游到了纸上
(勤练笔) 画 勤奋专注
(细观察) 记 身残志坚
活
鱼游到了心里
教学反思: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走进文本、走进主人公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学生围绕课题和本文一个含义深刻的语句提出了“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为什么说“先游到他的心里”这样的问题,这两个问题恰恰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透过这两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课堂上,当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抓重点词,精选训练点,在实践中发展语言: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等词语,设计填空、比较、关联句等语言文字训练题。通过这样专项的训练,使学生既感受到青年的专注和忘我,又感悟到这些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不仅读出词语表层的意思,还读懂了词语的内涵。在这样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实现了三个维度的整体推进。
3、抓重点句,挖掘生成点,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青年人精湛、高超的绘画技艺引来了围观的人,人们赞叹着、议论着,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我抓住“人们赞叹着、议论着”教材这一生成点,利用文中插图,创设情景,即兴表演,由一个小女孩惊奇的叫起来为引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不同人物角色,与文中主人公零距离对话,达到师、生、文本、作者的情感共鸣。
4、抓重点段,解读知识点,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阅读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课文第七自然段细腻、生动地描写了青年人作画时的一丝不苟和技艺娴熟,把金鱼画的栩栩如生。教学时通过想象情境、品味词句,把“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对比,反复朗读,学生进入了文本,渐入佳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熟能成诵,积累语言,实际上是水到渠成。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1
《鱼游到纸上》一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为了落实学习目标,我在课堂上首先注重个性化阅读,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感悟课文内容。
第二,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开课伊始,我就出示“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段,让学生做填空练习,这样既复习了新词,又自然地让学生在此处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很到位,“为什么聋哑青年能练得如此高超的画技?”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第三,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第四,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只是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第五,围绕单元训练要求进行习作训练。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作者如何积累材料,指导学生的写作。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2
本课我在练习设计上比较有特色。
1、第一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时,紧紧抓住“聋哑青年”爱鱼的特点进行深入理解。首先理解“忘我的境界”的意思,在到课文中找根据,具体感受“忘我的境界”。在找根据的过程中,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从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该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与表达的能力。
2、第二题在第一题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入地理解,使聋哑青年的形象更加突出。首先应让学生分别理解“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的意思,然后紧扣一个“先”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弄清“鱼游到了纸上”、“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在理解的过程中,凸现聋哑青年勤于观察、刻苦练习到了忘我境界的形象,使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得到锻炼。
3、第三题,重在语言的积累。在朗读与抄写中,体会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自主性练习]
一、读句子,回答问题。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1、“忘我的境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先认真读课文,找出相关的"部分。把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说说,再简要地写下来。
二、读课文,自由分组研讨以下问题后选出发言人全班交流。
1、“金鱼游到纸上来啦”是谁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2、“鱼先游到我的心里”是谁说的?是什么意思?
3、鱼“游到心里”与“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聋哑青年的外貌是怎样的?他看鱼、画鱼时的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
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再体会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并选择其中的两三句抄写下来。
引导学生围绕课后第二题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首先看是否正确地理解了两句话的意思,再考察对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是否理解,是否能对“先”字的含义作出正确的解释。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3
上过这节《鱼游到了纸上》第一课时后,我认为我的教学设计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引导学生反复以各种方式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从而引导学生从“游”字切入,以带“游”的句子贯穿全文,以“游”字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文章的内容和情感,在40分钟的课堂里学生都是愉悦主动地学习,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读出了自己的体会,简单地悟出了文章的含义,学习了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由此来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
我认为在这节课中好的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游”动全身
以“游”字为出发点。当学生通过自由读书并找出带游的句子,自由朗读比较难读的句子,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地读了带“游”字的.句子后,我又通过引读与七名学生借“游”字通读课文,把整篇文章的大意很巧妙的展现出来。这样的读文形式新颖,别致,避免了泛泛的枯燥读文,也激起了学生的读文兴趣。
二、别出心裁的导入,让课堂“活”了起来
通过送给孩子们一份猜谜礼物(一缸金鱼),不仅让孩子们积极地去动脑思考及学习,还让孩子们感受到本篇课文题目的新意,让孩子们体会到“鱼游到了纸上”和“鱼画到了纸上”这两种题目的不一样,从而使孩子们学会引人入胜的写作题目的好方法。金鱼与孩子们一起上课,一起回到青年看鱼画鱼时的认真与忘我。
三、品味重点语句
我在教学中抓住了表现青年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忘我的境界”的语句,进行语言文字的品析。通过让学生看鱼并和全班同学互动表演,在让孩子们体会到“呆呆地、静静地、忘我的境界”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之余,也让孩子们领会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在表演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鱼互动,由表及里,即懂了句意又挖掘了生成点,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与此同时也达到了课堂的高潮。
本节课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阅读课文,通过自由读、引读、默读、品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文使学生在朗读中,培养了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学生明白了这是一个细心观察、全神贯注、勤奋专注的青年。
我认为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
虽然我这节课按自己的预设思路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也有一些遗憾。
例如:在课的后半部分引导得不够深入,出现了急于求成的现象,有个别学生没能真正体会到青年的品质,应该多请几位同学回答,层层深入就更好了。
这节语文课我一共讲了四次,教案和课件都有四次改动,每一次改动都让我多思考一次文章的内涵。虽然讲课后还是觉得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我觉得自己每一次都在慢慢地进步。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借鉴了张小琛老师的教学设计。用了两个大问题进行整个教学。
由于这篇课文的标题很特别“鱼游到纸上”,因此在授课时,我让学生质疑标题“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果然很多孩子提问: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第一课时的核心问题已经出来了。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课文,并试着结合问题说说文章主要内容。由于这也是一篇以“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文章,因此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比较顺利。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这个问题也得到了解答,而且他们还读懂了这句话实际上是赞美盲青年画技高超,把鱼画的非常逼真(这里根据学生的回答拓展了两个词语: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随即引出第二个问题“盲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得如此逼真?”至此,第一课时结束。本来我的教学设计是在第二课时再提这个问题,由于第一课时进行的比较顺利,因此这个问题得以在课堂结尾提出。
ps:由于,在测验中检测到我班学生对“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这个部分掌握的不是很好,很难完整的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因此在第一课时的第二次读课文(指名读)的过程中,我插入了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这个环节。考虑到照顾全体学生,我将解释词语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直接解释词语即说出你在工具书上查到的解释;二为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在本课中的意思。由于已经布置了学生查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所以第一部分选择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回答,第二部分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举手回答。
第二课时主要以学生用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盲青年为什么能把鱼画得如此逼真?”在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自学交流后,他们很顺利的找到文章的重点句子且说了自己的"体会。接着,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其中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以朗读升华感受。最后,再让他们回顾全文看看“作者是如何让盲青年深刻的留在我们脑海里的?”学习语言神态描写,再把这些句子抄下来。
总的来说,这篇课文上的是比较顺的。经验丰富的教师设计的问题果然很精炼!通过这节课的授课,我更进一步感受到了问题的设计对教学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鱼游到纸上教学反思15
《鱼游到了纸上》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我的教学设计思路是第一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纸上。第二步:理解鱼游到了青年的心中。第三步:感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第一课时,我已经引领学生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感受了聋哑青年画技的高超。这次展示的第二课时,学习重点放在感悟“鱼游到了心里”,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及“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则作为教学难点来突破。
为达到以上的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教程:
1、抓重点内容,巧设质疑点,在探究中激活思维。
开课伊始,我就出示“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段,让学生做填空练习,这样既复习了新词,又自然地让学生在此处质疑,学生提的问题很到位,“为什么聋哑青年能练得如此高超的画技?”透过这个问题就能体会聋哑青年专注、勤奋。我觉得在高年级的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当学生带着问题探究的时候,他们的思考会更加深入,理解会更加深刻。
2、提倡个性化阅读,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感受。
在课堂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学生自己找出重点句段,谈自己的`体会。我没有抛问题给他们,而是通过“你从哪个词感受到的?”“你读了这一段,哪个词最让你感动?”这样的形式慢慢地引导他们体悟课文内容。
3、抓重点词句,在体验中受到熏陶。
教学中,我抓住了表现青年人看鱼时的神情“呆呆地”“静静地”,一开始学生体会不深,我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你是怎么看鱼的?”,有了这样的对比,学生明白这“静”不只是嘴静,更是心静,从而体会到了青年的专注。这样通过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聋哑青年那种全神贯注、坚持不懈、忘我的精神,学生的敬佩和赞叹之情一步步加深。
4、创设对话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当学生感悟到青年看鱼的专注,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这位青年每个星期天都到这儿来看鱼的坚持,由“每个星期天”这个重点词,为学生创设情境:春光明媚的星期天,烈日炎炎的星期天,秋高气爽的星期天,寒风凛冽的星期天,你来到玉泉看到了——通过这一连串情境的创设,反复引读青年看鱼的句子,学生进入了情境后读得有进步了,而且理解了青年的坚持,为理解“先游到了心里”做好铺垫。
5、回扣重点句段,突破本课重难点
在学生感受到青年通过专注、勤奋、忘我地看鱼才练成高超画技后,我再次回扣“鱼游到了纸上”重点段,并反复扣问“当青年工笔细描金鱼每个部位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当青年挥笔速写金鱼动态时,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吗?”学生回答得很好,“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把鱼记在心里了。”“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胸有成竹了。”我顺势引导,“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先游到了心里。”这样,学生已感悟到“鱼游到了心里”,并理解了“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6、围绕单元训练要求,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文章写法
在突破重难点后,我将文章重点句段通过配乐引读的方式整合起来,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作者如何积累材料,指导学生的写作。作为即将升入高年级的孩子,初步学习文章的写法是很必要的。
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已完成,但心里也有不少遗憾:
1、本堂课我自己上得相当,但学生好像入课不深,发言面不够广。
2、我总是用自己的语言去渲染情境,引领学生品味词句,但忽视了这是借班上课,没有往日的默契。当学生读得不够味时,我只是用自己的范读去引导,还不到位,我没有停下脚步来一点点教。我觉得自己关注教案多了,关注学生少了。
3、在突破课文重难点的问题上,我设计了回扣“鱼游到了纸上”的重点句段,在“还需要停下笔来看鱼”的追问中感悟“先游到了心里”,并顺势明白了这两者的关系。在推敲教案时,我曾想需不需要用关联词串起这两者的关系,又觉得不要那么生硬,学生明白了就行。但评委老师的意见是认为有必要把这个难点强化。
每一次的遗憾和失败,虽然让我心情沉重,但也让我在语文的教学之路中不断地看清自己的不足,带来思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