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发布《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本次改革继续落实教育部关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全科开考,全考全用”的要求,坚持“大减法、小加法,多渠道、新载体”的思路,发挥考试招生的“指挥棒”作用,引导教师从应试教学回到素养教学。依据不同学科特点,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分为考试、考察、考核三类。中招录取计分科目减少至6门,历史、地理、化学、生物学成绩以等级呈现,道德与法治笔试由闭卷调整为开卷,道德与法治科目综合素质评价、物理科目实验操作计入中考成绩。
相较于国内其他省市的中考改革方案,北京市的中考改革在一些关键环节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并有一定域界突破。将中招录取计分科目减少至6门,在中考改革中大胆实施“减法”,而不是一味实施“加法”,有助于推进“双减”政策走深走实。考试科目分类、书面与实操、闭卷与开卷结合等措施,也较好地体现了中考改革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初衷,有利于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同时,北京市中考改革还带来不少启迪与思考。
首先,中考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伟大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借助课程、教学、实践、评价等路径实现。其中,考试评价是最具影响力的指标。中考改革要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考试科目设置、分值赋计、考试形式方法等都要体现育人宗旨,真正发挥考试评价的育人功能。
其次,中考改革应体现“减量提质”的政策要求。“减量提质”是“双减”政策的本质要求,但从近几年一些省市公布的中考改革方案来看,并未完全贯彻“减量提质”的政策要求。一味做“加法”,中考成绩计入总分的考试科目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中学开设课程科目全部纳入中考的趋向,导致学生负担越来越重。因此,中考改革应通过逐步严控或减少考试科目、降低考试要求、合理设置学科分值等方式为学生减负,真正达成“减量提质”的目标。
最后,中考改革要体现多元评价结果的价值。学生品德、学业、实践等素质能力评价,不仅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事关录取的重要依据。从近几年各省市对中学生多元评价结果使用实践来看,评价形式单一及结果使用过软、过少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中考改革应重视学生多元评价结果的价值,做到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形式多元化,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性学科能力评价等并重,并推进学生多元评价结果细化、实化、刚化,使之成为学生升学录取的硬性依据,促进学校学生评价改革工作深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