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度: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
推荐度:
《周长的认识》教学设计
推荐度:
《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
推荐度: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的周长》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圆的周长》教学过程中,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设疑、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圆的周长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注重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标准》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内容;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专门把“重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作为一个问题进行论述,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开放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
在圆的周长这节课中,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反思”的开放式学习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引导学生探索,开发创造潜能。
教师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与新知学习有关的旧知,引导学生从原来的知识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过观察、猜想、验证、交流,逐步得出大量的可信度较高的素材,然后抽象概括、形成结论,并进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学生探索与创造、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发现、合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从中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反思探索过程,体验成功情感。
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面对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是怎样来解决的?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尽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能力,问题让学生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合作能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圆的周长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教学前为了使学生能利用知识迁移归律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概念,探究新知前,我设计了复习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什么是正方形的周长的问题,然后提问什么是圆的周长?这时学生可利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的概念,归纳总结出圆的周长的意义:即围成圆的曲线的长。
然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几种方法?我打破了教材有什么教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这样,学生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 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了一份创造的信心。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绕""滚""量"三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促进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肯定了他们的方法。当学生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时,我又引出了甩小球的游戏,让学生观察形成的虚圆。我又问虚圆的周长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吗?这个问题打破了学生的认知平衡,使学生陷入冥思苦想之中,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圆是根本无法测量其周长的,这时我引导学生猜想,并在此观察甩小球游戏,最终使学生悟出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为什么圆的周长仅与其半径或直径有关?这个问题教材里未显示有关内容,如果教师不设计这个问题,学生往往就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设计了甩不同绳长的小球让学生观察、猜想。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感
悟理解新知十分重要,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这种过程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如何生成"结论",突出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的训练与培养。在验证结论时,我又让学生自主选择验证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十分感兴趣,并且很快的得出了结论。由于新知识是学生自己猜想出来的,自己又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的,由此学生对新知理解得很好,在运用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体会了教师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真正含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更进一步感受到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理解到深挖教材的内涵是设计好问题的前提,根据教材的内涵,巧设问题可提高课堂效率。 如果我们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能够成为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殿堂的桥梁和阶梯,那么我们的课堂提问就一定是有效的。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合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中,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圆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再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可见,让学生再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让他们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问就是要学会问”。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教师在本节课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感悟到:要知道圆的周长,可以直接测量,而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有时很麻烦,有时根本不可能,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通过猜想提出假设,再通过小组合作验证假设,发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介绍有关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说:“一切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在教学中,我们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数学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发生与发展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运用在网上查阅的大量资料,找到一个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契机: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史,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正如新大纲所要求的,不仅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使探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陶冶。
1、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 导入新课引发兴趣 : 介绍天坛的信息、借助天坛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引发对圆周长有关知识和计算方法的探索。
(2) 变灌输为探究 : 在探究测量圆的周长时体现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在探究 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时,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直径两个量用什么运算符号连接好,让学生自己排除用加法、减法、乘法运算都没有意义、无道理、只有运用除法才有道理,加深了对圆周率的理解。
(3 ) 用活教材激活情感: 介绍 圆周率的历史和数学家祖冲之的史料,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人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了解我国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使用建议:
(1) 要让学生先明确周长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测量最少3组圆的"直径和周长,两个量的关系只能用除号连接才有意义从而发现周长与直径的比 值是一个固定值,进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并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2)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原因比较复杂,可以不必说明。
3、需破解的问题:
如何让本课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脑海中“扎根”。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的合作学习:学生的发言出乎意料的精彩,我多次被感动的同时也在深深的思考: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给了本节课创新的舞台,虽然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精彩的思维,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分工合作的过程显然对他们更适合。有些问题虽然可以独立思考加以解决,但在时间和精力上是不允许的。把不同的思维加以整合,并不断的加以补充、完善,这对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训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课堂上的许多发言就是如此,有时候一个人说的并不完整,但经过补充,修改后就大不一样了,系统而完整,并且富有创造性,真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在学习中,他们学会合理分工、与人交流,倾听发言等等,这些正是老师希望他们学习和掌握的,可以看到:许多平时并不合群的学生在交流中也很活跃,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目标,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他们知道,这时候他们不再只是代表自己,而是小组中的一员,他们会积极的为了整个小组的荣誉而团结在一起,而在获得肯定和表扬后那种由衷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是那样的珍贵,学生会因此激发起更大的学习兴趣,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中去。
二、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教师先通过甩动一头系小球的绳子在空中划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让学生观察、猜测圆的周长会与它的什么有关?学生很自然的联想到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或者半径有关。其次引导学生探索实验,在本课的教学中小组成员间互相协调、互相启发,人人动手主动参与,或用滚动法、或用绕绳法、或用卷尺直接测量来探索圆的周长和它直径之间存在的`关系。借助操作过程来启动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索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后引导学生归纳论证。通过实验,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即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时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总结概括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C=πd和C=2πr,通过亲自实验,论证了他们刚才的猜想,成就感油然而生,更加激发了他们今后探求新知的热情与冲劲。
三、关注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阅读完祖冲之的一段内容介绍后,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是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有何感想?”让学生自己谈谈体会与感触。正是由于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把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学生们通过学习、比较,不但感受到我国源远流长古代文化,更激起了他们向古人学习、勤奋努力、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 当然,本节课带给我的还有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课堂纪律和学生活动,小组交流和独立思考,全部参与和个体培养等等的关系处理,都给我提出了课题,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日趋进步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研究素材。
总之,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我相信课堂上将会有更多的精彩!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思想为主导。
课前我设计了每人做一个圆并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周长,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经历变曲为直的"过程,同时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不同圆的周长,再计算出周长与本圆直径的比值。
课堂上围绕课前问题展开,通过汇报,让学生从自己得到的数据中发现问题,引出圆周率,通过阅读了解圆周率并找到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接下来小组合作,探讨由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圆周率到周长等于圆周率乘以直径的推导,再由直径等于本圆半径的二倍,推导出另一个公式。最后用练习加以巩固。
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基本按设计来展开,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在圆的周长公式推导时,由于上面是文字,下面是字母,学生一时不知如何下手,如果这里能让学生转换一下也许会好一些。
2.给学生讨论的时间过少,没有让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3.评价语言不够丰富。
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基础上,在学习了圆的初步认识,知道圆心、半径、直径及圆的特性的基础上,进而学习圆的周长的。
本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主要是圆周率的理解及其推导。
探索圆周长计算这一环节: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测绳”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测绳”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心情,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是本课的难点。整节课下来,学生学习效果较好,我想,这得益于事先让学生准备的教具比较充分,得益于学生的动手操作,也得益于提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这次课后,我深切的感受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本质就是激发和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思考。
圆的周长这节内容,我是先在五(3)班教学的,课一开始,我先出示了蚂蚁和一只蝈蝈分别在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和一个直径是4厘米的圆上爬行动画,然后提出问题,他们两个谁爬行的路线长一些?问题抛出后,学生就自然而然的想必须分别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和圆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会算,圆的周长不会算,自然就要想办法去解决。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猜测可能与半径有关,与直径有关,接下来就是验证了,学生们利用圆规在课前准备好的纸板上画下几个大小不同的圆,自己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并要求学生用周长除以直径,得出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学生们用棉线绕和滚动圆的方法都存在差异,测量的准确度也不尽相同,要求好多组的学生起来汇报,也没有达到想要的3.1几倍,大多是3.2几倍、3.3几倍,不过没有关系,不影响教学的进程,当我告诉学生,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总是3.1几倍,也就是圆周率,以为新课就可以结束,下面就可以巩固练习了,这时有个孩子站起来问道,“为什么一定就是周长除以直径呢?直径除以周长行不行?”
我愕然了。是呀,谁说直径除以周长不行呢?是因为教材中例5的明确提出用周长除以直径的吗?是因为教材中要填的表格也把我们给框住了吗?于是,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你们认为周长可以除以直径吗?”孩子们立刻沸腾起来。“老师,我认为不可以,因为直径总是比周长小,直径除以周长得到是一个小数。”“你说的不对,小数怎么了,小数也可以表示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老师,我认为不行,我们的书上就明确的写着,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都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如果是直径除以周长,那我们把它叫做什么呢?”,好家伙,说的有根有据。孩子们沸腾的温度也随之降了下来。我趁机总结道:“孩子们,你们说的"都很有道理,我们在研究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时,是可以用圆的直径除以圆的周长的,因为不论是大圆还是小圆,直径除以周长的商也是不变的,它也可以表示出圆的直径和周长的关系,不过,我国的数学家刘徽早在1700年以前,他就用“割圆术”计算出圆周率是3.14,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出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是因为我们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等到你们上了初中就可以知道,对于数学家们和科学家们研究出来的成果和结论,我们可以直接拿过来应用。”直到这时,孩子们才奥的一声长舒了一口气。下课铃响了,我的任务没有完成,但我一点都不遗憾,因为我知道,下一节五(4)班的圆的周长这节课我应该怎么上了。
对于周长,孩子们并不陌生。为此,我在导入新课时直接布置任务:你会量圆的周长吗?用你手边的工具,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孩子们跃跃欲试:有的用自带的软尺饶着圆周量;有的用绳子饶着圆周量了,展开再用米尺量绳子的长;有的拿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还有的量出圆周的一半来乘2……看到孩子们有这么多的量圆的经验,我感到很欣慰。随即提问:要想量得准确些,操作中应该注意什么?有的.说用绳子量的时候要记好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滚动时也要记好记号……在第二环节自主尝试中,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的经验和方法,测量指定大小的圆的周长,并猜想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小组长做好记录。第三环节,交流汇报: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的代表做好补充和评价。得到的结论是: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关,有的小组用表格的形式反映了操作的结果。第四环节,启发点拨:圆的直径越大,这个圆的周长越长,圆的直径越小,这个圆的周长也越短。那么他们的关系有怎样的规律呢?比较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们的这个结论和专家的结论一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书上的说法。
一节课就在孩子们的探究和经历中进行着,虽然坎坎坷坷,但毕竟经历了、感受了、体验了。我想孩子们对于圆周率的认识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结论之上了。
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上完后感觉有以下几点自我满意的地方:
1.我搜集的很形象,我又经过了精心的修改,效果很好。
2.高年级的学生好像有时在课堂上不容易受老师设计的有趣环节的“蛊惑”,但是这节课,我还是决定把圆的周长引入的环节设计成两只小狗跑步,一只在正方形跑道里跑,一只在圆形跑道里跑,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圆的周长。接着我又拿出来一个学生都玩过的铁环,让一个学生指它的周长,学生更加形象的认识了圆的周长。
3.我以前也教过圆的周长这节课,但是有一个环节我好像不记得设计过,就是学生练习完绕绳法和滚动法后,让他们说一说两种方法的相同特点,揭示出“化曲为直”的理念。这节课想起来揭示这个理念,源于今年暑假我给外甥辅导数学题,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我们推导圆的周长计算方法时,用的是( )方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用的是( )方法,我当时看完后不知道这两个空怎么填,后来翻阅教学参考书,才知道应该填(化曲为直)和(化圆为方), 在课堂上教学公式推导时,没有总结、升华过,我当时感慨很多,暗暗把这个知识点记在了心里,我想,等我再教这节课时,一定要把这两个理念明确化,让学生真正体会。今天孔艳华老师听课,也提到说这一点设计的很好。
这节课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推导圆的周长公式是怎么得来的,也就是研究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我在这个环节把握不好,我没有在上写清楚要求,只是说了要求,学生把精力放在了测量上,忘记了老师还要他们根据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和孔老师研究,如果这样设计应该很好:学生课前剪圆形纸片时,让他们在圆里标出直径并写出长度,这样就省去了在课堂上量直径的时间,在课的.开始用绕绳法和滚动法量自己的圆的周长时,直接让他们把数据写在书上,不用在操作环节再量一次周长,这样就给学生省去了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把精力重点放在在小组内比较、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上。
2.在课前,我们教师要考虑周全,包括小细节。今天我和孔老师都发现,学生用毛线绕圆一周时,因为毛线太软,不好操作,误差很大,有的学生带来了硬硬的、宽宽的鞋带、松紧皮,把它横着放好后往圆上绕,效果很好,误差很小,二班的孙涵聪带来了皮尺,效果也很好。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周全,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3.半圆形的周长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练习中涉及到了这道题,学生理解的不好,因此,要配上形象的半圆形图片,再加强这种练习。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复习老知识引入课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然后我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用“化曲为直”的绕线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做好相应记录,填好表,为下一步探究奠定基础,接下来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进而找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出圆周率,得出圆的周长公式。最后让学生把得出的圆的周长公式应用到练习中。
本节课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是
首先,在创设情境时,我用旧知引新知导入新课,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我想学生提出质疑测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验证猜想,在理解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圆周率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再回到课前情境中,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发现情境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前面“正方形周长及圆的认识”知识的成功铺垫,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理解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推导公式过程中,因为亲自经历了小组内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所以学生能较为容易地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锻炼自己、磨炼自己的机会。圆的周长这节课中我认为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三点:
1、在引入新课时我利用课件显示小黑狗沿着正方形路线跑,小黄狗沿着圆形路线跑。这样的比赛公平吗?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复习正方形的周长知识。接着提问:如果要求小黄狗所走路程,实际是求圆的什么呢?让学生揭示课题:圆的周长(板书)正方形的周长我们会求,那么圆的周长该怎样求呢?利用问题设下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我认为这一点做得比较好。
2、让学生初步感知了“圆的.周长”后,我拿出教具圆片,让学生指一指圆的周长,感知围成圆的周长是一条曲线,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圆的周长,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圆的周长概念。接着学生用绕线法、滚动法量出圆的周长,教师指导操作要点。最后学生同桌合作用两种方法量出圆片的周长,充分认识圆周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为学生提供一个合作探究的平台。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中学生的层次不同,并要求学生配备直尺、绳等学具,让每个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绳测法、滚动法测量周长,依所测数据找出直径与周长的倍数关系,推导圆的周长公式三个操作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中独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交互运用,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实际操作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当然这节课中同样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生测量计算)花费的时间过多,导致后面的时间过于仓促。
2、对于学生的回答有重复现象,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很少。课堂上的语言还应多锤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发扬自己的优点,改掉自己的不足多锤炼自己的语言,使自己尽快的成长起来。
在《圆的周长》教学过程中,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透过设疑、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圆的周长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注重教学过程的探索。
《标准》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透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的资料: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专门把重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潜力作为一个问题进行论述,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带给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构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构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1)引导学生探索,开发创造潜能。教师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与新知学习有关的旧知,引导学生从原先的知识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透过观察、猜相、验证。交流,逐步得出超名的可信度较高的素材,殃后抽鱼概托、构成结论,并进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话过学生探去与创造、观察与公析、归纳与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发现、合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从中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反思探索过程,体验成功情感。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应对一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是怎样来解决的"?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芬得新知的数学思相方法和有效笛路,并自营地将用维指向数学用相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从中获得用心的情感体验。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尽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潜力,问题让学生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去揭示,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圆的周长》是北师大版数学十一册教科书第一单元第四课的资料。本节课透过引导学生对圆周率的探求,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我分成四个层次来进行教学:
(1)在具体情境中,研究不同的状况能够用不同的方法来测量一些实物中的圆的周长,如用“绕、滚”的方法来测量。但对于象黑板上画的圆,当学生发现测这个圆的周长不能用“绕、滚”的方法来测量,务必研究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
(2)在推导计算圆周长的公式时,先启发学生透过对不同大小的圆进行观察,思考它们的周长与它的什么有关系?
(3)分小组进行,研究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将数据填到书上,进行观察思考,得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点的结论”,理解圆周率π的好处。
(4)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实际运用,解决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
透过对圆周率值的探求,培养学生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和概括潜力及逻辑思维潜力。
教学反思:
1、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本课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熟知的身边圆形物体入手,让学生指出看到的圆形并摸一摸圆的周长指的是哪里。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2、让学生大胆实践,重视了学生的测量方法的培养。
听不如看,看不如做。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也是这个道理。于是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想出根据不同的实际状况,选取测量圆的周长的办法,在圆的周长测量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测量技能和思维的灵活性。
3、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协调潜力。
在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的长度及计算不同的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都有什么特点时,学生产生了需要合作的需要,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体验了发现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实践及合作潜力。
在《圆的周长》教学过程中,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透过设疑、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圆的周长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注重教学过程的探索性。《标准》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透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的资料;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专门把“重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潜力”作为一个问题进行论述,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带给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构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构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1)开放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在圆的周长这节课中,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理解情景,发现数学,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构建“问题—探究—应用—反思”的开放式学习过程,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2)引导学生探索,开发创造潜能。教师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与新知学习有关的旧知,引导学生从原先的知识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透过观察、猜想、验证、交流,逐步得出超多的可信度较高的素材,然后抽象概括、构成结论,并进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透过学生探索与创造、观察与分析、归纳与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发现、合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从中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反思探索过程,体验成功情感。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应对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是怎样来解决的`?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从中获得用心的情感体验。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尽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潜力,问题让学生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去揭示,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规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获得。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和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合作潜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