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的教学反思

推荐度: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推荐度: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圆的周长》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

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合作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发展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中,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导入,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圆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再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可见,让学生再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让他们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问就是要学会问”。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教师在本节课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感悟到:要知道圆的周长,可以直接测量,而直接测量圆的周长有时很麻烦,有时根本不可能,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大家通过猜想提出假设,再通过小组合作验证假设,发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介绍有关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皮亚杰说:“一切成效的工作必须以兴趣为先决条件。”在教学中,我们可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教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初步了解有关数学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发生与发展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运用在网上查阅的大量资料,找到一个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契机: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史,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正如新大纲所要求的,不仅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使探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陶冶。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2

通过反思,本节课成功之处如下:

1、充分理解周长的概念,加强对好处的理解。学生以前学过周长的概念,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长有了必须的认识,明白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理解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度就是圆的周长。在教学中透过复习以前学过的图形的周长,然后引出主题图,透过实际场景丰富学生已有经验,逐渐内化为学生对周长的好处的理解,明确周长就是-条线,但是这条线是由曲线构成的图形。

2、加强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在教学中,透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如绕绳法、滚动法和折叠法得出直径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3倍多一些,从而使学生明确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倍,由此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本节不足之处:

由于学生在课前预习了这部分资料,导致有一个组没有透过动手操作,得出的结果都是3。 14倍,看来学生对于操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注重了结果的得出,而忽略了规律的呈现。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3

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本着改变原来学生在学习方式上过于单一、被动的现象,注重加强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并有效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提出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积极思维状态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旨,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同时,通过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眼看、口说、脑想,多种感知觉协同作用,促进学生动作、语言、思维协调同步发展,达到启迪思维、内化和应用新知的目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愉快。下面是我一次尝试改善学生学习方法,用“问题解决”思想教学 “圆的周长”的一个片段。

师:现在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请同学们利用自己的学具圆,动手操作,大胆实践,看看测量圆有哪几种方法?

师:(学生测量完后)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生1:把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来量出它的周长。

生2:用纸条绕圆的一周,拉直量出它的长度。

生3:把圆环截断拉直量出它的周长。

师:这些方法我们把它叫做“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

这一教学环节过后,班里的要大多数学生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劳动,学习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但是,让学生主动、愉快地学习,并不能满足于课堂教学形式的活泼多样,我们还应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认真、努力的学习,变“苦”为“乐”,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尤其对学习较吃力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们感到,经过自己的努力是会获得成功的。于是,我接着提问: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教师拿出一个系有小球的绳子不停地转动,形成了一个“虚圆”),你还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吗?(学生愣住了,都摇摇头)

师:(启发联想)正方形的周长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请你们猜一猜,圆的周长是否也与圆内的某条线段有关?

师:现在再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教师拿出两根都系有小球的长度明显不同的绳子,一起不停地转动,形成了两个大小不同的“虚圆”。),哪个圆周长大?为什么?

生:外面的圆周长大,因为绳子长。

师:绳子的长就是圆的什么?

生:绳子的长就是圆的半径。

师:现在谁知道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生:圆的周长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关。

师:说的好!下面我们继续研究,圆的周长究竟与它的半径或直径有什么关系。……是啊,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获得的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视 “教”而忽略“学”的现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该教学片段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所谓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解决的情境状态。问题解决与常规训练的区别之一是练习着重寻找答案,而问题解决着重寻解决问题的过程,着重如何选择创造性的方法。

在日常课堂的教学活动即将结束时,老师总会习惯地问一句:“同学们还有没有 问题?”如果学生说没有问题了,老师们能真的放心吗?我想未必!学生总是充满好奇和疑问的,他们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我们同样希望他们在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后产生新的问题进入下节课的探讨。我们的教学就应该向“让学生课前有思考的空间,课后有问题的延伸”发展,不要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和创造能力。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质上则是品质与能力的流露,反映了一个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其思维的直觉、独立、批判、求异。因此,我们的课堂结尾,应该是“问号”而不是“句号”。所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带问号离开数学课堂。

那么,怎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首先,我们在进行课堂总结时,不仅要关注学生已学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学的,学的感觉怎么样。还要留有时间有意识地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我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办?等等。其次,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文化的感受,从而把学生引向更为广泛的数学阅读中。这样才真正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学会是为了会学”的素质教育思想。

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他们爱学数学,乐学数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更多更好地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可持续地发展,使我们的课堂学有所“问”更精彩!

在准备吨的认识这一课时,我请张金河老师给我指导,认真学习了他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实施了这节课。整节课,学生情绪饱满,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同时建立起了一吨的概念。回顾一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以下优点:

一、思想教育恰到好处:

本节课中,教师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捕捉痕迹的思想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针对课间时,有的学生总爱在楼道里蹦蹦跳跳、追逐打闹,教师创设了37位小学生轻轻一跳,地板产生强烈震动这一环节,使学生在体验1吨的同时,认识到以后课间休息时大家要轻声漫步,不能追逐打闹了。

如学校浪费水的现象较严重,教师出示了本校1天用22吨水,够西部1人用上34年这一信息。号召学生从现在做起,加入到节约用水的行列中来。

如:教师让学生讨论“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装满货物,能不能通过一座限重6吨的小桥?”使学生认识到看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一些数学知识,而且要考虑全面。

如:教师让学生讨论“限重1吨的电梯能乘坐多少人?”这一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应用数学知识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在情境中去体验

“吨”是一个较大的质量单位,建立起一吨的质量观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教师又不能像“千克”和“克”的教学那样,在课堂上准备一些实际的物品,通过学生亲自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来建立质量观念。然而“学生要想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经过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因此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建立起一吨的质量观。

感受较重物品的实际质量

课前让学生搬一搬5千克1箱的牛奶;25千克的1袋大米,课上先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体重,再互相背一背,使同学们初步感受较重物品的实际质量。

感受一吨物品的实际质量

教师带领学生推算出1000千克的实际物品数量,如200箱牛奶、25袋大米、37位小学生,使学生头脑中数量与实物结合,帮助学生建立吨的概念。

从数量上去感受1吨,比较具体形象,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对200箱牛奶、25袋大米、33位小学生的概念又是缺乏形象认识的,因此课上教师又巧妙地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假如一箱一箱的搬运200箱牛奶,需要10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休息从早上六点要搬到下午四点;25袋大米一袋一袋摞起来约有2层楼高;37位小学生轻轻一跳,地板会产生强烈震动。从学生熟悉的时间、空间、亲身感到的震动入手,使学生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1吨,建立了1吨的概念。

三、在实践中升华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教学时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调查,将“吨”的知识与交通工具、矿藏资源、生活资料等进行广泛的沟通,使学生感悟到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同时丰富了“吨”的表象。

同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教师让学生讨论“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装满货物,能不能通过一座限重6吨的小桥?”“限重1吨的电梯能乘坐多少人?”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学会了应用数学知识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其次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设计了一篇学生日记,通过读、找出日记中的错误,对“吨”、“千克”、“克”三个质量单位进行综合应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个课堂体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我在课的实施上,存在一些不足:

在组织教学上,我还不能够完全将学生的课堂把握在手里,例如学生在亲身实践过后,不能及时将学生的情绪收回来,让每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自己的身上,而不是还沉浸在刚刚的实践游戏中,导致浪费了很多时间,是后面的练习时间紧张。我想,对于一名新教师来说,在课堂上保证孩子的有效学习,我还需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

另外,在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也很重要,这节课,我在赞许孩子的时候,语言略显简单,在维持课堂纪律的时候,语言更显得乏味和单一,这还需多长期的积累。

像这样,在上课之前,与骨干教师学习,准备充分之后,再自己去课堂实施,实施过后,先自己找不足,再由指导教师进行指导,这个过程使我成长了不少,学习到了许多教学设计上的方法,我很喜欢这样的学习,希望在以后的成长中,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经验实在是宝贵。每个年级段都有不同的特点,无论老师和学生。鲜有机会任教高年级,感到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对他们的要求也相应增加了很多。而高年级办公室的老师们长期执教高年级,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于是,在办公室中,我常常放下手中的工作,认真倾听他们之间的交流。他们的经验使我少走了许多弯路,真是受益匪浅。

又是一次期中考,一道道题目,一个个问题,学生做得不错,不禁让我想到了曾经和一位老师的交流:

一节空课,我看着语文实践活动1中的练习题,发起牢骚:这些题也太简单了,都五年级了怎么还出这样的题呀?一位经验丰富的高年级教师听到了我的话,随口说道:“每道题目的背后都有其考查的目的,不要只在乎问题的答案,更应该注重的是练习的过程是否达到了考查的目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反思自己以前的练习题指导,多数只是关注到学生写出的答案,并未真正认认真真分析过题目考查的目的,采取什么策略帮助学生掌握其中蕴含的知识点。学生做错的原因,大多归结于学生身上:不是马虎,抑或是太笨,很少想到自身指导上存在的不足。而学生对于练习题只是机械地做着,不爱动脑思考,语文能力并未得到真正地扎扎实实地训练。用《小学语文教学》中专家的观点来说就是:训练内容的繁琐,导致各种“知识点”的机械重复,偏离了语文学习重积累、重感悟、重预感的特点,无谓地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训练形式的僵化,导致活生生的课文被一一肢解,破坏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整体感知;训练方法的单一,导致学生只能成为练习的奴隶,课堂缺少了应有的生命活力;训练结果的唯一,导致学习只能是死记硬背,扭曲了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

改革迫在眉睫。课上,我改变了以往指导练习题时对对答案就过了的方式,深入挖掘每个题目背后蕴含的知识点,努力采取学生乐于接受,又有助于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能力得到锻炼的策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如,在指导语文实践活动1中的第一题“读下面的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时,按照以往,只是根据题目表面的要求让学生读读就行了。这次,我不仅要求学生读准确每个字的读音,还让他们把词语抄写下来,把带点字的音节写出来。这样一来,可以检测出学生对于汉语拼音的掌握情况,使那些善说不善写的学生露出狐狸尾巴,不再滥竽充数,能够更清晰地发现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同时也练习了这些词语的字形。这不,这次期中考试中按原文填空的第一小题,虽然不是要求的默写段,但也有很多学生能正确写出来,就源于这次扎实的练习,因为需要填写的词语有几个出现在了练习题中。

再如,指导语文实践活动2中的第四题“给下面这段话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时,指导之前我读了几遍,发现这次练习主要考查学生对顿号和提示语在中间的掌握情况。顿号学生用起来不爱出错,可是对于提示语在中间时各种标点符号的使用学生就容易混淆了。因此在详细讲解书上的题目之后,又根据短文的内容出了几道与此相关的提示语在前,提示语在后和没有提示语的练习题,使学生真正扎实掌握不同情况怎样正确使用标点。经过了这番指导学生的错误率明显降低了。

瞧,看似简单的练习题指导,竟有着这么多的学问,而对于这些奥秘的挖掘需要年轻的我不断地向书本学习,向他人讨教,深入研究的。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4

《圆的周长》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的内容。本单元《圆》是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圆,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及其周长、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关圆的知识。圆既是在其他平面图形基础上的拓展,又处处体现着“圆”的特殊性。本单元对圆的探索,将是从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的学习,将是学生初步了解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因此,在本课的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研究曲线图形的方法。

在引出圆的周长时,我要求学生借助手中的圆片,感受圆的周长,揭示圆周长的概念,进而引导学生探索如何测量圆的周长。而学生主要提出两种方法:滚动法和绕绳法,在讲解这两种方法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探索圆的.周长时,其实质都是将曲线转化成直线,感受此“化曲为直”的思想。接下来让学生通过类比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倍数关系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反思自己这一堂课的教学,我觉得比较可取的一点是让学生事先做好教学准备(准备了三个大小不同的圆片与绳子),课堂上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实践,从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但不足的是,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实践的时间比较短,对于较好的学生给以的时间足够,但对于中等生与学困生的给以时间却比较仓促。另外由于部分同学课前预习过教材,导致在探索部分问题时,学生不假思索就将答案喊出,而对于出现这种问题时,我缺乏经验,只采用冷处理说出答案的同学的方法,又继续将课堂进行下去。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5

《圆的周长》是在学生学习了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复习老知识引入课题,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然后我让学生自己推导出圆的周长公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用“化曲为直”的绕线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做好相应记录,填好表,为下一步探究奠定基础,接下来让学生猜一猜、想一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进而找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出圆周率,得出圆的周长公式。最后让学生把得出的圆的`周长公式应用到练习中。

本节课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是

首先,在创设情境时,我用旧知引新知导入新课,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其次,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我想学生提出质疑测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验证猜想,在理解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圆周率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再回到课前情境中,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发现情境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前面“正方形周长及圆的认识”知识的成功铺垫,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理解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推导公式过程中,因为亲自经历了小组内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所以学生能较为容易地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6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地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过整合,把数学、语文、品德、美术、科学等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教学任务之中。

在这节课当中,我以国庆阅兵式的录像片段入手,让学生直观地发现生活中有许多元素都和圆有关;通过国庆阅兵式的情境导入,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再通过小组合作测量、计算,最终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使学生真正体验和理解数学,让他们知道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在网上查阅的大量资料,找到一个体现新的教学理念的契机:通过介绍“圆周率”的发展历史,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激发学习兴趣。了解祖冲之在圆周率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不仅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

在整堂课中,信息技术贯穿于始终,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今后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7

《圆的周长》这节课,是一节经典课,想要上出新意是很难的。从课程标准出发,基于学生和教材,我这样演绎。

一、创设情境,猜测激趣。

这节课,利用正方形的内切圆导入,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虽然已经进入冬季,两只小蚂蚁却不想早早的冬眠,它们想要进行一场比赛锻炼身体呢!黑蚂蚁沿着正方形的线路跑,白蚂蚁沿着圆形的线路跑,假如说它们速度相同,谁会胜利呢?请同学们猜测一下!

黑蚂蚁沿着正方形的路线跑,跑的长度是正方形的周长。白蚂蚁沿着圆形的路线跑,跑的长度是圆形的周长。同学们在观察中很容易看出圆形的周长小于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接着,我让学生来思考,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四倍,那么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系呢?是怎样的关系呢?因为是正方形的内切圆,圆的直径等于正方形的边长,因此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此时,新知的学习在猜测中展开。

二、独立实践,验证猜测。

课前,学生已经准备了直径是1厘米、2厘米、3厘米、4厘米、5厘米的圆形硬纸片。利用绕绳法或滚动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在这里,很多做课的老师会让学生合作完成。我想,这里学生完全可以独立的担当。因此,一声令下,学生各自忙开。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的用绳子缠绕,在尺子上滚动,一个个紧张又认真。

三、有意设置,降低难度。

由于大家的圆规格相同,想要找出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非常的简单和统一。在这里,有意识的布置同样规格的圆形,避免了课堂上测量与计算困难的问题,便于学生直达圆周率的`本质。

教参中建议学生测量一些实物圆的周长,加深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我考虑到实物的圆,首先要测量出直径,在测量周长,无疑会增加学生操作的困难。再一个,前一节课,已经练习过测量圆的直径的方法,本节课的重点是测量周长。因此,做出了这样的调整。

四、情感教育,水到渠成。

当学生猜测出圆的周长应该是直径的三倍多的时候,我出示两千年前的《周髀算经》中的“周三径一”,激发民族的自豪感。当学生验证出猜测后,再出示有关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数学奇迹,将民族的自豪感推到更高处。民族自豪感,可以较好的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学生那一个个惊异的眼神中,我发现,数学中的思想教育,也可以和语文教学中一样的自然。

五、总结推进,开启发现。

学习方法的培养,科学研究意识的渗透,是每一门学科应该承担的任务。这节课,是在猜测和验证中画了一个圆满的圆。最后,我送给学生一句话:任何科学探索,都是经历了猜测和验证,让我们沿着这条科学探索之路,开启新的发现吧!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8

在《圆的周长》教学过程中,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潜力。整个过程学生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透过设疑、观察、猜想、验证、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圆的周长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注重教学过程的探索。

《标准》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透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的资料:在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专门把重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潜力作为一个问题进行论述,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带给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构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构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1)引导学生探索,开发创造潜能。教师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与新知学习有关的旧知,引导学生从原先的知识库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透过观察、猜相、验证。交流,逐步得出超名的可信度较高的素材,殃后抽鱼概托、构成结论,并进行应用。在这个过程中,话过学生探去与创造、观察与公析、归纳与验证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自主发现、合作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并从中认识到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反思探索过程,体验成功情感。问题解决后,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应对一一个实际问题,我们是怎样来解决的?从中提炼出解决问题、芬得新知的数学思相方法和有效笛路,并自营地将用维指向数学用相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从中获得用心的情感体验。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学生的亲历性,尽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潜力,问题让学生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合作去揭示,课堂上给学生以充足的思考时间和活动空间,同时给学生表现的机会。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9

1、回味课堂,我感觉亮点之处有:

(1) 导入新课引发兴趣 : 介绍天坛的信息、借助天坛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引发对圆周长有关知识和计算方法的探索。

(2) 变灌输为探究 : 在探究测量圆的周长时体现化曲为直的转化思想, 在探究 圆的"周长与直径有什么关系时,让学生思考圆的周长与直径两个量用什么运算符号连接好,让学生自己排除用加法、减法、乘法运算都没有意义、无道理、只有运用除法才有道理,加深了对圆周率的理解。

(3 ) 用活教材激活情感: 介绍 圆周率的历史和数学家祖冲之的史料,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人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了解我国在计算圆周率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使用建议:

(1) 要让学生先明确周长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测量最少3组圆的直径和周长,两个量的关系只能用除号连接才有意义从而发现周长与直径的比 值是一个固定值,进而引出圆周率的概念,并总结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2)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原因比较复杂,可以不必说明。

3、需破解的问题:

如何让本课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脑海中“扎根”。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0

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是在三年级上册学习了周长的一般概念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这节课上完后感觉有以下几点自我满意的地方:

1.我搜集的很形象,我又经过了精心的修改,效果很好。

2.高年级的学生好像有时在课堂上不容易受老师设计的有趣环节的“蛊惑”,但是这节课,我还是决定把圆的周长引入的环节设计成两只小狗跑步,一只在正方形跑道里跑,一只在圆形跑道里跑,让学生初步认识了圆的周长。接着我又拿出来一个学生都玩过的铁环,让一个学生指它的周长,学生更加形象的认识了圆的周长。

3.我以前也教过圆的周长这节课,但是有一个环节我好像不记得设计过,就是学生练习完绕绳法和滚动法后,让他们说一说两种方法的相同特点,揭示出“化曲为直”的理念。这节课想起来揭示这个理念,源于今年暑假我给外甥辅导数学题,有一道题是这样的:我们推导圆的周长计算方法时,用的是( )方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时,用的是( )方法,我当时看完后不知道这两个空怎么填,后来翻阅教学参考书,才知道应该填(化曲为直)和(化圆为方), 在课堂上教学公式推导时,没有总结、升华过,我当时感慨很多,暗暗把这个知识点记在了心里,我想,等我再教这节课时,一定要把这两个理念明确化,让学生真正体会。今天孔艳华老师听课,也提到说这一点设计的很好。

这节课还需要改进的地方有:

1.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推导圆的周长公式是怎么得来的,也就是研究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我在这个环节把握不好,我没有在上写清楚要求,只是说了要求,学生把精力放在了测量上,忘记了老师还要他们根据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和孔老师研究,如果这样设计应该很好:学生课前剪圆形纸片时,让他们在圆里标出直径并写出长度,这样就省去了在课堂上量直径的时间,在课的开始用绕绳法和滚动法量自己的圆的周长时,直接让他们把数据写在书上,不用在操作环节再量一次周长,这样就给学生省去了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把精力重点放在在小组内比较、研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上。

2.在课前,我们教师要考虑周全,包括小细节。今天我和孔老师都发现,学生用毛线绕圆一周时,因为毛线太软,不好操作,误差很大,有的学生带来了硬硬的、宽宽的鞋带、松紧皮,把它横着放好后往圆上绕,效果很好,误差很小,二班的孙涵聪带来了皮尺,效果也很好。所以,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考虑周全,预设到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

3.半圆形的周长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练习中涉及到了这道题,学生理解的不好,因此,要配上形象的半圆形图片,再加强这种练习。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1

对于周长,孩子们并不陌生。为此,我在导入新课时直接布置任务:你会量圆的周长吗?用你手边的工具,想办法量出圆的周长。孩子们跃跃欲试:有的用自带的软尺饶着圆周量;有的用绳子饶着圆周量了,展开再用米尺量绳子的长;有的拿圆在直尺上滚动一周;还有的量出圆周的一半来乘2……看到孩子们有这么多的量圆的经验,我感到很欣慰。随即提问:要想量得准确些,操作中应该注意什么?有的说用绳子量的时候要记好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滚动时也要记好记号……在第二环节自主尝试中,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的经验和方法,测量指定大小的圆的周长,并猜想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小组长做好记录。第三环节,交流汇报: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的代表做好补充和评价。得到的结论是: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有关,有的小组用表格的形式反映了操作的结果。第四环节,启发点拨:圆的直径越大,这个圆的周长越长,圆的直径越小,这个圆的周长也越短。那么他们的关系有怎样的"规律呢?比较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我们的这个结论和专家的结论一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书上的说法。

一节课就在孩子们的探究和经历中进行着,虽然坎坎坷坷,但毕竟经历了、感受了、体验了。我想孩子们对于圆周率的认识就不仅仅是停留在结论之上了。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2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上海世博会作为一条主线,贯穿课堂的始终,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在创设情境时,我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激活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合作、展示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深切地体会到“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与此同时,我向学生提出质疑,以相同的方法测量赤道的长度,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产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

第三,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验证猜想,在理解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及圆周率的基础上,推导出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第三次回到情景中,使学生在掌握新内容的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最后,在巩固新知解决问题的环节中,以世博会为背景,设计了三道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这三道题实现了从基础练到拓展练的跨越,提高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世博会的情境导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并对新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由于前面“圆的认识”的成功铺垫,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等活动,理解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因为亲自经历了小组内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的.过程,所以学生能较为容易地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另外,我及时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激励,比如当学生展示巧妙的方法时我赞扬学生的想法有创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体验到获得成功的乐趣。

不足之处:在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时,艺术性稍显不足,另外,我对课堂的掌控和把握能力还需要提高。虽然对教材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但还没做到彻底地理解。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弥补以上不足之处,提高个人理论素养,使自己的教学趋于完美。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3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根据以上教学理念,以数学实验活动为载体,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平台。

一、源于自然的导入,将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当中。本节课以学生回忆圆的有关知识为切入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用手摸圆形物品的周长感受圆的周长,使学生产生学习圆的周长的需要。

二、提供充分的交流合作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创造时间、空间,让小组动手实践,探索圆周长和它的直径之间比值的规律,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揭示出圆周率的意义。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动手实验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研究历史,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得出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进而介绍祖冲之的研究成果,近代关于圆周率的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了圆周率的研究史,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价值。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帮助教师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

五、不足之处,教学语言不够精炼,圆的周长的概念教学不扎实,没有强调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而是习惯的叙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课上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介绍圆周率是语言重复浪费时间,导致准备的练习没有做,只是让学生做了书上的例题等等,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4

我在设计圆的周长这节课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大胆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几个大小不等的圆形物体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使学生明确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测量、观察和讨论中经历探索圆的周长公式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就从以下两点反思本节课的教学。

1、愉快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在教学圆周长这课时,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习的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在测量一元硬币的直径和周长时,使有些学生明白圆的周长没办法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出来,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再去探索新的求的.方法,这使得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

2、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验证”又是学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这节课在学生猜测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直径或半径有关的时候,我没有马上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而是追问了一句,你想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有位学生提出了用测绳来量出圆的周长,接下来我就让学生通过绳绕法测量出硬币的周长和直径,在找同学汇报他们的测量结果,演示他们的测量方法后,我又追问了一句:“那么圆湖的周长或再大一点的圆的周长,你也能量出吗?”能不能找到向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然后,我就让学生进行分组测量三个圆的直径和周长活动,为了防止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避免学生在活动时没有目的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在小组合作前,我明确的提出了提出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测量三个大小不同的圆形纸片的周长和直径,把数据填在圆的周长记录单上。让组长分工。

本节课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这些收获,还有关于教学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学语言不够精炼,课上不能注意倾听学生回答,圆的周长的概念教学不扎实,这也是我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圆的周长》教学反思15

“圆的周长”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的,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探究的课题是“圆的周长”,学生学习圆的周长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自行车问题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然后利用多媒体自定义动画形式展示“绕”、“滚”等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很容易掌握这些方法,为后面的动手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着,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引出圆周率,学生有了这一发现,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同时,以多媒体展示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圆周率研究上的成果,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更加体会到: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能放手,学生就会有惊人的表现,相信学生,他们一定能行!

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 。把课堂还给学生已是必须,也是必然。我会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和反思,争取更快更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创建高效课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出发,回归教育本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周长  周长词条  反思  反思词条  教学  教学词条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推荐度:中学语文教学反思推荐度:中学语文教学反思推荐度:相关推荐(热门)中学语文教学反思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