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观潮》教学反思
推荐度:
小学四年级《观潮》教学反思
推荐度:
《观潮》教学反思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观潮》教学反思(精选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观潮》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观潮》教学反思1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的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重视了“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评”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观潮》教学反思2
《观潮》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播放大潮的`实况录象,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并且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文中的重点词句,尤其是描写大潮声音和颜色的那几个句子:“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等等,学生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在学习过程中,还重视了对描写顺序的引导学习,从课文词句中感受学习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与写作方法。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观潮》教学反思3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了两课时完成了本课书的学习。
在第一课时中,给学生布置了课前研究任务,让学生预习时更有方向,将课文读到最好水平,积累字词。并要求学生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的,写一写初读感受。学生在完成任务时,有敷衍了事的情况,对于读课文只是读一遍,或者直接没有读,不清楚如何读文才是读到最好水平。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课堂上着重寻找榜样,寻找到课文读的好的同学,让他们来交流,怎样叫做将课文读到最好水平,进行示范。让其他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步。在第二课时课前,我再次检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能够流利通顺地进行朗读。在交流字词时发现学生积累较多,但错别字的情况尤为严重。因此在平时示范、书写、讲授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书写情况,纠正错别字。学生能够在初读文章时发现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了人们观钱塘江大潮这一壮丽景观。但在潮来时按照空间顺序,由远及近描写潮来的壮丽景色,却无人问津。因此在第二课时中,还将注重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能力。整堂课中,学生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观潮》教学反思4
《观潮》是一篇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但要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堂中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得到知识。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所以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跟着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通过图片欣赏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激发起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感而发,都感受到当时的雄奇壮丽,气势非凡。
二、指导朗读,感受景象
课堂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讲自己的体会,感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通过朗读来感受当时的景象。首先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一读,读后再谈一谈感受如何,接着我让学生来观看图片,感受当时的景象,再次读一读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此时学生的感情更为丰富。接着由我来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脑海中边浮出当时的画面,更进一步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
三、品读课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
这篇课文作者在写的时候抓住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来品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为写作文打下更好的基础。例如,我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并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先让他们读一读,接着让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学生很快能回答出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是对于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回答的不够好,这样写能具体形象地写出从近处看到的钱塘江大潮,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让学生在以后的写景作文中也可采用这种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的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观潮》教学反思5
在对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与效果进行回忆比较后,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探索与反思:
1、《观潮》一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优美,词汇丰富,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为了让学生更能入情入境,课前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材料,并用录像引入课文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2、“潮来之时”的景象是全文的精华。教学时我采用变序教学方法,直奔重点,突破难点。为了加深对一部分精彩语言的理解和记忆,我帮忙学生在理解和辩析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潮来时的声间和气势,注重朗读,做到读中悟,悟中读。
3、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眼点。本节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探索“潮水从远处涌来的形态和声音是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并要求学生画一画,读一读,在不明白的.地方打问号等,学生在合作中体现了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探讨氛围,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
4、课堂上把时间还给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朗读课文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思维的结果,同时,延缓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最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当一回讲解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也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5、值得探讨的问题:
⑴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尝试,充分地交流,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教学任务是否能完成存在着矛盾,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⑵课堂上有一些学生的思维敏捷,抢着发言,而一些学生却反应迟钝,但是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学生的参与面、而对这两个极端,我们又该如何协调?
《观潮》教学反思6
今天教学《观潮》,大部分孩子学的很认真。而且就连我都是才知道的知识点也能随口答上。很令我叹服。班级没有多媒体,只能将自己的电脑拿来放一些资料、视频。桌子上放椅子,椅子上放电脑,比较麻烦。但看不到听到也是可以的,必须在第一天抓住孩子们的心,让学生们体会到老师的认真,同理:孩子们,你们也要尊重老师的付出,认真听课哦。
师:“八月十八潮,天下壮观无。”描写的是什么?生“钱塘江。”师:不对了吧,钱塘江365天每天都在,可八月十八为什么这么独特?天下壮观无指的是什么?”生“钱塘江大潮。”放钱塘江大潮视频,让生感受、体会这大潮的.壮观。接着板书课题。
正式进入教学。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开始读吧!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回答上时间顺序并不难,但潮前、潮时、潮中概括的并不准确,只有个别孩子能说上来。在汇报时我引导学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雷雨》他也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我记得他就分为……有的孩子立刻懂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啊。慢慢的举手的多了。板书:前、时。后。再读课文,同学们找一找那段描写潮前、哪段潮中。哪段潮后呢,找到的立刻举手。我想潮中、潮后好找,大概就是潮前易混,所以我们先汇报简单的。将段落序号标语潮时、潮后旁。到潮前时有分歧了,有生说二段,有说一、二段。师:二段是写潮前的,而一段很有趣。有几个学生马上抢答:“一段是总起句,中心句。”我被深深地震惊了,我也是和师傅备课时才听师傅说起总起句、总起段的。师:总起段中有一个字点明了大潮闻名天下的原因。生:奇。板书大括号:奇观。
那潮前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读文,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钱塘江。生读文、汇报:宽阔、平静、越往东越宽等。最后找生汇报潮前特点,张树荣很聪明,一语点破:风平浪静。板书:潮前(2段)风平浪静。时间没控制好,最主要的潮时只学习了一小部分。可能是导入拖沓了,学生们听课的注意力不是很集中,稍显散漫,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很爱动脑筋的。再接再厉。
《观潮》教学反思7
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感到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直观画面的出现,大潮的录象给学生以视觉的冲击。让学生在看画面,听声音的过程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这天下奇观的壮美,奇特的景象。
2、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激励学生将课文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积累起来。并且将这些词语分类,有表示形状的,有表示声音的,同时请学生担任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词语读一读。这样使学生当堂熟读词语,积累语言。
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
1、读得不够。
2、课外资料使用的问题。
3、导语较生硬。
4、练习过多,目的.不够明确。
今后,我将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充实提高自己,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较大的提高。
《观潮》教学反思8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读: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评: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观潮》教学反思9
本课教学成功之处:
1、在第1课时的教学中,我考虑到学生刚从三年级升到四年级,这是学生进入四年级的第1课,所以我安排了字词教学,这样有利于向学生逐步渗入课文,消除对语文学习的恐惧感,从而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在第2课时的教学中,由学生画出有关句子,交流感受,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
3、通过看到的、听到的`,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从而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有限,朗读时间不多,未能很好地在读中领悟钱塘江的雄奇壮观。
改进方法:
1、将生字词的认读作为检查学生预习的内容,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2、理解课题,比较"观潮"中的"观"和"天下奇观"中的"观"后,直接进入课文学习:"观"了哪些景象,为什么是"奇观”。组织阅读讨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浓些。
《观潮》教学反思10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发展多种能力。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通果学生实践活动“习得”,不是老师教会的,在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激发每一位学生参与的兴趣,然后图文并茂,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文中优美词语,重点句子学生在“激情、互动、思辩、表达”中得到理解,如:学生读“潮来时”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然后再来用心朗读课文,把自己观察到的情景读出来,这样很快能抓住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句子,领悟文章美的蕴意。使其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二、以课文为本,教会学生写作方法。
教材作者的观察顺序及从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学生理解课文后相当明了。因此,我让学生小组讨论写作方法,继承传统的“引用贯通”的教学方法,并用动作演义“人生鼎沸”的场面。再结合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知道如何描述场面,这一环节在整节课堂上看上去是“重复”的导教,但间接的让学生加深了记忆,落实积累到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调查学生学习情况延伸到课堂外继续学习知识的求知欲望。
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课外知识是提高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的必要途径。但对学生提出强硬的要求他们盲目的去读背,我想这样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课后问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然后照应课前设计,大力表扬课堂上表现不错的“小记者”,并鼓励他们进一步为亲朋好友当好“小导游”作准备,给学生自信舞台,让学生把课堂上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到生活中去。 总之,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教学中我会从这些不足之处进一步摸索求进,找到与孩子们共创造的愉快课堂。
《观潮》教学反思11
完《观潮》这一课后,我在思想上很深的启发和感受。认真反思,确有许多遗憾之处。我想这些新的认识和感受对在今后的教学中定有新的突破。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我用三节课对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争取打造出使学生更喜欢的课堂来。
《观潮》教学反思12
《观潮》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雄伟壮丽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
二、指导学生朗读,感受雄奇壮美的景象,深化感情。
为了帮助学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感情,我着重采用了朗读的方法。首先我指导学生们自由朗读,再谈感受,并鼓励他们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然后我来读,学生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而且激发了他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三、抓住文章重点,整体感知教学,体会感情。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学思考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钱塘江潮雄伟壮观景象的?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小组讨论交流后师明确。由于导入新课时,已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学们通过读、思、议,明白了“仅如银线”是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插图之后,再回到文中细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四、赏析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表达。
教学中设计品文析句的环节,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因此,在教学第一段时,我让学生先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海潮的雄伟壮观,然后分析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这样加深理解了课文内容,进一步学习了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表达方法。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观潮》教学反思13
我怀着激动而又忐忑不安的心情结束了我来到新学校的第一堂语文课,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为了今后能切实的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趁热打铁,及时写下了这篇教后记。
面对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语文兴趣高,但自制力还不是特别好这种现状,我认为自己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改进提高:
1.生字词教学不够到位,没有做到稳扎稳打。
由于我是第一年任教语文的客观原因,在语文课堂上没有花太多时间放在生字教学这一板块。对于现在所教的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还不是特别了解,虽然他们正处在低段向高段过度的阶段,但学生自觉学习生字词的能力还处于待发展区,所以还需要以教师在课堂上主导生字教学为主,毕竟生字一直是小学语文课堂的重点之一。对于不理想的字词基础作业情况,我在课后也尽量做了一些及时补救的措施。如:学完了这一课的生字词后,在课堂上学生进行了默写,教师全批全改后,让学生及时地进行改正,最后再由各小组的组长进行监督检查。对于默写中出现的共性错误,教师在进行个别强化,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课标要求掌握的生字。再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教学中,我让学生领读,我来跟读,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跟读的被动做法。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2.阅读教学环节还不够专业化。
语文教学的形式要多种多样,不能一直停留在教师问学生回答这种老教育套路上。在课堂上,我没有调动学生主动去品读和理解课文,从自我阅读中领略文章深意,只是一味地朗读课文,达到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此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读,品读,精读。特别是写景抒情叙事一类的文章,要能够想方设法煽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从读中感受语言美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在教学之前,我要观看关于这一课的教学视频,跟优秀教师学习,借鉴他们的课堂教学策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努力读得精彩些。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的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有兴趣。
3.整节课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工作还不够到位。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的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我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尽最大努力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各种形式的读,课堂上书声朗朗,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是一节名副其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课。
“看着容易做着难”,因为在课堂上的随机性比较强,所以在实际操作时,细节上的问题有待于去发现和总结,又加上经验不足,很多的微小之处都需要在教学中日积月累,尽快地去完善自己的语文教学。
4.在理解文章的同时,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上还不能得心应手。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能够把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有利于学生“消化吸收”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能力极有益处。
在进行语言运用的活动中,由于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语,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词语,的的确确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就会特别高。学过的词理解了,再试着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消化”。这样的练习我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认为一个语文老师要多动脑筋,想办法,多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的学以致用。
总之,语文教学的细节问题很多,要在自己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摸索,善于积累,多和同备课组的人交流和探讨,多聆听备课组的教师的新授课,学习他们的好的教学方法(比如:听了赵老师的课,我就学会了在课堂上可以用“数空”的方法去加强易错的生字词,通过实践,教学效果确实不错。),借别人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学习”。相信通过自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一定会慢慢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
《观潮》教学反思14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时”的情形。上完课后,效果感觉良好,也有许多的感受、体会。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
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和大潮的雄伟壮观。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在读的片段里我让学生先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气氛和环节设计中学生很自然地又学到了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技巧──带上动作表演读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的教学方法可称得上独具匠心,效果很好。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积累的训练和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实施并落实语文五好目标,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如齐读、男女赛读、表演读、配乐读等,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如让学生谈谈“你为什么喜欢这句?”,培养学生的语感,落实五好目标中的“朗读好”。在“句子比较”这一环节里,通过不同语气的朗读,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并有针对性地设计一道填空文段让学生口头回答,同时也落实学生的“口才好”,更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音和录像手段。首先播放江潮来时的.录音,有闷雷滚动的声音,也有山崩地裂的响声,让学生想象,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达到“入境”的效果。接着播放潮来时的录像,第一次整体观潮,对大潮先有感性认识;第二次结合有关语句相机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第三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可以说,这节课的情境教学法落到实处,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学生在通过听力训练时明白了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这一难点也得到突破。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毕竟设计时可能总想到要尽善尽美,但实施起来还是会有很多的变数。另外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玉有瑕疵,人无完人。通过了这次教学,有满意之处,也有不足的地方,但它们都将是我的收获,我的所得。
《观潮》教学反思15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一组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语言生动逼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也是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然后采用读和想相结合的教学法,引导让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去站在作者的角度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整个学习过程按照学生自读、小组合作探究、班上展示学习收获,最后指导学生练习迁移进行。
一、理清课文的顺序。对于游览类写景的文章,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顺序,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作者的一些写作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我提示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雷雨〉的描写顺序,这样学生读书后很快就能够说出作者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来写大潮的壮情景的。接着再来进行读书感悟。
二、以读促想。 语文教学大多是通过读,尤其是对于描写优美景物的文章,只有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去自己理解体会。例如:学习潮来时,我让学生自由读书后,说说作者写潮来时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这样学生就能够说出是先写声音后写的形状。接下来就是要引导学生怎么把把潮水的声势浩大读出来。在教学时,我按以下几点进行;
1、教师指导读。主要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2、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想象感悟。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内容,并将文本内化为自己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因此教学时,我告诉学生,这个时候你把自己当做作者,走进作者的心去回味当时的情景,这样学生朗读时就会忘了自己是在学课文,而是在回忆曾经看到过的钱塘江大潮,他们朗读时才会放开嗓子大胆的读。
三、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学了《观潮》后,为了让学生能够把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留在脑海,在学生已经诵读成背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作者笔下的大潮改写成导游词,让他们一导游的身份去进行表演,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对课文的记忆,还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同时也积累了优美的词语。
总之,对于写景类的文章,在教学时,采用读和想象结合的方法,能够让学生学的轻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