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推荐度:
律动教学设计
推荐度:
教学设计
推荐度:
《翠鸟》教学设计
推荐度:
泉城教学设计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爱莲说》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莲说》教学设计1
一、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识,能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识初步读懂课文。理性分析能力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用多媒体手段突破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2、 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情操。
4、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对正衬和反衬手法的理解是本课学习的难点。
教学设想:
以读为主、读、析、讲、背方法综合运用,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播放歌曲《荷花颂》将学生带入情境。南宋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曾写过一篇《爱莲说》,他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散文。
二、介绍“说”的文体知识
“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又名敦实,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著名哲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理学派开山鼻祖。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四、背景介绍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淡泊,平生酷爱莲花。
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并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爱莲说》虽短,但字字珠玑,历来为人所传诵。
五、组织活动
(一)听莲:
听课文朗读,教师范读。
(二)读莲:
1、让学生跟老师读。
2、指名读,正音,出示生字图片,领读生字。
3、自读课文。
4、齐读课文 。
5、结合注释,小组合作自译课文。
(三)品莲:
a 品莲之美:(学生合作探究,举手回答。)
过渡:莲花是美的。美在哪里呢? 我们先看课文《爱莲说》,文章哪一段写“莲”?
1、读第一段:
师:这一段写出了莲花怎样的形象呢?这一段当中有两句最有名,你们猜猜是那两句?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2、师:莲花有没有因为自己漂亮而卖弄自己?写出这两句对应的莲花的品格。
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3、师:“中”是里面,里面怎么样?见过莲花的茎么?外直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品格?
生:内心通达行为方正。
4、师:不蔓不枝,蔓是一种植物,特点是自己长不高,但如果附近有攀附物,他会爬得很高,生活中有这样的人么?
生:有,攀附权贵的人。莲是不是这样?不是。
5、师:香远益清 ,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品格?
生:美名远扬。
6、师:亭亭净植中的“亭亭”写身材,写出了莲怎样的体态?
生:仪态端庄。
7、师: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亵玩一词的含义。这句话写出了莲花什么特点?
生: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8、师: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
生:从三方面写莲的美好形象: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9、齐读第一段,读时注意韵脚要读的重一些,并读出延长音。作者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小组讨论)
生:不是!
老师概括:莲是君子的化身,两者之间一定会有相似之处。“出淤泥而不染”刚才我们说过,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活环境又是怎样的呢?污浊黑暗的封建社会。既然莲花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君子也同样,虽然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社会之中却能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仪态端庄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我们说,只有具备了这七种高尚的品德,我们才称之为“君子”。
10、师: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理解作者在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生:托物言志。
b 品文之美:
11、师:本文写的是莲,为何要写菊和牡丹?(学生讨论回答)
这是衬托的写法。作者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更加含蓄而突出地表达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写菊是正衬,是美丽的,红花必须有绿叶衬托。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尚。它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些都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与莲的品格相似,作者持赞赏的态度;;而写牡丹则是反衬,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世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人生态度作者是否定的,持鄙视的态度。(屏幕显示板书设计)写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12、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作者“出淤泥而不染”高贵品质的崇敬之情,深情背诵课文。
13、小结:
第一段以总述开头,接下来对莲花进行描写。第二段是作者独到的见解,开头三句构成排比是议论的写法,后面以“噫!”字开始,是抒情的写法。全文仅119个字,融叙述、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为一体,不愧是“说”文体中的精品。
14、下面让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别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内在联系和有新意。
老师(带头起兴说一句):我特别喜爱牡丹。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写牡丹总是贬的多,我对此颇感不平。当春风甘露唤起百花争艳时,贵为百花之王的牡丹无疑是最美的,她像一位雍容的贵妇,美丽中带着一份端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为何要贬呢?更何况,牡丹源于隋而兴于唐,这恰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鼎盛的时期,于是在人们印象中,牡丹便是国泰民安的象征。时至今日,牡丹与坚贞不屈、傲之寒霜的梅花一起成了我国的候选国花,如果牡丹没有其过人之处,能成为候选国花吗?因此,我爱牡丹。
生:我特别喜爱梅花。梅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许多中华儿女都拥有梅花这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梅花与坚毅不拔的苍松、婀娜多姿的翠竹并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以梅为首。王安石写的一首诗《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歌颂了梅花百折不挠拥有顽强生命力的精神。因此,我喜爱梅花,更喜爱梅花的精神。
15、出示幻灯片,让学生积累背诵历代文人笔下的莲。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
荷花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 苏 轼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唐 王昌龄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残荷听雨声。 ——唐 李商隐
旋折荷花剥莲子, 露为风味月为香。 ——宋 苏 轼
唯有绿荷红菡萏, 卷舒开合任天真。 ——唐 李商隐
素花别门多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 ——唐 陆龟蒙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摇柄柄香。 ——唐 郑 谷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唐 李 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 乐府民歌
师:这些有关莲花的诗句整理起来,扩大了知识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整理、积累有关诗句。
六、布置作业
以你对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独特认识,试模仿《爱莲说》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篇赞梅傲霜斗雪的《梅赞》或论竹虚心刚直的《竹说》……
《爱莲说》教学设计2
【课题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⑴ 了解说的特点;
⑵ 继续掌握文言词汇,背诵并默写全文;
⑶ 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情感态度方面:
联系个人情趣、爱好和风格,展开想象,发散思维,从中感悟做人的道理,学习莲花洁身自好的高贵品质。
3、能力方面: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目标:
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难点目标:以花喻人的含义。
2、教学过程分为:
诵读环节──悟读环节──拓展环节三大板块。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为重点,衬托的写法为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3、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3、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1、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2、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 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xx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反馈检测
1、填空:
⑴ 本文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而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⑵ 本文中作者拿____和____与莲对比,前者是_____,后者是______,作用是突出_______。
2、说话练习:
根据课文,把莲、菊、牡丹三种花品格的高下排个序,并说明理由。
答案:品格的高下是:⑴ 莲,⑵ 菊,⑶ 牡丹。理由,可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准备的理由是:牡丹虽艳丽,但象征荣华富贵,同于流俗,品格最下;菊花虽然清逸脱俗,但逃避现实,消极处世,不值得仿效;莲花的生活态度比菊花积极,它处于污浊环境,却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操守,难能可贵。注意:教师要鼓励发言积极,有思想、有文采的学生。
七、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八、布置作业
1、请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花草树木或其它物件。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搜集有关莲花的诗句。
【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显妖媚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爱莲说》教学设计3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爱莲说》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的有很多很多,你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喜欢它呢?说说看。(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说,喜欢花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我很欣慰今天看到了这么多善良的心。
二、作者简介
师: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周敦颐)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师:要注意“颐”字左边的写法。
三、解题
“说”是议论文的的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四、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叫一位同学上黑板注音) 甚蕃(fán) 淤泥(ū) 濯(zhuó) 清涟(lián) 枝蔓(àn)
亵玩(xiè) 隐逸(ì) 颐(í) 噫(ī) 鲜有闻(xian)
师:一学生带读
2、全班朗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的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可以读得更舒缓一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先要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去读。
3、教师范读
五、理解重点字词
1、蕃 (多) 独 (惟独) 甚(非常) 而不染( 表示转折)( 沾染污秽) 濯(洗涤) 清( 清水) 妖(美丽而不庄重) 不蔓不枝(长藤蔓)( 长枝节) ——属于词类活用
香远益清(更加)( 清香) 亭亭净植(耸立的样子)( 立) 焉(呢) 予谓菊(第一人称我)( 认为) 花之君子者也(品德高尚的人) 陶后鲜有闻(少) 宜乎众矣(应当)(多)
中通外直 (畅通 挺直)
(文中有一对反义词是蕃和鲜。)
2、了解两个古今异义
植 宜
3、一词多义:
(1)“之”字用法
①水陆草木之花 之:的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之:助词,起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③无丝竹之乱耳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用,可不译 ④何陋之有 之:助词,在这里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义。
(2)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词类活用: 1.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4.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5、翻译全文
六、分析课文
1、周敦颐喜欢什么样的花,大家知不知道?(莲花)
师:莲花的别称还有(荷花、芙蓉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莲是从几个角度写的?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味道 ——香远益清
姿态 ——亭亭净植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这几个角度各写出了莲花的哪些品格?
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哗众取宠)
外形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豁达大度,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味道 ——香远益清
( 美名远扬)
姿态 ——亭亭净植
(志洁行廉或独立高洁)
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自尊自爱令人敬重)
师:总结:莲花的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我们知道了作者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更因为莲的品格高尚。
师:那么我们知道了莲品格高尚,作者把它比喻成什么?(君子)
5、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隐逸者、富贵者。
6、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作者写莲,同时又写菊、写牡丹其用意是起衬托作用。
菊正衬,牡丹反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7、刚才我们知道了菊比作隐逸者 牡丹比作富贵者。为什么?
隐逸者呢?指隐居的人,在封建社会里,有些人不愿意跟统治者同流合污而隐居避世,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就像陶渊明一样(陶渊明一生清廉,为官多年,最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他从复杂的宦海中挣脱出来后,回到家乡,躬耕垄亩,过起了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归园田居》和饮酒诗系列),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
师:作者喜欢吗?(赞美惋惜)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陶后鲜有闻)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花朵硕大,有人评价为“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师:作者喜欢吗?(十分鄙视、厌恶)
师:你是从哪一句看出来的?(牡丹之爱,宜乎众人矣)
师:那么君子是怎样的人?
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
师:莲花这般高洁,在当时喜欢她的人多吗?有何凭证?此话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不多。“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感慨、痛惜)
七、现在我们明白了,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三种花的品格拟人化了。把莲花比作君子,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当时社会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真正的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真正有德者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列的鄙视!结尾的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的主题多深刻啊!(齐读噫……)
八、小结
本文通过对莲花形状的叙写和评论,借花喻人,阐述自己不慕荣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委婉地批判了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庸俗世风。
九、齐背课文,再次感受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情趣。
十、结束语:通过今天的学习,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做人就要做莲花一样的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世俗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德高洁、通达正直的君子,让君子之德传扬天下,让君子之名远播,让君子之行引领众生;那么,君子之德就会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成为世间一道亮丽的风景。
《爱莲说》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说”的 特点。
2、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初步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能力目标
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运用“菊”和“牡丹”的映衬作用。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文的教学录音带,与课文有关的图片与资料,辅助教学的小黑板。
2.学生准备: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及写作背景,了解“说”这一文体特点。②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答案
1、可爱者甚蕃 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 宜: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教学设计5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老师PPT上展示的上是什么花呀?没错,就是美丽的莲花。莲花又称荷花、水芙蓉等。是莲属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文人志士描绘过莲花,赞美过莲花,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谁能展示一下自己积累的古人咏荷的诗句?(接力展示)
嗯,这位同学说“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下一位同学“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再下一位同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靖立上头”
再下一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选两个即可)
大家的课外积累真丰富啊!莲花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态。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创设质疑情境,导入课文,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
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提出的质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据这一特点,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莲花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的主体——“莲”
通过课前看莲花生长录像,了解莲花的外形和特质,加深学生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这样的带入方式,有利于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顺利进入课文情境中,为更好地理解“出淤泥染不染”蓄足了势。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和特点。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逐句翻译,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深入研读是为了从细节微小处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从字里行间感受文章的优美之处。向学生提问,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处看文章主旨,从细节把握整篇课文走向。这是个化整为零,然后化零为整的过程。
教师点化: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在这一部分,教师将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
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
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上述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实现从语言到情感。通过上述几个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学生可以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朴实的语言背后的深意,即可以鉴赏语言美,又实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索的穿插,符合新课标教学理念要求。
六、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在此过程中,再次感受作者对菊花、莲花的赞美之情,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进而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
七、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教师慢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悟,引导学生大胆说出个人的想法,培养学生的个人总结能力。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师生共同总结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本文构思巧妙,选取莲花的属性来比喻君子的品质,凝聚着一片诚挚感人的爱,读来让人动容。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八、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九、布置作业
1.悟一悟:欣赏歌曲《蓝莲花》,领悟其中的道理。
2.写一写:以“爱__说”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3.做一做:选择一株自己喜欢的花种植,观察和感受生命的成长。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即培养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读
书习惯,又可以增强同学们对《爱莲说》的理解。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采用以上的板书设计,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而内容是高度的浓缩和提练。它通过简明的文字和图表凝练,而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展现出来,既节省时间,又能把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传授给学生,对授课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爱莲说》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状物抒情、情文并茂的文言散文。本文教学设想以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以“朗读--质疑--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关注每一个个体的阅读体验,让课堂成为学生尽情表情达意的理想场所,达到阅读学习本文的目的。教案的设计上,力求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问题的设计上,关注体现梯度;从教法上看,力求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
【学情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和教材的注解理解课文大意,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在教学中,还应该让学生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综合运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 ②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③学习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复朗读以至成诵,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学习并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培养学生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
【教学重点】 :了解文中运用衬托手法的作用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的主题旨,理解衬托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领悟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预习指导】
1、查找资料,了解“说”这一古代文体的特点及作者简介。
2、搜集有关荷花的知识(如:名字、习性、诗句等)。
3、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读通顺读出节奏、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出示PPT
师:我们先猜一个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小脸白无暇,洁净又大方, 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生:荷花)
师:播放有关于荷花的图片(直观性、可感性以及美的享受)
师:大家还知道莲花的其它名字吗?(生:荷花、君子花……)
师:其实它还叫菡萏、芙蓉,是名称最多的花,也是一
种姿态优美、品行高洁的花, 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笔下,《诗经》 里有“彼泽之陂,有蒲有荷。”那大家还知道哪些有关莲花的诗句呢?
(学生回答后)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荷花为题材的文言文《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学生猜谜语
学生说荷花名字、说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猜谜语和说诗句来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预习展示,整体感知。
1、分析题目,简介“说” 这种古代文体的特点。
(生展示后)师明确:“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这篇“说”,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任职期间,他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际,莲花盛开,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本文。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呢?(指生说一说,然后师小结:题目“爱莲说”意思就是论说作者喜爱莲的道理)
2、简介作者(让学生先自由介绍,然后教师小结)
本文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宋朝人,哲学家,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
3、诵读课文。
1)示范读。让学生注意字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2)指生个别读,然后让学生正音。(师强调如下字词)
蕃(fán) 淤(yū) 濯(zhuó) 亵(xiè) 鲜(xiǎn))
3)生自由诵读。
4)齐读。做到读准字音、停顿正确。
学生展示交流
学生听读
学生朗读展示
学生自读把握语气和节奏
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多形式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同时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分组自学,质疑讨论。
1、借助于工具书,结合注释,理解句意,翻译全文,弄懂文章的主要内容,前后左右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注意重点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用法)
2、质疑。(向老师提问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的解释或翻译)
3、检查自读情况。
1)通假字
“蕃”通“繁”,多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词类活用
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蔓缠绕(不蔓不枝)
枝:名词活用作动词,用枝缠绕(不蔓不枝)
远: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传(香远益清)
3)一词多义
之:①、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②、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③、宾语前置的标志,起强调的作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者:①、……的人(可爱者甚蕃)
②、“者”“也”结合,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③、表语音停顿(同予者何人)
4)特殊句式
①、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介词)
③、同予者何人?(反问句)
④、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宾语前置句)
4、带着爱莲的感情齐读课文。
5、男女生分组比赛读。 .
小组合作,互相提问、讨论注意重点字词特别是重点实词的用法。
师生互动交流
朗读课文 通过让学生在分组中学会团结协作,同时也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丰富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生生问答,生师问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及特长,面向全体。
四、合作探究
教师PPT出示学生探究的内容:
1. 题目是“爱莲说”,那么,在你看来,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呢?这几次都是从什么方面介绍的?
2.作者认为:“莲,花之君子者也。”你同意作者的看法吗?请说明理由。
3. 本文是写“爱莲”,按道理只要写莲花就行了,而本文却还写了菊花、牡丹花,用意何在?
4. 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点拨精讲,学生听讲批注相关知识 通过学生讨论、质疑和答疑,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通过回答让学生领会“托物言志”、“衬托”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意图,文章意在托莲花的形而言君子之志,以此突出了本文的重点,并突破了难点。
五、小结梳理,布置作业
1、再读课文。
2、小结: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3、随堂练笔:你喜欢什么花?你觉得它有什么可爱之处?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1、男女生分段朗读,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
2、在领悟作者精神的同时,把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运用到写作当中。
1、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
2、 让学生在学习中 积累,在积累中迁移,学以致用。
3、 让学生动笔加深 理解。
六、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生长环境---濯清涟而不妖 纯真自然,不媚于世
体态 ---中通外直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不蔓不枝 不攀附权贵
香气 --香远益清 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 高洁独立
风度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敬佩
托物------------------------ 喻人
菊花牡丹 对比烘托
《爱莲说》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课前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咏莲诗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欣赏莲花图片,师生共同给它们命名或配以诗文名句。
2.由许多人都喜欢莲花,引出课本。“在古人笔下,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对莲的喜爱,可以说已成为我国人民一种文化心态。”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任务
1.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2.注音:颐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噫
3.口述课文大意,翻译下列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予谓菊,花之隐逸也。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8)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疏通文意
方法: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2)补出省略成分;(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老师”(即学生)一句,先朗读,再口译,再解答“学生”(即老师)一两个问题。问题以字词解释为主。同时师生评判、讨论、辩误。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齐读课文,正音
教师指导语气、语调、停顿、快慢。
五、深入阅读,理解文旨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明确: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3.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1)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2)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六、拓展练习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口述一篇“爱______说”,要求有思想,有知识,有文采。
七、朗读并背诵本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完成课后练习。
《爱莲说》教学设计8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本学期我们所用的教材中,有一本是用一朵花作封面的。想想看,它是哪一本书?(对,是生物书)封面是什么花?(荷花)荷花又名莲花,请大家翻开语文书,看目录部分,猜猜我们今天要讲的课题是什么?(爱莲说)
板书课题。
2、解题:
本文作者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请同学们注意“敦”和“颐”这两字的读音和写法,区别“敦”和“郭”、“颐”与“熙”。
课题上的“说”是否就是“说话”的“说”呢?请同学们告诉我什么是“说”?
(“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我们就是要利用注释,找到所需的答案。
3、教学目标展示:
《爱莲说》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短文。我们学习它,要通过熟读以至背诵,理解作者借莲花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二、自读课文:
请同学们利用注释自己读课文两遍,疏通生字词。
三、请两个学生各读一小节,师生共同正音正字:
晋莲、涟区别亵玩
予鲜鲜为人知屡见不鲜
停顿予独爱╱莲之出(后面均是爱的内容)
四、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五、讲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节:
1、世上可爱之花是否只是莲花一种?
(不是。以书中为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
2、“我”为何对莲花情有独钟呢?
(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可亵玩焉”)
3、根据注解,理解句面意思:
益:更加,越发。精益求精
植:树立。现多为种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可以玩弄啊。而:但是。
4、根据理解,你认为莲花美在何处呢?
(生活在淤泥中不脏,在清水中不妖媚,茎杆笔直,香气清幽,高出水面,不可玩弄。)
以《生物》书封面为教具,引导学生分析莲花的品质:
莲花生长在淤泥中,但是它却白里透红,一点不被污染,不与淤泥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它的茎是笔直的,内部畅通没有阻隔,可见它胸怀豁达,品行正直;它很美丽但不轻佻,端庄高洁。
5、由此看来,作者写莲,已经赋予了莲花以人的品质,作者不仅仅是为了写莲,实质是为了写人,做人也应当做一个洁身自好、豁达正直、高洁端庄的人啊!作者爱莲、写莲,不正是表达了自己这种志向吗?这种表现手法是什么呢?(托物言志)这样文章既富含哲理,又生动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6、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读这一节。
根据板书背出来,请一组齐背。
(二)分析第二节:
1、作者把品德高尚的人称为什么呢?(君子)
把莲花比作是花之君子,又把菊和牡丹比作什么呢?(隐逸者、富贵者)为何这样比?
因为菊花在百花之后开放,不与百花争艳。
牡丹艳丽而华贵,达官贵人都喜欢它。
2作者为何在写莲时,多次提到菊和牡丹?
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衬托自己对莲的喜爱,衬托莲的品德高尚。
3作者对隐逸者、富贵者,持何种态度?
对富贵者持鄙弃态度,鄙视他们追求荣华富贵,追名逐利;
对隐逸者持敬仰态度,但否定他们的隐居做法,作者对君子则持肯定、赞养态度。
4作者在结尾发表了自己的感叹,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分别是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一问一叹,感叹洁身自好的人少,追名逐利的人太多,表达了自己要象莲花那样做个洁身自好的人。
5请男生齐读这三句,读出陈述、疑问、感叹语气。
六,总结全文
1,说话训练。全文以“爱”字作线索,贯穿全文。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周敦颐爱莲花,请大家说说你爱什么以及爱花的理由。(加以肯定,鼓励,引导如何做人。)
2,各人所爱不同,周敦颐独爱莲花,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格的描写,鄙弃了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主题。
3,本文除衬托外,还运用了其它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
七,读背课文。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默写全文。
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题目为《爱说》,填上你所喜爱的花的名字。
《爱莲说》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生:没有。
师:不要遗憾,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莲花图片:妙笔生花、一 枝 独 秀、独 擎 烛照红装、世人皆睡我独醒、小荷才露尖尖角、梦、沉鱼落雁……
生:感觉怎样?美极了。
师:综观历史,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唐 代薛涛--风前一叶压荷蕖……。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那是为了什么呢?请看课文。
二、介绍作者和题目含义。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周敦颐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池”,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2、题目含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既可以说明,也可以议论,还可以用来记叙、抒情。
含义: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学习方法指导:文言文学习五步阅读法
大声朗读明确字音→仔细阅读理通文意→分析阅读体会形象→讲解阅读品味意境→背诵阅读加深理解
1、听读课文录音,注意字音。生听读--散读--正音(处理讲义、播放幻灯)--齐读。
2、默读全文疏通文意。
学法指导方法:先重申翻译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学生默读--自己翻译(处理讲义)--同桌交流--教师提问
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四、研讨课文,进一步理解本文思想和艺术。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两朵盛开的莲花,将答案填写在上面。
明确:比作君子;
具体描写:环境--出淤泥而不染;生活习性--濯清涟而不妖;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气味--香远益清;气质--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纯真自然无媚态--通达、正直--不攀附权贵--美名远扬--独立高洁--令人肃然起敬
2、课文写了莲,还写了哪几种花?分别比作什么?文章题为爱莲说,为什么还要写其他花呢?
回答:还写了菊和牡丹。 分别比作君子、隐逸者、富贵者。
补充:这三种人分别代表了三种处世的态度。君子是品德高尚的人,指处在污浊的环境却保持自身的高洁,不随流俗,不受沾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富贵者呢?因为牡丹花十分浓艳,从唐朝起就成为富贵人家的宠物。牡丹的价钱很贵,但富贵人竞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种人的特点是追求富贵、追求名利。(贪慕荣华,追名逐利)
用作陪衬。这样,更能突出莲的君子的品格。
衬托:为了使某一事物更突出,用另一事物作对照和比较。
小结:作者赞美莲,其实是要赞美君子这样的人,他不跟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为人正直,名声很好,又很庄重,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是令人敬佩!用三种花来比三种人,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借赞花来赞人,从而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具有高洁的莲花自喻,表达自己不慕名利、志向高远、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五、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我爱 梅花,因为它傲霜雪而不凋,恰如坚贞顽强,斗志昂然的勇士 。
六、总结:
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寓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望的君子行为。
同学们,当我们学习这两篇短文的时候,我们也许为作者高雅的情趣和坚贞的节操所感动。历史已发展到今天,时代已今非昔比,但世间污浊之气,腐朽之风也会传宗接代,仍有待我们去抵制,去清除。我们应当向古代贤者学习,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格,远离物欲的诱惑,做一个品格端正、志趣高尚的人。
七、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爱莲说》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理解作品中表达的一种高尚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一些文言词语,尤其是多义词。
教学要求
1、从生长环境方面,体态香气方面,风度方面分析莲花有什么值得喜爱的,理解《爱莲说》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2、抓住重点词句输通文意。
教学重点
1、体会《爱莲说》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2、体会《陋室铭》借助描写陋室抒发感情的写法,了解铭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1、《爱莲说》的主题是什么?
通过对莲花的爱慕和赞颂,表现作者对美好理想的向往,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对正直人格的仰慕;同时,通过对牡丹的厌恶和鄙弃,表现出对趋附权贵,苟随时俗及其风尚的不满,文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进步理想和美学情趣。
2、《爱莲说》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其一,运用了叠式衬托法,文中三次以菊和牡丹衬托莲,而作用各别,巧妙地逐步加深了主题。其二,运用了拟人比喻法,寓所要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于所写事物的相似特点中,把人的趋势,倨傲、清高等特征,以牡丹的浓艳、菊花的傲霜、莲花的清逸等特点表现出来,写物喻人,生动贴切,含义深刻。
(1)借花喻人,托物言志。
以"予独爱莲"四字,引出一段莲的颂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的风貌和气质:处污秽之境,葆纯正之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莲茎贯通正直,表里如一,卓然自立。"香远益清",写莲清香远溢,芳气袭人;"亭亭净植,可远观不可亵玩",写莲的形态端庄大方,凛然可敬。
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莲外。显然,作者是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纵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文中写了莲的七种可贵的品质,一一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第一,"出淤泥而不染"(在恶劣污浊的环境中不受影响,洁白无瑕,近墨者不黑);第二"濯清涟而不妖"(在优越的环境中不炫耀,天真自然);第三,"中通外直"(胸怀豁达);第四,"不蔓不枝"(行为正直);第五,"香远益清"(美德远播);第六,"亭亭净植"(洁身清廉,傲然立世);第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气节高尚,英姿威仪)。
(2)运用映衬,烘云托月。
《爱莲说》主要写莲,但用菊和牡丹来作映衬。
首先,要明确作者所写的三种花都有明显的比喻意义。把菊花比作"花之隐逸者",是说菊花不在春天与百花争艳,而在群葩凋落的秋季独吐幽芳,就像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逸民高士。把牡丹比作"花之富贵者",是说牡丹雍容华贵,绚丽多姿,就像达官显贵和攀附富贵的庸碌之辈。把莲花比作"花之君子者",是说莲花高洁清逸,不染尘俗,就像胸怀磊落,行为正直,德声远播的君子。
明确了比喻义,再看看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对莲的褒扬显而易见,是全文的重心,而对菊和牡丹又是什么态度呢?叹惋菊花,鄙薄牡丹。真正爱菊的隐逸者陶潜,因蔑视世俗,厌恶官场而返归田园、寄情山水。应该说,陶潜的品格也是高尚的,但其不足因而为之叹惋的是:陶潜为了洁身自好而逃避现实,超然物外,处世态度未免有些消极。"君子"则不同,他们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立身污浊尘世却能永葆高洁本色。相形之下,"花之隐逸者"就比"花之君子者"略逊一筹了。至于牡丹,李唐之世,每当盛开,则权贵趋之若鹜,有种植求利者,株价数万。文人墨客争相赋诗,推波助澜。周敦颐目睹当时世风日下,官场混浊,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正表现了作者对那些追名逐利、蝇营狗苟之辈的鄙薄和憎恶。
由此可以看出,写"菊"写"牡丹"仍是为了衬"莲",写"菊"为旁衬,写"牡丹"为反衬,在映衬中突出了莲花的形象和品格,同时又针砭了时俗。
3、《陋室铭》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比兴起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推出主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至此陋室不陋的蕴义已然写足。
陋室不陋:以两个历史人物类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最后引《论语》之典,束住全文。"孔子云:何陋之有?"
4、《陋室铭》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1) 虚实是我国古典美学中重要的审美概念,也是艺术辩证法的总纲。《陋室铭》是虚实结合的佳作。全文81个字,虚实相生,变化有致,耐人寻味。
开篇以形象的议论起笔:"山不在高,……有龙则灵。"推出全文题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以虚代实,出笔不凡。"德馨",一语统摄全篇,突出道德的作用。第二层进入对"陋室"的描写。先写清幽景物 "苔痕上阶""草色入帘",渲染恬静气氛,反映出主人的淡泊心志。此为实景描写。次写"陋室"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前句为实写,后句为虚写,虚实相配,尽写"陋室"儒雅之风。最后写"陋室"中生活之事。"调素琴,阅金经"为实写,表现主人高雅的生活情操。"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犊之劳形"为虚写,反映主人对世俗、官场生活的厌恶。这一层没有出现"德"字,但处处扣紧"惟吾德馨"这一题旨。
在对"陋室"的"景""人""事"三方面的实写之中,巧妙地穿插了"三无"的虚写,加上 引入题旨的"二有"虚笔,真是虚实相间,烘托有术。最后的结尾,又用"诸葛庐""子云 亭""孔子云"三个历史掌故,类比、引证,以虚映实,反映了作者闲适的心境和淡泊的志趣。
寥寥81字,虚写占一半有余,如果我们把文中虚写部分去掉,不仅内容会显得单薄、无味, 题旨难以酣畅表达,文章的形式也将变得局促、呆板,绝无此文之多彩风姿。
(2) 若把《陋室铭》作议论文分析,则明显地具有论点、论证、结论,符合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论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二有"类比推出。
再看论证。
① 物证。"绿苔上阶""草色入帘"可谓陋矣。但作者却以拟人手法,用了"上""入"二字,把苔藓急上阶头,青草欲进住室写得栩栩如生,原因是什么呢?是它们羡慕主人的才德,作者虽未直说,但含蓄地表现出来。
② 事证。先说往来的是鸿儒,又说室内的活动"调素琴,阅金经",再说室内"无丝竹""无案牍"。静以养身,俭以养德。作者强调德之难得,而陋室皆有。
③ 人证。列举诸葛亮,扬雄居陋室的事例,证明"德馨"可使陋室不陋。
④ 言证。引孔子之语,使人加深对 "德馨"的认识,启发大家遥忆颜回为人,理解"德"与"陋"的关系。
四个论据层层递进,而结论就在"言证"当中,论证推到"言证"结论已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5、题目有"陋室",文中也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 还是不陋呢?
从建筑和屋内布置看并不豪华,甚至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是个品德高尚,有着高洁生活情趣的人,所以这座小屋就变得别有韵味而不显得简陋了。这正应了孔子说的那 句话:"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学习《爱莲说》
第3、4课时:学习《陋室铭》
《爱莲说》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导入
三、解题。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说",(同前面学过的《马说》)。
"说"是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体。
本文特点是托物言志。
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蕃 淤泥 濯 清涟 妖 蔓 枝 益 亭亭 净植 亵玩 焉
谓 隐逸 君子 噫 鲜 宜乎 者也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
五、分析课文
(一) 分析第1段。
1、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
归纳:之①,结构助词,的;之②,结构助词,主谓关系,不译。
焉①,语气助词,啊、呀;焉②,兼词,于之、在其中。
中①,名词,里、内,读zh ng;中②,动词,射中目标,读zh ng。
而①,连词,修饰关系,不译;而②,连词,转折关系,但是、却。
2、同学齐读第1段。
3、讨论、讲析。
① 开头一句指出可爱的花很多,总领全文,借以引出人们对花的不同爱好。写别人爱菊、爱牡丹,都是衬托,作用在于突出"予独爱莲",引入正题。
② 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
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已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③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应怎样理解它的象征意义?
莲花是本文主要的描述对象,是言志所托之物,作者从多方面描绘莲花特征,围绕"君子"的品性,寄寓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出淤泥而不染,濯青涟而不妖":不同流合污,不孤芳自赏。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通达正直,行为端正。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志洁行廉,美名传扬。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这里描述的既是作者爱莲花的缘由,也是作者心目申君子的形象,包含着自律自况。
4、朗读,翻译
(二)分析第2段。
1、朗读读第2段,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鲜①,形容词,少,音xi n;鲜②,形容次,鲜艳,音xi n。
3、再读本段
① 这段以排比形式用了三个判断句,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菊,就像隐居的人;牡丹,就像富贵的人;而莲正像品德高尚的君子。一个叹词"噫"表达强烈的抒情色彩,引发了其后的褒贬,在褒贬中寄寓了自己的态度。
②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表达有什么特点?
(作者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最后三句,将次序调整为菊、莲、牡丹,使褒贬爱憎更鲜明。)
4、朗读,翻译
六、小结
1、托物言志的写法:以菊、牡丹、莲喻三种人,以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贴切鲜明。
2、衬托的写法:以莲为中心,用菊正衬,用牡丹反衬,褒贬宛然,表达了对世俗婉曲的 批判,突出了自己对高洁的君子风范的追求。
3、描写,议论,抒情的结合:第l段以记叙、描写为主,第2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二者交融,相得益彰。
4、句式变化得当,文笔摇曳多姿:陈述句、判断句、疑问句、感叹句运用恰当,排比、 对偶的整句与散句交错有致。
《陋室铭》
一、组织教学
二、直接引入
三、解题。
1、《陋室铭》是一篇记物的铭文。
2、体裁:铭。
① 铭,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铭,起初是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的文字,有时用于自我规戒或激
勉。铭文,在语言上多用四字或六字对偶句,格调不同于一般散文。一般押韵。
② 本文的韵脚共八个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其中"馨"字因语音变化,现在已不够协韵了。
3、作者:刘禹锡。
请同学看《阅读提示》有关部分和注释①,了解作者情况及出处。
四、通读课文
1、学生自读
解词,并为加点字注音:
名 灵 馨 鸿儒 白丁 素琴 金经 丝竹 乱耳 案牍 劳形
2、教师带读
3、分组朗读,同学参照注释,解决字音、字形、词义的疑难点。
五、分析课文。
1、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和用法。
归纳:之①、②,结构助词,都是提宾标志,不译。
名①,形容词,著名;名②,动词,命名。
鸿①,形容词,大;鸿②,名词,大雁。
是①,判断动词,是;是②,指示代词,这。
2、同学齐读课文
3、讨论、讲析。
全文81个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惟吾德馨"):比兴起篇,引出主题。
第二层 ("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日常生活,表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第三层 ("南阳诸葛庐"到结尾):以类比法说明陋室不陋。
4、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一层译成现代汉语。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 (居住)就能闻名天下;水不一定要深,有龙 (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就不感到简陋了)。
提问:开头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归纳:前两句用了对偶、比喻,以山水引出陋室。山水陪衬陋室。
讲析:"斯是陋室",扣题。"惟吾德馨"是全文的核心,以"惟"字加强语气。四字包含两方面意思:其一是人以德为本,德馨可忘室陋;其二是道破陋室增光,在于德馨。
5、请学生看注解,将第二层译成现代汉语。
苔痕漫上石阶,苍翠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内。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读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提问:这一层次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角度描写的?
归纳:描写居室环境及日常生活。
第一句写周围景色,第二句写往来人物,三四句写生活内容。
提问:这四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情趣?
归纳:表达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情趣。
提问: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角度开阔,写到陋室方方面面。条理清晰,由物及人,由外及内,一"入"字将内外融合。虚实结合,肯定句实写,否定句虚写。句式整齐,有长有短,跌宕有致。四处对偶,精当而不拘板。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用互文写法。
6、将第三层译成现代汉语。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提问:在描写陋室时,突然引出两处古人名室,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归纳:运用类比法,拿古人名室作比,用意在于说明陋室不陋,还含蓄地以古贤自况,进一步表达作者的志趣、抱负。
提问:结尾引用的孔子的话,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后一半,总结 全文,有什么好处?
归纳:孔子的话很有份量,暗含以"君子"自居而不点破,更耐人寻味。引文回应"惟吾德馨",有力地突出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志趣。
六、教学小结
七、布置作业。
《爱莲说》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莲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看作是美丽圣洁的象征。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如杨万里有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有“荷尽无遮雨盖”;屈原有“制芰(jì)荷以为衣,集芙蓉以为裳”。姜夔有“一一风荷举”。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体裁
1、周敦颐(1017~1073) ,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周敦颐非常博学,而且人品很高,胸怀磊落,为官清正,深得民心,为百姓所爱戴。《爱莲说》是他在公元1068年担任南康郡守时写下的。他曾带领属下在官署的一侧挖池种莲,后人称为“爱莲池”。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微风吹过时,田田荷叶轻摇,朵朵鲜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面。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深感官场的黑暗,深爱莲花的高洁,写下了著名的《爱莲说》。
2、了解本文的体裁。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这都是我们等一会将要讨论的问题。
三、朗读训练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蕃(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 涟(lián)
蔓(màn)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四、理解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并看看注解,理解句意,读懂课文,互相可以讨论疑难之处。
2、请同学们根据注解,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文。
五、理解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1、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比作君子。
描写句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表现的品格: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不孤高自许。(洁净而又庄重)
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不敢轻侮。
2、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莲花、菊花、牡丹。
3、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4、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
──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5、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6、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7、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德者鲜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君子者无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利者众讽刺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世人爱牡丹众(反衬)予独爱莲(突出)
小结: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莲花君子。
六、能力训练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因为它。
(如:我爱梅花,因为它不畏霜雪,高洁不俗,有独特的风范,这正是傲岸不羁、有随俗俯仰、追求平等自由的高尚情操和坚强意志的革命者的象征。)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将刚才的造句练习扩充为200字左右的小短文,写在练习本上。
《爱莲说》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2、理解借物喻人3、了解对比烘托4、背诵本篇文言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2、课型:读说课
三、主导教学:
诵读与品析
四、课堂导入:
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并解释大致意思,然后顺势启发: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人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呢?从而导入新课。
五、课堂结构(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点读课文,说字词句段意思(10分钟)
1、要求学生“点”着课文课文注解,逐字逐句地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2、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共同翻译字词句
第二板块:诵读课文,说句式语言特点(10分钟)
1、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
3、教师要求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出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一)说借物喻人手法。
1、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
2、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赞美莲的?
学生可能说品质、形态、仪表等方面。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揭示了莲纯洁、高尚、正直、刚强、清濂、庄重的特点,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3、教师启发: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4、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参考说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第四板块:背读课文,说背诵文言技巧(5分钟)
让二至三名优秀学生当堂背诵,然后结合本篇课文,说说背诵文言文的技巧。学生可能说:根据语气语调背;根据表达方式背;根据音韵节律背;根据邻头字句背等等。只要方法可行,教师就给予充分肯定,以总结背诵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爱莲说》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的
1、知识:诵读全文;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学习以莲喻人的写法。
2、能力:诵读能力;表达能力。
3、德育:学习莲花的高贵品质。
4、重点目标:诵读全文,掌握重要实词。
5、目标难点:以花喻人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上一课字词
(二)由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让学生读自己查阅的关于赞美莲花的文章或片断(5分钟)。教师.总结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和作者),看他是怎样抒发对莲花的赞美之情的?
(三)作者简介(见课文下注释)
(四)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五)请听课文朗读的录音,给生字注音。
(六)学生自读课文,提出疑难字词,理解文意。
“甚”“蕃”“独”“予”“濯”“清涟”“妖”“蔓”“益”
“净”“植”“亵玩”“隐逸”“鲜”“宜乎”
(七)学生读一句原文,翻译一句。
(八)分析课文。
1、课文第一部分写的是什么?“予独爱莲?
①“我”为什么独爱莲?因为莲的形象和品质。
莲有怎样的形象和品质?比喻了怎样的人格和气节?
7个短语
让学生先翻译这7个短语,再说比喻意。
教师归纳:文中对莲的描写包括7个短语,句句写莲,而又语语喻人。写莲的可爱形态,也就是写君子的高尚气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的是莲花的洁身自好,不以妖艳取悦于人。比喻了人既不于世同流合污,又不孤芳自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写莲茎挺直独立,决不旁逸斜出。喻人的胸襟磊落,豁达正直,不结党营私。
“香远益清”——写莲的芳香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而越发清香扑鼻。喻人的美德可以流芳百世。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任人观瞻,而有凛然不可侵犯的风姿。喻人的庄重仪态,高尚气节,威武不屈,令人敬重。
这7个短语从七个方面写莲,合起来描写莲的整体形象。充分说明了“予独爱莲”的原因。同时也为下一部分抒发感慨作了有力的铺垫。
②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可听一句朗读录音跟读一句)
③再引导学生开展背诵竞赛,3分钟背下的加分。
2、学习第二部分
①第二部分写了什么?莲花的比喻意义。
②运用什么手法来写的?衬托手法。从菊的“隐逸”来旁衬;从牡丹的“富贵”来反衬。
③概括莲花高尚品质的一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小结:本文采用以花喻人的写法,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表现了作者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对高尚情操的追求。表明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九)作业:192页二、三;默写全文
三、目标形成性检测内容,实施手段及方法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投影):可爱者甚蕃;濯涟清而不妖;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
回答:用原文回答为什么说“莲,花之君子者也”?(7个短语)
莲花的这些品质比喻了哪些人格?
《爱莲说》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操;
2、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
教学内容
一、 导课
幻灯放映莲花的图片引入
导语:同学们,刚才图片中的是什么花——(莲花),它美不美,喜欢不喜欢——(喜欢)。宋代有一位哲学家叫周敦颐,他不仅喜爱莲花,还写了一篇千古传诵的短文——《爱莲说》,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下他。
二、作者及文体知识介绍:(出示图片)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教师补充两点:
(1)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
了解文体“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疏通文意。
出示图片,学习生字,检查预习。
(二)教师范读,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生再读,找出文中描写莲的语句,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生长环境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体态
香远益清—— 香气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气质
这些描写不仅写出了莲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莲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的赞美之情。(让我们带着赞美之情来朗读这段文字)
(四)作者喜爱莲花仅仅是喜爱她的外形吗?书中把莲比作什么?(君子)他们之间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提示:
出淤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质朴自然,不显媚态
中通外直——内心通达 ,行为方正
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
香远益清——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高洁独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描写莲花是为了赞美像莲花一样的君子;也就是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人生态度:要做一个像莲一样品德高洁的君子。
作者借莲来表达自己的志愿,想一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托物言志 托莲花形象,言君子之志
现在我们真正了解了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让我们将这一段再大声的朗读一遍,注意读出对莲的崇敬之情。
(五)作者写爱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写莲是为了赞美像莲一样的君子,质朴正直、志洁行廉;将菊比隐逸者,虽具高洁品质却超凡脱俗,不愿没有滞留在世俗之中;将牡丹比富贵者,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六)对于花的喜爱是由人的思想感情来决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喜爱,那么作者对喜爱菊、喜爱莲、喜爱牡丹的人分别持什么态度?
提示:菊----惋惜 牡丹----鄙视
四、课堂小结
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也不悄于像世俗之人那样贪慕富贵、追逐名利。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以莲自喻,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是难能可贵,让我们在大声朗读中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册“阅读.感悟.实践”(二)
2、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点明所托之物所言之志。
《爱莲说》教学设计15
目标:
1、了解“说”的特点及托物言志、以物喻德的写作手法。
2、在解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
3、能顺畅、流利地朗读、背诵文本。
创意说明:以诵读为基组织教学,在自主释疑、同伴互助、师生交流中理解文意,结合相关背景理解文本内涵及作者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丰富师生文化积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过程设计:
一、导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爱好及兴趣,对自然界的花草树木的喜好也各不相同。有的人爱青松,因为它不畏严寒,有诗为证,“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有人喜欢梅花,因为它傲然开放,与雪争艳。你有自己喜欢的花吗?请你以“我喜欢……,因为它……”向大家介绍。
在我国宋代,也有一位特爱花的人——周敦颐。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师佛从道,创立了宋代“理学”,可以说是宋明理学的开山祖。他一生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当年,他还在自己著书讲学的濂溪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而且造了一个“莲池”。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于堂前赏莲自吟,并写成了《爱莲说》——这篇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心志的文章。
二、解读文本
(一)、解读“说”(体裁)
与“铭”一样,“说”在古代也是一种文体。不同的是,铭是用来表述功德或警戒自己,而说则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是内心的一种表白,与现代杂文有些相似。《爱莲说》就是周敦颐向人们表白自己喜爱莲花。那他为什么要做这一表白呢?学习了这篇文章,或许我们就知道了。
(二)、解读文本内容
1、初读文本,感知文音
①自读,将文中的需要注音的字注音。同位同学听读,纠字音。
②指名学生读,纠字音及节奏(师生就长句如何读留听录音)。
③听录音读,正字音及节奏。
④对长句及语气语调,全班集体研讨。
⑤全班齐读。
2、精读文本,感知文义
①结合注释,调用积累,自主学习,疏通文义。
②师生就个人不能完成的句子进行互帮互助。
③教师对个别语句及词义做点拨教学。
④理解式疏通文义(并行板书式,附后)。
3、赏读文本,感知文质
①陶渊明为什么喜爱菊花?
[资料]晋代的陶渊明(365—427)一生经历了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29至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大家知道,古代读书人,学而优则仕,仕是什么,就是做官。据说,陶渊明在彭泽当县令的时候,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下级的书吏们就说,你赶紧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而陶渊明却长叹一声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把冠印一丢,走了。他就这样一个人。在41岁以后,他便远离尘世,在一偏远山村过起了隐居生活。他在很多诗作中表达了自己归隐的志向。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就显示出他不愿流于世俗。陶渊明一生很爱两样东西,一是美酒,二就是菊花。他在诗中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俯下身子去采那东篱下自己种的菊,悠闲地抬起头便见那悠悠南山,过着“晨夕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有怎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呢?(避世,隐居,做隐士等)
②自李唐来,为什么世人盛爱牡丹?
[资料]
1、刘禹锡诗《赏牡丹一首》:“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无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2、白居易诗《牡丹》中有句,“绝代只西子,众芳惟牡丹……见说开元岁,初令植御栏(皇帝种植)。贵妃娇欲比,侍女妒羞看(贵妃、侍女与牡丹比美)……豪士倾囊买,贫儒假乘观(有钱人与无钱的贫穷的读书人也爱)。”
3、白居易诗《买花》有句,“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家家习以俗,人人迷不悟。”晚春路上走的人都是去买牡丹的,家家爱牡丹,人人沉迷于此。
李唐王朝把牡丹这种显富贵的花定为国花。人人都竞相喜爱这种富贵之花,说明他们有怎样的品德呢?(随世,随波逐流,喜爱富贵等)
③讨论:为什么周敦颐不喜爱菊花和牡丹,却偏偏喜爱莲花呢?请在书中找理由。
爱莲花的品德,莲为花中的君子,他也愿做人中的君子,那他眼中的君子应有怎样的品德呢?(对比,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师生赏析文中“予独爱莲之……玩焉。”句,分析君子之德。)
[参考]君子之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句,是说君子出世,处尘世而不蒙尘俗,修身洁行,不妖不媚。“中通外直”句,是说君子不受“俗染”,净虚动直。“不蔓不枝”句,是说君子不受“惑染”,不入歧途。“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句,则是说君子声名远播,卓然傲世,令人羡慕,不可狎侮。莲正是这样的一种花,故莲是花中的君子。作者借莲表达了自己愿做向莲花一样的君子的志向,也是他做为一位哲学家在向他的学生讲明“理学家”的道德观。
三、熟读成诵,写作与表达(可自主选择)
1、学生熟读全文,直至能顺畅、流利地朗读、背诵
2、学习本文之后,你对爱花与做人有了怎样的认识,请写一则短文。
四、板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