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流动组织——血液》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生物《流动组织——血液》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人从生物圈中获取食物和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出到生物圈中,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血液是循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循环系统的基础。
2、教材内容:本课教学包括:血液的组成及功能;血浆的成分和功能;三种血细胞的特点及功能;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研究。
3、重点难点分析及确定的依据:分析教学内容,与老教材不同的是,降低了知识难度,减少了过多的专业术语,避免学生学习过细过难的生理学知识。所以我把重点难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教学重点: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的管道系统里循环流动,带动着物质的运输,保障各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掌握这部分内容是为学习“血液循环”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图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血红蛋白的特性。
借助显微镜来观察人血的涂片,可以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血液,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4、学情分析:学生对血液既熟悉又陌生。虽有流血、验血的经历,但对血液含有哪些成分,以及各成分有什么作用,还知之甚少。
5、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B、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c、了解有关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的知识。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显微镜观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激励学生将来从事医学研究,解决医学难题,造福人类。
二、教法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如果把掌握知识的过程比喻为建造一座大楼房,那么教师应提供给学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砖头、石灰等,把这一切堆砌的工作应当由学生去做。为了充分体现教师是引导着,学生是主体,我在这堂课的设计过程中运用先学后教、合作探究、问题探究等教学手段,运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激趣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整个课堂活动,即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也能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1。热点问题引入法:
通过“白血病”这一热点,引出什么是血液?血液由哪些功能?如果出现异常会有什么严重后果,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2、自主探究交流合作
利用多媒体,真实形象的展示血液,并安排指导学生实验,给与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自由探究的空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获取及处理信息等各方面的能力。
3。读图分析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读图析图,获取信息,让学生认识显微镜下的血细胞,进一步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来巩固问题、深入问题。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参与整个课堂及课下活动,既发挥了集团军的作用,同学们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了与人合作和交流。
4、模拟转换角色法:
通过角色的互换,进一步体验血液及各种成分的功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加深巩固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兴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程序分六个步骤
1、热点问题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有关白血病的有关报道,由学生说出对白血病的认识与看法,引出学生对血液的兴趣。教师出示几组图片,明确血液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进一步认识探究血液的积极性。
2、读图实验自主探究
首先,教师出示血液分层图,血常规化验单,血浆成分示意图提出下列问题:
a、试管中的血液分为几层?各层呈什么颜色?各层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b、综合上面的资料,你认为血液可能由那几部分组成的?常规化验单上所列的血液成分,分别应在什么层次?
c、血浆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d、为什么把血液称为“流动的组织”?
指导学生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红细胞和白细胞,并且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对照显微镜下的血细胞的图片回答问题:
a、你所观察的人血永久涂片中数量最多的细胞具有什么特点?这是什么细胞?
b、你是怎样区别红细胞和白细胞的?
c、为什么看不见血小板?利用你认识我吗这个活动巩固新知,激发学生兴趣。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有关血红蛋白的影片,血红蛋白的特性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把难点易化
3、角色互换知识再现
通过我是小医生、角色互换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并能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使知识得以再现。
4、巩固小结自我评价
通过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图表,加深巩固基础知识,形成网络体系,增加整体记忆。
5、前沿科技思想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