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推荐度:
六年级语文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推荐度: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理解并积累严守规则,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对句。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并交流自己对“人间天平”这一主题真切的感受和体会。
3、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出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以及感受,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4、能把自己经历或看到的有关规则事情如实而有条理的写下来,学会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教学内容:“温故而知新中”的“成语运用、积少成多”。
一、成语运用
1、师讲笑话导入课题:同学们,这是亮亮给爸爸的信(投影出示)。
我最亲密无间的爸爸:
你好!
最近身体是否健壮如牛,工作是否蒸蒸日上。我现在正在奋不顾身的学习。前天,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我听了以后沾沾自喜。您批评我滥用成语,我以后一定前功尽弃,卷土重来。祝爸爸万古长存!你独一无二的儿子小明。
你们是不是也能准确地运用成语呢?我就来考考大家对成语的运用能力。
2、恢复成语原貌。
(1)投影:读一读划线部分,你能把句中画线的部分改成成语吗?
◆ 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费尽心机,苦苦思索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 )
◆ 唐高宗突然间因愤怒变了脸色,准备严惩权善才。( )
◆ 到了豫州,他看到到处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难民,无辜而受牵连的人极多,内心非常不安。( )
◆ 我高兴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连忙对这位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的黑大哥表示谢意。( )
【学生自主读题,先弄清题目的要求,再读句子中画线部分的意思,理解后改写成相应的成语。】
(2)你能运用“冥思苦想”、“勃然大怒”、“哀鸿遍野”、“拾金不昧”说话吗?
【强调不仅能够理解成语,还要重视成语的准确应用。】
3、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入句子里。
五光十色 五颜六色
◆ 走进花园,郁金香开得正盛,( )的花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艳丽
◆ 大厅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工艺品,( ),琳琅满目。
滔滔不绝 夸夸其谈
◆ 爸爸是个足球迷,一谈起他喜爱的球队,总是( )。
◆ 新来的同学维克多喜欢( )。他说自己一个人曾经扑灭过一场大火,肚子一人去过很多大城市游玩,一天看完过三本小说……,可是他说的并不真实。
【先要引导学生弄懂出示的两组成语的意思,找出每组里两个成语区别之处。比如:“五光十色” 是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而“五颜六色”是指各种颜色。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滔滔不绝是褒义词,形容口才很好,说话不间断。在理解词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感情色彩、语言环境,再在提供的成语中选择恰当的一个,填入句子里。意在让学生感悟成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兴趣。】
二、积少成多
1、引入: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成语,并能把握成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感受到成语的精炼和含义深刻。下面让我们学习一些对句,这更会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语言的精炼和含义深刻。
2、出示对句,让学生朗读。
☆ 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 道德行为凭自律 文明规范贵坚持
☆ 须养成处处好风正气 方配做泱泱大国公民
☆ 修身治国生死无惧 敬业奉公宠辱不惊
☆ 车走直马走斜必依规矩 绿灯行红灯止才成方圆
☆ 崇尚文明充实精神生活,升华公德熏陶思想感情
3、让学生合作交流,理解对句的意思。
通过诵读你读懂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吗?
【引导学生通过对严守规则,遵纪守法,讲正气,讲公德,崇尚文明,修身治国,敬业奉献等方面对句的交流。目的是增加语言积累,树立讲正气,讲公德,讲敬业奉公的精神,作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4、引导学生背诵。
三、作业:
请学生再搜集一些相关内容的对句,谚语。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教学内容:“温故而知新”中的“拓展交流” 与 “ 阅读平台”
一、拓展交流
1、谈话导入:同学们,本单元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公正执法,严守规则的故事,我们也从中结识了一个个主持公平正义的人物,学了本单元课文以后,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请大家读读宁宁同学的读书日记,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课件出示)
三月十二日 星期一 天气:多云转晴
学完了这单元的课文,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放学路上,我看着路边的车辆,眼前总浮现出课文《美丽的规则》中的所描写的场面,我现在还能背诵那句话“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平衡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马路,一边是密密麻麻的车子。”这的却是一种“最美丽的景观”,我不禁为那些遵守规则的人而感动,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世界不就会变得更美好吗?
2、分组合作交流。
【首先在组内确定交流的重点内容是什么?然后回顾自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他的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你受到了什么教育和启发?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密切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和体会。如果学生还愿意交流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收获和心得,比如文章的表达方法,词句的理解与积累等,也是可以的。】
3、展示交流范例。
二、阅读平台
1、学生自读《女儿要投诉》。
2、指名学生朗读,并评价。
3、让学生提出疑惑的问题。
4、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女儿要投诉》讲的是“我”和读小学的五年级的女儿到一家商城的顾客投诉室投诉的事情,表现了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赞扬了她的维权行为喝乐于体谅别人的精神。
5、讨论和交流:你对这位小学生投诉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一、讨论案例
一天放学后,初中生小明在校外遭到几名社会青年的勒索,他们强行将小明身上的钱抢走,并威胁小明以后每周一放学后都要交出20元钱,并不许告诉任何人,小明又气又怕,不知该怎么办……
1、你认为小明可能会想出哪些对策?
2、请你帮小明决定,应该选什么对策,不应该选什么对策,并分别说明理由。
【对策:①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第二天把钱带来;②纠集社会上的不良青年进行报复;③去敲诈小学生,搞到钱后给他们;④向老师家长反映,或向学校领导求助;⑤打“110”报警,或直接向公安部门报案;⑥在被敲诈时,实施正当防卫。
说理:如:笫一种,这种做法是错的,因为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不能忍气吞声,要用法律武器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如:笫五种,这种做法正确,因为当公民的合法财产受到非法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自行报复,而应当及时寻求法律援助,运用法律武器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
二、导入话题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怎么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在你的身边(学校或社会),是否有过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发生?你是否见过侵害公民权益的事情?你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吗?当你面对这些事情时,你的感受是什么?今天,让我们以“维权守法小卫士”为主题开一次交流会吧!板书课题。
三、活动建议
阅读教材中“活动建议”部分,明确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1、选择一两件你见过或经历过的与维权守法相关的事情,回忆当时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2、向同学讲述时,要运用法律知识,说明人物的所作所为维护或损害了谁的什么权益;维护或违反了哪方面的法律法规。
3、听的同学可就所讲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感受。
4、大家讨论一下:怎样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做一个“维权守法小卫士”?
四、活动准备
选择一两件自己见过或经历过的与维权守法相关的事情,并回忆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感受。(可列出简单的提纲)
五、进行交流
(1) 讲述时,要运用法律知识,说明人物的所作所为维护或损害了谁的什么权益;维护或违反哪些方面的法律法规。
(2) 听了别人所讲的事情后,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学校或社会),违反法律法规、侵害公民权益的事情以及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以及感受,从而增强法规、法制观念、自觉维权守法,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六、进行活动评价。
(1) 评价的要求。
①讲述的内容是否完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否交代清楚;讲述的感受是否真实可信。
②交流时是否提出有法律的依据的见解,并是否用简单的事例加以说明。
(2) 进行评价。
【小组成员要有分工,按秩序人人参与,人人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看小组代表讲述的内容是否完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否交代清楚,讲述的感受是否真实可信;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有法律的依据的见解,并是否能用简单的事例加以说明。】
七、拓展交流,深化交流主题。
怎样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做一个“维权守法小卫士”?
(学习法律知识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需要。维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要运用好这个权利,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认清和揭露违法犯罪行为。遵纪守法,学法护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
第四、五课时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教学内容:习作
一、引入主题,明确习作要求
1、上节的口语交际“维权守法小卫士”,你一定很受启发吧!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身边(学校或社会),违反法律法规、侵害公民权益的事情以及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以及感受吧!
2、让学生阅读习作要求:
课件出示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⑴、所写的一件事必须与规则有关,要表明与什么规则有关,这个规则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⑵写清楚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相关的人都做了什么。
⑶习作要写得真实而有条理,要如实的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⑷在习作之前要列一个简要的提纲。习作之后要认真自我修改,还可以同学交换习作,互相修改。
二、启发习作内容,感悟习作方法
1、让学生说一说,想写身边的哪件事,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2、有位同学也写了有关规则与维权的一件事,请你们读一读,评一评。
出示范文:
3、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例文。
【习作的赏析、交流、评价,是习作训练的一次良好的语言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佳作赏析中,通过对话交流,点拨写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达到听说读写综合发展,习作与口语交际双赢的目的。】
三、让学生写一段精彩的片断。交流片断,并评议。
四、以“规则”为话题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写好后,学生自读自改。)
五、交流、评改。
1、集体评议一篇作文。
评议要点:
①题目是否新颖。
② 叙述的事件是否真实,表达的是否完整(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③是否描述了自己的感受或是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④语句方面是否表达准确、具体。
2、小组互评。
3、展示最佳作品。教学后记: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重点词句,理解作者笔下上海弄堂生活的特点及上海人的特点。
2.了解上海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观念以及弄堂生活所代表的上海城市文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借助文中描写弄堂的词句品读,理解弄堂生活的特点,归纳上海人特点。
2.难点:理解弄堂生活的所代表的上海城市文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阐述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了解上海的一个途径。
2、通过欣赏一组图片直观了解上海的弄堂。
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分组合作:圈划文中描写弄堂生活的句子,概括弄堂生活的特点。
2、深入探究: 总结归纳弄堂里的上海人的特点。
总结全文,归纳主题。
弄堂文化就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一种象征、一个缩影。
课外延伸,拓展主题:
1、说说你眼中的上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对上海人的想法。(针对外地学生)
2、谈谈你认为现今上海人的生活是否还是和作者笔下以前那些生活在弄堂中的上海人区别。(针对上海本地学生)
归纳: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人。时代在变,人也在变,如今的上海人早已不再只是生活在 弄堂里的那群人了。新上海人正在以一种全新的面貌迎接四方来客。他们锐意进取、开 拓创新、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在他们的努力下,相信上海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布置作业:
1、谈一谈你心目中的上海人的形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2、探访或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上海的弄堂的说明性文字,3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弄堂生活的特点;
安详实用 弄堂人的特点;
既注重面子、又讲究实惠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2.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能说出自己读文后的看法;
3.懂得要树立自信心,把握自己的命运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树立信心,把握自己的命运。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树立信心,把握自己的命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3’)
1.出示词语:业有所成家境优越工作顺利婚恋幸福
这些是什么词?褒义词。如果这些都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你会怎样?
2.板书课题,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二、读文知内容(20’)
1.我们要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先把课文读正确。自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画在书上,查字典解决。
(1)优裕掖着怔住辜负潜藏
(2)无所事事随波逐流自暴自弃
三、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0’)
1.默读课文,说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2.学生自读自悟。
3、分段
课文共9自然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待事情起因。
“我”的"家乡有个说法——零点降生的女孩幸运,并有一个女孩为例证。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事情发展。“我”因主客观条件不好,而自暴自弃,受到母亲的责骂。而“我”却责怪母亲没有使自己降生到零点。当“我”从母亲的口中知道自己也是零点降生后,立下誓言。
第三部分(第6~8自然段)讲事情结局。“我”考上了大学,临走时母亲愧疚地告诉“我”,为给“我”鼓劲儿,才说“我”是零点降生的。联想到8年前的情景,“我”愧疚不安。
第四部分(第9自然段)讲“我”彻底觉悟。此部分是重点。要看到自己的力量不能听天由命;潜在的机会要靠自己去把握,幸运之泉要靠自己去开掘。
4.交流汇报。
(1)理解最后一段话的意思。
自由读说说自己的理解:人的命运不是上天或别人安排的,自己立下的誓言就应该努力做到,要相信自己能行。
(2)理解母亲说的话的意思。
第四段:母亲告诉我人的命运要靠自己的努力,你要是不努力,将来也会没出息。
第六段:母亲说的这句话在告诉我人的命运
不是上天或别人安排的,人的命运要靠自己的努力。
4.齐读最后一段话。
四、小结: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2’)
懂得要树立自信心,把握自己的命运。
五、作业:(5’)
1.抄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积累词语,相互交流。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4
口语交际·习作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我的理想”,旨在让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认识到树立理想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为理想而努力奋斗的情感。
教学建议:
1.创设自然、宽松的环境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理想,例如,将教室里的桌子围成大圆圈,教师带头讲自己的理想。
2.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累,明确什么是“理想”。过程如下:
(1)回忆本组教材中人物的理想。
(2)交流自己知道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名人”小时候的理想,并简单说说自己的感想。
(3)结合具体例子明确什么是“理想”:是自己希望实现的,又对别人有益的。
3.不要将此次口语交际定位于考验学生的即兴演讲能力。讲之前,要让学生有所准备,并且要帮助学生明确准备的方向,保证准备的时间。
4.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交际中,集体交流之前,可以先在小组里讲,讲得好的再到班上讲(被推荐的同学也可以适当介绍自己小组的同学各自的理想)。
5.交际时,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并鼓励他们相互进行评价。老师不要过多地从讲的技巧方面去评价,要从内容方面多与学生作沟通与交流。同时要多肯定,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调动他们交流的积极性。
6.集体交流自己的理想之后,可以提示学生找到与自己理想相同的同学,继续讨论怎样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最后,小组再选派代表在班上说说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本次习作是口语交际的自然延伸,题目就是《我的理想》。本次习作,不仅要突出习作主题本身具有的教育价值,还要有意识地提高学生有条理地表达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建议
1.习作前,可以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到课堂上交流。
2.由于本次习作与口语交际结合得比较紧密,因此不必重新创设情境,主要的精力应该放在指导学生列习作提纲以及习作后的讲评上。
3.习作前,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学生的理想,如,“我的理想是当老板”“我的理想是做一个优秀的厨师”“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科学家”“我的理想是做一名教师”等,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理想虽然没有好坏对错贵贱之分,但是如果一个人树立这个理想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是对别人有益的,那么他的人生将会很有意义。
4.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写清楚三方面内容:(1)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2)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3)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可以要求学生列出简单的提纲:5.列出习作提纲后的主要教学过程建议如下:
(1)交流提纲,重点听“我为什么有这样的理想”和“我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理想”。
(2)起草。学生按自己的提纲进行习作。
(3)交流。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习作,全班交流、评议。指出有共性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4)修改。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
(5)誊清。
【教学目标】
1.通过相互倾诉自己的理想,继续培养学生倾听、应对和表达的交际能力,同时培植学生表达的自信心,树立良好的理想观。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习作,表达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并能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评议与欣赏,感受习作的快乐。
3.尝试前后照应的.写法。
【课时安排】3课时
【课前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以“理想”为主题的名言警句等,帮助学生积淀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创设交际情境
1.故事感染激发
郝副营长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了。“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正是这样美好的憧憬,这样朴实无华的理想火种,点燃着郝副营长勇往直前的心。我们没有理由不说,郝副营长的理想是崇高的。
2.激发交流愿望
a 交流关于理想的名言。
b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慕已久的理想,你有什么理想呢?
二、提升交际能力
1.自我倾诉,组织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敏捷性)
说说看,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理想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了,你准备怎样做,让它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呢?
2.指名交流,了解情况。(在表达的自信上着重评价)
3.师生交流,学习技巧。(在表达的技巧上着重引导)
a 教师声情并茂地向学生讲述自己儿时的理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明白自己是如何有中心、有条理的讲述的。
b 学生倾听、评价教师的发言:
听:做到全神贯注,用神态做出反应。
想: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去理解。
说:在理解、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积极应对,与教师交流。
4.生生交流,运用技巧
a 学生在组内交流,教师参与。对个别在组内交流有困难的学生,采用个别辅导或同桌互助的方法,鼓励他们积极发言。
b 互听互评,互相修正,共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评价时注重评价表达是否自信,态度是否自然大方,表达的内容是否有条理,是否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c 推荐代表,准备参加全班交流。
三、全班互动交流
1.指名倾诉自己的理想。
2.师生倾听、评价
小结:今天,我们倾诉了自己的理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将这颗理想的火种化成我们人生成长的精神翅膀,让它伴随我们飞向生命的每一天。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重音、停顿和语调来表达自己读文所体会到的感情。
4。了解蝶蛾的样子、聚集在家里壮观的景象。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叙述的方法。
教学难点
阅读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由文字所描绘的画面展开丰富的联想,体会各种说明事物的方法的好处,并学习在表达中加以运用。
教学准备
幻灯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进一步学习生字新词
二、检查学生对生字、生词的自学情况,直到学生进一步认读、理解
1.随即指读生字,找到它在文中的位置,并能说出它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
2.快速默读,形成一定的默读能力,快速找到生字、生词,并在语言环境中加以理解,也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书。
三、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画出自己不懂得问题。
四、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汇报。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由题入手,了解大孔雀蛾这种昆虫
1.由文题中的“晚会”这一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为学生创设主动思考、想象的情境,引领学生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
2.认真思考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大孔雀蛾汇集在一起是怎样的情景的阅读兴趣。
二、通读全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理清文章层次
三、逐段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
1.指导学生抓住文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文章各部分的重点。解本文写作结构上的特点,能抓住文章的重点,并能根据这些依据理清文章的层次。
2.全文抓住重点词语“难忘”“晚会”来学习,先设想什么样的情景可以称之为晚会。引导学生在由此问题引入下文的深入学习。
3.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哪些内容是对“大孔雀蛾晚会”的直接描写?哪些是侧面的衬托?
4.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完全理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学习这部分描写事物的方法,并体会这样的方法的"好处。
5.倒数第二段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发现问题,能用一段话说出自己由这段介绍所能想象到的画面,指导学生朗读这段,通过重音和停顿的变化,感受这一情景的神奇和自己由衷的赞叹。
6.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最后一部分与第一段形成了首尾呼应,文章浑然一体。紧扣“难忘”。
四、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让学生自主梳理总结。
板书设计
大孔雀蛾的晚会
大孔雀蛾的外形特点
大孔雀蛾晚会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6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溜去、挪移、旋转、凝然、空虚、叹息、徘徊、薄雾”等词语。
3、读课文中的一连串问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4、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的流逝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感触写下来。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积累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时间流逝,能说出自己对时间的流逝的感触,仿照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感触写下来。
教学方法
1、“读、思、议、导”结合法。
2、“读、写”结合法。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朱自清简介及朱自清作品。
2、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问题导入,引发思考。
出示问题:凭直觉,你认为你的一生能活多少天?让学生大胆猜想。估算一下,按80岁计算,能有多少天?你们现在已经过了多少天?这些日子里你留下了什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用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感受和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时间匆匆,为下面学习文章打下基础。)
二、检查预习,过关字词。
(一)词语检查
1、小组合作读词,抽写,小组长将本组出错最多的字写到黑板上。
2、集体交流,学写“蒸”字。
(1)师板书演示“蒸”字笔画、笔顺,
(2)生在练习本上写三个。同桌交换评价:正确加一颗星,美观加一颗星
3、检查读词
正确认读下列词语
匆匆一去不复返头涔涔泪潸潸挪移
跨过溜走蒸融 遮挽徘徊
(1)指名读,随机正音:徊 (huái) 旋转(zhuàn)
(2)齐读。
(二)借助词语感知课文大意
1.将词语重新分组,自读思考:
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每组分别是描写什么的词语
匆匆一去不复返(时间特点)
挪移跨过溜走蒸融 (时间是怎样逝去的)
头涔涔泪潸潸遮挽徘徊 (作者感叹)
2.把括号里的词语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借助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大意,这是理清文章脉络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更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地位回归,内在潜能被激发,学生会无拘无束的交流,自主学习效果明显增强。)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读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它到哪里去了呢?)作者通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告诉读者时间飞逝,我们要珍惜时间,有所作为。)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行文的,请用简单的语句试着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1)作者先提出问题;(2)回顾自己已走过的八千多日子,无限感慨;(3)然后重点写日子是怎样稍纵即逝的,具体回答了开头的提问;(4)引发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慨;(5)最后一句照应开头。
四、认识作者,加深体会。
1、出示作者简介,加深学生的感受。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写作,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主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师总结。
他自己就是珍惜时间的典范。我们也应该做珍惜时间的人,从而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感受。
五、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回顾本课学习收获,鼓励课后继续背诵并抄写1、2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文的课后习题中有背诵课文的要求。教师要从关注过程、教给方法、培养语感入手,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背诵的方法,积累优美的语言。)
第二课时
一、读书体会,感悟写法。
作者为什么能把情感表达得如此细腻呢?默读课文,看这篇文章有什么特别之处。
(《匆匆》这篇散文以叙事、抒情为主,运用了排比、设问、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让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形象化,让读者也真切感受到对时间流逝的无奈、惋惜。)
(设计意图:通过默读,让学生找到这篇文章和其他文章不同的地方,初步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
二、汇报交流,感受语言。
1、你认为作者这篇文章的特别之处在哪里?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感受深刻的地方及时做好批注。
预设: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
(2)“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把过去的日子比作“轻烟”“薄雾”,写出了时间的流逝不可挽回,表达了作者的惋惜与无奈之情。)
3、教师随机出示一些名家对朱自清文章的评价。
出示评论朱自清的资料摘录:
(1)“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本国的文学史,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口语,朱先生应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
(2)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的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3)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决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的评价和名家的评价互相对照,一是给学生成功感;二是让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规范起来,不能漫无目的;三是从不同的侧面为学生提供思想的借鉴。)
4、随机出示朱自清本人对写文章的感受:
——“文章的成功,最大因由却在情感的浓厚。”
——谈描写“于每事每物,必要剥开来看,拆穿来看”,“这样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的秘密”,只有这样“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的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设计意图:出示作者本人对文章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写作的本质是浓厚的情感和细致的观察,而不光是词句的运用,使学生对写文章用比较全面深刻的认识。)
三、课堂练笔,学习写法。
1、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去来匆匆和稍纵即逝。他甘心碌碌无为、浑浑噩噩地度过每一天吗?自由读课文第4自然段,想想作者对时间的流逝发出了哪些感慨?
2、师引导学生概括第4自然段作者对时间的流逝发出的感慨:
(1)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2)对没有作为的自责;
(3)对要有所为的渴求。
3、时光如水,匆匆逝去,作者在感慨、自责之余,表达的是不甘虚掷光阴,力求上进的决心。同学们,读了课文,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赶紧拿起笔,仿照课文第4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吧!
4、 自由练写。
例: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回忆罢了,只有向往罢了。在这充满童真与欢乐的童年里,我又能做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落花,被流水冲走了,如露珠,被阳光蒸发了;六年时光仿佛弹指一挥间,在这美丽的校园里,我留着些什么记忆呢?我何曾留着像雾般朦胧的记忆呢?我匆匆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匆匆地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要这般匆匆的度过这一生啊?
四、拓宽学习,加深感受。
1、从古至今,人们都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时间的文章、格言、警句、诗词、故事拿出来,读给大家听,讲给大家听,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资料,一是对时间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以时间为线索,背诵和理解一些诗词、名句、格言……拓宽语文的学习领域,培养有目的地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对时间的流逝也有了自己的感受。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写出自己现在最想说的话。可以引用刚才交流的一些名言警句。
3、学生练习。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语言,用情感支配语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到写文章的本质。)
五、分层作业,课外延伸。
1、教师推荐《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春》《荷塘月色》《背影》等文章,要求
学生认真去读。
2、推荐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继续搜集有关时间的名言、警句、故事等,写出自己的体会,组织一次演讲。
3、同学们也可以自己搜集资料,写出《我所了解的朱自清》。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有层次性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其中的一项或者两项。)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识字6个,能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根据课文内容猜测等方法理解“魅力,褴褛,绅士,无动于衷,姗姗而去”等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等方法体会理解文章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语言的魅力。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人添加的语言产生魅力的原因,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三:教学准备
重点语句和春天美景的图片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示范指导魅的写法,利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魅力的意思。
(结合孩子的回答情况指导:要真正理解词语的意思只是在字典中查到还是不够的,还要在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让孩子把字典上的解释简化成自己的理解)
二、自由读全文,整体感知
(一) 学生接读课文,提出读听要求:读的同学读准字音,听的同学边听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 简单评价学生的"读书情况,交流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根据举手的情况指导学生概括写事文章的思考方法。)
三:感知老人可怜,对比路人的冷漠
(一)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外貌的语句
1:交流画出的语句,板书褴褛正音,根据偏旁猜测意思。说说通过褴褛一词你体会到什么?
(小结读书方法:透过词语,能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才是会读书,那你透过头发斑白,双目失明又读出什么呢?)
2:交流读书体会,指导感情朗读。
衔接:这么可怜的老人,繁华的巴黎大街上的行人是怎么对他的呢?
(三)默读课文,画出路人的表现的语句,简单写写体会。
1:交流出示句子,教学生字词语
出示: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姗而去了。
教学多音字“着”,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绅士,姗姗而去”。
并指导学生用读表达自己对姗姗而去的理解。积累词语姗姗来迟。
2:交流体会,相机摘出无动于衷
师生一起板书会写衷字,出示字典衷的解释,选择理解成语的意思,结合上下文找出文章中看出无动于衷的词语,加深理解词句。
3:结合教师的节奏手势读出对无动于衷的理解。
四、以读代讲,感受老人的悲与喜
1:交流读好人物对话的方法。
2:能力迁移,教师引导学生读好文章中老人的两句话语。
预设:假如第一句老人的话读不出其中的悲伤的感情。可引导学生结合前文老人的可怜进一步体会假如今天讨不到钱,老人的日子会怎么过,再读。第二句可结合文章的句末感叹号进一步指导读。
3:师生配合读文章的2----5自然段
五:读后质疑
读后让学生质疑,顺疑导课,想一想春天到了让我们想到什么?
六、美景和黑暗对比,体会语言的魅力
一:小声读课文画出春天来了让我们产生联想的句子。
交流出示句子: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1:初读感受语句的美。
2:边读边想象文章中的画面进一步体会语言文字的美。
(要求孩子把语言文字读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一会一起交流心中的图画)
3:交流想象到的画面,相机让体会深刻的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4:结合生活体验感受春天的美景,交流中尽量把话说美,打动别人。顺势让说的动情的同学动情的读书。
5:教师出示春天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配乐再美美的读文章中的句子,鼓励背诵积累语言。
教师渲染:教师边演播描绘春天美景的课件,边深情地说:的确,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这一切多美呀,多么令人陶醉呀!可是,对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却是一片添黑(屏幕随之变黑)
6:交流现在的感受,理解诗人所加语言让路人行为发生改变的原因。
相机再读课题。
七、拓展实践,深化理解
出示课后选作题目。在电灯旁,水池边,草地旁,水龙头边写一句警示语语。
八:板书设计:22语言的魅力
无动于衷------------纷纷相助源
九:教学反思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9
教材简析:
《女娲造人》这篇神话故事讲的是开天辟地之后,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单单没有人类,世界显得荒凉寂寞,于是出现了女娲。女娲同样感到孤单寂寞,她用黄泥捏成了像自己一样的生物,这个生物便活了起来,而且还能叫妈妈。女娲非常喜欢,她把自己创造的这个生物叫做人。接着又造了许多这样的人,又想出办法把小人分成男女,让他们自己去繁衍后代,这样,人类就世世代代延续下来了。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女娲造人这一经典神话故事,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应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自主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弄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点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指导朗读。体会古人丰富的想象力,奇特而有趣。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查阅有关女娲神话的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古代神话的魅力。体会神话故事的主要特点。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了解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2、过程与方法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3、情感与价值
会认“娲、藤”2个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人类的。
教学难点:
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
教学准备:
搜集女娲神话的故事,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1、交流。
同学们,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猜想着人类诞生。关于人是从哪里来的。你们知道有哪些说法吗?
(学生将自己的资料介绍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说、海猿说、外星人说… …)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人类由来的经典神话故事《女娲造人》,看看我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3、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认识生字“藤”和“娲”,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边读边思考。】
2、理解词语。
莽莽榛榛--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生气蓬勃--富有生命力和活力。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堪表示程度极深。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
3、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课文较长,要多找几个学生来读,注意读后的评价与反馈,养成认真读书,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4、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语言简练、完整。应多找几个学生来概括,最后教师总结。】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自学提示:
(天地无人--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2、说说女娲是怎样一步一步创造出人类的。
【鼓励学生脱离书课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要求要生动详细。】
3、你觉得女娲是个什么样的神?她有怎样的精神?
(工作勤奋、聪明、有智慧、考虑周全、具有人的情感、神通广大。)
(二)体会神话想象的特点。
1、体会这个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想想古人为什么会这样去想象。
2、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假如你是远古时代和女娲一样的一位大神,你会出于什么原因去造人?你能拿出比女娲更神奇的造人方法吗?
五、交流感受,拓展阅读
1、学习了这篇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改善?和同伴交流。
2、向同学介绍自己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有关女娲的其他故事。
六、总结课文
女娲是这个神话中最古老的始祖母神,她毕生做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是造人,二是补天,为人类立了大功。本文记述了女娲造人的全过程,表现了原始人类对人类起源的好奇和追索,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做出的丰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生命诞生的喜悦之情。
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
七、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或朋友听。
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神话的形式来叙述女娲造人的原因、方法,并加进女娲的情感、人的喜悦。这是作者的想象。
我们能不能以自己的想象来改编“女娲造人”的故事呢?可就造人的原因、方法、情感等某一个方面来改编。
3、让学生继续查找资料,探究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
板书设计:
天地无人 --黄泥捏人--创造许多人--分为男女,延续后代。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名人,感悟名言,并充分积累名人名言,提高学生积累并运用名人名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及敢于创新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从生活中积累名人名言,并积极运用到生活中去。踊跃尝试自创“名言”,学会运用名人名言来激励自己前进。
教学准备:
1.课外收集名人故事及有关资料。
2.课外收集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广泛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读名言,就像在聆听名人的教诲,就像在和名人对话。名言可以给人启迪,具有催人奋进、使人聪慧的魅力。一句名言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和学习,希望同学们收集名人名言,使之成为自己的座右铭!
二、启发点拨,读文明理师:教师读故事,关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想一想,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读名言,就像在聆听名人的教诲,就像在和名人对话。这些名言语言简洁,富有个性,好像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同学们,名言,确实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动力,带来希望。我们班有许多同学喜欢收集名人名言,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同学把名言铭记在心,还有的同学把它写下来放在自己的房间里、书桌旁,成为自己的座右铭,让这些名言时刻鞭策着自己,鼓舞着自己。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交流会。想一想你最喜欢哪句名言?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这句名言给了你哪些启发,或者说你为什么喜欢它?请同学们认真准备,在班级举行的名言交流会上说一说。
三、激励学生,对话交流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总结、点拨。
四、创作--我的名言
(1)学生自己创作我的名言并署上名字。
(2)集体交流。 (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联系生活,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我的名言”,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情感升华名言总结
1.学生用一句名言来总结这节课,并说出理由。
2.师小结:正如韩愈所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希望同学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学而不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让名人名言伴我们行吧!
六、作业:以《名言伴我行》为题,写一篇练笔。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1
教学时间
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学习完《故宫》、《青花》、《陆羽和茶经》、《敦煌壁画》之后,对中华文明已有一个点的认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一样,展现给学生一个点的认识。在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兴趣下,学生学习本文难度不大。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受到历史文化的熏陶。
2.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明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曾侯乙编钟的历史由来、基本情况和重要价值。
2.小组交流,学习介绍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读到写的迁移。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生字生词,概括出曾侯乙编钟的特点,理解它的重要价值。
2.积累语言。
2.抓住编钟的特点体会中华文明的博大。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之情。
教学资源 PPT课件、学习卡片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1.导入新课:
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了,勤劳的中华民族创造过许多辉煌,比如我们20课学过的“故宫”,21课学过的“青花”,22课学过的“茶艺”,23课学过的“敦煌壁画”,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种,它就是24课《编钟》。板书课题。[复习旧知识,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学习之前,我们来看个短片,让我们把时间翻回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庆祝晚会上[此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曾侯乙编钟气势的恢宏,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从而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播放视频。
师:在这场规模宏大的音乐会上,有一种乐器已经有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就是--编钟。(课件展示编钟图片)
教学活动2 畅谈预习成果,启发求知。
、关于编钟,大家在预习时已经知道了什么?请大家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我们分享一下。[这一环节主要是因为学生对编钟不是很熟悉,课前搜集一些资料还是很有必要的。既可以让学生去动手查阅,又可以训练学生的口语能力。]
、总结生字、生词,以及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得到的知识。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或者说还想知道什么课文以外的知识吗?
、学生自由提问,并相互解答交流。[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机会。]
、刚才我们通过交流,了解了一些关于编钟的.初步知识,但有些凌乱,不够系统,下面我们通过读课文,认真梳理下课文思路,争取对课文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教学活动3 多形式读课文,边读边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读课文,鼓励学生自己去阅读,放手让学生去读,相信他们能够读懂。]
、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在小组朗读之后,每组选择一名学生站起来朗读课文。[将学习语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发挥以生带生的优势,给学生一个展示朗读能力的平台。]
、默读课文,边读边批注自己读的过程中的想法、体会。[课程的设计强调读有所悟,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写出自己有读的过程中的感悟。]
、同桌互读,找一找课文介绍了哪些内容。
、出示学习提纲,再次阅读:①编钟的历史由来②简介曾侯乙编钟的重要价值、主要特点以及演奏效果。
、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卡片:[通过梳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历史由来
简介曾侯乙编钟 重要价值
主要特点
演奏效果 [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放手让学生去找,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答案。]
、展示学习成果。板书:
编钟的历史由来。
曾侯乙编钟的基本情况:
重要价值
主要特点
演奏效果
教学活动4 当当解说员。
现在我们站在编钟前(课件展示编钟图片),向我们的外国朋友介绍面前的这个东西,请同学们来试试。
5、除了介绍本文的编钟,你还有兴趣介绍其它的什么事物吗?[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由读到写的迁移。]
教学活动5 课外延伸:读一读《编钟赋》。
读了这篇《编钟赋》,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善于把握时机,让学生自由表达。]
课外作业布置。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读书名言揭示课题,由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2.指导学生读准本文的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情,读出味。
3.调动学生质疑解疑的读书体验,以朗读促思考,理解全文,体会精思与熟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快乐地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味,读出情。
2.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突破
1.了解学生朗读本文的情况,再对学生朗读的字音和节奏进行指导。
2.在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大意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
2.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
教师:
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
2.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著名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言,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有的已经与书成了朋友,那么怎样才能读好书呢?大家把搜集的读书名言交流一下,看看我们是否能从这些名言中获得启迪!
2.学生交流古人读书名言。
3.课件出示部分读书名言。学生齐读名言,体会名言中包含的读书观点。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如。--苏轼
(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5)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4.学生交流对名言的理解。
后四句老师没有注上作者,同学们知道是谁说的吗?
对,是朱熹所言。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总结其读书方法。(循序渐进、多读熟读、质疑精思)
5.引出新课。今天,我们就运用朱熹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他的文章《熟读精思》,看看他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一读书方法的。
板书:熟读精思(节选)
(设计意图:结合预习基础,运用名言导入新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领其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对朱熹的言行初步接触可引发他们的探究欲,鼓励他们利用名言所指点的方法学习下文。)
二、了解作者,简释课题。
1.大家了解朱熹这个人吗?,谁来介绍一下朱熹的生平事迹?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课件出示朱熹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代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子、孟子之后的一代宗师。他还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世称“朱子”。其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朱子大全》《童蒙须知》等多种。本文选自宋人张洪等选编的《朱子读书法》。
2.齐读题目,理解“熟读精思”的意思。
(熟,熟练。精,精心、细致。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
3.预习时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通过预习课文你解决了吗?
(学生提出问题,对没有解决的简单问题可相互帮助解决,对重点问题如熟读的好处,怎样做到精思等教师引导学生一会儿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解决。)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质疑解疑。(解决从课题产生的一些疑问,记录读书过程中的困难和疑问。)
2.交流疑难及解决办法。
(学习古文与现代文不同,教师适时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等……)
3.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或借用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试着读好停顿。
4.指名朗读,教师根据读的情况指导读好停顿。
(1)确定文中多音字及通假字的读音。
“须整顿几(jī)案”“不可倒(dào)读一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xiàn)”
(2)难读之句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反复读读才能读好停顿。
(3)第一段停顿示例。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5.教师范读或教读。
6.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读,达到读通、读顺。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古文学习上也不例外。本环节旨在唤起学生主人公的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在疑难处点拨,困惑之时引领。朱熹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学会思考,同时把古文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下面理解和分析课文打下基础。)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学生再次借助注释等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试着说说全文大意。
2.指名说说文章大意。
3.师生交流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理解。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1)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2)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3)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4)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5)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作者这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要让学生通过读感知文言文反问句的表达特点。
4.齐读课文,读出味,读出情。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课文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这也是在实践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读书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从有疑到释疑再到无疑的这一学习过程也是熟读精思的过程。)
五、熟读精思,分析课文。(引导学生解决重点疑问。)
1.学生静心默读,思考:
围绕题目,三个段落分别侧重讲了什么?
(习惯,熟读,精思)
或问文章先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读书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写“熟读”的要求和意义;最后写“精思”的.要求和意义。)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1)读书的准备是什么?
(整顿几案、书册。正身体,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2)熟读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好处?
(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无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好处:“久远不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带解说,自晓其义”。)
(3)精思的前提和关键分别是什么?
(精思的前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精思的关键:“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学生交流并体会熟读与精思的关系,可以用一句名言概括此观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卢梭……)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感想。
5.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对本文“熟读精思”理解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要熟读书更要多思考、善思考。读与思是读书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读不思,必是死读,光思不读,纯系空想,毫无意义。“心到,眼到,口到”6个字高度概括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让书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6.练习背诵。再读课文,读出情,悟出理,然后自由背诵第二、三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求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目的是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熟读精思的具体内容,体会“熟读”与“精思”的关系,领悟文章给人的深刻启示。在学习分析过程中,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点拨疏导。通过再学习、再思考、再交流及教师的引导总结,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会得到升华和提高,朗读时更能读出情,读出味,悟出理,从而达到本文的学习目的。)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拓展:
1.课件出示《熟读精思》全文和《“朱子读书法”六条》。(见附页)
学生读读只做初步了解。也可放到课下仔细读一读。
2.推荐读物:韩愈的《进学解》和荀况的《劝学篇》
作业:
1.把课后第四题的治学名言读一读,背一背。
2.继续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把课堂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古文的了解,增强对古文的兴趣,感悟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业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多积累优秀语言。)
板书设计
读书前的准备 整顿几案,正身体,仔细读之。
21 熟读精思 熟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节选) 精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附:
“朱子读书法”六条
1.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就是必须遵循所读之书内容的客观顺序和读者的主观能力、条件,按此而规定读书的进程。“渐进”指的则是像流水盈河而后进、音乐成章而后达一样,量力而逐步成就。
2.熟读精思(略)
3.虚心涵泳
其含义是:第一,读书不先带框框,不先下结论,不固执己见,要尊重原著,探明愿意。第二,读书不先带偏见,不执著旧见,要持公正态度,要独立思考,坚持新的见解。第三,不穿凿附会,不遇难退缩,要接受简明平正的道理,还要反复详玩,勤苦奋进。第四,虚心涵泳的反面正是骄傲。
4.切己体察
所谓切己体察,首先,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其次,还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或使之在实践中受到检验。
5.着紧用力
其含义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读书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穷究到底,永不放松。二是“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
6.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就是思想精神和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读书的目的。朱熹把它视作“为学”的最根本性的问题。
《熟读精思》全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读2个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能结合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思品目标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艰难困苦如同一个筛子,筛掉弱者,留下了强者。
教学重点:
想象女友不畏艰难在狂风暴雨中前行。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看门老人的话。
教具准备:
投影片 文字
一、导入,质疑。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筛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暴雨筛?)
二、读课文,理请文章脉络。
1.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随文纠正读音)
教师重点指导如下字词的读音
牛仔 鼓胀如帆 裹挟 渺无人迹 沮丧 撑开
2.同桌互读
4.给课文分部分?说一说,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三、抓住主旨,自学课文。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我的女友是怎样做的?读了课文你从中受到哪些启迪?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画一画、做批注。
(2)生独立读—画—批
(3)集体交流。
A.教师点拨的重点: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1) 课文中多处描写了暴雨肆虐的.情景,请你画出来,结合我的“女友”的做法谈一谈你的理解?
(2)展开丰富的想象,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再读一读这些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更加体会到女友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当我知道除了我,没有一个来时,我有些失魂落魄,而看门老人的话却使我一步步有了今天的成功。老人到底说了什么呢?
B.理解老人说的话
(1) 出示投影
暴雨是一个筛子。胆小的、思前想后,都被它筛了下去,留下了最有胆量和最不怕吃苦的人。
(2) 读一读这句话,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3) 联系上下文内容谈一谈你的理解。
(4) 再读一读这句话,结合自己的经历或生活中的实际谈。
(5) 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
(6) 将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和我的做法结合起来读,感受理解。
(7) 此时你们明白了题目“暴雨筛”的意思了吗?
四、总结全文,谈感受。
1.读了课文,你受到了哪些启迪?(可以对题目、环境描写、女友在暴风雨中的情景、老人的话)
2.将自己最深的感受写下来。
板书设计:
6 暴雨筛
筛掉:胆小的、思前想后的人
留下:最有胆量、最不怕吃苦的人。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课文掌握本课11个生字和13个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看海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预习课文掌握本课11个生字和13个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掌握生字新词,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齐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书,评议。
2.纠正个别字的音、形、义
3.听写生词
三、了解课文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质疑
四、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课后反思:
学生在正确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但在概括主要内容时存在用词不准、主次不分的现象,仍不能灵活运用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人物言行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言行体会继父对我这个残疾女孩的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看海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讲述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平凡的继父,想尽一切办法帮助我——一个身材畸形的女孩,由此从不出家门成长为能独立生活、自食其力的人,表现了继父对我深沉的爱,以及我对继父的无比感激之情。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由于文中的人物都离学生有一定距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在读中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把读、思、议、体会结合在一起,通过拓展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你对课文有了那些了解?
2.继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理解课文。
1.从文中找一找描写继父语言、动作的词句,体会继父的.思想感情。
2.学生默读课文——画批——体会
3.对比河子的变化
读课文开头和结尾,设想过去的河子是如何生活的?现在的河子是如何生活的?
4.思考:河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5.看海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6.有感情的读开头和结尾,理解继父的良苦用心,我为什么无数次的对着继父的遗像说我看见了大海我看见了大海究竟指什么?
三、拓展练习。
河子对着继父的遗像还会说什么?
四、小结。
五、作业。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我看见了大海
深沉的爱
继父河子
无比感激
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5
一、 整体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请大家迅速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回答:
(作者在天安门看到灯光,听到赞叹,回忆起1947年,在沙土集围歼战中,郝副营长为了战斗的胜利牺牲了自己的事。)
二、 研读课文
(一)提出问题,学生自读感悟。
同学们,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
出示课件(1) 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课文在开头、结尾都写到天安门前的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划出重点语句,并做简单的批注。
(2)小组交流。
(二) 明确线索,初步感悟天安门前的灯光。
1.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
(因为文章是以“灯光”为线索的。)
2. 课文是怎样以“灯光”为线索来记叙的呢?按顺序谈一谈你的感悟。
3. 指名读第1自然段。
出示课件(2):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抓住“光明”、“温暖”,从这两个词语中我感受到的舒适与宁静。抓住“千万盏灯”从这个词语中我感受到壮观与自豪。学生抓住“静静地照耀”,从中体会到舒适与宁静。)
师板书:千万盏灯
(三) 感悟郝副营长看灯光时的沉思。
1.过渡:作者也喜爱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作者沉入了深深的回忆。这句话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你有什么感悟?
2.师出示课件(3):
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夹着自制的烟卷,拿着火柴盒,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抓住 “注视”从中我体会到郝副营长看得认真、投入。)
师板书:吊着的电灯
3.“沉思”是什么意思?
(深思的意思)
4.他在沉思什么呢?
出示课件(4):
郝副营长在沉思___________________
(他在沉思当时穷苦人民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只有战胜了敌人才能换来和平,才能……
他在沉思让人民用上电灯。)
指名读。
(四)感悟郝副营长对灯光的憧憬。
1.过渡:此时郝副营长注视着图上的吊灯,他想的是中国的孩子们也用上电灯该“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地说。沉思过后,突然,他凑到作者的耳边轻轻地问:“记者同志,你见过电灯吗?”作者是怎么说的?郝副营长又说了什么?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2.请一位同学来读第6、7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5):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体会到来郝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3.“该多好啊!”是说什么好?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是说有灯光好)
师板书:憧憬中的电灯
4.“憧憬”是什么意思?
(向往)
5.他还会憧憬什么?
出示课件(6):
郝副营长憧憬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穷苦人过上幸福生活,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6.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段。
7.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感悟郝副营长在战斗中的英雄行为。
1.过渡:郝副营长注视着图上的吊灯,沉思的是只有打败敌人,才能能让孩子们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于是他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多好啊!”郝副营长这样憧憬是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那么,郝副营长为了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又是怎么做的呢?你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读书描写战斗的自然段。
师出示课件(7):
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够亮了。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抓住“一星火光”从中体会火光的作用大)
师板书:一星火光
出示课件(8):
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2.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
生接读: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3.这一段作者在描写郝副营长的动作时,是怎样写的?
(这一段运用了划、点、举三个动词描写了郝副营长的动作。这样描写使句子更生动形象。这样描写使郝副营长的动作更连贯,再现了当时的情境。)
4.齐读这句。
5.引读:
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为了使突击连的战友不至全军覆没郝副营长毅然
(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为了让这场围歼战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郝副营长毅然
(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郝副营长为了赶明儿胜利了,让孩子们都在明亮的灯光底下学习宁愿失去自己宝贵的生命,他毅然
(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6.同学们看书,文中写郝副营长的行为是第10自然段的,如果我们把文章改动一下,看看哪种写法好,为什么?
师出示课件(9):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围墙。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原来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指了路。
(自己读,感悟区别。)
7.指名两个同学来对比读一读。
一个学生读文章的第9、10两个自然段,一个学生读改过的出示课件(9)。
(书上保持了叙事的完整性。
当时大家不知道是谁点的。
设置了悬念,使文章情节更加生动,引发人想象。)
8.引读:这一仗我们消灭了敌人的一个整编师。战斗结束后,我们把郝副营长埋在茂密的沙柳丛里。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9.师出示课件(10):
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10.自由读读
11.引读:
郝副营长仅仅22岁,但(女生接读: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郝副营长最大的愿望就是见一见电灯,但(男生接读: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郝副营长是著名的战斗英雄,本来有着光明的未来,但(全班接读:这位年轻的战友不惜自己的性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12.这位战斗英雄这样做你感受到了什么?
(他用他的生命换来灯光。)
13.是啊,是英雄的牺牲换来了今天天安门前的璀璨华灯。
指名读最后一段。
师出示课件(11):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师板书:璀璨的华灯
14.你们从中感受了什么?。
(体会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用鲜血换来)
15.这璀璨的灯光又象征着什么?
(这灯光象征着他们的革命精神,幸福生活。)
6、感悟首尾呼应、以灯光为线索的写作方法。
1.课文在开头、结尾都写到天安门前的灯,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师出示课件(12):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雄伟建筑,使人心头感到光明,感到温暖。
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2.请两个学生读两句。
(体会开头结尾相呼应的写法,象征着幸福的生活是无数英雄的牺牲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
3.师总结归纳完成板书:本文以天安门前千万盏灯引出回忆,通过描写郝副营长注视图上的吊灯陷入沉思,他想只有打败敌人,穷苦人的孩子才能够见到他憧憬的灯光。他在战斗中点燃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虽然微弱,但却为部队指明了胜利的方向。而他也像无数革命先辈一样,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文章是以这样的线索来结构全篇的,线索清晰,结构严谨。我们同学们要记住这种写作方法,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三、作业
仿照这篇文章的写法,写一篇记事文章。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