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教学设计方案

《詹天佑》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教师节班会教学设计方案

推荐度:

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推荐】教学设计方案范文五篇

为了确定工作或事情顺利开展,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点。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作者资料。

学生查阅并介绍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教师可作补充)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是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1、《穷人》一文,讲述的是什么内容?

(课文记叙了渔夫和她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2、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课文可以分为几段呢?

3、学生讨论,汇报: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

第二段(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第三段(12~结束)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自学:(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生字音形义)

(小组合作学习,读准字音,分析难记字的字形,交流对字义的理解。)

2、教师教学。检查自学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搁板、魁梧、蜷缩

记住字形:怨上下结构,怨与祭上半部不同;魁、虑:半包围结构;裹:上中下结构。

理解词义: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汹涌澎湃: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

心惊肉跳:形容恐惧不安。

蜷缩:身体弯曲的缩着。

抱怨:埋怨。

忧虑:忧愁担心。

四、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准备

文中重点语句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质疑

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课文的题目是穷人,但是在整篇文章中,并没有出现穷字。为什么?桑娜和渔夫为什么要收养西蒙的孩子?)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

2、学生自学,在书中标画出相关的内容。

三、学生汇报

1、分析环境描写的句子:

学生试着说,教师可补充:

文章的开头就向我们介绍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又黑又冷的深夜,波涛轰鸣,狂风怒号,海上正起着风暴,渔夫为了一家七口人的生计,竟然冒着危险出海打渔,清早出去,深夜未归。桑娜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可见桑娜一家的生活是十分艰难的。西蒙一家,丈夫已经死去,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夜晚,她也悲惨的病死在稻草铺的床边。屋里又湿又冷,两个无依无靠的孩子熟睡在死去的母亲旁边。在这样的描写中,我们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穷人的悲惨命运。

⑵ 有感情地朗读,汇报内容相关的句子,读出你的理解。

2、分析桑娜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崇高的品德:

⑴ 出示文章中描写桑娜内心活动的段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① 读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② 这段话里出现了几个省略号?请你想象出桑娜的内心活动。

③ 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自学情况。

学生朗读、交流。

⑶ 教师总结:

这段描写是桑娜抱回两个孤儿以后,作者细致地描写了她紧张、担忧,甚至后悔的矛盾心理。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孤儿,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作者在这段描写中,运用了直接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展示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⑷ 再练习朗读。

3、分析渔夫和桑娜的对话:

学生朗读课文。

⑵ 教师出示文章中的重点句:

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学生分析句子的含义。

⑷ 教师小结:

这段话既是渔夫和桑娜商量,也是渔夫的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渔夫在决定抱回两个孤儿之前的一番深思熟虑。最后,他下定决心,宁可自己吃苦,也要把两个孤儿抱回来抚养。熬字恰当地表现了他此时此刻的内心世界。

四、抓住课题,拓展升华

作者用穷人做题目,你认为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理由。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寓言的写法──简短的故事里寓含一个深刻的道理。

2、理解寓言所提示的寓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生的得失,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

3、学习本文精美的语言。

【重难点】

重点:理解寓言所提示的寓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生的得失,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

难点:理解寓言所提示的寓意,引导学生把握人生的得失,正确对待挫折和不幸。

【教学设想】

1、学生对寓言这种体裁比较熟悉,可以从以前学过的寓言导入,然后通过比较了解寓言的特征。

2、故事学生比较喜欢,但本文重点与难点之处在于:寓言与人生的关系要弄明白作者着意表达的是人生中的道理。可以让学生对故事提出问题,探究思考,然后再提示出寓意,最终要让学生明白,效果应当比较好。

3、本文语言精美,可以通过反复朗读积累优美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学过的寓言故事有哪些?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故事里寓含的道理。

(这个环节可让学生温习旧的寓言故事,也可以让学生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说一点新的寓言 。)

如《拔苗助长》,真有那么傻的农人吗?那么这个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

2、小结寓言的特点: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律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戒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精悍,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多采用拟人、夸张、想象等手法,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

今天学的是现代寓言。

二、揭题审题

本文题为《人生寓言》,发现没有?在寓言的前面加上了人生二字,读后思考,为什么要加这二字?(这个问题可以放在最后解决,当作一个悬念)

三、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嬉戏(xī) 禀告(bǐng) 厄运(è)

慧心: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啬。

闲适:清闲安逸。

审美: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四、学习《白兔和月亮》

1、故事内容复述。

2、问题探究:

⑴ 白兔对待月亮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月亮原先不属于自己,现在属于他了。

你能从文章找出一个关键词来说明吗?

得失之患。

得到月亮不就是好事么?为什么又成为患?

再比如,白兔得到了青草,有东西吃了,当然高兴了。为什么得到这么美好的月亮却反面担心呢?

⑵ 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为什么不题为《白兔和青草》《天空和月亮》?

白兔拥有青草,就像天空拥有月亮一样自然而然,而拥有月亮实在是不配拥有。

以《白兔和月亮》为题,因为传说中,月亮中有白兔,顺着这个意思写。

讨论后,就可以明确认识到:小白兔得到月亮,固然是诸神之王慷慨赐予,但是她实在不配拥有,因此不能泰然拥有。这就是说,不配拥有而拥有,就会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这样的拥有,看起来是好事,又何尝不是坏事?物的主人,其实也是物的奴隶,为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所奴役。白兔和月亮处于两种不同的"关系,决定了白兔呈现两种不同的心态,拥有月亮反而不是好事。

⑶ 文中有句话说: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这里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换句话说,就是人类的慧心已泯。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现在泛指智慧。白兔的慧心未泯,悟到拥有月亮并非好事,所以放弃了所有权。人类慧心已泯,总以为拥有就是幸福,是无论如何也不肯放弃既得利益的。可见,这话对人类有讽刺意味。也是本文加上人生二字的意义所在,作者写作就是为了让人们明白人生的道理。

3、大家可不可以从这故事中也想想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

学生说说和白兔类似的事。如捡到很多钱

(通过扩展,让学生明白人生的道理。)

寓意提示──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五、学习《落难的王子》

导入:周国平定理一:人是注定要忍受不可忍受的苦难的。由此推导出定理二:所以,世上没有不可忍受的苦难。

1、故事复述。

2、问题研究,寓意提示:

⑴ 王子没落难前听到别人遭受厄运是怎么说的?自己落难时他又是怎么说的?各反映了他的什么心理?生活得如何?

⑵ 文中主人公为什么设置为王子?怎样的王子?

生性脆弱。

⑶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这是落难王子说的话,从中可以看出王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道理?

厄运能使性格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⑷ 天哪,太可怕了在别人落难时,王子落难时,我落难时三次反复出现,有什么用意?──表明,任何人遭受厄运时都得承受,而且都能承受!

⑸ 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说说你自己或身边的哪些人怎样坚强面对不幸的?

⑹ 天有不测风云若今后你遇到厄运你会怎样做?

3、有关厄运的名言积累: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日本谚语

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

──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苦难磨练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塞内加《论天意》

六、两篇寓言进行比较阅读

1、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 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七、课外练习

读几则寓言,然后说说寓意。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

二、合作交流

1.指名朗读12小节,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三、展示反馈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3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4小节: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

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6小节,读后讨论: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6小节。

四、点拨提升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这种写作方法叫做:“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五、当堂检测

写几句话,夸一夸想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作业

1、造句: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

2、小练习册

板书:

3白杨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

教学反思:

优点:我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时,学生明白了借物喻人写作手法的巧妙。很不错。

不足:小练笔中很多学生只停留在引用课本中的词句上,自己不发挥。

改进措施:鼓励学生多积累词语,丰富词汇量。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区别四种场景的不同性质和各自所代表的一类人的生活,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理解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主张珍惜生命、保持乐观、锐意进取、辛勤劳作。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学,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来,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科研成果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兑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勃兰兑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指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在文中,作者是怎样看待人的一生的`?

交流归纳:作者把人生比作攀登高塔、挖掘地洞、远征广阔领域、劳作于工场。

四、研读探究

1、你觉得哪种比喻最为贴切(或最不合适)?为什么?

在讨论过程中顺势归结这几个比喻的不同性质:

形成板书:

①攀登高塔──高度

(具有普遍意义,适用于所有人)

②挖掘地洞──深度 以小

(指向科学家──举例:如阿基米德、爱因斯坦等)

③远征广阔领域──广度

(指向政治家、军事家──如拿破仑、秦始皇等) 见大

④劳作于工场──琐碎却有益

(指向普通劳动者──如技术工人等)

提示:说理由的过程中应该紧扣文中的语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

2、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比较有哲理意味?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

五、片段仿写

“然而这里还有一个……,……”

要求:仿照课文语段,从“学生”或“青少年”的角度出发,用一个比喻(并稍加阐述),尽可能真实准确表达出自己对“人生”的理解。

选择几个片段读一读,进行交流。

六、课堂小结

七、综合本单元四篇散文的学习体验,总结“散文”的特点

1、学生说说自己在本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对“散文”这种文体的理解,教师适时板书。

最基本的特点:形散神不散。

表达方式:一般以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为基础,主要目的却是抒情写意。

主题:集中、深刻,给人留下思考、启迪。

语言:比较优美、生动。

表现手法:象征、比喻(隐喻)、借物抒情、以小见大……

2、回忆在前几册中学过的散文,对散文的特点有进一步深入。

如:《生命 生命》、《春》、《紫藤萝瀑布》、《散步》……等等)

八、课外作业

1、完成仿写的片段;

2、课外阅读散文名篇。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新课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词。本单元词曲五首形式不同,风格各异。都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名篇。古代诗词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和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苏轼,北宋中期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文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声誉。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即位任太常博士,开封府推官。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请求外任。元封二年,御使台有人摘引其非议新法的诗句,因此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使,写此诗时年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与弟弟分别达七年之久,无缘相见,时值中秋,月圆人不圆加上政治不得意,心情抑郁写下此词。

2、学情分析

本班初三的学生,而且从初一开始我就侧重对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朗读积累的训练,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积累,朗读技巧也有掌握。学生已获得一些读词的体验,对词中常见的意象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联想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其联想和想象能力。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学生的朗读、教师的引导点拨,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共同鉴赏

3、引导学生走进苏轼,体会他豪放的词风,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

1、训练朗读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诗词间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积累名句,增强语言感悟能力,丰富语言宝库逐步提高欣赏品位。

难点:

1、深刻体会作品传递的情感,理解诗人胸襟抱负。2、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四、设计思路

1、由学生过中秋的活动,引出中秋佳节的习俗、然后引到描写月亮的诗歌,引入到本课中秋诗词教学内容

2、 让音乐绘画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感

3、朗读。词曲的朗诵和背诵是认识意象、感悟意境的有效方法。4、学法指导:教师点拨,学生勤于思考,自主鉴赏

五、教学方案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刚刚过完中秋佳节,脸上还洋溢着中秋与亲人团聚的喜悦,那么我们中秋节都参与了哪些活动呢?(学生随意回答)中秋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是我们的传统习俗,中秋节是个月圆人圆的日子。大家能说出我们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歌?(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平时对诗歌的积累很好,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中秋的诗词《水调歌头》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 余词尽废”既然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千古绝唱”,来领略苏轼笔下的中秋的味道。

二、掌握作者?

学生自由说 然后统一屏幕出示写作背景

三、听读课文、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屏幕出示课文听读后,学生明确诵读诗词的要求。屏幕出示明确朗读要求学生自由诵读、学生泛读、小组朗读 四、初步感知?

明确结构本词词共分几部分?正文前的小字是小序,交代了写作的原因背景正文部分有两部分,词的特点:上阕、下阕(上片、下片)文中有个字和这个字很相似 阙 下面我们五个小组合作朗读这首词。1组小序,2、3组上阕,4、5组下阕五、抓住语句? 感受画面朗读这首词,你眼前会有怎样的画面?从哪里发现的?找出相应的句子师: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生1:我从“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中读出了这样一幅画面: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生2:我从“把酒问青天”读出了诗人端着酒杯喝酒问天的画面师: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是端着酒杯?生2:从“把酒”上,把是“端起”的意思师:不错除此外,你还可以读出怎样一幅画面?

生3:从““起舞弄清影””可以读出,词人在月下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的影子。

六、还原背景,感受人物师:

大家把感受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画面在这么一个有月的晚上,词中的人又在干什么呢?你可以找出相关的动词.找一名学生读,其他学生听读思考,找动词

生:“欲乘”“归去”“恐”“起舞”“弄”

师:词人“欲乘风归去”,想要到归到哪里去?

生:琼楼玉宇

师:也就是说词人将自己的归宿定位在天上,但是他当时的心理又则那样那个呢?请大家在文本中寻找

生:“恐”

师:这是为什么呢?

生:“高处不胜寒”,“何似在人间”

师:“胜”是什么意思呢?

生:承受、经受 师、不能承担沉重的负担此时词人能做的是什么?

生:“起舞弄清影” 师: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师:那是一种自我欣赏,一种自怜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的心理呢?

出示背景:(教师出示并解读苏轼的坎坷人生: 既不惟荆(荆国公王安石)是师,也不惟温(温国公司马光)是随神宗时: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多处;哲宗时:废新法,信旧党,轼被召回,但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新法,而再次被贬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琼州;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写这首词时,苏轼政治失意,被贬在密州任太守)

师:大家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说说词中涉及的“高处”“琼楼玉宇”暗指什么?

生:皇宫、朝廷

师:是的,词人想要回到朝廷去,可是为什么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呢?请结合词人的坎坷人生回答

生:因为词人被朝廷一贬再贬,所以内心深处虽想回归朝廷但不免有“恐”,觉得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呢 我们邀请一个学生,结合苏轼的坎坷人生,朗读上阕

七、诵读品味,触摸情感

师:这是一个带着愁思的词人,这是一个怀着矛盾心理的被贬臣子;此时词人“起舞弄清影”,心情又如何呢?请从文本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语句 邀请一同学朗读下阕,我们边听读边思考从下阕中寻找词人的心境,并找出相关的词语。 ? 生:此时诗人心情很难受,我从“照无眠”中读出词人现在“也不成眠”

师:此时月光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暗指诗人自己,也泛指那些政治上失意的.人(板书难受、失意)面对这份难受与失意,诗人又是如何面对如何排遣呢?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別时圆?”诗人继续把酒问天:“(月儿)你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

师:这是一种指责,对月的指责啊!诗人将满腔愁绪倒向了月儿于是不禁发出深深的感慨,那是什么样的感慨呢?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

生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速快而轻松)

生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缓而慢,最后用降调并带拖音)

师:请问这里的“此事”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

师:句中的“全”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成全

师:不错,也可以理解为“周全”,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诗人的感慨

生:人的“欢”“合”和月的“晴”“圆”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啊

师:词人由月联想到了人,月的圆缺是自然规律,人也师一样,由分别就会由相聚,分别之时也是将要相聚的开始,不要为分别悲伤,应当为将要相聚而充满希望、期待。作者几度被贬的经历,还能有这样的化悲伤为希望,这是什么胸怀啊? 积极乐观、豁达、旷达的胸襟(学生回答) 词到这里词人的情感达到最高潮了吗?

生:没有,最后的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可以看出词人对天下人的美好祝愿。

师:你理解这句子的内涵吗?

生:只希望人长长久久,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只希望”

生:“但愿”

师:你从哪里读出是“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呢?

生:共婵娟;“婵娟”这里指“月亮”

师:大家再能说几个类似的月亮的别名吗?

生1:玉兔

生2:玉盘

生3::嫦娥……

师:古诗词中月亮的别名很多,月亮总是与思念联系在一起你能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此句意境一致的诗句吗?

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师:多美的意境啊!请大家深情朗读最后两句,将其送给你最想送的人 (学生朗诵)

八、回看板书 教师总结

文章上阙望月写景,表达自己想回朝廷但又心怀恐惧的矛盾心情,下阙怀人抒情,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两部分采用了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的写作手法,短短的词中流露出情感起伏变化,苦闷-向往、矛盾-自嘲-忧愤-豁达---祝愿。情感起伏变化。全诗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作者旷达的胸襟。 再读此诗歌,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

九、组内互读 达到背诵

十、作业巩固 积累诗词

十一、板书设计

小序:时间 缘由

上阕:望月 欲归 –恐 舞 弄

下阕:责月 怀人 悟理 乐观、旷达的胸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词条  方案  方案词条  教学设计方案词条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推荐度: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推荐度:《詹天佑》课时教学设计方案推荐度: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推荐度:元旦活动设计方案推荐度:相关推荐【推荐】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