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度:
相关推荐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朗读技巧。
2、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创意】
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感染、启发、引导学生背诵全诗,也可请已背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做背诵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二、朗读指导
1。教师带表情范背。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十二转”的“转”就读zhuàn。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旧时裳”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1段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3、4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2段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该怎么办呢?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3段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像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以下八句写木兰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后四句写木兰已经到了能听到敌人战马嘶鸣的地方了,因此要读得刚毅,音量适当放大,以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第4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语言凝练而夸张,朗读时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赴”、“度”、“飞”要读得富有动态,语调要昂扬。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语词要相对压抑,节奏放慢,以表现木兰经历了战场艰苦环境的磨炼。读“将军百战死”语词略抑,“壮士十年归”,读时语调要扬起来,以渲染出军队胜利凯旋的气氛。
读第5段前四句要强调天子给予木兰很高的.奖赏和荣耀。“十二转”、“百千强”要重读。从“木兰不用尚书郎”到段末木兰对天子“问所欲”的回答,读时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中间要顿开,音调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兰不卑不亢,不慕富贵荣华的品质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表现出来。
读第6段父母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这一句,语气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绪,读时节奏要与老人颤颤悠悠的节奏相符。读阿姊们忙着梳妆小弟忙着杀猪宰羊两句,音调要提高些,节奏要加快,以生动表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情景。木兰“开”、“坐”、“脱”、“著”、“理”、“帖”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会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读的时候节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顺的口吻、娇羞的语气来再现一个健康、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在用意外的语气读“火伴皆惊忙”之后要有一个停顿,以示伙伴们反复打量已换女妆的木兰,然后用惊异的语气读“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读。
读最后一段,语调要略缓,“雄”、“扑朔”、“雌”、“迷离”点出了雄雌的特征,要重读,最后一句要慢读,语尾要向上扬,读成反问,给听者以思考与回味。
三、理清故事情节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2、填空:情节,木兰停机()——决心()——从军()——奔赴()——十年()——拒赏()——与亲人()。
3、复述木兰故事,背诵课文。
4、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四、布置作业
将《木兰诗》改成现代白话文故事。
教材分析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课文记叙了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古诗文有了一定的的理解能力,一般学生可以借助课后注释和词典了解课文的大意。所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熟读成诵是本课的重点。
设计理念
打破传统的“串讲”式古诗教学模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能借助课后注释、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并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爱国爱家热爱和平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
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乐朗读),学生在听中提出应注意的字音。
2.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学生用自己语言简要复述故事情节。
三.赏析人物
1、学生再读课文,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代父从军中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心愿。
2.学生举例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3、其实在地方戏曲中也有歌颂巾帼英雄的作品,学生欣赏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
四、指导熟读成诵
1、播放PPT:停机叹息,下定决心。调动学生积极性,比赛背诵。
2、准备和出征,借助PPT,提示关键词背诵。
3、十年征战生活,可以引导理解背诵
关山飞度
营地苦寒
战争持久
战斗激烈
4、其他段落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用歌词或对联的形式,给木兰写赞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2、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 3、重要文言词语的积累4、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如: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可同学们却不一定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学习这首诗
二、背景解题,认识时代
这首诗选自《乐府诗集》乐府是古代掌管音乐的机构,后人把这个机构所采集的诗歌都称为“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三、诗歌诵读初步感知
1、教师带表情范读让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教师重点强调:
机抒:zhù(织布梭子) 可汗:kè hán 鞍鞯:ān 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头: pèi(缰绳 )
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 jì(战马) 戎机:róng(军事)
著我旧时裳:zhuó(穿)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3、请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情感
4、学生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走近木兰
1、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2、《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
时间顺序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教师板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填空:
理清情节:
木兰停机(叹息)——决心(替父从军)——从军(准备)奔赴(战场)——十年(征战)拒赏(厚禄)——与亲人(团聚)
五、人物赏析,品读探究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学生四人一小组分组讨论、探究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总之,木兰形象特点: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2、品读探究:
(1)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2)第4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3)第5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欢乐的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3、详略分析:
(1)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
从军缘由――详写 出征前准备――详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
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 凯旋辞官――详写
家人迎接――详写 木兰改装――详写
(2)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呢?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总之,诗歌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六、体验反思
1、试想你就是木兰姑娘,请你说说替父从军的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
2、假如“我”就是木兰姑娘(请发挥合理的想像),说说自己的战斗生活
七、课堂小结
1、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2、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刘胡兰、秋瑾
一、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河大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诗歌,意在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在诗歌诵读中享受诗歌的美。这篇课文以诗歌的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古代农家女子花木兰在边关告急之时,挺身而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杀敌立功,辞官回家的故事。在明朗刚健、质朴生动的语言叙述中,洋溢着浓浓的民歌情味和朴素的情感。
二、设计思路
木兰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学生对内容比较了解,对人形象也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但原有理解大多是浮浅的,片面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他们对人物干瘪粗糙的理解转化为丰满细致的解读,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解读能再深入、细腻一些,所以我设计了多次质疑,意在引导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个性化、细腻化的解读。
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也有许多精妙之处,但对于初一同学来说并不好理解,我设计让学生在改写对比中品味比较,学习本文写作手法上的精妙。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为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采用了质疑的方式对人物形象、写作手法进行学习,在质疑中既让学生有鲜明的印象,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师简单的设疑、点拔和讲析,发动学生积极广泛的参与。
三、教学方法
按照以上设计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诵读品味法。在反复诵读中品读质朴生动的语言,理解诗情、诗意,体会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
2、质疑讨论法。教师提出质疑观点,学生讨论探究,在比较中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析,促进学生深入的理解。
3、比较阅读法。将文中的木兰形象与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作对比,引导学生找出差异,使学生有更鲜明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
2、学习本文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详略得当的叙事手法;
3、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合作讨论的学习习惯。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豫剧《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一段)
这是豫剧《花木兰》中的一段,唱词大胆质疑了“女子不如男”这一传统观点,今天这节课我们也在一次次的质疑中完成学习任务,好吗?
(二)导学过程
1、质疑人物形象
都说木兰是个金戈铁马的大英雄,可老师觉得并非如此,你同意吗?
①木兰“叹息”不专心。
第一段中“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一句,木兰不好好干活,唉声叹气地想心事,干活不专心。你同意吗?
明确:木兰停机的叹息,显示她没有心思织布,内心的不平静,引出母女对话,表明木兰替父从军的缘由。从中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亲年老无力,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决定替父从军,表现了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②木兰想家不坚强。
文章两次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未到战场便思念爹娘。别人是“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可木兰却是未到战场先思家,一点也不坚强,你以为呢?
明确: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因为她毕竟还是个年轻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这样突出了她的女子身份,细致刻画出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使故事更富真实性,人物形象也更丰满。
③木兰辞官有点傻。
“了动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凯旋归来,高官厚禄,可她却辞官回家,看来木兰有点傻。你觉得呢?
明确:木兰不做高官,不要厚禄,只要一匹千里马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更突出她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她依然眷恋着家乡的耕织生活,依然是爷娘的纯真女儿。
④木兰形象的辩论。
大多数人认为木兰是巾帼英雄,也有人认为她只是传统孝女,你侧重那方观点呢?
(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
《木兰诗》创作于南北朝时期,当时正是我国佛教的鼎盛时期,佛教思想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儒教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原来处于正统地位的儒家“孝道”思想被大大地削弱。许多人由于受佛教思想的影响,纷纷斩断六根,出家为僧。“南朝四百八十寺”就应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吧。在儒家看来,“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佛教和儒家思想的这种冲突,在民族关系复杂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激烈。因此有人认为作者通过塑造“木兰”这一孝女形象来改变世风,向世人召唤失落的孝道思想。
这也许便是作者创作《木兰诗》的意图。你是怎样认为的呢?能否在文中找到根据呢?
(同学们自由辩论发言,可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反驳对方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小结:聪明、勇敢、勤劳、孝顺、不慕富贵的女英雄木兰,无疑是不平凡的`。但她的思念父母、梳妆打扮也让我们看到了其作为女性细腻、真实与平凡的一面。正是因为这种不平凡中凸现的平凡,作品的人物形象才更加丰满而圆润,从而成为不朽的文学经典。
2、质疑写作手法
经过大家的探究和辩论,我们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了木兰这一经典形象。虽然对人物形象的反驳我以失败而告终,但我还要质疑这首诗的写作手法,我觉得诗中有许多地方还欠推敲。
①出征准备太罗嗦。
我认为“东市买骏马……北市买长鞭”的描述太罗嗦。现在我把它改为“各市买用具,准备奔边关”。这样言简意明,惜墨如金,你同意吗?
明确:原文好,好在通过排比句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紧张而又周密地准备戎装的过程。
②战争描述太简单。
沙场征战中,木兰是如何运筹帷幄,如何英勇作战,课文都惜墨如金。请同学们结合本诗的语言,试描写一二句。如:鼓擂惊敌胆,剑出退胡骑;旷野尸成堆,大漠血流河等。并把自己写的诗句插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后,对比一下,怎样更好呢?
明确:诗的重点不是讴歌主人公驰骋沙场、克敌建功的英雄行为,而是颂扬她勇于献身、不图荣华的高尚情操,所以只用六句对战场和战争做了最高度的概括。这样详略得当,使主题更加突出。
③结尾比喻不恰当。
结尾比喻不太好,把人比为兔子。现在大家把兔子换作人,看该如何说,是不是更好?
明确:结尾以妙趣横生的比喻,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多年而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正因如此,有人评论道:“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比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小结:《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选材精当,用词准确,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不愧为“汉乐府”中的代表作。
3、写写心目中的花木兰
(播放美国动画片《花木兰》片段)
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木兰被描绘成了一个大大咧咧、不懂三从四德,不会女红,成天骑马,充满了男孩子特点的形象。我以为文中的木兰太完美,有些不自真实,所以我更喜欢美国动画片《花木兰》中的木兰形象。你心目中的花木兰是怎样的,用笔写一写,要写出自己的特色。
(三)课后作业
我对《木兰诗》的质疑。
提示:可以从人物形象、故事内容、写作手法、主题思想等角度大胆质疑。
参考示例:巾帼英雄还是传统孝女(质疑木兰的形象)、战争残酷的悲歌还是英雄故事的赞歌(质疑《木兰诗》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读准字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乐府民歌知识。理解互文、对偶、排比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
认识人物性格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女扮男装的奇女子花木兰。
二、文体知识介绍
我国古代北朝人豪迈淳朴,长弓善射,崇尚武力,且能歌善舞,在民间流传着大量动人的诗歌,其中《木兰诗》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以浓烈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等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解放甲回乡的不平凡经历。本文是一首叙事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壁”。
三、整体感知
1、初读感知:自读一遍课文,要读准字音,体会这首诗的感情。
读准字音
唧唧 机杼 军贴 可汗 鞍鞯 辔头 鸣溅溅 燕山 鸣啾啾 戎机 朔气 金柝 扶将 红妆 著 帖花黄 傍
2、听范读,要挺准读音,听清句子停顿。
3、摇头晃脑读节奏,古代读书人读书进入佳境之时便会摇头晃脑,摇头晃脑正符合古文的节奏,学生试读节奏。
4、小组合作 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注释译课文,全班分成两大组,第一大组以一至四段为主,第二大组以五至七段为主。
讨论前补充新知识
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相互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
5、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6、概括诗歌情节。速度课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诗歌情节。
交流后的结果:代父从军(1---3);征战生涯(4);辞官回家(5---7)。
四、根据情节尝试背诵。生自由背诵。
五、作业:熟背全文并准确翻译句子。练习摇头晃脑读古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上节重点词语,重点句子;检查朗读情况。
二、走进木兰。
1、摇头晃脑是读出来了,但老师没听出悲伤、忧愁、喜悦的情感。要读好一篇文章首先要领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接下来让我们走进木兰,了解木兰。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从文中找一找感人的语句,读一读精彩的片段,并试着分析原因。
2、师示范:
感人语句:“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我觉得此时她的父母一定年纪很大了,走路颤巍巍的,还相互搀扶出城迎接,他们盼望了这么多年,担心了这么多年,木兰回来了,他们的心情一定很激动,边走边流泪,这个泪是喜悦的泪。
精彩语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不仅在修辞上运用了互文,还是一个工整的对偶句,更写出了战争的残酷性。
3、找出后小组内交流并相互知道补充。
4、小组推荐在班内交流。
教师要抓住关键句子的理解并指导朗读:
(1)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写出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可见她的坚强勇敢。
教师引导:木兰的决心是看完军贴立即下的,还是三思之后下的?(三思)哪些语句能看出来?(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替父从军好事一桩为什么还叹息?(木兰是女子,古代女子没地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准抛头露面,而家中又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的情况,所以她心里矛盾,可以想象木兰的愁苦之态。但木兰最终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里面可是有很大的风险,一是怕别人识破,更主要的是战场上面对的将是死亡,可见木兰的一片孝心,可见木兰的坚强勇敢。)
怎样去读一二段呢?(慢而低沉。在读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是要用坚定的语气读的沉着有力。)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万里”表示征途漫漫,“若飞”形容速度之快,木兰能够大胆的.走向战场,并与男儿一样勇敢作战,木兰很了不起。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教师引导:每当读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一幅“月下戍边图”,月下何人?(木兰)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下戍边图”。
读这一段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读出她的英雄气概。)
(3)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表现了木兰不幕功名富贵,甘过平凡生活的高贵品质。
教师引导:木兰的理想生活是什么?(过平凡的日子。)在豫剧《花木兰》中有木兰回家报恩的唱词,请同学唱或者放音乐。(平了贼儿回家,一天也不停,快马加鞭赶回家门,我孝敬娘亲。)孝敬爹娘,过一个普通女子的耕织生活。这本来是很容易实现的,可战争改变了木兰的命运,她必须为实现理想而走一段曲折的道路,也为了更多人能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作出了非常人所能作出的牺牲,所以“英雄”二字,木兰当之无愧。
朗读这几句要注意:语调要平稳,“还故乡”三字要顿开,语调保持一致,以表现木兰的不卑不亢,不幕功名富贵的高贵品质。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这是一个生动的比喻句。比喻在日常生活中男女性别特征明显,而战场厮杀时,要分辨男女就十分困难了。这是对木兰的赞美与歌颂。
教师引导: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她们的智慧、胆识、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5、小结:本文塑造了怎样的木兰形象?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不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三、诗歌创作
这么多的优点集中在她身上,她既是现实的人物,又是劳动人民心目中理想的化身。为了更深的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我提议,每人创作一首小诗,讴歌劳动人民的优秀女儿花木兰。
参考题目:
1、爹爹,让女儿替你去出征
2、妈妈,我回来了
3、谁说女子不如男
4、英雄颂歌
可选用任何一种人称;可写出发前,送别,征战生涯,归来团聚时、、、、、、可写一句两句一段两段。
学生展评作品。
四、美读课文
让我们放声朗读,把我们对木兰的感情尽情的读进去!
之后,请几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总结:
木兰为理想而生,为理想而奋斗,她的品质正在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身上延伸。今天的作业,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给父母听。
【板书设计】 24、木兰诗
木兰:
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
淳厚质朴又机智活泼; 巾帼英雄
热爱亲人又报效祖国;
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教学目的
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 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代北朝民歌《木兰诗》。(板书课题)
1.题解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介绍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指导自读
1.出示小黑板上的生字词,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借助课文注释给加粗字注音并辨析其中某些字形。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课文注释,口头试译全诗,熟悉故事情节。教师行间巡视,指教。
三、研读课文
1.提问: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归纳: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提问:全诗在进行结构剪裁和人物描写上始终紧扣住哪一特点? 提示:“木兰是女郎”。
3.提问:《木兰诗》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大部分?各写出什么内容? 归纳;以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时间为序; 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l~3段),叙述木兰的身分,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写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生活。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姊弟迎接木兰、木兰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四、分析课文: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第一段:(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毅然代父从军)。
第二段: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第三段: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奔驰遥远征途)。
第四段:(三)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长期激战凯旋)。
第五段(四)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喜剧高潮结束)。
第六段(五)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赞美谨慎机警)。
五、分析木兰的形象意义。
全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妆、代父从军、还朝辞赏、回到故乡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矫健尚武的精神,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纯朴、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不慕名利的优秀品质。
木兰,相传姓花,花木兰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她是一个勤奋织布的普通姑娘,但当战争到来的时候,竟自勇敢地承担起一般妇女所不能承担的代父从军的任务。从这一壮举中,可以看出木兰深明大义,既体贴父母的`困难,又考虑到国家的需要。买了“骏马”“长鞭”,经历黄河黑山,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归来后,木兰不但不贪功图赏,而且鄙弃功名利禄,这种气概是何等的磊落轩昂。在爹娘姊弟的热烈欢迎的欢愉气氛中,她“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理云鬓”“帖花黄”,一旦恢复女儿装时,同行的伙伴才惊讶的认出这个十年征战,功勋卓著的“壮士”,竟是一个“女郎”。这个喜剧性扑朔迷离的传奇故事,无不烘托出纯朴、天真、活泼、机智的女子形象来。这个美的化身,也正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巾帼英雄。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六、1.提问:这首诗在叙事上的详略得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归纳:详写第2、第3、第4、第6段,即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这是因为作者紧扣住“木兰是女郎”的身份特征和性格特征去精心剪裁安排详略的。凡有助于突出这一特征,更好的表现主题的,则铺写不厌其烦,反之则惜墨如金。如对历时十年的战斗生涯(第4段),仅有“万里赴戎机”以下六句,还有出征前的准备(第3段开头四句)也写得比较简略,详略搭配得当,正是为塑造木兰这一巾帼英雄形象服务的,为全诗主题服务的,也是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2.提问:什么叫对偶的修辞方法?什么叫排比的修辞方法?(要求学生看课文后练习三、四,从课文中找出原句并用浪线画出来,阅读体会它的好处。)
归纳:把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的两个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相称的排列在一起,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这种修辞方法叫对偶。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排比,由几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组成。无论叙事、议论、抒情,都可以用这种修辞方法来加强语势,或表示逐层深入。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3.学生齐读画出来的对偶句、排比句,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七、布置作业
故事情节:
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
3、背诵全文。
4、掌握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三、一读诗歌。
1、正字音。
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缰绳)燕山:yān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朔气Shuò(北方)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著我旧时裳Zhuó(穿)傍地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2、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3、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概括本诗情节并复述故事。
第一部分(1、2、3段)写出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出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四、二读诗歌。
1、诗歌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明确:“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铺排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4、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5、第四段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骋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明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6、分析第三部分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明确:“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7、分析第四部分。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五、三读诗歌。
小结木兰形象。
明确:木兰既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六、4读诗歌。
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明确: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七、主题
明确: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课外延伸: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八、布置作业: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九、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详写)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略写)
一、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北朝名歌的相关知识,包括其的记叙内容,常用的修辞及写作手法和其语言特点。
2、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常识和常用的字词句的读写、翻译。
3、熟读并背诵课文,知道课文内容并能大致复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言翻译能力。总结出花木兰这个巾帼英雄的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爱家爱国主义精神。
4、就文章详略叙述,修辞手法及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人物的传奇性和戏剧性。
二、教学重点
1、重点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的学习和积累。
2、北朝乐府名歌的叙述内容、语言特征、记叙手法等文学常识的学习和积累。
3、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花木兰人物形象的分析,对故事主题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文中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学习,详略安排的写作目的及好处。
2、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利用稍微简短的时间,介绍北朝乐府名歌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写作特点。
2、问题法。通过引入式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同学们进入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故事情节、人物分析、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详略分配对应进行提问,就问题的难以程度,选择直接请同学回答或小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就学生回答情况做出相应调整,提问时所注意的是不将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和叙述描写脱离并控制时间。
3、朗诵复述法。通过朗读熟悉生词,通过复述大致翻译文章内容
4、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一些关于花木兰的绘画作品,通过这些作品的直观展示,体会出花木兰巾帼英雄的形象。
5、课堂练习法。让同学们制作一张花木兰的名片,名片上的内容包括:姓名、生存时代、身份介绍、性格介绍。
五、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提出问题,引出课文
向同学们讲述花木兰的故事,但在故事当中将“花木兰”名字隐去用“一位女子”代替。
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故事当中的主人公是谁吗?“
回答:”花木兰“
对回答正确同学进行表扬并引出课文:“恩,很好,故事中的人物正是花木兰。花木兰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们的课本中也有一篇文言文是叙述这位了不起的女子。
(二)讲授文学常识
向同学们介绍《木兰诗》选自于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和《孔雀东南飞》称为“乐府双壁“
(三)朗诵课文,清点字词
请全班同学一起大声朗诵课文,并稍作点评:“大家读得很有力量,但还是要注意一下个别的字词和停顿。”接着播放录音,在播放录音的过程中,在黑板上书写重点字词:“机杼(zhù)、军帖(tiě)、可汗(kèhán)、愿为(wèi)市鞍(ān)马、鞍鞯(jiān)、辔(pèi)头、流水鸣溅溅(jiānjiān)、 万里赴戎(róng)机、朔(shuò)气传金柝(tuò)、赏赐百千强(qiáng)、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磨刀霍霍(huòhuò)、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待播音结束后,简单教读以上字词并延伸出课文中的两个成语“磨刀霍霍”“扑朔迷离”。再让同学们结合注释自由朗读一遍,边朗读边试着翻译。朗读结束后,让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句子并逐一解答,控制在三到四个句子。若没有同学提问,则自行讲述几个重点句子的翻译:“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四)布置课堂小练习,提出问题,引出人物形象的分析
1、让同学们结合课文叙述和自己的理解,制作一张花木兰的名片,名片上的内容包括:姓名、生存时代、身份介绍、性格介绍、生平经历。
2、大概4分钟后,请三个同学朗读自己制作的名片内容,并就其内容分别做相应点评,总结出相似点。
3、展示花木兰的绘画作品(挑选一些花木兰男儿身骑马作战的作品)
提问:画中花木兰是一个怎么样的形象。
回答:男儿形象,英雄形象,伟大的形象,了不起的战士,勇敢坚强的女子等
提问:这作品中的花木兰又是什么样的形象
回答:漂亮的古代淑女形象,温柔的大家闺秀形象,美丽大方的姑娘等
就回答再进行提问:那为什么这么温柔的淑女要让自己变身成为那么坚韧的男子形象呢,请找出文中的语句来问答该问题
回答: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得出答案后继续提问:“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木兰已经决定替父从军了,那在她准备出征之前她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呢,在送她出征的路上,木兰和木兰的爹娘有什么表现呢,同样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回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就回答讲授课本知识,主要针对修辞进行讲解并举例说明比兴、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结合重点句子的`分析,再就木兰认真准备出征的过程引申出木兰重视国家安危,准备为国家做贡献的献身精神。
讲解完后,继续提问:“描写木兰战场生活的语句有哪些?’
回答:“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就回答进行讲授,说明繁简的处理方式的作用,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的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讲授结束后继续提问:“在这样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之后,同学们按小组讨论说说你们觉得木兰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品质。”
回答:“勇敢,孝顺,爱家爱国,以大局为重,巾帼不让须眉等“
就个别小组的回答做出总结,并讲授木兰的精神品质和形象特征。
讲授结束后,继续提问:“如果你是花木兰,你当时会怎么做,为什么“
回答1:“会和花木兰一样替父从军。”
就此回答提问:“沙场的生活艰难困苦并且有生命的危险,你为什么还想替父从军呢?”
回答:“父亲年长家中无大儿、国家形式迫在眉睫等。”
就此回答让同学们感受木兰孝顺并且忠心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延伸出当时北朝民族人民勇敢顽强的精神品质。
回答2:“不会和花木兰一样替父从军。”
就此回答提问:“那这样的话,你年长的父亲就要挑起重担了,你会让你的父亲出征吗?”
回答:“父亲虽年长但也可以担负重任;觉得自己身为女儿不应出征沙场。”
就此回答对这部分思想的学生进行相应引导并继续提问:“如果你是木兰,你会接受天子的赏赐吗?为什么?”
回答1:“不会接受,自己为国家效力是应该做的而不是为了赏赐。”
就此回答延伸出木兰不为功名利禄,谈薄名利的精神
回答2:“会接受,给家里带去一笔财富;是自己应该得到的。”
对此回答不做否认态度,就其接受原因作无褒贬含义的评价。
该环节结束后,对木兰的整体形象进行总结点明文章主题。
六、练习
1、背诵《木兰诗》
2、以《木兰诗》为基础,写一则小故事。500-600字
七、板书设计
故事情节:
详1、木兰叹息---点明原因,替父从军
2、出征准备---排比铺陈,繁忙准备
3、送女出征---恋恋不舍,木兰思亲
4、木兰归乡---婉拒赏赐,辞官归乡
5、归家换装---家人欢喜,战友迷惑
略沙场生活-------英勇杀敌,艰辛顽强
人物形象
作为女儿孝顺,顾家,恋家
作为战士英勇,顽强,坚韧
作为臣子坦然,淡薄名利
教学目的: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会恰当地进行详略叙述的作用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的表现力量.
教学要点:
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3.对偶和排比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详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读和背诵。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1.字词、字义、朗读、故事情节;
2.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一.作品及人物介绍
1.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元代立《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字词注音及解释
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鞍鞯:ānjiān(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缰绳)燕山:yān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著我旧时裳:zhuó(穿)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朔气:Shuò(北方)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三.解释句子含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过关越山,飞速而行。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白色的月光与雪光交织着,映照着明晃晃的铠甲。
将军百战死,壮士二年归:(互文)“将军壮士百战死,将军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互文)“当窗对镜理云鬓,当窗对镜帖花黄。”
四.朗读全诗
1.师范读,学生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及节奏。
2.生齐读,读准字音及节奏。
3.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五.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写木兰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
第三部分(5、6段):写木兰,还朝辞官,功成身退,返回家乡,家人团聚。
第四部分(第7段):吟唱诗歌的人用比喻赞美木兰。
六.分析第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织”,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表现了木兰的勤劳孝顺。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军帖”的夜传,“十二卷”(虚数)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表现了木兰的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第三段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虚指),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操办而又井然有序。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四。
2、熟读并背诵1-3段。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1、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
2、人物形象及详略叙述的恰当。
一、复习第一部分二、分析第二部分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有何作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由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写出征途之遥,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
2、后四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有何作用?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从而烘托出木兰的勇敢坚强。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写出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
三、分析第三部分
1、这一部分是怎样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的?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
2、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如何?这样写有何作用?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
四、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是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五、木兰形象分析
——木兰是一个女孩子,更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她勤劳善良,纯朴孝顺,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驰骋沙场,为国家尽忠效劳,表现出深明大义、勇敢坚毅,果断的效国忠心和英雄气概。从军十二年,她凭着自己的坚强毅力和机智谨慎,女儿身份一直没被揭穿。在凯旋归来后,她不贪图富贵,甘愿过回简单安定的农家生活。她是我国古代北方优秀劳动妇女的象征。
六、疑难解析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略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七、诗歌主题
——诗歌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歌颂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古代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
八、拓展练习
学生查阅资料,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等。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完成《三级训练》上的《木兰诗》习题。
3、做好《语文周报》上的阅读理解题。
十、板书设计
木兰诗
故事情节:(详)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反复烘托思亲情切奔驰遥远征途
(略)夸张对偶坚强勇敢长期激战凯旋
(详)夸张衬托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亲欢伴惊喜剧高潮结束
(略)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
木兰形象:(详)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怀)
(略)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学情分析
鉴于学生的鉴赏水平,对于诗歌的写作手法不宜深究;时代背景略知即可;重点是理解人物形象,读背诗歌。
教学方法:问题法为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内容,理解叙事的详略,体会诗歌对我国古代女英雄的赞美。
2.初步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以及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篇。它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这首叙事诗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后代文人作了加工润色,但基本上保留了易诵易记的特色。
二、根据预习回答问题(出示小黑板)。
由此你认为本诗重在表现人还是表现事?
(板书:人——女人——少女——少女英雄)
2.文中那些文字表现了木兰的少女特点?哪些文字表现了她是一位女英雄?哪些是正面写她的?哪些是侧面写她的?(板书:诗歌内容)
3.你认为诗中哪些语言体现了本诗是北朝乐府民歌?
4.指两名同学一个读加点字的音,一个写。(见“阅读提示”。)
三.领读两遍课文,学生自渎一遍,然后明确:
1.“唧唧”注释说是“虫叫声”,大家说可能是什么虫叫的?(蟋蟀)这种虫叫声表明了什么季节?(蟋蟀古人叫它“促织”,意思是天气开始冷了,它催促人们快点织布做寒衣,在这种情况下“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更加突出了事体的重大。)下文哪一句诗与这里照应?(朔气传金柝)
2.“问女”四句看似赘文,实则细腻地表现了木兰当时心事重重的样子。“昨夜”如换成“昨日”,意思有什么变化?木兰是在什么情况下从军的?“从此”二字表达了她的什么心情?
3.“十二卷”与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都怎样理解?
4.东南西北各句排比互文,怎样解释?
5.“旦”、“暮”二字表明了什么?“不闻”、“但闻”句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
6.第四段六句以极其凝练和谐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木兰从离家出征到凯旋回朝的全过程。为什么这部分不做大肆渲染?(因为这里不是重点)
8.“问所欲”可否换成“问所需”?“愿”为什么不说“欲”?“千里足”是什么修辞?(借代)“儿”为什么不说“女”?
9.“相扶将”说的谁扶谁?
10.第七段以兔为喻,赞美了木兰“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
11.诗中对偶句与排比句有几处,请找出来。
四.如有时间,教师说白话,学生说原文;然后教师说原文,学生说白话。
五.结课,作业。
本诗通过对木兰离家从军—征战沙场—胜利归来的生动叙述,塑造了一个为国立功而又不图名利富贵、叱咤风云而又感情细腻的女英雄形象。反复诵读后,在练习本上抄写全诗,翻译成白话;做课后练习一、二。
附板书设计
木兰诗
人——女人——少女——少女英雄
1.代父从军(详),征途思亲。
2.艰苦征战,十年凯旋(略)。巾帼不让须眉
3.辞官回乡,亲人团聚。
4.吟唱附文,隐喻赞颂。
一、以“导读”切入课文教学
(屏幕显示)
《木兰诗》,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是乐府民歌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
这首诗,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
二、朗读课文,明确段意
1、把重要的字词发音读准确
机杼(zhu)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朔气 金柝 策勋 赏赐 溅溅
啾啾 霍霍 旧时裳
2、第一次朗读。要进入情境。
3、第二次朗读,要明确每一段的大意,就是,每一段究竟是写什么呢?
4、师:我发现了这篇课文的一个秘诀:可以用每一节诗里面的句子来概括段意,但是我只告诉你们一半的秘密,另一半的秘密,你们马上就可以从我的.点拨里感受到。
学生朗读第一节。老师概括段意:“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学生朗读第二节。老师概括段意:“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学生朗读第三节。老师概括段意:“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学生朗读第四节。自己概括段意:“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学生朗读第五节。自己概括段意:“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学生朗读第六节。自己概括段意:“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学生朗读第七节。自己概括段意:“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师:大家的聪明在哪儿呢?聪明在发现规律了,从规律里面能够提炼出段意。这首诗几乎每一段的最后一句,都是可以用来概括段意的。
三、选段品析,介绍写作手法
(屏幕显示)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师:这节诗分几个层次?——三个。
你们要品析这一段写出了哪些内容,还要品析哪些字用得特别的美,特别的精致……
(学生思考 做批注 发言评点)
(屏幕显示)
表现了:
征途之遥
征战之勇
军旅之苦
百战之烈
十年之艰
——字字千金,惜墨如金
师:1、请大家积累一个“戎”字。“戎”,古代兵器的总称。“戎”就是军队、军事,由于这个含义,就有了“兵戎相见”这个成语,就是打战。“投笔从戎”,指的是文人不写文章了,去打战。“一身戎装”写的是军人穿的军服。“戎马生涯”指的是一辈子就是在打战里面过来的。“戎马倥偬”这一辈子就在战斗了,感觉忽然就过去了。“戎机”就是战争、战斗、军事。大家看,“戎”字很古老,但是并没有远离我们。
2、还要积累一项修辞——互文。大家做笔记。上下句或若干句,它们的意思是互相交错、兼顾、补充的,这样的修辞手法叫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些句子句与句之间,彼此交错,互相补充。
3、还要有一个积累,四字词语:惜墨如金。
(屏幕显示)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旧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几个层次?——三个
(屏幕显示)
例说这一节语言表达的传神之美。
(学生思考 发言评点)
(屏幕显示)
传神的动作描写把爷娘的“疼爱之心,阿姊的“喜悦之态”,小弟的“快乐之情”,以及木兰的“闺中情怀”“女儿本色”和伙伴们的“惊讶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1、继续积累:一个“阁”
字。“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就是楼阁。《木兰诗》中的阁,特指女子的卧室。“闺阁”是指女孩子的房间。有的地方,小木头房子也叫阁。还有许多美好的词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古诗里有“亭台楼阁”“仙山琼阁”“束之高阁”,还有“空中楼阁”,现在用它来比喻不切实的想法或美妙的幻想。
2、还要积累一对成语:“磨刀霍霍”,现在把它解释为“多形容敌人在行动前频繁地活动”。“扑朔迷离”现在用它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
3、刚才讲了一个词语叫“惜墨如金”,现在再积累一个带“墨”的成语——挥毫泼墨,就是不惜用繁笔来描写。
(屏幕显示 学生齐读)
《木兰诗》有时惜墨如金,极其简练;有时泼墨如水,尽力铺排。紧扣木兰是女郎来塑造既有英雄气又有儿女情的木兰形象,传达出美好的意蕴。
师:一身戎装,英姿飒爽,云鬓花环,楚楚动人,这就是花木兰;“戎马关山报国志,魂牵梦萦女儿情”,这也是花木兰。《木兰诗》写的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的画册上,再也找不到诸如此类的第二人了。
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目标要求:
1.背诵诗歌,领会诗歌大意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木兰这一艺术形象的魅力。
3.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4.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
背诵诗歌,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教师:问题导读单、训练单、拓展单。
学生:课前做好结构化预习。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花木兰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的形象,自20xx年起,河南商丘每年举办“中国商丘木兰文化节”,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作为一首民歌,《花木兰》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木兰诗》,走近花木兰。
今天我们的口号是:确立目标,合作探究,挑战成功。
二、检查预习。
检查导读单完成情况。
老师:1、听取组长的汇报。2、抽查。3、指导解决存在问题。
期望学生:1、各小组长汇报本组完成情况。2、学生纠错。
三、朗读诗歌。
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感知文意,初步体会诗歌的声韵美。
老师:1.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2、指导朗读诗歌的语气。
期望学生:1、小组内讨论用怎样的语气?2、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疏通诗意。
老师:指导个别难懂的词句。
期望学生:借助工具书诠释全诗。
(小组互动合作,讨论交流,讲解诗意。)
五、生成问题。
整理预习过程中的疑难和疑问,生成问题。
老师:指导各小组整理、归纳,生成问题。
期望学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
六、课堂总结。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点。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背诵。
二、合作探究。
老师:1、指导学生小组就生成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2、指导学生展示交流,并作出评价。
期望学生:小组成员明确分工,深入讨论,广泛交流,达成共识。
三、展示成果。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师生评价。
教师(旁白):现在进入小组展示阶段,各小组代表请上台。
学生:小组代表上黑板讲解本组探讨的答案。
四、训练巩固。
完成《问题训练单》。
学生:1、自主完成习题。2、学生小组探讨疑难。
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是一首风格刚健质朴的地方民歌,诗歌故事的传奇美、不朽的形象美、凝练生动的语言美、繁简相宜的笔法美、强劲刚健的爱国情调美等吸引了历代读者,让人临之怦然心动,读之欣然于色,思之慷慨击鼓。让我们在欣赏中体味木兰柔婉的女儿情、豪迈的英雄气,学习她的爱国精神,在新世纪的道路上展示自己的一片风采,装扮祖国,哪怕是一丝绿,哪怕是一点红。
六、布置作业。
完成《问题测验单》。
附板书:
木兰诗
代父从军深明大义
踏上征途不畏艰险
征战沙场英勇善战
辞封拒赏不慕功名
返家团聚热爱和平
七年级语文第10课《花木兰》导读单
班级:设计者:审核人:
【查询资讯】
1.作者简介:《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2.背景资料:《木兰诗》反映的历史背景当与北魏与柔然之间发生的长期战争有密切的关系。柔然,亦称蠕蠕,四世纪中时,在蒙古高原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建立政权。经常骚扰北魏。这次出击柔然,迫使柔然退到大漠以北。在北魏十多年的经营下,到这时才结束了从304年开始的`一百多年的黄河流域战乱,中国北部重新统一。这次战争是进步的,符合人们愿望的。木兰参加了这十多年的统一北方的战争,打败了敌人凯旋而归。正因为这样,《木兰诗》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木兰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传颂和赞扬。
【积累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机杼() 朔气() 辔头() 可汗()胡骑()
金柝()阿姊()燕山()戎机()军帖()
2、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金柝:
云鬓:
郭: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双兔傍地走:
策勋十二转:
赏赐百千强:
找出句中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
根据原文填空。
木兰从军的原因是:
(2)表现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3)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4)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5)表现战争残酷的句子是:
5.多读读这首诗,练习背诵。
小组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七年级语文第10课《花木兰》问题训练单
一、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按示例各举一例。
(1)借代:
(2)互文:
(3)对偶:
(4)排比:
二、对诗句“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形容北方苦寒,极言战地生活的艰辛,以环境衬托主人公勇敢坚强的性格。
B.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北方的寒冷气候,衬托战地生活的艰辛。
C.每天夜里站岗放哨,听着打更的声音,受着严寒的袭击,突出北方战场的苦寒。
D.形容北方天气的严寒,战斗生活的艰苦,突出主人公的勇敢坚强。
三、议一议(分析木兰形象)。
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又是普通的女性。
1.诗中那些细节描写了木兰的女英雄形象?
2.那些细节又描写了她的女性心理?
3.作者是刻画她英雄形象笔墨多一点,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样写?
4.这一形象的意义何在?
四、交流(写作特色)。
1.这首叙事诗在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2.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三句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你知道是什么吗?
小组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七年级语文第10课《花木兰》问题测验单
班级:设计者:审核人:
一、翻译下列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二、下列诗句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D: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三、出自这首诗歌第三段的成语是(),其意思是()。
四、拓展延伸。
1.历史上不独有花木兰这一个巾帼英雄,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让我们仰慕。你还能再举出一些中外历史上巾帼英雄的例子吗?
2.古代描写战争的诗歌有很多,你能写出几句描写战争的诗歌吗?
小组评价:学生评价:老师评价:
沫沫
教学目的: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二、简介“乐府诗”及“乐府”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唧唧( )机杼( )军帖( )可汗( )鞍鞯( )辔头( )溅溅( )胡骑( )啾啾( )朔气( )金柝( )十二转( )百千强( )扶将( )阿姊( )霍霍( )旧时裳( )理云鬓( )
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四、细读课文,感受木兰形象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
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
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官职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平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官职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
教师可板书: 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五、深读课文,走进木兰内心世界:
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五、拓展延伸: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平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完成课后习题二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习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
1)写木兰深明大义,代父从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写战争激烈紧张的句子是:________4)诗中描写边塞战地夜景的两句是:_________
5)突出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6)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男子的议论句是:_______
教学目的
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设想。
1、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这首诗叙述评略得当。对此单独进行分析,以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的集中。
3、这首诗的语言富有民歌特色,刚健明快,引导学生注意朗育和背诵。
这首诗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准备出征的急切,奔驰征途的思亲。
教学过程
1、由教学过的现代诗歌,引到将要教学的古代诗歌,引出《木兰诗》(板书诗题)。
2、教师指出:《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它叙述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板书:木兰)。
3、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诗篇,理解词义、句意、诗篇大意
4、出示小黑板,引导学生读准上面加点字的音,辨析一些字的形、义。
机抒:Zhù,织布梭子。不能念Zhū,左旁偏旁从“木”不能与“抒情”的“抒”相混。
可汗:kèhán专用名词,不能念kěhàn。
鞍鞯:,马鞍下的垫子,不能念助n。
辔头:Pèi,僵绳。
燕山:yān,山名,不能念yàn。
胡骑:jì,战马,不能念qí。
戎机:rǒng,军事。与“戍”的念shù,当防守讲,形音都不相同。
朔气:Shuò,北方。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与“析”的念xī。当劈开讲,音义都不相同。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
著我旧时裳:Zhuó,穿。与“著作”中的“著”,念Zhù,
当写讲,形同而音义不同。
傍地走:bàng,临近,临沂,此处引申为贴着。
5教师范读全诗。
6、引导学生划分这首诗的结构层次。
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可以分为五个部分。1、2段为第一部分,写出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第3段为第二部分,写出木兰经过长期激烈战斗胜利凯旋。5、6段为第四部分,写出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乡。第7段为第五部分,吟唱诗歌的人赞美木兰。
如果有学生把前三段合为一个部分,或把第7段与前两段合为一个部分,也都有道理,应予肯定。
7、指定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诗篇怎样写出故事的开始?这样写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篇由“唧唧复唧唧”引出“木兰当户绢”,表明了木兰织布姑娘的身份。“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组对偶句表现出木兰停机不织,只是连声叹息,自然地引出母亲的发问,木兰的回答(板书:母问女答),富有生活实感,写出了故事的开始。
(2)木兰的答话表明了什么情况?表现了她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的夜传,“十二卷”的夸张,表明了军情紧急,显示出战争气氛。“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父老弟幼,揭示出尖锐的矛盾,表明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板书:表明缘由)。“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表现出木兰基于家庭情况,经过停织叹息的考虑,毅然决定代父从军(板书:毅然代父从军)。
8指定学生朗读第二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先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的情景,表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急切心情(板书: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这一部分还运用什么修辞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旦辞黄河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但,只。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修辞方法。“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嬗递进(板书:反复),表现出木兰出征的路线,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点明了宿营的荒凉地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夜间环境烘托中(板书:烘托),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板书:思亲情切);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少女思亲的情怀,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位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驰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板书:奔驰遥远征途)。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的1,三的1、3,四的3。
2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木兰功成身退,返回家园。详略叙述的恰当。
教学过程
1、(课前重书上节课的板书)由上节课分析的木兰代父从军,奔驰征途,引到继续分析后文。
2指定学生朗读第三部分后,引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前两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什么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两句诗,夸张地表现出木兰身跨飞驰战马,万里奔赴战场,穿过关隘、飞越层峦的矫健雄姿(板书:夸张)。
(2)后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对偶(板书:对偶):凛冽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将士们在军中宿营;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明晃晃的铠甲,哨兵们在深夜值勤;在艰苦环境的烘托中(板书:烘托),表现出木兰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两句对偶,又是互文,互相渗透(板书;互渗):将士们出征十年,经历过上百次激烈战斗,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归来;表明了木兰身经长期激战,英勇善战,凯旋归来(板书:长期激战凯旋)。
3,指定学生朗读第四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1)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朝见天子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夸张,对偶,互相补充,表明天子为木兰记多次功、赏赐甚丰,并且还“问所欲”,意将封任高官;这就有力地衬托了“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板书:夸张衬托),表现出木兰功成身退、眷恋家乡耕织生活、不慕荣华富贵的纯真性格、高贵品质(板书: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2)这一部分运用什么修辞方法描写木兰回到家园的情景?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一家亲人因木兰归来而各自产生的符合年龄、身份、性别特征的行动,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表现出木兰胜利归来给全家亲人带来了一片欢乐(板书:排比铺陈亲欢)。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排比修辞方法,铺陈地写出木兰一连串富有年轻女性特征的换装梳妆动作,表现出木兰久征胜利归来,恢复女妆,欣喜兴奋的感情。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表现出伙伴看到“木兰是女郎”时的惊诧和赞叹(板书:伴惊),衬托了木兰在长期从军当中的谨慎和机警。木兰从军的故事也就在喜剧高潮中结束(板书:喜剧高潮结束)。
4、指定学生朗读第五部分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是吟唱诗歌的人在诗篇故事结束以后的吟唱。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体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部分以双兔为喻,很有风趣;“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我”字,具有代木兰说话的意味,体现了对木兰十分亲切和非常喜爱的感情(板书: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了木兰在从军十二年中未被发现是女郎的谨慎和机警(板书:赞美谨慎机警)。
如有学生把这四句诗归入上一部分,理解为木兰自己的话,认为木兰在这以兔自喻当中闪耀着风趣、智慧的光芒,体现了喜悦、自豪的感情,也应予以肯定。
5、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详略叙述的恰当。
这首诗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诗人为什么这样处理题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首诗详写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征途思亲、凯旋辞官、返回家园,略写战场生活、百战情况。所以这样详
地处理题材,原因在于这首诗不是重在表现木兰怎样作战胜,而是重在表现木兰这个年轻女郎深明大义、代父从军、性格纯真、品质高贵。所以诗中扣住从军故事的始末,着重写她的内心世界,表现她的思想感情,刻画出了这个血肉丰满的年轻女郎英雄形象。这样根据人物特点、诗篇主题来
详略地处理题材,非常恰当。
6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气势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并进一步品味这首诗。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1、母问女答表明缘由毅然代父从军
排比铺陈匆忙购置急切准备出征
2、反复烘托思亲情切奔驰遥远征途
3、夸张对偶烘托互渗长期激战凯旋
4、夸张衬托功成身退不慕荣华富贵
排比铺陈亲欢伴惊喜剧高潮结束
5、双兔为喻风趣亲切赞美谨慎机警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北朝乐府民歌语言精练、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特点。 课时安排:
教学设计: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没有听说过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位花木兰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成为中国妇女学习的榜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 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注:复述故事指导:复述故事情节不必像翻译那样,要求字字落实,复述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必要时还可以增加一些细节描写。人称上可用第三人称。
五、研讨赏析
1、提问;文章开头写木兰的停机叹息已木兰为什么要停机叹息,她想到什么?表现了木兰的什么性格?
木兰看到皇上征兵的文告,上面每卷都有父亲的名字。木兰既考虑到父老弟幼,无人从军的困难,又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为保家卫国的大计,于是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表现她深明大义、勇敢、坚强的性格。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提问: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张,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4、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六、小结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她既是一个云鬓花黄的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战士。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从军缘由、恋别、辞官和还家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前者只有四句,后者也仅有六句,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七、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题。
2、默写。
3、抄写生字词。
板书设计: 10 木兰诗
故事情节:一、代父从军、踏上征途。 (详写)
二、奔赴前线,十年征战。 (略写)
三、还朝辞官,家人团聚。 (详写)
四、吟唱比喻,赞美木兰。 (略写)
木兰形象:勤劳、善良、淳朴、谨慎 (女儿情怀)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