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林海》说课稿

《林海雪原》读后感

推荐度:

林海雪原读后感

推荐度:

《林海雪原》读后感

推荐度:

林海雪原读后感

推荐度:

说课稿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林海》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海》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海》说课稿1

《林海》一课系赛课名篇,曾有数篇优秀先例。本文是小学六年级十一册19课一篇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以生动形象的描绘,写出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和由此激发出的联想,并且表达抒发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也就是文中三次“亲切、舒服”的感觉)

一、教材简析

1、文章结构。

文中有三次“亲切、舒服”,体现了文章感情深化的三个层次:

(1)引入初进大兴安岭

(2)描写“岭、林、花”及由此产生的感想;

(3)林场所见,顿悟“兴安岭”的含义。

2、本课教学内容的选定。

全文以“引入”、“岭、林、花”、“感想”三块划分,设计为三课时。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以体会景为主,只渗透情感。也就是通过教学“岭、林、花”,体会大兴安岭的那种柔美,朦胧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的一些真情实感。这种设计,也是符合本单元教学训练重点的考虑。

3、设计思路及指导思想:

(1)教学观念大胆突破、创新实践。

全课力求体现一种“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情感体会来替代老师对文章内容单一讲解”的主流教学思想。通过有目的,有层次的读,整句整段的读,重于情感体会的读,来形成以读为本的特点,和学生由“读通—读熟—读懂—想读—想体会”的层次。

贯穿全文“岭、林、花”三方面的,是同一个问题“你体会到什么?从哪儿体会到的?”这两个问连起来提出,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说出一段完整的话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要求。这也是启发式教学最有力地措施、表现!

二、本课教学共六大环节:

一、情景引入;二、理清内容层次;三、学2自然段(“岭部分”);四、学3、4自然段(林);五、学5自然段(花);六、结尾总结。

教学一开始就是默读全文并思考,以此分清内容。紧接着齐读2—5自然段,理清层次。在学习2自然段的“岭”时,也是通过学生朗读体会特点,在回答中再读再体会这样来理解的。突破这部分难点后,又以老师的小结激情再读,更深一步体会。

第三至五部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分别设计了3个、3个、1个教学点。第三部分的主要训练点是“体会岭的多”、“体会岭的温柔”、“体会作者的情”,三个教学点是以读为主;而第四部分的三个训练点“理解绿颜色的多”,“理解为什么大兴安岭,被称作林海”和“理解写法”,则主要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模式,力求体现老师在教学设计上的创新。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本课重要指导思想。

学生创新,首先老师应有创新。因此在教案设计,教学细节处理的考虑上,颇下了一番功夫。

“创新从质疑问难开始。”于是本课采用了局部质疑问难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处理问题。在第四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回答不求唯一,允许发表不同见解。老师对于问题的答案,是以尊重学生的各自见解为基础,进行总结定性的,而非事先预备。

老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设计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读,一步一步地体会景中流露出或激发出同感产生的那种情。老师的讲解在文中安排所占比例仅有,屈指可数。更多的时间,是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说感想,表达见解。

并且,此部分的教法和教学流程设计是灵活的:随学生而应变。采取以学生读“体会最美,最喜欢的句子”来引出三个教学点,相机对三个教学点作出不同形式的处理——有设问、有讨论、有朗读指导。学生的理解明显地轻松到位。

文章结尾部分设计了“用一句话表达自己感想或者赞美林海”这一环节。既是在反馈学习情况信息,也是在创新思维,是设计的一个扩展训练——全课的高潮。

另外,纵观本课还设计了、包含了一个学习方法的指导:先在讲第三部分“岭”时,提出学习方法——1、读书;2、体会特点;3、批注特点;4、体会作者感受。再在第四部分的教学引入时,有意地提到“同样的”用刚才的方法自学。最后,过度到第五部分自学。使学生通过本课学有所获。

实际上,整个过程主线就是:充分相信六年级学生的能力,尽量放手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结合交流讨论,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一种理解文章的学习方法。

《林海》说课稿2

一、谈教材

本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林海》是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本单元共三篇文章,两篇描写祖国的山水,景美,文也美;三首古诗的含义深刻,启发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对待生活。《林海》的作者是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他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具体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展开联想与抒发感情相结合,把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以“亲切、舒服”感情为线,贯穿全文,一次比一次感情深入,把对大兴安岭的感情在字里行间表现得真实感人。让读者充分领略到了大安岭的外在美与内在美。 针对文章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我的研究主题安排,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读熟且会写本课五个生字,会给五个生字简单组词。

2、能力目标: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美的教育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3.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仔细观察和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不同方法,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以及学会同一意思用不同的句式表达本是本课教学难点。

二、谈教法

为完成本课时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同学真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表达了作者水深厚的思想感想,所以应让学生反复诵读,读中悟情,读中表情。同时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图文结合创设情境等方法完成本课教学。

三、谈学法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本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本课我以“美”为导线,引导学生应用“读→思→议→读”的学习方法,即“初步了解→深入思考→评议提高→诵读升华”。

四、谈程序

本课采用“三步教学模式”,即“回忆美——寻找美——创造美”。

(一)回忆美

我采用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用一个字形容你对“林海”的感觉为导入口,从而引出本课的一条重要线索——美。

(二)寻找美

整个过程我力求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扶——放的方式下学会找相关语句,学会表相似感受,学会读相应感情。具体操作如下:

在导学“岭”时,我是分这几步进行的:岭的美表现在哪里?请在书上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仔细体会。在这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多样,如用简笔画的形式把“大兴安岭”和“秦岭”的特点表现出来,并指名学生演板。这样,带领学生走了个来回: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又从“画”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围中,完成了“字画转换”,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加深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岭”多而温柔的特点也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有了上面学法的教学,在教学“林”和“花”时,我主要还是采用从扶到放的方法。比如在教学“林”时,我先组织学生自由找表现林美的语句,进行交流评议再朗读,而在教学“花”这一片段时,我完全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请同学独个儿自学,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读出来。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我相信学生不仅对课文更加了解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语文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三)创造美

在课堂的最后环节,我设计了请学生为“林海”写导游词和广告词的练习,这不仅是对整堂课的巩固,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良好途径。

《林海》说课稿3

教材分析

《林海》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人教版)第十一册。这是一篇名家作品。文中景美、情美、语言美、意境美。课文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写了大兴安岭美丽的景色特点和作者由此展开的联想。大兴安岭以它的美丽与人们的自由欢乐,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天堂般美丽的画卷 。可以说,《林海》是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文章语言优美,平实中不乏生动,不乏色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可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这篇文章很适合让学生感悟、吟咏和积累语言。文章脉络清晰,学生易懂爱读,但要体验出平实文字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对部分学生而言,是有一定困难的。此外,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很多学生没有见过。因此,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借助现代教学手段,注意课文内外结合,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是这一课教学的重点。

学校与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乡镇学校,这里绿树成阴。近年来,为了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配建了一些现代化教学设施,如多媒体教室等。另外,学校的生源都来自农村,乡村学生的文化底子是落后的,学习能力不够强。我与班里的学生在一个多学期的学习生活中相学相扶,我自己特别爱朗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所以在我的熏陶下,班内学生也对朗读情有独钟。在课堂上,他们常常能读得入情入境,读得有滋有味,且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相当自主。这正是我进行教育教学的优势所在。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节课的设计,就是要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过程中都能独立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让每位学生个性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产生碰撞,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及本文的特点,本课教学还应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验文中的情感为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理解及体验的过程中感悟美意境,欣赏美的语言,从心底里萌发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综合上述,本课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体现在一点:在探究中发现美,在探究中欣赏美。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掌握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绘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领略大兴安岭景色美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内容。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森林录像、生字卡片、地图。

2、鼓励观察校园绿树林美的特点。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谈话导入,诱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1、板书课题:林海

2、讲一讲“林海”的意思。(森林像大海一样)

3、师启发:这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4、拓展思维,大家讲几个含有比喻关系的词语。

( )海 ( )海 ( )海

(灯)、(火)、(书)、(云)、(人)、(花)、(星)……

5、师肯定:大家三言两语就把我们的生活说得波澜壮阔,现在我们走进老舍先生写的茫茫林海去看一看,看完告诉老师你获得了怎样的印象?

6、播放森林录像。

7、生说印象(这里学生只要能真切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即可):比如美丽、广阔、苍茫、壮美……

8、出示地图,师引导生认知大兴安岭在黑龙江省。

(这一环节设计的根本是联系乡村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的.,从课题入手,适当地运用现代化教学课件,引发学生对“林海”一词的讨论认知。这里师生平等地交谈,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个人意见。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题质疑。由于提供的话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碰撞与共鸣,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十分强烈。)

9、师:我们了解了大兴安岭有关的森林资料内容,现在同学们不妨说说自己想知道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大家带疑问来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懂。看看,读了之后,说说文中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景物的美丽的?

这里依循文章的主线索(大兴安岭给了作者亲切、舒服的感受)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大兴安岭的景色为什么给作者以亲切、舒服的感受?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生自由读书,师相机正音。

3、生汇报,师归纳内容板书:岭、林、花。

三、独立阅读,自主探究。

围绕“大兴安岭的景色为什么给了作者亲切、舒服的感受”这一话题作进一步研究。

师启发:请同学们读书,你对课文描写的景物内容中的哪一部分最感兴趣,这部分内容就是你研究的重点。读时,用笔画出关键的词句。边读边想:它为什么给了作者亲切、舒服的感受?

[这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这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学习时空。生围绕研究的主题,自己确定重点研究的内容(岭、林、花),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文中摄取相关的语言信息。]

四、小组合作探究

师引导启发,并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交流。

小组里,学生围绕研究主题进行分工与合作。在这一时段里,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试,思维相互碰撞,课堂上闪现着智慧的火花。

五、集体交流,共同交流研究所得(这里以学生自己感兴趣的文中描写一处景色的内容部分为课时学习目标)

1、如果学生从第1、2自然段(描写“岭”的内容)切入,教学思路如下:

(1)生读,边读边想:这个“岭”是怎样的亲切,舒服?

(2)生读后讨论汇报。(师相机完成引导任务)

A、大兴安岭的“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

①师引导:这是用了什么写法?不一样体现在哪?读一读有关的语句。

秦 岭 大兴安岭

云横秦岭

孤峰突起

盛气凌人 岭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的,矮点儿的,长点的,短点儿的)

岭温柔(长满了珍贵的树木)

②读一读,想一想各用一个词语概括秦岭与大兴安岭的特点。

秦岭(险峻) 大兴安岭(温柔)

③该用怎样的口气读。

个别读、 小组读、 全班读。

注意点:a、轻声读法:比如“横着的,顺着的……”

b、儿化读法:比如“高点儿的,矮点儿的……”

④生读后,师引导用简笔画一画秦岭和大兴安岭

大兴安岭 秦岭

⑤生画完展示自己的简笔画后,师相机引导生用三张写有“云横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生字词卡片相应贴在画上,以恰当地表达理解词语意思。

⑥师抓住时机完成引导朗读任务。

a、此时,大家心中对大兴安岭涌起了怎样的感觉?

(亲切、舒服、柔和、像母亲的怀抱……)

b、这里作者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热爱大兴安岭

师在这时即可完成引导朗读任务,让学生明确用热爱的语气朗读以表达情感。

⑦生融情配乐朗读,深入感悟。

(引导学生感受大兴安岭的温柔的美感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展开想象,通过画与读的方式,使文中的语言变成形象的画面,体会重点词“温柔”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

2、如果学生的兴趣首先是研究描写“林”内容的第3、4自然段。教学思路如下:

师出示教学挂图,生自学后当导游介绍3、4自然段,师相机引导,完成下面几个方面的学习(模拟教学):

(1)生导游:……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a、师相机引导生指图讲颜色并朗读有关绿色的句子。

b、找出比喻句,画大海的波浪并配上颜色。

森林茫茫如大海

c、师指导朗读。

(2)生导游: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落叶松……

师相机出示挂图,配合学生的讲与读。

句子①: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

(配合讲与读:用上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落叶松的多,朗读时要带惊叹、自豪的口气。)

句子②: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反问句,要读出愉快、惊讶来)

句子③: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反问句,读出美感)

(3)美读(教师为学生学生配上音乐和画面),深情体会

(4)拓展加深:这林啊,又 又 ,所以大兴安岭被称为林海。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协作学习里头的氛围,感悟所带来的欢愉,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种质的飞跃,弥足珍贵。课堂在自由、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形成了生生互动的可喜局面。教师作为学生的合作者,信息的调控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力,使教学显人性美。

3、假如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描写“花”内容的第5自然段,教学思路如下:(方法可用第2个教学内容的教学思路)

生导游去看“花”。

师在生介绍景物时相机引导完成如下几个学习任务:

①a、两山之间……

b、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师引导:指挂图,找“绣花鞋”。

(指的是树与树之间,河岸上的花及小红豆)

②指导朗读

③认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

a、将大兴安岭当作人来写,写它会打扮自己,这样就生动、形象地将在兴安岭的天然美展现给读者。多美啊,好象是经过了精心打扮,实际是秀美天然成。

b、拟人化的作用还拉近了人与大兴安岭的距离,使得大兴安岭看起来,显得更亲切、柔和,使人更舒服。

(一定的情境是学生增强生活体验,激发思维与口语表达的动力源。在这里模仿当导游向游客介绍景物特点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情动而抒发”。)

六、总结本课研究成果,引发进一步的探究。

课后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体会到:当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也会随之发生转变。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教学指令的发布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激发者、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师对学生的充分尊重,教师与学生人格意义上的平等不仅表现在语言、体态、表情上,更重要的是,教师把学习的时空、学习的主动权(包括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确定等)还给学生。课堂上有争论、有共鸣、有静静的沉思,还有跳动的火花。教师随时都可以点燃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现每一个学生学习的潜能,与学生共同进步,课堂也会处处涌动着生命的活力。

评析:本设计主要采用“学生独立阅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共同交流研究所得”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阅读文本发,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还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学会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本设计中,教师致力于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学习探究实践的机会,搭建了一个交互式的平台,提供了广阔的学习时空,让学生自己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发表和交流自己的建议,充分地展示了自我。在设计中,教师让学生把阅读文本后最感兴趣的部分做为研究的重点,然后围绕研究的主题,自己确定重点研究的内容,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文中摄取相关的语言信息,接着教师引导启发,并参与其中,与学生共同交流。在小组里,学生围绕主题分工合作,对学习过程进行了自我调控,思维相互碰撞,课堂上闪现着智慧的火花,最后是集体交流共同研究所得,这些环节的设计,重点突出了探究性学习方式的转变。

总之,整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林海》说课稿  林海  林海词条  《林海》说课稿词条  
说课稿

 红领巾真好说课稿

《红领巾真好》教学设计推荐度:《球儿真好玩》说课稿推荐度:《树真好》教学反思推荐度:妈妈有你真好作文推荐度:《背影》说课稿推荐度:相关推荐红领巾真好说课稿范文作...(展开)

说课稿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推荐度: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推荐度: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推荐度:相关推荐关于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集合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