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说课稿
推荐度:
《秋天》说课稿
推荐度:
推荐度:
美术说课稿
推荐度:
《背影》说课稿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精选说课稿汇总10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1、教学内容;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六单元11-20的认识(排队中的学问)
2、教材所处的地位:
“11-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基础上,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思考、合作交流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且为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做好准备。本课我分为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先让同学回顾10以内的加减;第二,出示情景图,先让同学认真观察,找到数学信息,然后通过分发数字学具,让同学们自己先理解什么是“之间”,怎么算“之间”人数,第三,让同学到讲台上来实际演示课本情景图,巩固所学新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学生掌握的数数经验,安排了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活动,学生了解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体会数学的乐趣。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二、说教法与学法
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景图,学生通过观察,数一数的方法去理解“之间”意思。
2、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数一数数学卡片,小组合作方式,自己讨论。
3、创设游戏情景,学生通过上台演示情景图里面场景,用探讨反方式去巩固所学新知。
三、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数字?请按照要求数一数
12--19;20--14 (全班齐声回答)
引导发现这些数字全部是由2位数组成的。
2、开火车(出示口算题目)
一组同学起来开小火车回答口算
3、四小组比赛做题目,看那个小组最棒
15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1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
20里面有( )个十,20里面有( )个1
比14多1的数是( ),比14少1的数是( )
二、创设情境,激趣学习新知
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小动物,那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去动物园参观小动物,好不好?
1、出示课件图片(同学们去动物园看大熊猫)
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说一说,数一数。
学生先独立数,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最后指名汇报。
(同学们发现有效的数学信息)
2、小丽说我排第10,小宇说我排第15
要解决的问题是.......
如图: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请同学想一想。、
3、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
小组合作讨论,集体汇报
小丽是第10,后面是第11、12、13、14、第15是小宇
4、小组合作通过摆卡片的形式从11到15,从而发现中间有几人。
师提问什么是“之间”(生讨论汇报)
之间就是不算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中间的那些人。
5、生上台扮演图中的场景,让学生更加明确“之间”意思
6、除了数一数,我们还可以怎么解决小丽和小宇之间的人数?
还可以画一画,可以用圆圈表示,去掉前面的和后面的圆圈,剩余中间的就是他们之间人数。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东东(我排第8);玲玲(我排第4该我滑了)
2.练习十八;第五题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习到哪些新的数学知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53页
六、板书设计
排队中的学问
方法一;数数法
10 11 12 13 14 15
小丽 小宇
方法二;画图法
Ο Ο Ο Ο Ο Ο
第10 第15
小丽和小宇之间有4人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我说的课文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第7课《一分钟》。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形式出现,内容通俗易懂。主人公元元因为早上多睡了一分钟,带来的却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的焦急和不停叹息,是深刻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故事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由于学生小,时间观念不强,对于珍惜时间缺乏感性认识。本文刚好可以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对自己严格要求,珍惜时间,科学利用时间。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我上第一课时把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钟、零”等9个字,读准字音。
2、会写“欠、元”等8个字。
3、读通课文,知道时间重要。
二、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教学难点是写字。
三、说教法:
这节课我运用了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指导法。
四、说学法:
自主学习法、交流合作学习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游戏导入课题《一分钟》。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按要求自由读文。
2、检查汇报读文情况。(读句子、认读生字生词)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带问题读文:题目“一分钟”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
2、回答第一个问题后,引出为什么迟到20分钟的学习,引导学生填空回答,从而知道一分钟的重要。
(四)、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让学生读、说,适当的词语说说话。
2、让学生观察字形。
3、老师范写“欠、包、迟”。
4、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知道。
(五)、作业。
写字。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用了一个小游戏导入课文,稍稍抓住了一点学生的注意力。注重了二年级识字特点,在读文中识字,并通过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教学生每读一次文章都要带着目的,通过自读文章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学会交流,是带着人任务的,不是乱说。对于写字指导要严格要求,让学生养成正确书写习惯。并且在课堂中教育学生一定要做会倾听的孩子,最后达到会说的目的"。
可是这节课上完,我自己觉得不太满意。在课堂上没太能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回答问题的面不广,老师的主导变成了向学生灌输知识。课堂效果不理想,重点不够突出,难点没能突破,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还不知道这节课学了些什么,这也是饿哦缺乏课堂教育机智造成的。开始在认读句子时节奏没能掌握好,拖时间了,导致后面时间比较紧,认读生字时缺乏领读,分析字形仓促,方法单一,课文分析引导也快,在学习“我会写”时,如果时间再充裕些,词和句子会扩展的更好些,后来指导写字时间太短,学生写字都没有时间了,并且没有展示。
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好让我能学到更多好的教学方法,促进我的教学。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滕王阁序》是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美的真谛。《滕王阁序》脍炙人口,描写了滕王阁壮美的图景,宴游的欢乐,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慨叹。学习本课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故、尽、属、且、以”等重点词和特殊句式;了解骈文的特点,理解文中运用的典故,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味山川美景,欣赏千古名句,感受美,欣赏美。
三、说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欣赏滕王阁的景美,体味《滕王阁序》句美。背诵全文。
难点:理解文中运用的典故,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主动地去建构知识。据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法学法。
1、恰当地利用学案、多媒体、营造气氛,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2、纸上得来终觉浅,圈点勾画法,不动笔墨不读书。
3、诵读法,重视诵读教学,加强对诵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度略读和浏览,在读中学。
4、自主合作加探究,眼耳口脑手并用。
5、讨论法,师生、生生互动中实现思想火花的碰撞。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课堂气氛,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我设计导入如下:
出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图片,请学生列举相关文句,明确四大名楼因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而名扬天下。导入学习让滕王阁名扬天下的、初唐诗人王勃一挥而成的《滕王阁序》。
(二)简介作者出示《滕王阁序》摹本和滕王阁的精美图片,同时简介作者和骈体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骈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和断句规律,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指导师诵读,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襟三江而带五湖”应掌握以下词:襟、带:都是意动用法。
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典故,相互讨论,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教师点拨,学生参与,手脑并用。 通过此环节来突破重点难点。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握全文框架
(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你们好!我是7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设计理念、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地位、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读写一位小数,本节课让学生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是进一步学习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
本课教材首先呈现了丰富的日常生活素材,依据元、角、分之间及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知识验理解两位、三位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同时,教材十分关注分数、整数与小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紧密结合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理解小数的意义。最后,教材的练习部分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引导学生把小数应用到生活中,进一步丰富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认知基础,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现实情境中,能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体会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2.在用小数进行表达的过程中,感受小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探究、归纳、推理等能力。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知识教学的模式,从只注重知识本身,转化到同时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让教学目标更加全面、合理。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意义,学会读写小数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意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直观演示法,情景体验法和点拨法。从表象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设计层次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法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情意、认知、思维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具体的学法是合作讨论法、尝试与体验法、练习法。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准备 等教具与学具
三、说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体现以下四点:
(一)、活动化的教学形式。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活动的教学,我会尽可能地创设时空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与探索。
(二)、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我会注重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三)、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教育不能禁锢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的生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交流,大胆创新。
(四)、情意化的`情感体验。教学中我会注意创设轻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自信心等情感因素的培养,并将它们有机整合在教学中。
四、教学过程
为了切实落实教学目标,有效突破重点、难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创设情境,激趣引思主动参与,探索新知巩固练习,内化知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我设计了一个冲突情境来引入新课,羊村长带着懒羊羊同学在逛超市,由于羊村长没戴眼镜,想让懒羊羊帮它念出信封的标价,(课件出示信封的标价)而懒羊羊念不出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标价表示什么、该怎么念吗?让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帮一帮懒羊羊吧!
【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素材创设情境,关注教学的起点和思维的动点,使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和生活性,让学生感到数学亲切、好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一)出示例一,直观感知
多媒体出示例1第一幅图。图中的数是小数,表示物品的价钱。你们会像小羊那样读吗?如果你到也到超市去买橡皮,该怎样付钱呢?
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学生很容易理解:1元=10角,1角=1//10元,3角就是3个1//10元,是3/10元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另外两幅图中的小数表示的意义。
通过学生的交流展示,让学生重点体会到: 0.05元表示的是5/100,0.05读作读作零点零五(在多媒体上演示出0.05的读法);0.48元是48分,48/100元还可以写成小数0.48元,读作零点四八,它们都是小数。
(二)、教学例2,抽象概念,揭示意义
多媒体出示米尺,引导学生直观感知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1厘米等于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请同学们思考:把 4厘米、9厘米写成用米作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呢?
结合学生的回答借助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0.01、0.04和0.09都是两位小数,与它们分别对应的分数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后发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三)深化探索
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那么分母是1000的分数呢?
让我们继续观察米尺,把它平均分成1000份,每份是1毫米。(课件出示)1毫米是1米的1/1000,还可以写成0.001米。即1毫米=1/1000米=0.001米
那7毫米、15毫米写成用米做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各是多少?大家试试吧。
小结:请大家观察这一行分数和对应的小数,你又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小结提问:谁来说说这样的分数与小数有什么联系呢?
学生回答: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课件出示)
那我们再从右往左看,如从0.3到3/10,0.05到5/100,0.001到1/1000,
你有什么发现?
教师适时小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本质在于数学思维,经过对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具体探究,通过学生的对话、交流甚至争论及教师的适时点拨,借助多媒体上清晰直观的板书,引导学生从左往右或从右往左地进行比较、迁移、概括、归纳与合情推理,让学生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内化知识
(一)基本练习
1.学生做课后的试一试 :你会用分数和小数把涂色部分表示出来吗?
学生完成后, 选其中个小数请学生说出表示什么意义。并通过上下对比观察,再次强化: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分别可以用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来表示。
2.快速抢答。练一练中的1、2题和练习五的第4题。
(二)发展性练习
1. 个人自由在一定大小的方格纸上涂色,同桌互相考查,分别用小数表示出涂色和空白部分。
2.纠错能手。家文具店里的商品标价不太规范,请你帮忙把这些标价改成用元作单位的小数。 小刀3角 擦皮8分 直尺5角9分
【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开放性、发散性与趣味性,采用口答、笔答、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与游戏中做数学,体验成功的喜悦,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体现课标中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要求,】
四、课堂总结,拓展参与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通过这堂课你有什么要和你的小伙伴分享呢?
今天的课外作业是【小小测量家】查一查我国篮球巨星姚明的身高,和量一量自己的身高,并用分别小数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总结时我注意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分享成功的喜悦;拓展学生信息的收集能力,同时注意教学的开放性,留下问题,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
说课稿 篇5
我说课的内容是《爬山》的第二课时,主要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具体的阐述。下面我先来说第一个版块——设计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当的,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我在编写教案时,主要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等方式,引领学生自读自悟,主动参与,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学生学的方面,我则更提倡个性化的学习,遵循语文学科教学特点,按照以学为主,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乐于朗读的氛围和环境,以读代教,在读中悟,在读中积累语言,升华情感。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第二个版块——教材分析中的第一个环节——说教材
《爬山》这一课是小学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励志的记叙文。课文讲的是一对父子一同爬山,在爬山过程中,父亲教育儿子要克服畏难情绪,努力征服自己,做任何事都要在过程中尽力,还启发儿子怎样欣赏大自然的景物。文章还体现了父爱的含蓄,父爱如山一样深沉。
第二个环节——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对小学年级语文教学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单元训练要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边读边体会,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似懂非懂、慢条斯理、自以为是”等词语的意思。技能目标:通过研读课文第三、五、八自然段,培养学生敢于质
疑,解决问题、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初步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情感目标: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父亲所说话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为了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教学重难点确定为:紧扣课文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着重体会父亲所说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个版块———说教学策略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交流的学习特点,本堂课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像”,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像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像的闸,在研读中,通过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像更生动,更真实,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3、情境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我借助优美的乐曲、色彩鲜明的画面,用充满感染力的语言,扣住学生的心弦,引领学生搜索记忆中的印象,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为下文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研读时,我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
4、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始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
除了以上方法外,在本堂的教学中,还穿插了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和熏陶,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第四个版块——说教学程序
1、上课伊始,我便引领学生搜索记忆中爬山的感受,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将自己内心体验带入阅读过程中,为下文和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回忆能较快地使学生入情入境,增强学生说话的自信心。)
2、创设爬山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使之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再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读自悟。
3、让学生想象在炎炎夏日爬山的感受和心理。引导出父亲鼓励的话语。抓住重点词语“似懂非懂”理解父亲要我学会战胜困难,征服自己的道理。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父亲的哲理。
4、利用文中第四自然段的过渡段,再次创设爬山的情景,体会爬山的艰辛。在情景中让学生体会爬到山顶看到这么美的景色,你会怎么样?(中间穿插情境式表演)而父亲又是怎么样的?引导出父亲睿智的语言。
5、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5、6、7自然段,在读中体会。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抓住“慢条斯理、自以为是、双眼凝视”等重点词语指导朗读。还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理解父亲让我做任何事都要在过程中尽力的道理。最后还要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对话,再次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同时在朗读的时候,我作适时合理的评价,促进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6、根据课文的第8自然段,创设下山的情景。这一环节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情境,在有限的课堂里拓展学生的想像,在无限的想像中读出自己的体验。老师利用音乐和文字的结合,让学生真实体会出父亲让我学会全身心投入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和欣赏大自然的美这一哲理。
7、老师再次通过配乐图片的出示,创造了与课文相通的具体可感
的生动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得到属于自己的真实感悟,这样学生披情入文,用自己的感官去欣赏语言的美丽,领会语言的魅力。(直观的感受——转化为情感的体验——深化为内心的感悟。)
8、课文小结,前面让学生美美地读了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在接着提问:和父亲爬完山,“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去理解这句话。
9、本次采用的是倒叙法。让学生谈完收获,再回想爬山的时间,回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体会父亲那如青山一样博大、深沉的爱,深化主题,升华课文的思想感情。
10、课堂总结。利用我与父亲爬山的收获,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去实践这些智慧。
11、教师富有激情的表演、声情并茂的描述把学生带入了课文,让学生成为文中的角色,想角色所想,说角色所说。。。。。。课堂活了!学生有了最深刻的体验,感悟语言文字不再枯燥,学习成了学生的乐事。
第五版块——说教学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个图文式的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第六版块——说教学评价
根据以上的教学说明,我对本课时进行简要评价:本节课,我做到以读为主线,以展想象为散发点,以爱为核心,以感悟理解为目的,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在本堂课中达到会读会学会用。
说课稿 篇6
我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古诗《所见》。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即教材编排、学习目标、古诗简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
【教材编排】
第一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信》是一首儿童诗,一个学写信的孩子想给万物写信;《泉水》是一个童话故事,想象泉水像孩子一样健康成长;《这条小鱼在乎》是一个儿童故事,小男孩拯救一条又一条小鱼的生命,小男孩说的话“这条小鱼在乎”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珍爱。这三篇课文表达的主题是爱和爱心。古诗《所见》安排在这里,仅仅是诗人袁枚捕捉儿童瞬间的神态变化呈现一个活泼可爱的牧童形象吗?我认为,还有借事借人借景抒情,体现了对生活、生命的爱,对自然、自由的爱。
【学习目标】
1.会认“牧、骑、振、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所见》,并背诵《所见》。
3.结合插图和注释,了解《所见》大意,感受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项目标,第一项是关于识字的,第二项是关于朗读背诵的,第三项是关于古诗理解的。
其他版本的教材,《所见》安排在一二年级居多,为什么鄂教版教材安排在三年级上册呢?说明第三项目标“感受古诗描写的意境”是重难点。
第三项目标中,“结合”一词指出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因为插图能够准确地表现诗意,注释也给出了诗中两个关键词的解释。“了解”一词明确了学生需要达到的能力水平。“感受意境”则提示了两个核心问题,这首诗的意境是什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前一个问题体现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我将在“古诗简析”里谈;后一个问题体现教师实施教学的能力,我将在“教学设计”里谈。
【古诗简析】
《所见》是一首以农村儿 童生活为题材的古诗。写的是一件小事,一个儿童唱着歌骑牛而行,发现了树上的鸣蝉,忽然不唱歌也不行走了。写到此,戛然而止。从插图上,我们看见了什么? 看见了骑黄牛的儿童,看见了树上的蝉,看见了儿童捕蝉吗?没有。看见了诗人袁枚吗?没有。但,我们仿佛看见了儿童悠闲地侧坐牛背,或仰躺牛背,手中摇着树 枝。黄牛慢悠悠地走走停停,或停下甩甩尾巴,或停下啃啃青草,或停下哞哞低叫。我们仿佛看见了儿童坐直身体,四处张望,发现了树上的鸣蝉,跳下牛背,悄悄 靠近鸣蝉,敏捷地扑上去,双手罩住蝉,尽情地放声大笑,得意洋洋地骑牛继续唱歌前行。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袁枚面带微笑地注视着这一切,徜徉在山村自然之 中。我们感受到了山村悠闲自在恬静的生活,感受到了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活,生命的自由只能在山村中寻找求得。所以,古诗的题目是“所见”,不是“牧童”,不是“捕蝉”,也不是“山村”,而是“所见”,见到的是诗人心中所向往的生话。这就是我所认为的《所见》的意境。
【教法学法】
教法是对教师而言的,学法是对学生而言的。课堂上,因为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师和学生走进文本已经融为一体,因此教法和学法也就“水天一色”了。
拓展迁移法,我将用一首学过的同题材同意境的古诗把学生引向《所见》的学习。
直观感受法,我将用画面上的风景、人物的表情把学生引向对《所见》意境的感受。
图文结合法,我将用插图引导学生对《所见》大意的自主学习。
主观演绎法,我将引导学生进入牧童的角色感受其悠闲、活泼、可爱,进入诗人的角色体验其感情。
话画联结法,我将用话语描述帮助学生建立一副完整的连环画,以感受古诗的意境。
引导质疑法,我将引导学生从对题目的质疑思考中感受古诗的意境。
【教学设计】
一、图文结合 温故引新
先出示一副画,让学生回忆一首古诗并背诵出来。(二年级下册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再请学生抓住画中孩子的神情、诗人的神情感受悠闲自在的意境。
最后引出古诗《所见》。
设计意图有三点:题材相同,都是写农村儿童生活的;事情相近,前者为钓鱼不应人,后者为捕蝉不唱歌;意境相近,孩子活泼可爱,诗人热爱农村悠闲自在的生活。
二、自主读诗 了解诗意
这个环节,学生有四个学习任务:认识生字,正确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师生交流解疑。
三、再读古诗 体会诗情
这个环节主要运用创设情景、指导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情,采用的教法学法是话画联结法、主观演绎法。
比如:你们看,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一会儿坐,一会儿躺,真快乐!风在吹,蝶在飞,牧童情不自禁高唱山歌,歌声飞旋在茂密的树林里。
引导学生读出牧童的活泼可爱快乐神气!
请学生当牧童,边演边读: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比如:响亮的歌声吸引了诗人袁枚,他正在树林中享受呢!哎,歌声忽然没有了,牧童骑着牛也不走了。诗人看到了什么?诗人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读出诗人在猜测、在观察的意味。
请学生当诗人,边演边读: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最后请学生再读整首诗,想想诗人还看到了什么?你们又看到了什么呢?牧童、诗人的心情如何呢?
四、品读古诗 感受诗境
进入第四个环节,再运用直观感受法、拓展迁移法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
出示一幅画,这画比教材插图视野更显开阔,绿意更显盎然。请学生说说对画面的感受,想象诗人在这样的山村中的心情。
再请学生读古诗,想象诗人看到牧童捕蝉神情时的心情,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五、诵读古诗 趣味创作
通 过前面的四个环节,学生朗读、背诵古诗也已经水到渠成了。为什么要安排最后的这样一个环节呢?为了丰满课程,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为了发展个性,给学生 一个自己的舞台。趣味创作的形式很多,比如:诗配画、变奏读、演绎读、诗文汇、诗改剧、诗再创……当然,我也会和学生互动,给学生一份自己的作品——诗再创
童 戏
蓬头牧童骑黄牛,
悠悠歌声振林樾。
忽闻树上夏蝉鸣,
怕得蝉惊闭口立。
《所见》说课已近尾声,再见吧!
说课稿 篇7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哲学与人生》第二单元第五课的主要内容,属于新授课,时间安排为二课时。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本课题的内容,加上对哲学观点的模糊认识,他们对本课的知识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为了更好地帮助和引导学生走出这一盲区,加深对哲学观点和以及这些观点对人生指导的认识,对于中职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因此,本课题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经过调查发现:我所任教的高二会计专业班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够,学习习惯和方法不理想,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兴趣不是很高,觉得缺少成才的动力,对自己前途较迷茫。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热情、鼔舞学生的斗志、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
【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心理特征,再基于上述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掌握发展的含义与实质;正确理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人生发展中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情感态度观念目标: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挫折和逆境,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状态,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运用目标: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处理好顺境和逆境的关系,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
本着遵循高二新课程所定标准,依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本课教学目标,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确定的教学重点为: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以积极的心态对待逆境和挫折。确定的教学难点为:顺境和逆境的联系与转化。
学法与教法
【学法指导】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让每位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课的思想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积极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坚持“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的原则和方法,让课堂教学变得具体生动,我采用如下教学手段:
(1)用播放多媒体展示学生较为熟悉的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马云的三次高考和创业经历来启发学生。(2)用体坛名将邓亚萍、感动中国人物刘默涵和现在正在就读本校的邵玉琴同学等事例来教育学生。(3)用本校优秀毕业生姚永芳成才的典型案例激励学生。让课堂与现实有机结合,并能够汲取他人身上良好的学习和创业品质为自己的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选择】
教是手段,学是目的,教是为了更好的学,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效果,因而教与学应有机结合,并以学定教。本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联系实际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活动法等方法促进教学。既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合作能力与沟通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
本着整个教学流程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构建开放自主的课堂平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将教学环节设定为:创情激趣—引思明理—启迪升华—体验导行等四个模块。
(一)创业激趣(15分钟)
用多媒体展示: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马云的格言和对他的三次高考和创业经历的认识。
1、导入新课.
设问:你们课下了解的马云的求学和创业经历有哪些?请大家来谈谈自己的体会。
2、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和自己的体会,引出本课的哲学观点和对中职生的方法论的指导。启发学生的认识即在人生道路上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要求自己。
这一模块设计意图:将现实生活的名人创业史引入课堂,既有针对性,又有实效性;既真实,又贴切,使学生有一种学习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为后面教学奠定基础。
(二)引思明理(50分钟)
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发展变化过程;列举几项事物让学生讨论哪些属于新事物;杭州的交通新政;本校优秀毕业生姚永芳的事例;邓亚萍事例;在读优秀学生邵玉琴事例;感动中国人物刘默涵和断臂男孩刘伟等真实事例;达到的`教学效果有:
1、首先通过对三大领域的发展变化的认识来证明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生生不息、永无止境的发展变化过程。
2、设问:你们对新事物是如何定义的?激起学生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3、通过学生对一系列所举事物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进一步明确对新事物的理解和把握。
4、重点掌握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通过学生认识杭州对机动车让行人的新政,思考事物发展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适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感教育,让他们鼓起勇气面对学习、生活上遇到的挫折和逆境。
6、通过本校优秀毕业生姚永芳的成才之路事例,让学生在师哥师姐身上汲取优秀的学习品质激发自己的斗志。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相信职高同样成就自己精彩的人生。
7、用体坛名将邓亚萍的体坛生涯让学生明确人生的曲折性,在失败和挫折面前应怎么面对。
8、结合会计专业列举三个阅读材料,让学生思考应怎样认识机遇,从而懂得为抓住机遇平时应该怎样准备。
9、结合了本校在读优秀高三学生邵玉琴同学贫困中求学的事例,说明了顺境和逆境的相互转化。并得出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应对逆境的基本要求。
10、通过展示感动中国人物刘默涵“贫困救助贫困”的事例,断臂男孩刘伟弹钢琴等乐观对待生活的活生生的例子让学生体会面对人生应该具有优良的人格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这一模块设计的意图:把课堂和现实结合起来,让模糊的知识逐渐变得清晰,让求知的欲望强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更重要的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的热情,鼓舞了学生的斗志。
(三)启迪升华(10分钟)
准备励志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并准备一块布让学生写上励志格言并签名。
这一模块设计的意图:在音乐的感召下激起学生对人生追求的热忱态度。可以帮助一些意志力弱的同学重新坚定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和追求。
(四)体验践行(5分钟)
参与践行:写出你将要采访的对象(或成功者、或生活困难者)和采访计划,并写一写心得体会。
这一模块设计的意图:深入现实生活,探询成功人士的成功轨迹或体会人们对待生活的坚忍不拔的态度。有助于学生融汇贯通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效果。
说课稿 篇8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和作用
《单摆》是高中物理选修3-4的第十一章第4节的内容。由于本节课只讲单摆的前面一部分,即单摆的回复力,不是高考重点,因此我们这节课只需要理解单摆即可。
2. 教材特点
本节课从现实生活的实例引入单摆,使学生能够形象地理解单摆模型,并且更贴近生活。本节课主要是从实验演示和受力分析这两个方面来判断单摆振动时,在做简谐运动。第一、实验演示能够直观地判断单摆做简谐运动,更容易理解,使学生能
够认识到实验演示的重要性。第二、通过分析单摆的回复力满足,得到单摆振动时,做简谐运动,这又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理论和实验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充分地理解单摆模型的特点。
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什么是单摆;
2. 理解摆角很小时,单摆的振动是简谐运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单摆的教学,知道单摆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学会用理想化的方法来建立物理模型。
2. 通过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学会用近似的方法处理物理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的能力、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单摆在小角度情况下做简谐运动,它既有简谐运动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理解共性和特殊性的概念;
2. 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情况,激发学生专研知识,探索科学的兴趣。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4.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单摆回复力的来源。
难点:1.单摆做简谐运动的条件——摆角小于或等于时的振动。
2.单摆振动回复力的来源。
突破的方法: 通过课堂实验和课件演示以及巩固练习来突破重难点,同时引导学生看书自主学习。
二、 教学与学法
1.关于单摆的构成的教学——采用问题教学法进行。
2关于单摆的振动,单摆的回复力教学——采用实验法、分析归纳法、推理法教学。
3.关于单摆在摆角很小的情况下做简谐运动的证明——采用数学公式推导法进行。
在教过学过程中,创设物理情景,并对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演示时,让学生跟据实验想象总结出结论。老师只是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对学生而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让他们掌握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善于思考、勤于动
手,注重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
通过一个简短的小视频里的.荡秋千的画面引入新课单摆。拿着一个单摆模型,让学生自己总结单摆的特点,老师同时引导。并告诉他们单摆只是一个理想化模型,这种理想化物理思想用到很多地方,便于观察和分析。然后老师拿出几个模型,让学生判断哪个是单摆?为什么?加深学生对单摆模型的理解和认识。
单摆振动时,提问在做什么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荡秋千时,秋千的运动过程。从现实中入手。如果是在做简谐运动,怎么判断呢?进而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简谐运动的两种判断方法。对于第一种方法,老师通过实验演示得到。
本节课主要是讲述第二种判断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单摆的回复力。当单摆处于最低点时,通过分析,判断出,这就是它的平衡位置。当小球偏离平衡位置时,对小球再进行受力分析,得到,并分析这里的负号是表示矢量F和x的方向相反。这里得到这个前提是偏角小于或等于,这里采用近似思想,并告诉学生这种思想运用到很多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学会这种方法。通过对小球所受的回复力满足与其偏离平衡位置的大小成正比,并且指向平衡位置,得到单摆做简谐运动。
四、说教反思
本节课能遵循教学规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探究过程中,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与认知程度。最主要的是,本堂课合理地运用了现代教育媒体的独特功能,创设了一个友好界面,使学生能在一个形象直观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参与意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展现,最终达到了学有兴趣、学有所得的目的,实现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说课稿 篇9
本课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教学实施的全过程。从教学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注意发挥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每一位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一、说教材
《弯道跑》是水平三(五年级)的教学内容,属于田径教学范畴。本课内容是学生已在三年级初步学习耐久跑的基础上实施教学的,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田径中各类跑的教材作基础。辅教材是以投掷为主的综合类游戏《你追我赶》,与主教材搭配,相辅相成。
根据对本课教材的认真分析和钻研,结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弯道跑的技术原理,明确跑的目的是发展速度,为中长跑打好基础。
2、技能目标:初步学会弯道跑的技术动作,掌握好适当的身体倾斜度和合理的摆臂方法。
3、情感目标:发展学生个性,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为终身体育活动打基础。
4、能力目标:发展速度、耐力、灵敏和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提高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身体内倾、手臂的正确摆动、脚的正确用力。
难点:克服离心力,提高速度。
二、说教法
为达到教学目的,充分突出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本着从教学的实效性和创新性原则出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问题激励法、情景教学法等教法。
三、说学法
现代教育理论表明,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通过对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小组讨论交流、游戏与比赛等学法的指导,使其掌握一些必要的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其意图就是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做准备的。
四、说场地器材
为解决场地小的弊端,教师精心准备了两个双圆圈(R=10m;r=9m既当田径场,又作游戏园)
五、说教学程序
课伊始,教师从学生的精神面貌入手,通过表扬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在学生认知目标后,把学生的注意力始终拴在课堂之中。
热身活动中教师安排了《开飞机》游戏、动作定格,并机智地结合《开飞机》游戏的情节(听信号,学生成一路纵队在弯道上变速跑进)和学生切身体会,巧妙创设情景,让学生说出感受从而巧妙提出问题,导出课题。
第一次尝试
对于弯道跑教学,教师摒弃传统的“示范-讲解-学练”模式,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体验弯道跑,首先解决弯道跑的“身体姿势如何”这一问题。
通过游戏《开飞机》(分四组,学生鱼贯沿跑道逆时针方向快速跑回各“大本营”),初
步体验弯道跑。
第二次尝试
教师让学生说出各自的体验,然后组织学生认真观察表演者的身体姿势(找一学生演示绕圆)。这样学生就会形象地联系生活实际并能得出结论:弯道跑时“身体要向内倾斜”,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第三次尝试
教师进而示范弯道跑技术,让学生看一看“两臂的摆动有何不同?”再让学生在《开飞机》游戏中去主动体验和探究,学生很快就能找准答案,会得出“右臂摆幅及力量要大于左臂”的结论。
教师概括弯道跑的正确技术,安排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第四次尝试
通过组织《你追我赶》游戏,进一步让学生试着应用并验证所学的.知识可信度,解决在弯道上跑如何取胜的实际问题。把学生分成八个小组进行比赛,一是为加强练习密度,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二是为培养学习小组的合作能力,小组间的竞争精神和创新能力。
结束阶段安排放松活动《翻烧饼》,让学生自由表现和模仿,使之达到愉悦身心、益智收心的目的。
最后,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把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及技能的掌握,小组合作情况,心理体验和进步表现等情况罗列出来,归纳总结。这对今后如何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将大有裨益。
六、说教学设计特色
一是始终突出和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着眼点;二是注重落实新课程体系所赋予的内涵,即力求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五个学习领域目标的和谐统一;三是大胆改革教学手段,未用任何器材便解决了本节课的安全因素制约的问题。
说课稿 篇10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介:《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科普文章。文章分四个版块先介绍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的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简介:根据教材定位特点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课设计两课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
A、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克隆知识。
B.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
2、能力目标:
A.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辨证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由以上目标我指定本课教学重点如下: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四) 教学难点
1.结构安排巧妙新颖。
2.文章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科学道理深入浅出。
二、说学生
1、学生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本文介绍克隆知识很有条理,语言形象、生动、典雅,贴近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克隆知识以及个别专业术语较深奥,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物常识重点突破。
2、能力分析
学生对说明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3、一般特点与学习风格差异
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该适当的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说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设计通过师生交往、平等对话,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领会文本所体现的锲而不舍、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领悟文本内涵,关注人类生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同时,点燃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和爱科学的热情,鼓励学生勇攀知识高峰,在未来的科学领域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四、说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假如你是球迷,你肯定希望世上再多一个罗纳尔多;假如你是音乐爱好者,你当然愿意再拥有一个帕瓦罗蒂;再有一个爱迪生、爱因斯坦也是许多人所梦想的。古希腊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世上不可能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换句话,以上的梦想都只能是空想,没有实现的可能。但是,现在情况却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
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导入必须马上抓住学生的"眼球,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导入对象,如 本文我就以“如果你是一个球迷,你一定希望世界上多一个“罗纳尔多……”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对什么是克隆、它究竟是如何进行运作、为何会有这么神奇的力量等问题产生浓厚的追问兴趣。调起他们的胃口,我再引入概念解说,即使再枯燥学生也会认真听讲。)
第二环节: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学生自主学习后,讨论交流。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学习写法
(一)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
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
(充分利用反思维质疑,激发兴趣。作者在介绍什么是克隆时,本身一
句话就可以说完,居然用了四个自然段。这是不是太啰嗦了?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习本段的写作方法”这个难点也迎刃而解。)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三)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
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出观点,活跃思维,在辩论中明确观点。
2、教师引读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起引导作用,但绝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经验。而只有营造出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教师抛出问题,而后作为旁观者,在必要时调动气氛或适时的调整学生的语言表达并进行恰当的鼓励,而学生能根据已学到的关于克隆的知识进行分析辨别,并能提出有说服力的理由,我的目的就已达到。)
(四)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第四环节: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第五环节:作业超市
1、练笔:《假如我是克隆专家》
2、讨论:克隆人有什么利与弊?你赞同还是反对?
3、学习完课文后,你一定有话要说,不要拘泥于形式,自由写出。
(拓展延伸文本,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的作用。 不把语文课上成划句号的课,已成为目前大家的一个共识。对此课而言,这个理念尤显重要,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远远不止课文所提及的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和蔬菜新品种,及优良的家畜,也不仅仅局限于在保护生态、医学上的重要意义,第八节最后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引发读者去想象克隆技术的“诱人的前景”。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克隆技术的奇妙后,我还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书籍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除此之外,我用作业超市的方式,让学生去想象,去讨论,去总结,这也是诱发学生对未来科学的展望和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