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说课稿
推荐度:
推荐度:
美术说课稿
推荐度:
《秋天》说课稿
推荐度:
《背影》说课稿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文化运动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步入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古老的中华文明逐步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本课就是这一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先进的中国人在探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上,逐渐步入思想文化改造和政治制度建设相结合的层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此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说教材:
二、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为高二学生,具有一定历史思考能力,历史学科的基本思维已有一定的养成,可以引导他们对某些历史现象从历史各种要素进行解读。同时,本课的思想文化运动等历史现象,只有结合必修一、二相关内容才能理解清楚,需要老师营造新的历史情境予以引导,合作探究。
三、教育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五四新文化运动不同时期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客观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把五四新文化运动放到世界大背景下思考,培养学生整体史观。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手段营造新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提取有效信息。
(2)通过分析、概括、评价等历史活动,培养学生基本历史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先导。
(2)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究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上,经历了一代代人的探索和努力。
4、教学重点: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新”“旧”之争和后期的“改良”与“革命”之争。
确立依据:尽管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但明显的呈现出不同的阶段。让学生在再认再现基本的历史现象基础上,进行初步比较,为进一步探究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形成保障。
5、教学难点:“新”“旧”之争、“改良”与“革命”之争的原因以及评价。
确立依据: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其背后的历史因素,是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也是历史学科高考能力的集中体现。
四、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本课内容涵盖的面较广,为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历史现象,较好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我将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创设新的历史情境,以启发式教学法为主,辅之以讨论法、比较法等。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建构起关于本课相对科学完整的历史体系。
2、说学法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历史探究过程中来,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状况,使学生能自觉愉悦的展开历史思维。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各层次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胡适和黄侃的关于白话文和文言文的三个争论
设计意图:正在使用的现代语言就是白话文,文言文对于当代的学生来说晦涩难懂,它是如何为白话文取代的呢?通过历史上的这一有趣的小片段,让学生初步体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自由及文学革命。
胡适是“五四”白话文运动的主将,因此当时反对他的旧派学者很多,尤以黄侃为最。黄侃字季刚,与章太炎、刘师培齐名,被称为“国学大师”。
有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名叫‘胡适’,而应该名叫‘到哪里去’。”此言一出,他仰天打三个哈哈,胡适则气得脸都白了。
一次,黄侃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4字即可,仅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这一次,胡适回击了,而且巧妙得令人拍案叫绝。也是在课堂上,胡适大讲白话文的好处时,有位同学不服气,并用黄侃关于文言文电报省钱的论调来反驳。
胡适说:“不一定吧。要不我们做个试验。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发信,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便发电报拒绝了。复电便是用白话文写的,而且非常省钱。同学们如有兴趣,可代我用文言文拟一则电文,看看是白话文省钱,还是文言文省钱。”
同学们果然纷纷拟稿,最后胡适从电稿中挑出一份字数最少且表达完整的,其内容是:“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胡适念毕,不无幽默地说:“这份电稿仅12个字,算是言简意赅,但还是太长了。我用白话文只须5个字:干不了,谢谢。”随后胡适解释道:“干不了”,已含有才学疏浅、恐难胜任的意思,而“谢谢”既有对友人费心介绍表示感谢,又有婉拒之意。可见,语言的简练,并不在于是用白话文还是用文言文,只要用字恰当,白话文也能做到比文言文更简练。
胡适一番精辟的阐述,是对黄侃“文言文电报省钱”之论调的回马一枪。同学们听后不由得纷纷点头赞同。在胡适等的不懈努力下,白话文最终取代了文言文。
五、说教学过程
1、学生自主学习
2、阐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概念
3、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家争鸣”的表现
4、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百家争鸣”的原因
5、如何评价
环节一: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的构建
设计意图:同桌之间自然形成小组,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基本内容后为后面基于新的历史情境探究打好基础。
环节二:历史概念阐释——五四新文化运动(1915—1923)
材料一
材料二“德国侵占青岛,日本侵占青岛,我们的国土,被列强肆意抢夺!我们的人民,被走狗任意出卖!五月九日,永记勿忘!我们不是不愿意抗争,不是不敢抗争,我们有的是爱国的人民,但是政府的不作为,让我们的希望破灭!巴黎和会,列强们的特权展示的淋漓尽致,我们的要求仅仅是改变我们的耻辱地位,有错么?我想大声质问众大国:何为公平,何为民意,何为独立自主?”
——五四运动学生演讲稿
材料三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究其起点,就在寄希望于新青年。故其刊物取名《青年杂志》(后更改名《新青年》),发刊辞则为《敬告青年》。李大钊的名文《青春》更是热情洋溢地歌颂青年与青春,期望青年人能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新青年》的读者,主要也是青年人。五四运动是青年运动,正是经此之后,“新文化运动”一词才风行海内,掀起了爱国反帝的洪波巨浪。
材料四五四运动前,马克思主义主要是通过日本传到中国的。早在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大批留学生涌向日本。在他们中许多有志之士想借鉴日本学习西方的经验来挽救衰败的旧中国,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当时社会主义思想在日本的介绍和传播,给予中国留学生以强有力的冲击。
材料五毛泽东在谈到五四运动时说:“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了不少东西,但行不通,理想总不能实现,国家每况愈下。于是,“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受十月革命启发,先进的中国人终于找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的路——这就是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在八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已经初步接触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历史概念,这里通过营造新的历史情境,让学生了解文学革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载体,建构起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文化层面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一历史概念,为后面的探究做铺垫。
问题设计:请结合图片和文字材料分析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在联系?
环节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自由“百家争鸣”
1、图文材料展示
在1917年的北大,既有为人桀骜、棱角毕露的陈独秀,又有留学海外年轻潇洒的博士胡适;既有“风流才子”刘半农,也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既有政治保守而旧学深沉的穿长袍、拖长辫的精通六国语言却欣赏女子小脚和男子蓄妾的辜鸿铭,也有后来敢踢蒋介石的“狂狷文人”刘文典……他们都能在北大找到抒发其学术思想的舞台。一时间,北大成为大师云集的场所,“新潮”与“国故”对垒,白话与文言相争,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北大从此不再平静。
问题设计:从图片和材料中,你能提取那些历史信息?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知当时的思想自由氛围,对当时的“百家争鸣”形成初步认识。
环节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自由“百家争鸣”
2、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
材料一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袁世凯
材料二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他有13个博士学位,他嘲笑英国人,讽刺美国人没文化。在众人皆呼打倒传统文化声之际,他成了异类,逆潮流而动,高调的宣称“大海对岸那边有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的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来超拔他们”。
——辜鸿铭
环节三: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自由“百家争鸣”
2、五四新文化运动前期:
材料三“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1919.3.18蔡元培致《套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的信
材料四“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
—————陈独秀
问题设计:概括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人物的基本观点,并归纳指出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大致可分为哪几类及其实质?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了,这一时期“新”“旧”各自的指向是什么?从而让学生感知在如何引导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上“新”“旧”之争的激烈程度。
3、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
材料五1911年11月,胡适《新思潮的意义》“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这是其时关于“整理国故”思想的第一次,也是最为系统的理论阐述。他强调说:“这是我对于新思潮运动的解释。这是我对于新思潮将来趋向的希望。”由是,统一的新文化运动公开分道扬镳,归趋两个方向:一是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革命;二是“整理国故运动”。 — ———郑师渠
材料六只讲“德、赛”两先生是不够的,还当讲“费先生”(哲学)。欧战后西人想到了须请“费先生”出来,“讲个根本和平的办法。因为费先生是很可以帮助赛先生达他的目的,并且人类应该有一种高尚的生活,是全靠费先生创造的。总之,前数十年是赛先生专权的时代,现在是赛先生和费先生共和的时代。这是欧美一般赛先生和费先生的门生所公认的。何以贵志只拥护赛先生,而不提及费先生呢”?————梁启超
问题设计:据材料概括五、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了什么趋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派出现的“改良”与“革命”的分化,仍然是出于对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探索,由此突破教材的重点。
环节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什么会相继出现“新”与“旧”、“改良”与“革命”之争?
1、为什么会出现“新”“旧”之争?
设计意图:本部分采取弱化处理。前面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对这一问题已有初步的认识。这里再现自主学习表格,是为了引导学生明白它属于哪种历史现象的背景。
材料一“此班大战,使西洋文明。露显著之破绽。此非吾人偏见之。凡研究现代文明者,殆无不有如是之感想……自受大战之戟刺以后,使吾人憬然于西方文明诸国,所以获富强之原因,与夫因富强而生之结果,无一非人类间最悲惨最痛苦之生活……然信赖西方文明,欲借之以免除悲惨与痛苦之缪想,不能不为之消灭。”
——杜亚泉《战后东西文明之调和》》,《东方杂志》第十四卷第四号》见《杜亚泉文存》,上海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2、为什么会出现“改良”和“革命”之争?
材料二(1)“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得现在世界上第一好人”,对威尔逊鼓吹的所谓“公理人道”寄予厚望。
(2)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我看这两个分赃会议,与世界永久和平,人类真正幸福,隔得不止十万八千里,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
————陈独秀《每周评论》
问题设计:两则材料共同显示了中国历史发展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来探究中国这一时期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道路的转向,同时让学生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阵营出现分化的历史必然性,它对以后中国现代化道路产生深远影响,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之一。
环节五:如何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
1、教材的评价:再次呈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不断反复呈现自主学习表格,明确教材对这一问题的评价,引导学生把表格内容日益历史情境化,形成初步判断。
2、历史人物对其评价
材料一“北大三兔”。胡适曾笑言:北大三只兔子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所谓北大的“三只兔子”,指的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北大新派教授陈独秀和胡适。蔡元培生于清同治六年丁卯(1867),陈独秀生于清光绪五年己卯(1879),胡适生于清光绪十六年辛卯(1891),按十二生肖说,都是属兔的。
材料二毛泽东的评价:“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见《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材料三蒋介石的评价:“我们试看当时所谓新文化运动,究竟指的是什么?就当时一般实际情形来观察,我们实在看不出它具体的内容。是不是提倡白话文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零星介绍一些西洋文艺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不抉择地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这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
——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见《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第18卷),台北,中国文化大学,1984年版第279页
问题设计:胡适、毛泽东和蒋介石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有何差异?他们各自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待五四新文化运动?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从更多角度评价五四新文化运动,另一方面让其进一步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以后中国历史走向的影响。
板书设计
一、阐释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概念
————延续、发展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百家争鸣”的表现
————“新”“旧”之争、“改良”“革命”之争
三、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百家争鸣”的原因
————政治危机、经济发展、国际影响
四、如何评价
六、课外拓展
1、再现钱玄同和刘半农自编自导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反映百家争鸣的自由的情形,分析评价双簧戏。
2、让学生就某些历史人物如辜鸿铭或历史现象查找资料写论文,从而加深理解。
钱玄同,原名钱夏,号疑古。浙江吴兴人。19岁留学日本,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0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新青年》迁到北大后,参与该刊的编辑工作,是由陈独秀牵头的六位编委之一。而刘半农于1917年到北大担任预科教员时,就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他与陈独秀、胡适、刘半农一道,并称为《新青年》的四大台柱。从1917年起,他们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多篇倡导文学革命的文章,成为当年反对封建文化的冲锋陷阵的斗士。
两人既是同事,也是战友。他们携手合作,制造的“双簧信”曾经轰动一时。当时,新文化动刚刚起步,许多人习惯于恪守旧的传统,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缺乏足够的认识。为壮大文学革命的声势,宣传文学革命,钱玄同与刘半农于1918年3月,在《新青年》上分别扮演了正、反两个角色,进行辩论。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发表《文学革命的反响》。这篇文章以反对新文化运动的顽固派身份,陈述新文化运动的罪状与弊端,攻击《新青年》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刘半农则以新文化运动的捍卫者身份,发表了《答王敬轩》的长篇文章,针对“王敬轩”所列的新文化运动的罪状,以犀利的笔锋逐条批驳,将对方驳得体无完肤。这就是他们的“双簧信”。
他们的“双簧信”,在舆论界引起很大反响。有人写文章为“王敬轩”鸣不平,有人写信责问《新青年》为什么发表“王敬轩”的文章,各种观点,纷纷出笼,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就连顽固派的代表人物林琴南,也跳出来为“王敬轩”张目,于1919年初,在上海《新申报》发表文言小说《荆生》,攻击陈独秀等倡导新文化运动的斗士,并希望军阀势力用武力来打击新文化运动。
七、说课反思
新课改要求历史课堂从以前优化教师的“教”转向如何优化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展开的过程,让学生把课堂变成其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
谢谢指导!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新文化运动》一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
《新文化运动》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第9课。本课内容包括《新青年》的创办、“新世纪的曙光”两个子母的内容。新文化运动上承北洋军阀统治,下启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跨越新旧民主革命两个时段,在本册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科学的教学目标具有良好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和主要内容;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培养学生多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于方法:在感知理解新文化运动基本史实的过程中,掌握对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的过程中,掌握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的方法;在赏析本课插图的过程,学习以图证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学习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而不断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创设情境,带领学生参观北京大学,激发学生对名校的向往之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及依据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
依据: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在思想领域的一次探索,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学生应该重点掌握。
因此,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影响”作为本课的重点。
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
依据: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由于初中学生认识问题能力有限,不能全面的分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一般方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并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将此处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不像七年级学生那样对历史课充满新鲜与好奇,也没有九年级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更由于功课的增加以及观念上的影响,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与学习主动性开始下降。同时,他们又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理解、分析、概括、比较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且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法学法
(一)教法
针对八年级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与主动性逐渐下降的情况,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我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注重情境创设,实践探索,归纳总结,情感升华,以人物带事件教学法为主,辅之以阅读指导法,图表法,合作探究法。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法
在学法指导上我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探究方法,提高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几张北京大学的代表性照片,提问:大家了解北京大学吗?了解它的历史吗?知道1915年的北京大学发生了一件什么重要事情吗?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充分利用本课涉及历史人物及作品多的特点,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度,我将本课设计成“北京大学杰出人物”展,将各个子目的内容融入各个展厅,我就是带领学生参观北京大学校史馆“北大杰出人物”展的导游。
第一展厅:北京大学校长
首先带领学生进入第一个展厅:北京大学校长,在本展厅中我着重介绍1916-1927年间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介绍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以及在这一理念下聘请新文化运动领导者来北京大学任教的史实,激发学生对名校的向往感,从而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学生奋发学习的动力。
接下来提出问题:蔡元培都聘请了那些人物?他们到底有哪些才能,做出了哪些贡献才使蔡元培先生要聘请他们去北大任教呢?设置悬念,带领学生进入第二个展厅。
第二展厅:新文化运动旗手
在本展厅中,我设计了“图文结合说历史”和“论从史出”两个活动环节,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旗帜,主要阵地及前期的部分内容,培养学生多方面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一板块:“图文结合说历史”。让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PPT展示陈独秀的照片, 《新青年杂志》、《新青年》的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的讲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口号,主要阵地等基础知识,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
第二个板块:“论从史出”。精选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警告青年》的核心内容作为材料,并就此提出问题:这段材料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什么?反映了陈独秀的什么思想?让学生带着问题,以自主学习的方式分析材料,教师适时做点拨,从而让学生归纳出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思想,理解科学与民主的含义,掌握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和前期部分内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新文化运动不仅包括思想革命而且也包括文学领域的革命,带领学生进入第三个展厅,一起去感受轰轰烈烈的文学革命。
第三展厅:“文学革命”主将
在这个展厅中我设计了“知识马赛克”和“合作探究”两个自主活动,让学生识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代表人及其作品,合作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掌握分析历史事件原因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第一个活动:通过PPT展示胡适照片以及他的作品《文学改良刍议》的核心内容,鲁迅的照片及《逛人日记》的封面,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总结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顾上个展厅的内容,完成“知识马赛克”,达到对新文化运动内容这一重点知识的掌握。
接下来,提出问题: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造出来的,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进入第二个活动。
第二个活动:通过播放录像《世纪中国》中“袁世凯祭祖、祭天、复辟帝制”的片断,自然引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分析,提示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原因的一般方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总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各方面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看待问题的观点。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那么这缕“新世纪的曙光”是什么呢?中国的知识分子又是怎样学习和传播的呢?下面进入第四个展厅。
第四展厅: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首先通过展示李大钊的照片,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的核心内容节选以及《每周品论》的封面照片,让学生感知新文化运动后期先进知识分子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史实,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后期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回顾前面内容,从而全面掌握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内容,为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做好铺垫。
在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和内容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评价新文化运动。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接下来引导学生全面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提示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影响的一般方法:把历史事件放入历史长河中,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去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学生发言,教师引导总结,最终形成对新文化运动客观的评价。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形成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习惯。
(三)知识小结
在完成参观后,用课堂问答的方式总结全课知识,以提纲形式展示,便于学生掌握。
(四)课堂练习
通过设计“趁热打铁”活动来检测本课的学习效果,从而查缺补漏,达到改进创新,巩固知识的效果。
(五)课外拓展
通过设计“史海拾贝”环节,通过设问,来激发学生兴趣,从而增加学生的历史积淀。
以上就是我对《新文化运动》的说课设计,在讲述过程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同学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作用:本课选自人教版新编高一历史新教材上册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
(1)从近代反抗史的角度看,它是旧革命的总结、新革命的曙光:它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深刻反思,带来了对封建旧文化的彻底批判,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准备。
(2)从近代探索史的角度看,它是旧思想的发展、新思想的肇始: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从师夷长技、君主立宪、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发展到了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民主科学;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在新文化运动的后期,更加进步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能使学生建立完整的近代思想发展史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对正确认识其发展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2)德育目标:
1、通过对本节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和学习,那些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为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挺身而出的人物所拥有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热情洋溢的爱国情操。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族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的整个过程,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养成关怀民族、国家、社会的观念。
(3)能力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本节所述文化名人的经典著作及其相关内容,得出自己的独到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解读、判断、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2、结合对本节内容作为社会文化现象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历史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辨证关系。
3、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精神实质。
4、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全面评价;归纳近代思想演进。
二、教材处理
1、将教材内容分成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三部分。
2、补充一些历史原文资料如:《敬告青年》、《狂人日记》、《庶民的胜利》等。
三、教学方法
启发——发现式教学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课前准备
1、教师设题:
(1)结合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可能性和必然性。
(2)结合材料,深入了解陈独秀、蔡元培、鲁迅、胡适和李大钊及其著作,将发现所得与教材观点相印证或对教材提出自己的批判性认识。
(3)对新文化运动进行全面、恰当的评价;分析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
2、学生准备:学生按兴趣选择题目,分组查找资料进行研究,得出自己的认识。
第二环节:课堂教学
1、新课导入:导言式导入: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时候,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面临的仍然是破败的山河、颓败的经济、失败的革命、衰败的文化……西学东渐过程,由器物而及于制度。然而,桔逾淮为枳,在西方卓有成效的东西,到了中国却是全然不成模样。当革命派效法孟德斯鸠、卢梭、华盛顿的思想被军阀统治的丑恶现实撕成碎片,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开始由器物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最终形成近代百年的继甲午战争之后的第二次民族反思。
2、新课学习:逐步设疑导学:
背景:
(1)结合以往所学,以史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国家情况一天天坏下去;(历次革命运动的失败。)回想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简单历程;(19世纪60—70年代、19世纪末、一战期间。)西方启蒙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斗争的实质是什么?(阶级斗争。)
(2)从哲学角度,解释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决定政治和思想文化;政治反作用于经济;思想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兴起:
概况:
(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地区从上海到北京说明了什么?(经济发展、政治中心、容易传播、影响力大。)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的阶级属性是什么?(前期的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的李大钊等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
(4)对比辛亥革命前和新文化运动中对西方启蒙思想的利用。(政治、思想方面和系统性。)
(5)陈独秀认为中国革命多次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毒害的结果是否正确?(不完全正确。本因是中西之间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综合对比。)内容:
(6)根据课前的准备,回答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以及反对的旧道德到底是什么?(资产阶级政治民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封建主义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7)如何全面认识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注意阶级性和辨证的观点。)
(8)概括新文化运动三个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理性分析。(见小结。);发展:
(9)如何认识俄国十月革命后在中国介绍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主流、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适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意义:
(10)结合课前准备,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正:思想解放、准备五四运动、宣传社会主义;反:前期结合政治群众斗争、形式主义偏向、资本主义范畴。)(11)概括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实质。(民主、科学、爱国、求是等。)
3、课堂小结:知识总结:
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对中国社会的美好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导致了巨大的浪潮。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它对以西方先进思想为武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理性批判,但它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的运动,更重要的是一场现代价值的重建运动:它以民主、科学相号召,力图重建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标榜新道德,力图建立新的伦理和价值判断模式;它提倡新文学,力图改造反映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方式。新文化是对千百年来形成的旧文化的扬弃和超越,它体现了以个性解放为核心的近代人文主义精神。作为民主科学精神的继承和发展,新文化运动后来宣传的社会主义思想,终于在中国化之后,引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由和富强之路。
教材总结: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理解以任何形式设计本节知识结构
4、反馈实践:作业:
任选以下1题,课后完成小论文:
①结合以往所学评述中国近代思想的新陈代谢。
②仿效历史经验,从任意角度就中国当今发展献策。
板书设计: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