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说课稿
推荐度:
《背影》说课稿
推荐度:
《秋天》说课稿
推荐度:
推荐度:
美术说课稿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推荐】说课稿范文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十三课的教学内容。《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空城计》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课文描述诸葛亮面对强敌而能处变不惊,设下计谋,终于使司马懿引兵退去,突出表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指导学生阅读《空城计》,要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个人物的性格。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课前己利用课余时间初步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第95回的故事梗概,初一学生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敢于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学风。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清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把握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2、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小说佳作,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积极创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评价人物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但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耳畔,我们的思绪部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的《空城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故事梗概。
1、复习字词
懿(yì) 氅(chǎng) 纶(guān) 笑容可掬(jū) 遁(dùn) 隐匿(nì) 无不骇然(hài) 言讫(qì)
2、介绍作者和作品
(三)讨论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1、诸葛亮为什么要实施“空城计”?
A、军力对比悬殊之极,情况危在旦夕 。B、大兵压境。
2、诸葛亮是怎样实施“空城计”的?
在“空”字上做文章。
A、藏起战旗,隐蔽军兵“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
姓,洒扫街道”。
B、诸葛亮只带了两个小童在城楼上“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C、严肃军纪,“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
D、安抚军心:告诉军士“吾自有计”。
3、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空城计”作何反应?
笑而不信——看毕大疑——下令撤军
4、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何能成功?
司马懿 生性多疑
诸葛亮知己知彼 对司马懿了如指掌
(四)概括要点
思考: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目的: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四个阶段可以概括为:兵临西城;临危施计;司马中计;孔明释计。
(五)分析人物形象
1、联系故事情节,试分析诸葛亮、司马懿这两个人物形象。
诸葛亮:临危不惧、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司马懿:多疑自负、老谋深算、刚愎自用
2、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笑”的语句,认真品读。
明确:“三笑”
笑容可掬→故作轻松的笑
(想:别看你司马懿带来十五万大军,我只有一座空城,但你决不敢攻进来。)
抚掌而笑→如释负重的笑
(想:司马懿果然中吾计矣。)
拍手大笑→成功自豪的笑
(想:我以一座空城就吓退司马懿,还要让他吃个败仗,司马懿你真是太傻了也。)
(六)拓展延伸
思考问题:诸葛亮的“空城计”面对司马懿成功了,如果统帅换成司马昭,孔明还会用空城计吗?用了还会成功吗?
明确:能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这正是其智慧过人之处。谨慎而不胆小,冒险而不盲目,这种冒险精神对我们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是有启示的。
五、课外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课外通读一遍《三国演义》。
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这部分教材是在整十数加整十数、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基础上安排的。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为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口算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打基础。例题通过分别求大客车和中巴车、大客车和小轿车一共有多少座位这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从心理上喜欢接受这些计算并迅速进入思考算法的状态。然后教材分别以学生自己探索的形式呈现了多种算法,大致有三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通过有序的数数获得相加的和;第二个层面是通过物化活动,用学具摆一摆、拨一拨获得结果;第三个层面是运用数的组成,把新口算转化成已经掌握的口算。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口算方法,防止混淆,教材还安排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法比较,借以渗透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的思想。“想想做做”第1—3题分三个层次:第1题用算珠拨一拨并说出结果,把形象的动作计算与抽象的思维计算结合起来理解算法;第2题使学生通过对比练习进一步体会两位数加整十数与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同点,进一步掌握算法,巩固算法;第3题应用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难点是比较例题里两道题计算方法的不同点,关键是领悟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原理。
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以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这些加法的口算方法。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概括算理、形成算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动合作意识,发展学生的概括推理和比较能力。
3、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围绕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我分四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媒体演示:停车场相继开来大客车、中巴车、和小轿车。分别向小朋友们问好并自我介绍:大客车有45个座位、中巴车有30个座位、小轿车有3个座位。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设问: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怎样列式?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入例题,学生从中收集信息,积极主动地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主动地探求新知。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领悟算法:这一环节分为三个层次来组织教学:
第一层,教学45+30(两位数加整十数):
1、提问:你们知道45+30=多少?我先让学生用小棒和计数器进行操作,然后学生自我探索算法,然后分组交流计算方法。
2、再全班汇总算法,交流时边媒体演示边请学生讲解:先将4捆小棒和3捆小棒合
起来,先算40+30=70,再把7捆小棒和5根小棒合起来,再算70+5=75,最后再请学生
复述一下计算过程。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3、整理算法:这些算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讨论后交流:不管十个十个数,还是摆小棒,或者是拨计数器,都是要把30和40相加,再加上原来个位上的5,得75。
4、学生练习:36+20 30+56 33+50
学生口算并说说是怎么算的。
这一层次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探索,交流45+30各种算法,从动手操作教具,到脱离实物思考,使学生明确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的道理,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层,教学45+3(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1、谈话:根据刚才的口算,你能很快想出45+3怎样算吗?
2、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交流算法。
3、教师整理算法,媒体边演示操作过程边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5和3想加等于8,再40和8合起来是48。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3=8,40+8=48,强调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
4、学生练习:65+2 3+56 26+3
学生口算并说说是怎么算的。
老师协助学生整理并演示思考过程,帮助学生进行计算方法与策略的迁移,进一步理解了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提高了学生的计算类推能力。
第三层,比较45+30和45+3
提问:这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小组内交流,再师生共同得出: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
通过两道题计算方法的对比,使学生能够发现、比较出两位数加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区别,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原理,突破了难点,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
第三环节,巩固深化,应用算法: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第1个是基本练习(直接口算),进一步巩固口算方法。第2个练习是游戏——给燕子找窝(学生带头饰,根据卡片上题目的得数找相应得窝)。引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提高计算正确率。第3个练习时应用练习(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整个练习层次分明,层层递进,形式多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激励评价:“这节课大家学得很专心,投入,获得了不少的新知识,请小朋友谈谈你自己的收获好吗?”通过学生谈收获,师生共同总结全课,不仅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梳理的过程,而且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本课教学我力求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动手实践、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说课稿 篇3
教材分析:
我执教的是《蜗牛的奖杯》的第二课时,它是小学语文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奖杯成了坚硬的外壳,只能在地上爬行,告诉我们在荣誉面前骄傲自满就会阻碍自己进步的道理。文本语言生动鲜活,是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好教材。与课文相配的两幅插图中蜗牛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蜗牛的样子和神情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有利于引发学生对寓意的感悟。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本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读——演——说的语文实践中,实现心灵与文本的碰撞,从而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教学目标:
从学生的发展和我班学生实际情况考虑,根据课程阶段目标及教材特点,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看图,引导想象,紧扣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进行对话,在充分的体验中懂得“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
3、继续学习本课生字“奖 硬 ”,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
从文本来看,借助看图,引导想象,紧扣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进行对话,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谦受益,满招损”的道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这两句话中“唯恐”和“生怕”虽然是近义词,但担心、害怕的程度不同,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难体会,因此领悟、体会这两个词在句中的`意思成了本课的难点。
说过程:
一、激情导课
(一)导入新课
1、复习生字。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7课《蜗牛的奖杯》的生字词,你们还记得它们吗?(记得)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谁来读?(生字卡:奖杯 翅膀 蜻蜓 蜜蜂 生怕 坚硬 唯恐 生怕 勉强 要求:先直呼生字,再读词)同学们读得很准确,声音响亮。
2、上节课我们还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了从前,蜗牛长着一对——指着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有力的翅膀,能在空中自由地飞翔。(课前板书:翅膀有力→自由飞翔)那为什么它现在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想知道原因吗?(想)好,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二)明确目标
1、使学生喜欢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抓住“自由、遥遥领先、得意洋洋、成天、勉强”等词语,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荣誉,把荣誉当成自己前进的动力。
(三)预期效果
二、民主导学
任务呈现:
1、(出示飞行比赛图)看,大森林里多热闹,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它们在干什么?有哪些动物参加比赛?谁获得了冠军?)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读二自然段。
2、理解省略号。(多媒体出示第二自然段)同学们都读完了,那谁来说说,在一次飞行比赛中,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参加比赛?(蜻蜓、蜜蜂、蝴蝶、蜗牛)(老师板贴昆虫图)。就这几种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省略号)你读书真仔细,连标点都不放过。(点击“……”)省略号在这里表示还有很多小动物来参加比赛。想想看,还会有谁?(3-4人)
2、板贴理解“遥遥领先、甩下、所有”。还有这么多同学举手,说明来参加比赛的选手的确很多,那比赛结果怎样呢? (板书:遥遥领先)
3、如果你是这只获胜的蜗牛,你愿意接受老师的采访吗?你获得冠军心情如何?
4.指导朗读。你现在就是获得第一名的蜗牛,你觉得怎样读第才能表达出自己此刻的心情?请大家先自由练读二自然段。谁来读?
①(把“遥遥领先”读得慢的)好一只骄傲的蜗牛;多得意的蜗牛啊!
②(把“遥遥领先”读得快的)飞得多快的蜗牛啊。
③(把“遥遥领先”和“所有”读出重音的)了不起的蜗牛,把所有的对手都甩在后面了。
④(读得不够好的)你读得很流利,因为飞行冠军的速度是很快的,如果把“遥遥领先”一词读得再快些会更好。请你再读一次。对嘛,这才是飞行冠军嘛!(3人)
5、那你今后有何打算?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同学们说得很好,可是文中的蜗牛可没这么想,你看:从此,蜗牛得意洋洋。(引读)出示
他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
谁来读读这句话?
蜗牛为什么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
理解“唯恐”。奇怪了,这蜗牛整天把奖杯背在身上,这是为什么呀?(①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点击“唯恐”)“唯恐”是什么意思? “害怕、担心”的意思。)(②担心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老师发现你用了一个词,担心、害怕,文中哪个词告诉你蜗牛担心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唯恐)(点击“唯恐”)
理解“生怕”。白天,蜗牛背着奖杯到处去炫耀,晚上它为什么又要睡在奖杯里?(生怕奖杯被别人偷了去。)(点击“生怕”)“生怕”又是什么意思?(“很害怕”的意思。)
区别“唯恐和生怕”。 “唯恐和生怕”都有害怕的意思,是一对近义词。那么它们在这儿能换位置吗?(能,不能)有人说能,有人说不能,到底能不能,我们一起来看这两个句子,蜗牛唯恐的是什么?(别人不知道它是冠军)生怕的又是什么?(奖杯被偷)你们认为蜗牛更害怕什么?(奖杯被偷)是啊!因为 如果没有了奖杯,就不能证明它是飞行冠军了。那么在这段话中它们能调换吗?(不能)。
c、这真是一只骄傲的蜗牛,请你读出它的骄傲。
2、 同学们,小蜗牛的身体是那样的柔软,那样的小,而从课本42页的插图中,我们看到这只奖杯却是那样的 ——(引导学生说出:那样的大那样的重)有多大?用手比划比划。(师引导学生一起做动作)这么大,这么大。(比划“大”要合适)有多重?背在身上什么感觉?我们一起来背背。哎哟,哎哟,真重啊!
指导朗读。得到奖杯后的蜗牛是既得意又害怕,你能把蜗牛的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大家先由练习朗读第三自然段。刚才很多同学读得很认真,现在谁来试试?够得意,够害怕了吗?谁比他更得意、更害怕些?(一个比一个读得好)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老师也想读一读,愿意给老师一个机会吗?(师读完生鼓掌)谢谢,如果同学们能像老师一样真正走进课文,用心去读书,相信你们读得比老师还要好。谁再来试试?读得真是太好了。让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吧!请大家看着屏幕齐读。(生读)师鼓掌。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好象真的看到蜗牛那又“得意洋洋”又害怕的样子。(共5次)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蜗牛成天背着又大又重的奖杯,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它又有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自学第四自然段,看看你都读懂了什么?
⑴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我读懂了:蜗牛和奖杯粘在一起,一对翅膀退化了。翅膀退化是什么意思?(板书:翅膀退化)还有谁读懂什么了?由于翅膀退化所以蜗牛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板书:→慢慢爬行)
退化就是生物体在进化中,某一部分变小,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没有了翅膀,还有奖杯吗?那有什么呀?(渗透“勉强”)
⑵总结板书,指导朗读。指着板书:从前会飞的蜗牛,获奖后成天背着奖杯到处炫耀,再也不去练习飞行,所以,现在(板书:现在)有力的翅膀退化了(画“↓”),飞行遥遥领先,也变成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画“↓”),你觉得此时的小蜗牛怎样?(好可怜哪!)是啊!刚才还是飞行冠军的蜗牛,现在却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好可怜啊!捧起书,读最后一段话,你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和心情来读呢?(师煽情可怜可悲状——天长日久……)
三、揭示中心,知识拓展:
1、说话训练:哇,好一群伤心的蜗牛,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听到你们的心声,你想对蜗牛说什么呢?(师扮演蜗牛:现在我就是那只再也飞不上天的蜗牛,你想对我说什么?)。 (1、可以用上名人名言。2、可以鼓励蜗牛。3可以告诉蜗牛什么是错误的?该怎么做?)
2、听了同学们对蜗牛说的话,老师也想送给蜗牛两句话。请同学们看: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毛泽东
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 ——莎士比亚
(板书:骄傲使人落后)
总结:是呀,同学们,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得到奖状,得到奖品,也可能会得到奖杯,但是千万不能骄傲,不能像这只蜗牛一样让奖杯阻碍了自己前进。而应该让它成为激励我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拓展延伸
老蜗牛终于讲完了故事,她的眼角留下了无声的泪,而恰在此时,她看到了勤劳的蜜蜂、美丽的蝴蝶、可爱的蜻蜓……又举行了一次飞行比赛。这次是蝴蝶得了冠军,老蜗牛看着高高站在领奖台上的蝴蝶,再看看自己背上的奖杯,老蜗牛想起了很多往事,也有很多话想对蝴蝶说。它会怎样对蝴蝶说呢?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四、指导学生写字。 奖 硬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葫芦娃》是三年级艺术教材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童话王国》中的最后一课,分析教本与教参,上面的要求很简单,第一要求学生能感受和体验动画片中葫芦娃热爱生命、团结勇敢、不怕挫折、不惧邪恶的顽强精神。第二就是制作头饰,进行戏剧表演。教本上也没有太多关于美术方面的内容,只有几张小朋友的照片和一张中国画。在教参中点到葫芦娃七种颜色,然而利用三原色红、黄、蓝调出橙、绿、青、紫四种颜色,我觉得作为美术课这一点很重要。至于学生作业,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只做一个头饰似乎是简单了点。因此,我教材要求和学生特点,对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
二、说教学目标
1、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认识。
2、通过欣赏各种民间葫芦工艺品,让学生体会到中国民间艺术的丰富多样性。
3、以葫芦为雏形,利用彩泥工具用拼接和装饰的方法创作一个葫芦艺术品。
4、能感受和体验动画片体现的热爱生命、团结勇敢、不怕挫折、不惧邪恶的顽强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根据红、黄、蓝三原色调出橙、绿、青、紫。
2、 通过想像,创作葫芦艺术品。
难点:
1、 用黄色与蓝色调出青色与绿的区别。
2、 团结协作创造富有想像力的作品。
四、说教法学法
在整节课的教学环节设计中,我没有把上述目标零碎地、机械地展开,而是把“葫芦娃”的故事情境贯之课尾,我主要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趣的各种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潜移默化地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三大部分
1、七彩的葫芦娃(葫芦娃的色彩)
2、团结的葫芦娃(葫芦娃的精神)
3、神奇的宝葫芦(欣赏和创作)
在第一部分中,主要是解决色彩问题。我设计了“请葫芦”的游戏来进行调色练习,设计此情景是把枯燥的调色练习生动化,情趣化,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投入学习。加上课件学生学得就更加直观形象了,第一个难点也在这里得以功破,橙色、紫色很容易调,青色学生有点弄不清,有这样一句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从表面意思理解,青色肯定是出于蓝色,那调出青色与绿色的区别在哪呢?我分别在青葫芦和绿葫芦上面用一点黄和两点蓝,两点黄和一点蓝出示,学生一看就可得知,调色过程中,黄色多加点就是绿色了,蓝色多加点就是青色了。
最后用自编的儿歌来结束第一部分教学。
“我是色彩小主人, 红橙黄绿青蓝紫, 七种色彩任我调!”
让学生先在心里想一想葫芦娃的故事,感受团结勇敢、不怕邪恶的力量。然后我节取了三小段原影片,有“七心合一”和“七色葫芦山”,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再次感受这其中的情感。随后我进行总结,让他们想一想在自己身边有没有团结起来解决困难的事,学生就讲了,有运动会上团结拔河的小朋友,劳动中不怕困难啊等。在讲述中学生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就是欣赏与创作了。
首先,我用Flash一个神奇的宝葫芦,光彩四射,学生很想知道里面是什么,这就调动了学生欣赏作品的积极主动性了。宝葫芦慢慢的打开,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美妙的音乐,这就是葫芦丝演奏出来的,学生了解了葫芦可以做成工艺品。
其次,欣赏了这么多大量的工艺品,也是为解决第二个难点作辅助的,有了参照想像会更丰富。
在学生创作时,我没有用《葫芦娃》歌曲作为背景音乐,考虑音乐课学生会一直唱,都太熟了,也许会动力不够强,我选择了一首《众人划桨开大船》,“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牢牢抱成团……”这些歌词都是很振奋人心的。学生在这样的音乐中会更有创意。随后全班把自己的作品放在了葫芦展板上,班级就成了一个美丽的葫芦世界。此时我为他们总结到,只要我们团结在一起,就会创造出许多美丽的东西,只要我们一条心,再大的因难也不怕。课的结束我送上五个大字“团结力量大!”在评价过程中,我采用了自评和组评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体验到制作成功的乐趣,成为课堂的主人。
最后,在课堂中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在学的过程中体验美术带来的乐趣,是我每一节课的目标,为着这个目标我在不断努力!我在这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函待改进。
评:
首先,我觉得王丹凤老师这节课是很成功的,她给我的感觉就是:轻松。整堂课下来 ,我始终沉浸在这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我觉得王丹凤老师自身的.素质、基本功非常扎实,她的教态比较的自然,讲课的声调很能吸引住学生注意力。不论从备课,还是从教具准备来看,王丹凤老师她都进行了精心的安排和设计,从课堂教学来看,她能够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来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能很好地把握教材的要求,始终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感受利用各种材料来制作所带来的形式美感,学习制作方法,培养能力为目标,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在课堂上。王丹凤老师以她特有的教学风格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在这样一个轻松、活泼的情境中,学生乐于尝试,不知不觉中学习到了美术的知识和技能,并获得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品尝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我觉得王丹凤老师有一点做的比较好的,就是让学生采用“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当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教师只注重整体而忽略了学生个人感受,使个别学生刚显得比较紧张,不敢发言。同时在捏一捏的活动中可以多花点时间,让学生有多点思考的时间。这样有利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善于思考的能力。总之,这节课很成功,上的很好。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
说教材分析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四组(怎样看问题、想问题单元)里的一篇讲读课文,它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的。课文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吃不着葡萄硬说葡萄酸”,这当然是狐狸闹的笑话。狐狸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得到了心理安慰,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兔子勇于尝试,他们将错过一顿美餐。是啊,没有尝过,怎么能断定葡萄是酸的呢?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亲自体验,勇于尝试,不要光听别人说。
说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年的学习,初步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欲望,爱读、爱说、爱模仿、爱表演、喜欢想象、无所顾及他们的特征,像这种以动物为主人公的课文,尤其喜欢学习。
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把“喜欢阅读”放在(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创设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环境,让每个孩子喜欢阅读,主动阅读,快乐阅读,这是我实施教学的主要目标。为此,我努力营造一种“我努力,我成功!我成功,我快乐!”的氛围,让孩子们在整堂课中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有所“思”,有所“悟”,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享受语文,快乐语文。
说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 懂得做事情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说 。
我着重思考的是怎样让孩子们在兴趣盎然中,通过一定的过程和方法,掌握知识和技能,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基于上述思考,我这样设计本课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一、以趣促智,调动情感
1、谜语激趣,导入课文
孩子们喜欢听谜语吗?通过四个谜语猜出课文中的一群可爱的小动物:小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小孩子最喜欢听故事了,
老师用一句:“秋天到了,葡萄成熟了,发出一阵阵香味,这一群小动物在森林的葡萄架下发生了一件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就是《酸的和甜的》”板书课题。再以“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欣赏动画“从而顺势导入课文。
2、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老师播放动画片,将孩子们带入故事情境中,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欣赏中整体感知课文,继续探究的欲望。
3、适当设问,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看完故事片后,我以“谁最先来到葡萄架下”,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行阅读体验。
二、层层递进,精读感悟
1、感悟狐狸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看完故事片后,我以“谁最先来到葡萄架下”,引出狐狸,引导孩子们观察图画,通过狐狸嘴角的口水得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再利用CAI 课件孩子们生动感知狐狸想吃葡萄的动作。通过学生找出“一会儿﹍一会儿﹍“将这两个动作连成的一句话,让学生练习读,读中感知狐狸摘葡萄的着急与忙碌。当狐狸一颗葡萄也没摘到中孩子们自然而然体验出不同情感,为品读”这葡萄是酸的,不能吃“进行不同情感的阅读体验埋下伏笔。以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闹出的笑话迷惑小松鼠,小兔子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2、感悟小松鼠,小兔子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这一环节我设计师生合作读,在读中感悟小松鼠,小兔子轻信别人,没尝就断定葡萄是酸的,同时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森林中别的动物也想他俩容易相信别人吗?学生自然回答,小猴子不会。从而过渡到第三个环节,
3、感悟小猴子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有意创设语言情境,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才能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特别注意抓住两次对话引导悟读,把小松鼠、小兔子老实、轻信的语气读出来——
小兔子摇摇头说:“我没吃过,可是小松鼠说葡萄很酸。”
小松鼠也摇摇头说:“我没敢尝,狐狸说这葡萄酸得很呢!”
就这样,老师不必多教,让孩子们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交流分享,深层体悟
(1)、理解词语,培养语感
怎样帮助孩子理解词语呢?我采用了英国阅读教学中常用的“阅读预报法”:
读读比比:(每组的第二句话比第一句生动、形象。)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部分。抓住关键词“迫不及待”“大口大口”,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具体、真切地感悟词义,再运用词语进行扩词、说话等练习,以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促进语言的积累,使语言文字的知识性学习更为到位。
(2)、分角色朗读,培养语感
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再一次给孩子们提供读的机会、读的空间,体验读的`快乐、读的成功。让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孩子的口语,会自然地同化并改造孩子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孩子重构语言模式。
酸的和甜的》是一篇以事喻理的课文,孩子们最困难的是难以明白故事的寓意。我的做法是,思考小松鼠和小兔子提出的问题:“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让学生自由畅谈体会,点明现在人们就用“吃不到葡萄葡萄酸“这句话形容像狐狸那样心态的人,并出自伊索寓言《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你想对这些可爱的动物说点什么?
可以激发孩子说话的兴趣,乐于参与活动;将优美词语运用到自己的话语中,语言自然会越来越丰富多彩。
2、在生活中,假如遇到小松鼠,小兔子那样不了解的事,该怎么办?
朗读、讨论、交流,是感悟的基础。如果说让孩子们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是领悟语言文字的过程;如果说让孩子们辩论,是孩子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那么分角色表演就是孩子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当语文学习变成了一次次有趣的活动,在愉悦的活动中,文本内容便悄无声息地走进孩子们的心里。
四、板书设计,破解难点
最后,我采用“图文式”板书,直观的图画吸引孩子的注意,精练的语言破解难点,揭示课文寓意。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桂花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的第11课。课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我”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作者琦君以童年时代的眼光看待事物,反映出纯真的童趣、淳朴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体现在“摇花乐”这一场景之中。文章语言清新,质朴淡雅,情感丰富而真挚,一如桂花,散发着浓浓的思乡怀旧情韵,读后让人回味绵长。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从教材编排上来看,本课是思乡怀乡之作,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根据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感受作者的“摇花乐”。
2、过程方法目标:以插图,引导学生读课文,从中感受“摇花乐”,体会思乡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这句话,体会思乡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教学重点: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三、说教法的选择和学法的指导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采用“以读促讲”的方式,以“读——赏——悟”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赏读文中优美的句子,积累内化。坚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读、自悟的机会,让学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在读中悟法。引导学生采用“自读、自悟、合作讨论、想象、交流”的学习方式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通过动口说、动手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读来训练语言、积累语言、感悟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桂花雨)
这是从天上落下来的雨吗?像什么?有什么感觉?
(由课题联想开去,启发学生想象画面,谈谈感受,带着感受读题目,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也创造了学习情境和氛围,一举两得。)
2、感悟课文
(1)体会“摇花乐”
A、自由默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一找,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作者的摇花乐,把让你体会到摇花乐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还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
(先自由默读,再交流、表演,最后朗读体会)
“摇桂花”对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缠着母亲问:“妈,怎么还不摇桂花嘛!
这下我可乐了,帮着在桂花树下铺竹席,帮着抱桂花树使劲地摇。
桂花纷纷落下,落得我们满头满身,我就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这就是儿童的快乐,只有儿童才能了解,这正是父亲诗中写的那句:细细香风淡淡烟,竟收桂子庆丰年。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想象体会:看着这纷纷落下的桂花雨,你们觉得像什么?这缤纷的花雨落在你的头上,落到你的肩上,落到你的手上……,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B、“摇花乐”都有谁乐?(让学生边读边在旁边作记号,学会带问题读书)
反馈交流,总结:我乐、全家乐、全村乐
C、质疑:桂花开在秋天,为什么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从课文的描述中,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以矛盾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理解母亲对家乡深厚的感情。
D、朗读“摇花乐”深化理解。
(2)感悟思乡情
A、自由读最后两个自然段理解: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母亲为什么这么想?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理解: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我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为什么?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凝聚着母亲的欢乐,母亲的辛劳,也有母亲对家乡深深的思念,通过师生合作说话引导学生体会到这是琦君奶奶对故乡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此时此刻,学生再去读母亲的话,自然会产生深深地情感。
创设情境,引读母亲的话: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再甜不如家乡水,再浓不如家乡情,再好不如家乡人,再香不如家乡桂,所以当作者把杭州的桂花捧给母亲时,母亲深情地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缕缕花香,传悠悠摇花乐,淡淡笔触,抒浓浓思乡情。
B.(学习第六自然段)母亲的这番话,这份情,自然影响了作者,感染了作者,于是每到这个时候,作者就会想起――(童年时代的“揺花乐”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C、同学们知道作者琦君吗?
(她是浙江永嘉人,出生于1918年。)(她是当代女作家。)
(她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是著名词学大家夏承焘先生的学生。)
(琦君是一位高产作家,出版的散文集、小说集和儿童文学作品有30多种。)
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桂花雨》就是作者1962年写的,那年她44岁,此时的她远离家乡,文章流露出的是作者对家乡桂花的热爱和这种浓浓的思乡之情,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
总结:桂花是作者的童年,作者难忘童年的桂花雨,桂花雨中,有甜甜的回忆,桂花雨中,有浓浓的乡情,所以,作者这样写:小时候,……;让我们再一次读出作者内心深处浓浓的情……。
3、布置作业(自由选做)
A、写感言:从作者身上,从这篇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用一两句话写下自己的感想收获。
B、童年是多姿多彩的,像作者一样,学生一定也有印象深刻的事,这里,进行一个拓展练习,引导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并将此练习作为本课的一项作业——小练笔。
五、说板书
这课的板书力求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简单明了。
板书设计:
11、桂花雨
桂花香揺花乐思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