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下册《解决问题》说课稿
推荐度:
小学数学三年级解决问题说课稿
推荐度: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解决问题说课稿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解决问题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解决问题说课稿1
一、教材的解读
1、对教材的理解(“解决问题”)
低段要求:学会从图、文中发现信息,并提出问题,借助加、减、乘、除法的意义,(常用综合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中段要求:能选择相关的信息数据,用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从中渗透分析法。
三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将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现在的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例题的定位
从例2表面呈现的形式来看:左边呈现的是分步计算;右边呈现的是综合计算。在教学时,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由分步到综合,也不能定位为“单纯”地教学“解题方法的"多样化”,这节课的教学应该定位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知识:
①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②知道乘、除法的意义
③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本课任务:
找准问题,收集并选择相关的信息,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在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研究过程的打磨
1、(复习学生已有知识对新课的学习有一定作用)课前是否复习?
最初设计:
用补充信息或补充问题的方式,复习用乘法或除法一步计算解决问题。
问题:
学生感觉枯燥;与例1的联系不够紧密。
解决办法:
1、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2、把旧知的复习揉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
如: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这2题的解决是旧知,同时也是新知学习的思维步骤,是为解决“③每个小圈有多少人?”作铺垫。
2、例题如何呈现?
最初研讨:
方案1:整体呈现——学生找信息较难。
方案2:分步呈现——有利于学生观察;体现出知识的层次性。
问题:
学生找信息时,总想数出一小圈的人数。
解决办法:
让学生找出一眼能看出并能确定的信息。
如:把主题图分步呈现:先出示2大圈的人,每大圈有5小圈;再出示“有60人表演”的信息。让学生观察、找信息。
3、如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会用连除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试教时:
宋老师与我们组的老师同时感觉全过程“扶”得多,“放”得少;教学形式与手段单一;虽关注了说思路,但对“找中间问题”的思维训练给学生的时间与空间都不够。
解决办法:(分4步完成)
1、利用2个信息,解决一步的问题,并列式计算;
2、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用到哪2个信息?再列式计算。(渗透“分析法”解决一步的问题)
3、“要知道每个小圈有多少人?”又该怎么解决呢?请你们试着做一做并同桌交流。(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4、(反馈)学生上台写出结果,并说出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4、如何有效体现解题策略多样化?
试教时:
老师对每个问题、每种方法平均使用力量,甚至把不好说出道理的方法:
60÷5÷2=6(人)多次有意地呈现出来,学生只有挖空心思地去说理,这样人为地增加了难度。
解决办法:
1、以基础方法为主(连除),其他方法为辅。
2、以面向大多学生实际水平为主,兼顾部分优生为辅。
3、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学生没有提到的其他方法,则不用展示。
5、练习形式与手段的选择:
这节课中的练习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求“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而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
试教时:
老师为降低难度,就把3种方法的算式直接都呈现出来,再让学生说每种方法每一步的思路,形式单一,而且学生对第一步到底该解决什么问题是模糊的。
解决办法:
1、明确问题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每辆车每次”的含义(图中“2辆车”属隐含信息),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最后全班交流
2、变形式、手段进行同类题型的练习,抓好切入点
如:(我会连)
①平均每天售出多少张票?2×3
②一共演出了多少场?954÷2÷3
③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954÷2
教师抓好切入点:
1、“954÷2÷3中的2表示什么?3呢?”
2、“平均每场售出多少张票?为什么用两步计算?”
五、听后反思
体会:
2、教师亲和的语气、潇洒的神态、独特地教学风格,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气氛活跃;
3、教师能做到换位思考:精彩的设计,导致学生说理的清晰;
4、教师“扶”“放”到位,能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表达时间与空间,因而学生学得轻松;
5、教师能灵活驾驭课堂,不拘泥教学设计。
个人建议:
1、教师评价语如果更丰富、及时,学生参与率一定会更高;
2、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做到及时反扣,也许效果更好。
解决问题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用百分数解决问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时要教学第93页例3,并进行相关的训练。这是在学过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及一般分数应用题解答方法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深入的拓展应用性学习,可以看作是前段落分数应用题教学的巩固与深化,也可以视为体现数学教学学以致用的重要环节。其内容与实际生活比较切近学也比较容易接受。
2、教学目标:
作为基础性的自然学科,小学数学在一堂课的教学中,必须努力完成知识传导、能力培养、情感激励及其习惯养成等任务。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我设定了如下内容的三维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应用题的类型之一——“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基本题型特点、解题思路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概括总结、实践应用等多种技能。
(2)过程方法目标:教为主导,充分体现教师组织、点拨、合作的角色定位;学为主体,突出培养学生运用已学小数、分数、百分数互化,及一般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温故而知新从而探索新规律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着眼非智力因素培养,使学生感悟到真知来自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学以致用之中有无穷的快乐,从而焕发学生探索规律、获取新知识的热情和兴趣。
3、重点难点:
一堂课教学重点的设定,应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本着突破基本环节的原则设定。作为一种应用类型的例题教学及其训练课,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应是:掌握“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解答思路和运算方法。
而教学难点的设定,则要从“教材”与“学生”两相关联的角度,主要考虑学生“学”的实际来确定,据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应是:帮助学生把握此类应用题“类”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出该类习题中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
本节课教学获得成效的关键,是在引导学生自如地应用旧知识,探索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按照由已知到未知的总体教学思路,拟分环节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铺垫孕伏法: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回顾,既让学生重温分数、百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又为后边教学新课,由“一般分数应用题”到“百分数应用题”,设置类比、迁移的情景。
2、分析讲授法:教者出示例题后,参照一般分数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明确已知、未知数量及其问题,揭示其中等量关系,列算式分步运算并答题。
3、归纳总结法:在讲授例题、直观演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例子”中“得法”,参照以前所学“一般分数应用题”解法,梳理总结“百分数应用题”解答思路及步骤。
4、练习巩固法:在讲解例题,并引导学生总结、从“例子”中得法的基础上,教者及时出举相关同类型基本题目,及其较有难度的变式题目,组织学生及时练习巩固。
三、说学法:
注重学法指导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是有效提高数学教学实效的根本途径,为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拟努力落实学法指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学习方法、养成习惯,并激发学习兴趣。具体说来,主要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法:
1、温故知新法:在复习提问、口答运算、读题列式,做铺垫式练习的基础上,拓展引申出新问题,展示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新思路、获得新知识。
2、自主尝试法:在例题讲解之前,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作尝试式解答。在例题讲解之后,及时让学生进入自我独立解答实践。在总结归纳时,也能多给学生机会。
3、合作探究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观察归纳发现等活动中,注意发挥集体合作学习的威力,充分利用班级优质生源带动全班的探究和学习。
4、课堂演练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尽可能多安排不同形式的学生演算活动,在例题讲解完毕之后集中安排有梯度的课堂练习,组织学生当堂练习,既消化所学新知识、形成能力,又借以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程序是体现教学理念,完成教学目标的载体,本着温故知新、讲练结合、突出重点、自如拓展的基本思想,本节课我计划按照如下几个环节完成:
(一)激情引趣:这是本节课的前奏,让学生在欣赏中静心凝神,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创设一个温馨和谐的情景。
(二)铺垫孕伏:这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又是新课学习前的必要准备。
我先以发问让学生明确这一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百分数”;之后又以继续发问,让学生重温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我接着指出:为了比较数量的大小,常常需要把分数、百分数、小数进行“互化”,随即出示两道互化题目,指名让学生完成口答。接下来我又出示了一组生活中常见的分数计算及应用题目,让学生分析、思考,并指名学生口头列式、上黑板演算,这样既复习旧知识,又为新授课作必要的铺垫引发。
(三)导入新课:我采用题型变换的方式完成,指出“把复习2中的分数转化成百分数,就变成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出示问题,导出新课,并板书课题,以问题情景引出下一环节的学习。
(四)探究新知:
1、出示例4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板演。让学生揭示数量关系,并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解答,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进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弄通学懂。这一环节要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以“学会”取代“教会”,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获取知识,并且激活学生的求知欲。
2、与复习题2相比较,寻找相同点和不同点。在学生顺利完成例4后,及时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例4和复习题2这两种类型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然后指名回答,之后用课件展示比较结果------即相同点:单位“1”相同,解题思路相同。不同点:例4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用百分数表示,而复习 2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用分数表示。这样安排,既突出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又拓展深化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及其口头表达的能力。
3、转换问题启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作答。将例题改编成“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题,引导学生解答。这是例题教学的进一步拓展,它是在刚学过“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后,抓住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作更深入的思考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启迪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所学应用题解答思路、方法作总体上的归纳。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并指名回答之后,展示-------学习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它和以前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是相同的,在解答方法上也是一样的,都是用乘法来计算。在解答时要找准谁是单位“1”的量,谁是百分之几相对应的量。直接用:单位“1”的量×百分之几=百分之几相对应的量 (让学生齐读出来,加深印象。)
(四)巩固练习:做93页“做一做”(一人板演,个别辅导,后集体订正。)基本教学任务完成后,出示练习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使当堂学习的知识及时得以应用。这样既培养学生应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学以致用的意义,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五)总结评价:教者对当堂所学知识、题型特点、解答方法、注意事项等作归纳,对学生表现作出简要评价。并再次展示------学习了“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它和以前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是相同的,在解答方法上也是一样的,都是用乘法来计算。在解答时要找准谁是单位“1”的量,谁是百分之几相对应的量。直接用:
单位“1”的量×百分之几=百分之几相对应的量,让学生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六)拓展延伸:通过组织有难度、有梯度的拔高练习,在分析解答过程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意识,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
(七)作业布置:布置课本练习二十二第2.4题,要求学生课外完成
解决问题说课稿3
说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5和相关的“做一做”。
说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说教学重点: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应用题。
说教学难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确列出比例式。
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经历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2.学法:理解分析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说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
说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复习迁移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2)我们班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3)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4)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水费和用水的吨数。
2.师: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用水,在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用水问题里也藏有数学问题。
二、探索新知,培养能力
1.教学例5
(1)出示挂图:观察画面,说出题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
(3)提出: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
(4)学生试着解答,并汇报解法。
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生1:12.8÷8×10 生2:10÷8×12.8
=1.6×10 =1.25×12.8
=16(元) =16(元)
(5)激励引新
师: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师指出: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引出课题,并板书:用比例解决问题
(6)探讨新知
提出问题,同桌讨论:题目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7)引导生说出等量关系:水费∶吨数=水费∶吨数,然后尝试解答。
板书: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板书计算过程略
(8)概括总结:象这样的题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均可,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
2.变式练习。
师: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
(1)出示条件: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它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
(2)让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改编后的题目。
(3)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编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有改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用的水数为X吨,列出等式是:12.8∶8=19.2∶X
(5)想一想:怎样用比例解决问题?
小结:用比例解决问题,应先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再根据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解方程。
三、说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小黑板出示: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① “照这样计算”就是说( )是一定的。
②( )和( )成( )比例。
③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 )相等。
④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请你列出方程。
2.教科书第60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做完后,讨论并请同学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式?
3.完成练习九第3题。师提醒: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身高和影长成正比例。
四、说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应用题,它的解答步骤是怎样的呢?
五、说课后延伸,深化拓展 。
一条公路全长1500米,一个工程队前3天修了600米,照这样计算,还需要多少天才能把这条公路修好?
解决问题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一节解决问题的应用课,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活现象,感知生活中蕴含的数学信息,并且能够从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运用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从情境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对于学生可能会出错的问题,教学不要急于先提出来,而应该让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再发现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往往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3、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教学重点、难点: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运用恰当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其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通过同一情境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二是让学生学会看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三.让学生能看图提出简单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内容对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来说,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另外,咯市还通过结合"用数学"的教学过程来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教育。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条金,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
2、学法:本节的"用数学"是让学生能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结算出结果.在教学中还应让学生寻找问号的数量时侧重通过计算的出,而不是去数未知数的数量,所以本节的设计意图是在指导学生找出求"一共有多少个珠子"用10个穿一串,能穿几串让学生利用数的组成练习,再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看图提数学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逐步理解接受.
三、教学过程:
(一)处理前置性作业
课前老师给大家留了一个作业,10个小朋友站队,两个人站一排,可以站几排?现在咱们汇报一下,你是怎么想的,用的什么方法,结果是什么?学生汇报。其实,在数学王国里,我们经常遇到这类问题,今天我们就学习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让我们开始我们的数学王国漫游之旅吧。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1、看图找信息,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例7主题图,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找信息,圈数字,读问题,划横线。学生交流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和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在练习本上解答这道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小组内汇报交流自己的做法。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生刚才说的真好。我们利用了画一画、圈一圈和数的组成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3、理解方法、拓展提升。
下面我们想一想:如果5个穿一串,这些珠子能穿几串?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次我们只能用画一画圈一圈的方法,因为不是10个穿一串,所以不能用数的组成来解决这道题了。遇到不同的问题,我们要选择适当的方法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课堂检测
1、课件出示46页做一做。
学生找信息,圈数字,读问题,划横线。学生独立完成,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指导。全班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这道题同学们可以选择直接在饼干图上圈一圈,但是由于饼干图比较复杂,所以圈起来比较麻烦;也可以自己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再圈一圈;当然还可以直接利用数的组成来解答这道题,这样更简便。这道题也告诉我们大家:遇到不同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方法来解决。
2、课件出示47页第2题:8个盒子能装下这些杯子吗?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
(四)课堂小结,谈收获
通过今天我们这节课在数学王国里漫游,发现和解决了许多的数学问题。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谈收获和感受。
(五)拓展问题、课堂延伸
同学们咱们班有41个人,如果我带着大家去春游,10个人坐一辆车,那么我们需要坐几辆车呢?希望大家课下认真动脑筋,好好想一想,我们下节课一起继续探索数学王国里的奥秘。
四、合作探究,体验发现
1.引导学生体验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生观察、探索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从生活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知识的现实性。
3.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小节总结与评价;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穿珠子、装杯子这样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解决这些问题时,要灵活运用数的组成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解决这些问题时,需要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互相启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解决问题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8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4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关系及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好本课知识,必将为学生以后的解决数学问题提高一个阶层。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法、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 注意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难点是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二、说教学理念:
1、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在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建一个发现、探索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去创造。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以学生熟悉的广播操、跑步、相册等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我立足于让学生自主收集、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 以旧引新
这一环节,我从学生熟悉的广播操入手,通过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加深学生对行列的认识,同时也巩固了几个几。
2、注重发现 收集信息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从一个小方阵,很自然地呈现出书本的例题:三个大方阵,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题中所呈现的数学信息,再出示问题,形成一道完整的解决问题。通过例题的分析与解答,旨在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一题多解的思维。当然,此时的教师不是以旁观者的身份在看,而是以合作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此题的教学,意在使部分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理解并能掌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题方法,而其余学生只要掌握自己理解的那种方法即可。
3、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这里我安排了三个练习,第一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题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在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来说说是怎样想的,第三题安排了一题让学生自己来提问,并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你今天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回顾,然后通过数学日记的形式来提出“一家五口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个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这两类两步计算问题的不同有一个初步的比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在两年的新课程数学教学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普遍有所下降,很多的学生拿到题目后,总是很茫然,或是有些学生知道该怎么解决,但让他把想的过程说出来却很困难,那么他还不是真正地懂应该怎么做。拿到这一课时,我问了一些教过老教材的教师,她们认为以前教老教材时,用先提中间问题的方法来教,学生普遍掌握得比较好,思路很清晰。于是在本课中,我借鉴了老教材的一些做法,把传统的方法引进了新课程课堂,在学生把想的过程说出来以后,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一来想给后进的学生一个引领,当然最大的目的还是想把学生混乱的思维整理出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只是想尝试一下。
解决问题说课稿6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用方程解“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文字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一样,本小节的教学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是多少”的解决问题,也是由于分数乘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了扩展,从而产生了新的解决问题。这类解决问题历来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解决问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解决问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学会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并掌握检验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尝试、创新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两种方法解答解决问题的体会,感受获得成功体会的经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有良好的数学情操。
(二)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解决问题,也是由于分数除法意义的扩展,相应的除法的意义的具体含义也有所扩展,而产生新的解决问题。掌握这类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决,是难点所在。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探索发现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让他们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过程,变教为主为学为主,提高获取知识的本领,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并且仍具有好玩、好奇的特征,因此我主要指导学生采取以下的学法,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讨论、思考,自己主动的获取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到学习带来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一)引出新知
第一个环节:复习旧知,促进迁移
该环节主要复习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旧知,为新知的探究铺路搭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如下:
1、解方程
2、出示与例题有关的分数乘法解决问题。学生练习后,提问:这道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用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把谁看作单位“1”?
第二个环节: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对小学生来说,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取新知,就是一种再创造,第二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如下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独立探索
出示例3后,激励: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决这个难题,开始行动吧!先放手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教师提示可根据复习题的数量关系式,用未知数X帮助自己解这道题。
第二层次:合作探索
在学生计算出例3的结果后,再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交流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我做得对吗?存在什么疑问?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画图表示题意,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该环节是学生学习时的难点所在,只有让学生深入理解题意,了解此类题型的结构特征,把握题中所含的数量关系,才能真正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做到举一反三,运用自如。我如此设计,正基于此。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调整的能力。
第三层次:尝试练习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117页的第3题,个别学生板演,教师在学生完成后集体点评,强调学习的难点。
第三个环节:变式练习,巩固深化
练习的设计要抓基础知识与发展创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以达到发展思维,形成技能的目标。在此环节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定位练习。
仿照例3出示类似的两道解决问题,要求学生读题,画图,深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列出数量关系式。强化难点,形成技能。
2、提高题:同来互相编题,互相解答。
通过以上练习,促使学生将新的知识溶入到已有认知结构中,以利于更好的迁移和运用。
第四个环节 课堂作业 反馈信息
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三第4-7题
(三)说“诱思探究”在本节课的具体体现
1、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多次引导学生尝试练习,引导学生把旧知与新知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切实把学生推向学习探索的第一线。体现了“诱思探究”对当代课堂教学的要求。
2、设计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促使知识的形成和内化。教学中,我做到复习铺垫练,新知尝试练,难点强化练,是练习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参与,全员动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得到了落实。
教学追记: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1)的2个问题,本是很清晰的一个教学思路,意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但由于教学时,我对线段图环节的教学引导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有些流于形式,因此学生在等量关系的推导上就未能如教师预计般顺利。下次如果再有类似的教学,我将注重思索如何将题目、线段图和等量关系式三者更有机地结合起来。
解决问题说课稿7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3节《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的第1课时。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材分析与学生现实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在初中数学应用问题中极具代表性,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继续,又是二次函数学习的基础,它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从宏观上来看,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分式方程等知识,感受了方程模型的作用和价值,积累了一些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从微观而言,学生已经学过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作为第3节第一课时承上启下,直接影响后续的学习效果。本节课以实际问题为载体,借助有一定挑战性和思考性的现实问题情境,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研究,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体现数学建模的过程帮助学生增强应用认识。
然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弱,将实际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是我们老师实施教学设计方案不容忽视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根据新课标对方程的具体要求和初三学生的认知的特点,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能够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知道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和关键所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是刻画客观世界的有效模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在实际问题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方程
难点:分析问题寻找等量关系
三、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堂中,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的反思,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其主动的思辨建构起新的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流程
一)课堂结构:
创设情境——互动探究——新知建构——练习巩固——小结提升
一)教学简要过程
1、创设情境
1)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是216cm2,求这个长方体的棱长。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24cm2,两条直角边的差是2cm,求两条直角边长。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外部刺激唤起主体的情感活动时,就更容易成为注意的中心,由此我选了这样的建模较为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探究欲望。
2、互动探究
问题串:
1.通过学生自己独立审题,找寻等量关系:棱长2×6=216cm2
直角边×直角边÷2=24 cm2
2.如何设未知数,列方程?
3.怎样解方程?方程的解是否都符合题意?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使学生感受到,先审清题意,抓准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再设未知数和列方程,有利于理清思路,降低列方程解应用题的难度,从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3、新知构建 例题讲评
例:课本P94,组织员工旅游问题。
这一问题源于生活,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但数量关系较为复杂,所以对题意的理解尤为重要。请学生独立审题,并设计问题:人数会超过30人吗?实际人均费用为多少?实际人均费用,人数与总费用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怎样设未知数,列方程?在层层递进的问题串下帮助学生理清数量之间的关系,突破难点,建立数学模型。得到方程:[800-10(x-30)]x=28000,解方程,并引导到学生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人数多于30人且不超过40人”与“人均旅游费用不得低于500元”。经历审、设、列、解、验、答六环节,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严谨客观的良好思维品质。
4、变式练习
变式:该公司有组织第二批员工到龙湾风景区旅游,并支付给旅社29250元,求该公司第二批参加旅游的员工人数。
初三学生已经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变式练习,类比例题的解题思想方法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5、小结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最后引导学生回顾收获与交流感悟,帮助形成知识体系。
1)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审、设、列、解、验、答。
2)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
提升:某学校会议室的地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比宽多一米,用320块边长为25厘米的正方形瓷砖恰好可将地面铺满。求会议室地面的长和宽。
作业:P99 1、2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构建者。本节课,从审题,到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等一系列活动都从学生实际出发,借助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反思,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让学生最终通过主动的思考建构起新的认知结构。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构思,不到之处请多多指正。
解决问题说课稿8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46页第五单元第一小节6和7的认识及加减法中的用数学部分。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6、7加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教材第一次出现用情景图呈现数学问题的形式,呈现了一个简单求和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确知道两个相关的信息和一个相关的问题,就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材用有层次的三句话: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对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给予指导,引导学生体会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步骤,学习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从整个知识网络来看,它标志着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始,是向后面的文字应用题过度的桥梁。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思,会用6、7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通过学生观察、叙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尝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的重点是用6和7的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其中,正确理解大括号和问号的意义是关键所在。
对于教材重难点的确定,我是通过如下两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
1、从教材知识点分析:6和7的加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它又是进一步学习8和9以及10的加减法的最直接的基础。
2、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分析: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强,通过观察图画,分析并叙述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进而选择正确算法,还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过程。
针对重难点,我打算采取小组合作和用手势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方式加以突破。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数学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学生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了教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整节课以小组竞赛活动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地串了起来,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基础上,采用独立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展示和质疑,使学生亲身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由恰当导入、我能学会、我能合作、我能展示、我能达标这五个环节构成。
在恰当导入环节,针对一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我创设了猜谜语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算算一共有几个苹果开始解决问题的学习。
在我能学会和我能合作这两个环节中,我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开展教学:1、图里有什么?2、怎样解答?3、解答正确吗?我首先把求一共有几个苹果这个问题以图画的形式展现在黑板上,接着让学生认识两个新朋友:大括号和问号,并向学生介绍这两个符号的作用。再引导他们理解大括号和问号合在一起表示的意义,并对着情境图叙述完整的图意,互相反复交流,直至明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在引导学生叙述图意的过程中,其实已孕伏了应用题的结构,即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这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应用题是非常有益的。在学生明确数学问题之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并思考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把自己的想法和身边的同学说一说。在互通知识中,也给每位学生提供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并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做到知识共享。
在此基础上,进入我能展示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展示型练习。我设计了果园、树林、菜园、农场、池塘、舞台等与生活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巩固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最后一个环节是我能达标,主要采用当堂检测的方式来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检测题,基础题是看图解决问题,提高题是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编一道用加法来解决的数学问题。提高题不要求所有同学都会做,允许后三分之一学生只完成基础题。
总之,为了较好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我认真解读教材,针对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确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希望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又培养其数学能力。希望各位领导、老师能多给我提一些宝贵的意见,帮助我成长,相信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克服自己的不足,让自己的课堂真正精彩,让学生真正受益!
解决问题说课稿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
【说教法】
根据以上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选择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演示法。
当学生在口述例1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时,我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配合着先后显示了色彩鲜明的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然后慢慢移动位置使它们合并成一部分,接着闪动其中的20个皮球表示卖给出的个数。这样,使学生清楚地看到皮球的总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的,而卖出的20个是从这两部分的总数里卖出的。通过这样形象生动且富有动感的直观演示,一方面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后面的分析题意寻找中间问题上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比较法。
从解答一步计算应用题到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有一个质的“飞跃”,为了减缓这个学习的“坡度”。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我着重让学生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的异同点。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以及概括能力都比较低,因此这时我没有让学生独立进行比较,而是这样引导他们进行观察的:“同学们,从题目的意思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果从已知条件的个数来比,他们又有什么不同呢?”“而从解决问题的角度看,在复习题里,根据所给的两个已知条件,能不能一步算出还剩多少个皮球?而在例1里,能吗?为什么不能,”这样,学生通过比较系统的观察、分析、比较就能较快地了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同时也促进学生循着一步计算应用题的思路进一步去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能较轻松地找出需要解决的中间问题。这样的教学,不仅分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符合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原则,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3)谈话法。
在把例1和复习题做了比较以后,接着我通过谈话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卖出的20个皮球,是从哪些球里卖出的?”“知道商店里有6个白皮球和18个花皮球,可以求出什么?”“该怎样算?”算出商店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了,再算什么?”这种从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的方法正好适应本班学生中、差生居多的实际情况,学生易于理解,而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得以解决了。
(4)讨论法。
由于考虑到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可能会从问题入手去分析数量关系,进行逆向思考,为了让优生“吃得饱”,于是我便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还有没有别的分析方法?在讨论中,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学习主人,因而大家都能积极地参与,所以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同时,通过讨论你说给我听,我说给你听,又能互相帮助,相互指正。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5)练习法。
练习环节主要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迁移练习重视发挥课本习题的导向作用,即让学生完成第82页的“做一做”和练习二十四的第1、2、3题,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着眼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在练习时,我还注意侧重训练学生能按教师的问话说明分析思路,对于能独立说明分析思路的学生我就通过“说得真好!”“真棒!”“掌声表扬他!”等激励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练习的第2层次则是以竞赛的形式进行深化应用。即组织全班4个学习小组进行自编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竞赛。每组先给基础分100分,然后再对每组轮流提问,每编对一道题再由其他组的学生进行抢答说出具体的解答方法。编对、抢答对就加10分,编得特别好就加20分,编错、抢答错或犯规则扣10分。这种竞赛游戏不仅把新知识的教学推向了更高一个层次,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都能达到各自的最佳发展水平,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与创造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说学法】
我们都知道教法和学法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当今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方法,达到自主学习。因此,针对以上教法的选用和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主要采用“扶放结合法”来进行学法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揭示课题后,我便“放”手让学生自己说说:看到课题后,你想学什么?通过提问再归纳提出教学目标,这样,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了自主意识,初步学会如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而在比较例1与复习题的异同点时,我主要侧重于“扶”。因为二年级小学生经常找不到比较的标准,观察时又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所以我要“扶”着他们分别从3个不同的角度去进行有序的观察、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比较,还学会了学法的迁移。
(3)同样的,在学习从条件入手去寻找中间问题时,也表现为“扶”,即由教师通过谈话一步步启发学生思考、理解,使学生学会如何有目的、有根据地去思考问题,掌握思维的策略,为后面进行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4)而后我便“放”手让学生通过讨论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从问题入手的逆向思考方法,使学生学会如何自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学完新课后,我又“放”手让学生进行质疑问难使学生学会如何自能提出问题。
(6)最后的练习环节也体现了“扶放结合”的原则。比如,在订正时,对于中、差生,我着重“扶着引导他们说出分析思路,而对于优生则“放”手上他们独立说明分析思路。再比如,在编题竞赛中,要求差生可以参照例题编或是由老师“扶”着编,而优生则“放”手独立编,而且要编得快、编得好。
这样一放一扶、一扶一放地指导学生学习,改变以往“一讲到底”、“一刀切”的学习模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二、探求新知
2.利用多媒体教学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20xx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解决问题说课稿10
一、说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解决问题在教材的编排上具有以下几信特点:
1、首先,教材以学校生活泼的内容为素材,展示了实际活动中的计算问题。同时教材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分析,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教材呈现的内容,注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展示了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使学生了解同一问题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法,发展了创新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体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三、说教法
新课标把应用题改成解决问题,并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解决问题与应用题相比更贴近于生活,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学模式,或多个信息中寻找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尝试解决问题,给予学生更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机会,而应用题根据给出的条件、问题,重视分析数量关系。《标准》中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是:“能在教师引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体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为此,我从以下几点努力:
1、从学校生动有趣的广播操比赛情境出发,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现象,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提取出相关的数学信息,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学生只有自己有了内在的疑问,才有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2、体现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多种想法,并借助○片图与算式有机的结合,让学生通过边说边用手势表示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思路,体会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题策略,展示了学生个性化的解题思路。同时,使学生经历了与同体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对多种策略进行优化,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在优化的过程中,无形中构建了数学模型,进一步理解了算式的意义。
3、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如同桌说一说从情境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以及小组中交流各自的不同解题方法等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进行平等对话,进行思维的碰撞,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解决问题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二、说教法
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策略:昨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
板书:画图、列表、倒推、替换
2.提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揭题)
二、新课:
1、出示例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条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提问: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各种假设:
假设10只都是大船
假设10只都是小船
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
2、借助画图,初步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三种假设,下面我们先来研究假设成同一种船的情况。
(1)讨论画图: 如果10只都是大船,那我们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什么策略来推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呢?学生回答:画图
你准备怎么来画呢?引导学生:用简明的符号来表示船和人(出示10只大船图)每只船坐几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研究调整:
发现矛盾引发思考: 问题1:假设10只船都是大船,从图上我们发现什么问题呢?(板书:多出8人)
追问:为什么会多出来呢?
引导学生明确:当我们把10只船都假设成大船时,也就是把一些小船看成了大船;当一只小船被看成大船时,每条船会多出2人,所以会多出8人
借助画图,研究调整:
问题2:那多出8人需要怎样调整?(板书:大船小船)
先想一想,然后再图上画一画。 集体交流:画法,上台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的呢?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调整策略:一条大船调整成一条小船会少了2人,每划去2人就相当于将一只大船替换成了一只小船。多出的8人正好是4个2人,所以要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
3、借助列表,再次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我们借助画图找到了调整的策略,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寻找调整的策略呢?(列表)
(1)观察书上P91页表格,发现什么?
(2)借助表格调整:
填入假设,发现矛盾: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板书少了2人)
引导思考,表格调整: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坐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呢?先想一想,然后在表中填一填。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学生展示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少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做2人,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4.还有其它方法吗?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5、检验结果
想知道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呢?你有办法检验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65+43=42(人) 这是对什么进行检验?如果还需要对船只进行检验怎么办呢? 6+4=10(条)
6、小结策略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1.假设2.调整3.检验)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要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我们可以怎样来假设呢?(学生提出各种假设) 让学生完整说一说,是怎样画图、调整,来推算出结果的)
2. 练一练第2题:
出示题目:估一估:可能会是各几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会出现画图和列表两种,这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列表的方法?
五、小结反思,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巩固提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解决问题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解决问题》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一部分主要是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教材借助比体重的活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分数除法运用问题历来是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在分数乘除法混合问题时,学生难以判断使用乘法还是除法,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能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这类题。
2、通过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线段图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比较,找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区别和联系,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
说教学思路: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导入环节我安排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帮助学生回忆解决方法,并且借助线段图帮助解决,为教学新知识打下基础。然后改变复习题的条件,让学生借助复习题,小组研究解决方法,并引导学生找到等量关系是,引导学生列方程解决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关系式,并且列出方程,解答后一定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然后归纳解题方法,举一反三,试着解决第二个问题,小组里交流,使学生知道,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方程解决比较简便。然后通过适当的练习题加以巩固,学生基本掌握的比较好。
解决问题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们学过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类应用题历来是学生们学习的难点。教材安排仍采用先列方程求解的方法,加强了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的联系,重点帮助学生们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特别是对单位“1”的量的准确分析,明确它是已知还是未知,以此来确定怎样用方程解。此外也加强了方程解与算术除法解的联系,使学生们通过方程解领会此类应用题的特征,学会用算术法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培养学生灵活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发展学生们思维的广度。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分析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
(2)能列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是:能用方程正确解答稍复杂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是:确定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
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
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究、寻求分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2.设计教法体现主体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各抒已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四、说过程
1.复习铺垫(分两个内容)
现价是原价的4/5;男生比女生多1/3;今年比去年少2/5;火车速度比汽车快2/9
让学生来说说等量关系,找一找单位“1”
合唱队有女生30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意图:解决问题中关键是找出题目中关键句的等量关系,因此安排了这一环节,一来是回顾,二来是在这里分散难点,以便在接下来出现一个完整题目,数量关系的分析能较为自然了。
2.教学新知
改例题为男生比女生多1/3,女生有多少人?
(补充)男生比女生少1/3,女生有多少人?
比较的目的:为了让学生明白这里的等量关系不变,变的是其中的已知与未知的量,因此我们仍然可以顺着刚才的.思路,把未知的量设为X,应该说学生是不会有困难的。
例题与补充题的比较是考虑到,比单位“1”多(少)几分之几的区别,数量关系不一样了,其中未知与已知的量是相同的。也可以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决。
解决问题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1单元中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了两个例题,分3课时进行教学,今天我说的是其中的第1课时,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必要的一种思想方法,它是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问题解决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用列表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了解了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系统研究用画图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的过程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比较复杂的面积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材安排的例题,主要是呈现生活情景,提供数学信息,让学生经历画图整理信息的全过程,再通过“寻求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的系列活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画图整理信息的价值,并产生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对本课所研究解决的数学问题,因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虽有一些分析类似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但一般处于无序状态,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目标定位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我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在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②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信息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图形面积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学法:
依据教材编排特点通过学情分析,我准备用以下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探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创设情境迎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需求的支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二)、整理分析主动参与。
数学活动是学生认知的基础,能力形成的温床,新课标也指出,解决问题的活动价值不局限于解决问题,更在于使学生体会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
(三)学以致用,形成策略。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只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得到深化、拓展,才能体会到它的作用和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
三、说教学程序: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预设如下三部分展开学习。
(一)问题导入,激趣引新:
课始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明确本课所学的是什么。接着设计一个游戏环节:一个会变动的长方形,只要你来发令,它就会变大或变小。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直观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变化与它的长、宽变化有关,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尝试,体验策略:
1、教学例1
(1)组织学生观察题目,怎样能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表达得更清楚?引导学生想到画图的策略。
(2)教学怎样画图。学生先试画,接着教师示范画,然后观察所画的图找到这两个长方形之间的关系,最后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
例题的关键是处理好让学生想到画图、画好图、用好图和感受画图的好处。充分突出画示意图对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作用,从而逐步形成主动运用策略的积极心向。
2、教学试一试
(1)此题是例题的一个简单变式,即由长的增加变为宽的减少。在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熟悉画示意图的方法,体验策略的运用过程。
(2)教师引导学生对上面两道题进行比较,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找出思考过程和计算方法上的共同之处,进一步明确解决有关图形问题时,可以用画图的策略。
设计意图:
教师为学生创设充分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经历两次“画图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了用画图的方法整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增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三)、巩固练习,提升策略
1、完成“想想做做”
第1题。此题与例题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要根据假定的变化情况先分别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这里要信任学生,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基于对解决问题策略的已有体验,独立解决问题。
2、完成“想想做做”
第2题。此题不再求原来长方形的面积,而是求长、宽变化后增加的面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正确画出示意图。为了较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我先让学生将此题与刚才一题进行比较:同样是长方形的长、宽变化,它与刚才一题有什么不同?这里突出此题是长方形的长和宽同时在变,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再来画图就容易多了。同时这题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一题多解。要让学生充分利用画好的图仔细观察,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在此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他们结合示意图详细说明是如何计算的。在完成上述几道题目后,让学生对整个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从而再次突出画示意图对解决有关面积问题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感受策略的价值。
3、最后安排了判断练习。
既是对有关面积问题的整理,也是今天所学的画图法的延伸。同时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设计意图:
我准备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通过层层深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课知识,形成技能,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乐趣。
以上只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比较顺利。但有一点是我没有预想到的:有一位学生在解决试一试这题时就出现不同的解法,可见我们老师在备课时应尽可能将会出现的问题都预想到,避免到时出现意外。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做数学的乐趣”
解决问题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首先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这部分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第一课时,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为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而本节课将为我们后面要学习的解决更复杂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人人都要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获得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理念,联系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并有效解决问题。
2、技能目标:让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运用假设策略要理清楚新的数量关系。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将运用启发式教学、复习引导教学、讲授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他们去感悟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妙处。
五、说教学程序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复习铺垫,引入课题
首先,我向学生展示两道关于果汁的问题,这道题目是根据教材中的例题改编过来的。读题并提问:“同学们,你会解决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根据题意分别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提问:“你能说说每一道题目都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式列式计算的吗?(学生积极思考后,回答问题)接着提问:“每一道题目中都有几种类型的杯子?”接着指出:只求一种杯子的容量是比较简单的。
然后,出示例1,先让学生齐读题目,体会和上面两道题目的不同。接着,比较两道题目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审题与表达的能力。根据题目的异同点引出课题,今天就来学习解决这类含有两个未知量的实际问题的策略。通过改编例题也会学生解决例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解决这道题目似乎有些困难,先和学生一起分析一下题意,找出两个数量关系式。
然后让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式再联系以前的知识,讨论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可能有:第一种:列方程,让学生说出怎么设未知数,设小杯的容量是x毫升,则大杯的容量是3x毫升。第二种:画线段图的方法。引导指出一般我们先画单倍量。小杯共9段,大杯共3段。第三种:全部换成小杯,一个大杯就可以换成3个小杯,一共9个小杯。学生只要说出思路即可,然后事实总结三中思路的共同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学生能够发现:都是把两种杯子转化成了一种杯子(小杯)。根据学生们的发现,可以指出:像这样把两个未知量转化成一个未知量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策略假设,运用假设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进一步揭示课题。
接下来,让学生打开课本69页,任选其中的一个思路解决这个问题,填写在书上,并提醒学生要检验。教师巡视,观察并引导学生的解题方法。学生完成后,选择使用列方程和画线段图的学生说说解题过程。因为这两种方法是以前学过的,这节课就一带过过,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解决一个问题有很多方法,起到活跃学生思维的作用。而本节课的重点是第三种思路全都换成小杯,也就是假设全是小杯,需要重点讲解。根据课件辅助教学运用假设全是小杯的`解题思路和过程,提供给学生一种思考过程,因为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请了3位学生按照该思路想一遍,然后再让全班学生想一遍。思路比较明确了,学生比较容易的根据思路列出算式,教师根据学生想法板书解题过程,以及检验过程。学生容易忽略检验的重要性,所以一定要提醒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提问:刚才假设全是小杯解决了这个问题,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假设?让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解决问题,还要多加思考用不同的假设解决问题。学生比较容易想到还可以假设全是大杯。同样,根据课件讲解思考过程,这一遍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说,自己想,独立完成解答。
第二环节:归纳整体,提炼策略
讲完例题后,及时回顾整个例题,总结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步骤,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假设策略。根据刚才解题的过程,一步一步地总结出5个步骤,第一步,分析题意,找到数量关系,发现要求两个未知量,需要使用假设策略。第二步,做出假设,假设全是小杯或假设全是大杯,把两个未知量转化成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问题。第三步,根据假设,调整数量关系,使数量关系变得简单。第四步,列式解答。第五步,检验反思。
第三环节:运用策略,掌握策略
出示练一练,及时巩固新知。练一练是和例题类似的题目,于是我要求学生根据刚才总结的运用假设策略解决问题的5个步骤,去思考并解决这个题目。这道题可能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有些难度,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完成了第一步分析题意,让学生找到数量关系。接下来的4步就由学生独立完成。第2步时提醒学生假设全是什么更方便解题。一些学生会模仿老师的解题步骤完整得做完这一题。这就说明他们学会了运用假设策略。通过本题提问为什么不假设全是桌子,让学生明白在做假设时要选择方便解题的那个假设。
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过假设策略。让学生先回想一下,小学生的联系知识能力并不强,可能不能一下子想出来。于是,教师让学生观察老师想出来的,让他们判断一下是否运用了假设策略,进一步加深对假设策略的理解,同时也培养学生联系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有用新知联系旧知,让自己的知识成为一个体系的意识。
第四环节:运用策略,闯关练习
简单总结一下所学新知,设计三个题目,考察学生掌握情况。题目由易到难,层次分明。第一关,填空题,有一个是看图填空,题目比较简单,学生基本都能通过,这便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了继续闯关的欲望。第二关,稍有难度,但题目中提供了解题思路,根据解题思路,多数学生可以正确解答出来,启发学生课下运用第二种假设解决该题目。第三关,图文题目,先让学生从图中读出有用的信息。然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用奖品激励大家认真完成,并找出运用不同假设策略解决问题并且书写完整和完美的学生,放到展示台上供大家学习。
第四个环节:归纳小结
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进一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两个未知量 假设 一个未知量
复杂 简单
假设全是小杯 分析题意
共有:3 1+6=9(个)
小杯:720 9=80(毫升) 作出假设
大杯:80 3=240(毫升)
检验:80 6+240=720(毫升) 调整关系
80 3=240(毫升)
答:小杯的容量是80毫升,大杯的 列式解答
容量是240毫升。
检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