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与角》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直线与角》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直线与角》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开篇,在此之前,学生习惯于数字运算,从本章开始由数量转入到空间形式,从具体运算转入到逐步进行演绎推理的学习。而本节又是几何教学的入门课,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几何产生兴趣,是学习本节的关键,为今后系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心里准备。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结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许多图形知识,但大都是直观形象的,主要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在本节教学中关于体、面、线、点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的教学也应从直观教育入手,不易较多上升理性认识。因此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深浅尺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生情况。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也正是由代数运算向几何推理过渡的较好时期。在小学学习的有关图形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条件已经具备,因此从本节开始进行几何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我所任教的班级是界首一中开展“现代化小班教育”的远程实验班,通过前阶段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分组讨论的经验,这为我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保障。
三、教学目标。
初一几何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起来,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中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贯彻更为关键。因此,结合本节教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了解体、面、线、点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
(二)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拓展空间观念。了解学习几何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了解几何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集体观念。
四、活动设计。
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更好的得到贯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创新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教学观,采用自学、讨论、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在学生发现问题、思维受阻、缺乏勇气时进行引导。五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回顾、自学、讨论、精讲、练习五个阶段。
(一)回顾内容。
1、本学期前三章知识要点:
第一章 有理数的性质与运算第二章 整式的概念与加减运算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小结:这些知识属于数与式的运算,像这样的知识称为代数知识。
2、在小学里也学习了与图形有关的知识(如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等),像这类与图形有关的知识,我们称为几何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共同探讨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ppt展示展示几种常见几何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口答,教师归纳教师引导 此阶段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体会几何与代数的关系奠定基础。
(二)自学内容。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95页至96页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体面线点的意义。
2、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3、几何学研究物体的哪些性质?
ppt显示自学提纲学生独立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通过此阶段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讨论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
1、交流自学心得。
2、探讨点线面体的关系。
3、体会几何与生活的关系。ppt显示讨论主题学生分组讨论,组长主持,学科代表流动指导,教师巡回辅导 此阶段教学,学生行动、思维都较为活跃,为情感目标的落实提供机会。此时教师应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防止主题偏离。
(四)精讲内容。
结合讨论情况,教师精讲:
1、几何学的起源:几何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介绍欧几里德与《几何原本》。
2、几何学的研究对象: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三种性质。
3、点线面体的关系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4、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5、学习几何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动画展示足球→球体茶杯→圆柱体…利用几何画板的跟踪功能显示点线面体的关系教师结合学生讨论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进行精讲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 在此阶段,结合学生讨论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进行精讲,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从而突出重点。
(五)作业内容。
1、列举出三个你生活中反映点线面体关系的实例。
2、查阅欧几里德与《几何原本》的有关介绍。
3、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几何成就。课外进行,通过图书资料和因特网查阅学生自主进行可分散,可协作 通过学生完成练习,体会几何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通过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成就也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设计说明。
1、板书设计 几 何几何来源于生活……几何研究物体的……点动成线 ……屏幕展示 这样设计便于突出知识目标。
2、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幼芽,关键在于要不断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于一定方法来实现他们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不同要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
3、在教学中,加强几何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也有利于激发学习几何的兴趣。
以上使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直线与角》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的第一课时,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汇报我是如何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两条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和夹角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一直线到另一
直线的角和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及其应用,正确理解夹角公式成立的条件及特殊夹角的求法。能力的培养也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应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和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自学能力。另外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也是这堂课的重要目标。
二、关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这节课所选用的教学内容是:教材中的定义、公式,但例题的选择较课本难度有所加深,这是因为教
材上的例题只是公式的直接应用,通过学生自学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对一般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此,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并着眼于会考与高考的要求,例题的难度有所加深,这样选择教学内容也是与教学目标相符的。
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及其应用,这是因为:
1.《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上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2.数学知识的应用也是会考与高考的要求,因此两条直线夹角公式的应用毫无疑问地成为重点。教学难点是直线L1到L2的角的公式的推导,理由有二:
(1)由于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是带方向的角,这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
(2)在推导直线L1到L2的角的公式的过程中,要进行分类讨论,这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自学辅导的方法进行教学。
自学辅导法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
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自学辅导法的关键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启发要求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理解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关于学法的指导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方法,使他们“会学习”。
这一节课一开始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问,在疑惑不解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并通过自已阅读教材使
疑问逐步解决,这样做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给出例题后,大多数学生能想到利用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来解决,这时要鼓励学生再“尝试”用其它
方法来解,通过尝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广,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方法,并从两条直线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出
发,引出“两条直线所成的角”这一课题。
接着打出投影片①,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图中直线L1与L2所成角的锐角(或直角)θ的大小,并要
求给出θ与直线L1、L2的倾斜角α1、α2之间的关系。图(1)、(2)学生容易观察解决,而图(3)、(4)却无法直接观察出θ的大小,但能确定θ与α1、α2之间的关系,这时老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走上“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正确轨道上。这样设计,使学生目标明确,避免盲目性。
然后老师挂出小黑板,出示问题(1)—(5),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使他们明确直线L1到L2
的角的公式与两直线夹角公式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又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阅读完后先回答问题(1)—(5),这时为了学生对所学公式有较深的理解,先让学生将开始给出的
图(3)、(4)作为课堂练习进行巩固训练,并要两位学生演板,演板后师生共同订正。接着为了使学生对两条直线所成的角有较全面的认识,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各种位置的两条直线所成角的情形,这样的安排也是为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逻辑划分(分类讨论)的思想”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的认识,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精通的目的在于学习”。公式的应用是这节课的重点,在学生把概念和公式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后,
再打出投影片②(例题),例题是根据《会考纲要》中“能用坐标法解决涉及直线的简单应用(如光线的反射问题、有关轴对称和点对称问题)”的要求而选取的。大多数学生可以想到利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来求解,此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对称的角度来思考,又有两种求解方法(见投影片)。
例题讲完后再将问题加以引申,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没有“饥饿感”。
课堂小结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我把这堂课的内容归纳为两个概念、两
个公式和四种情形。然后给出两个思考题(见投影片③)。思考题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正确、周密地思考问题,同时为讲解下一节课作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最后是布置作业,它是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选择的,通过作业的训练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我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两条直线所成的角”中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有关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
老师批评赐教。
《直线与角》说课稿3
《异面直线所成角》是高中数学《立体几何》一章中的第二节《空间两直线》中的重要内容。《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相对独立的一章,而本节内容恰是把平面内的直线扩展为空间任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问题,是培养学生建立空间想象力的关键,下面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说课。
第一方面:教学设计意图: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和一定的作图识图能力,本节教学也要求培养学生对空间两直线所成角这一立体概念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依据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空间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并会作出,求出两异面直线所成角。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识图,作图能力,在习题讲解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发散思维。
3、德育目标: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探求热情和逻辑清晰的辩证主义观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问题中求出异面直线所成角。
第二方面:教法的选定
本节内容作为《立体几何》中两大重要概念之一––––"角"的初次接触,就要求学生能牢固的落实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及作法,并能对具体问题求出所成角,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其空间想象力,根据上述目标要求和学生思维模式缺乏"立体性"这一特点,我采用了"练习教学法",从习题入手,辅以计算机软件,将平面图形"立"起来,为学生创设较好的思维空间,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再利用"问题中心式"教法,提出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这样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方面:学法的指导
要从两个方面教会学生落实本节内容。
1、根据计算机软件所设计的空间几何图形,带领学生去识图,读图,作图,并能依据图形的特点去分析,作出或找出所要求的所成角,从而加强学生的图形空间想象力。
2、找到所求角后,还需指导学生利用逻辑的分析和学过的平面几何知识最终解决问题。
第四方面:教学过程
第一步:采用"温故式导入",提问学生"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掌握,在同学回答的同时,由计算机打出概念,并在重点字"锐角或直角"处闪动,突出重点。
再利用计算机演示空间两异面直线所成角的作法,重点体现选取不同点平移均可。
第二步:进入例题讲解:"如何对具体问题求异面直线所成角呢"
首先,由计算机给出本节第一道例题,及图。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审题,该题为求证"两直线平行"的简单证明题,其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异面直线所成角概念的理解,突出选取"空间任一点平移直线均可"这一原则,为此,特由计算机设计出选取不同点平移的图及证法,再一次强调概念。
然后,进入第二道例题,同样由计算机给出题目和图,该题为"在已知正方体内求两组异面直线所成角问题",不同于前题教法处在于,在教师进行了启发性提问后,由计算机给出3个不同选点,教师让同学自己分析并到前面操作电脑,选取解法,用计算机进行演示,并由学生自己讲解。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解法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对特殊几何体中异面直线所成角问题应以几何体为依托,寻找特殊位置进行平移,并利用三角函数及平面几何知识进行求解"这一结论。
例3的讲解思路及方法同例2相同。
这样,在计算机创设的空间图形效果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自己总结并掌握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方法和规律,从而达到落实知识的目的
接下来,由同学们独立完成一道练习,进一步巩固本节内容。
第三步:总结
总结采取让学生自己总结的方法,对本节内容所涉及如何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方法进行小结,全面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第四步: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回顾本课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练习。
综观本节习题课,作异面直线所成角并求值这一难点的突破,几乎完全采取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本节内容的重点,再配以教师适当的点拔,讲解,达到学生真正扎实的落实本课内容,这样,全面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辅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最大限度的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直线与角》说课稿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界首一中的数学教师张贺,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版数学第一册第四章《直线与角》的第1、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生情况、教学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说明几个方面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初中几何教学的开篇,在此之前,学生习惯于数字运算,从本章开始由数量转入到空间形式,从具体运算转入到逐步进行演绎推理的学习。而本节又是几何教学的入门课,如何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几何产生兴趣,是学习本节的关键,为今后系统学习几何知识做好心里准备。
2、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结合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是本节的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许多图形知识,但大都是直观形象的,主要属于感性认识阶段。在本节教学中关于体、面、线、点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的教学也应从直观教育入手,不易较多上升理性认识。因此如何把握课堂教学深浅尺度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生情况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阶段,也正是由代数运算向几何推理过渡的较好时期。在小学学习的有关图形知识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几何知识的条件已经具备,因此从本节开始进行几何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我所任教的班级是界首一中开展“现代化小班教育”的远程实验班,通过前阶段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具有自学能力和分组讨论的经验,这为我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保障。
三、教学目标
初一几何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素质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结合起来,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节课中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的贯彻更为关键。因此,结合本节教材,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几何研究的对象;了解体、面、线、点以及几何图形、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概念。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拓展空间观念;了解学习几何的方法。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了解几何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唯物主义教育;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集体观念。
四、活动设计
为了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更好的得到贯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根据创新教育、主体教育、成功教育等教学观,采用自学、讨论、精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在学生发现问题、思维受阻、缺乏勇气时进行引导。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回顾、自学、讨论、精讲、练习五个阶段。
1、回顾内容方式师生活动
1)、本学期前三章知识要点:第一章有理数的性质与运算第二章整式的概念与加减运算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与应用
小结:
这些知识属于数与式的运算,像这样的知识称为代数知识。
2)、在小学里也学习了与图形有关的知识(如长方体,正方形,三角形等),像这类与图形有关的知识,我们称为几何知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共同探讨一些简单的几何知识。ppt展示展示几种常见几何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口答,教师归纳教师引导此阶段的教学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为学生体会几何与代数的关系奠定基础。
2、自学内容
方式师生活动
请大家阅读课本第95页至96页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体面线点的意义;
2)、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3)、几何学研究物体的哪些性质?Ppt显示自学提纲学生独立自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通过此阶段的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讨论内容方式师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
1)、交流自学心得
2)、探讨点线面体的关系;
3)、体会几何与生活的关系。Ppt显示讨论主题学生分组讨论,组长主持,学科代表流动指导,教师巡回辅导此阶段教学,学生行动、思维都较为活跃,为情感目标的落实提供机会。此时教师应注意课堂气氛的调节,防止主题偏离。
4、精讲内容
方式师生活动
结合讨论情况,教师精讲:
1)、几何学的起源:几何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介绍欧几里德与《几何原本》
2)、几何学的研究对象:物体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三种性质;
3)、点线面体的关系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4)、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
5)、学习几何的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动画展示足球→球体茶杯→圆柱体…利用几何画板的跟踪功能显示点线面体的关系教师结合学生讨论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进行精讲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例在此阶段,结合学生讨论中存在和发现的问题进行精讲,同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增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从而突出重点。
5、作业内容方式师生活动
1)、列举出三个你生活中反映点线面体关系的实例;
2)、查阅欧几里德与《几何原本》的有关介绍;
3)、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几何成就;课外进行,通过图书资料和因特网查阅学生自主进行可分散,可协作通过学生完成练习,体会几何与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通过了解我国古代数学成就也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六、设计说明
1)、板书设计几何几何来源于生活……几何研究物体的……点动成线……屏幕展示这样设计便于突出知识目标。
2)、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幼芽,关键在于要不断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于一定方法来实现他们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提出不同要求,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
3)、在教学中,加强几何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利用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也有利于激发学习几何的兴趣。以上使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大家!
《直线与角》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两条直线所成的角”的第一课时,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汇报我是如何处理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两条直线所成角的概念和夹角公式的推导方法,掌握一直线到另一直线的角和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及其应用,正确理解夹角公式成立的条件及特殊夹角的求法。能力的培养也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环,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应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和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自学能力。另外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也是这堂课的重要目标。
二.关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处理
这节课所选用的教学内容是:教材中的定义、公式,但例题的选择较课本难度有所加深,这是因为教材上的例题只是公式的直接应用,通过学生自学和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对一般学生来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因此,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并着眼于会考与高考的要求,例题的难度有所加深,这样选择教学内容也是与教学目标相符的。
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及其应用,这是因为:
1.《全日制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上明确规定要求学生“掌握两条直线所成的角”。
2. 数学知识的应用也是会考与高考的要求,因此两条直线夹角公式的应用毫无疑问地成为重点。
教学难点是直线L1到L2的角的公式的推导,理由有二:
1. 由于一条直线到另一条直线的角是带方向的角,这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
2. 在推导直线L1到L2的角的公式的过程中,要进行分类讨论,这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确定
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自学辅导的方法进行教学。
自学辅导法符合教学论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巩固性、可接受性,教学与发展相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等原则;自学辅导法的关键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启发要求学生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理解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关于学法的指导
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好的方法,使他们“会学习”。
这一节课一开始让学生在观察中产生疑问,在疑惑不解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并通过自已阅读教材使疑问逐步解决,这样做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也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给出例题后,大多数学生能想到利用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来解决,这时要鼓励学生再“尝试”用其它方法来解,通过尝试,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广,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关于教学过程的设计
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方法,并从两条直线垂直是两条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出发,引出“两条直线所成的角”这一课题。
接着打出投影片①,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图中直线L1与L2所成角的锐角(或直角)θ的大小,并要求给出θ与直线L1、L2的倾斜角α1、α2之间的关系。图(1)、(2)学生容易观察解决,而图(3)、(4)却无法直接观察出θ的大小 ,但能确定θ与α1、α2之间的关系,这时老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走上“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的正确轨道上。这样设计,使学生目标明确,避免盲目性。
然后老师挂出小黑板,出示问题(1)—(5),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使他们明确直线L1到L2的角的公式与两直线夹角公式的联系与区别。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又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阅读完后先回答问题(1)—(5),这时为了学生对所学公式有较深的理解,先让学生将开始给出的图(3)、(4)作为课堂练习进行巩固训练,并要两位学生演板,演板后师生共同订正。接着为了使学生对两条直线所成的角有较全面的认识,老师与学生共同讨论各种位置的两条直线所成角的情形,这样的安排也是为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掌握“逻辑划分(分类讨论)的思想”而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系统化和网络化的认识,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精通的目的在于学习”。公式的应用是这节课的重点,在学生把概念和公式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后,再打出投影片②(例题),例题是根据《会考纲要》中“能用坐标法解决涉及直线的简单应用(如光线的反射问题、有关轴对称和点对称问题)”的要求而选取的。大多数学生可以想到利用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来求解,此时,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对称的角度来思考,又有两种求解方法(见投影片)。
例题讲完后再将问题加以引申,这样的设计主要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没有“饥饿感”。
课堂小结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我把这堂课的内容归纳为两个概念、两个公式和四种情形。然后给出两个思考题(见投影片③)。思考题的目的是促使学生正确、周密地思考问题,同时为讲解下一节课作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最后是布置作业,它是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选择的,通过作业的训练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我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两条直线所成的角”中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的有关设想,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