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光与影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光与影教案1
教学目标:
1、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能够确定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
2、通过观察、想象,了解不同的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
3、了解平行投影与物体三视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探讨物体在太阳光下所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形状、方向等。会做一个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找出平行投影与视图的关系,以及平行投影与物体三种视图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目标实施过程:
一、投影概念的引入
【学生知识背景】太阳光与影子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影子的有关知识。本节通过众多实例进一步讨论物体在太阳光下所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形状、方向等。
以日晷为例(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定时刻的仪器,它由“晷面”和“晷针”组成。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晷针的影子在晷面上慢慢地移动。以此来显示时刻。)
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壁上留下它的影子,这就是投影现象。
二、做一做:
请学生们事先在家做好实验:
取若干长短不等的小棒及三角形、矩形纸片,观察他们在太阳光下的影子。
实验要求:
1、固定投影面(即影子所在的平面),改变小棒或纸片的摆放位置和方向,它们的影子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2、固定小棒或纸片,改变投影面的摆放位置和方向,它们的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光与影教案2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了解中心投影的含义,体会灯光下物体的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想象,能根据灯光来辨别物体的影子,初步进行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
3.能区别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的投影.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能力.
2.由观察、想象进行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训练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观察、实验、想象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2.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1.通过实践、探索,归纳中心投影的含义.
2.能进行中心投影条件下物体与其投影之间的相互转化.
3.能根据投影判断是平行投影还是中心投影.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实践、探索,归纳中心投影的含义.
2.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的区别.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看过皮影戏吗?你知道什么是皮影戏吗?皮影戏是怎样演出来的呢?
[生]看过.是人们把做成的人物用小棍系起来,然后人们指挥这些人物去做各种动作,并通过灯光把影子映在布景上的一种戏.
[师]对.皮影戏是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戏曲.表演时,用灯光把剪影照射在银幕上,艺人在幕后一边操纵剪影,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光与影教案3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方面: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初步解释影子产生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介绍和欣赏皮影戏,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
科学知识方面:
1. 知道什么是光源。
2. 了解影子产生的条件。
二、教学过程
(一)、猜谜揭题(猜谜引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听好:“你身边有个他,有光看见他。你跑他也跑,你停他也停。”
(影子)。板书
对,光!有光才有影子(板书)光与影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认识光源
1. 说到光,同学们看看,我们教室里有光吗?(日光灯)是的,日光灯发出的光给我们带来了光明,那,你还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呢?(蜡烛.火柴.电筒.太阳.萤火虫……)我们把这些自己会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镜子不是光源。(朗读2遍)
过渡:我们认识了光源,那么光照在物体上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你们想知道吗?先来玩一个游戏。
(三)、影子游戏
1. 观看课件。图中都出现了哪些动物?你们也想玩吗?老鹰.麻雀.青蛙.梅花鹿.鳄鱼.猴子.河马.鹅。表扬同学们观察仔细。
2. 学生玩游戏。抽人到投影机前玩,也可以自己选择有光的地方玩。要求:玩游戏时,仔细观察,也认真思考,怎样使影子看得更清晰。
3. 汇报:游戏时,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或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同学们真能干。从小就学会了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4. 猜影子游戏。让一位同学到屏幕面前,根据影子猜测是什么物体挡光的。
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也是无穷无尽的。在很多年前,人们就以认识知道了影子这一奇特现象,还把它编成了戏剧——皮影。
(四)、探究影子产生的条件
1. 刚才我们完了影子游戏,也欣赏了皮影游戏。那么影子是怎样产生的呢?得有哪些东西才能产生影子?(光.物体.背景墙)板书。
2. 小组讨论:有了这几样东西,该怎么做才能产生影子呢?暂时用你们小组的物体描述影子是怎样产生的。(产生的过程)只用语言叙述,不用物体。
用哪些物体,先怎么做,再怎么做,然后怎么做,就产生了影子。(尽量小组里人人会说)
例如:日光灯照在书本上,桌面上就产生了影子。书本离桌面越近,影子就越小….
3. 抽人描述。
4. 学生根据描述,小组实验。
(五)、欣赏皮影戏,学生自由玩手影游戏
(六)、总结拓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想探究的呢?
板书:
光与影
(照射) (产生)
(不透明)
光与影教案4
教学目标
1.经历实践、探索的过程,了解平行投影的含义,能够确定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
2.会用观察、想像,了解不同时刻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
3. 了解平行投影与物体三种视图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探讨物体在太阳光下所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形状、 方向等。
教学难点 平行投影与物体三种 视图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教学方法 观察实践法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及过程备注
一、创设情境、实例导入
引言:影子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但你知道其中的奥 妙吗?
概念: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壁上留下它的影子,这就是投影现象。
二、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实践:取若干长短 不等的小棒及三角形、矩形纸片,观察它们在太阳光下的影子。
提问:如果改变小棒或纸片 的位置和方向,它们的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概念:太阳光线可以看成平行光线,像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平行投影。
议一议
提出问题:1.在三个不同时刻,同一棵树的影子长度不同,请将它们按拍摄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并说明你的理由 。
2.在同一时刻,大树和小树的影子与它们的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 ?与同伴交流。
学生观察、交流。
做一做
某校墙边有甲、乙两根木杆。
(1)某一时刻甲木杆在阳光下的影子如图4-12所示,你能画出此时乙木杆的影子吗?(用线段表示影子)
在图4-12中,当乙木杆移动到什么位置时,其影子刚好不落在墙上?
(3)在你所画的图形中有相似三角形吗?为什么?
学生画图、实验、观察、探索。
议一议
小亮认为,物 体的主视图实际上就是说物体在某一平行光线下的投影(如图4-13),左视图和俯视图也是如此, 你同意这种看 法吗?先想一想,再 与同伴交流。
学生观察、理解、交流。
三、随堂练习
课本随堂练习
学生观察、画图、合作交流。。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促进大家对内容的理解,本课内容,要体会物体在太阳光下形成的不同影子,在操作中观察不同时刻影子的 方 向和大小变化特征。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4.3 1、2、3 试一试
光与影教案5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要增进学生对光与影现象理解,拓展艺术思维与想象与想像的空间。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猴子捞月》等寓言故事进行戏剧性表演,增进学生对光与影现象理解,拓展艺术思维与想象与想像的空间。
2、欣赏巨石陈图片,学生在交流、探索中了解光和影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发挥想像创造自己的“巨石阵”。
二、教学过程:
1、观看VCD片子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我国古代最具创造性用品——日晷图片或录像资料。
例如,从故宫太和殿前的日晷引入教学,启发学生根据这一古代人的创造展开课题。
2、请学生选择讲述或朗诵自己所熟悉的《猴子捞月》、《月亮走,我也走》等寓言故事及童谣。
3、从这些作品的情节中回忆和感受生活中光与影的现象,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并举例说明。
4、启发学生利用不同的社会资源查找有关金字塔的资料,在班里展示埃及金字塔的图片,利用金字塔的造型用光的不同角度的照射产生的光照效果,讨论光与影的科学问题。
三、教学:
注重对光与影问题在艺术作品表现中应用的讨论,对有新的、特殊见解的同学要及时鼓励,建议大家将自己学习这一课题的感受书写出来,存入自己的艺术挡案夹。
光与影教案6
活动目标:
探索光与影子的关系。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重难点:
理解空间关系、比较和对比、观察。
活动准备:
有Frank Asch编写的《熊的影子》,手电筒,粉笔。
活动过程:
1.幼儿讲《熊的影子》的故事,故事说的是一个熊想要摆脱它的影子。就有关影子的现象,想幼儿提出问题,如:你对影子知道些什么?你在哪里看到过影子?你在什么时间看到影子的?
2.问幼儿是否在教师里看到过影子。问幼儿做些什么才能产生影子。鼓励幼儿尝试他们的想法。为他们提供可能需要的材料,如手电筒等。
3.在晴天,带幼儿到户外,要求他们在地上留下影子。注意幼儿能不能做到。如果幼儿站在一个较大的影子中间,或站在影子的边上,会发生些什么?幼儿是如何变化他们的影子的?他们能否使自己的影子变大、变小、变宽和变窄?要求幼儿用不同的物体产生不同的影子,例如运用伞或书等。注意幼儿是如何改变影子的形状的。
4.要求幼儿两两成对,互相画出柏油场地上对方的影子。每过2—3小时,回到同一个地方,要求幼儿注意影子有没有变化,是大了,还是小了。
5.玩抓影子游戏。以抓人者踩住被抓者的影子作为游戏胜利的规则。用不同的方式制定规则,如抓人者的影子接触被抓者的影子,或用抓人者的手碰被抓者的影子等。
光与影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光影变化,感知光影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2、通过对光影的捕捉、观察、回忆、思考,初步学会用光与影来表现物体,培养综合创作能力。
3、用情用心用美体验光与影,拓展发散思维,绽放充满爱的智慧之光,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运用光影关系,表现身边事物的造型之美。 教学难点:理解、领会光与影的关系,表现出富有情感色彩的光影作品。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学生)16开素描纸一张,铅笔(或彩铅、油画棒)等绘画工具。(教师)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素描灯),16开素描(学生用),8开素描纸一张,铅笔、彩铅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情感升华
(1)布置较暗的空间环境。(将教室窗帘拉上)
(2)播放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黑暗中强光照射的物体,给予学生光的震撼,带来的影的细腻。
问:“你看见了什么?”
感悟:物与影在光的照射下交相辉映、生动演绎?
问:“生活中,影子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呢?”
教师小结:光与影是什么?似母与子之间的默契与感应,是明眸与心灵的互呈表里。她们的相聚是如此的美丽,如此神奇,或冷静的优雅;或和谐高亢的沉静。
(3)揭示课题(板书:《光与影》)。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设计,观看视频,主观感受熟悉而陌生的光,带来光影的震撼与细腻,为后面光影教学、光影创作作情感升华与铺垫。
2、初步感知,体验光影
(1)请一名学生上讲台前当模特,教师用手电筒演示不同光源,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光与影。
问:“在不同角度的光照下,影子有什么变化?” “我们该怎么称呼这些光源?”
教师补充式小结:左侧光源、右侧光源、正面光源、逆光、顶光等。(板书)
(2)感受光影
①展示图片2问:“这是什么?”
②展示图片。
3、强光下的球体石膏像
问:“同样的物体,效果有何不同?” “如此的强光,你看见什么样的对比光线?”
教师补充式小结:只有黑与白,只有黑与亮两种光影。板书:明、暗。
③将教室的窗帘打开,感受光影给予的情境感受。展示图片
4、在弱光环境下,强光照射的物体、正方体石膏像
问:“你看见了什么?” “这时的光影有了什么变化?”(板书:黑、白、灰)
教师小结:有了微弱的环境亮光,霎时有了层次分明的光、影效果,形成了黑白灰的关系,物体有了更明显的立体感。
④展示表现光影步骤图教师边讲解步骤,边在8开素描纸上示范表现球体光影。(用投影仪展示示范过程)
⑤观察比较:没有光影,空间感不明显。教师范作,在光的照射下,物体出现了亮部、暗部和阴影,光影的出现让物体变得更有立体感与空间感。
⑥学生试着在32开素描纸上快速表现球体或正方体黑、白、灰光影。
5、深入探究,解读光影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艺术表现形式下的光影作品
(1)欣赏《衣纹习作》
问:“画家为什么能把衣服的皱褶画得如此有立体感、如此有美感?”
小结:恰到好处地运用黑、白、灰,运用不同方向、粗细、曲直的线条与块面表现丰富的光影效果,把衣纹的质感、空间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除了用黑、白、灰表现光影,还有其他其他方法吗?让我们继续来探究。
(2)展示《草垛》,感受黑、白、灰光影。
(3)展示作品《草垛》,体会画面中炫目的色彩光影。
问:“画面中表现的是什么时候的草垛?你从哪里发现的?草垛和它的影子分别是什么颜色?”剖析光影下的色彩关系(互补色)
小结:莫奈一生中画了很多很多的草垛,画出了草垛在不同时间、不同光线下别样的美。有的灿烂无比、有的冷清孤傲、有的生动活泼?与其说莫奈是在画草垛,不如说是在画自己,画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如光与影,是明眸与心灵的互成表里。
6、启发创作,趣味光影。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光与影。
问:“能感受到图中的光吗?在哪?” “发现影子了吗?抓住她?”
(2)展示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回忆生活中有趣的光与影。 问:“在生活中,你见过神奇而美丽的光影时刻吗?” “因为光影,你曾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吗?” “你利用光影,做过什么有趣或者有意义的事吗?”
7、学生作业,表达创意
(1)表现方式(展示多媒体优秀学生作品):了解表现工具的特性与特点,完美诠释光与影。
(2)作业要求:
①以书本照片为题材,表现光影之美;
②捕捉身边的光影之美,用情用美用心之光大胆地想象与表达生活物象。
③以记忆里美丽的光与影,表现出富有情感色彩的光影作品
光与影教案8
《光与影》教案
一、课题:《光与影》
二、单元:人与自然/第11册第12课
三、类别:造型·表现
四、美术元素:明暗、造型、线条
五、理念:1、教材分析(1)、本课《光与影》,《光与影》教案——何君。首先,让学生了解光与影是什么?其次,通过光与影,物体会出现怎样的效果?最后,如何运用光与影,表现不同的物体。(2)、光与影的相聚是如此的美丽,或显现眩目的色彩,或呈现冷静的优雅,或表现和谐高古的沉静.(3)、光与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六年级学生能做较好的理解,本课教材编写时没有加入太多的专业术语,目的在于从贴近生活的现象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关注自然现象的习惯。2、学情分析:(1)、六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比较强(2)、六年级的学生,观察能力也不错(3)、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对铅笔的掌握,比较自如,线条运用流畅(4)、六年级的学生,会尝试、会创新3、教学思路:(1)、游戏,引出课题(2)、图片欣赏(有影子的图片与无影子的图片;光照射下的桔子图片),了解光与影的相关知识(3)、试一试,从中了解不足之处(4)、继续欣赏图片(大师的素描作品及油画作品)(5)、画一画(6)、评一评
六、教学准备:1、学生:绘画工具(铅笔、橡皮、水彩笔等)2、教师:PPT课件、铅画纸、道具(画圆的步骤)等七、教学目标:1、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在不同的光源下影子的变化,了解光影能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2、.通过引导学生对光与影的观察、回忆、思考,初步学会用光与影来表现物体,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学生综合创作能力。3、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并喜欢光与影,激发创作兴趣,拓展想象空间,教案《《光与影》教案——何君》。4、重点:认识光与影,并用光与影来表现物体5、难点:如何用单色或彩色表现出光与影的效果
八、教学流程:(一)、导入 (2 分钟)1、设计情境: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你现在站在国际舞台上,而周围是一片漆黑。突然,“啪“地一声,你的头顶上,一盏灯亮了。这时,你感觉到一道什么打在你的身上,而你的脚边又出现了一道什么呢?2、教师提问——感觉到什么?看到什么?学生回答——光;影子3、揭示课题《光与影》(设计意图:通过情境想象,引出课题)(二)、正课 ( 18 分钟)1、欣赏图片(有影子和无影子物体)提问:①、发现了什么?②、有影子的给你什么感觉?③、影子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呢?2、欣赏图片(在光照射下的桔子)提问:桔子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总结:亮部、暗部、阴影以及明暗交界线3、欣赏图片(在光照射下的球体)提问:亮部、暗部、阴影以及明暗交界线分别是?4、试一试(学生画一画,教师指导)5、排一排(1)、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排一排教师的绘画步骤(2)、教师根据学生的排序和指导中发现的不足,一并说明绘画的正确方法及步骤6、欣赏作品(达芬奇《衣纹习作》)(1)、教师介绍:这幅作品《衣纹习作》出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画家达芬奇之手。(2)、提问:你对这幅作品有何感受?(3)、总结:大师恰到好处地运用黑、白、灰,把衣纹的质感、空间感表现的淋漓尽致。(4)、这幅素描作品,还给你什么感觉呢?(提示:从色彩上)(5)、总结:素描作品比较单调,但是,画家同样可以运用丰富的色彩,表现出绚丽的光与影的效果。7、欣赏作品(莫奈的油画风景)(1)、提问:给你什么感觉?(2)总结:大师不仅表现出绚丽的色彩,而且通过光与影,增强了物体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光与影的相关知识,从而通过“试一试”环节,认识光影黑白灰,以及通过光与影,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空间感)(三)、创作阶段 (15 分钟)1、作业要求:(1)、用单色或彩色表现——静物、人物、风景(2)、表现出光与影的效果2、作品欣赏(学生欣赏,教师从旁解说)3、画一画(学生绘画,教师从旁指导)(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再“画一画”,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光与影)(四)、评一评 ( 4 分钟)1、学生自评2、学生互评3、教师点评(设计意图:学生学会评价自己以及同学的作品)(五)、课后小结 ( 1 分钟)每位同学都表现的不错,但是,如果线条运用的更流畅一些,那就更好了;如果有更多的同学用彩色表现,那么我们的作业就变得更加得完美了。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加努力!
九、教学评估:(1)、学生是否懂得物体在光与影照射下,出现的亮部、暗部、阴影以及明暗交界线(2)、学生是否能用单色或彩色表现出光与影的效果十、资料:(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的多媒体教学光盘(3)、网址:油画风景作品(4)、网址:简单素描作品
光与影教案9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通过实例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并能体会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实例了解视点、视线、盲区的概念,并能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锻炼学生的运用能力、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既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又发展了他们的合作交流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从熟知的现象进行研究,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使他们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情境,体会视点、视线和盲区的概念,并在生活中应用、
教学难点
体会视点、视线和盲区的含义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意思就是站得高,看到的范围比较大,那么,当你站在楼房的二层时,你能否把一层的景物尽收眼底呢?
[生甲]能、因为站得高,看到的范围就大、
[生乙]不能、因为人的眼睛好比灯光。灯光还有照不到的地方呢,所以我觉得人也有看不到的地方、
[师]究竟谁说的正确呢?我们本节课将进行有关研究、
Ⅱ、新课讲解
1、想一想
小明和小丽到剧场看演出、
(1)坐在二层的小明能看到小丽吗?为什么?
(2)小丽坐在什么位置时,小明才能看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