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教学目标
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整体思路
以“短片”为导入,以“歌唱”为线索,以“情感”为切口,以“言语”为立足点。
五、教学流程
(一)短片导入
1、播放《彩云之南》flash短片,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提问:从这篇文章中,你想学到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总结纠正。)
3、总结补充学生发言,明确本文学习目标:
(1)感受云南歌会的特点;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句;
(3)体会字里行间的情感。
(二)设疑读文,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任务速读文章,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读”更有针对性。)
1、设置问题
(1)你对文中哪些字词存在字音、字义方面的疑问?
(2)速读课文,试着完成表格。(借助多媒体出示表格)
2、读文
3、学生自由回答,师总结归纳。
明确:
1、不仅人在唱,鸟也在唱。
2、唱歌的地点: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点句段,发现文本意味。
1、精读全文,勾画自己觉得有“意思”的句段,并尝试在旁边写些注释。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指导。
3、总结。
(四)透过问题,深入探究。
1、提出问题:
(1)文中写了三个场景的歌唱,且都写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
(2)本文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是不是应该删掉些?
2、同学自由思考后,小组讨论。
3、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4、师简介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解决问题。
总结。明确:
(1)不雷同。三个场景的描写各有侧重。“山野对歌”侧重写人:“山路慢歌”侧重写环境:“山寨传歌”侧重写场面。
(2)第一,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
第二,这是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一个动人的场景。第三,这与“赶马女孩的歌唱”相交映,互为辉映。
(四)联系现实,拓展思维。
1、总结本文。
云南的歌会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意、惬意。唱歌的人是随意、惬意的;唱的地点是随意、惬意的;唱的内容更是随意、惬意的。
2、联系现实。
我们自己的生活随意吗,惬意吗?我们该如何而活?
3、拓展思维。
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感受。
4、师谈认识,升华主题。
(三)作家的“意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此为选入教材时被删掉的文字)
(四)我们该如何而活
四、步骤解说
笔者以“文本细读”的方式仔细研读了《云南的歌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语言点,那就是“意思”一词。在《云南的歌会》中,沈从文先生两处提到“意思”一词。一处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写的也是有意思的);还有一处是第五段“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写的更有意思)。其实,本文在节选时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显然,这里的“意思”应是统领全文的)。由此看来,“意思”俨然就是贯穿全文的关键词。我以为,这是一个极有意思的发现,那么,为什么不以“意思”为主线设计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学设计。
1.发现“意思”:在学生整体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写的这些有意思吗。要求学生静静地默读,用横线划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时,教师及时抓住学生回答的一些语句引导学生进入字里行间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没“意思”:在学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时候,有意识的抛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想让学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读上来,从而达“点”“面”结合的教学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让课堂的线性推进出现转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表层感知进入深层探析。通过讨论,让他们明白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之所以不吝啬自己的笔墨,是因为作家认为“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本文节选自《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引出这段文字,其意在要学生明白沈从文认为“意思”在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然后抓住这个“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义性,引导学生再细读文本,然后从文中去发现作家是如何描述这些“活生生的”“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的。
4.我们该如何而活:设计此问题是想让“语文”贴近生活,走进心灵,关照灵魂,从而让语文教学从言语的层面进入文化的层面。
五、课后反思
一、教学目的:
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四、教法设计:
指导阅读, 在阅读中概括文章内容
五、学法指导:
探究 研读 讨论
六、教具使用:
常规
七、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步骤及内容:
第一课时
1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3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2) 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4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5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2继续学习课文
(1)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2)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3)讨论第四段内容
3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4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5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6讨论问题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7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8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
3.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4.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
以读讲、合作、探讨和学习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ǖ)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 喻:打比方。
忌 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 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 朴:诚实朴素。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提问学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教师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啊,你们都能听出来,说明你们对民歌还比较了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民歌。(教师板书:16 云南的歌会)
二、云南民歌的简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谁?提问学生:(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学习、研讨课文
1、检查预习作业(课文早读课已读)
(1) 抽读课后生字生词。
(2) 解释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2、分组讨论课后练习一。(3分钟时间)
(主要讨论哪三种不同场合,演唱的方式和内容,三种场合的特点,还有三种场合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感兴趣。)板书如下:
三个场合 方式 特 点 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 感受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蓝花花)
山野对歌 提问(猜谜音乐) 才情智力比拼 唱歌人 对少数民
互嘲互赞 族风俗的
其他故事 热爱之情
山路漫歌 自由歌唱 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 盛况空前
民歌课堂 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3、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细细赏析品味。
五、问题研究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他内容,因此一多字用得准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到赞。
六、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七、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一、导入新课。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师生欣赏。
教师讲解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感受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三、听读课文录音,整体感知课文。
(一)听课文录音,理清文章脉络:课文可分几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内容。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二)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三)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
1、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三、教学难点 :
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
本文用两个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 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索精神,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时数:
二课时
六、教具准备:
录音机、课件
七、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
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听课文录音范读,全班齐读
(四)理清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
文的叙述。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板书)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五)再次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板书)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六)小结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
2.课外收集有关云南民歌的音像资料及当地的民歌民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下面就来一个趣味竟猜:请同学们欣赏两个音像片段,猜一猜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白族《五朵金花》)(壮族《刘三姐》)你喜欢这些民歌吗?(喜欢!)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赏析品读课文: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歌唱场面中,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听觉比喻拟人描景,侧重写唱歌的环境,请想想,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关系?(甲生:这是写实。云南确实有如此美丽的风光,所以作者要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乙生: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丙生: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4、赏读村寨传歌
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人多时间长盛装)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板书:点面结合
5、赏读完三个歌唱场面,让我们共同来完成这个表格,以更好的体会各个场面独特的风格。(斜体字部分由学生完成)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唱歌人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三)总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也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现在,就让大家来欣赏英歌舞片段及潮剧片段《桃花过渡》,这些都是我们潮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五)布置作业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