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推荐度:
初中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推荐度:
中学数学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会在一个有括号的算式里,先算括号里的算式的必要性。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加强小组合作。
3.灵活运用所学计算方法解决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
掌握含有括号的`四则运算的顺序。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口算:100+0= 0÷100=
2.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1)80-42+12 480÷60×2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要( )按顺序计算。
(2)75-15×4 40÷4+6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 )法,再算( )法。
(3)(12+4)×2 200÷(40-15)×2
小结:在含有小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 )里面的,再算( )外面的。
3.我们学过的( )、( )、( )、( )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它的运算顺序。(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出示:96÷12+4×2
(1)小组内讨论,说说计算顺序。
(2)汇报讨论结果。(指名说,师板书。)
2.变式:96÷(12+4)×2探究有小括号的计算顺序。
(1)问:如果要求先算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需要在原式里添上什么数学符号?(小组合作探究)
(2)小组合作完成计算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3)点评,明确: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3.介绍中括号“[ ]”,变式:96÷[(12+4)×2]探究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1)认识中括号。
(2)在老师引导下明确运算顺序。
板书:96÷[(12+4)×2]
(1)放手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师巡视辅导。
(2)指名板演后,师生共同订正,明确运算顺序,并在书上找出来齐读两遍。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9页的做一做。
2.一个车间在4月份的前八天生产了320台洗衣机,以后每天生产45台。4月份(按30天计算)共生产洗衣机多少台?(要求列综合算式解答)
四、扩展提高: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1)32×800-400÷25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800-400÷25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800-400÷25先减,再除,最后乘;
(4)32×800-400÷25先乘,再减,最后除。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含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
96÷12+4×2 96÷(12+4)×2 96÷[(12+4)×2]
=8+8 =96÷16×2 =96÷[16×2]
=16 =6×2 =96÷32
=12 =3
小学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XX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运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猜想验证、合作探究,经历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的活动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体验做数学的成功。
3、情感与态度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会从美观和实用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2)学会从全面、周到的角度考虑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探索三角形的边的关系,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
教学准备:
课件、学具袋。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很高兴能认识各位在座的小朋友。我呀,是来自绿影小学的包老师。来之前,我就听说某某学校的小朋友,聪明伶俐,爱动脑筋,是不是这样啊?为了表扬同学们在课堂的表现,老师还特地带来了一些小奖品,瞧,都贴黑板上了。(三张不同颜色的小笑脸)你们喜欢吗?
如果你能答出老师的问题,老师就让你上来任意选一个小奖品。你们想选哪一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如果某个小朋友回答问题特别棒,老师就让你任意选两个。有几种选法?(三种)
教师:真不错,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已经回答出老师的两个问题啦。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课堂上有更好的表现。
一、动手游戏,提出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1号学具袋,看看里面有什么? (三根小棒。)
三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先猜。
教师:光猜可不行,知识是科学,咱们来动手围一围。
学生动手围,集体交流: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
教师请能围成和不能围成的同学分别上来展示一下。
同时板贴:能围成三角形 不能围成三角形
教师小结:随意的给你三根小棒,有的时候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有的时候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看来呀,咱们考虑问题的时候要全面、周到。
提出问题:那么,能围还是不能围,跟三角形的什么有关系呢?
引导学生明白:跟三角形的边有关系。
教师:对,三角形的边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来探究这个问题呀?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让学生收拾好一号学具袋)
设计意图:随意的给学生三根小棒,让学生先猜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通过动手围,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旧知,刺激了学生的思维,更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跟什么有关系,怎么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
1、动手操作。
电脑出示:现有两根小棒,一根长3厘米,一根长6厘米,再配一根多长的小棒,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教师说明操作要求:
(1)从2号学具袋中拿出操作材料(两根小棒、作业纸和实践操作表格);
(2)在作业纸上有不同的线段,请你用两根小棒去围一围,看看是否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至少要和三条不同的线段围一围);
(3)将数据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能围成的用表示,不能围成的用表示。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教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操作结果。
请不同的学生汇报,教师在课件中输入数据和结果。如下图:
设计意图:既然已经知道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与三角形的边有关系,所以教师先给出学生两根6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到,当第三边是几厘米的时候能围成三角形,直观明了,为后面的`探究打好基础。
3、集体探究。
第一层次:发现不能围成的原因。
(1)教师:同学们通过动手实践,发现1厘米的小棒不能围,确定吗?咱们再来验证一下。
课件演示:当三根小棒分别是1厘米、3厘米和6厘米的时候,围不成三角形。
教师:为什么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1+36,所以围不成。
(2)教师:下面我们再来验证一下2厘米。课件演示。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得出:2+36,所以围不成。
(3)教师:3厘米也不能围成,是什么原因呢?课件演示。
提问:它为什么也围不成?你会用一个数学关系式表示出它们的关系吗?
引导学生说出:3+3=6,所以不能围。
(4)提出:1厘米、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都围不成。大家观察这三道算式,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阿?
板书(补上小于等于号):两边之和第三边 不能围成三角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有了操作的初步体验,但是不能围成的原因是什么,却还没有发现。这里,通过课件直观、生动的演示和教师及时的启发、点拨,学生便会很快的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了。
第二个层次:猜想,初步得出三角形边的性质。
教师:两边之和小于或者等于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
学生猜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板贴:两边之和>第三边 能围成三角形?
同时,教师在旁边画上?
初步验证猜想:
教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这需要进行验证。看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
教师指着4厘米,问:当第三根小棒是4厘米的时候,谁能来说一说?
同时课件进行演示,得出:4+36。 课件演示。
教师指着5厘米,问:那5厘米? 得出:5+36
教师点击:那么下面就依次类推了。课件依次出现算式:6+3 7+3 8+3 9+36
设计意图:由于有了两边之和第三边,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个结论作基础,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时候就能围成三角形。这时教师及时说明,这只是猜想,要经过验证才能判断它是否正确。
第三个层次:引发矛盾,突破难点。
教师指着表格,质疑:你们有没有发现问题啊?咱们在动手操作的时候得出9厘米不能围,可是9+36呀,这符合我们刚刚得出的结论啊?
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进行课件演示。
教师:9和3这组的两边之和是大于6,可是它能围成吗?(不能)(课件演示确实不能围成。)
教师:我们再换一组看看,3和6这组的两边之和第三边9比,什么关系?(相等)
教师:那还要看哪一组?(6和9的和与3比)
引导学生明确:只通过一组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全面吗?那应该怎么说?
引导学生得出任意两字。
设计意图:9+36却围不成三角形,这一下就给学生制造出了矛盾冲突,学生就会立刻思索这三边到底还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从而发现只通过一组两边的和来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是不全面的,必须要看三组,这样任意在这里的引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第四个层次:再次验证,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教师:下面我们利用这个结论再来验证一下,这些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都具备这样的关系?每个同学选一个你喜欢的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交流,集体汇报。
教师:在同学们的猜想前面加上任意两字,通过再次验证后,发现它就是一条正确的结论。(教师擦掉?)咱们来一起读一遍。
设计意图:加上任意两字以后,结论是不是就正确了呢?这时,让学生回过头来,再次验证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是不是具备这样的关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理解,也让学生充分经历了猜想验证结论这一科学的学习过程。
第五个层次:找出判断不能围成的简捷方法。
教师:在这些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边中,它们也应该有几组算式?(3组)
那我们在判断它能不能围成的时候,是不是要把三组算式都找出来啊?
引导学生明确:只要找到一组不符合能围成的条件就可以了。
教师:谁能快速地说出10不能围成的原因?
设计意图:怎样最快的找到不能围成的原因,在这里也应该让学生明确。方法最优化应随时有效地渗透在教学环节中。
第六个层次:再次验证任意,将结论从特殊扩大到一般;同时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简单方法。
(1)教师:刚刚咱们是给3厘米和6厘米寻找能围成三角形的第三边,得到这样的结论的。那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
教师演示课件,随意拖拉两次,让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说出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的研究,是从给定的3厘米和6厘米的两边着手的。在这里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将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情况,让学生明白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都有这样的性质。
(2)提出:在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时候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是不是每次都要计算三组啊?
让学生先充分地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因为较小的两边的和都大于最长的边了,那么用最长的边加一条较短的边,就一定大于另一条短边了。所以呢,这要把只要把较小的两条边加起来这一组进行判断,就可以代表三组了。还需要每组都判断吗?
设计意图:我以为,在全体学生都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肯定会有少数学生发现判断能围成三角形的诀窍。教师的设计应当顾及到这样的学生。所以,在这里可以及时地引导全体学生都掌握简单方法。
三、深化认知,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轻松小游戏
教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是棒极了,老师为了表扬大家,给你做个小游戏,想不想啊?
出示:有人说自己步子大,一步能跨两米多,你相信吗?为什么?
请两个学生上来跨一步。
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教师:你能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吗?
课件演示:两腿和地面跨出的距离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教师:可是有个人说,我可以。你们知道是谁吗?
出示姚明图片,身高:226厘米;腿长13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形式解决问题,使学生主动地把本课的知识内容纳入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熏陶学生逐步达到会学数学的境界,并再次向学生渗透看问题要全面的原则。
2、判断:下面哪组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单位:厘米)(有图)
(1)3、4、5 (2)3、3、3 (3)3、3、5 (4)2、6、2
设计意图:这道基础题的练习,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巩固,同时引导学生利用简单方法快速地进行判断。
3、儿童乐园要建一个凉亭,亭子上部是三角形木架,现在已经准备了两根三米长的木料,假如你是设计师,第三根木料会准备多长?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让学生用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并从美观和讲究实用的角度出发,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全课小结,从考虑问题要全面,引出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设计意图: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而言,范围的建立的确是有一定困难的。再次呈现前面的研究表格,这些数据是具体的,教师提出:3.5厘米行吗?3.2呢?3.1呢?3.01呢?不断地向3逼近,学生自然会想到3.0001也是可以的,那该怎样表述呢?比3厘米长已呼之欲出;以此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又必须比9厘米短。这样层层递进的启发引导,发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有机地渗透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培养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多重渠道引导学生创新解题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丰富的逻辑思维能力。
2、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体验数学学习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你能用别的方式来表达下列语句的意思吗?
(1)、男女生人数之比是4:5
生1:男生有4份,女生有5份
师:他解释了4:5的含义,还有吗?
生2:总人数是9份的话,其中男生4份,女生5份,男生和女生相差一份
师:哦,他能看到隐含的条件了
生3:男生和总人数的比是4:9 女生和总人数的比是5:9 相差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1:9
生4: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9,女生占总人数的4/9
(在这位同学回答后,学生的表达一发而不可收拾)
生5:两者相差的人数相当于总人数的1/9
生6: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4/5,女生人数相当于男生人数的1又1/4倍
生7: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4
(到这里同学们似乎有些思维穷尽的样子,但是过了一会小手再次林立)
生7:总人数相当于相差人数的9倍!
生8: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又1/4倍!总人数也是女生人数的1又4/5倍!
师:哇,一句话引来大家这么多不同的表达方法!语文学的真棒!
能不能整理一下有条理一些呢?
生(想了想):每一句话都可以反着说呢!比如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9 可以说成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又1/4倍!所以我想能这样一对一对的整理!
根据学生回答一边板书一边帮助标上序号:1、生3:男生和总人数的比是4:9 女生和总人数的比是5:9 相差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1:9
2、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9 3、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又1/4倍
4、女生占总人数的4/9 5、总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又4/5倍
6、两者相差的人数相当于总人数的1/9 7、总人数相当于相差人数的9倍
8、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1/5 9、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4
(2)、甲数是乙数的3/7
你能有顺序的用更多的表达方法吗?
生:
(呵呵,不用我说各位老师也知道这些小家伙的说法了,我还是接着写我后面的`部分吧!)
二、条条大路通罗马
1、如果老师给你这样一个条件:全班54人 再给你这样一个问题:男生有几人?看看你能用多少种方法解答?
(1)、5分钟内看谁用的方法多
(2)、小组交流,把各种方法尽可能的在小组中就先呈现出来
(3)、汇报:
(各位老师,我打不出来带分数了。只能说明一下:学生在这里总共用了一种13种方法。其中归一方法一种,比例两个,分数方法9种)
师:你们好厉害啊!这么多的方法!将这些方法分分类看?
生:按比例分配(其实是转化成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分数方法、归一方法、比例方法
师:那么你们觉得自己用这些方法解题的时候对应哪一句话来解决的呢?(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解题中的具体思维过程)
师:原来你们孙悟空72变化出来的这每一句话都能得到一种不同的解题思路!
师:在这些解法里头,你们觉得哪一些是比较简单又容易理解的?
生:归一法,正比例,还有还有用第2句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5/9 和第三句总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又1/4倍都比较容易!
2、那么老师如果告诉你的条件是男生比女生多10人,全班有几人,是不是这些转化出来的语句也都能用来解决呢?
生:能!
师:你会先选那些语句来呢?
学生考虑了一下,很快就圈定在语句6和语句7上。
师:你们为什么要选6和7?不首选别的呢?
想一想:为什么在前一次,大家首选了2和3,现在却要首选6和7?
讨论后学生很快再次达成一致:要看条件和问题,找出能表达条件和问题关系的语句来解决问题,就能列出比较简单的算式来。
师:那么用归一和正比例呢?
生:也比较简单,思路上很快就能通达。只要看清相差几份、总数几份就可以了。
师:学习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
(情绪高涨,叫人不得不说:学生真的是很有趣也很善于表达)
生1:我想黄老师是想告诉我们大家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很多,就象从学校到我的家,并不止一条路可以走。你可以走最直最短的那条路,也可以绕个弯从别的地方回到家里。
生2:要走最近的路才好,不要绕来绕去!
学生哈哈哈的笑,我也笑
生3:这个叫做殊途同归!
师:好比喻!我们用归一法能找到回家的路,用正比例也能找到回家的路,用众多的分数方法还是能回到我们的家!
生4:老师我看用条条大路通罗马来形容也可以。
学生鼓掌为他的形容称妙
(于是就有了我这一节练习课的名称《条条大路通罗马》,呵呵)
三、扩展延伸
这么说来,分数应用题、正比例应用题还有归一应用题是一家人了,那么一道分数应用题或者是一道正比例应用题也一定能用其他两重应用题的解题思路来解决的了。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找道归一题或者分数应用题来试试!!
下面是学生从练习册上找的题目:
1、一种钢丝20米重5千克。称得同样重量的一捆钢丝113千克,这捆钢丝长多少米?
学生将解法罗列了以后,共用了两种归一,两种倍比,两种正比例的方法。而且一比较自己很自然的就发现:过去所用的倍比法事实上就是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我在这里不罗嗦啦)
2、一段水渠,已经修了100米,比剩下的多20%,这条水渠全长多少米?
各位知道我们的学生列了多少算式吗?呵呵不说啦!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小学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组合图形,会把组合图形分解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
2,通过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能合理运用“割”“补”方法来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一,复习引入
1,师:大家知道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
师:今天老师是也带来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请看.
(课间出示长,正,平,三,梯)
师:大家知道他们的面积计算公式马吗?
生说公式,同时师课间出示.
师:老师把这些简单的平面图形组合在一起,拼成了生活中的美丽图形,请看!
(课间出示;风筝房屋的侧面七巧板中队旗)
师:你能看到那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同桌之间说说看。
汇报:重点说中队旗分成两个梯形。
引出“组合图形”的定义,课件出示定义。
板书:组合图形
2,寻找身边的组合图形
师: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组合图形,大家找找看。
(教师窗户,防盗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么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的面积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4:房屋侧面
1,先出示没有数字的图形
师:可以直接利用我们学过的面积公式来计算吗?
生:不能
师:那可以怎样计算呢?同桌之间说说看?
汇报:可以分成两个梯形,可以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想法啊?作业纸上又提供的数据,大家在作业纸上分一分,画一画,算一算。
学生做,师巡视指导,搜集作品。,
2,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方法一:转化成三角形+长方形
让学生说一说他的做法,重点问转化成了什么图形?
问:大家看懂了吗?每一步表示什么意思呢?
掌声送回学生一
方法二:转化成两个相同的梯形
(多让其他学生说一说分发)
3,比较两种方法
课件同时出示两种做法
师:刚才这一种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三角形和长方形)这种是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了(两个梯形),虽然方法不一样,但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生:都是把组合图形分成成了已经学过的简单的平面图形。
师:像这种分发在数学上叫分割法。板书:分割法
分割
板书:组合图形简单的平面图形
求和
小结: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把它利用分割法转化成已学过的简单平面图形的面积,再求和。
师:大家会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了吗?那我们就去做一些练习吧。
三:练习
1,“做一做”
在图上加一条变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吗?(发现条件不够)
教授:分割时不能随便分,要根据已知条件来分,这样才能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中队旗
先让同桌讨论方法,比一比谁找到的方法多,然后再作业纸上做一做。
先讲两种分割法,重点讲解“填补法”
师:刚才我们都是用的分割法来求得组合图形的面积,但这位同学的方法有的`不一样了,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长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的想法真独特,想这种方法叫填补法。
板书:填补法
师:我们把组合图形通过填补法转化成简单的平面图形,然后再(求差),就求出了组合图形的面积。
板书:求和
小结:我们在怎么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的?
强调:转化优化
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5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本(试用本)三年级第一学期P54—5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
2、会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在观察、思考、和动手折的过程中,认识和找出对称轴,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4、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数学审美情趣,领会数学美。
5、通过小组协作和交流活动,提高协作学习的意识和研究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按对称轴将轴对称图形画完整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剪刀,彩纸
教学过程:
一、生活经验,引入新知:
1、出示图片
2、问:这些图形美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反馈:它们都是对称图形。
追问:什么叫做对称?
预设:1)左右相等。2)左右图形大小相等、形状相同。……
3、判断:上面的图形是不是从下面剪出的,为什么?
反馈:第一组是,第二组不是,因为第二组图形左右不对称。
总:生活中也有不少对称现象。
4、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图形也是对称的?
生:反馈。
找一找:打开袋子,找一找对称图形。
学生反馈。
预设1:1、3、5、6、7、8
预设2:1、3、5、7、8
2)问:你有办法证明你的猜想吗?
反馈:对折。
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总:像这样对折后,左右两边图形能完全重合的叫做轴对称图形。
出示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巩固新知,认识对称轴:
1、拼一拼:用两个平行四边形平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反馈:
2、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用方格纸判断)
反馈:小火车并不是轴对称图形。松树和五角星是轴对称图形。
问:你是如何用方格纸判断图形是否对称的.?
生:对准图形的顶点判断。然后数方格。
总结:图形对折以后,两边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它的这条折痕所在的直线,我们叫它对称轴(板书)
【策略说明:通过“观察、分类、验证(折)、”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的含义。培养学生探索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三、数对称轴,拓展思维
1、找一找,数一数
交流反馈。
问: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反馈:图形的边越多,对称轴就越多。……
2、做一做: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比一比谁剪的对称轴最多?
【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作业布置:《练习册》P71—72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2条4条0条无数条1条
画轴对称图形要点:先找对称轴,然后找对称点,再连线。
【策略说明:通过欣赏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一个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和谐的对称美,让学生感到轴对称就在我们身边,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
七、总结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体会了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八、作业布置:《练习册》P71—72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2条4条0无数条1条
小学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关键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准单位“1”
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教学课件演示 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 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 出示线段图 【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习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析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长方形纸、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吗?今天我们就利用折纸来学习知识。你能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吗?那么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平均分成三份呢?五份呢?
(1)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自主学习提示
1.利用手中的的`学习纸,涂一涂,算一算,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2.同桌之间说一说彼此的想法。
3.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课本第55页的提示,完成这两个问题。
三、交流释疑
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拿出图(一)来涂一涂。
交流:为什么要这样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还有不同的涂法吗?能根据这个过程列出一个除法算式吗?这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分数除法。(板书)
初探算法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请大家在图(二)的上面涂一涂。
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涂法)同学们是把长方形纸的七分之四平均分成了三份,再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谁能根据这一过程列出一个算式。怎样才能算出得数呢?
观察3和1/3有什么关系,由除以3变成乘3的倒数,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教师出示三组算式)1/3÷5 4/5÷3 1/3÷5
指生演板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根据这三组算式再结合上一道题,你认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
四、实践应用
1、算一算9/10÷30 15/16÷20 14/15÷21 8/9÷6 5/6÷15
2、填一填师:学会了知识就要灵活的运用,这道题你们能填上吗?
学生独立在书上第56页填一填,想一想。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
师:为了使我们的校园更整洁,学校给我们各班划分了卫生区,这一周轮到第一组负责卫生区的卫生,老师想卫生区的四分之三平均分给四个人来负责,你们能算出每个人负责整个卫生区的几分之几吗?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解答。
运用分数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呢。谁能像老师这样来说一说生活中的问题,让大家解决。
五、课堂总结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
六、布置作业:练一练第3、5、6题
小学数学教案8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以小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方法与过程:
通过游戏的方法,对学过的内容加以巩固,并获得取胜策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使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和重要的.,获得良好情感体验。
3、体会数学思想,锻炼思维能力,积累思考经验,开阔眼界。
二、【教学重点】
1、在“堆一堆”和“玩一玩”以小的活动中,积累对图形特征和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
2、能够从游戏中获取数学信息,体会学过的立体图形的特点并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来解决游戏中的问题,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三、【教学难点】
在发现数学信息,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尝试寻找取胜的策略。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游戏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游戏,也许大家可能在游戏中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呢?
(二)游戏一“堆一堆”
1、赛前准备
(1)分组:可以分为几个大组进行比赛。
(2)比赛用品的分发:每组准备相同的几何体。
(3)赛前要检查物品数量与形状。
师:请大家数一数,在小组内说一说,学具中都有哪些好朋友?它们是什么形状?有几个?
2、明确游戏规则
(1)打开书自己阅读游戏规则。
(2)讨论游戏规则中讲了什么。
3、开展比赛,并计时
(1)游戏活动时间5分钟。
(2)教师发出指令,开始游戏。
(3)总结此轮游戏中的经验。
(4)进行第二轮游戏。
(5)再次总结,得出堆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6)进行第三轮游戏,时间可限制在4分钟内。
4、决出胜者。
5、还可以进行全班赛。
6、全班总结交流。
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说一说。
(三)游戏二“玩一玩”
1.游戏前准备
认牌识点数:
(1)抽出其中的几张牌,请学生说出牌面的点数。
(2)尤其是对A的认识,知道A代表1。
2、明确游戏规则
(1)打开书自己阅读游戏规则。
(2)讨论游戏规则中讲了什么。
(3)因为规则比较复杂,教师结合扑克牌做必要提示。
3、教师根据主题进行讲解。
(1)引导学生对游戏中出现的可能性进行思考,并进行判断。
例如:每人的点数已知,现在淘气的点数是8,笑笑的点数是9,淘气不继续摸牌肯定赢不了,所以就要引导学生讨论:淘气摸到几才能获胜?
(2)提醒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计算、思考、判断。
4、小组开展比赛。
(1)分组:可以分为4人小组进行比赛。在明确游戏规则和小组成员后,开始游戏。
(2)教师在各组间巡视,进行帮助指导。
(3)总结此轮游戏中的经验。
(4)进行第二轮游戏。
(5)再次总结,得出堆得又快又好的方法。
(6)根据时间,可以进行第三轮游戏。
(四)全班总结交流。
全班交流,畅谈自己在游戏中的感受和体会,以及游戏中发现的其他问题,或是游戏中要想取胜的“秘诀”等。
(五)课外练习
同学们,这些游戏好玩吗?
回家后可以把这些好玩的游戏介绍给院子里的小朋友或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玩一玩,好吗?
小学数学教案9
一、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例5“商的变化规律”第三个“商不变的规律”。
二、教材分析
“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
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裴老师教学的这一课,是在学生刚刚学习了除数不变,被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和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有了前面学习的基础,学生在语言表述和思维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困难,学习起来比较轻松。
三、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同步性,商不变时,被除数和除数相同的变化情况。
四、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两条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完善了三个规律,使商的变化规律更完整,也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课堂教学的实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规律、总结规律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尝试、交流的过程中,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紧抓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将学生知识、能力有效延伸本课通过研究商不变的规律,在学生初步感知到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的规律基础上,抓住学生这个知识的生长点,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上,延伸学生的知识范围。进而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研究,经历数学规律产生或发现的一般过程。
3、尝试猜测—验证—总结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学会辨证的分析问题本课使学生在平常的口算练习中,根据思考,得出一个初步的推测,这个推测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普遍性都需要进行严格的验证,在验证的过程中,不仅仅使学生学会从广泛的正面举例中证明自己的.推测,还要全面的分析,从相反方面思考举出反例,使得出的结论更加全面、正确。举反例对学生来说是个突破,能用逆向思维分析解决问题,对于学生将来的学习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整节课就在学生不断的猜测—验证—总结结论中,参与了获取知识的过程,尝试了这种数学学习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出示:900÷25=?=36 6000÷125=? = 48让学生口算结果,后面的这道题目由于难度较大,所以学生算不出来,而教师轻易的算了出来,给学生留下悬念。
(二)自主探索,发现规律
1、初步发现规律口算一组:14÷2=7 560÷80=7140÷20=7 5600÷800=7280÷40=7观察这组算式,得出:被除数乘10,2,除以2,除数也跟着变化,而商不变。
2、逐步完善,让学生举例验证我们刚发现的规律询问学生还有别的发现吗?所有的数都符合这一规律吗?突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0是不可以的。
(三)反馈练习,应用规律这一部分分四个层次进行学习。
1、规律的直接应用:第94页第4题:从上到下,根据第1题的商写出下面两题的商.72÷9= 36÷3= 80÷4=720÷90= 360÷30= 800÷40=7200÷900= 3600÷300= 8000÷400=
2、规律的运用增加了难度,让学生体会到应用规律计算的方便:1400000÷200000=
3、通过判断哪个算式的结果与48÷12=4的商相等,说说理由的练习,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①(48÷4)÷(12÷4)②(48*5)÷(12*5)③(48*3)÷(12÷3)④(48÷3)÷(12÷4)
4、考查学生对规律的灵活掌握情况,通过900÷25的题目,让学生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然后化难为易。在这几个巩固反馈中,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
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小学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课本P15页例2,及练习四的6—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应用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解答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
教学难点:
辨析两次判断单位“1”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先说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
2、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应把谁看作单位“1”。
1)香蕉的筐数是苹果的。
2)香蕉的筐数的和苹果的筐数相等。
3)黄牛只数的等于水牛的只数。4)水牛的只数相当于黄牛的。
二、新课学习。
1、出示例2。
2、读题,分析题意。说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明确这是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3、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思考:要画几条线段?5/6和2/3分别是谁的5/6和2/3?单位“1”分别是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图。
4、确定每一步的算法,列式计算。
1)求小华储蓄的钱数怎样想?
思路:根据“小华储蓄的钱数是小亮的5/6,把小亮的钱数看作单位“1”,就是求18的"5/6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列式:
(元)
2)求小新储蓄的钱数怎样想?思路同上。注意认清单位“1”
5、指导列综合算式解答。
6、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和昨天的异同。
7、练习
1)完成课本P15页下的“做一做”。
2)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确定计算方法的。
三、新课小结。
1、分数乘法两步应用题与前一节所学的一步应用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解答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怎样判断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P16练习四6、7。
五、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8—10题。
小学数学教案11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以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
2、熟记1的`乘法口诀。
3、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会用1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复习引入
1、对口令
①教师说算式,学生说口诀。
②教师说口诀,学生说算式。
2、摆小棒,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摆2根,摆3次。
每次摆2根,摆6次。……
3、引入新课。
二、学习例3
1、摆小棒。一根一根地摆,边摆边说,1个1、2个1、……9个1
2、根据摆的情况,说算式。1个1是1、2个1是2、……9个1是9
板书:1×1=1
1×2=2
1×3=3
……
1×9=9
观察算式,你发现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3、编口诀。
①小组活动,你能编出这些乘法的口诀吗?组长记录。
②全班反馈。教师板书: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
一九得九
4、全班交流讨论,说一说如:“一二”是表示什么?“得二”又表示什么?
同桌交流。
5、记口诀。①你怎样记住这些口诀?
②熟记口诀。
三、课堂活动
说算式,对口诀。
1×3————一三得三
……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1的乘法口诀
1×1=1一一得一
1×2=2一二得二
1×3=3一三得三
…………
1×9=9一九得九
小学数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花坛图。
问:你能量出花坛外沿的长度吗?
2、出示大树图。
问:你有办法量出大树干一圈的长度吗?
3、出示飞机图。
问:这个圆的周长如何测量呢?
二、圆周长的公式推导。
1、探索学习。
(1)你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一个圆的周长是多少?
(2)学生各抒己见,分别讨论说出自己的方法:
A、“滚动”--把实物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B、“缠绕”--用绸带缠绕实物圆一周并打开;
C、“折叠”--把圆形纸片对折几次,再进行测量和计算;
用滚动,绳测的方法可测量出圆的周长,但是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出一种求圆周长的普遍规律。
2、动手实践。
(1)4人小组,分别测量学具圆,报出自己量得的直径,周长,并计算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2)引生看表,问你们看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有什么关系?
(3)你有办法验证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吗?
(4)阅读课本P63,介绍圆周率,及介绍祖冲之。
3、解决新问题。
(1)教学例1: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小自行车车轮的直径是50m,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第一个问题:已知d = 20米求:C = ?
根据C =πd
20×3.14=62.8(m)
第二个问题:已知:小自行车d = 50cm
先求小自行车C = ?
50cm=0.5m
c=πd=0.5×3.14=1.57(m)
再求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多少周?
62.8 ÷1.57=40(周)
答:它的周长是62.8米。绕花坛一周车轮大约转动40周。
三、巩固练习。
1、P64“做一做”
2、求下列各题的周长。
练习十五的第1题
四、作业。
练习十五的第5、8题
课后习题
练习十五的第5、8题
小学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让学生在明白“平均分”含义和会平均分的基础上,认识除法,认识除号,了解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运用所学的关于“除法”的知识写出除法算式,以巩固对除法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课前准备】
学生:学具卡片。
教师:例5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这两天我们学习了除法,老师想看看大家学得怎么样,出个题考考大家,你有没有信心应招儿?
二、合作探究。
1、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用卡片摆9÷3=3,然后同一小组里交流所得。
2、把12个卡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摆出来,并列了算式。
3、说出6÷3=2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4、练习:
同组有在一起讨论后,独立完成练习四的7、8、9、10题。
第22页的思考题,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给予帮助。
三、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14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那么,谁能说说,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只是从前让学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高个子"。所以由学生自己引出课题,由自己传授知识。教师在这里扮演疑惑、验证的角色,吸引学生"帮助"教师解惑。)
2.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3.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出示课件)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
生:(惊叹)
(增加知识积累。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家庭状况也并不太好,课外书很少,我预料到不太可能有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让学生通过课件自由选择获得和关注的内容,开阔他们的眼界,教案《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师:怎么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对吗?谁记得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多少?
生:12秒91。
师: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同学们,还有什么事情也让你觉得连1秒钟的时间都非常重要呢?
生: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过介绍,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间让学生也激情澎湃,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也为祖国而骄傲。)
4.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景图,学生又不自主地跟着数数)
(再一次观看动画,让学生刚才散乱的思绪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直观演示"10秒"是怎样数出来的,而且是由学生自觉自愿地数,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的方法。)
生:(抢答)10秒。
师: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在给同学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指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拿出你的钟表来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学生活动)
(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会拨、会认、会出题,充分认识几秒。学生在这时候争先恐后,十分高兴。手中的学具钟表可以拨时间,闹表可以计算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5.教学1分=60秒。
师:有没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学?
生:没有。
师:同学们真棒!这样的题目太简单了是吧?
生:是。
师: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道难些的题,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主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小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表,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1分=秒)
师:谁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报告一下?
生: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
生:它们之间的进率是60。
生:秒针走一圈是60个小格,是60秒,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师: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师:老师也观察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课件,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移动一个小格)
师:真的是这样啊,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
(板书:60)
生:(齐读)1分=60秒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连这么难的问题也能研究出来,真棒!既然1分等于60秒,那平常我们说的半分钟就是多少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而得出结论,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要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组汇报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意识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当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上。)
6.体验1分的长短。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师:1分钟呢?
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习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师:(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自由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写了35个字。
生: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小学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式来计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将表内除法列成竖式来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抽背乘法口诀。
师:二年级时我们学习了乘法口诀,能流利地背下来吗?现在老师抽查一些同学,看看背得怎么样?
2、口算。
师:乘法口诀是我们学习乘法、除法计算的基础,孩子们一定要熟记于心。现在我们就运用乘法口诀来口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口算题)
师:先计算,再说出你用的是那句口诀。(开火车)
3、复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以口算题最后一道除法算式举例。72÷8=9举例
师:同学们看,在72÷8=9这道除法算式中,72叫做什么?8叫做什么?9呢?(课件出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二、探究新知
1、分析例1题意,列式解答。
师:孩子们,快乐的节日里,总是有鲜花的陪伴。丽丽班要开联欢会,她们要去搬鲜花布置会场,我们看看她们搬了多少盆花?怎样去布置会场?请看老师给你们带来的一段动画。(课件出示例1)
师:这道题目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在草稿本上列式计算。(生在草稿本上做)
师:怎样列式?为什么这样列式?
15÷5=3(组),因为题目是求15里面有几个5,所以用除法算式解答。[学生汇报。根据汇报板书15÷5=3(组)]
2、学习除法竖式的书写。
师:孩子们,老师在这要告诉你们的是:除法像加法、减法一样,也能列成竖式来计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板书课题: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不过,除法竖式有些特别。想知道怎样列除法竖式吗?我们接着看动画。(课件出示竖式的写法。)
师:你学到了什么?应该怎样列除法竖式呢?在小组里说一说。(小组交流2分钟)
师:哪个组愿意上来教教大家列除法竖式?(请一组学生上来,有的拿话筒说,有的板书,配合列出除法竖式)
3、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名称及所表示的意义。
师:集体的力量就是强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写出了除法竖式。在这个竖式中,15叫做什么?(板书:被除数)它在这道题目中表示什么?(花的总盆数)5叫做什么?(板书:除数)它表示什么?(每组的盆数)3叫做什么?(板书:商)它又表示什么?(摆的组数)3要对齐被除数的哪一位?(个位)为什么?(它表示15里面有3个5,而不是30个5)被除数下面的15怎么来的?(板书:5和3的乘积)它要和被除数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它表示每组摆5盆,3组一共摆了15盆花。最下面的0怎么来的?(被除数15减去5和3的乘积15所得的0,它表示这15盆花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4、正确书写除法竖式。
师:你们想不想动笔写写除法竖式?来,拿出草稿本,跟着老师在练习本格子上规范地写一遍。(师用练习本带领孩子们一起写一遍,强调格式。)
三、巩固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16÷4 27÷3
师:会写除法竖式了吗?到底会不会呢?我们来做两道题检验一下。(先在草稿本上做,再指名板演。)
师:很多同学都做完了,停笔。现在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一做,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做的对不对?书写除法竖式的顺序对不对?
师:检查一下自己做的,看看做对了吗?
2、下面各题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师:很多同学都说自己会了,但我想其中肯定还有一些小马虎不会做。你们看,这是3位同学做的题,当中就有一些小马虎,我们一起帮帮他们。
课件出示题目,先判断对错,再在草稿本上改正错题。组长检查批改,帮助不会做的同学。
3、把下面的竖式补充完整。
师:知道了除法算式当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我们基本上能正确地列出除法竖式,可如果除法竖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没有完整地告诉我们,你能根据其他条件将竖式补充完整吗?试试看吧。
课件出示题目。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