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度:
小学语文课本《白杨》教学设计
推荐度:
白杨礼赞读后感
推荐度:
白杨礼赞读后感600字
推荐度:
《白杨礼赞》读后感600字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白杨》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同学们,昨天我们初步学习了白杨,这篇课文向我们讲了意见什麽事?(一位鲁客在列车上给孩子介绍白杨,并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愿),他的心愿是神末,它又是如何表白的呢,.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重点.
一、找出爸爸的话
1.指名朗读14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白杨的天性,树干挺直,
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说明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
(适应性强。不择地域范围广“哪儿……哪儿……”“很快)
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
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更有力地说了白杨顽强的品格。“不管……不管……总是……”)
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二、领会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6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6小节:
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8小节,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8小节。
三、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老师,辛勤的园丁)
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他们知道是谁呀?(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
四、布置作业
1、造句:
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白杨》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目标还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教《白杨》一课时,设计了“质疑──解疑──精读”三个主要环节,就是力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同时语文课程标准又为语文教学指出了一条很好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多积累,引导学生重感悟、重内化,重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深刻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学生对西部大开发的情况了解甚微,所以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个难点。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的情况分析,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抓住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小组交流、观看录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爸爸的话,从中了解到爸爸介绍白杨的三个特点。
3、技术准备:
本教学活动策划是以文本资源(教材)为主,同时积极利用课外资料和电教多媒体平台进行有机地整合,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⑴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了解戈壁环境的恶劣,来进一步感悟白杨在环境极其恶劣的戈壁滩上还生长的高大挺秀,说明白杨的适应性和生命力极强。
⑵充分利用课外资料,使学生了解新疆的过去,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从而更好的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决心。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的研究说明:
⑴在讲课之前,请学生了解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
⑵通过收听广播、看报、上网等途径查阅有关新疆和西部大开发的资料。
⑶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便有效的帮助学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这是一篇借物写人的文章,作者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是写人,是赞美边疆的建设者们。作者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赞扬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这是文章的一条明线。然后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新疆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对下一代的希望。
⑵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⑴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引疑推导法;情感体验法。
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悟爸爸的言行和心理活动,体会作者热情歌颂建设者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的三个特点,通过感悟人物的言行和心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爸爸两次陷入沉思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在一辆开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同学们,你们见过戈壁吗?让我们亲眼目睹戈壁滩的景象。
(出示录像)
2、提问:
你有什么感受?(荒凉,没有生机)你来读一读书上描写戈壁的段落。
指名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
1、师:戈壁滩上的卫士指的是什么?(白杨树)白杨树有什么特点?默读课文,用概括性的词语写在书上。
(高大挺秀、易种植、适应性强。)
投影出示爸爸说的话,学生看投影读出白杨树的特点。
你都知道哪有白杨树?读出适应性强的特点。
指名读。
2、白杨树在恶劣的环境下是怎样生存的?(看白杨在恶劣环境中生长的一段录像)这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品格。)
3、齐读这段话,师:这段话是谁说的?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
4、师:爸爸是在介绍白杨树,也是在表白自己,这是孩子们所不能理解的,孩子们知道什么?找有关的句子读读。(投影出示)
⑴讨论:孩子们不知道什么?
⑵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做什么工作?
(只有爸爸……还有……)
⑶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上学?
⑷他们知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地方?
⑸你对新疆了解多少?
师小结:新疆是个干旱少雨、沙漠面积较大的地方,为了改变新疆的面貌,有许许多多的建设者扎根新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
5、爸爸在表白什么呢?
(自己也像白杨一样,扎根新疆,建设新疆,想让孩子做建设新疆的小白杨,自己做大白杨。)
6、师:是的,在千千万万个像爸爸、妈妈这样的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把茫茫的大戈壁变成了一片片的绿洲。
(投影)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让学生小组交流,想一想孩子们不知道什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7、配乐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投影配乐)
师: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爸爸又陷入沉思,课文中两次写爸爸陷入沉思,联系上下文想象爸爸这两次陷入沉思在想什么?
(一次:想自己,想过去;二次:想过去,想未来。)
师:突然他们的嘴角浮出一丝微笑,为什么?这又说明什么?
(未来新疆建设者正在成长,后继有人。)
8、学习这篇课文的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学习白杨树,学习建设者。)
师小结:白杨树的品格也正是建设者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使学生对那种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9、结合板书小结:
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设计意图: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三、布置作业
收听广播或者收看电视了解西部大开发情况。
【板书设计】
写物:高大挺秀生命力强小树成长
喻人:扎根边疆不畏艰苦后继有人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学生自我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默读速度提高了,与此同时,概括能力也随之提高。
⑵小组内部评价:
在小组活动中,通过讨论、交流我们了解了白杨的特点,使我们觉得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朗读体会爸爸的心愿,使我们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⑶教师评价:
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有更深的感受,阅读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了。
⑷家长评价:
家长通过参与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发现学生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了。
2、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⑴教师自我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情昂扬,我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了“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⑵学生进行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出白杨精神的可贵,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了“引疑推导法”,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我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态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我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的品质。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课前准备】
1、组织学生上网查阅新疆建设者的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2、欣赏、学唱歌曲《小白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发情感
1、出示课件,戈壁滩上的白杨树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2、音乐《小白杨》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罗喂,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
3、师:亲爱的同学们,在我国的西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一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今天我们就和现代作家袁鹰一起来欣赏戈壁滩上的白杨。(板书:白杨 作者袁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件。配乐朗读《白杨》(学生带着情感听,将生字新词及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画记号)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生字:晰 伞 抚 绍 疆 陷
新词: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陷入、浑黄一体
区别“分辩”与“分辨” 。齐读课文中的注释②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
3、师,同学们,刚才大家带着深厚的感情听了课文配乐朗读,并学会了生字新词,能谈谈你的印象吗?
生1、白杨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大戈壁上顽强的生长,它的生命力太顽强了!
生2、无论遇到自动样的艰难险阻,白杨树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老师,我还发现作家袁鹰表面上是在写白杨,其实他是在写人,就像我们以前所学过的课文《落花生》一样……
生4……
4、师:听了同学们的交流,老师真是太高兴了,从大家的交流中我看到同学的学习是多么的专心啊!
三、再读课文,深化认知
1、出示课件:大戈壁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2、师:这就是茫茫的大戈壁。谁能在课文中找出描写大戈壁的句子来?
生“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线并不那么清晰,都浑黄一体。”
3、齐读这段话。师:在读这段话时,你读出了什么味儿?
生1、这段话形象的写出了大戈壁环境十分恶劣。
生2、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结合课件重点理解:浑黄一体
4、出示课件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
5、师,看着窗外不时闪过一棵高大清秀的白杨,兄妹俩发生了一场小小的争辩。他们是在争论的?
6、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9自然段。
重点理解“高大挺秀”和比喻句“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四、重点品读,体会情感
1、师:孩子们小小的争论引起了爸爸沉思,“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那么,爸爸是怎样评价白杨树的呢?
2、重点朗读第12节爸爸对白杨的评价。
出示:“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也不动摇。”
①指名朗读;②教师范读;③全班齐读。
3、师:从爸爸的这段话中,你们又体会到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生1、我看出白杨树的高大挺秀,“它从来就这么直”。
生2、白杨树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生3、白杨树生长的范围很广,“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4、老师,我想爸爸的这段话表面上似乎是在写白杨,实际上他是在告诫孩子们要做像白杨那样的人。
4、师:同学说的都不错,特别是刚才的这位同学体会真是太深刻了。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13节: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①指导学生理解这一设问句。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那段话。
……
五、激情阅读,升华情感
1、指导朗读:
【男女生轮读】
片断一:“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片断二:“在通往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的.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2、教师激情简介“新疆建设兵团”。……
3、指导学生感悟
“许许多多的白杨树”,那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使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
4、师:爸爸“他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你们明白了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心迹?
生1:看到白杨树,爸爸更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决心。
生2:爸爸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像老一辈的建设者一样,将来为建设祖国的边疆做出自己的贡献。
生3:孩子的爸爸可以是在呼吁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5、师:课文中写道,“现在呢,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你能说说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你又从中懂得了什么?
生1:做人,就应该像白杨树那样,“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2:做人,就应该不怕困难,无论遇到任何艰难险阻,都要“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生3:做人,就应该不计名利,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
6、欣赏品味
1、出示重点句:
“突然,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到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①品味:“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他的嘴上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爸爸的嘴上为什么又浮出了一丝微笑?(“现在呢,孩子们又多了些知识。”“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
②理解:“高大的白杨树”和“几棵小树”分别比喻什么?
③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师: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错物喻人,托物言志。爸爸自己已经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像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这句话反映了老一辈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指导情感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六、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小练笔。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2、情感朗读、背诵爸爸赞扬白杨的那段话。
3、音乐《小白杨》。
附:板书设计
借物———————————————→喻人
↓ ↓
高大挺秀(大戈壁 卫士) 扎根边疆
5、白杨 生命力强(哪儿……哪儿) 爸爸 建设边疆
(袁鹰) 强不屈(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私奉献 ↑ ↑
语文五年级下册《白杨》教学设计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孩子
教学要求:
1、能读通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崇高品质。
3、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些方法,养成自于学习的习惯。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歌曲《小白杨》录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准备,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小白杨》
一首熟悉的《小白杨》是不是又一次把我们心中那棵挺秀的白杨树呈现在了眼前。下面,同学们把书打开,我们继续来学习《白杨》。
二、默读课文,揭示目标。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沉思”这个词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想想“沉思”是什么意思?找出爸爸神情变化的过程。 学生边回答老师依次出示:出神……
小结:爸爸先是出神,接着是微笑,再接着是变得严肃起来,然后是陷入沉思,最后又浮起微笑,这就是爸爸的神情变化。
三、细读课文,体会含义。
l、首先我们来讨论,爸爸为什么出神。自由读课文的第1――4
节,想想看,能回答吗?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2、爸爸为什么微笑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4至12节,然后我们互相交流。 (一人读哥哥的话,一人读妹妹的话,一人读爸爸的话,一人读叙述人的话、)
指名读。
3、爸爸的神情为什么又变得严肃起来呢?
请同学们快读课文的第14节,然后回答,好吗?
是因为爸爸要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品格,所以他显得严肃起来。爸爸用三句话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的品格。试试看,能不能把爸爸的话读通。
指名试读。
齐读。
看屏幕。教师叙述:
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这是何等高洁的品格!爸爸在向孩子们介绍时怎能不肃然起敬变得严肃起来呢?
让我们带着赞美、崇敬的`感情再把爸爸的话读一遍.
4`爸爸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不仅仅是出于对白杨的崇敬,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你能快速阅读课文第15节告诉老师吗?
对了,爸爸是借白杨在表白自己的心。
这种写作方法叫“借物喻人”。
板书:借物喻人
5`爸爸的心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讨论.
首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十四——十五节。爸爸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学到这里你明白了吗? 爸爸的心现在你知道了吗?
板书: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6`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为什么突然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默读最后一节课文,想想看。
讨论。
(爸爸在沉思什么呢?……)(孩子们将来会不会和自己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板书:小白杨茁壮成长
四、理清线索,总结升华。
《白杨》这篇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先写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借以表达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志向。同时也表达了爸爸对孩子的期望和信任,他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像小白杨一样,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成为建设边疆的生力军。显示出了老一辈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博大胸怀。如此胸怀怎能不叫我们崇敬,带着这样崇敬的情感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诗歌。
五、诗歌欣赏,
板书设计:
白杨树——高大挺秀 直 坚强 适应性强 ‖——借物喻人
建设者——扎根边疆 建设边疆 无私奉献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习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习题。
学习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两课时。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1。揭示课题。
(板书:白杨)
2。导语。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4。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 (清晰—模糊),近义词 (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抓思路)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6。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 软弱 动摇
(2)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习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附:板书设计
[说明: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习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词。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平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析句。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习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习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教学目的】
1、通过自读感悟、全班交流等形式,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
1、视频《戈壁风光》。
2、幻灯片《新疆建设者艰苦创业和新疆翻天覆地变化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并抓住了课文的中心段,知道了这一课主要讲爸爸在去新疆的路上,通过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来表白自己的内心。那么爸爸向孩子介绍了白杨树的什么?又表白了自己的什么心愿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感悟白杨特点
1、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课文的1~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爸爸绍白杨的话,然后认真读读这几句,看看从中读懂了什么?
(提示读书方法:抓关键词、联系上下文、想象情境等。)
2、全班交流:
⑴ 找生读句子。
⑵ 交流:
① 第一句:抓住“从来”理解,谁能换个近义词来读读?
(比如:向来、一直、一向、历来等。)
师:白杨树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漫长的岁月里始终都是这样。
②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引导学生举地名来说说哪儿需要白杨,白杨就在哪儿生长。
(比如:城市、农村、荒坡、沙漠、高原、路边等。)
师过渡:现在大戈壁需要它,它就在大戈壁生根、发芽。下面我们就去大戈壁看一看。
(播放课件:戈壁风光。)
师引导:目睹了白杨的生活环境,再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话,我想你们一定有更深的体会。
(使生体会到白杨的生命力顽强。)
③ 第三句“不管遇到狂风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引导学生想象白杨遇到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时的情景,从而体会到白杨的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同学们,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就默默无闻地舒枝展叶,绿化城市;农村需要,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防风挡沙;戈壁需要它,它就扎根戈壁,成为铁路线上的.卫士。看,风沙刮来了,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雨雪打来了,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干旱袭来了,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洪水涌来了,白杨像磐石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此时,你对白杨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敬佩、崇敬)
现在,你就放开声朗读这段,把自己的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吧!
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三、领会爸爸的心愿
1、师: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的,爸爸是在表白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找生读14、15自然段。
2、交流:
师:爸爸向孩子介绍白杨树,话里有着深刻的含义,而 此时孩子们还不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生结合课文回答。
3、师导:课文中用了三个只知道,实际上暗含着孩子还有许多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念书;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
4、师: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些内容,你们知道吗?
引导学生弄明白:
为的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也就是爸爸的心愿。
5、师小结:
边疆建设者有这样一句豪言壮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不正体现了他们像白杨一样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吗?让我们怀着这种对建设者的崇敬之情再读一遍爸爸介绍白杨的话吧!
齐读。
四、“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也就是作者借白杨生命力顽强、坚强不动摇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这种表面写白杨这种物,实际上是写边疆建设者这类人,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
1、自己读16自然段,说说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2、指导学生用充满自信、希望的情感来读。
五、总结升华,进行练笔
1、的确,像爸爸这样的边疆建设者不计其数,他们离开了繁华的城市,告别了朝夕相处的亲人,毅然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还献出了生命。现在就让我们透过几张照片来体会一下新疆建设者为祖国所奉献的一切吧。
(播放幻灯片:新疆建设者艰苦创业和新疆翻天覆地变化的照片。)
2、看了建设者艰苦创业的情景和新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想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下面就写下来吧,可以用各种形式,比如诗歌、书信等。
3、交流练笔。
4、小结: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白杨一样的人,正是因为他们,世界才变得如此美好,我想你们这些小白杨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不怕艰苦的高尚品质。
2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白杨含义及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读懂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刚才我们欣赏了歌曲《小白杨》,谁来说一下,听了歌曲你知道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白杨》一课。
二、 初读课文(了解学情,读懂了什么,哪里还没有读懂)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又写了什么内容。
2、谁来说一下,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3、文中那些地方你没有读懂?﹙问题列在旁边﹚
三、细读理解(思考提出的疑问理解课文并指导朗读)
1、默读课文,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并在文中画出有关的地方。
2、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戈壁滩的卫士?这个问题谁解决了?
3、指名的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我们一起看大屏幕,谁愿意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结合理解进行板书
高大挺拔
坚强不屈
4、指导朗读
(1)能把白杨树的高大坚强读出来吗?请自由练习朗读
(2)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哪儿读得好?
(3)还想给她提点建议吗?你能读给大家听吗?
(4) 赛读。
(5)是呀,多么令人敬佩的白杨树呀!在风沙面前,你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你像松柏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你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你像中流砥柱一样坚定牢固。你就是戈壁滩的卫士,有谁想读,请站起来一起读。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那爸爸的心愿是什么?
(1)请同位讨论一下,看哪个孩子理解得好?
(2)指名回答。
过渡:爸爸希望孩子将来扎根新疆建设新疆,可是,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旧中国留给新疆的是贫穷和荒凉,1954年,中央决定驻新疆的十万解放军就地转业,组建新疆建设兵团,肩负垦荒守边的双重历史使命。50年来,他们为了边疆的繁荣和稳定,克服重重困难,默默奉献,无怨无悔。请同学们看屏幕:(图片展是六十年代建设兵团在沙漠中工作的情景。)
边看边解说……无数边疆建设这就是这样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我们读懂了爸爸的心愿,可两个年幼的孩子读懂爸爸的心愿吗?
5、学生自由读“他们只知道……”一段,并想一想他们不知道什么?
指2—3名学生回答。
6、两个孩子能完成爸爸的心愿吗?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段话,看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决爸爸为什么笑了?)
四、 欣赏与表达(当学生的情感到了高潮时,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1、经过一代又一代建设者的努力,如今的新疆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正值新疆建设兵团成立50周年,老师从新疆建设成果展中选取了部分图片,请欣赏。
(展示美丽的`新疆图片)
2、欣赏老师自编的小诗。
西北的风
这里曾是风沙扬天
这里曾是荒无人烟
西北的风尽情地吹吧
动情地讲述一个人间的神话
雪白的长绒棉,甜甜的哈密瓜
欢腾的骡马,高大的采油架
飞快延伸的公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一处处风景赛江南,一座座工程披彩虹
自豪吧!不屈的脊梁
骄傲吧!西北的风
3、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许多话要对建设者说,请拿起笔,把你要说的写下来。
五、带着疑问思考走出课堂
亲爱的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在困难面前,我们该怎样去做?当祖国需要我们奉献时,你将如何选择?
【教学目的】 1.通过自学及重点指导,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并在理想情操方面受到初步的鼓励。
3.引导学生从感性上领会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2.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1.揭示课题,简介白杨(用幻灯片)。
2.掌握生字词。
①听写:戈壁、抚摸、介绍、清晰、新疆、浑黄一体。
②正音、正形。
③利用工具书或结合课文体会词语意思:戈壁表白、浑黄一体。
3.默读课文:
①分段、概括每段重要内容。
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4.朗读课文(自由读)。
第二节
1.引言
……爸爸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又是怎样借白杨来教育儿女的,这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2.讲读全文
①让学生轻轻闭上眼睛听录音,看看在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板书并理解:高大挺秀)。
②为什么会感受到白杨是高大挺秀的?
③爸爸看到白杨,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体会“高大挺秀”的感情色彩)?
④引读第一段。
⑤当哥哥和妹妹在议论白杨时,什么问题使爸爸变得严肃起来(默读4—13节)?
⑥指导阅读,理解爸爸的三句话。
1)找到爸爸说的话,弄清有几句,并想想这几句概括了白杨的什么特点(请一名学生朗读)
2)默读,把表现白杨生命力强的词语勾划出来,并想想为什么。
3)朗读:(突出重点词语),理解这三句话怎么表现白杨生命力顽强的。
4)各自有感情地读,注意体会重点词语的感情。
5)体会句群关系,重点读第三句。
6)换人称读:用爸爸的话来赞美白杨。把“它”换作“你”。
7)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把16和14节对比着默读,体会爸爸要表白什么?
8)默读最后一段话,想想爸爸为什么开始沉默,后来又微笑?爸爸的希望能实现吗?为什么?
3.小结。
①体会文章中心思想。
②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的。
③朗读课文。
4.练习。
①分小组笔练(一组一题)。
造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写话:写一、两句赞美白杨的话;写一、两句赞美爸爸的话。
②全班交流。
评: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知识性、文学性和思想性。语文教学应该根据这样的学科特点,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维训练,并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渗透政治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使学生获得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一定要在“实实在在”上下功夫。“实”是“活”的前提,“实”是“新”的基础。
一、钻研教材要“实”
《白杨》是一篇思想性强的课文,富有文学感召力。它饱含着作者对边疆建设者们崇高的敬意,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无限真情。这篇课文是著名散文作家袁鹰的佳作,篇幅不长,构思巧妙,文字隽秀,感情丰富,确实是一篇好课文。它对于孩子们理想和道德情操的培养,对于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都是极好的范例。也正因为如此。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关系,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白杨》的教学中任务就更突出。
课文深蕴的内涵,体现在朴实的字里行间。但是,文章主题、内容深刻,学生年纪小,阅历浅,形成教学此篇课文的难点。
该篇课文安排在九册最后一个单元中,编者有复习巩固“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分清文章段落”、“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意图,其中尤其是“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难度较大。
二、教学方法要“实”
1.“实”在情感体验。主要表现在把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分三步走:一,处理好主体事物与背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荒凉的大戈壁的特定环境中更深刻地认识高大挺秀的`白杨的特点,悟出词语中含着的感情。二,紧紧抓住对爸爸说的那三句话的理解,由形过渡到神,把爸爸的精神和白杨品格联系起来,使学生认识由表及里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三,由白杨过渡到人,扣住重点段落,结合上下文,体会文章含着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一步步接近文章中心,直至与作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2.“实”在语言感受。作者是通过语言塑造文学形象的,读者是通过语言感受去认识文学形象并受到感染的。语言感受,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从小培养儿童的语言感受力十分重要,它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它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发挥形象的感染作用。如引导学生体会“高大挺秀”这个词,如果仅仅认识到这是指白杨的四个外形特点,那只是触及了表面,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这是茫茫大戈壁这个特定环境中的白杨,是在浑黄一体大沙漠映衬下的高大挺秀的白杨,就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杨那种浓浓的情意,这时的“高大挺秀”显出了生命力,这样为学生体会作者的思路,体会白杨品质奠定了感情基础,向着理解文章中心思想迈进了一步。教学中,还要注意把语言文字感受力的培养落实在句段的理解分析,落实在对事物的再造现象,落实在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中。
3.“实”在研究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和谐轻松的气氛,减轻学生心理的压力,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法,完成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渗透思想教育。
三、课堂训练要“实”
第一、扎实进行语言文字和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落实语言文字和思维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白杨》教学中,我注意了提问要有一定的难度,以指引学生思维的路子,教会学生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如把“高大挺秀”放到大戈壁这个背景中去理解,把爸爸和白杨联系起来认识,从爸爸和儿女对白杨的不同认识去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第二、扎实进行朗读和默读训练。朗读与默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这节课一方面按照大纲对五年级学生默读要求,既要通过默读理解内容,又要有一定的速度。也就是在运用默读技能理解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另一方面,根据本课教学要求,也加强了朗读训练。所设计的每一次朗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
进入课文意境,与作者思想感情息息相通。如对理解爸爸三句话所设计的“读的训练”中有五次朗读,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找到并朗读有关句子→勾出重点词语,理解分析句子后进行初步的有感情的朗读→为理解句群关系的朗读→换人称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对白杨品格逐步有个深刻的认识。
第三、扎实进行综合能力的训练。在《白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表述能力和思维能力,力求使本课能有比较浓烈的“语文味儿”,能使自己的教学尽量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听、说、读、写都要进行真正的、有实效的训练。口头表达能力和笔头表达能力,也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和认识过程的实际需要进行恰当的安排。同时,有意识地注意了分析与综合,想象与表达等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
第四、要进行扎实的训练,必须把“练”真正溶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要培养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感情,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经过有实效的切实训练,实实在在地理解和实实在在地运用,才有可能扎扎实实地掌握这个“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行交际和发展思维的工具”。
总的教学体会,就是注重实效。在老老实实研教材和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实实在在的教学过程,力求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杨朔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杨朔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2、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学习散文状物抒情的写法。
3、学习共产党所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和革命品质。
4、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理解直抒胸臆的语言特点。
难点:理解本文的抒情线索,了解本文由景及树、由树及人的思路。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
1、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难词,并标明自然段的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然后教师补充:
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集《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
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恹恹欲睡晕圈虬枝楠木秀颀
4、默读全文,用笔划出作者直接对白杨树进行“礼赞”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写美白杨树的原因,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白杨礼赞》教案设计7》。
①指名学生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明确: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②作者为什么要反复赞美白杨树呢?用课文中的原句加以回答。
明确:“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三、再读课文,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激趣:本文题为“白杨礼赞”,但不是几句空洞的赞美之词,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是通过几幅优美的图画展现的。请再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共勾勒、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学生读后交流。
明确:
全文共勾勒、描绘了四幅图,每一幅都有诗情画意在其中。(见以下板书)
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高原风景图
“雄壮”“伟大”“单调”
傲然地耸立
白杨远景图
“惊奇”
力争上游
白杨特写图
决不是平凡的树
朴质、坚强、力求上进
白杨联想图
北方的农民、抗日军民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段。
2、讨论:作者对白杨树进行赞美,为什么要从写黄土高原写起?
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壮”“伟大”的背景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第一题的2、3小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品读课文。
1、白杨树外形的总特征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进行具体描写来突出白杨树的总特征的"?
明确:作者描绘白杨树的总特征是:力争上游,倔强挺立。
作者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来刻画白杨树的外形的。
齐读课文第五段。
2、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旨反映在文章中哪些语句中?又是如何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7、8段,四人一组展开讨论,积极质疑,以加深对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讨论后明确: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将白杨树和其他的树种进行对比。指出白杨树不是“树中的好女子”,却是“树中的伟丈夫”。作者列举了七个褒义词热情地赞扬了白杨树的品格、气质:“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实际上这正是抗日军民的品格和精神的艺术写照。这种把“树”和“人”紧密联系起来,由此及彼,就是借物咏人的写法。
注意,在文章的第7段,完成了由“树”→“人”的转化,第8段则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两个相似的地方突出来,此外又用两个“象征”,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朗读第7段,思考
教学分析:
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习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回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返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证明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体会白杨的特点。教学难点是理解爸爸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什么心愿。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边境战士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3.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
4.学会本科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段落。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介绍白杨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充分、快乐地人人向往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去读书,逐步品味语言中的情感、感触阅读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学生会唱的可一起随唱)然后在渲染的气氛中导入: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欢歌中的白杨吗?自由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白杨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动人歌声,一同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直达专列,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白杨树的坚强与美丽。
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
生:高大挺秀。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
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
(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设计意图:
导语设疑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电化教学,把学生领到大戈壁来,感受白杨生长环境的恶劣。
二、品读词句,理解品格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
生:崇敬。
师: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直”象征着人的正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为人类造福。
生: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这正是白杨的品格。
生:作者写物,意在喻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是写建设者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生:白杨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曾有过分毫的屈曲,仍旧长得那么端庄、凝重,笔直地耸入高空,正象征建设者们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种种困难、扎根边疆的精神。
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重点词句体会白杨的高尚品质,从而发展语感。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这两组关联词语用得恰当,更有力地突出了白杨的品格。请分别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的建设者。
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足迹。
生:祖国哪儿需要,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
生:不管风餐露宿,还是语言不通,不管缺水少菜,还是生活习惯不同,边疆建设者总是不软弱,不动摇,毅然扎根那里,开花结果。
(板书:适应性强,建设边疆)
设计意图:
意在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其写作水平。
三、读文段,体会感情
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生: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
师: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生: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引读17小节。)
师: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老师读18小节。读后讨论:
(1)爸爸在沉思什么?
(2)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
生:在沉思如何把白杨树的精神传下去,使孩子们也成为戈壁上的白杨树。
生: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联想到孩子们在爸爸的教育、关爱下,会像小树一样,在艰苦的边疆经受锻炼,成长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实现他的愿望,所以父亲笑了。
(齐读,体会内含感情。)
四、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师: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生:不是。是借白杨来赞美爸爸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师: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生:赞扬千千万万边疆建设者。
总结启发想象:
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
生:老师,辛勤的园丁。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师: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你们知道是谁呀?
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师: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
教学反思:
本文以白杨比喻爸爸,教学中让学让学生懂得其用意所在,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知道围绕中心选材的重要性。
1.我以生活作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最根本的落脚点。《白杨》一课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体会到生活中人们的无私奉献,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白杨的敬意,实际上是对建设者的赞美。因而我紧紧抓住树与人的联系。从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去反映无限的生活情景。
2.我更注意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完第二环节,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赞美白杨树的内容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学生非常乐于表现自己,同时也体现了个性化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
3.我在教学中的评价语较为得当,每一句能恰到好处地敲击在学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胆的表现,发挥自己潜在能力。
总之,我能紧紧以新课标为教学依据,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以教材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能力的线索。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理;教育学生服从祖国需要,勇于战胜困难。
3.学习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重点】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爸爸是怎样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教学难点】
1.爸爸介绍白杨一段话的含义。
2.人与树的联系。
【课前准备】
1.教具:幻灯片两张。(或一块小黑板,一幅教学挂图)
2.布置预习:
①运用工具书,自学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大戈壁,戈壁滩”两个词;理解“茫茫”、“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卫士”、“出神”等词语。)
②分段。找出疑难问题。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步骤】
一、解题。
二、简介作者和背景。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整体了解)
四、检查预习情况。
五、学生质疑,释疑。
六、布置作业(带着学生质疑的问题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教给学生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爸爸献身祖国、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崇高品德。学习借物喻人的写法。
【教学步骤】
(一)交待学习目的。
1.课文仅仅是在向我们介绍白杨吗?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2.爸爸是怎样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情的?(内容)表白了爸爸一颗什么样的心?(中心)课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表白爸爸的心情的?(写法)
(二)分段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写法。
1.指导阅读步骤,学习阅读方法;理解第一段内容。
(1)指名读第一段,边听边思考:这段写了什么?
(2)带着问题默读第一段。
(3)学生按思考题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理解白杨树的`形象,抓住“高大挺秀”这个词;
(4)讨论:为什么这么写?(结合这段内容和直观形象的幻灯片来理解。)
(5)总结学习方法。
2.理解第二段内容。
(1)按照思考题的顺序,轻声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这段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分层进行阅读)
(2)指名读第一层,重点理解:“卫士”、“出神”在句中的意思。
(3)读第二层,讨论:爸爸是从几个方面介绍白杨树的?
(4)进一步理解:爸爸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情的?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5)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话。
(6)体会爸爸思想感情的变化。(抓住“消失”和“严肃”。)
(7)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思想感情。
3.练习运用阅读方法,自学理解第三段内容。
(1)练习用前两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课文。
(2)学生议论学习体会。教师点拨,弄懂重点语句的含义。
4.运用阅读方法,独立自学理解第四段内容。特别注意“微笑”一词,以深入理解爸爸思想感情的变化。
(三)总结(略)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白杨》教学设计11,白杨,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目标:
1.理解象征手法。
2.感受中华儿女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3.了解散文中抒情和议论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的理解。
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激趣:你最喜欢哪一种树木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尤其要讲清喜欢的原因)
你喜欢这一种树,能不能写一篇文章表达你对它的喜爱或赞美之情呢?伟大的文学家茅盾先生喜欢白杨树,歌颂白杨树,赞美白杨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茅盾先生写作的《白杨礼赞》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播放歌曲《小白杨》,激发学生的热情,初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2.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视频,让学生观看白杨树并了解白杨树的特征。
3.思考:
(1)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赞美)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赞美的语句。
明确: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2)引导学生注意关键词。从“那”到“这”,从第1段的“赞美”到第9段的“高声赞美”,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对白杨树的观察是从远到近,感情是由浅入深。这说明对白杨树的感情不仅仅是赞美,还有崇敬的感情。
4.导出中心:
崇敬和赞美,就叫做礼赞。这篇课文就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赞美和崇敬的感情。
三、补充课文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四、学习象征手法:
《白杨树赞》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五、总结:
作者到底是怎样对白杨进行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深入地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生字。
2.复习象征手法。
二、研读课文: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本文是借赞美白杨树来赞美北方农民的,作者到底是怎样把它们联系起来的呢?
明确:表面上是写树,其实处处在写人。
2.找出写白杨树的段落。(5-8段)说说这几段是写什么的?
明确:5-6段是写白杨树的形象和气质。7-8段是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学生自读,要求用“圈点法”画出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重要词语。由这些词语你联想到什么?
明确:
总的形象:力争上游 参天耸立
外部形态:
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
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
叶:片片向上(进取)
皮:光滑淡青色(质朴)
内在气质: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
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4.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5.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6.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7.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
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
8.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明确: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消极抗日”的国民*反动派,呼应篇首。
9.了解本文多种抒情方式。
三、课堂小结: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一、教学目标
⒈学习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⒊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激趣导入,初知全文,理清结构,学习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回顾导入,学习第三段,朗读全文,体会感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⒈同学们,你们见过白杨树吗?在哪儿?知道它的外形特点吗?(出示幻灯片)
⒉从课题看,本文是写白杨的,担实际上不是状物的文章,那写白杨是为了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就会揭
二、初知全文,理清结构
⒈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
戈壁gē清晰xī介绍jiè新疆jiāng
⒉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写了几个人物?(出示幻灯片)
②在什么地点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③指名回答以上问题。
④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按照“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思路分为三大段。)
三、学习第一段、第二段
⒈自读第一段。思考:你认为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
⒉读了第一段,你认为白杨有什么特点?
⒊指出爸爸谈白杨特点的句子读读,深入分析白杨特点。(出示幻灯片)
①启发学生归纳这段话里所表达的白杨树的精神。
②爸爸这段话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出示幻灯片)
⒌学生思考,讨论并理解“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名中心句的含义。
⒍有感情朗读第二段,体会爸爸的心。
四、课堂作业设计
⒈背诵第二段中最后一个自然段。
⒉优化作业设计。(出示幻灯片)
⑴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部首,先组成新的字,再组词。
戈——()——()
介——()——()
析——()——()
⑵结合课文内容,给句子选择最恰当的含义,在括号里打上“√”。
①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a、说明白杨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
b、借白杨的生态说明我们应该服从祖国的需要,不讲条件,不怕艰苦,祖国需要你到哪里就到哪里,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c、说明白杨不论在什么地方生长都必须要经过几个阶段。()
②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遥。
a、借白杨的性格说明一个热爱自己事业的人,要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动遥,不退缩,经得起考验。()
b、赞美白杨的形体挺拔,具有耐寒的性能。()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说说白杨的特点是什么?
2、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的特点?用意是什么?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第三段。
二、学习第三段。
1、自读“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这一自然段,思考下面两句话说明什么?(出示幻灯片)
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爸爸返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2、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下面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①爸爸沉思什么?
②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③课文中还有几处在写爸爸的神情变化,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体会感情,巩固延伸(出示幻灯片)1、本文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借物喻人)
2、本文借白杨写的是谁?表达了什么感情?
3、学了本课后,你们有什么感想?认为应该如何去立志向?
四、课堂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2、优化作业设计(出示幻灯片)
①、缩句
a、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
b、爸爸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②、下面两段话,在写景之外,还包含着很深刻的意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a)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b)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尚昆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五、板书设计(出示幻灯片)
白杨建设者(爸爸)
高大挺秀扎根过疆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发芽教育下一代
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涝共同建设边疆
赞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教学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心思想,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自学生字词,理解并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初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这一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具准备:
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
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教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检查预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课文的朗读。
检查课后第四题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继续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
默读课文后分段,概括段意。
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后第1、2题。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爸爸要表白的心愿,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1、复习课文,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出学习目标:作者通过这些内容,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在理解课文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体会。
2、学习新课。
理解爸爸的话。
3、激情导入:现在,我们坐火车和作者一起到新疆去,好不好?(看录像)我们不但看到了茫茫的大沙漠,还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绍白杨呢。
4、在课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话,用直线划出来。
出示问题,理解爸爸的话。
文字片:从爸爸介绍白杨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用....划出表示白杨特点的词语。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枝干挺直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长
坚强
5.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描述白杨特点的句子,通过理解词语,体会白杨的特点。
(1)“茫茫”、“浑黄一体”结合录像画面理解。
(2)“卫士”在课文里指什么?为什么?
导语: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6.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7.学生概括爸爸说的这段话的意思。
体会爸爸的心。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读句子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自由读课文16、17自然段,用( )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8.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 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9.看板书小结。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 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1.边听课文朗读边看录像,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向老师提出来。
2.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4.看板书总结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辨析课后第3题。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板书:内容―――中心思想
五五.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六.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读写例话》,掌握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检查背诵课文,指名回答课文的中心思想。
出示问题,学习《读写例话》。
什么是中心思想?
《白杨》一课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方法?
教师小结: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要求我们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注意抓住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使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头脑里逐渐明晰起来,然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概况。
阅读短文《以身作则的老校长》,学习概况中心思想。
作业:阅读《邓主席同志教育子女的一件事》,练习概况中心思想。
附全文板书:
内容 ――――――――――― 中心思想
枝干挺直 服从需要
白杨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 ――建设者 扎根边疆
坚强 无私奉献
附全文质疑:
白杨树为什么能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沙漠生长?
白杨树在没有水的沙漠是怎样找到水源的?
白杨树为什么能抵御风沙?
在戈壁滩上的白杨树是人工种的还是自然生长的?
课文中的爸爸是不是袁鹰?
听着孩子的对话,为什么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把带孩子们去新疆的目的告诉他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