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1
【学习目标】
2、学习用文言文“九字翻译法”,翻译课文;以“意义”划分句子节奏。
【学习重难点】:以“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学考考点】:
1.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用“意义”法划分句子节奏。
【评价设计】:通过自读、听范读在教师指导下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课下注释,“九字翻译法”,达成让每个学生正确翻译课文。通过小组合作,让80%的学生达成按“意义”划分句子节奏的目标。
【预习导学】:
1、朗读课文不少于4遍,力争读熟,(读熟后自己在横线打钩)
2、给下列横线字注音:
佳肴( ) ( ) 自强( ) 兑命( ) 学学半( )
3、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字词。
虽 旨 至道 善 困
是故 自强 自反
故曰: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学记》(《礼记集解》)。《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专著。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2、阅读本课学习目标、重难点。
【学习过程】
一、检查预习,课前活动。(七年级练字、八年级话题演讲、九年级诗词积累)
二、学习研讨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后,听范读。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学生大声朗读。
2、诵读展示。(学习小组形式展示)
(2)速读课文,根据课下注释,使用文言直译-“九子法“疏通文意。(不理解的提出来小组交流,最后班内共同解决)。
1、预设问题:解释加点字及翻译句子。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我不能解决字词或句子:
2、细读文章,读出节奏,注意停顿。
方法指导:要正确解答这类问题,前提是读懂句子,理解句意,以“意义”划分停顿为主,联系上下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句子的语法结构和一些标志性的文言虚词。
如;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3、读懂文章,说说这篇短文跟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作者是怎样论述的.。
(3)拓展延伸,展示提高。
本文讲授“教与学”的关系,开头“虽有佳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收获,我快乐)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课堂检测】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 》。与《 》《 》合称“三礼”。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记录等的问答,记述。
【课外延伸】:
1、学习过程五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学者有四失: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2
教学目标:
2、深入探究三叔的语言,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3、合作学习,领会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2、领会珍惜时间、抓住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探究三叔的话,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活动:
一、播放歌曲《童年》,导入新课。
一首动听的歌曲将我们带回到了那金色的童年,童年,它就像一幅画卷,记载了我们成长中许多美丽的回忆。同学们,你的童年是什么样子的呢?
指名介绍自己的童年。
老师总结,导入课题:
刚才几位同学都介绍了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童年,几乎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快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作家程海笔下“我”的童年。板书《三颗枸杞豆》。
二、引导学生初读感悟,发现问题。
1.过渡到入:同学们,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就在于敢于怀疑、敢于发现问题。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出色,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次表现的机会,大家想不想表现!
2.教师投影出示:以跳读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发现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随手作笔录,看谁找的最多,最有价值。
3.老师读题,强调跳读的方式。
4.学生跳读课文,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5.指名说,老师及时予以鼓励。
注: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小树林为什么能成为我的乐园?
〈2〉我被送进学校后,为什么觉得脸汉字都是黑乎乎的?
〈3〉爸爸的拳头,使我乖乖的上了几天学,但为什么我经过小树林时,又旧病复发了?
〈4〉阳光为什么是一绺一绺地,像金色的丝绸?
〈5〉为什么“我”在小树林里看到黑乎乎的人影,首先想到的是爸爸、老师,而不是三叔?
〈6〉三叔为什么说“谁又不是这样呢”?
〈7〉“我呆呆立了一会儿,忽然感到很乏味”,这是为什么?
〈8〉三叔三幅画的含义是什么?
三、引导学生采取合作的学习方式,探究三叔语言的含义。
1.老师:好,非常对不起,课堂上不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将自己找到的问题展示出来。不过我可以看到大家的眼光还是非常敏锐的,都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但需要大家注意,我们光会发现问题还不行,还必须学会解决问题。在遇到问题之后,你是采取哪些方法来解决的呢?
2.指名说。
3.老师:其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很多的,关键是靠我们去发掘。老师向大家推荐一种方法,那就是合作、探究学习。(板书:合作 探究)什么是合作、探究学习呢?也就是多人互助、合作,多向交流的学习方法。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就是说独自一个人学习,是很难学到更多知识的。下面,大家前后位四个人为一组,选出组长,合作、探究你们这一组在初读课文阶段遇到的问题。另外,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个忙,一同解决了,可以吗?
4.教师投影出示以下问题:
回忆课文,结合问题,合作探究:
〈1〉三叔两次说“时间已经不多了”,“太迟了”,你能揣摩出三叔的内心活动吗?
〈2〉我把西沉的太阳看作“一个红色的车轮”,三叔“枯瘦的手向前伸去,仿佛要捉住他似的”?“捉住太阳”是什么意思?
〈3〉小时候,我是个淘气鬼,爸爸的拳头没有征服我,但三叔的一席话却使我发生了变化,为什么?
5.前后位四人为一组,讨论、交流,师巡视指导,予以鼓励、表扬。
6.回答问题,师及时评价、指导。
注: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对于重点部分加以强调,回答优秀的地方教师及时用适当的语言加以表扬。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3
教学目标
①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课前准备
学生: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师: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①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啦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散步》这篇课文就为我们讲述啦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
感知课文内容
①检查生字词。
②教师可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④带问题朗读课文。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课文写啦哪几个人物?主人公是谁?
b.在散步过程中发生啦什么事【泡面作文】?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引导]精读课文,想一想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若遇到有深度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大胆提出来,共同探讨学习。
[提示质疑]a.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b.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
[教师小结]
大路平顺,便于老人行走,况且母亲身体不好。文中第2段交代啦母亲的身体情况,为下文进行埋下伏笔。我为什么感到责任重大?学生根据课文可能回答,因为一切都取决于我。本段中告诉啦我们:我的母亲老啦,她早巳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总是听我的。引导学生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我正好处在中间,上有老下有小,如果一旦抉择错误就会伤害家中成员的感情,破坏家庭的和睦,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而他们又取决于我,所以我感到啦作为中年人责任的重大。
[教师引导]展开想像,体验感受一下,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毫不犹豫地依从啦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在班里谈感受。
(过渡)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情,你悟出啦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教师小结]
不管做什么事情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啦一辈子,不容易。之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过渡)设想一下:晚饭后,全家人在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喜欢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喜欢看时事报道,你喜欢看动画片,而遥控器在你的手中,你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归纳]
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肯定和完善,并希望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继续遵循这个道德准则。
(过渡)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母亲同时也为儿子解决啦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a.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的什么感情?
b.作者为我们展示啦什么样的家庭?
c.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母亲、妻子、我是什么样的人?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重点研读
(过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对于学生的讨论和作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教师小结]
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体现啦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整个世界也就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组成。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乃至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这样大词小用,透露出作者大有深意,他想说的意思,超出啦事情本身。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这部分是对课文的咀嚼和消化阶段,也是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最佳时机,所以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用暗示等方式鼓励学生,适时启发。尽可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重点研读后,全班学生齐声朗读最后一段。
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短文《三代》,思考问题:
① 这篇短文写啦什么事?
② 《三代人》、《散步》相互比较,哪个故事更感动你,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引导]
学生读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并因势引导:编者为何把《散步》作为本文的范文呢?肯定《散步》有比《三代》更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可以把两篇文章通过比较,体会《散步》写的精彩之处,可以从语言、写作方法等进行比较。(学生答案会多种多样,所以要求学生举例说明缘由,只要说得有道理即可。)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①《散步》比《三代》多一些景色描写。文中有两处对初春的描写,这段描写在全文中起到衬托的作用。第一处是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啦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新绿、嫩芽、冬水的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啦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的礼赞。第三处描写母亲所望到的小路远处景物: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些都写出春的气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留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
②在散步中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子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等。作者运用对称的句子,互相映衬,使我们读起来很有情趣。语言朴实,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③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描写生活中的小事情散步,反映出尊老爱幼这个社会大主题。
[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比较阅读,能够初步对文章进行鉴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写作中,尝试运用这几种写作方法,一定会给你的文章增添光彩。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学到啦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
[提示]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就是想让同学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同时也让我们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最后我们一起唱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教师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学生齐唱。
小结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580字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在这节课上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给学生理解课文丰富的内涵提供啦学习的广泛空间。引导学生品味揣摩语言,也增强啦语感,加深啦对课文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4
教学目标
1、积累冰心的资料,对作者及其《繁星》和《春水》两本诗集的写作背景有一个粗浅的了解。
2、反复阅读《繁星》和《春水》两本诗集中的诗歌,品味冰心诗歌的语言,明确做读书笔记的几个简单方法和写读后感的步骤,能自选其中一首诗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3、读《繁星》和《春水》,感受作者思想感情,交流心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明确做读书笔记的几个简单方法和写读后感的步骤。
2、难点:在对冰心的诗歌反复朗诵的过程中,把握富有感染力的诗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教学步骤:
一、前置作业:积累冰心资料,了解《繁星》、《春水》写作背景
二、情景导入:
同学们都读过哪些文学名著呢?你认为读名著有什么好处呢?(学生踊跃发言)
教师小结:(名著,是“具有推崇价值的有名的作品”。经典名著的价值在于典范的语言,在于精彩的故事,在于典型的人物,在于深刻而独到的.主题,它给予人心灵的滋养。——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著名作家冰心老人的一句话“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就是对名著阅读最好的诠释。
三、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幻灯片展示的诗句:猜猜是什么作品中的表达?你了解作者和该作品多少?零碎的诗句,是学海中的一点浪花罢;然而它们是光明闪烁的,繁星般嵌在心灵的天空里。
——冰心
教师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小结:⑴冰心资料(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冰心既是一位小说家,又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散文家。她一生勤于写作,关心祖国和人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作家。她的早期诗作《繁星》164首小诗组成,和《春水》182首小诗组成。)⑵冰心创作《繁星》、《春水》的时代背景(冰心写作《繁星》和《春水》的时候,正值“五四”新文学活动的高潮期至高潮刚刚过去之后。作为五四时代的著名诗人,她接受的思想除了爱国主义、民主主义之外,还有基—督—教教义和爱的哲学。在当时那种文学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社会环境里,冰心成了文学研究会中的一员。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创作主张冰。心坦诚她的《繁星》和《春水》是接受了泰戈尔诗作的影响。《繁星》和《春水》,才能更直接地反映冰心这位青年知识女性内心的感触和情思。)⑶好的阅读方法使积累名著知识事半功倍。
四、小组讨论:介绍做读书笔记的几个简单方法和写读后感的步骤。阅读名著的方法:读书笔记。
1、符号式笔记
我们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好词佳句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用各种符号(例如直线、曲线、问号??等等)勾划出来,或在书的空白处写上批语,这种笔记,就是符号式笔记。
2、摘录式笔记
摘录式笔记就是把我们从书上、报上看到的一些精辟的,富有哲理的,对我们很有启发的内容抄写下来。
摘抄可以加深理解和记忆,书海变笔记。作摘录笔记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要有选择地抄录。把文中对我们最有用、最有启发的内容抄下来,(2)要忠实原文。书里前后和中间不需要摘录的文字,可以用省略号表示。(3)要注明出处。这样便于以后使用时查对。
3、感想式笔记
读完一本好书或一篇好的文章,将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写出来,这种读书笔记就是感想式笔记,也叫读后感。指导学生反复读诗,品味诗,分析选例中的读后感内容及结构。强调:写读后感一定要选择自己感触最大和体会最深的一点来写,应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当然,写的时候还要善于联想,依照原文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结合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
小结:假如我们把每一篇好文章比喻成一朵花,写读书笔记就好像在万花丛中采集花蜜。天长日久,我们会发现读书笔记对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品读下面的小诗,选择其中一首写出读后感)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繁星》
鱼儿上来了,/水面上一个小虫儿漂浮着————/在这小小的生死关头,我脆弱的心,/忽然颤抖了。
——《春水》
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繁星》
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繁星》学生作品展示并小结:《繁星》、《春水》的主题妙语佳句集锦展示
◆青年啊!为着后来的回忆,小心着意描你现在的图画。——《繁星》 ◆大风起了!秋虫的鸣声都息了!—《春水》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春水》 ◆星星—只能白了青年人的发,不能白了青年人的心。 ——————————《春水》
赠言: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在知识的大花园采集缕缕书香。同学们,愿淡淡的墨香,朗朗的书声缭绕菁菁校园,伴你成长。
五、布置作业:
1、仔细读读这本书,挑你最喜欢的语句背一背,看谁背的又多又好。
2、记下你思想中三言两语的小感悟。
3、运用所学阅读你喜欢的一部书。
板书设计:《繁星》、《春水》冰心
读后感:母爱
童真
自然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中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概括课文内容要点,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学习重难点】
古今异义词,景物特征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特点。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2、摘抄整理基础知识并巩固之:
(1)本文选自《 》,作者是对《 》的注释。全书内容主要是三峡是的总称,在之间。
3、摘抄课下的生字,注释的词语。并记忆字词的音形义。
4、记忆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解释下列词语:
第二课时
5、阅读思考填空:
(1)文章①段总写三峡的三峡的地貌,描述了________________的.地势。
(2)②、③、④段写_______,分别写出了___________三峡四季变化不同奇景,突出了三峡_____________的总特征。
(3)描写三峡连山之密的句子:,。正面写群山高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侧面写的句子:______,______。
描写夏季三峡水势浩大的句子:
表现水流急速,行船速度之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表现春冬季水清流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静景,也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6
(一)默读父亲17分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10岁那年,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地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地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不常穿的一件中山装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天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皇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半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看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地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地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授奖和全校师生羡慕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17岁初入大学的那年。我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4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对别人的羡慕,倒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60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掂量着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我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cc血给换来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60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4、这篇文章主要写的人物是父亲,作者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3分
15、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摩父亲那时的心理活动,组织好语言,写在下面。3分
“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
答:
16、第二段中,最后一句话“心里漫上一阵痛楚”,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3分
答:
17、第三段中父亲所说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4分
答:
18、如何怎样理解“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我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这句话?4分
答:
14、父亲为生病在床的我买冰棍父亲躲在学校操场的大树下默默关注我的颁奖典礼父亲给我买收录机,并教育我不要和人攀比
15、示例:有你妈跟你去就行了?孩子,这是为什么呀?噢,爸爸是不能去,去了会让你难为情的。看爸爸这土头土脸的样。唉,那爸爸就不去了。
16、为父亲爱子之行为而感动,为自己不理解父亲的心意而内疚、后悔。
17、没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样可以生存、长大,人活着要有志气。(意思对即可)
18、父亲对子女的爱和做人要有自尊、活出男人的伟岸,不与别人攀比的人生态度,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决心像父亲那样生活、做人。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7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好书推介活动中认识更多有益的课外书籍,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3、向学生推荐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文章,通过对这些课外阅读,学生从中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达到教学延展的目的。
二、指导重点:
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实际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前置作业:
1、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
2、要求每位同学都带一本自己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并准备向别人推荐自己的好书的发言稿,记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引入语:我们曾收集过不少的名人名言,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过“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没有了阳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书的确是好东西!既然是好东西就应该向大家推荐,和大家分享!
2、请1~2位同学把自己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推荐给大家。
3、同位互相推荐好文章。
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总结读书方法
1、教师向学生推荐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老师会推荐一组这样的文章。
三、小组讨论
1、提问:没有老师的帮忙你准备怎样读懂它呢?[随机板贴]
2、过渡:其实读书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语文课内也学过不少,同学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四、交流展示:生汇报讨论所得。
五、拓展延伸:
1、学生运用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推荐的一组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文章。
2、学生汇报读书所得。
六、课堂小结:真高兴!同学们能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更多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光辉。最后让我们共勉一句:课内得法,课外活用。好文章向大家推荐。
板书:
课内得法课外活用
七年级语文阅读教案8
《风筝》叙述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情感的经历。“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不准自己的小兄弟放,还有一次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这件事到时隔二十年后突然出现在记忆中,竟然如此剧烈地啃噬着自己的心,以致渴望得到补救,却已经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这事,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探索这篇散文的内涵: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 精神,还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感慨。
这篇课文的难点很多,学生学起来困难较大,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由浅入深,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感知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获得思想启迪。
(1)积累词语,掌握“憔悴、嫌恶、瑟缩、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和比较,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教学重点:
1、多角度理解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来体味文中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以及从中展现的浓浓亲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难懂的语句,理解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阅读《满天的风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师:备课时可以借鉴总――分――总的思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问题,理解课文。
教学方法:品读法 点拨法 讨论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 歌曲<三月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满天的风筝》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鲁迅的《风筝》与《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情感 全然不同。怎样的不同呢?让我们来学习鲁迅的《风筝》,了解文章的内容,探究其深刻的内涵。
二、教师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
1、感知课文的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获得思想启迪。
2、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和比较,
3、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三、识记字词
大屏幕出示字词
读一读: 坠 憔悴 荡漾 瑟缩 什物
解释: 嫌恶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肃杀 诀别
过度词:风筝时报春的天使,看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为什么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四、读与思
教师导读:
阅读分几步走,由浅入深。第一步:通过学生自读,概述课文内容,体会手足之情。第二步:教师示范并启发提问,学生边听边思考,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三步:重点精读,揣摩疑难语句。
1、学生默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读完,分组讨论交流问题 ,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给予鼓励。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思考大屏幕出示思考题
(1)为什么小时候会把放风筝看成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事?
(2)为什么说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鲁迅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学生四人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作为兄长的“我”,小时候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事,不许弟弟放风筝,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好。现在反思起来,当年是因观念落后所支配,所以说是“精神的虐杀”。对待自己的当年的行为,“我”深深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而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而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剖析自己。
学生针对疑难问题、句段齐读或者自由读。
教师过渡:这篇文章的难点较多,需要同学么多角度理解。只有多角度理解,才能感悟文章的深刻内涵,获得思想的启迪。
五、自主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吧课前准备的疑难问题和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四人组,合作研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有不同意见,集中全班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问题预设)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3、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师必要时给予引导和点拨
教师引导归纳
《风筝》这篇散文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探究内容,可以体会到鲁迅的兄弟之情,自省精神,感受到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的道理 。同学们学习了这篇散文,还有什么收获呢?你从鲁迅身上学到什么精神呢?
还有什么问题,可根据时间情况和同学们继续研讨
六、作业(任选其一)
1、把学习这篇散文的收获写在练习本上。
2、记叙一件颇有感触的亲情故事来表现自己对亲情的理解。
七、小结
《风筝》是一篇表现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优美散文,也是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这支人情美的颂歌荡漾在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态里,也回响在风筝被“我”毁坏的“惊慌”、“绝望”的痛苦里,对“我”“全然忘却,毫不怨恨”的心灵里。“我”不爱放风筝,嫌恶放风筝,不许放风筝并傲然离去,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而“我”急于补过,终于无可补救的“无可把握的悲哀”中。文中的至爱真情,抒发得深切感人,使人在学习中得到高尚情操得感染和熏陶。
八、教学反思与设想
1、《风筝》一文通过描写“我”的内疚自责来表现主题,抒发了作者的悲哀心情。在听读课文之后,应提出了颇有建设性的问题——找出能触动你心灵的句子?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带有自主性和独特性,通过品味语言来明确“我”和小兄弟对风筝截然不同的态度,从而体味“我”和小兄弟之间的误解和冲突,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教育观。“我”因在二十年后见到小兄弟的麻木而陷入更无边的悲哀中。
2、只有激发真情,才能加深体验。在导入新课时如果以对比的方法来切入主题,突出作者的心情和小兄弟的境遇,这就激发了学生阅读欲望,不禁产生疑问:一个孩子竟然被剥夺了放风筝的权利?为文章奠基了伤感的基调。接着,又通过深情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中。作业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亲情的文章,进一步让学生用心去挖掘、体验那份亲情。
3、通过深入探究语言,才能体会真情。《风筝》一文没有华丽的辞藻,动人的修辞,但就是这些朴实真挚、白描式的语言,感动了一代又一代。所以在学习这篇文章时,确实应该把这一点作为重点来落实,深入文章语言,体悟文章的真情。因《风筝》历来存有多论,学生的理解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看法来发表合理、独特的体会。
4、由于《风筝》故事发生的时代距离现在将近一个世纪,学生无法站在时代的高度去审视故事蕴含的深沉思想,所以对主题的挖掘尚未到达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