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语文教学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新版语文教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新版语文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注意人称的变化。
2、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知道“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长征。
1、出示课题,指名读。
2、对课题质疑:什么是长征?这里的“婴儿”指谁?婴儿怎么能“走”?
说明: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学生学习课文的途径。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又直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进入课文学习。
3、初读课文,解决部分问题。
(1)了解长征。
①读课文,说说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重点从课文的第一、二节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什么时候开始长征,从哪里出发等。)
②交流,出示:1935年11月19日反击“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陕北#学习“剿”,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理解“围剿”。#看地图,知道湘鄂川黔的地理位置。
③根据提示说几句话,介绍一下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说明:长征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遥远、陌生。如何来了解长征呢?课文中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去找,然后把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归纳。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了解了长征,又训练了语言,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文中的婴儿就是——贺捷生,贺龙元帅的女儿。当时她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理解“襁褓”。
4、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竟然也“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最后到达了陕北,这真是一个奇迹。那么她是怎么“走”完长征路的呢?我们来读读她说的话。
二、整体感知,了解写作方法。
1、指名分节读第2—6节,读准:一步不落、着落、衣衫褴褛。
2、说说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是自述。
(2)第2-6节每一节都有前引号,第6节后有后引号,这是引用主人公的话来写。
说明:这是一篇采访稿,因此写作方法与平时学习的课文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文中了解不一样的写作方法,知道因为主人公讲述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用第一人称来写显得亲切、真实、动人。
三、深入学习,概括长征途中的事件。
1、默读第2—6节,思考:贺捷生讲述了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
2、学习第2、3节,指导概括。
(1)自由轻声读这两小节,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当时的情况和结果。
(2)交流。1935年11月19日,刚刚出生18天的“我”被母亲背在身上,随部队开始长征。
(因为主要是讲“我”的事,所以引导学生用被字句来讲。“我”指贺捷生,要加引号,概括时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说明:学生刚开始学习概括,教师要从方法上进行指导,循序渐进,让学生一步一步学会归纳。在学习过程中,以鼓励为主,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只要基本内容包括即可。
3、学习第4节,组内概括。
(1)读第4节,根据提示,小组内概括第二件事。过封锁线时。
(2)交流。
(3)比较:过封锁线时,为了不暴露部队,“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过封锁线时,“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哪一句话意思概括更清楚?为什么?
(指导学生概括时要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说明:通过比较,再一次从归纳的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
4、读第5、6节,根据提示,选择其中一件事概括。突围时,。过草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
(1)突围时,“我”被父亲颠落在路边,幸亏被老乡捡到,才回到父母的怀抱。比较“丢”和“颠落”。
(结合“一路冲杀”体会用“颠落”一词的准确性。)
(2)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大人为“我”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但“我”的生命力强得出奇,终于走出了草地。联系上下文理解“奄奄一息”。
说明:词语训练的一个特点是不脱离语言环境。在概括事件的过程中进行词语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正确地领悟其中的含义,更能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6、现在你就是贺捷生,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把四件事连起来说一说。
四、再读课文,理解最后一节。
1、再读课文,感受长征的艰难。
(1)引读第3节。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正值——寒冬季节,风雪交加,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2)看录像,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
师: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陕北,长征取得了胜利。
2、说说长征精神是怎样的精神。学生交流。
师小结:贺捷生奶奶认为这些精神就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板书: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说明:通过朗读和观看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感受长征精神,体会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3、读最后一节,说说“走”的含义。长征时的贺捷生只是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一直激励着贺捷生。
五、拓展练习
贺捷生奶奶的“长征”经历,充满了传奇,更充满了艰辛,选你印象最深的内容说给你的伙伴或家人听,注意人称的变化。
最新版语文教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教具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导入: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
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
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⑴ 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⑵ 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
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⑴ 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⑵ 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⑶ 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⑴ 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⑵ 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⑶ 联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
(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⑴ 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
自由读,指名读。
⑵ 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⑶ 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⑷ 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⑸ 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着重留意:
⑴ 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⑵ 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
(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
(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⑴ 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⑵ 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⑶ 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