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教案
推荐度:
黔之驴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黔之驴教案集锦八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黔之驴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黔之驴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语言的深广含义
2、通过标注对老虎的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对驴的形象分析,从而得出一定的寓意。
一、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对黔之驴进行了翻译,这节课,我们一起走入驴和虎,去了解一下他们的形象。
二、复习检测
1、你还记得吗?(解释字词)
船:名词作状语,用船。 则:却。 以为神:把它当作神,把…当作
稍出近之:渐渐出来接近它?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句子:
(1)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老虎看见它,(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把它当作神。
(2)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老虎)渐渐又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近而不庄重,碰撞它,靠近它,冲击它,冒犯它。
(3)驴不胜怒,蹄之。
驴子禁不住发起怒来,用蹄子踢老虎。
(4)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于是老虎一下跳跃过去,大声怒吼,咬断了驴子的喉咙,吃光它的肉,才离开。
三、研读课文
1、 讲故事:
师:你能在翻译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理解,把它当做故事讲出来么?
2、 形象分析:
(1)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描写驴的句子。
庞然大物(外形)、驴一鸣(叫声)、蹄之(动作)
师:那么,如此一个庞然大物,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生:断其喉,尽其肉
师:那我们来思考一下,外表如此强大的驴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下场?
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没有老虎的本领大;无异能
师:这篇寓言中的驴代表了哪一类形象?
生:徒有外表实则虚弱无能,外强中干
师:从驴的角度来看,本文揭示了一个怎样的寓意?
生:徒有其表,无真本领是行不通的。
(2) 我们再来找一找文中描写虎的动作、心理的句子,画出来。
动作: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远遁;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荡倚冲冒;断其喉,尽其肉
心理:慭慭然,莫相知;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虎因喜
师:那么虎对驴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惧驴——识驴——吃驴
师:老虎为什么可以把驴吃掉?
生:认识了驴不过是外表强悍,实则内里虚弱。
师:这里虎代表了哪一类形象?
生:本身本领强大;善于观察;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师:我们从老虎取得胜利中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启示?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老虎的行为:刚开始“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非常小心谨慎,又近出前后,荡倚冲冒,终于了解了驴子,最后吃了驴子。
从害怕驴,到一步步认识驴,最后把驴吃掉,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生1:不要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到,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
生2:想要取得胜利还必须善于观察,充分了解敌人。
生3:要做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四、作业
五、小结
师:通过《黔之驴》的故事,我们明白了想要取得一定的成功就必须有勇有谋,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做一个有智慧的人。这节就课就学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六、教学反思
1、“讲故事”这一环节设置,没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只从表面讲故事,而不能挖掘寓言的内涵。
黔之驴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常会遇到一些成语,他们中有不少就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律计穷”就是一例,他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提到寓言,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语言是一种文学体材,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 介绍作家作品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点名学生试读
2、正音
黔(qián) 好事者(hào) 窥(kuī) 慭慭然(yìn)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搏(bó) 狎(xiá) 跳踉(liáng) 口阚(hǎn)
3、全班齐读
四、 疏通字词
1、置疑
2、字词训练
五、 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六、 课文分析
1、课文对驴进行了那些描写?
2、是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3、课文对虎进行了那些描写?
4、由这些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食驴的动作有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5、 理解本文的寓意
黔之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重难点
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理解课文所讲道理是教学的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
设计思路
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读懂课文。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要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导人: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的古代寓言故事。如,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2.作者介绍。
(1)让学生站起来介绍。
(2)明确:(出示幻灯片1,也可以用小黑板代替。)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773—891),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积极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派被贬官永州、柳州。在十几年的贬谪生活中,他有机会深入了解人民的疾苦,也游览了一些山水名胜,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文。这阶段虽在政治上失意,但文学上却获得了巨大的成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自主学习
师: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出示幻灯片2。)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同桌轮读,要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注意朗读节奏、重音。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落。
3.串译全文,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4.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j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课文描写虎的动作时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6.黔驴之技有哪些?
7.理解故事的寓意。
8.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及你认为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三、合作学习
1.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疑难问题。
2.在班上讨论研究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四、反馈交流
1.给加点字注音。(出示幻灯片3。)
黔好事者窥 愁然骇遁噬搏狎不胜跳踉
要求:让一学生起来读,如果有读不正确的,找其他同学起来纠正。
2.串译全文,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明确:(教师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3.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者”“终不敢搏”“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4.课文描写虎的动作时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竹生性走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口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5.黔驴之技有哪些?
明确:(一“呜”一“啼”。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本领。)
6.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把喜欢的原因同位交流。(同位交流后,再找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
7.重点研讨课文第2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下列题目:(出示幻灯片4。)
①本段文字通过心理、动作等描写刻画了老虎的形象,请联系具体语句分析老虎的形象。
②联系全文,理解本文的寓意。
(2)小组代表交流发言。
明确:(①根据具体语言加以分析,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只要理由充足即可。
②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调整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或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注意:引导学生谈自己的观点。
黔之驴教案 篇4
一、考纲要求:
考查要点可细化为5个考点:
(1)朗读节奏的划分
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首先要理解句义,再按意义划分。一般主语谓语要分开,较长的修饰限制语要划开。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主语+谓语+宾语),又如今齐地/方千里等。
(2)解释实词的含义,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课下注释中的单个词为主,多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
如果有本义和句中义的,尽量答全,尤其不能丢掉句中意思,即这里指的内容。
区别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3)文言句子的翻译
从内容上看,易考关键语句的翻译;
从古汉语角度看,易考特殊句式的翻译;
从来源看,大多来源于课下注释。
一般要用直译法。直译译不通时再辅以意译法。翻译时注意运用留、补、删、换、调的方法。考试时按语言点给分,所以翻译句子时要字字落实。
(4)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文章中心的概括、人物思想性格的概括。这些题一般不是自由发挥题,尽量按照新教参,加以整理。
牢牢记住每段的段意,每课的中心,注意每课的课后题。
(5 )文章内容、语言、人物、写法等方面的欣赏与评价
要求考生对文章的某一点谈看法,写出自己的观点。
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等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能力角度上说,是考鉴赏评价和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点击中考
1、20xx湖北省随州市。阅读《黔之驴》,完成8~11题。(10分)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异: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
9.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之
10.翻译下列句子。(2分)
技止此耳!译文:
1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
成语:
启示:
(一)8.(1)异,特殊、特别。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1分。(2)去,离开。 1分。 9. C,2 分。 10.本领不过这样罢了。意思接近即可,2分。11.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评分标准:只要符合寓言内容,言之成理即可,2分。
2、(20xx年福建省宁德市)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7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①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②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9.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1)虎大骇,远遁 遁: (2)驴不胜怒,蹄之 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 适: (4)启扉急视 启:
10.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11.填空。(6分)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 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乙】文中 , 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4分)
(2)甲乙两文都没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 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 描写。
12.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3分)
(一)9.(1)逃跑(2)用蹄子踢(3)恰好、恰巧(4)打开10.(1)有人喜欢多事的人用船将驴却到黔这个地方。(2)这样以后,才明白猫躲避老鼠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惫。11.(1)甲文:以为神 技止此耳乙文:大与猫等,为害甚剧。(2)心理 动作
12.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从猫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黔之驴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文章,结合注释,能口译全文。
2.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理解放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步骤:
一、从成语入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强调以下内容:
1.课后练习三所列的词语要—一落实,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3.提醒学生注意两个句子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明确: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明确: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明确:-“鸣”一“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艺。
4.师生共同讨论,概括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动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恐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5.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明确: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能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1.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2.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
黔之驴教案 篇6
创意说明:
本篇文字较简练,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引导他们用“三看一查”(即看课文、看注释、看“探究·练习”)的方法读懂课文,理解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就要予以肯定。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寓言的一般特点。
2.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读懂寓言的情节。
3.通过对比“驴和“虎各自的形象特点,品味出本文的寓意,并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步骤:
一、用“三看一查”的方法,自读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学生对照注释边读边讲,教师适当点拨、补充。
1.让学生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
2.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重点词语的翻译: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这里是用船的意思。名词充当状语。现代汉语中除时间名词外,名词一般不能充当状语。
②驴不胜怒,蹄之。
蹄,踢。这里作动词用。
三、全班齐读课文,指名学生复述大意。
四、再读课文,把握全文的情节。思考:
①故事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故事发生的.背景:“黔无驴”“船载以入”。这样安排一可见其是外来户,二来铺垫虎被迷惑的情节,三来暗说其形体庞大。
②当驴出现时,“虎见之的最初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如此?虎的最初反应是“以为神。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而且“庞然大物也”,所以觉得神奇。
③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吗?从哪里看出?虎对驴的态度有改变,如:“蔽”“窥之”,“近之然”,“远遁”“甚恐”,“觉无异能者”,“近出”“不敢搏”,“稍近”,“荡倚冲冒”,“跳踉大?”等。虎的态度变化为:恐惧—怀疑—挑衅
④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结局:“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五、读完寓言后,你觉得驴、虎这两个寓言形象各有什么特点?
师生共同讨论、概括:
黔驴:庞然大物,善于怪叫,蹄踢,装腔作势,借以骇人,是一个虚有其表、实际无能的蠢物。
老虎:在没有弄清对方底细之前,存有戒惧心理;它反应迅速,行动灵活。谨慎小心,善于观察,反复试探,在摸清驴子的底细以后,大胆果断地攻击对方要害,立即致敌于死命,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形象。
六、了解寓言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本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讽刺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的、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我们既可以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理解本文的寓意,又可以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七、作业。
1.解释下列每组中加点的词。
好事者船载以入()以为神()以君之力()
以为且噬己也()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然往来视之()船载以入()稍出近之()
驴不胜怒,蹄之()技止此耳()尽其肉,乃去()
2.用“庞然大物“黔驴技穷造句。
黔之驴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的寓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讲一则笑话。
笑话中的鸡妈妈通过自己的聪明战胜了猫,保护了自己的孩子。现在有这样一头驴,它要比鸡妈妈的体形庞大得多,可是却没有鸡妈妈那么聪明,它的结局怎么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瞧瞧。(板书课题)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的寓意。
三、目标的实施:
1、范读课文,让学生注意不会读的.字的读音。
2、自由朗读。
3、齐读。
4、自由朗读课文,弄懂文章的大意。(前后左右四同学一组,共同完成。)
5、检测。
6、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虎刚刚见到驴时,表现怎样?
(2)虎发现驴有几样本领?它为什么敢接近驴呢?
(3)驴的结局如何?
(4)你如何来驴和老虎?
(5)你觉得有什么寓意?学生读并且思考讨论。
7、提问:给你什么样的启示?(思考几分钟?)
8、老虎在吃了驴这个庞大的动物之后,它的名声大震,不多久,它便成为了百兽之王。可是,它逐渐地骄傲起来了,根本不把其他的动物放在眼里,而且到处欺负弱小的动物。动物们敢怒不敢言……就在这时,又有一位好事者运来来了一头驴,这头驴从其他动物的嘴里得知了前一头驴的遭遇后,它决定为他们驴子家族洗刷耻辱。大家想知道结果怎么样吗?那好,请大家发挥你们的想象,用你们的聪明才智来将这个故事继续讲下去吧!(分组)
四、: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黔之驴,从而我们应该明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习好本领,如果光是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话,那我们也就只会像那头驴一样。如果我们能够学好本领,遇到事情多动脑筋,相信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够克服。老师祝愿大家能够好好学习,打好基础,为有一个美好的明天的努力奋斗。
黔之驴教案 篇8
1.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来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从成语人手,导人新课。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一些成语,它们中有不少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驴技穷”就是其中一例,它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而要正确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我们就必须先来一起学习这篇寓言,看它讲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
要求:听准字音;基本了解故事大意。
给加点字注音,然后齐读三遍。
黔 好事者 窥 骇 遁 噬 狎 不胜 跳踉
三、串译全文,师生共同解答疑难文言词语的含义。
要求:能结合课文注释翻译全文;合上书本后能准确、生动地讲述故事。
四、学生朗读基本成诵后重点讨论下边问题。
方法:先独立思考,再互相讨论。教师可巡回指导。理解每个问题,均应结合课文相关语句。
1.课文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结合课后练习一)
理解:可分为六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的语句分别是“以为神”、“觉无异能者”、“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也”、“技止此耳”等。这些语句生动逼真地描绘了虎对驴的认识的全过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使其波澜起伏,引人人胜。
2.课文描写虎的动作用了哪些词语?分别刻画了虎的`什么心态?
理解: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驴一鸣,虎大骇,远遁”,“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接下来“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而激怒驴,写虎——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最后“跳踉大嘲”、“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句式短促,节奏鲜明,写出虎干脆利落,志得意满的情态。
3.黔驴之技有哪些?
理解:“鸣”“蹄”。这两个词生动传神地写出驴在“庞然”的形体掩盖下的平庸技能。
4.故事的寓意在哪里?
理解:本文寓意深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现实性。本文意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又可知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但我们也可以不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而从虎吃掉驴这一相反的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五、齐读、齐诵课文。
六、布置课外作业。
1.解释下列成语,并造句:
(1)庞然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黔驴技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3.“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中哪些词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二句在下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呼——啼,怒——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讲说制造悲愤的气氛。
语文教案-28 黔之驴
标签: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28 黔之驴,
4.“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明确:是诗人在听。
5.老妇的含泪“致词”,从哪些方面对“安史之乱”给人民遭受的苦难作了侧面的揭露?找出有关语句并作分析。
明确:“三男邺城戍”——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之苛酷。“—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见得战争破坏严重。
6.老妇的“致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吗?据此想象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
明确:老妇的话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从“致词”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u”,“i”。“en”、“ui”四个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尸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学生对吏与老妇对话的情景,只要想象合理,都予以肯定。先齐读第二部分,再齐背第二部分。
7.老妇自请赴役,差役是否大发慈悲放过老妇了呢?请从书中找依据。
明确:从“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的“独”字,知道老妇已被捉走。
8.“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明确:从“独与老翁别”中知道老妇已被捉走,老翁已经归家,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自然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
9.归纳诗歌的主题。
—夜之间,这个不幸的家庭又遭受—次沉重的打击,这是多么悲惨的现实啊!作者叙述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
明确:表达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
齐读并背诵第三部分。
七、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二首诗。
2.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将《石壕吏》一诗用四幅画描绘出来,在班上开—个小画展大家评议一下,看谁对课文理解最准确。
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愁,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切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正是由于“离愁”所作的真切、深刻的描写,使这首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6;结尾句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但为什么也是写离愁的绝妙之笔呢?
明确:说不出是一种什么滋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正是真正经历离愁之苦的人最为真切的体验。
总结: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写的,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词作写情极其深切而自然.语言朴素如同白话,毫无雕琢痕迹,这既出于诗人的才能,更是其真情所致。词中的语句“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常为后人所用。“剪不断,理还乱”,现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处理解决。现在人们常说“别有滋味”“别有一番滋味”即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而来,用来形容只有自己内心知晓的那种难以言说的滋味。
学生自读全文并背诵。
观书有感
朱 熹
一、简介作者,教师指导学生看注释①。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比喻的含义和诗歌寓含的哲理,讨论下列问题。
1.“半亩方塘”“一鉴开”分别比喻什么?这一句诗该如何理解?
明确:“半亩方塘”比喻书,因为书是长方形的。“一鉴开”,以镜子比,形象方塘极其清澈。意思是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
2.“天光”“云影”又比什么?
明确:比喻书中的内容。这一句诗写清澈的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意思是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
3.结尾两句是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它暗含了什么哲理?
明确:结尾借水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