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推荐度: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的: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1、会认“漠、燕、钩、何、脑、踏”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马有关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听吧!
板书设计: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多音字“转”的读音及“锲”、“诞”等字的写法。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文本语言及标点符号生动,准确的特色。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情感与态度
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科学规律,增强自己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相关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课前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少写一个“诞”字。
1、学习“诞”字。
2、初步理解课题。
3、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指导写字。初步了解课题的意思,为解决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作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从课题入手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作者简介则激发了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
二、检测生字词
1、(课件出示)。
2、哪些词是你以前很少见或没有见过的,请大声读一读。
3、哪些词容易读错?重点掌握“转“的读音。
4、哪个词最容易写错?锲而不舍的“锲”字。
5、联系刚才的情境理解“无独有偶”。
设计意图:本课出现了不少的四字词语和专业术语,专业术语不作为学习的重点,但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词语也应该是本课的一个教学点。本环节学生会的不教,教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理解和运用词语,屏幕上的词语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深入研究三个事例
1、总结事例。
谢皮罗的发现波义耳的发明医生的发现
2、学生研读讨论并汇报,完成研读表的填写。
(课件:研读表)
抓住“敏锐”、“立即”、“百思”等词语体会事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和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3、总结共同点。
找生汇报。用上“他们都是什么样的人,因为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
(这一环节老师尽可能以尊重学生的理解表达为主,多鼓励表扬,同时要相机进行指导理解。)
4、总结真理。
设计意图:对课文深入地探究、总结,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新课标中新增了“非连续性阅读”的要求,而本环节学生结合图表中的内容,总结三个人物的共同点,既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锻炼了学生非连续性阅读的能力。
四、再次理解课题
1、读句子,找生写发现真理的三个关键词。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生默读,思考提问。
预设1、用“?”和“!”的好处。
预设2、为什么不是把“?”扯圆变成了“。”号呢?
设计意图:抓住“标点”的借喻用法,引导学生理解这种用法的好处,通过换符号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二段是对课题的解释,第七段是对观点的总结,对这两段的学习,更进一步理解了文章课题的含义。
五、联系生活进行科学教育
1、利用句式说说其他事例。(课件展示)
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你还知道的其他事例。
( )因为( ),通过反复研究,最终( )。
2、联系学生生活探讨为什么没有发现真理。(课件展示)
生谈,老师相机指导。
3、理解最后一句。
①理解“有准备的人”
②理解“善于独立思考”。
③理解“锲而不舍精神”。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通过文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发现真理的易与难,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激发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兴趣,增强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六、总结全文(课件展示)
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再用(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进行了事例论证;最后又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
设计意图:既有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又为初中的学习作了铺垫。
七、老师寄语
同学们,只要你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情中见微知著,具有科学研究的敏感性,善于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你就能发现真理。
让我们努力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发现真理的路上!
设计意图:一段充满激情的演讲,进一步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探求真理的渴望。
八、休闲小作业(课件展示)
1、心动不如行动。选择一个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尝试做一做研究,看能不能最终解决你的疑问。
2、经常看看中央10套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
设计意图:作业的布置是对课文内容的拓展,更突出与文本的联系性、体现了趣味性、生活性。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发现
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生字,掌握难写字,能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教学准备
有关青海湖的图片、录像;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前几课,我们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气势,观赏了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今天,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板书课题)
2.简介青海湖。
(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说,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有50条河流从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使青海湖成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硕shuò宛wǎn倩qiàn瀚hàn喇lǎ叭bā
嫁jià咸xián纵zònɡ泊pō毡zhān
(2)读词语。
文武双全诗情画意纵横星罗棋布悠然自得硕大无比烟波浩渺美不胜收和睦相处争权夺利
(3)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青海湖哪些地方的景色?
(2)除了写景,作者还介绍了青海湖的什么情况?
2.讨论交流。
(1)课文写了日月山牧场的景色和青海湖的美景。
(2)除了写景,文章还介绍了青海湖名称的由来。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
纵横山峦起伏画框硕大无比宛如星罗棋布
烟波浩渺美不胜收咸水湖争权夺利
2.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青海湖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二、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作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雨过天晴,每一扇车窗都成了油画的画框。绵延几十公里的高山牧场,牛羊悠然自得地吃草,连汽车的喇叭声也惊动不了它们。星罗棋布的毡房,似一朵朵硕大无比的蘑菇。天高云淡,远处,天和地连成一片
作者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高山牧场的恬静、美丽,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2)青海湖烟波浩渺,上接蓝天,下连碧野,宛如一面晶莹的大明镜镶嵌在天地之间。沿湖有广阔的平原,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与碧绿的麦类、豆科作物交织在一起,满眼金碧辉煌,美不胜收。
晶莹明澈的湖水、金灿灿的油菜花、碧绿的农作物,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喜爱之情。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背诵下来。
三、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小结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词语丰富,比喻恰当,使文章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3.层次清楚。
四、作业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板书
5.迷人的青海湖
迷人的青海湖日月山:树木苍翠、庄稼繁茂
青海湖:烟波浩渺、美不胜收
名称由来:各民族团结友爱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一、教材说明
本课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
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了解全诗内容,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学生搜集阅读有关延安的资料,对抗战时期的延安有更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课文挂图,或把课文挂图,课文重点语句制成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作者到延安追寻什么?为什么追寻?把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找出来,在读中想象,体会它的意义,然后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交流。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可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首诗听起来这么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隔句押韵,并用“· ”把韵脚“ang”标出来。朗读时,把韵脚适当加以突出。第一节:光、阳,第二节:香、场,第三节:琅、炕,第四节:响、梁,第五节:煌、翔,第六节:想、阳。还要让学生明确到这首诗多用排比句,朗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朗读时,要读出排比句的气势。
4、诗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教学。
(1)第二节的四个“追寻”。
可用投影片或录像帮助学生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了解延安精神。放映录像或投影片时要加以简要的解说。“延河”,清晨、傍晚,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道理;“枣园”,曾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南泥湾”,当年359旅曾在这里恳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杨家岭”,那里有中央礼堂和党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会议在这里召开。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就是追寻延安精神,追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精神,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
(2)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坑。
“告别破旧茅屋”就是告别落后,忘不了“温热的土坑”,就是忘不了密切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14个生字,并积累相关词语“军阀、恐怖、宪兵、皮靴、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初步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教法: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小组讨论交流相关内容。
学法:
课前5分钟自读课文,课堂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课前5分钟自读课文。(5分钟)
一、单元整体目标把握(3分钟)
1.自读单元导读,并思考:
(1)本单元课文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缅怀革命志士∕深深地怀念∕怀念革命先辈……)
(2)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是什么?(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②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③缅怀革命先辈,继承光荣传统;④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在今后的习作中加以运用。)
2.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二、激趣导入(1分钟)
读完了单元导读,同学们一定在各自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很多的革命先辈。今天,我们就
一起跟随一篇回忆录——《十六年前的回忆》,走近一位伟大的革命志士。
板书题目。
三、课程呈现
(一)背景介绍(3分钟)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抵抗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他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由背景介绍引出作者李星华,及作品简介。(2分钟)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名回答: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 )的( )李星华在( )遇难( )时所写的一片( )。
(三)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预习效果(一人一词)(5分钟)
个别指导:
1.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2.恐怖:惊慌、害怕。
3.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4.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绳子勒死。
5.刑——形籍——藉峻——竣
(四)快速浏览课文,思考问题(5分钟)
1.十六年是那么遥远,可作者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这是为什么?
2.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请找出能说明写作顺序的相关词句。
3.文章中出现的阶段性时间词语是一些关键的时间段,在这些时间段,作者都写了那些事?
4.初读课文,你能体会到那些情感?
5.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小组交流,反馈(5分钟)
1.因为十六年前作者失去了亲爱的父亲。
2.时间顺序,“那年春天”,“4月6日”,“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28日”,“第二天”。
3.那年春天:李大钊冒着生命危险,留守北京,继续工作。(冒险留守)
4月6日早晨:李大钊不幸被捕。(不幸被捕)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李大钊在法庭上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争。(法庭斗争)
28日、第二天:听到父亲李大钊遇害的消息,全家悲痛万分。(噩耗传来)
4.李大钊:临危不惧、沉着、镇定、高度负责……
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深怀念。
5.课文通过回忆录的形式记叙了李大钊同志从被捕前到遇害后的`事迹,展现了革命先烈临危不惧,忠于革命的伟大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怀念。
(六)教师小结:(1分钟)
同学们,李星华清晰地记得父亲被害前一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她按照时间的顺序,为我们留下了一位革命先辈用生命写下的历史篇章。
四、课堂巩固(6分钟)
1.完成小练习册一、二题,完成有困难的学生可参照课本。
2.小组内互换检查,并纠正。
3.集体核对答案。
五、布置作业(1分钟)
1.识记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课外阅读革命先烈的故事,并做好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冒险留守忠于革命
不幸被捕临危不惧
法庭斗争凛然正气
噩耗传来悲痛欲绝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本周我上了组内研讨课《真正的英雄》,我希望同事们能给我最真诚的建议,而不是赞美之辞,以促进我的进步和成长,所以,我也没有任何修饰,向他们展示的是我推崇的真语文课堂。
感谢同事们中肯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
1、关于全文朗读。
这是里根总统的一篇演讲词,文辞优美,所以我设计了全文朗读这一环节。为了不使朗读单调,也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课文结构,开头我范读,总领段和总结段齐读,抒情段女生齐读,号召段男生齐读。孩子们读得很用心。可是,这一环节用时过长(将近8分钟),导致后面的"时间紧张,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课后,同事提醒我看一下这一单元的导读。其中提到本单元要求练习快速阅读课文,并没强调感情朗读,所以,这一环节如果时间不够是可以省略的。这一提醒也让我反省:以后备课要更细致更全面一些。
2、研讨里根总统所说的美国精神这一部分
由于时间紧张,没能给孩子们留出交流的时间,以致回答不够全面。“自主、合作、探究”,合作非常重要。
3、拓展部分
我先让孩子们欣赏了《“挑战都”陨落——天祭》这首诗,然后出示了中国宇航员杨利伟的事迹,让他们就此仿写一首诗。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项如果作为课后练笔更好,孩子们就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而课堂上改为写颁奖词即可。
当然,为了鼓励我,同事们也对课堂上一些亮点提出了表扬。不过,最让我开心的还是他们对孩子们的表扬,对孩子们说和写的能力的赞不绝口。
读完全文后,我让孩子们对文中有感触的句子作批注,孩子们争先恐后,说起来头头是道,更有同事谦虚地说自己都自叹不如。拓展时的仿写部分,虽然时间不够孩子没能完成,但几位同事都说看了坐在身边的孩子写的,发现写得真好,很有感觉。这些能力,从他们初一进校我就开始重点训练了。我宁可省下做题或传道的时间,用来给他们阅读和思考。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心怀孩子的未来!我想,能力的培养远比分数重要,良好的语文素养会让学生终生受益。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0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经过。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二泉映月》乐曲的丰富内涵。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感悟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背诵课文,从而体验盲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阿炳身世和他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用心灵聆听名曲。
1、同学们,你们平时都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指名说)
2、这节课,老师先播放一段感人的典子。世界的指挥家小泽征尔第一次听到这首典子时,曾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听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究竟是什么样的曲子,能如此地打动小泽征尔的心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吧!
3、播放《二泉映月》,生用心听,看自己听出了什么。听后谈感受,并说出曲子的创作者。
4、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听时,会听出丰富的意蕴,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这篇课文又讲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二泉映月》
(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用心灵感受阿炳。
1、《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是阿炳用纤细的琴弦,苦难的人生坎坷的经历,用长期积淀的种.种情怀创作的。他一生的"悲、一生的根、一生的爱全部融进了这首深情的旋律中,欣赏完这首感人的旋律,让我们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阿炳。
(出示阿炳像)
2、他是一位双眼失明的盲人,这个世界再怎么五彩缤纷,对他来说都只有漆黑一片,他从小就没有爹娘,浓浓的父爱,伟大的母爱,对他来说却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他流落街头,形同乞丐,他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为了生活,他只得以卖艺为生,他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更雪上加霜的是,他的亲人――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也离开了人世。
(出示词语:双目失明 没爹没娘 流落街头 形同乞丐 生活贫困 疾病缠身 卖艺为生 饱受艰辛)
3、请同学们用心去读一读这些浓缩了阿炳悲惨一生的词语,让我们用心去感受这位盲人的不幸命运。
4、读完了这些词语,你想说些什么?(指名说)
三、用心灵诵读课文。
1、这位尝尽人间辛酸的盲人为什么能创作出如此不朽的乐曲呢?打开课文,听听老师给大家带来的配乐朗读。
(教师范读课文)
2、听完了朗读,你们觉得老师读得好吗?好在哪里?
(指名学生说)
3、听着音乐,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课文第五自然段集中体现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所体现的内容和意境,自由练读课文。
(学生练读)
5、指名诵读第5自然段。
6、评一评,说一说。
四、用心灵感悟内涵。
1、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生自读自悟、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2、谁来说一说,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从中读出了阿炳的什么样的内心世界?为什么?
(指名说,说完后,让学生将这些词语写在黑板上。如:悲伤、痛苦、爱、信心……)
3、同学们、阿炳用他那纤弱的琴弦,苦难的人生谱写了如此不朽的作品中,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我们对阿炳由衷的敬佩吗?
(指名读)
4、阿炳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他用音乐诉说了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同学们,如果这个时候我再问你,《二泉映月》写什么,你还会简单地告诉我《二泉映月》仅仅是一首曲子吗?你会怎样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
5、总结升华。
五、回顾全文,课外拓展。
1、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让我们用我们整个心灵再一次感受那动人心弦《二泉映月》。
(播放《二泉映月》再读课文)
2、上网查阅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的活动,感受民间音乐家坎坷的一生。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掌握孟子的文学常识及其政治主张,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
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体会论证过程中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复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
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你认为什么叫做“仁”?
2、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二字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你认为战国的国君最关心的是什么?
3、身处战国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对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征服他国的战国君王们,智慧又擅长辩论的孟子会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儒家“行仁政,爱百姓”的政治主张呢?他是怎么把齐桓公、晋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国君主“骗”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与其叫《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
二、初读课文、翻译疏通
1、自读课文,读出孟子向君王游说说理时的自信。
2、集体朗读,读出说理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方法。
3、同学互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句,互助解答
4、指名翻译,重点强调。
城、郭、是、池、环、兵、委、去、域、亲戚、至、顺、畔、夫
三、把握中心
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道”的本意是“道路”,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结合孟子的政治主张,你认为孟子这里谈到的“人和”之“道”具体指什么?
施仁政、民贵君轻——爱百姓
这是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道”
3、本文的论证中心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要表达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作的意图是规劝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
4、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会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议论过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再读文章。
四、论证过程
1、在战乱不止,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
通过军事引起君王的兴趣,再通过层层说理慢慢将君王引入自己设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从军事角度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节、第三小节与第一小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举出事实论据,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论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孟子在这里使用双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正反论证,加强说服力。双重否定句增强语气。
4、你认为为什么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决定外因。
有了“人和”,其他问题能够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
5、孟子讲完军事之后,将“人和”最重要的道理类比到了治国的领域之中,在第四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属于道理论证。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道理论证;增强语势,更有说服力
6、那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
正反论证。
7、至此你认为孟子的道理说清楚了吗?请理出孟子的论证过程。
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主张打仗的还是不主张打仗的,为什么?
看似教君王怎么打仗,其实文字背后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会随随便便打仗的,君子爱好和平,只有万不得已才打仗,如果君王热衷于打仗,那你就不是君子——可见孟子的“狡猾”
五、复习总结
1、请同学们回顾以下,孟子是怎样从吸引君王的兴趣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君王,最终把君王引向孟子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的?
君王听说孟子要谈论打仗的办法,一定认真聆听,经过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以及从军事类比到治国方略,便会被孟子严密的论证牵着鼻子走,打心底里认为要打胜仗,治理好国家确实需要“人和”。这时,落入孟子事先布置好的圈套的君王自然而然就要追问“人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了。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
2、通过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些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
3、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教学反思
《天时不如地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整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由几个板块内容构成:第一板块“整体感知,诵读训练”;第二板块“深入文本,品读赏析”,具体又分合作探究、疑难字词释义,探究文章主旨、赏析论证艺术,吟哦讽诵、积累经典;第三板块“古为今用,拓展迁移”,设计一道开放性思考题谈谈“和”的新意,力争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运用现代观念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文章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培养学生主动阅读文言经典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传统文化积累,积淀传统文化底蕴,应当成为所有教师在教授经典文言文时的终极追求。
在这节课上我显然不在状态:课堂教学语言表达不顺畅,课堂组织不力,引导不到位。总感觉到有些别扭。班还是我经常上的班级,学生还是我熟悉的学生,况且又没有其他教师听课,这只是一节平常的课,我为什么就这样不自在呢?
由此,我想到备课不但包括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还应该包括备自己——以最好的状态进入课堂。不管是穿着、心情还是精神气质,都要使自己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因为课堂是神圣的,师者的形象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窦桂梅老师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一个举止从容大方、吐高雅、智幽默的教师肯定会赢得学生敬佩和爱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那么,我为什么会在这节课上不在状态呢?其实每一周的开始上课的状态都不是太好。这可能与双休日的休息有关。在家还没有休息够,又要进入紧张的工作之中了,心理上多少有些不情愿。我了解到有不少老师也有这种表现。其次课前的注意力没有在备课上。以为课已经准备好了,教案也写成,课文以往教了好几遍,也再熟悉不过了,认为没有必要准备了。于是就不再思考教学上的事情了。
还有,在课堂开始时导语没有做好。开头很重要,它甚至影响着一节课的质量。在上课时我说:“在战国时代,战争频繁,人民深受战争之苦。继孔子之后,一位儒家大师出现了。大家说他是谁?”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是出孟子。“他有什么政治主张呢?”我接着问。这下学生没有回答上来。出乎了我的意料,因为学生在七年级时学过中国古代史,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但是70多个学生中就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这令我比较失望,影响了接下来的上课心情。
大凡成功的教师都善于调节自己。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教学进度,调节教学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这是教学机智,唯有在实践中不断地锻炼才能养成。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第9课《拐弯儿处的回头》,通过学习课文,使我们感受到深深地掩藏在作者心中的那份浓浓的父爱。那么,本课的课后生字你们认识了吗?想把它们漂亮地写下来吗?那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拐弯儿处的回头》。
二、创设情境 激发情趣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乘坐时光列车到生字王国看一看吧!真快呀,生字王国到了,同学们快睁开眼睛看一看,这里的生字宝宝多顽皮、多可爱!它们知道同学们要来这里,就把自己的王国设计了一道道障碍,向你们提出挑战,同学们有没有胆量接受挑战,对自己有没有信心,那就给自己鼓鼓劲吧!
现在我们开始挑战闯关: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关:积累词语(记忆在比拼)
学习<<拐弯儿处的回头>>这课文时,你都记住了哪些好词佳句,展示,比一比谁记的得好词好句多!(生说)
同学们展示的可真精彩!生字宝宝又向我们提出新的挑战。
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二关:读准字音(读读我们的名字)
这里有两个特殊的生字,一个是丧、一个是跷,是校本教材中要求同学们会认、会写的两个字,一起读一读。下面,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这些生字,看谁读的声音响亮又准确!
同学们认识了这些生字宝宝,可真行啊!又闯过了一关,那下一关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再进入第三关 记住字形(记记我们的样子)
同学们,你们打算用什么好办法记住每个生字宝宝的样子?
同学们的记字方法都很好!老师也用一种方法记住跷字,那就是基本字加偏旁的方法,基本字尧加上足字旁就是跷起脚的跷,给尧字也可以加不同的偏旁组成新字,我们以前也学过几个这样的字,和老师一起想一想。没有学过谁知道?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你真是个有心的孩子,你真会学习)你能给它组词吗?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一口气连闯了三关,再给自己鼓鼓劲!同学们带着这种自信,继续挑战闯关。下面我们进入第四关,也就是最难闯的一关,书写漂亮(拍拍我们的照片)
三、引导感悟 指导书写
同学们,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的把字写漂亮?(生说)
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老师也想告诉大家,想把汉字书写匀称、美观特别要注意两点:一个是掌握字的间架结构,一个是笔画的书写,现在我们就来观察一下这些字的间架结构和笔画写法。
请同学们按结构特点给这些生字分分类。
请同学们看这组字,虽然都是左右结构,但是每个字的左右两半部分从起笔上又有宽窄、高低之分。
郊 想把郊字写匀称,必须掌握郊字的结构特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郊字的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有什么特点?
生:左宽右窄 左高右低
想把郊字写美观还应该注意什么?
生:郊字么第三笔短撇在橫中线上落笔,第四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六笔长点在橫中线上起笔,在竖中线上落笔占田字格的左下格。
:注意郊字的第三笔右点和第六笔长点写法及位置,这两笔点体现了汉字的一种谦让,是为了给右半部分的字留地方。
跟电脑书空这个字。
赶快在本上练写一个,看谁写得漂亮!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头正身平两脚直,胸离书桌一拳远,眼离书本一尺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谁愿意把自己写的字拿上来让大家欣赏欣赏。
我们来欣赏欣赏同学写的字,大家评一评,指指他的优点和不足。
疑 :疑字第四笔短横在横中线上,第七笔是点,也是给右边的字留地方,右半部分第三笔是横钩,在中心点起笔横中线落笔。
跷 :特别注意的是跷字有两笔斜横,汉字不仅讲究结构美,也讲究一种形体美,横有倾斜,能体现出字的动势。
出示剩下的左右结构的字,想把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写漂亮也是先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特点,然后注意观察笔画书写及占格位置。这几个字老师想不指导了,同学们自己能不能把它们写漂亮,现在我们来个书法比赛,比一比谁写的最漂亮,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评一评,看谁最会观察、最会欣赏别人,最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最好的同学,被评为本节课的.写字高手。
刚才老师巡视发现 同学的字写的确实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欣赏欣赏。
弯 委 寻 看这三个上下结构的字,仔细观察每个字上下两半部分各有什么特点? 再仔细观察这三个字有什么地方相同?
这三个字地主笔都是横,并且都写得稍长一些。
屈 想把屈字写漂亮应该注意什么?
:屈字第三笔是竖撇,舒展一些,出的第三笔竖在竖中线的右边,稍微从横中线的上面起笔,最后一笔是点。
父 想把父字写平稳、写美观应注意什么?
父字是独体字,想把独体字写平稳、写端正,应找准每个字的重心,观察一下父字的重心应该在哪儿?
四、升华 激发情感
同学们写得很认真,进步也很大!老师宣布:本节课,在同学们的努力下,闯关任务胜利完成,为自己喝喝彩吧!生字宝宝看见同学们表现的这么出色,也非常佩服你们,想送给你们一句话,赶快读一读吧!
提笔即是练字时,用心书写每个字。
同学们,其实我们书写的每一个汉字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所以,我们书写的每一个汉字的笔墨里都要倾注我们对祖国文字浓浓的爱。我们在写字时,都要仔细观察、用心书写,老师相信今后咱班同学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一、教材说明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小说,鲁滨孙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孙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属历险小说类,重点是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课文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荒岛:没有名字,没有人居住,到处是乱石野草。鲁滨孙孤独无助,面临的是严酷的生存问题。要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需要怎样的意志和创造力!课文叙述鲁滨孙在荒岛上选择合适的容身地方:有水源、有树阴、能防野兽,盖起简陋的住所,解决了生存的重要条件——居所。描写鲁滨孙“把捕到的活山羊畜养起来”“用这点儿麦种反复种收”解决了生存的必要条件——食物。通过这些叙述,展现了主人公的聪明才干和坚强的意志。
在荒岛上生活,还要面对被野人屠宰的恐惧,这也非常惊险。发现野人的`脚印,“恐惧万分”“不安的心情”,并不是说鲁滨孙胆小,而是突出遭受野人宰割的恐怖。
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一个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建议
1、本课是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先让学生读一读“阅读提示”,再按要求读课文,多读几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然后,读课文重点部分第二至八自然段,讲一讲鲁滨孙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最后,交谈一下自己学习本课的感受。
2、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因此,应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重点部分,练习讲述鲁滨孙荒岛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3、《鲁滨孙漂流记》属于历险小说类。记叙探险、历险的故事,以“险”扣人心弦,情节跌宕曲折,向来拥有众多的读者。尤其青少年,具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奇”与“险”相结合,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魅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外语文资源,学完课文后因势利导,鼓励学生阅读《鲁滨孙漂流记》的原著。还可向学生推荐《世界名著历险故事大观》等,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阅读文章,把握文章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培养自主、合作学习的品质和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师对自己的关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启蒙老师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美好的小学生活的回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我的老师》。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检查预习
1、板书:知识做人
看到这两个词,让你想到了什么?
2、板书:难忘的启蒙
启蒙是什么意思?老师的启蒙为什么令作者难忘呢?
3、作者在文中写与了哪些令他难忘的事情?
板书:抗日演讲两次批评宽容逃课
二、学习课文、体会内容
(一)抗日演讲
1、哪些段落写了抗日演讲?
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3—5自然段,可以用心读读,可以拿笔圈画,也可以小声地与同桌交流,想想这部分写了老师启蒙我什么?你从哪里体会到?
2、指名交流板书:爱国
引导:那时我还小,不大懂得这件事可能带来的后果,老师们知道吗?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
3、为了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老师们显然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这是何等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勇气,怎么不令学生敬佩?
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两次批评
1、批评是老师常用的教育方式,即使好同学也不例外,作者在小学时有两个强项――作文和写字,为什么在这两个强项会受到批评?
2、指名交流
“棠下离这儿有三里路,那里的桂花香你们也闻得见,难道鼻子有这么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老师在告诫我什么?板书:正直诚实
为什么老师说“对我来说,丙就是不及格”?这句话告诫我什么?
板书:勤勉
3、对我的过错老师丝毫不放过,表现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指名朗读老师对我的批评
4、丰富插图内容:观察画面人物的动作、表情,根据课本描述,想象一下老师对我某次批评的具体情况,还可以说说受到批评后,我对老师说了些什么?
5、虽然隔多年,但这样的批评作者还是刻骨铭心。同学们,你在的小学中有类似的情景吗?
回忆、交流
(三)宽容逃课
1、对学生的.教育,老师一向很严格,但在作者印象中,老师对我们上日语课特别宽容,为什么?
2、联系课文讨论,体会老师爱国情感。
(四)首尾段落
1、引读:正因为启蒙老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作者,因此作者一直向往教师这份神圣的职业。后来,作者沙健孙也走上了启蒙老师走过的路,成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博士生导师。当我站在讲台上――――
2、理解重点句:既然我的老师……开花结果呢?
老师播下的种子是什么?这些种子开花结果是什么意思?由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齐读这句话
3、这一段与哪一段相互呼应?
指名朗读第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4、齐读第一段,体会作者的满怀深情。
三、欣赏歌曲、升华感情
1、的确,儿童纯洁的心灵就像一块未开垦的土地,启蒙老师播下怎样的种子,就会获得怎样的收获。钱老师今天之所以站在讲台上跟你们上课,也深受我的启蒙老师――杨老师的影响。我也经常想起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今天我把它带来与大家一起欣赏,让我们把这首歌献给天下所有的启蒙老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绪:入情。
1、教师配乐朗读(音乐舒缓、愉悦)
2、学生交流自我感受
3、师(激情):是啊,古老的水井那清澈的、甘甜的、冰凉的井水给我的童年带来太多美好的回忆,这怎能不使我对它有着一种深厚的喜爱之情。水井给儿时的“我”带来了哪些甜美和欢乐呢?自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或段落,在关键词语下加上小圆点。
二、强化情境,学法指导:动情。
1、重点指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画出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引导学生从“喜欢”、“趴在”、“好奇”、“一颗一颗地”、“多远”、“多深”等词语感悟井水清及我的欢乐)
(2)自我尝试朗读:把井水的甜美和“我”的欢乐表现出来。
(3)相互评议:听了朗读,你还想说些什么?
(4)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品读或齐读。
(5)请闭上眼睛(播放音乐),在头脑中想象一下从那清清的井水中,还能看到些什么?(蓝天、白云、自己的影子)
2、指导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扶”:井水很甜很甜给我又带来了怎样的欢乐?指名说、读。(引导抓住“都是”、“不住地”、“啧啧”、“竟然”、“一口气”、“两大碗”等词)
(2)“放”:井水不仅很清很甜,还有哪些特点?指名读一读,说一说。(抓住“冰凉、又酸又甜、冰凉可口、清香、一辈子”等词进行理解)
三、凭借情境,升华情感:移情
1、情感强化:我们通过读读课文,说说体会,再品读课文,了解了作者无穷的甜美和欢乐。享受到这些甜美和欢乐的难道只有作者一个人吗?请再去读读课文。
2、情感迁移:让我们同作者一样,怀着对掘井人的感激、敬佩之情,怀着对古井深厚的喜爱之情,怀着对儿时生活一种美好的回忆,品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段落练习)
放音乐,指名逐节读课文。
3、情感释放:熟读成诵。
成功启示
这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教师根据课文的内容,通过音乐渲染、激情等手段设置了教学情境,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整体。教师由于情感的投入,渲染了与课文相应的气氛,促使学生进入具体的课文情境,对课文所描摩的对象——井引起关注,加深了内心的体验。
一、在初读课文时激发学生学习的情绪:“入情”。
要使学生的"情感伴随着学习活动,首先就要启动学生的心理进程。在初读课文时,教师配上舒缓的音乐进行范读,把学生带入丰富的美感中,激起他们对古井的亲切感,获得具体的表象,并产生关注的情绪而去自读全,让学生在初读时就入情。所谓的“披文后入情”。其实,学生此时对学习内容的入情,也是教学动机的形成。
二、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强化情境:“动情”。
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强化往往是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进行的。具体地说,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是与他们对教材的认识相联的。因此,精读课文时,教师抓住了重点段(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去感受课文寓寄情感的形象:配上水珠“叮咚、叮咚”落入井中的背景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想象出那一汪清澈的井水;想一想,从那清清的井水中还能看到些什么?情境的强化,立即把学生拉到了课文描写的古井旁,把作者含在具体事物中的情感通过音乐的氛围流露出来,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被激活,他们由课文中描写的场景联想到相似的另一个场景,进入想象的情景中,使他们不仅获得了身临其境之感,充分感受到井水的清澈,而且也丰富了作者笔下的情境,体悟到井水给作者带来的无穷欢乐。
三、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升华情感:“移情”。
在领悟课文语言神韵的时候,要能将学生的情感移入课文描写的对象上,这是学生情感一种不自禁的情感流向。在情感升华阶段,教师安排了由学生自己配乐朗读课文,使音乐与文字结合起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从音响的感知产生情感体验,激起类似的想象和联想,使之心驰而神往。在比较中欣赏,凭借想象为契机,教师为主导,语言为媒介,学生为主体,从语言的神韵中加深体验与课文语言的理解几乎是同步进行的。学生的情感以及语言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提高。
整个教学过程,由于师生都进入了同一情境,产生了师生情感的勾通,使学习成为一种自在的愉快的情感交流活动,形成了“以情感为教学纽带,以快乐为求智目标”的教学风格。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的情感。
2、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3、学习读书的方法。
4、积累踯躅、伫立、颓丧、寂然、突兀、等词语的意思。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大自然的秘密。
2、知道人与自然的关系。
3、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的含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添加图片)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懂文中生字及词语的含义。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此处删除)
二:合作交流:
1、读小黑板上的生词
师生评议正音
3、交流汇报
三、品读体验:
(一)请你读读课文,想一想大自然的秘密是什么?如果你发现了,请举手示意我。
(海龟是有自己的生存办法的)
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投这句话。如果把探出换别的词,可以怎么说?(伸、露)比较为什么此处用“探”?(探有试探、小心的意思。而伸和露则没有)
2、那只先出来的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了解了大自然的秘密之后,这个问题我们搞清楚了,是不是这篇文章我们就学懂了?(没有)
(二)除了写海龟,还写了我们呢!读读文章,看你读懂什么了。
1、观察——紧张——震惊——悲叹
2、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变化?再读读文章体会。如果你认为理解有困难,可以向周围的同学求助。共同研究研究。
1)紧张:啄,幼龟小心,太弱小了。大小海龟对比图片。
嘲鹰是突兀而来的,幼龟没想到它的致命的天敌会来。这一啄,很可能要了幼龟的命。怎能不紧张?指名读我们焦急的心情。
追问:此时导游的态度是怎样的?(若无其事)你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导游为什么要这样呢?(若无其事:好象什么事都没
发生过一样。因为导游知道这是自然界之道。)
2)震惊:成群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
师引:多少只?(成百上千)怎么出来的?(鱼贯而出)此时从巢到海边有一大段沙滩,无遮无挡,没有任何保护。
出示图片:看到成群的海龟争先恐后地向大海爬去,你们快告诉它们你们想说的话。
师:是啊,小海龟们快回去呀,你们的侦察兵是我们把它送入大海的,这里太危险了,看呀,你们的"天敌来了。
读读这里的句子,应该怎么读.
出示:我们原来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天啊,”我听见背后的有人说,“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3)悲叹:这时,几十只幼龟成了嘲鹰、海
鸥、鲣鸟的口中食。再读这句想象当时海滩上是怎样一种景象?学生想象描绘。
师:这种场面真是惨不忍睹啊,太残酷了,所以我们有了这样的悲叹:
投:“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再读:投:向导_______地说:“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4)课文中,哪一句话体现了文章的中心?(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5)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
(自然有自然的法则,人类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与自然和睦相处,如果横加干涉(虽然有时是善意的)企图去改变甚至征
服自然。只会适得其反。)
6)你知道这种方法叫什么吗?(篇末点题)
7)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可以举出充分事例的基础上,得出一个公认的道理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同时也可以让读者对文章
所要揭示的中心更加深刻。)8)请大家动脑筋想一想,应该怎么说
投:人是万物之灵。如果____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_____。
四、巩固延伸:
1、问题中的“秘密”指的是什么?
2、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呢?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不能自以为是,要听取别人的劝告,不要等造成了后
果,才开始后悔、难过,那样也是于事无补的。
做事情要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是不以人为的因素而改变的。)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词语。
2、写一篇关于本课或他人与自然的故事的读后感。
板书设计:大自然的秘密
人为救一只小海龟
成百上千的小海龟错误爬出
很多成了食肉鸟的美餐
教学反思: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我觉得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学生自由发言。能联系上下文,谈对向导的看法,谈大家的表现。在课堂上,我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平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时间非常充分。学生们敢于大胆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本节课有欠妥之处。教学最后一环节时要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来说明人类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与动物们共同生存,学生会更加深刻理解动物有生存之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如果自作聪明到干涉动物的行为。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渭、邓”两个字。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3.体会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
4.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5.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6.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或查阅工具书理解一些文言字词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个故事所揭示的意义。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渭、邓”两个字,读通课文。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说出文中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教学准备
1.生字新词卡片。
2.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句。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大禹身先士卒,无私奉献,治服洪水为人类造福为世人敬仰;大卫聪明机智,英勇无畏,打败巨人拯救以色列人民令我们钦佩。这些生动的故事与传说,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启迪了找们的智慧。今天,我们将走进神话世界,去认识一位神奇的人物,他的也值得我们赞扬与学习。
2.板书课题:夸父逐日,齐读。
3.借助注释,理解课题。
夸父:是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
逐:追赶、赛跑。
夸父逐日:夸父追赶太阳。
4.认识文体。了解特点。
⑴学生根据预习,说说这课文的内容与以往学习的其他课文有何不同之处。
①简短,只有三行三句话。
②字句简练,但包含着具体而丰富的意思。
③需要借助注释来理解课文内容。
⑵教师:是的,这是一古文,也叫文言文,内容虽然简短,但却讲述着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二、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老师指导。
三、自学反馈,理解内容
1.提示自学方法。
①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集体评议,纠错正音。(多请几个学生来读)
②学习文中的生字新词,根据注释理解意思。
③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说说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④找出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解疑。
⑤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全文的意思,了解夸父逐日的故事。
2.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3.出示文中生字,认读理解。
渭:即渭河,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流人黄河的一条大河。
邓:是一个姓氏,文中“邓林”指的是桃林。
4.学生自主学习,尝试弄懂词句意思。
5.生生交流自学成果。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难词难句的意思。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①逐走:追赶,赛跑。入日:太阳落山的地方。
②句意:夸父追赶着太阳,一直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⑵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①欲:想要。饮:喝。河、渭:黄河与渭水。
②句意: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⑶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①大泽:大湖。
②句意: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⑷未至,道渴而死。
①未至:没有直到。道:路途中。
②句意:还没赶到大湖,半路上渴死了。
⑸弃其杖,化为邓林。
①弃:遗弃。邓林:桃林。
②句意: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6.学生将各句的意思连起来,练习讲述夸父逐日的意思。
(巨人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半路上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四、课堂
1.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齐读全文。
2.教师:这节课,我们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了解了夸父逐日的故事。我们不得不佩服古文的精妙,竟然只用了
极其简短的三行文字就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那么,在这个神话故事中表现了夸父的什么,寄托着古人怎样的愿望呢?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五、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2.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质疑拓展,丰富文本内容,完整感知故事情节。
2.体会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和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3.了解著作《山海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第二课时教学重点
体会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和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第二课时教学准备
查阅资料,认识《山海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质疑导入
1.指名背诵课文,集体评议,及时纠正错误。
2.全班齐背课文。
3.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⑴师生合作,教师抽读文中的字词或句子,学生说出相应的意思。
⑵指名根据课文内容,讲述夸父逐日的故事。
⑶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神话故事讲述的是巨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的故事。
4.教师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文,了解了夸父逐日的故事,你还有什么疑问想弄明白的吗?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
⑴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
⑵夸父临死前抛出手杖化成桃林又是为了什么?
……
6.教师,导人:是的,课文虽然为我们讲述了夸父逐日的过程及结果,但仍有许多空白处需要我们去想象,去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夸父的,以及古人所寄托的美好愿望。
二、交流拓展,体会
1.学生展开想象,针对提出的疑问,畅所欲言,交流解疑。
2.通过阅读,说说夸父逐日的原因与弃其杖的目的"。
⑴夸父逐日是为了抓住太阳,叫太阳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表现了夸父对光明的热爱。
⑵夸父弃杖是为了将手技化为桃林,让追寻光明的后人摘取树卜的鲜果解渴,使他们百倍,奋勇前行。表现了夸父身虽死而志长存,追求光明的信念永生不息。
3.品析文本,体会夸父逐日的艰辛,感悟其品质。
⑴“入日”: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感受夸父逐日路程之遥远,体会夸父不辞劳苦,坚持不懈的。
⑵“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口渴难忍,饮干黄河、渭河的水仍无法解渴,足见夸父在追日途中英勇顽强的。
⑶“未至,道渴而死”:夸父为逐日最后焦渴而死,从中体会夸父为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⑷“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追求光明的信念永生不息,为了鼓励追求光明的人奋勇前行,他临死前奋力抛出手杖,化为一片桃林,希望树上的鲜果能为追求光明的人解渴,并给予他们前进的力量,从中再次体会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5.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6.教师:夸父为了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不辞劳苦奋勇追赶太阳,最终渴死途中。这古代神话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反映了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7.讨论交流:夸父逐日的故事寄托着古人怎样的愿望?
⑴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古人在漫长的黑夜没有灯火照明所可能带来的不便与危险。
⑵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
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体会。
这古代神话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反映了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三、课堂,认识著作
1.教师:为了让光明永存人间,夸父顽强不息奋勇追日,最终渴死途中。但他身虽死而志长存,以生命铸成山岳,以手杖化为桃林,以甘美的鲜果帮助与鼓励人们在追寻光明的路上奋勇前行。人的一生总要有所追求,如果拥有了夸父逐日的和力量,又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又有什么目标不能实现呢?
2.认识著作《山海经》。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它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共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的山水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海经》所记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堪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价值。
四、作业设计
1.默写课文。
2.完成自测题。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填准相应的动词,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学习。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通过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通过联系生活、合作填表,在同伴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3、通过深读课文,体悟情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并试着迁移运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填准相应的动词,根据学情选择难写的字词展开学习。通过浏览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重点词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2、通过学习课文,独立填表,在集体交流中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通过联系生活、合作填表,在同伴互助中了解本地春节的风俗习惯。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比较揭题
1、营造氛围,聊聊春节。
在儿童歌曲《过年了》中走进课堂,让学生来聊聊自己是怎么过春节的。请学生把关键的词语(或重要时间、重要事件)板书在黑板的一侧。
2、点明不同,比较揭题。
刚才,大家交流的是我们家乡的春节。今天我们要走进的是北京的`春节,看看老舍笔下的老北京的春节是什么样的?(师板书课题)请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终
(2)读准多音字:间断铺户正月掺和分外万象更新
(3)填准动词:
()腊八粥()腊八蒜()杂拌儿
()鞭炮()年菜()对联
()庙会()灯笼
(4)请学生互相提醒难写的字词:如熬、逛、榛子等,并展开书写练习。
2、直击首尾,了解始末。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了解春节开始的时间。
(2)指名读课文最后1个自然段,知晓春节结束的时间。
3、浏览课文,理清脉络。
(1)浏览课文,画出春节经历的几个时间段。
(2)交流梳理,按顺序排列这几个时间段,揣摩文章的顺序。
腊月初旬——腊月二十三——过了二十三——除夕——正月初——正月初六——元宵——正月十九
三、再读课文,了解风俗
1、默读课文,独立填表。(可联系刚才填写动词的那些事情)
时间风俗习惯
腊月初旬
腊月二十三
过了二十三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元宵
正月十九
2、集体交流,完善内容。
在读课文中进一步完善表格填写,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3、同桌合作,梳理内容。
根据表格,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1、同桌合作,完成填表。
联系课始谈话内容以及黑板一侧的板书,同桌一起合作填写表格。
时间风俗习惯
2、小组合作,完善填写。
小组内展开交流,了解本地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老师的帮助下,把表格内
容填写完整。
五、巩固训练
打开“基础训练—《北京的春节》”,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深读课文,体悟情感,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传统文化。
2、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并试着迁移运用。
一、复习回顾,了解内容
1、利用表格,想想说说。
看看填写好的表格,想一想,说一说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2、简单回顾,说说读读。
说一说北京人过春节给自己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有感情地读读自己喜欢的那部分内容。
二、深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北京春节给作者老舍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
2、聚焦除夕,感受热闹。
(1)文中具体介绍除夕的活动分别是什么?
(2)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分组学习,体会写法。
分组学习描写“正月初一”“元宵”部分,试着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思考作者是怎样把印象深刻的内容写具体的。
4、分清详略,领悟好处。
再出示第一课时已填写完整的“北京的春节”的表格,后面加上一栏“详略安排”,继续填写。
讨论文章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单,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聚焦孩子,体悟情感
1、跳读课文,找出内容。
请大家跳着读课文,找出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相关句子。
2、读读句子,说说感受。
认真地读读这些句子,说说自己的真实感受。
3、静心思考,体悟情感。
如果课文只写这些内容,行不行?如果课文不写这些内容,感觉怎么样?
四、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1、联系表格,安排详略。
再出示第一课时已填写的“家乡的春节”的表格,后面加上一栏“详略安排”,继续填写。
2、围绕表格,展开交流。
家乡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3、利用表格,迁移练笔。
选择印象最深的一处,试着写一写。
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写写《家乡的春节》。
五、巩固训练
打开“阅读训练—《北京的春节》”,一起来闯关吧!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知英雄杨靖宇的精神品质。
3、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英雄杨靖宇的精神品质,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抗日战争年代,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坚苦卓绝的八年抗战。八年中,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涌现了千千万万民族英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风雪重围》,就是发生在抗战中一个真实的故事。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2、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听写字词,纠正读音,辨别字形。
2、理解词义。
3、指名读课文,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自读课文,思考:
(1)杨靖宇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文章的哪些地方感知的?
(2)口述课文,理清思路。
2、交流讨论。
3、班内交流汇报:
(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感悟英雄的精神品质。
人物的动作、语言、行为的描写。
日军的反衬。
(2)记人叙事的写法。
4、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感情朗读。
5、学习英雄的事迹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3风雪重围
山林三尺深的积雪零下40摄氏度
杨靖宇吨周旋抗击殉国
日寇咬牙切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