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相遇》教案

相遇问题》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相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相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相遇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探究发现“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正确解答求路程的实际问题。

2、感受“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和乘法分配律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用列表、画图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回答下面各题并说出数量关系。

(1)小明每分钟走7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2)小芳每分钟走60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学生回答并说出数量关系,教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2、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例题7情境图。

(2)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当时的情境。

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并思考:他们在出发的时间、地点、方向上有什么特点?

追问:他们的距离有什么变化吗?

(3)导入:这两个同学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两人在途中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收集信息。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题目,观察情境图,说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已知条件:小明每分钟走70米;小芳每分钟走60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

所求问题: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整理信息。

(1)引导:我们找到了这么多信息,想一想,我们学过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呢?(列表、画图)你打算用什么策略把这些信息整理出来?

(2)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整理。

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进行整理,教师投影展示学生的线段图或表格,组织进行评议和订正。

画图整理:

70米70米70米70米60米60米60米60米

小明家小芳家

?米

列表整理:

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70米走了4分钟

小芳从家到学校每分走60米走了4分钟

3、分析解题思路。

提问:你能根据整理的结果,分析数量关系并确定先算什么吗?

思路一:小明走的路程加上小芳走的路程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分别算出小明和小芳走的路程,再把两个人走的路程相加,就是他们两家相距的路程。

思路二:两人4分钟一共走的路程,就是两家相距的路程,可以先算两人的速度和,再把“速度和×相遇时间”就等于总路程。

4、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以上两种解题思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组织汇报交流。

解法一:70×4+60×4

=280+240

=520(千米)

解法二:(70+60)×4

=130×4

=520(千米)

5、观察比较,感受联系。

提问: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

(1)两种方法的得数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将它们连起来?

(2)观察等式,你想到了哪个运算律?

(乘法分配律)

6、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提问: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交流体会:画图和列表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线段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不同的解题方法;要注意寻找不同解法之间的联系。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69页“试一试”。

这道题是例题7的补充,题中一个向东走,一个向西走,可以理解为是“相背而行”,“相背而行”求总路程的方法和“相遇问题”求总路程的方法相同。

2、完成教材第69页“练一练”。

这道题和例题7相似,进一步巩固画线段图整理信息的策略,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

3、完成教材第70页“练习十一”第2题。

这道题是“工程”问题,也可以用“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来思考,“第一队每天开凿12米”可以看作是第一队的速度,“第二队每天开凿15米”就看作是第二队的速度,“经过8天正好凿通”可以看作是相遇时间,“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看作是总路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相遇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方程意识。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说说自己的思考方法。

2、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送材料

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交流获得的信息,理解题意(相遇

教师出示题目和线路图:张叔叔要给王阿姨送一份材料,他们约定两人同时坐车出发。遗址公园到天桥的路程是50千米。王阿姨的面包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张叔叔的小轿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

请学生读一遍题目。

①遗址公园距天桥50千米。

②小轿车的"速度60千米/时,面包车的速度40千米/时。

③两人同时出发。

④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2、全班交流相遇意义,引导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速度时间=路程

师:我们以前学习的都是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如果是两个人或两个物体同时相对运动,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相遇问题。(板书副课题:相遇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估计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

1、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①要知道两人在哪个地方相遇?首先得知道两车跑的路程谁多谁少?

②小轿车的速度比面包车快一些,相同时间小轿车跑的路程就多,从线段图可以估计他们的相遇地点距离遗址公园近,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李村附近。

活动二:思考并解决出发后几时相遇?问题

1、引导学生把抽象的问题用线段直观的表示出来:

面包车行驶小轿车行驶

的路程的路程

遗址公园天桥

2、各小组讨论如何计算出相遇用的时间?

3、汇报交流。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数学与交通――相遇》教学设计①路程速度=时间,所以,先算出两车每小时的速度和,就可以用路程速度求出相遇所用的时间:

60+40=100(千米/时)50100=0.5(时)

所以,出发后0.5时相遇

②我们小组可以列综合算式:50(60+40)=0.5(时)比他们小组的方法简单。

③我们小组是用学过的方程来解决问题的:

我们先假设经过x小时两车相遇,那么面包车行使40x千米,小轿车行使60x千米。60x+40x=50

100x=50

x=0.5

活动三:让学生体会用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比较方便。

①算式方法简单,但思考难度大。

②方程方法是顺向思维,很容易,所以简单。

小结:有些问题用方程来解决更容易思考,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用方程来解决问题。

活动四:思考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多远?

1、各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多远?实际就是求出面包车行使的路程,就是:400.5=20(千米)相遇地点距遗址公园20千米。

②也可以算出小轿车行使的路程:600.5=30(千米)

总路程-小轿车行使的路程:50-30=20(千米)

小结:同学们能从多个角度看出问题的实质,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值得表扬,希望今后再接再励。

(三)课堂检测

1、解方程:9x-4x=6.52y+y=105

2、甲乙两个工程队合作修建一条9千米的公路,两队同时从两端开始修建。甲队每天修80米,乙队每天修70米。多少天完成任务?两队各修建了多少千米?

3、练一练:第4、5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相遇教案3

教学内容:课本应用题例5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相遇问题(求相遇路程)的特征,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解答相遇问题应用题。

2、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

3、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复习旧知

1、根据已知条件解答问题。

电脑演示一位学生边走边唱上学的情景。

我是小小读书郎,蹦蹦跳跳上学忙。每分要走70米,4分才能到学堂。

学生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家到学校有多远吗?

2、学生口答列式:704=280(米)。

复习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的数量关系。(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二、揭示特征,化解难点

1、想想,说说

电脑演示两个学生同时上学在校门口相遇的情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相遇问题的特征。

①两个学生是怎么上学的?(板书:同时相对相遇

相遇的意思懂吗?请两个学生上台合作表演一下。

2、填填,议议

①介绍人物及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小明每分走70米,小红每分走60米,有一天,他们约好,从家里同时出发,相对而行3分钟后恰好在校门口相遇

②分组合作,完成以下表格:

比一比,看哪个组填得又对又快?

③分组汇报表中所填数据。

④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学生提问,学生回答的式,分析表中数据,加深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并初步感知相遇问题数量间的关系,渗透两种解法。

130米是什么?表示两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即速度和(板书:速度和)

260米是怎么得来的?渗透两种方法即:140+120,1302。同时说2分是相遇时间。(板书:相遇时间)

390米是怎么得到的?强调两种方法,即把各自的路程相加210+180;用速度和乘相遇时间(1303)。

390米表示什么?两人3分钟所走路程的和,实际上就是两家之间的离。

三、解答例题,理清思路

1、尝试例5(稍做改动)。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掌握两种解法。

①将上题中同时行3分钟改成同时行4分钟,其余条件不变,仍然求两家相距多远?学生读题后尝试练习。

②评讲板演,理清解题思路,概括两种方法。

先求两人4分钟各走多少米。

⑴分步列式解答704=280(米)604=240(米)280+240=520(米)

⑵综合列式解答704+604

=280+240

=520(米)

先求两人1分钟一共走多少米。

⑶分步列式解答70+60=130(米)1304=520(米)

⑷综合列式解答(70+60)4

=1304

=520(米)

2、质疑小结,揭示课题。

①想一想,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②概括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③揭示课题。

这两种解法都是利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式。不过,第一种方法是用各自的速度乘各自的时间,得出各自的路程,然后相加求和;第二种方法用速度和乘相同的时间。象这样两人分别从两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遇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主要内容相遇问题(板书:相遇问题),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

四、深化理解,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用两种方法完成课本第37页上的练一练,并说一说,是怎样列式的?先求什?再求什么?

2、变式练习。

电脑演示小明和小芳放学的情景。

①认识相背而行(板书:相背)

②小明每分走70米,小芳每分走60米,1分钟后两人相距多远?2分呢?4分呢?结果怎样?

揭示相背而行和相对而行求总路程时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

3、拓展练习。

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电脑演示:张教授、李经理分别从湖州、上海去杭州参加经贸会,临行前一段对话情景。

对话实录如下:

张教授:喂,李经理吗?我已坐在湖州去杭州的大巴上。

李经理:知道了,张教授,你车子的速度怎样啊?

张教授:大概每小时行70千米吧!

李经理:这样吧!我把车速控制在每小时行100千米,过2小时,我们就可在杭州见面啦!

张教授:杭州见!一路平安!

李经理:好,一路平安,杭州见!

分组合作,进行探究。

①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看,从对话中能捕捉到哪些信息?

②根据刚才捕捉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比一比,看哪个组提出的问题多?

③汇报提出的问题,交流解决的方法。

④生活中的行程问题,是不是一定都是这样?有没有别的情况?

4、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获得什么本领?

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数学问题,刚才大家出的问题,都有一定价值。有些问题现在我们可以解决了,有些问题还需要续学习,深入研究,将来去解决。

相遇教案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现代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步计算和应用》中的相遇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我的说课:分析教材,理清思路;优选教法,注重学法;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一、 分析教材,理清思路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初步掌握了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之后进行的教学。本内容和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联系,借助生活原型,可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学好此内容,也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明确相遇问题的特点;理解基本数量关系;正确分析解答相遇问题。

2、发展性目标:经历比较、优化的学习过程,发展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性目标: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激发学生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实施知识目标过程中,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发现规律,从而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答方法。

二、 优选教法,注重学法

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创造的过程,好的教法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课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教师则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及促进者。除此之外,我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选择学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孩子学到不同的数学,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 优化程序,突出主体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部分:

(一)在情境中感知;(二)在游戏中引入;(三)在操作中发现;(四)在巩固中深化;(五)在总结中提高

(一)在情境中感知

引发思考:每天早晨背着书包来上学,马路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马路上的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哪些情况?(在现实的情境中,学生发现了车辆在行驶的方向上有以下情况:相对、相反、同向)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用真实的情境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事实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从而完成对新经验意义的建构以及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基于此,课始创设了一个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中学习。]

(二)在游戏中引入

1、理解意义:新授课时,我以学生经常在做的两个游戏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揭示课题相遇问题

游戏1:红绿灯相向 游戏2:跨步子相对

思考:两个游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画出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2、 联系生活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属于相遇问题?

3、归纳小结要想出现相遇的情况应具备哪些条件?

(板书:两个物体、同时、两地、相对、相遇

教师指出本节课侧重研究两个物体同时行进的.规律。

(三)在操作中发现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在充分认识两种运动方式后,问你想研究哪种运动方式,认识了这两种运动方式,你想通过这两种运动方式知道什么。现在小组合作,我们来研究相遇问题,请你利用相遇卡摆一摆,并完成表格

小组合作:

(1)利用相遇卡,两位同学同时行进,一位每次行3厘米,另一位每次行进2厘米。

(2)每行进一次把数据填入表中。

行的次数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四年级上册《相遇问题》说课稿答)

C、请教同学

(2) 指名板演,讲解思路

[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让学生借助实践经验解决问题。屏弃了过去的整齐划一的教法,对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好的学生,让他们独立完成;对善于与人交往的学生,让他们向同学请教;对乐于借助教材的学生,让他们看书,依提示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四)在巩固中深化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练习题时,我对教材做了处理,设计了一个智力大冲浪,智夺小红旗的环节,力求形式多样,条件问题开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第一环节:起跑线,是只列式不计算的基本练习

1、两个工程队合开一条隧道。同时各从一端开凿。甲队的进度是12米/天,乙队的进度是14米/天。经15天打通。这条隧道长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2、小名和小化从相距180米的跑道上同时相对而行,小名每分钟42米,小化每分钟48米,两人几分钟后相遇

第二环节:加油站:自选超市:让学生依个人掌握知识情况,选择练习题。

1、比一比三道题的联系与区别;

A、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5千米,3小时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B、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390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5千米。几小时相遇

C、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390米的两地相对开出,经3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5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80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几千米?

3、客车和货车同时从A、B两地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80千米,货车每小时7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距10千米。A、B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第三环节:凯旋门:

小红每分跑300米,小明每分跑320米,自己设计运动情况并编题。

[设计开放性的练习,我考虑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你真棒祝贺你随着一声声赞扬,同学们肯定会一路过关斩将,站到领奖台上。

(四)在总结中提高

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相遇教案5

教学目标:

1、提高对文章主题的领悟能力。

2、训练品味语言的能力。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机遇与奋斗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提高学生对文章主题的领悟能力。

2.训练整体感知、品味语言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偶然的事件会改变一个人乃至几代人的命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就是这么一个事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三个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一:为什么“我们兄弟姐妹无论何时相聚在一起,总是免不了谈论起我们的父亲”,以及那个“神秘的先生”?

问题二:促使作者的父亲成功的一段经历是什么?

问题三:作者的父亲能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交流:

问题一:因为“我们的父亲”以他那刻苦坚韧、认真执著的精神,从一个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并且也为“我们兄弟姐妹”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因为有了那位“神秘的先生”的资助。因此,“我们兄弟姐妹”在一起时,“总是免不了谈论起我们的父亲”,以及那个“神秘的先生”。

问题二:父亲在列车上和一位神秘先生的偶然相遇

问题三:“因为父亲首先显示出了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执著、认真。”

三、研读课文:

1、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父亲执著认真的可贵品质? (从课文中寻找语言来分析。)

明确:①从行动上写:“清晨二点钟……仍在颠簸的车厢里缓缓巡回”,“父亲不一会儿就在银色的托盘里……极为规范地端到这位男子面前。”——认真、负责、不马虎。

②从语言上写:“这是车上的规矩,先生。”——认真、负责。

③从心理上写:“他积攒了不少钱……何不再试一学期……”——执著。

④侧面描写:“从几百名应聘者中,你被选上作为夏季旅客列车的临时服务员。”——认真的品质,说明“父亲”对待每一件事都是十分认真的。

(2)博西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博西先生是为父亲认真的工作态度、执著的进取心所感动,暗暗地给了父亲求学的帮助,但他并没有想获得父亲的感谢和报答,他的精神也是高尚的、感人的。

2、研讨主题,讨论“机遇与奋斗”的关系。

讨论提示:在课文的结尾,作者写到:“这位神秘的博西先生之所以给我父亲一次机会,是因为父亲首先显示出了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执著、认真。”他其实是想告诉我们:人生总是会有机遇的,关键是要以认真、执著、不马虎的精神去奋斗。那么,你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主要是靠机遇还是靠自己的奋斗呢”?请大家分组展开讨论,说说自己的看法。(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言之成理即可。通过讨论使学生正确认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机遇与奋斗的辩证关系,对自己的成长有所启迪。)

学生的看法大致有如下几种:

(1)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不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就他家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而言,他不会有再求学的可能。

(2)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还是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具有执著、认真的品质,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失去了这次机遇,以后也一定还会有机遇的。

(3)“机遇”是有其偶然性的",但这种偶然的机遇只向具有真正价值的人敞开大门,而一个具有真正价值的人也必须善于捕捉机遇,否则,也难以求得发展。课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以他自己的“执著、认真”,应聘当上了列车临时服务员,以他的忠于职守、规范服务赢得了“神秘先生”的“青睐”,又以他的执著追求的精神返回格林斯堡大学,抓住了“偶然”,抓到了“机遇”,最终,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发展轨迹”。

师总结:总之,不管同学们持哪种看法,但有一点应取得共识,那就是不论是干出一番事业的成功人士,还是一辈子平平凡凡生活的普通人,都应该拥有一份执著、认真、不马虎的生活态度。机遇从来就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四、课堂小结:

陶行知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这“真人”中,必定包含课文中“父亲”的那种“执著、认真”的品质。只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那么,相信命运之神会向你们张开双臂,机遇之门会向你们敞开!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哈利的《根》。(补充资料:阿历克斯哈利,美国著名的黑人作家,他花了12年的时间研究家庭历史,终于在1976年秋天写成了家庭史小说《根》,出版后很快便成为畅销书,掀起了一股席卷全国并涉及世界的《根》热,他本人也因此而荣获美国的普利策奖。)

《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教学反思

按照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理解一些重要的句子在段落或篇章中的作用”是教学重点。本文是一篇译作,翻译语言是否准确、流畅、优美,是否能很好地表情达意,是另一个可选的教学点。所以,我把这篇自读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质疑思辨能力和对语言的体悟能力上。语言的学习是起点,也是终点。质疑思辨能力的培养寓于其中。

另外,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课文的中心;让学生学会从语言的体味探究入手,分析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启发学生在学习探究中质疑问难。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讨,期望学生进入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境地。

相遇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式计算

(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板出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过去,我们研究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 、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

1、教学准备题

(1) 点击课件中准备题,出示题目。

(2) 学生理解题意。

(3) 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

时间

(4)点击热键 和 强调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

(5) 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么情况。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 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件演示填空内容。

(7) 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学生讨论:出发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

(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讨论:

a、 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

b、 4分钟后两人怎样?

c、 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

(4) 学生试做。

(5) 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6) 学生看书、质疑。

(7) 小结:我们解例5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做课本第59页的第1题和第2题。

2、利用课件出示选择题:

两人同时从两地走来,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

(1)20xx米 (2)1000米 (3)无法确定。

四、全课总结

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2、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

3、质疑。

五、聪明题

小华和小明相向而行,小华以每分钟20米的速度走了3分钟后,小明才开始出发,他每分钟走25米,5分钟后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相遇教案7

第2课时相遇问题

年月日编号:

教学目标:

1、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能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解决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2、理解相向运动中求相遇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说一说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2、应用。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40千米,200千米要行几小时?

二、探索新知

1、揭示课题。

师:数学与交通密切相联。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创设“结伴出游”的情境。

淘气和笑笑相约出去游玩。

3、引导学生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解决第一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时让学生根据信息进行估计,两人在何处相遇?因为淘气的速度快,笑笑的速度慢,所以估计相遇地点在邮局附近。

4、画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第三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主要是要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三、试一试

先让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交流。说说怎样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列出方程。

四、练一练

1、第1题,先观察图上的信息,让学生估计在何处相遇,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第2题,先独立完成,然后选几题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方法,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五、知识回顾,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相遇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2.出示复习题: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12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生做完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师画出线段图,并板书出两种解法。

甲车 相遇 乙车

每小时122千米 每小时87千米

北京 上海

第一种解法: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122+87)×7

第二种解法: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122×7+87×7

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把复习准备中的第2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车的速度”,要求用方程解,又该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

二、尝试

1.出示例题: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1463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所求,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

3.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甲车7小时行的路程+乙车7小时行的路程=1463千米

4.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答。

解:设甲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87×7+7x=1463

609+7x=1463

7x=1463-609

7x= 856

x=856÷7

x=122

答: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

4.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并说说方程所表示的数量关系。表示相遇时,两车的速度和与时间的积等于两地间铁路的长度。

三、应用

试一试,试着让学生列出两种方程,如:

32x+32×7=480,

480-32x=32×7

四、体验

相遇问题中求速度的应用题,列方程解比较简便。列方程解求速度、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五、作业

练一练

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演示取代了教师的讲解和灌输,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学得比较轻松、愉快。不仅掌握了应用题的两种解答方法,而且明白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节课,我体会到学生学习需要经历亲身的体验,才能获得切实的感受,感受越深,理解数学知识。

相遇教案9

活动目标:

1.乐意运用黑色的线条和各种色块进行美术创作活动,体验创作的乐趣。

2.大胆地尝试运用遮挡的方法表现蒙德里安风格的作品。

3.能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添画适当的内容。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

a.知道蒙德里安是荷兰的—位画家并欣赏过他的代表作品。

b.临摹过蒙德里安的作品。

2.物质材料的准备:课件、画纸、勾线笔、油画棒、固体胶等。

3.环境装备:

a.一间有水池的画室,供幼儿洗手用。

b.画室里有不同的蒙德里安的作品以及幼儿作品。

活动过程:

●一、欣赏蒙德里安作品,感受其作品的风格。

第一幅:色块画。画面中运用了哪些颜色?有哪些几何方块?

第二幅:线条画。画面运用了什么样的线条?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二、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遮挡关系的.绘画方法。

●三、小小设计师:鼓励幼儿大胆地设计出具有蒙德里安风格的作品。

提醒幼儿运用遮挡关系设计出具有蒙德里安风格作品(难点:整体布局要丰富、饱满)。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运用已有的美术技能对蒙德里安的作品进行组合与创造。

●四、互相展示、欣赏作品,教师评价。

1.幼儿相互评价作品,说说自己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2.教师评价、总结幼儿作品。

活动延伸:

美工区:投放各种画具供幼儿设计出更多的具有蒙德里安风格的作品来装饰我们的环境。

在班级中开展欣赏名家名画的活动、,并邀请其他班级参加,由本班幼儿对作品进行介绍。

相遇教案10

教学内容:第7册教科书第91页例4,92页的练一练及相关练习。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结构.

2.通过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较熟练掌握相遇问题的思考方法.

3.学会解答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二)能力训练点

1.如何根据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

2.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2.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结构,能根据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学会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和两个物体运行的速度,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相遇关系式解答相遇求时间的各类应用题.

教具学具准备:自制活动投影片一套,小黑板两块.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经3分钟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远?

(1)读题

(2)用两种方法解答

2.导入:

(1)引导学生把这题所求问题变为条件,改编成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

(2)出示改编后的.例6,两地相距270米.小东和小英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对走来.小东每分钟走50米,小英每分钟走40米.经过几分钟两人相遇?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求相遇时间的应用题.(板书相遇求时间)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6,读题理解题以后解答

(1)这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相距路程,两人速度)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相遇时间)

2.演示自制投影片.

第一次演示: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思考:

(1)小东走了多少米?(50米),小英走了多少米?(40米)

(2)两人共走了多少米?(50+40=90米)

(3)用了多少时间?(1分)为什么只用了1分钟?(因为他俩是同时出发)

(4)这时两人相距多少米?(270-90=180米)

第二次演示:请认真观察,根据第一次演示的思考方法讨论,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

(1)现在小东走了100米,小英走了80米.

(2)他们都用了2分钟,老师追问:为什么两人用的时间相同?

(3)现在两人共走了180米.(100+80=180米)

(4)两人还相距90米.(270-180=90米)

3.归纳

提问:通过以上两次演示还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

(1)小东和小英走的时间是相同的.

(2)小东和小英走1分钟就是90米,走2分钟就是180米.

(3)如果小东和小英再走1分钟就走完全程相遇了.

提问:是不是呢?老师指名学生到前面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小东和小英走完全程(相遇)用了3分钟.提问:

(1)这3分钟就是什么?(相遇时间)

(2)讨论:是怎样得来的?

引导学生知道:

(1)小东和小英同时出发1分钟就走90米,270米里有3个90米,所以两人同时走完270米就用了3分钟,也就是这题求的相遇时间.

(2)归纳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知道:

①270米是路程

②90米是速度

③3分钟是时间

④数量关系式是:路程速度=时间

4.列综合算式独立解答

三、巩固发展

1.甲乙两个车站相距270米,两辆汽车从两站同时相对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开出几小时两车相遇?改变条件出示:

提问:(1)根据今天学的数量关系解这题的关键是什么?

(2)说解题思路

①如果乙车每小时比甲车慢10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②如果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比甲车每小时少行1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思考后先独立完成,然后汇报解题思路.

③如果甲车3小时行150千米,乙走2小时行80千米,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分组讨论,汇报解答思路,并列出综合算式.

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解答以上这三个小题,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我知道了解相遇求时间这类题,都要先找出甲乙的速度各是多少和相遇时间,如不直接告诉我们,根据题意求出来,再按数量关系式解答.

2.根据条件列算式并说明理由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540千米.两辆汽车相对而行,甲车每小时行6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70千米,经过4小时两车相遇

(1)(65+70)4=540 (2)540(65+70)=4

(3) 54065-70=65 (4) 54070-65=70

(5)540-654=70 4 (6)540-704=654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应用题

复习题小黑板

速度时间=路程

例6

路程速度=时间

(速度的和)(相遇时间)(速度的和)(相遇时间)

270(50+40)

=27090

=3(分)

相遇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教学难点:解答问题时对速度和的理解和运用。

教具准备:演示软件、实物投影机、幻灯机。

教学过程:

开场白:

同学们,过去我们已经学过一些有关行程问题的知识,今天,我们要在过去的知识基础上,把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为更好地掌握新知识,现在我们把一些相关知识进行复习。

一、复习铺垫:?

口答:

1、张华每分钟走65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65×4=260(米)

提问:为什么这样求?谁会用一个数量关系式表示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板书:速度×时间=路程。并由学生说明:张华行走的速度是每分钟走65米,时间是4分钟,求一共走多少米?就是求张华所走的路程。

2、李诚每分钟走70米,走了4钟,

由学生补充问题并进行计算。

二、新授:

1、导入新课:刚才我们复习了一般的求路程的行程应用题,它是由一个物体运动完成的。下面我们研究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应用题。

2、出示准备题:

①读题看演示,初步理解题意。

问:题中告诉我们,张华和李诚是怎样出发的?他们行走的方向又是怎样?(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

板书: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②边演示边带学生填写P58表格的数据,并分析数量关系。

这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我们看看1分钟的情况(演示1分钟的情况)教师问:张华1分钟走60米,李诚1分钟走70米,那么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是多少?你是怎样算的?现在两人的距离是多少?怎样计算?下面请同学们按表中的四个要求填写2分、3分的路程变化情况。

学生翻开课本第58页填写。(教师巡视)

师生继续填写完这个表格,边演示边让学生回答2分、3分时的情况。填写完后,教师指表的"第4列问:纵观此列,每经过1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缩短了1个60+70米)当两人距离为0米时,说明两人相遇了,这时他们用的时间都是3分钟。板书:相遇。问: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正好相等)。学生回答后板书: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两地间的距离。

3、小结并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他们所走路程之和正好等于两地间的距离。我们称它为相遇问题。现在我们就学习解答相遇求路程的方法。板书课题:相遇应用题。

4、讲授例5。

①出示例5,教师读题,学生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问:小强和小丽是怎样运动的?(两人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也就是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分,两人怎样?(相遇在学校门口)

②启发学生学习第一种解法

演示后提问:a、小强小丽走的路程各是哪一段?用色段表示。

b、两人4分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相距的米数有什么关系?(正好相等)

c、要求两家相距多少米?可先求什么?(先求两人到校时各自走的路程)再怎样?(将它们合起来)就得出时各自走的路程)再怎样?(将它们合起来)就得出两家相距的米数。

指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5×4+70×4?=260+280?=540(米)

问:65×4和70×4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要相加?

③启发学生学习第二种解法。

问:这道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让学生列式计算。

指一名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5+70)×4?=135×4?=540(米)

问:65+70求出什么?乘以4表示什么意思?请讲出你的解题思路。

相遇时,两人是否一共走了4个65+70米的路程呢?我们演示来验证一下。(演示)

④小结: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通常有两种解法:一种是先求出两个物体各自走的路程再将它们合起来求得总路程,另一种是先求每分钟两人所走的路程的和,即是两人的速度和,再乘以相遇时间,就等于总路程。边说边板书: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学生齐读关系式。?

⑤学生看第58页的例5。

三、巩固练习:

1。志明和小龙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志明每分钟走54米,小龙每分钟走52米,经过5分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订正答案。

2。两列火车从两个车站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两个车站之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让学生自选一种方法解答。

3。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4。5千米,乙车平均每小时行38。5千米。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请一名学生读题,演示后由学生独立完成。

提问:两辆汽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的方向开出,也就说明两辆汽车背向而行,两辆汽车开出后有没有相遇?(没有)求经过3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能用相遇问题的解法吗?(能)为什么?(因为甲乙两车每走1小时,两车之间的距离就拉开44。5+38。5千米的距离,3小时后,两车就拉开3个44。5+38。5千米的距离,也就是两车相距的米数。)

小结:当两个物体同时从一个地方背向而行,它们的结果是相距,两个物体所走的路程的和等于两地间的距离,同样可以用速度和乘以经过时间,求得相距路程。

4、思考题:甲、乙两列火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出示题目,全班读题,演示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师说:求两地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可以把铁路分为两段,一段是甲开出1小时单独行驶的路程,另一段是两车2小时共同行驶的路程。

还有不同的解法吗?师生共同分析不同解法。

引深:如果甲车开出后2小时,乙车才开出,又该怎样列式呢?指一名学生列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物体相向运动的行程问题,其中求路程的解答方法通常有两种:

一是先求出两个物体各自走的路程再将它们合起来求得总路程;

二是用速度和乘以相遇时间得总路程。

五、作业:

P61第1题,P62第12题。

相遇教案12

教学要求:

1.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能用两种方法解答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应用题。

2.使学生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应用题的能力,并从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重点:认识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理解和掌握两种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第二种解法的思路。

课前准备:布置课前预习提纲:

1. 把表格填完整。

2. 出发3分后,两人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3. 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一)口答下面应用题:

⑴张华每分走60米,走了3分,一共走了多少米?

⑵一列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用了5小时,平均每小时行42千米, 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

师问:这两道题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板: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师:这两道题都是讲一个人或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这节课我准备研究两个人或两个物体运动的情况。

二. 新授:

(一)认识相遇问题的特点。

⑴多媒体出示鸭子图,让学生观察:

①这两个鸭子出发的时间怎样?

②走的方向怎样?

③最后它们怎样了?

⑵多媒体演示后,学生回答刚才老师的问题。

板:时间:同时出发

方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

(二)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⑴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的,相向而行的,最后相遇的这一类应用题,也就是相遇问题。

⑵出课题:相遇问题

⑶出学习目标:

① 理解相遇 、速度和的概念。

② 会用两种方法解答。

(三)教学准备题

⑴多媒体演示表格,填表,师:昨天老师布置了3道预习提纲让同学们预习课本P58-59,现在来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

⑵指名回答提纲①,填表格。

⑶指名回答提纲②,出示相遇

⑷指名回答提纲③,出示两家的距离正好是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

小结:这道题他们是同时出发的,相向而行的,最后他们相遇了。

(四)把准备题改成例题

⑴出示例题:张华和李诚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张华每分走60米,李诚每分走70米,经过3分,两人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⑵审题:

①师问:张华和李诚出发的时间怎样?走的.方向怎样?结果怎样 了?

②指名回答。

③师问:问题是求什么?求两家相距多少米也就是求张华和李诚的什么?

④指名回答。

⑤板:他们两家相距的米数正好是两人3分所走路程的和。

⑶教学第一种解法。

①多媒体演示第一种解法的思路。

②学生根据演示列式计算,

板:603+703

=180+210

=390(米)

③学生讲解题思路。

④板:先求两人各自走的路程,再加起来。

(4)教学第二种解法。

① 师问:还有别的解法吗?让学生试着列出式子。

② 通过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第二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③ 四人小组讨论解题思路。

④ 指名回答解题思路,板:先求速度和,再求总路程。

⑤ 齐读。

(5)对比,小结。

师:这两种方法都是相遇问题中求总路程的,这两种方法的思路相同吗?结果相同吗?

(五)学习例5。

(1)多媒体出示自学提纲,学生自学P58例5。

提纲:①课本用了几种解题方法?

②每一种解题方法的思路是什么?

(2)指名回答提纲。

(3)通过两道例题的教学,引导学生总结出第二种解法的关系式:速度和时间=路程,并齐读一次。

(4)质疑。

四、巩固练习:

1、 课本P59做一做1。

2、 课本P59做一做2。

3、 根据算式补充条件或问题:(多媒体出示)

① 两人同时从两地相对走来,甲每分钟走45米,乙每分钟走54米,经过4分钟两人相遇。 ?(45+54)4

② 两列火车同时从两站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两站间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485+525

③ 王师傅和李师傅共同加工一批零件,王师傅每小时加工25个,,两人一共加工4小时正好完成任务,这批零件有多少个?(25+20)4

4.只列式不计算。(多媒体出示)

① 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3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45千米, 乙车每小时比甲车快5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② 李明和小冬同时从某地出发,背向而行,李明每分走55米,小冬每分走60米,经过4分,两人相距多少米?(多媒体演示背向而行)

五.小测:

⑴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面对面走来,经过6分相遇,(如图),求两地间的总路程。

法一:①相遇时,甲行了多少米?列式:

②526表示:

③ 两地间的总路程,列式:

法二:④两人的速度和,列式:

⑤两地间的总路程,列式:

⑵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 两辆摩托车同时从一个地方向相反方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3千米,2.5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

A(42+53)2.5 B(53-42)2.5 C 42+532.5

② 客车和卡车分别从两地同时相向而行,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卡车每小时比客车少行5千米,3.5小时后两车相遇,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

A (45+5)3.5 B (45-5+45)3.5C (45+5+45)3.5

⑶列式解答:

甲、乙两个小组从两地同时相向挖一条水渠,甲组每小时挖42米,乙组每小时挖38米,经过3小时正好挖完。这条水渠共长多少米?

多练题:两地相距100千米,甲、乙两人骑自行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出发, 甲每小时行14千米,经过4小时与乙相遇相遇后再经过2小时,甲、乙两人相隔多少千米?

六.小比赛

⑴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城市相对开出,甲列车每小时行50公里,乙列车每小时行40公里,经过4小时相遇。两个城市间的铁路长多少公里?( )

A 50+404 B (50+40)4 C 504+404 D 40+504

⑵客轮和货轮同时从两个港口对开,16小时相遇。客轮每小时行28千米,货轮每小时行24千米。两个港口相距多少千米? ( )

A (28+24)16B 2416+28C 2816+24 D 2824+2816

⑶小刚家在学校南面,志华家在学校北面。小刚每分走65米,走到学校用8分;志华每分走64米,走到学校用7分。求小刚家到志华家有多远? ( )

A 658+647B 657+648 C (65+64)(8+7) D (65+64)7+65

⑷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步行每小时走5公里,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走16公里,3小时后两人还相距7.5公里,求两地间相距多少公里? ()

A (16+5)3+7.5 B (16+5)3-7.5

C 163+53+7.5 D (16+5+7.5)3

⑸甲乙两人各从所在村相对出发,甲每小时走11公里,乙每小时走10公里,相遇时甲走4小时,乙比甲少用1小时,两个村间有多少公里? ( )

A 114+101 B 114+10(4-1) C 114+10(4+1)

D(10+11)4-10 E (10+11)3+11

七.总结。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这类应用题有几种解法?

八.作业:P61 1、2

相遇教案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相遇问题》第58准备题、例5及做一做,并完成练习十三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2、学会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相遇求路程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3、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建立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问题中速度和、相遇时间和总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动画引入,揭示课题

1、通过电脑演示了解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

电脑演示一声枪响后,两人相向而行,相遇前停下来。

提问:一声枪响后,你看到了什么?注意他们的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是怎样的?

(板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如果他们继续走下去,结果可能会怎样?

相遇、不相遇就停下来、相遇以后相交而过)

结果究竟怎么样呢?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电脑演示两人相遇

(板书:结果相遇

谁能完整的说说他们是怎样运动的?

[评析:运用多媒体所具有的声、光、色、形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 、"结果相遇"这几个相遇问题的几个基本要素,为例题教学扫除了文字障碍。并且通过生动形象卡通画导入新课,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揭示课题:

像这样,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相遇问题。

(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过去我们学过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你们还记得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 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今天研究的相遇问题中,运动物体变成了两个,他们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咱们就一块儿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引导探究,教学新知

(一)教学准备题。

1、电脑配音显示准备题。

我是张华,我的速度是每分60米。我是李诚,我的速度是每分70米。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他俩同时从家里出发,向对方走去。下面是他们两人走的时间和路程的变化情况表。请同学们先看动画,再完成下表,然后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走的时间 张华走 的路程 李诚走 的路程 两人所走 的路程和 现在两人 的距离 1分 60米 79米 2分 3分

讨论:①出发3分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说明了什么?

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2、观察填表,讨论分析。

(1)学生填写表格,并讨论屏幕上的两个问题。

(2)全班校对答案。提问:2分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260米你是怎样计算的?(①120+140=260米②30×2=260米)

(3)学生回答讨论的两个问题。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自己观察、填写、讨论,发现了两个物体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恰好就是两家的距离。下面我们就利用这个规律自己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评析:在准备题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填写、讨论,不但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两人所走的路程与两家距离的关系,为研究解题方法作了充分的准备,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二)教学例5。

1、电脑出示例5及线段图: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走65米,小丽每分走70米,经过4分。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学生尝试解答,两生上台板书。 65×4 + 70×4(65 + 70)×4=260 + 280 =135×4 =540(米)=540(米)

3、学生自己分析解题思路:

①请用第一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提问:题中只有一个4,为什么算式中出现了两个4?

师:经过4分两人相遇,说明相遇时两人都行了4分,因此我们也可以把这个时间称为相遇时间。相遇时间在这种解法中要用到两次。

②请用第二种方法的同学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又是什么?

[评析:在学生已掌握路程、速度、时间三者间关系的基础上,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实际,通过自己探索,寻求出解答求相遇路程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电脑演示强化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相遇问题中求路程有几种解法?请看屏幕。

电脑演示:一种是先求出小强走的路程和小丽走的路程,再加起来就得到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另一种解法是先把小强每分所走的路程和小丽每分所走的路程加起来,得到每分两人所走路程的和,因为经过4分相遇,再乘以相遇时间4,就得到了4分所走路程的和,也就是两家的距离。

[评析:通过大屏幕色彩鲜艳的"线段闪铄演示,加深了学生对第一种方法的理解;"速度和"的概念是第二种解法的难点,通过将两人每分各行的路程"移动、合并",形象地揭示了"速度和"的内涵。教者灵活地利用多媒体图象的移动、合并、返回的运动特点,揭示"速度和、相遇时间、距离"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第二种方法的理解。]

5、总结数量关系式: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种解法,你更喜欢哪一种?根据这种解法你发现在相遇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和、相遇)有了这个数量关系式,你知道相遇问题中路程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6、学生看书质疑。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根据题意连线。

两列火车从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4千米,乙车每小时行52千米,经过2.5小时两车相遇

44×2.5 两人的速度和 52×2.5 两地的距离 44 + 52 相遇时甲车所行的路程 (44 + 52)×2.5

相遇时乙车所行的路程 44×2.5 +52×2.5 2、用两种方法解答。

(59页做一做第1题)

2、只列式不计算。(练习十三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反馈中引导学生把第2题与前面的习题比较,明确虽然两车运动方向、出发地点等情况与前面习题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两个物体所行路程的和,都可以用速度和×时间=路程得到。

[评析: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有坡度有层次,目的性强。先通过连线题强化相遇问题中的各个概念;然后解决与相遇问题类似的应用题,实现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迁移;最后解决有变化的相遇问题,突破固定的思维框架。重点突出,一题一得,既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又提高了教学效益。]

四、闯关游戏,拓思创新:

电脑演示闯关画面,配音出示游戏规则。

1、第一关:猫和老鼠从两地相向而行,猫每分跑50米,老鼠每分跑6米。跑了2分,还相距12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用速度和乘以时间得到了路程,为什么还要加120?

2、第二关:甲、乙两辆汽车从两地相对行驶。甲车每小时行7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69千米。甲车开出后1小时,乙车才开出,再过2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3、第三关:甲乙两人从两地相向而行,甲每分行40米,乙每分行45米。相遇以后相交而过,走了4分,两人相距90米,求两地相距多少米?

提问:为什么每一种算法都要减90?

4、小结:今后同学们在解答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时,首先要弄清他们运动的时间、方向和结果,再灵活运用相遇问题的思路进行解答。

[评析:首先,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乐中学习;其次,通过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让学生明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道理,培养学生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相遇教案14

教学目标:

通过对父亲执著、财会学校杜莹认真的人生态度的感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围绕这个教学目标,我分别从认知、能力、德育三个方面加以落实:

[认知]:

学会从文中寻找关键句把握中心。--通过对课文进行复述落实

[能力]:

以反向设问培养逆向思维的能力,学会辩正看待偶然与必然、机遇与素质的关系。

[德育]:

引导学生确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师生通过知识拓展部分的交流进行落实

教具准备

Powerpoint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活学生,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偶然的事件会改变一个人乃至几代人的命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就是这么一个事例。

(二)让学生将两天前布置的预习“搜集有关本文作者亚历山大·黑尔、小说《根》、普利策奖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说明。

(三)初读课文,复述故事。

这篇课文是美国著名小说《根》的作者亚历克·黑尔以倒叙的手法讲述了父亲年轻时由于一个偶然的机遇得到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先生的资助从而改变了人生的故事.

(四)确定目标,研读课文。

1、读懂故事中的两个主要人物――“父亲”和“神秘先生”。

方法:讨论式,擂台赛。

(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甲组主要研究“父亲”,乙组主要研究“神秘先生”。若干分钟后进行“摆擂台”,即在规定的时间内,甲组代表首先主讲,随后,乙组同学质疑,甲组同学答疑,如答不上就“输”了;若在规定时间内“问不倒”,就是胜者。然后“换防”,乙组主讲,甲组质疑。)

2、如何看待“偶然性”。

思考问题: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会不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同学的见解主要有二:

其一,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不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失去了求学的机会,就他家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都不会给他以再求学的可能。

其二,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还是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因为他具有执著、认真的品质,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即使失去了这次机遇,以后也一定还会有机遇的。只要他的价值存在,就会抓住机遇。)

只要学生上台发言,均以热烈掌声给予鼓励;学生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都予以肯定和赞扬。

(最后,教师作为一个交流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师:“机遇”是有其偶然性的,但这种偶然的机遇只向具有真正价值的人敞开大门,而一个具有真正价值的人也必须善于捕捉机遇,否则,也难以求得发展。课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以他自己的“执著、认真”,应聘当上了列车临时服务员,以他的忠于职守、规范服务赢得了“神秘先生”的“青睐”,又以他的执著追求的精神返回格林斯堡大学,抓注了“偶然”,抓到了“机遇”,最终,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一家的发展轨迹”。

(五)偶然与必然、机遇与素质的关系。(知识拓展)

欣赏:

1、居里夫人实验过程的视频

2、人生短剧

一根钉子

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在普通的中专学校读书,成绩也一般。她到一家合资公司去应聘,外方经理看了她的材料,没有表情地拒绝了。女孩收回自己的材料,站起来准备走。突然觉得自己的手被扎了一下,看了看手掌,上面沁出一颗血珠。原来是椅子上一个钉子露在外面。她见桌子上有一块镇尺,便拿过来用劲把小钉子压了下去。然后,微微一笑,说声告辞转身离去。一会儿,公司经理派人在楼下追上了她。她被公司破格录用了。

最好的文凭

某公司招聘管理人员,已进入了面试阶段,前来参加面试的青年男女个个西服革履衣冠楚楚信心十足,一副舍我其谁的样子。谁想最后老总却只挑中了一个中专毕业的男孩。他的一位朋友问:“你为何喜欢那个男孩?他既不是高文凭,也没受任何人的推荐。”这位老总说:“他带来许多介绍信。他在门口蹭掉脚下带的土,进门后随手关上了门,说明他做事小心仔细。进了办公室他先脱去帽子,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干脆果断,证明他既懂礼貌又有教养。还有比这更好的文凭吗?”

大讨论:那么偶然与必然,机遇与素质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要做一个有真正价值的人。”有的说:“要学会抓住机遇。”有的说:“要懂得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关系。”……

最后,教师作为一个交流者,谈谈自己的见解。

师:“机遇是偶然的,真正起作用的自身具有的良好素质,素质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因为你永远不会知道机遇什么时候和你交臂而过,只有你的素质储备足了,当机遇来临,你就能从容地抓住决定自己一生的机会。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强化本文的中心,明确对待机遇的正确态度,进一步落实本课设置的德育目标,即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六)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记叙父亲的经历,告诉人们只有体现出真正价值的人,只有执著、认真的人,才能获得机会、抓住机会,并在最后取得成功。我们学习了课文,就要学习父亲那种认真、执著的精神,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

(七)作业

调杳问卷

1、当作业没完成时,你会怎么做呢?()

(1)向老师说明真实的情况(2)说个谎

2、当你遇到作业中不会做的题目时,你会怎么做呢?()

(1)主动去请教身边的同学(2)拿别人的作业看一下

3、考试时遇到了难题,你会怎么做呢?()

(1)看一看同桌或他人的答卷(2)自己想,想不出来就不做了

4、你在校园内发现别人遗失的书包时,你会怎么做呢?()

(1)从来不去捡(2)捡起来自己以后用(3)把书包交给班主任

5、考试没考好,回家后你会怎么做呢?()

(1)告诉父母真实的成绩,听听父母的意见;(2)回家随便报个分数就算了

(本次作业的设计主要通过调杳问卷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后该如何去培养认真、执著的素质。)

相遇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掌握几个多音字“闷”、“簸”、“攒”。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复述把握课文内容。

2、通过品味重要语句理解故事揭示的主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人生的价值,懂得应该以认真、执著的态度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

找出并品味关键句子,加深对文章中心——“人生的价值在于认真、执著”的理解。

三、教具准备

Powerpoint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偶然的事件会改变一个人乃至几代人的命运。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就是这么一个事例。

(二)初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不能理解的字词可以提出置疑,由其他同学或教师帮助解答。

(三)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问题

1:列车上偶然相遇的双方是谁?(父亲和神秘的博西先生)问题

2:为什么我们兄弟姐妹相聚时,总要提及父亲以及“神秘的先学生”?

(因为父亲以他那刻苦坚韧、认真执著的精神,从一个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受人尊敬的人,并且也为我们兄弟姐妹的成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有因有了那位神秘先生的帮助,因此,我们兄弟姐妹一相聚总要谈论父亲和那位神秘的先生。)

(四)熟读课文,在教师引导下复述故事。教师可提示学生抓住故事的几个起伏点:“失败——相遇——转机——成功”。

(五)通过品味重要语句,理解父亲认真、执著的精神提问:父亲当时是一个地位卑微的刚被解放了的黑奴的儿子,博西先生为什么要帮助他?(“因为父亲首先显示出了一个人的真正:执著、认真。”)

提问:父亲的执著、认真体现在哪里?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父亲的执著、认真的句子。如:

1、“从几百名应聘者中,你被选上作为夏季旅客列车上的临时服务员。”

2、“清晨两点钟,车厢内拥挤闷热,忠于职守的父亲穿着白色的工作服,仍在颠簸在车厢里缓缓巡回。”

3、“父亲不一会儿就在银色的"托盘里放了两杯热牛奶与餐巾,穿过拥挤的车厢,极为规范地端到这位男子面前。”

(六)讨论交流:

1、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相遇”,父亲会不会成为一个“很有学问、受人尊敬的人”?让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机遇”是具有其偶然性的,但这种偶然的机遇只向具有真正价值的人敞开大门,而一个具有真正价值的人也必须善于捕捉机遇,否则,也难以求得发展。课文中的“父亲”就是这样,以他自己的“执著、认真”,应聘当上了列车临时服务员,以他的忠于职守、规范服务赢得了“神秘先生”的“青睐”,又以他的执著追求的精神返回格林斯堡大学,抓住了“偶然”,抓到了“机遇”,最终,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一家的发展轨迹”。

2、课文,你能从中感悟到什么呢?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学习、工作和生活?学生自由畅谈。

(七)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记叙父亲的经历,告诉人们只有体现出真正价值的人,只有执著、认真的人,才能获得机会、抓住机会,并在最后取得成功。我们学习了课文,就要学习父亲那种认真、执著的精神,认真地对待每一件事,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

(八)布置作业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相遇》教案  教案  教案词条  相遇  相遇词条  《相遇》教案词条  
教案

 重阳节主题教案

重阳节活动方案主题推荐度:庆重阳节活动主题推荐度:重阳节主题简短标语推荐度:主题班会教案推荐度:霜降主题活动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2021重阳节主题教案模板(通用...(展开)

教案教案

 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推荐度:《沉与浮》大班科学教案推荐度: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推荐度:六年级科学教案推荐度:小学五年级科学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精华】科学教案3篇在教学工...(展开)

教案教案

 防校园欺凌的安全教案

防校园欺凌安全教育教案推荐度:校园防欺凌安全教案推荐度:防校园欺凌安全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防校园欺凌的安全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