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有关小学数学教案锦集8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0~11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安排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教学的前面,其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复习并激活已经教学的面积知识,包括面积的意义、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等。二是让学生体会转化、估计等解决问题的策略,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等图形的面积计算作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和准备,为主动学习其他图形的面积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能通过分一分、移一移、数一数、估一估等方法数出或算出一个规则、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技能目标:掌握面积计算方法,为今后学习多边形面积计算做好比较充分的知识和准备。
方法目标:1、在学习中让学生体会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体会等积变形,感受转化的策略。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对图形进行分解与组合、分割与移动的转化方法
难点:用数方格的方法算出池塘的平面图的面积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份
2、小组内准备各种规则与不规则图形一份
3、剪刀、水彩笔等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营造分类情景,感知图形特点
1、分类
学生桌上有许多图形,请学生根据图形的特点动手分一分。
预设分类方法一:分成简单图形和复杂图形两类。
方法二:按是否规则把图形分成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两类。
方法三:按图形中的格子特点把图形分成只有整格的复合图形和既有整格又有半格的复合图形。
2、
师:像长方形、正方形这些图形是简单图形,其他四个图形把它们成为复杂图形。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总会从简单的入手。
二、新课展开,感受解决问题策略
1、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是多少?(第一组图形)
师:你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吗?
预设方法一:计算的方法,先数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把长和宽相乘就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
方法二: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师:不管是用以上的哪一种方法,当我们得出结果后还能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2、复杂图形的面积是多少?(第二组图形)
(1)第二组中这些复杂图形的面积怎么计算呢?
(2)生:在小组里讨论确定解题策略,相互交流。
预设:左边的图形横着画两条线,把这个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竖着画一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长方形……
预设:右边的`图形竖着画2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横着画两条线把图形分成3个部分;也可以横画和竖画相结合把图形分成几个部分。
(3)比较方法,虽然有的竖着分,有的横着分,这些分法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把一个复杂的图形分割成几个简单图形)
(4)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复杂图形,用笔分一分。
要求:分的痕迹要清晰、分成的简单图形的各部分面积要看一眼就能知道。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进行方法渗透。要知道复杂图形的面积,可以用分一分的方法把它分解成几个简单图形,然后每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复杂图形的面积。
策略一:复杂转化成简单(分一分)
[本环节让学生通过解决新颖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一个复杂图形分割成几个长方形或者是正方形的。这种操作是在保持面积不变的前提下进行的形状的变化。教学的转化意识是。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到:稍复杂的图形可以等积变形成较简单的图形,求积方法未知的图形可以变成求积方法已知的图形,这就是转化。等积变形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连结,是探索新知识的途径。学生在体验转化的同时形成自己的策略。]
3、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
(1)师:你能用分一分的方法把有半格的复杂图形的面积转化成简单图形,并一下子知道它的面积是多少吗?
(2)生:独立试一试并交流
预设一: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右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预设二:分成2个三角形和一个复杂图形,把三角形向左移动拼在后面就成了一个长方形。
引导学生反思活动过程,对活动过程进行。把一个复杂图形分成几个图形,进行移动,拼成一个规则图形。
师:在你们活动的过程中,分完了为什么还要移?这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使半格能凑成整格)
策略二:复杂转化成简单(移一移)
(3)师用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4)师:不管是策略一分一分,还是策略二移一移,都是把复杂的转化成简单的、难的化成容易的的来解决,这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
(板书)
本环节在学生操作形成自己的策略后引导学生观察和反思:平移前后的图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这样的比较和分析使学生得到的就不单是转化的方法,而且体验了转化对解决问题和数学学习的意义。
4、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那又该这样来解决呢?(多媒体出示池塘平面图)
(2)师生交流讨论:每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米。有没有困难?
生:发现图上有不满格的
师:这时,我们把不满整格的都按半格来计算。那两个不满整格的就看成是一个整格。
生:把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分开来,然后再计算它的面积。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区分整格的和不满整格的?
预设1: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用不同颜色的水彩笔涂上颜色。
预设2:把不满整格的和整格的做上不同的记号。
学生同桌合作算出图形面积。师收集学生的方法展示,并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反思。现答案都不相同,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
要让学生理解:我们算出的面积只是一个近似值,因此都对。但是方法是科学的。
策略三:分类计数(数一数)
5、生活中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1)师:当我们在生活中想知道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但是又没有格子的时候,还能用到策略四:估一估。
(2)估一估自己的手掌心的大小
交流:你是怎么估的。
(写出你想估一估的物体的表面并估一估,在小组里交流)
三、交流本课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知道了哪些知识?
四、课外活动
用小方格测量树叶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章、第四课时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是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是在学生知道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基础上,去理解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以便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当中。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练习、例题去自觉发现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教材分析:基于面积和周长的所学知识,从而比较面积周长不同。
学情分析:全班21名学生,其中16名学生基本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另外5名学生中,3人掌握面积如何计算,2人掌握周长如何计算。
三、教学目标
(一)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六、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一个边长10cm的正方形,直尺,粉笔;学生每人准备一条手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已学习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出示图形,这是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请同学提出问题,可以求什么?
(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在自己作业本上,分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老师板书
周长: 面积:
(4+3)×2=14(厘米) 4×3=12(平方厘米)
答:周长是14厘米. 答:面积是12平方厘米.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思考题:
1.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归纳:
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求周长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
板书: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计量单位不同.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愿意帮忙吗?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学生叙述列式过程,老师写在黑板上)
周长: 面积:
4×4 4×4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4×4”,这不是完全相同吗?你们怎么能说它们不同呢?(讨论一下,然后再回答)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归纳.
师:周长的4×4是4个边长,式子中的第一个4是4厘米.面积的4×4是4个4平方厘米,所以两个算式虽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义不同.说明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要认真审题.
(三)巩固反馈
1.请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桌面的面积.
2.出示正方形手帕,请同学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3.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黑板出示:
周长:(12+3)×2 周长:6×4 =24(厘米)
=15×2
=30(厘米)
答:周长是30厘米. 答:周长是24厘米.
面积:
12×3=36(平方厘米) 6×6 =36(平方厘米)
答:面积是36平方厘米. 答:面积是36平方厘米.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 )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
(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
(3)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 )
A.20×20=400(米)
B. 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5.计算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用直尺画出下列两图形
单位:厘米
(由学生口答,老师写在黑板上)
周长: 面积:
(8+5)×2=26(厘米) 8×5 =40(平方厘米)
5×4=20(厘米) 5×5=25(平方厘米)
黑板演示,把上面两个图形,合并成下图.
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周长:(8+5+5)×2 面积:(8+5)×5
=18×2 =13×5
=36(厘米) =65(厘米)
比较一下,组合后图形的周长、面积,与组合前两个图形周长之和、面积之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面积相同,周长不同)能说说为什么周长不同吗?组合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面积和周长有三点不同:
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
作业:P.80第6、7、8题.
板书设计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82——8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图形,明确什么是“点阵”,了解点阵的基本知识。
2、能在具体的观察活动中,发现点阵中隐藏的规律,体会图形与数的联系。
3、培养学生观察、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4、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点阵”中隐藏的规律。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点阵图形的不同排列规律,并能把观察到的规律用算式表示出来。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课件;(生)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点)今天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图形朋友——点,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小的点,早在20xx多年前,古希腊的数学家们就是从这样一个小小的点开始研究,发现了由许多个这样的点组成的点子图形中的规律,还给这些图形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点阵。同学们想不想过一把当数学家的瘾,自己来寻找这些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点阵中隐含的规律。(板书课题:点阵中的规律)
二、探究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
1、探究正方形点阵的规律。
(1)我们一起来看看数学家们当年研究的点阵图,边看边说出各个点阵的点子数。
教师依次出示前四个正方形点阵图,并逐步引导学生想像、猜测:下一个点阵图会是什么样子呢?
(随着点阵图的依次出现,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当第三个点阵图出现的时候,学生已经忍不住地说出了点数。说明学生已经发现了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但这时,教师没有急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给学生留出了完善自己想法的时间,同时也暗示学生:规律的呈现不能依靠一个或几个图形来归纳,应该有耐心地继续自己的观察活动。)
(2)除了能说出各个点阵的点数之外,仔细观察点阵图:你还有什么其它的发现?
(学生能够发现各个点阵的形状是正方形的,还能用1×1、2×2、3×3、4×4这样的算式来表示每个点阵的点数。)
(3)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想:第五个点阵是什么样子,独立画出来,并用算式表示点数。
(学生独立画出第五个5×5的点阵图)
(4)思考:照这样的规律继续画下去,第100个点阵的点数如何用算式来表示?第n个呢?
(结合发现的规律,引导学生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建立总结正方形点阵规律的模型。)
小组讨论:你觉得每个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总数与什么有关系?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使得初步的形象感知得到提升)
小结:每个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总数可以看作是一个相同数字相乘的积,这个数字与点阵的序号有关,与每个正方形点阵每排的点子数也有关系。
2、刚才我们研究了一组正方形点阵中隐含的规律,那么对于同一个点阵来说,如果划分的方法不同,所呈现的规律也就不同。
(1)请大家仔细观察第五个正方形点阵中点的划分方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会有如下发现
①是用折线划分开的。
②每条线内的点分别是1、3、5、7、9。
③这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就可以表示为:1+3+5+7+9=25。
(2)如果把每条线所包围的点子数记下来,如何用算式来表示?
第一条线: 1 = 1;
第二条线: 1+3 = 4;
第三条线: 1+3+5 = 9;
第四条线: 1+3+5+7 = 16;
第五条线: 1+3+5+7+9 = 25;
(3)每条线所包围的点子数与前面研究的一组正方形点阵的点子数有什么关系?(正好是第一到第五个点阵的点子数。)
(第二、三个问题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自己难以发现,尤其是第三个问题,学生很难想到它们和开始时依次出现的几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之间的关系。当学生想不到这种联系时,是否一定要引导?)
(4)思考:表示这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这个点阵的点子总数可以看作是连续奇数的和。)
(5)如果按这样的划分方法划分第六个正方形点阵,它的点数该如何表示?
1+3+5+7+9+11 = 36;
(6)前面老师是把这个5×5的正方形点阵用折线进行了划分,你们还有哪些不同的划分的方法?在用算式表示上有什么规律?
学生的划分有以下几种
①横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5+5+5+5+5;
②竖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5+5+5+5+5;
③斜向划分:用算式表示为1+2+3+4+5+4+3+2+1;
至于前面两种方法,都可以简单地表示为:5×5;重点引导学生讨论第三种划分方法,观察这个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的发现如下
算式里最大的数是5;
从1开始加到5再加回到1;
这个算式是两边对称的;
这个点阵的点数是中间那个数字5乘5的积;
教师引导:照这样的规律类推,第六个正方形点阵的点数如何表示?第9个呢?第n个呢?
(在这里把寻找不同划分方法的任务交给学生,既是学生前面探究过程思维的延续,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还用另一种方式解读了“练一练”中的第一题。培养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总结概括规律的能力。)
三、延伸应用,形成策略
1、除了我们刚才研究的正方形点阵,请大家猜猜看,还会有什么形状的点阵呢?
(学生列举了长方形点阵、三角形点阵、圆形点阵、椭圆形点阵等等。)
2、请大家尝试运用前面学会的方法探究长方形点阵规律。
(1)小组合作研究:如何用算式表示每个长方形点阵的点子数?
学生通过讨论很快达成共识
1×2;2×3;3×4;4×5;
(2)请你独立画出第五个长方形点阵并用算式表示出点数。
(学生独立画图并写出算式,互相交流。)
算式表示为:5×6;
(3)思考讨论:你们觉得自己所写的算式中的数字与图形中的点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的发现为:乘法算式中的第二个因数总是比第一个因数多 1,第一个因数是长方形点阵的竖排点数,第二个因数是长方形点阵的横排点数。并没有发现第一个因数与点阵序号间的关系,因此,当要求他们写出18个点阵的点数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答案:17×18、18×19。在争论各自的理由时,学生的注意力才联系到了点阵的序号与算式的关系,从而确定了正确答案。)
(4)照这样继续写,你能写出第n个长方形点阵的点数吗?
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写出:n×(n+1)。
3、看来对于任何一个点阵,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研究,总能发现其独特的规律。在小组内研究三角形点阵中的规律,要求
(1)个人思考活动:观察给出的四个三角形点阵的规律,画出第五个三角形点阵。
(2)小组讨论:对自己画出的第五个三角形点阵进行划分,你能想到哪些不同的划分方法?分别用算式表示点数。
(学生活动)
全班交流
划分一:横向划分,1+2+3+4+5=15;
划分二:竖向划分,1+2+3+4+5=15;
划分三:斜向划分,1+2+3+4+5=15;
划分四:折线划分,1+5+9=15;
(对于前面的三种划分方法,都在我的预设之内,学生到此,已经很轻松地用语言表述出自己的想法:这样的三角形点阵的点数是从1开始的连续自然数的和。而对于第四种划分方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有一个孩子却用非常强烈地要求,表达了自己的这种划分方法,并且说出了这个算式依次递加4的规律。)
4、同学们真了起!真正具有未来数学家的风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现并总结了各个不同的点阵图中隐藏的规律。那么你觉得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探究点阵的规律?
学生交流
仔细观察点阵的形状;
数清每一行的点子数;
看清前后两个点阵的变化……
(在这里不需要学生说出多么专业的、深奥的数学原理,只是引导学生对自己探究性学习方法的一个总结,尽管语言可能不够简练,总结不够到位,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在表述,就是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一个提升,一种飞越。)
四、课堂总结
1、点阵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表演”、“太极表演”等,都是把一个人看作了一点,来排列有规律的队形。你还知道什么地方运用了点阵的相关知识?
五子棋、阅兵式的方队、节日的花坛……
2、课后继续搜集点阵的相关资料,下节课继续交流。
(在这里,把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到生活,链接到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然后让学生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哪里用到点阵的知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
2、正确地掌握10以内连加的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课型
教学关键
运用图理解连加含义
教具
小棒等
板书设计
连加
5+2+1=84+3+1=8
教学反思
复习时反复巩固两个数相加表示把两个数和起来的意思,由此自然将知识迁移到三个数相加,也表示把三个数和起来,从算式意义的理解上就容易多了,再将计算弄懂深化,效果较好。
教学过程
环节设计说明或修改
一、复习:
1、口算。
8+2=10-3=8-7=6+4=0+9=
5+5=10-8=2+5=3+7=10-2=
4+3=7+1=
2、看图写算式。
(手绘图)
提问:为什么这两道题都用加法计算?
二、新授课:
1、教材72页小鸡图(1)
电脑显示:先出现地上有5只觅食的小鸡,然后,从竹林后面跑来2只小鸡,然后再出现1只小鸡,观察完动态画面后,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l提问:地上的小鸡由哪几个部分组成?(3个部分)
l要求地上有几只小鸡,该怎样求?(把这3个部分合并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你会列式吗?
l教师:以前我们学的都是两个数加起来,而这一道是3个数相加,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连加
l连加算是怎样算呢?我们可以按照小鸡出现的先后顺序来计算。原来的5只小鸡和先跑来的2只小鸡先加起来,并在连线下面写7,成5+2+1,再把7只小鸡和最后跑来的1只小鸡加起来,(把7和1用线连起来,成5+2+1,就是8只小鸡,在算式后面写=8)
l让学生说一说连加应该怎样计算?
l小结:三个数连加,要先加前面两个数,再把得数和第三个数相加。
2、教材72页做一做左边第一道题。
l摆小棒。在自己的课桌上先摆4根小棒,再白3根小棒,(与前面4根要分开距离)最后再摆1根小棒。
l根据自己摆的图,想一想该怎样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l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板演。4+3+1=8
l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计算连加的时候要怎样计算呢?这些问题先让学生自由说然后老师总结:今天我们学的是3个数连加,计算连加的时候,要先把前面两个数加起来,再把得数加第3个数。
三、巩固练习
1、教材73页练习十一的"第一题。
看图。2+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5+4表示什么?2+3+4又表示什么?2+3+4该怎样计算?
2、教材73页练习十一的第二题。
l引导看燕子图,先把题意理解清楚。
l问:电线上停着几只小燕子?又飞来几只?后面又再来几只?让学生填写算式。
l问:3+4表示什么?再加2又表示什么?
3、教材73页的练习十一的第三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评讲,对个别题进行提问:你是怎样算的?
4、教材73页的练习十一的第四题。
l要求:每个数字和每个符号都要占一小格两个算式之间要空两个小格。然后让学生独立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四个领域,八个单元。
1、数与代数:a主要学习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除)多位数的口算、笔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两步运算。b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c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a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学习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b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统计与概率:学习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X k b 1 . c o m
4、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在每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中,配有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呈现形式多样化的应用问题和实践活动。除此之外,还安排了搭配中的学问交通与数学时间与数学(一)时间与数学(二)四个专题活动,让学生综合运用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主要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后进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四、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课时 备注
1 8.149.5 乘除法 4
2 9.69.12 乘除法 4 教师节
3 9.139.19 观察物体 4
4 9.209.26 观察物体千克、克、吨 3 中秋节
5 9.2710.3 千克、克、吨 2 国庆节
6 10.410.10 千克、克、吨 3 国庆节
7 10.1110.17 搭配中的学问、乘法 4
8 10.1810.24 乘法 4
9 10.2510.31 乘法 4
10 11.111.7 周长 4
11 11.811.14 周长、期中测评 4
12 11.1511.21 交通与数学、除法 4
13 11.2211.28 除法 4
14 11.2912.5 除法 4
15 12.612.12 除法、年、月、日 4
16 12.1312.19 时间与数学 4
17 12.20xx.26 整理与复习 4
18 12.27元.2 可能性 3 元旦
19 元.3元.9 生活中的推理、总复习 4
20 元.10元.16 期末检测
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学习的有心人,点点滴滴地学习,可以把学习变成非常有趣味的事情。谢谢大家阅读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材P24—25页)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创设了“青蛙吃害虫”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体会加减法的意义。然后,用计数器帮助学生建立加减的直观表象。最后鼓励学生列出抽象的算式,这使学生经历了从“具体情境——形成表象——抽象出算式”的过程,有助于对加减法的理解。
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注内容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3、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4、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5、运用激励性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积极的主动的学习。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百以内不进位、不退位加减法的第三课时,由于有整十数加减法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这两节课做铺垫,再加上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加减法已经有一定的计算能力和计算方法,因此,学生学习起来不太困难,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减。基于此,在教学中应将加减运算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在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同时,更侧重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也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算式的计算方法,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应用加减法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对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前准备
(1) 填一填
75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50里面有( )个十,30里面有( )个十,合起来是( )个十
【复习数的组成,为学生铺垫了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2)小竞赛
32+5 70-60 78-6 39-4
26+3 88-5 30+20 83+6
2、猜谜语,揭示课题
小小游泳家,说话呱呱呱,常在田里住,捉虫保庄稼。(打一动物----青蛙)
青蛙现在在什么地方?它们在田里做什么呢?(吃害虫)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青蛙吃害虫”(出示课题)
青蛙可以把庄稼里的害虫吃掉,农民就不用把农药喷撒在庄稼上,这对我们的环境就可以起到净化的作用,我们就能吃上绿色食品。青蛙对我们有这么多的好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它们呢?(不能捉它,要保护它)
【低年级的数学课,要加入小孩子喜欢的元素,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老师用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对学生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过度:
有一只小青蛙知道同学保护它们的决心后,给我们班发来了一封邀请信,邀请我们去参加青蛙王国举行的捉虫比赛。你们去不去呀?
【邀请信的形式,可以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和动物小青蛙之间的友好关系,并把学生带进一个轻松的童话世界,有效组织学生有秩序地进行课堂教学。】
比赛的现场可真热闹呀!看,有两只青蛙正抢着吃害虫呢!它们都说什么话呢?
生1:小青蛙说:“我吃了30只害虫”。
生2:大青蛙说:“我吃了56只害虫”。
2、青蛙很细心,随时收集身边的数学信息,我们能不能根据它们收集的数学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呢?
生1: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
54——55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每只猴子平均可以分几个月亮?”
(二)、学习0的除法
问题:把几个月亮平均分?分给几个猴子呢?
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
列出除法算式:0÷5=0(个)
引导:分给6个猴子呢?0÷6=0(个)
分给7个猴子呢?0÷7=0(个)
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小练习:0÷3=0÷8=0÷9=6×0=0×8=
(三)、巩固练习
做自主练习1和2
(四)、拓展练习
剪窗花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体会图形变换的意义,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3、在分组活动的过程中,与他人能够合作交流。
二、教学重点:
加深对“对称”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活动内容,经历从数学到生活的过程。
四、教具准备:
玩具汽车(不同方位的图形)、一幅雪花图案、水中小房子的倒影简笔画、动画图片一组。
五、学具准备:
白纸、剪刀、彩笔、动物图片一组
六、教学过程:
学生回忆:
我们都学过了哪些观察物体的方法和对称的知识?
学生自由谈论,教师指明进行补充。明确所学的主要知识点:轴对称、平面对称、镜面对称
找准位置:
出示一辆汽车玩具和从“前、后、左、右、上”观察到的图形
出示表示方向的词语“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
学生根据教师所出示的每一个形状,选择观察的位置
同位两人相互判断对错
个人操作:
1、“我会剪”(出示一幅雪花的图案)
现在利用我们学过的对称的有关知识,思考如何才能既简便有迅速地完成作品?
课堂交流各自的方案。
2、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合适的图形和形状,自己设计、剪出一朵美丽的雪花。
找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自己的剪法,并说出知识依据。
那么你还见过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这些内容?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之后。再集体进行课堂评价
同位合作:
1、“我能画”(出示一幅简笔画)
根据小房子在水里的倒影,你们能够画出它在陆地上的样子吗?
2、学生同位合作完成
3、班级绘画展评:
指明对不同的作品进行讲评。那些地方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说明自己的理由。
小组探索:
1、“我能做”(出示一组不同的动画图片)
根据要求贴图画:
小猫的左手拿着一支笔。
小猴的右手里有一个桃子。
小狗左脚的鞋子有一个洞。
小猪的右边有一把钥匙。
学生根据要求,把每一个小动物的画像补充完整。
2、小组之间相互评价。
指名让学生自愿选择小组成果进行评价,也可以对自己进行评价
快乐舞蹈:
播放一块欢快的音乐,师生一起面对镜子做舞蹈动作。
根据教师的口令,边做边观察镜子中的“你”是如何做的?
应该发出什么样的口令,才能让镜子中的“你”听从你的指挥?
课堂小结:
谁来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你觉得你在这节课的表现如何?(小组之间说一说)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