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三个儿子教案

实用的三个儿子教案

推荐度:

实用的三个儿子教案

推荐度:

三个儿子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有关三个儿子教案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个儿子教案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个儿子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通过质疑、讨论等方法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人物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领会故事中的道理和人物的感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心型贴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孩子们,当你看到你的妈妈累得倒在沙发上睡着了,你会怎么做?

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三个儿子》这篇课文去学会做一个孝顺懂事的好孩子。

2、教师说:三个妈妈拎着很重的一桶水回家,这时她们的三个儿子迎面跑了过来。同学们想想三个儿子会有什么表现呢?

3、板书课题。

二、指导自学。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沉甸甸(diān)胳膊(bo)

2、理解词语。

特别:特殊,不平常的,超出一般的。

四、指导阅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至六自然段。

2、从书中画出三个妈妈说的话,出声读一读。

(1)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3)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3、分组讨论:她们的话分别是什么意思?她们各自用怎样的语气说?

(从“谁也比不过他”,看出第一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最聪明、最有力气;从“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看出第二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歌声最好听。两位妈妈用夸奖,甚至夸耀的语气说。从“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看出第三个妈妈认为自己的儿子和其他的儿子是—一样的.,没有超出一般的。这位妈妈用平常的语气。)

4、指导读三个妈妈说的话,体会语气。

采取分组练读、集体赛读的形式。

五、巩固:分角色有感情读。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三个妈妈在打水时,怎么说自己的儿子

(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又一个妈妈说:“我那个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另一个妈妈说:“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接下来发生什么事了?

二、指导阅读第七至十三自然段。

1、轻声读第七自然段,想:主要讲什么?

(1)完成填空。

一桶水可重了!水__________,三个妈妈__________,胳膊都了__________,腰也了__________。

(2)你从填上的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水桶里的水很满,三个妈妈提着水很吃力。)

(3)假如是是你拎着这么重的水桶,此时你在想什么?

(真想有人来帮忙……)

2、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呢?

(1)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

A、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真好看!

B、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C、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2)抓动词,体会最后一个孩子的想法和做法。

A、找动词。(跑到、接过、提着走。)

B、最后一个孩子是怎么想的?

(觉得妈妈特别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我来帮助妈妈提水吧!)

(3)看到这个孩子的做法,他的妈妈在想什么?一直跟在后边的老爷爷心里在想什么?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说。(他的妈妈在想:我的儿子真是长大了。虽然比不上第一个孩子翻跟头,比不上第二个孩子歌声动听,但是他知道关心妈妈,知道帮助妈妈分担。老爷爷心里在想:只有这个儿子看到了自己的妈妈吃力地拎着水桶,主动地接过水桶。他真是一个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好儿子。)

3、理解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的意思。

三、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谈一谈。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很不容易。作为儿女,我们要处处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向课文中的最后一个儿子学习。)

四、练习绘声绘色地讲故事。

1、分组练习。

2、指名汇报。

3、集体评议。

五、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六、课外拓展阅读

黄香温席

在中国的古书上,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三个儿子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准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2、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教学难点:

明白老爷爷说话的意思,懂得要孝敬父母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谈话:你觉得好孩子是什么样的?好孩子,人人爱,这节课有“三个儿子”来到我们的课堂,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三个儿子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诵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内交流: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自学生字,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拿出自己的生字卡片,自主认读。

2小组内交流识字的方法。

3、开火车检查生字词。

强调“嗓”是平舌音,“拎”是前鼻音,“晃”是多音字,“甸”在“沉甸甸”一词中应读一声。

四、练习朗读。

1、教师范读。

2、自由练读,注意三个妈妈说话的语气。

3、小组内分角色练读。

五、书写生字。

1、出示“拎、桶、停”三个字,读字音,认字形。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字形特点,教师提示这三个字的“点”的写法。

3、教师范写。

4、学生练写。

5、同桌互相欣赏,提出建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认读词语。

二、细读文本,合作探究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三个妈妈的话,用“——”划出来。

(1)小组内交流:你都找到了哪几句话,指名读。

(2)品读三个妈妈的话,体会妈妈的心情。

a、自由练读:把自己当成妈妈,你会怎样夸奖你的儿子?会用怎样的"语气? b、教师范读。

c、指名读,教师提示读的语气。

(前两个妈妈说话时很得意,读时语速稍快,语调稍高;第三个妈妈说话很平淡,读时语速平稳)

d、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2、三个儿子看到自己的妈妈在提水,他们是怎么做的?用“﹏“划出来。

(1)指名读自己划出的句子。

(2)读读议议三个儿子的不同做法。

(3)说话训练:一个(只)____。一个(只)____。另一个(只)____。

3、合作探究:为什么老爷爷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1)分角色朗读一个妈妈与老爷爷的对话。

(2)讨论: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3)、读出老爷爷幽默、风趣而又意味深长的话。

三、拓展延伸

读了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聪、胳膊、甸、晃荡”。

2、引导观察,演示书写顺序。

3、教师范写,提醒关键笔画。

4、学生练写。

5、同桌互相欣赏,讲评。

板书设计

23、三个儿子

一个 一个另一个

翻跟头 唱歌提水(好儿子

孝敬父母

三个儿子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复习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一个词语胳膊;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

3、能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这一问题。

【教学重点】

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并能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要这样说。

【教学难点】

懂得只有孝敬父母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儿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桶满满的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揭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三个儿子》。

(小黑板出示课题)

2、师:小朋友们,老师先要考考你们上节课生字学得怎么样?谁来接受考验!

课件出示:

既 然 嗓 子 拎 着 水 桶 晃 荡 走 走 停 停

胳 膊 沉 甸 甸

师:大家真不错,把词语都记住了!

二、自读自悟三位妈妈说自己孩子的话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井边,这一天三位妈妈一起去打水。他们边打水边说话,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请小朋友们快速浏览课文,划出三位妈妈讨论的内容,划好后自己读一读。

2、学生浏览课文,划出三位妈妈说的话,并读一读。

3、学生交流反馈。可以一名学生也可以请三名学生说说妈妈谈论自己儿子的话。

师逐句出示:

一个妈妈说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这个妈妈说: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三位妈妈在谈论什么呀?

生1:在谈论他们的儿子

生2:他们在夸奖自己的儿子

5、师:那就请你当当妈妈,来夸夸自己的儿子吧!

(生自由读读三位妈妈说儿子的话)

三、朗读交流,发现阅读乐趣

师:谁来当当妈妈说说自己的儿子!

1、出示:

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⑴ 学生读到第一个妈妈说的话。

⑵ 师:你为什么要这样读妈妈的话?

(学生自由说说理由:很骄傲、很自豪)

(师板书:第一个 既聪明又有力气)

⑶ 谁能读得更自豪些?

(指2生读)

⑷ 你觉得他们哪里读得好?

(其余学生尝试评价,师做适当引导)

⑸ 我们一起来当第一位妈妈夸夸自己的儿子吧!

(齐读)

过渡:

第二位妈妈眼中的儿子是怎样的呢?谁来夸夸。

2、出示:

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⑴ 学生当第二个妈妈夸夸自己的儿子

⑵ 师:从他的朗读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生1:我知道她很自豪。

生2:我知道她的儿子唱歌很好听,所以她说得那么自豪。

(师相机板书:第二个 唱歌好听。)

⑶ 师:谁也想来试试?

(指2~3生读)

⑷ 师:你觉得他们哪里读得好?

生:她的谁也读得特别重。

师:是啊,谁也读重了夸奖的味更浓了。

⑸ 师:我们一起来夸夸吧!

过渡:

前两位妈妈眼中都有位优秀的儿子,那第三个妈妈呢?

3、出示:

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⑴ 学生当第三个妈妈说说自己的儿子

⑵ 师: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听出来,他跟前两位妈妈说的不一样?

生1:语气一点儿也不骄傲。

生2:因为她的儿子没什么特别的地方,所以她读得非常平淡。

(师相机板书:第三个 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⑶ 师:原来是这样,怪不得你会这样读,那这特别的地方你指的是什么呢?

生1:是指没有像前两位儿子那样的特长。

生2:她的儿子很普通。

⑷ 师:谁也想来读一读!

(指名2生读)

⑸ 齐读!

过渡:

现在,我们都了解了妈妈谈论的话题,我们连起来读读吧!读时你可以把自己当成妈妈在说自己的儿子

(齐读)

四、理解老爷爷说的话

1、师:请小朋友们数一数,这里共有几个儿子?

(生:3个)

2、师质疑:可最后在旁边的老爷爷却说:三个儿子?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课件出示:三个儿子?)

(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师:你有什么疑问?

生1:明明有3个儿子,怎么只看见一个呀?

生2:这一个儿子指的是谁?

4、师:老师也很疑惑,请小朋友们赶快到课文中去找找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读课文,找找答案)

5、反馈交流。生自由说说后来发生的故事,及三个孩子的表现。

(师相机出示:一个孩子翻着跟头,像车轮在转。)

一个孩子唱着歌,歌声真好听。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6、师:请小朋友们好好地读一读这三句话,读好后请你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己读一读,想一想)

7、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不用给予肯定,指导朗读这三句话。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这三句,知道三个孩子的`不同表现。

8、师:读得真好,特别是那个沉甸甸,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我想告诉大家这桶水很重。

师:课文中还有一句话描写水桶很重,请你找一找。

9、出示:

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桶水,我们也来感觉一下这桶沉甸甸的水。

(4、5生试)

学生试后,教师作记者采访学生提水后的感受,相机理解词语:晃荡、走走停停。

10、指导写字:

师:是呀,这么重的一桶水,胳膊都痛了,我们来写写胳膊着两个字吧!

⑴ 课件出示:胳膊(带田字格),学生观察字形,说说注意点。

⑵ 学生各试写一个,教师巡视。

⑶ 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进行对比。

⑷ 教师范写,边写边指导,重点指导膊。

⑸ 学生再次练写。

师:小朋友们,我们写了一会会儿字,胳膊就开始酸了,而妈妈们却还要提着这满满一桶水,我们再来体会一下妈妈的辛苦吧!一桶水可重啦!

(引读第8自然段)

这时,迎面跑来三个孩子,一个孩子

(引读三个孩子的表现)

11、看着这桶沉甸甸的水,再看看这三个孩子的表现。你明白老爷爷说的话了吗?这一个儿子指的是谁?又为什么要这样说?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同桌吧!

(同桌讨论)

12、交流反馈,学生畅所欲言。

13、教师小结:是呀,一个真正的儿子,他懂得妈妈的辛苦,他会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1、师:如果你是他的妈妈,你可以怎么夸自己的儿子呢?

课件出示:我的儿子

学生尽情夸赞。

2、师:看来,这位儿子并不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你觉得我们的板书哪里需要改一改吗?

师按学生要求将板书第3个儿子的下面补上:

孝顺、懂事

3、齐唱《天下游子同此情》,感情升华。

师:是呀,老师也希望我们的同学能成为这样的子女。在我们德清也有一位大孝子,他叫──孟郊。让我们借着一曲《天下游子同此情》来赞扬一下所有的孝子吧!

(师生齐唱《天下游子同此情》)

【板书设计】

三个儿子

第一个 既聪明又有力气

胳 膊

第二个 唱歌好听

第三个 没什么特别的地方

(孝 顺、懂 事)

三个儿子教案 篇4

教学理念: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是我追求的教学境界。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3三个儿子

学习目标:

1、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认识6个生字,会写9个字。识记字形,规范生字的书写。

2、读懂故事,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3、通过本课学习让大家体会妈妈的.辛苦,懂得关心、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及难点:

识记字形,规范生字书写;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情感,理解老爷爷为什么说只看见一个儿子

课前准备:

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风车转盘,录音机,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教学过程:

一、巧设悬念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好奇心,为学习本课激趣)

1、出示图片,看到几个儿子

2、出示老爷爷说的话:“三个儿子?”老爷爷说:“不对吧,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

3、设疑:明明三个儿子,老爷爷怎么说一个儿子呢?

4、揭题:23三个儿子(齐读课题,指导轻声)

二、初读感知感受情趣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生字新词,并想办法认识它)——给学生自主学习生字的空间、时间。

2、趣味检查识字情况

小黑板出示:(词语做成苹果状)

我会读

嗓子晃荡胳膊停下

拎着水桶沉甸甸

既聪明又有力气

1)同桌互读(抢摘苹果)

2)个别展示读(我能行)

3)指导难读的字,以“沉甸甸”一词为例。举例ABB式词语。

4)单个生字认读,设计大风车游戏。

3、指导写字:胳膊重点是写好左窄右宽的字(同桌反馈)

三、创设氛围情动你我

1、课中操,(进入情境,创设氛围,引出重点句)

2、引读重点句段:一桶水可重啦!水直晃荡,三个妈妈走走停停,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

四、多样练读领悟情感

1、分层朗读

1)指导学生试读,交流情感。你感受到什么?

2)谈自己的妈妈。(说说是怎么累怎么辛苦)——体会真情

3)感情朗读,读出对妈妈的感情。

2、升华情感

1)默读课文找出妈妈夸儿子的话。

1、一个妈妈说:“我的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

2、又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唱起歌来好听极了,谁都没有他那样的好嗓子。”

2)儿子在妈妈的心目中是怎么样的?

3)指导理解第三个妈妈的话:“有什么可说的,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4)小结:妈妈心目中的儿子:聪明能干(板书)

5)领悟升华

“聪”指导看字形。听师范读拎水的句子,

A、让学生用耳听,你仿佛听到什么?(妈妈喘气声,水晃荡声等)

B、让学生用眼看,你仿佛看到什么?(妈妈流汗,弯着腰很累的样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三个儿子教案  教案  教案词条  儿子  儿子词条  三个  三个词条  三个儿子教案词条  
教案教案

 《小狗抬花轿》大班教案

《小狗抬花轿》大班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展开)

教案教案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推荐度: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病菌来了》推荐度: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保护眼睛》推荐度:幼儿园中班健康爱耳日教案推荐度:幼儿园中班健康教育教案推荐...(展开)

教案教案

 开心的舞台大班主题教案

开心的舞台大班主题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