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推荐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推荐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关于大自然的语言教案模板集合七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自然的语言教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共有5个小节。第一小节讲别以为人才会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第二、三、四小节是以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鱼鳞上的圈圈、喜马拉雅山巅的三叶虫化石为例,说明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五小节是讲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也看不见。通过朗读课文,知道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观念。
2.识字教学: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注意“诉”字的读音,应读作“sù”,不读“shù”。
采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如顺口溜记字:诉:斤字加点,言字做边,心中有话,全都说完。化:一边 首一边人,大稿“四化”建攻勋。习:横折钩,小点提,勤努力来勤学习,语:五口人说话,语声这么大。告:一口咬掉牛尾巴。如用熟字加偏旁记字,“这”用文化的“文”字加上走之帝,就是这。
本课9个生字中左右结构的有5个字,左右大体相等的是“就,那”;左窄右宽的是“语、化和诉”。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些字结构的相同和不同,抓住写好这些字的重点笔画。“语”字的言字帝的第二笔起笔在横中线上起笔,“吾”的“吾”字写在右上格偏左下位置。下面“口”字的竖写在竖中线上。“化”字的第四笔竖弯钩从竖中线上起笔开始写。“诉”的.第四笔“撇”要直立些,写在靠近竖中线上的位置。“就”字左下部分的“小”字的右边“点”要离“竖钩”近些,让学生知道这是笔画的避让规则。“那”字的左右两部分基本相等。左边第一笔“横折钩”不要写得太靠下,“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写在横中线上,右边的“耳刀帝”稍微比左边低一点。“习”字的第二笔“点”与第一笔的起笔对齐写。第三笔“提”起笔偏左一点。“告”字的第四笔写在横中线上,书写时稍长些。“永”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横折钩”的“折”写在竖中线上,左右两边的“撇和捺”要写对称。“这”字的第一笔“点”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撇”的起笔与上边的横挨上,第四笔。“点”是悬空的。“走之帝”的第二笔在横中线上起笔。
3.了解课文内容与指导朗读相结合。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除注意纠正生字的读音外,还要注意读准轻声,如:多么、鱼鳞上、圈圈、告诉等字的读音。要注意词连读,即使是多音节词,也要读或整体,如:“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巅”、“粗心大意”。
(2)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语气。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凭着语感自然停顿。如:“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天/已经来到/人间。”“镶嵌在/喜马拉雅山巅”“不爱学习的人/看不见”等等。注意纠正学生不要唱读。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如读到“多么像游动的逗号”时,想像春天来了,大脑袋,长尾巴的小蝌蚪在水中欢快、自由地游来游去,多么可爱,多么有趣呀!也可以观察图片,(三叶虫化石)或者实物(鱼鳞)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语言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从一片小小的鱼鳞中,竟然知道鱼的岁数,根据一块三叶虫化石,可以推测喜马拉雅的很久很久以前是汪洋一片,因为这个在2亿多年就灭绝的节肢动物,大多数是生活在海洋里。
(4)联系实际,读中感悟,解决难点,诗中有些难句,教学中要把握好尺度。如:“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意思是说不爱学习的人知识很贫乏,对自然界的观察看不懂。教师要深入浅出地给学生讲解,使学生感悟到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不必讲出诗句的意思。
(5)扩展课文内容的练习,主要结合学生观察后说说议议,体会“大自然”的“的语言”的意思。例如:①大雁南飞告诉人们天气冷了。②枫叶红了,说明秋天到了。③晚霞满天,预示着明天是好天气。④月亮四周出现一个圈了(月晕)就是刮风的预兆。⑤夏天,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游水面,表示快要下雨了等等。教师要准备一些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例子,提供给学生,这样做不仅能丰富“大自然的语言”的内容,而且能使学生增长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兴趣。
教法建议
一、说话导入。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及词语。
三、精读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1.学习第二小节,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说说蝌蚪在水中游,这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学这段时进行配乐朗读,读出它的有趣。
2.学习第三段:
出示一条大鱼,让学生讨论这条大鱼有几岁,学生知道有几岁,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就理解了。
3.学习第四段:
由于学生对三叶虫不太了解,通过观察图片,查找有关资料,请同学讲一讲,必要时教师给予讲解。
4.课外扩展采取“考考你”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词语解释
古老:经历了久远的年代。
化石: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
镶嵌: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汪洋: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
妙不可言:好,美妙。
粗心大意:疏忽,不细心。
近、反义词
近义词:到处——处处 仔细——细心 观察——观看
粗心大意——粗枝大叶
反义词:古老——崭新 仔细——马虎 粗心大意——认认真真
句意推敲
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这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既总结了前文,又启示了人只有学习才能知道自然世界的无穷奥妙,而对事物马马虎虎,不善于观察和思考,永远也不可能发现大自然的奥妙。
剖析段篇章
课文结构
全诗共分为5节。
第一节:写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第二、三、四节:具体写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第五节:写不爱学习,不仔细观察是看不见大自然的语言的。
中心思想
这首诗歌用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说明只要努力学习,仔细观察大自然,就能发现其中的许多奥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科普知识。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的说明事物。
2、能力目标:A、能按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B、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物。C、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的生动优美、准确严谨的特点,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优美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难点:
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品味法、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来自绵延悠长的大别山下,芳香的泥土,清新的山林,让我爱上了大自然,爱上了大自然的语言,你看,芍药低垂,那是在吟颂着生命的轮回,候鸟迁飞,那是在诠释着四季的唯美,所有的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紫燕翩舞、落叶翻飞,那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作者是我国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任务有三项内容:感知一整篇,摘一摘内容要点;选读一大段,理一理说明顺序;赏读一小节,品一品生动语言。(课件展示)
二、第一个学习环节:感知一篇 摘一摘
1。朗读课文:
请同学们大声自由地朗读,老师提两点要求:1、一定要注意这是一篇说明文,前面两小节描写性的语言读得美一些,后面科学性的告知语言要平铺一些,象作解说一样。2、第二个要求,就是大家边读边用笔给每小节标上序号并画出每小节的中心句。
2。字词摘录:
同学们读得都很投入,下面,我们要做一些读书摘要,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筛选,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比如说,这篇课文老师给你筛选出了8个词语,让我们来看一下,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3、内容摘录:
下面请同学们就本文的内容要点作以摘录,刚才我们已经找出了各个小节的中心句,来,我们看每小节的中心句是什么?(提问 教师边出示答案)看看大屏幕,我们看哪些小节写的是一个意思,可以合并在一起呢?( )课下,请同学们把我们所准备的摘录资料:每小节中心句及概括的内容要点整理在摘录本上。
4。教师小结并板书:
作者先从四季物候现象写起,从而引出什么是物候、物候学。然后说出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并作出科学的解释,再接着告诉大家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究其因果关系,最后阐释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作者为了把物候现象这一事理说得明白透彻,从现象说到本质。让我们这些21世纪的青少年不得不明白,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研究物候,重任在肩。那就先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决定物候来临的因素有哪些吧,
三、第二个学习环节:选读一段 理一理
1、请快速浏览课文6——10小节,找出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课件展示,解释“首先”)
2、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决定物候来临的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可不可以先写古今差异?
明确:(这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很有条理。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理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由三个空间因素到时间因素,又是一种条理。)所以,这样按先主后次,由空间到时间的说明顺序,使我们看了一目了然。
为什么说纬度对物候的影响最大,请同学们看两组画面就会更明白的。(课件展示)我想这个我们该深有感触的,寒冷的冬天,我们都喜欢到哪里旅游?
3、其实,这种现象在我国古代诗歌中也有所体现,下面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首诗,请分析一下其中的物候知识。(课件展示)
明确:这首诗正好说明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谁还知道哪些古诗和农谚中包含有丰富的物候知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
过渡语:是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如作者所说,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让我们用我们灵动的双耳,聆听大自然写在这青山绿水间,摇曳多姿的大自然的语言吧,读一读四季美景,听一听四季虫鸣。
四、第三个学习环节: 赏读一节 品一品
1、教师范读: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给大家读第一小节,同学们边听边想:你听到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你读懂他们了吗?呆会儿以“我听到——我知道—”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原来,大自然一年四季有如此丰富的语言,作者生动的描写带给了我们无穷的联想。
2、轻声读一读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课件)
老师还是迫不及待的想告诉大家:我非常喜欢这一节的第一句话,因为在这一句话里,有一个词语深深地吸引了我,大家知道是哪个词语吗?(将大地拟人化了,我的眼前像有一副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色,由此,我们又会联想到那些物候呢,朱自清的《春》中写道: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拟人化的语言使大自然有了灵性,有了活力,有了语言。来,齐读这一句。
这一节里类似这样生动形象词语还很多,相信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学生畅所欲言)
3。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喜欢,可见第一节的每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这么美丽的画卷,大家愿不愿把它美美地读一读。(配乐生朗读)
4。让我们也来学习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来说明事物,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季节,美美地构思一段,用生动的说明来表现这个季节的物候现象。(课件)
五、课堂总结
结束语1:
生动的语言确实增添了文章的吸引里,当然,此文,作为一篇科普知识的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比如说,能否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去掉?
结束语2:
看来,准确严谨是说明文语言的生命,正如本文作者竺可桢,作为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的写上“局报“二字。所以,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学的知识,学习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来描摹介绍事物,还要学习科学家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象竺可桢那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春风悄然而至的时候,也许你能告诉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郑州市的第一朵迎春花应该何时绽放他的花蕾。我想,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的丰厚礼物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3
[教材简解]
本次活动我将《大自然的语言》定位于大班科学领域。大自然丰富多彩、变幻万千,它的语言有很多,例如花草树木这些具象的事物都是幼儿所熟悉的,而气温的变化是幼儿每天能感受到却容易被忽略的。如果让他们说说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有什么不一样就比较难了,本次活动就是选取这一元素,通过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让幼儿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热带、温带、寒带是幼儿比较陌生的名词,为了便于他们理解,活动过程中先采用图片的形式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不同地方人们着装的差异从而推断出气温的差异。幼儿又很容易理解是太阳给人们带来温暖,那么通过进一步谈话得出离太阳近的地方温度就高,所以叫热带;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就低,所以叫寒带;离太阳不远不近的地方温度比较适中,所以叫温带。怎样才能知道哪个地方离太阳近,哪个地方离太阳远呢?教案中这一设计就给幼儿思考的空间,让他们自己探索出判断不同地方离太阳远近的办法,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得出采用连直线的方法,比较这些地方离太阳距离的长短,从直观上观察到近的地方人们穿的衣服少,是热带;远的地方人们穿的`衣服多,是寒带;不远不近的人穿的衣服适中,是温带。
[目标预设]
1.认知目标: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力目标: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情感目标: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设计理念]
在大班渗透式领域中有一次语言活动是《我们的祖国真大》,其中有一篇儿童诗就是讲祖国的同一时间因为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景象,那么基于这一灵感,我想何不把这一话题拓展开来,研究由于同一时间温度的差异形成的热带、温带、寒带的这一地理现象。大班幼儿或多或少在电视上见到过非洲热带地区和北极寒带地区的人,只是他们还没有一个温度带的概念,所以我决定从这些地区人们的图片入手让他们从具象的熟悉事物开始,慢慢熟悉这三个温度带。在探讨温度带的时候势必会引出他们与太阳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科学领域了。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温度的高低与太阳远近的关系,并自己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本次活动的难点让幼儿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是符合幼儿能力范围的。
[设计思路]
温度带这一专业名词是地理课上才教的,怎样才能把这一专业名词变得让幼儿理解呢?这是我设计本次活动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热带、温带、寒带最大的差别就是温度了,所以我通过这三个地方人们着装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点,利用图片让幼儿自己观察人们衣服的多少得出这些地方温度的不同:有的热、有的温暖、有的寒冷。再从温度的不同引出这些地方与太阳远近的关系,让幼儿自己探索离太阳近的地方温度怎么样,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怎么样?最后再通过动手操作判断这些地方离太阳的远近程度有什么不同才导致了温度的差异,引出热带、温带、寒带这三个名词。整个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范围,适合幼儿探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 气温怎么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
(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2.探索操作方法。
教师:这三个地方哪个离太阳最近,哪个离太阳最远,你怎么知道的?
(引导幼儿用连线的方法,用两地之间直线的长短比较远近,知道热带离太阳最近,寒带离太阳最远。)3.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再操作一遍进行验证。
(五)总结提升教师出示一张用不同颜色表示这三个温度带的地球平面图(红色表示热带、黄色表示温带、蓝色表示寒带)教师:离太阳近的这一片地方比较热,所以叫热带;离太阳不远不近的地方比较温暖,所以叫温带;离太阳远的地方比较寒冷,所以叫寒带。我们生活在温带里。
[活动延伸]
1.区域活动:将画有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和各地人们着装的图片塑封起来放在科学角中供幼儿匹配。
2.游戏活动:将各地的服饰投入表演区供幼儿进行角色扮演。
3.家园共育:和父母共同查阅了解不同温度带人们生活习性以及文化的不同之处。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文章内容,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培养速读习惯和能力。
3.积累一些词语。
重点:
(l)分段、归纳段意及文章的内容要点。
(2)积累词汇。
难点:
速读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衰草连天 鬓 毛 衰 翘 尾 巴 连 翘
观 测 道 观 播 种 耕 种
差 异 差 遣 差 劲 参 差
落 叶 丢三落四 落 枕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1)融化:(冰、雪等)变成水。
(2)萌发:种子、草木发芽。萌、发同义。
(3)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4)呈现:显出、露出。
(5)周而复始:形容不断地循环往复。
(6)花香鸟语:形容大自然的美好景象,多指春天的风光。
(7)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气候的关系。
(8)观测:本课指观察并测验。
(9)悬殊:相差很远。
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
2.导语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
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
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
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三、正课
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
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
完。
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
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脑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
天”。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
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完。
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
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
接”等词语,变化灵活。
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
讨论并归纳;
(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 人格化,
显得亲切动人。)
(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 萌发 次第 用词典雅,富有
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
行十分恰当、形象。)
(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
显得口语化。
(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 落下
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
(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 鸣叫声,
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 化。)
(7)到处呈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用词形象、典雅,给人美感。)
(8)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用词典雅,有文言色彩。)
以上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如 同展现一幅
四季风光的画卷,给人种种有关物候的丰富联想。用词形 象、典雅。
6提问:第二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 枯、候鸟去
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讨论并归纳;举了三个例子。
7.提问:这一段举的三个例子按照什么顺序?
讨论并归纳:按时间先后顺序。
8。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活泼形象?
讨论并归纳:
(l)用“传语”“暗示”“唱歌”这些词语形象地说明大自然的语言,拟
人生动。
(2)用“草木荣枯”“候鸟去来”“花香鸟语”“草长驾飞”这些词写物
候现象,用词形象、典雅。
(3)用“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俗语,模仿布谷鸟的叫声,说成催促农
民及时耕作的话,十分形象生动。
9.提问:第三自然段讲到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请一个同学
用概括的语言回答。
讨论并归纳: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把一些自然现象称为物候。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
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10.提问:这一段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按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言之有序。
四、小结
课文的第一部分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形象地说明了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现象。每一个段落里面的句序也讲究条
理性。
五、作业
1.课后练习二、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②在地球上温
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③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
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④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
睡中苏醒过来。⑤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③
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则处呈现一片衰草
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届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
次第开放。
1.请按时间顺序,重新调整语序。
2.找出上文中的一句拟人句,并指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拟人句:_
好处:_
3.上文用词典雅,如果把下面的词改为口语说法,其意思不变,应
该怎么改?
A.融化( ) B.萌发( ) C.次第( )
D.簌簌( ) E.销声匿迹( )F.衰草连天( )
G.风雪载途( )H.年年如是( )
4.简答;
(1)什么是物候?
(2)什么是物候学?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
2、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欣赏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并辅以简单介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瞧:多可爱的小草,花也在开放,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酷热难耐的盛夏,蝉情不自禁地嚷着:热死啦!热死啦!这预示着近期天气还会是烈日当空,注意防暑。
瞧,这就是所谓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图画,秋天来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就是美丽的冬天。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介绍作者
(二)积累生字词:
布置预习,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四)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归纳总结:
描述物候现象 做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逻辑顺序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段
指导读课文1——3段,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1、注音:翩然 销声匿迹 呈现 风雪载途 农谚
2、选文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3、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第_____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____关系。
4、请你依据选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
5、选文前两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
6、去掉第一段第四句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五、再读课文,然后回答,师归纳
1、语言生动,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说明条理性强。
3、恰当地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
六、观察生活,说物候现象
课前已布置学生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设计意图:留心身边的物候,体验物候现象生活中处处可见)
七、总结
常言道:鸟有鸟语,人有人言,本节课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其实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结束这节课,我心里很轻松,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感觉到:说明文很单调,就是介绍什么而本节课学生与我配合的非常好,原因是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几幅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讲的内容中,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物候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更多的去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6
文本细读:
这是一首文笔优美,语言生动活泼的科学儿童诗。文章共十个小节,从动物、植物、气象这些自然现象中给我们揭示了大自然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现象。从最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白云高飘,蚂蚁搬家,蝌蚪游泳,大雁南飞,昭示了自然界中季节的的更替。鱼鳞上的圈圈,“三叶石”“庐山漂砾”则可推算鱼儿的年龄,推知史前地质。作者把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文本生动而有情趣,文章活泼而简洁的文字吸引孩子饶有兴趣的去读。在读中去感受“你看那……”“不就像……”时与大自然的亲密之情,让孩子去体会这有着无穷奥秘的诗句的意蕴和涵义。《大自然的语言》更是一份大自然的召唤书——召唤我们走进大自然,去读懂大自然妙不可言的语言。所以教学中我们以读为本、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词句,在读中对大自然的“语言”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情感熏陶。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鳞、嵌、撒”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睁、晴、蚂、蚁、搬、泳、逗、雁、略、钓、汪、撒”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
3、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鱼鳞”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图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或让学生根据词语的不同进行造句的训练。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词语,比如:山巅、汪洋、漂砾、妙不可言等,“山巅”可以看图片;“汪洋”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漂砾“则由教师读有关的资料;“妙不可言”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什么样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以读书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B: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C:小蝌蚪一出现,春天就来到了人间;
D:大雁往南飞,就证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E:树上的年轮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F:鱼身上的鱼鳞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G:“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汪洋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告诉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I: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从来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在学生读文交流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不仅让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水到渠成。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板书: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
4、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做一个爱学习、细心观察的人)
5、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让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语言,最好能用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7
教案示例: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掌握“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等词语。认识“察、逗、间、如、粗、意”6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5、通过学习,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6、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
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
难点:
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我们人类用语言说话,可你知道吗?大自然也有语言。
板书课题: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课文。
听课文录音。
注意:要指导学生读准声母是平舌音的“仔、诉、粗”,读准韵母是后鼻音的“永”。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卡片,认读生字词。
(2)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二、三、四小节。
(1)自由读,想想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交流。
①说说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在学生汇报的同时,可让学生观察小蝌蚪、大鱼鳞等的图片帮助理解。)
②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a、为什么说蝌蚪在水中游,就知道春天来了?(青蛙春天排卵,小蝌蚪一般出现在春天的河塘里。)
b、什么是“三叮虫”?为什么找到“三叶虫”化石的地方,可以推断那里曾是汪洋一片?
(出示“三叶虫”化石的图片,介绍三叶虫:三叶虫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两亿多年以前已经灭绝。
“三叶虫”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古生物,如今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它的化石,可以推断出喜马拉雅山巅曾是汪洋大海。)
(4)这三节写了大自然中谁的语言?课文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大自然的语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它好像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人们新奇的知识,或者使人想到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等。)
(5)练习朗读。
2、学习第一、五节。
(1)大自然的语言你还了解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齐读第一、五小节。
(3)议答:如何理解“不爱学习的人总也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总也看不见。”
(4)小结:大自然有无穷的奥秘,如果同学们仔细观察,认真动脑,你就会了解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四、朗读指导。
读句子时,要注意读出句子的节奏和语气。同时应做到边读边想象,如读到“你看那水里的蝌蚪,多么像游动的‘逗点’”,就要想象出蝌蚪的样子,蝌蚪在水中游动的情景。
本课是诗歌,要注意读出韵味来。每一节的二、四两行末尾都押“an”韵。韵脚要读清楚,有的可以拉长一点声音,如第二节中的“逗点”的“点”,“人间”的“间”都可以比别的字读得长些。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卡片,认读生词。
语言、以为、说话、发现、已经、古老、化石、告诉、学习、人们、永远
二、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读方格中的生字,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是怎么记的?
在字形上,要让学生注意到“诉”共七笔,最后一笔是“点”;“永”字第二笔是“ ”,不是“亅”;“告”字可用谜语“一口咬掉牛尾巴”记忆字形。
2、小组交流。
3、重点指导。
就:左右结构,右面没有“撇”。
告:上边的“牛”字竖不出头,口诀“一口咬掉牛尾巴。”
诉:左右结构,右面“斤”上加一点。
4、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书写。
本课有五个生字是左右结构的字。“化、语、诉、现”左窄右宽,“就”字的左右两部分大致相等。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后再写,并养成边写边对照的习惯,这样,就容易看到自己写字上的进步,提高写字的兴趣。
三、做找朋友的游戏。
布置作业:
1、读拼音写词语。
2、把下面搭配恰当的词连起来。
大自然的化石
游动的 蝌蚪
古老的 语言
3、看图,把下面的词语组成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