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与朱元思书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推荐度:

与朱元思书教案

推荐度:

与朱元思书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关于与朱元思书教案范文集锦八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与朱元思书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4.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泛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4nɡ)急湍(tu1n)轩(xu1n)邈

泠泠(línɡ)经纶(lún)横柯(kē)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学生朗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三、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四、布置作业:

教师提供以下问题请学生在课后阅读的过程中思考,下节课在分析全文的过程中会得到答案: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

[教学步骤]

一、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

二、简析:

(一)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

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二)第二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写山之奇,水之异。

1.哪些语句写“异水”;哪些语句写“奇山”呢?

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

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2.先读“异水“部分。

(1)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

明确: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

(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明确: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4)“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夸张和比喻。

(5)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4.再写“奇山”部分。

(1)作者怎样写“奇山”?

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化静为动。

(2)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

引导:通过听觉来写的。有泠泠作响水声,有嘤嘤成韵鸟鸣声,有千转不穷蝉叫,有百叫无绝猿啼。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对吧?——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师: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3)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小结: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小结: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5)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2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本单元第一篇选文,可见其在本单元及本册的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习要求和课后练习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习。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厌学,缺少学习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人数多,且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大部分学生则习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三、说教法: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习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习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说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设计:《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这一步是完成学习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通过以上学习,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结构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志趣美)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言美)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 “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说板书 与朱元思书

本板书反映的是本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力求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原则,旨在更好的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认认真真地读,深深入入地想(讨论),扎扎实实地练的阅读教学规律。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想(讨论)、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二)、分析课文

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适当板书待用)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 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生平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官奉朝请。通史学。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吴朝请集》。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总之,生平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3、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三、作业

1、比较阅读: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日恕已,日奉壹。

吴文尚自然,少人之活动。意境是天然生成的,人只需去感受即可。

而柳文人的活动更多。意境的生成是需要人的活动的,人是景的有机组成成分。

吴文句式井然,有韵律。柳文语言活泼,形式自由。

2、探究活动:补写一封结构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光匆匆,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可略:(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 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1. 学习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

2. 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难点,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课文和想像去完成。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佳作,放在本单元学习它有它的双重目的:一是让学生领略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二是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前者是情感目标,后者是知识和能力目标。而在学习过程中,后者是基础。所以安排两课时来学习本课比较合适。第一课时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扫清本课的语言障碍,完成对本课的理解和诵读过程;第二课时在诵读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做到望文生景,望景生情。

关于本文的写景特点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要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步去完成,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和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媒体设计: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文,可利用音响等设备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也可利用多媒体欣赏配乐朗诵和风景图片,有助于学生想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语设计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出示课件:课文译文的配乐朗读并展示风景图片)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习效果)

生:《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初读课文,扫清语言障碍

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四.朗读成诵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五.学做小画家

同学们,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第二课时

一.让想像飞起来

练习一: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景物描写:1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5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练习二: 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练习一1-6相同)

二.研读课文

同学们,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师: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生: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师:那么在这么晴朗的日子里,作者纵舟去了哪里?

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师:至此点明了作者行舟的"路线。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师:这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叹。然而仅仅发出赞叹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现作者写景的规律?

生: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奇山后写异水。

师:那么,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

生:①江水清澈之异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澈透明的静态美和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澈,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明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可以说作者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察美景,而是在用心灵去感受美景。

师:作者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作者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师: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密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齐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

四.话题链接――人与自然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间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例如:(多媒体显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清·刘嗣绾)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二、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沟通古今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反复朗读,要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3.做古今沟通的练习。(学生互相测试)

A.请查找工具书,找出和下列加点实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应俱全 百废俱兴 面面俱到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荒谬绝伦 聪颖绝伦 绝代佳人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 息事宁人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虽死犹生 过犹不及

B.给出译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展伸。──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4.再次熟读课文,基本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句的程度,鼓励在课堂上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声韵美

1.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3.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二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三、拓展探究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禄之心。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后附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

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我们是这样考虑的: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要在疏通文意、熟读甚至背诵文章的基础上去赏析,并进而达到积累优秀古诗文的目的。因此,我们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语的设计。以吟咏富春江的古诗导入,如:吴桓赞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韦庄钱的“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苏东坡的“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等。

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积累优秀古诗,又能让学生对富春江的美景有初步的认识,为学习文章做好铺垫。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重点安排的是疏通文意,反复朗读,达到基本成诵的程度。这一环节我们认为是学习文言文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很好的理解文意,才能深入文章内部,体会文章蕴含的深情。

第二课时,在课文基本成诵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声韵美。这一环节之所以放在第二课时,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理解上自主发挥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韵律的美感,并借以培养学生的朗读水平。

其次是探究文章主旨。这是理解的升华,在此环节,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在备课之前,我们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读、思、品这几点上,并结合这几点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了要发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要让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 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 熟练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 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吧?文章描写了三峡两岸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大家可以通过比较阅读,看看两篇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二、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缥(piǎo)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líng)

嘤(yīng)鸢(yuān)窥(kuī)柯(kē)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3. 疏通文意

a.先自主学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难懂的词语,由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出问题老师解答。

补充注释:

b.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

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许、急、奇、好等)。

2、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

3、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作者创设的意境,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主旨。

4、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课文准备

教师提问,学生举手抢答

1、齐读:吴均的诗歌《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1)这首诗是谁写的?

2)写了什么?

3)你还知道关于这个作家什么知识?

明确:1)吴均 2)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的烟、落日、鸟、云这四种景物 3)吴均(南朝),字叔痒,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3、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二、课文阅读

(一)、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1、欣赏:放配乐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质疑: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举手提问)

明确: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的读音

3、朗读: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流畅感和美感。

(二)二读课文:正确释词并译句

1、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2、导读:教师投影补充注释,帮助理解

1)独绝:独一无二。

2)负势竞上:依凭(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从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

3)“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以“好鸟”的“好”是友好,友爱的意思。韵:和谐的声音。

4)“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原诗以“鸢飞戾天,鱼跃天渊”起兴,意思是鸢飞到天上,鱼在深渊中跳跃。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诗经》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与原诗无关。

3、质疑:对照注释,是否能一句一句解释?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

4、讨论: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课堂讨论解决

明确:以下句子要能够正确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显现着共同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随着江流往东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5)负势竞上,互相轩藐:树木凭着山势,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样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8)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有时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三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和主旨

1、朗读:齐读课文

2、欣赏:教师分发欣赏板块,学生自读。

3、质疑:教师投影问题,,小组再读课文,根据欣赏板块讨论:

1)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3)根据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三、板块一—全译文

(那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呈现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板块二——吴均的文学创作

《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今存 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吴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如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写景都很细致。

吴均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拟作了不少乐府古诗,如《行路难》 5首、《胡无人行》、《从军行》等,虽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的气息,有鲍照余绪。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录,可自成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间的山光水色。天下闻名的富春江景色被写得细入毫发。

板块三——吴均体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他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板块四——吴均的志向

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其构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郁郁涧底松和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再如《梅花落》、《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明确: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展开。

2)景——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4)文句清新优美,写景状物细致,句式“两两相对”,又骈中带散。

四、课文拓展

1、 教师出示欣赏板块

2、 小组自读选文,讨论说出大致文意

板块五——《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向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遍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然哉?

注释:〔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薜荔;萝,女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

〔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

〔幽岫〕幽深的山穴。 〔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绵绵〕形容声调悠长。 〔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富,充裕。偏,特别。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意思是说,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资,提供。办,具备。

〔仁智之乐〕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五、课文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和同步练习。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3、将课文拓展的《与顾章书》改写成现代汉语的小散文,注意既要语言自然又不要失却原文的韵味。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社初中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自读课。

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吸收古代文学的精华,初中语文课本每册都有两个单元反映古代生活的文言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篇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优秀写山水的小品文。它要求全文背诵,可见其精美。学生学习本文是让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学习本文,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2、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按总分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学习用审美的角度分析课文

⑵ 思想目标:本文描写了从富阳到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景色奇特秀丽,令人神往。通过学习,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热爱大自然的风光,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⑶ 能力目标:运用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学习这篇课文,要反复诵读,一边读,一边用想象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场景,从而领悟本文的意境。体会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这一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学会赏析的`意识,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从审美的角度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领悟本文的意境,将最能体现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的句子找出来。

【教材处理】

虽然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古文,但对古文还是有恐惧症。教师应尽力宣传古人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反复诵读,力争当堂背下来。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点拨──扩展;

朗诵法、背诵、讨论质疑、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恒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清画不如。” (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由到桐庐景情美。” (宋·苏东坡)

1、听课文录音,正音,掌握重点词语:

韵 柯 缥碧 轩邈 泠泠 戾天 经纶 负势

2、诵读:采用多种形式,形成齐读、分读、领读、目的是熟读成诵。

二、研读课文,探究思考

1、整体感知课文,从审美的角度看,你认为此文美在何处?结构有什么特点?总分,脉络分明。

得出结论:(一)结构美

2、文章如何抓住“异”和“奇”两个字来写山和水的?

3、从各种声音中你会感到什么?

得出结论:(二)意境美

4、请你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和志趣的语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得出结论:(三)志趣美

5、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琅琅上口,节奏感强。

得出结论:(四)语言美

三、思维拓展

展开想象:根据自己乘船、坐车或者骑车之体验,描述你所见之景象,要具体,给人以亲见之感。

四、教师小结

学习了《与朱元思书》,我们如同读了一本好书,欣赏了一幅好画,在收到美的熏陶之时,我们以后在写作文时,尤其游记类文章,也要注意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结构严谨清晰,句子整齐工仗,倾注自己的真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与朱元思书教案  教案  教案词条  与朱元思书教案词条  
教案教案

 中班音乐教案

中班音乐啄木鸟教案推荐度:中班音乐《蝴蝶花》教案推荐度:《雪绒花》中班音乐优质课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关于中班音乐教案集合九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展开)

教案

 美术教案

美术教案推荐度:小学美术教案推荐度:幼儿美术教案推荐度:优秀小学美术教案推荐度:小学美术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精华】美术教案集合八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展开)

教案教案

 幼儿园小班手工活动教案

幼儿园小班手工活动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