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
推荐度:
最后一课教案
推荐度:
最后一课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关于最后一课教案范文锦集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最后一课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后一课教案 篇1
角度之一: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
小说的主要人物是韩麦尔先生。作者在文章中浓墨重彩,细致入微地描写了这位燃烧着爱国热情的老教师。上课前,他挟着大铁戒尺,在教室里踱来踱去,穿着节日的礼服,称学生们为孩子们,这一切蕴含了一个教师对即将分别的工作、即将分别的学生的深情。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他责备阿尔萨斯人不珍惜“今日”,责备做父母的不重视孩子的学习,责备自己工作不负责,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啊!上课,他全身心投入,教语法课、教习字课、教历史课,最后还教初级班拼音,他简直是一架不会疲倦的机器。上课结束时,他惨白的脸色、被哽住的语言以及那写字和挥手的动作,表现出他作为一个爱国志士的悲愤心情。
教学方法与过程:
一、学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语言的语句;
二、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肖像的语句(穿着、神情);
三、找出描写韩麦尔先生动作的语句。
角度之二:小弗郎士的变化
小弗郎士也是小说的主人公,全文以他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穿起了一串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的“珠子”。文章对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工笔细描;
a.对普鲁士兵:(操练有趣)幼稚→→(知道布告牌上的内容)坏家伙→→(强迫鸽子说德语)仇恨、轻蔑;
b.对老师:(迟到)怕骂→→可怜→→崇高;
C.对学习法语:讨厌(想逃学、画眉的歌唱,普鲁士兵的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得多)→→懊悔(旷课找鸟窝、溜冰)→→难受(愿花任何代价换得熟练地背分词)→→细心听课。
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师提示三个方面,让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而用词语概括,显示出小弗郎士思维变化的过程。
角度之三:主题的表现
文章的主题是表现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最后一课,这个小小的生活侧面是怎样表现这样一个重大主题的呢?
一是社会背景的巧妙安排,把小的事情置身于大的背景中。这样老师严肃认真地教课,下面的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就闪射出了爱国主义的光芒,
二是人物的精心安排,以点带面、以实衬虚。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读者可以从最后一课联想到法国人民的其他爱国义举。在最后一课中,作者安排了“郝叟等镇上的人物”,这样最后一课中的.人物就有了一定的代表性,由一鳞半爪可以想见全龙。
三是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郝叟的大眼镜,拼读字母时古怪的声音,同学们上习字课时安静的气氛。另外还有一些描写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典型细节。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找出交待社会环境的语句,提问:不要这些语句行不行?
二、不写郝叟等镇上的人行不行?
三、读罢全文,说说印象最深的细节。
四、指导学生朗读感人的细节描写部分。
最后一课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体会有关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涵义;
2、能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国主义激情;
3、能根据文章中心选取材料,分清主次,.写作中做到详略得当;
4、能根据文意,使用正确的标点符号修改作文,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5、能就本单元感兴趣的问题确立主题进行专题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6、能因地制宜,开展访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活动,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
二、教学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枣核》(1课时)
《最后一课》(2课时)
《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1课时)
《古诗四首》(1课时)
《晏子使楚》(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
单元专题.总结(1课时)
三、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情怀”。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既有风烛残年的老人;又有贪玩幼稚的孩子;还有巧舌如簧的古人。对于他们,同学们有的不是很了解或感兴趣。我们教师要竭力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熟悉、接受这些人物,从而理解这些人物的爱国精神和品格。更重要的,学习本单元,决不能仅仅局限在分析人物上,更要学会从人物身上感受到爱国的情怀,激发学生爱国的激情,并能将自己的思想言行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上。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
1、了解单元大概内容;
2、确定单元学习目标;
3、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课前学习:翻看本单元课文,选出最感兴趣的一篇。
第一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确定单元学习目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谈谈自己印象最深的课文。畅谈
2情境1:浏览单元内容,以“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学完本单元,你将会……”为开头,为本单元写一段结束语,让同学们感受到学完单元后的收获。巡视。浏览单元内容,写一段结束语。
教学反思
第二块:制定单元专题探究活动方案。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自由组合,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确立单元探究专题,制定探究活动方案。巡视,参与讨论。自由组合,讨论制定方案。
教学反思
第2课时:《枣核》
学习目标:
1、了解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理解用枣核设置悬念的方法;
3、体味包含深情的语言。
课前学习: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设置悬念的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欣赏歌曲《我的中国心》,由“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引出“枣核”。欣赏歌曲,哼唱歌曲,思考。
2情境1:枣核与“长江长城黄山黄河”比真是微乎其微,为什么以“枣核”为题呢?组织交流评价。思考,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枣核长成枣树需要许多时间,友人试种枣核的想法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吗?组织交流评价。阅读,勾画。交流。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寻找寄托思乡爱国之情的其他方法。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3: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组织,参与活动。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给文中的“友人”写封信,告诉她《除枣核之外……》
第3课时:《最后一课》(一)
学习目标:能复述课文故事,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查找有关最后一课的背景资料;回忆自己曾上过的“最后一课”,准备讲给同学听。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小学升入初中;升年级换老师,你有没有印象最深的`最后一课呢?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思考后交流。
2情境1:课文最后一课与同学们的有什么不同呢?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你能找出文中的最后一课与平日上课的不同吗?比一比,谁找得多!(以表格形式)巡视,参与讨论,组织交流评价。阅读勾画,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最后一课》的故事复述给家长听,让亲人们也说说他们所经历的“最后一课”。
第4课时:《最后一课》(二)
学习目标: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感受人物的爱国之情。
课前学习:把听来的亲人们的“最后一课”的故事讲给小组同学听。
第一块:回忆上课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你对我应,回忆课文内容。分两大组一组说出最后一课的表现,一组回答平日上课的表现。组织竞赛。回忆。一问一答。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我当导演: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角色分析。组织讨论,参与交流。小组讨论,集体评议。
教学反思
第三块:语文活动:《最后一课》表演秀。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最后一课》现场再现。组织交流,参与演出。全班参与,讨论,表演。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合理想像,给《最后一课》续个尾。
第5课时:《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
学习目标:能大致说出钱学森的事迹,了解钱学森爱国报国的深情。课前学习:收集有关钱学森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学生介绍钱学森情况。介绍收集的资料。
2情境1:结合课文,填写钱学森个人简历表。(简历表主要包含“个人简历”和“个人小结”两部分。)巡视,参与讨论交流。阅读,勾画,填表。小组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第二块:语文活动:我也出国留学……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2:讨论交流:钱学森在美国成就大、生活好、待遇高,可他为了报效祖国,克服重重困难,毅然回国了。如果将来你也出国留学了,你会怎样呢?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上网查阅其他海外学子归来报效祖国的资料,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第6课时:《古诗四首》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四首诗;
2、感受到诗人的爱国激情。
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查找四首诗的.写作背景;选出最喜欢的诗熟读成诵。
第一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情境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进入班级诗歌朗诵比赛。(比:咬字正、发音清、节奏准、情感好。)巡视,指导。小组诗歌朗诵比赛,推荐最佳选手。
2班级诗歌朗诵比赛。组织评价。参与,听读,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感知诗的内容和艺术形式。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1情境2:辩论:结合诗的内容......
最后一课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一课》是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
(一)字词(课件展示)
哽 赚 踱 捂 惩罚 祈祷 诧异 宛转 郝叟 懊悔 钥匙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 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一)生速读课文后,根据课件展示图片复述课文,师给予评价。
(二)指生说课文结构,师生达成共识。
第一部分,从“那天早晨上学”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这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背景和小弗郎士的身份、性格特征,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
最后一部分,从“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三)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只要情节概括准确,语言简洁无误,教师就给予鼓励。)
(四)生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合作探究(课件出示问题)
(一)师:最后一课的情形和平日上课大不相同,请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有哪些地方不同?这些不同说明了什么?
生读文后详细回答,师生达成共识: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
(二)师: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全体学生和村里老人们的悲愤及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在“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根据文章内容举例说一说这些变化是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三)师: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小弗郎士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他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在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时,作者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细读文章,举例回答。
生四人结组讨论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作者没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是借助肖像、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例如: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为什么小弗郎士感到先生形象高大起来?)
4.“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5.然后他呆在那,头靠着其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怎样理解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6.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
以上问题的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而定,更多时候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给予必要的表扬和鼓励。
(四)师:文章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他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影响的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形象。小说对人物进行心理描写时,成功地把景物描写、细节描写、人物动作描写与心理活动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请找出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并分析作用。举例如下:
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这样就把景物描写与直接写心理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了作为小学生的弗郎士那种因怕迟到而急于到学校去,而又为路旁景物所吸引,既留恋,又不敢再停下来观赏、玩耍的复杂心情。)
2.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联想,表现出小弗郎士对敌人禁教法语的卑劣行径的轻蔑和对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
(五)师: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分析,请归纳文章的主题思想。(课件展示)
师说归纳中心的方法,生独立思考,归纳:《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六)质疑问难(课件出示重点问题)
生提出不能解决的问题或某些疑问,师生共同解疑。
问题举例:
1.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2.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
(七)拓展延伸(课件出示问题)
1.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从文章内容、中心、写作方法等方面谈。(生谈收获)
2.你对我们的母语有哪些新的认识?(生谈对母语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感。)
(八)布置作业(课件出示)
1.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课下完成。
(九)总结(播放国际歌)
师: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课后反思
普法战争是以法国的惨败告终的,战后,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被割让给普鲁士。《最后一课》就是以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痛苦。这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题材,作为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高度精练的范例,它以短小的篇幅表现了这一重大的主题和题材,描写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所有这一切又是以平易的风格和朴素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这里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劳动的可贵经验,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在对本文的学习中,第一课时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情节结构,谈读后感受,教师不做过多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对初读印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学生谈对母语的认识培养学生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最后一课教案 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的文学常识,创作背景。
2、整体把握小说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和爱国主题。
〖教学设计
一、普法战争介绍和作者介绍
二、让学生认真细致默读课文一遍
不受任何限制没有压力的自由阅读,能产生鲜活丰富的感受。
三、漫谈阅读感受
自由阅读的基础上自由发言结合个人的经验阅历阐发自己的感受和困惑。
四、整理归纳
1、就小说的阅读方法给予一些指导,情节,人物,环境是小说的情节的三要素。
2、分析小说从情节入手,于是梳理情节的三部分。
3、人物分析可采用课前课后比较的方法。如小弗郎士先前由稚气贪玩不爱学习,但最后一课使他产生深深的自责和懊悔,产生亡国的痛苦,敬爱老师,憎恨侵略者,爱国情感得以升华。
4、小说中小弗郎士和韩麦尔,他们谁是小说主人公?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余味无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通过语言、服饰、表情、行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事情的写法。
2、质疑探究,品味小说重要词句。
3、比较阅读延伸提高。
〖教学设计
一、在第一课时初读基础上来深入品读,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
1、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为什么今天穿上了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领结,戴着绣边的小黑丝帽?
2、划出关于韩麦尔先生深情的语言,悲愤的心情、神态、无畏的动作描写的句子并细品味。
3、结合练习三,通过改变视角的方式丰富对这一人物的理解。
4、讨论谁是主人公的问题,照应第一课时。
二、探究品味小说语言和细节描写
1、如何理解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写出了动荡时代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预示了将要发生一件大事。
2、“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比喻什么?有什么深刻含义?
3、韩麦尔为什么发给学生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的新字帖?
4、作品中两次出现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鸽子咕咕叫等细节都有庄严的意义,要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去品析。
三、延伸与提高
1、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都德《最后一课》以热爱祖国语言来表现爱国情感,郑振铎的《最后一课》通过随时准备反抗敌人的侵略来表现爱国情感的。
2、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比较发现两文的不同点。如,人称不同,一个从孩子视角观察描写;一个从大学教师的视角描写。
《最后一课》题目相同但“课”的时间长短不一,概念不同。一个是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拼读课四节课的集合,从早晨到中午“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共半天时间。
而郑振铎的“课”一堂课不到,因为“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立即停课”。
四、总结全文并表情朗读
五、作业
1、练习二,三。
2、小练笔:谈谈你对祖国语言的新认识。
最后一课教案 篇5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难点
1、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积累
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课前预习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挟( )着 踱( )来踱去 诧( )异
懊( )悔 郝( )叟 qí( )dǎo( )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3、快速阅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
4、把你阅读时遇到的问题、疑惑写在下面,课堂上交流。
课堂活动
活动一、 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活动二、 朗读课文,自主、合作完成:
(1) 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 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 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活动三、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拓展延伸 阅读自读课本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反馈练习:
精读语段,回答问题。
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__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象,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可是一点儿也没有什么。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温和地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我的心稍微平静了一点儿,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邹边的领结,带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平常的的____气氛。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郝叟还带着一本书边破了的初级读本,他把书翻开,摊在膝头上,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1.划横线的语句中共有两个错别字,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1)( )( )(2)( )( )
2.选择恰当的词填在横线上。
(1)我本来打算趁这一阵__(A.喧闹B.热闹C.喧哗)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
(2)而且整个教室有一种不寻常的__(A.安静B.严肃C.肃静)的气氛。
(3)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__。(A安静B.严肃C.肃静)
3.本文段通过各种异常现象的描绘,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请具体指出课堂上有什么异常现象?
最后一课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
1、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本文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对汉语的热爱。
教学重点:
1、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2、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此文的背景和对热爱祖国语言是一种爱国的理解。
教学设想:
首先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正确区分故事情节的层次和人物思想感情发展的阶段,从而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分析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表现,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会意义。
教学课时:3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字词、理清小说的基本情节、训练复述能力、小说的结构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过程 :
一、由奥运会引入爱国主义短篇小说《最后一课》
——(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领土完整等情感)
二、简介背景及作者。(见书43页)
——这篇小说是以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割地赔款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的。选材别出心裁,既没揭露敌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写法国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选取一所普通小学中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来反映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沦陷人民对祖国的眷恋、热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都倾注在这“最后一课”中,使小说更具社会意义。都德,法国19世纪下半期的小说家,其小说多以反映普法战争为主。
三、正字音
祈祷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闹 惨白
四、小说常识
——1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人物形象刻画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叙事作品。
2分类:按篇幅、容量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按内容特点分历史、科幻、爱情、讽刺小说。
3小说要素:
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五、分析
1解题:
——最后一课,是指在普法战争法国失败后,沦陷区阿尔萨斯一所小学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语教师韩麦尔先生和一名小学生小弗郎士。
2本文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3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划分结构。(练习一)
一、(1—6)上学路上(开端)表现小弗郎士贪玩,幼稚。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表现小弗郎士的吃惊,诧异,到恍然大悟,心里万分难受,感情发生变化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师生心相通,忠于祖国,绝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读、划出环境描写 ,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且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5分析第二部分:对课堂气氛的描写的作用。
课堂气氛与往日的不同
课堂气氛:(往日) 喧闹—— (今日)偏安安静静的 老师态度:骂——态度温和
老师衣着:穿礼服,衣着隆重。
人 们:神色忧虑,少见的人也都来了。
渲染了一种严肃、庄严、悲愤的气氛。
六、作业:将本文缩写成一篇两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第二课时
要点:
1、分析小弗郎士,通过理解小说对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一、复述基本情节,要求能够体现情节发展的脉胳。
二、阅读前10段
1、小弗郎士上课途中见到、听到、想到了什么?文中为什么不直接从上课写起?
独白式的心理描写,写出小弗郎士天真好玩、不爱学习、的稚气性格,但是他还能够管住自己,战胜了想逃学的念头,突出他还有一定的意志力,为下文的转变埋下伏笔。同时也展现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一切坏消息”“又出了什么事了”,看来稚气,内心爱憎分明,对敌人还是有一点恨。铁匠开玩笑,他以为是讽刺自己,所以气急败坏地跑进先生的院子里,说明他有非常强的自尊心。
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也间接表现了先生的严厉,对下文写老师态度的变化,突出主题,有烘托作用。同时,看布告牌的细节,也巧妙的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不直接从上课写起,而是着意渲染一种和平、明朗、轻快的景色,跟下文的悲剧气氛形成鲜明对比,使人们的心情反而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学生、压抑的感觉。
2、这最后一课的上课前与往日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一课有什么特别含义?
通过先生的话点明这最后一课的含义,普鲁士统治者禁止阿尔萨斯大林、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方式奴役法国人民,韩麦尔先生在这种情况下,连连强调这一课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装来说,都是“最后一课”,这样,“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悲剧命运的打击下,小弗郎士埋藏在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 老师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引起的共鸣和反响。
3、听到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小弗郎士明白了什么?他的思想感情有哪些变化?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
刚才迷惑不解的现象豁然明白了。小弗郎士本来是非常贪玩幼稚,现在对再也不能够学法语感到惋惜,为贪玩面悔恨,讨厌的书变成老友。本来是害怕老师,现在老师的责罚也忘了,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本来还觉得好玩的操练,现在也从心底里憎恨起来,“这些坏家伙”。这段心理活动,表明老师真挚深切的爱国热情,也通过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感情变化——从害怕到,表明了孩子心灵上爱国意识正在成长。
4、为什么小弗郎士这一节课特别用心听?而且都能够听明白?
法国侵略者强行剥夺法国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所有人的悲愤和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词不达意,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珍视这最后一课,并且把学好祖国语言作为爱国的神圣职责,因面产生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当老师提问时不会,而感到难受,说明有了羞耻感。学习文法易懂,说明学习态端正了。他特别用心去听,老师也特别用心教,因而能听懂。
5、小弗郎士以怎样的心情观察老师,联想到了什么?
小弗郎士对老师充满怜悯、尊敬、爱戴之情,因为热爱法语的老师将不能够再教法语了。他由字帖想到国旗,表明了他对祖国及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正在迸发。
6、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总结)
1、小弗郎士本质不坏,
2、受到老师的影响,
3、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三、作业 :
小弗郎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就此发表你的意见,写一段话。注意要从文章中找根据。
第三课时
要点: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一、复习简述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二、分析:
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们法语教师,更是一们对祖国充满热爱的爱国志士,请找出具体表现。
1、 韩麦尔先生穿上礼服上课,体现了他对这节课的重视与纪念,来表现他对将要失去国土的敬意。
2小弗郎士没能够答出分词的用法,老师说了什么?由此可看出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他出于民族责任感,沉痛地总结了教训:1学生不努力2父母不关心3教师不尽责。总结过去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珍视这最后一课。说学生可怜,是说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快要做亡国奴时,还学不好祖国语言,只会给敌人轻蔑。失去民族尊严。
3、老师讲到法语是对法语有什么评价?用了什么比喻?这个比喻的深刻意义是什么?
高度赞美法国语言,强调掌握法语的重要意义。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4、上习字课时,老师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用意,产生什么效果?
忍受着离开服务了40多年的本乡的痛苦,用心教学,写“法兰西”“阿尔萨斯”等别出心裁的字帖,象征着阿尔萨斯大林和法兰西祖国永远在一起,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重点分析最后一部分:这段文字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的时间已经到了,从此将和祖国的语言告别;而我从先生的脸色中感到他对祖国的爱,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惨白”不能够换“苍白”,因为惨白带感情色彩,多指白得厉害,可怕,而苍白多指病容。
6、文中有哪些动词非常好地表现了他的思想感情?
转、拿、使、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他的痛苦心理,倾注了他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7出表现他内心极度悲痛的词语,简要分析它的表达作用?
“写大字”“呆住”“做手势”,“脸色惨白”、“他哽住了”。写出了他对侵略者的强烈的愤恨和丧失国土给他的沉重的打击,表明他具有强烈的爱国感情。一方面表现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心,另一方面表现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痛苦之中。因为内心激动,悲痛欲绝,泣不成声,因而“哽住了”。
7“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大字,表达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也是法国人民爱国精神和不屈意志的集中体现,这样收尾,深化了主题,同时意境深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
8、小结人物形象:
韩麦尔先生既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高度的民族责任感,有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9、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1)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表现出特定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感情。
(2)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使所见所闻所感融为一体。把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3)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本文如小黑丝帽,郝叟的书和大眼镜,操练军号声,金龟子,(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4)注意场景描写
三、板书
最后一课(短篇小说) 法国 都德
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故事情节:一、(1—6)上学路上(开端)
二(7—23)认真上课(发展)
三(24—末)宣布散学(高潮、结局)
小说环境:自然环境:风和日丽
社会环境:普法战争,法国沦陷
课堂气氛:严肃、庄严、悲愤
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贪玩、不爱学习、→→热爱学习,认真听课,懊悔过去
幼稚不懂事→→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痛恨敌人
怕老师→→、同情、理解、敬爱老师。
(抓住心理变化过程来描写)
韩麦尔先生: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受人尊敬的老师,
关心祖国命运的爱国者,有崇高的爱国感情。
(穿礼服,批评自责、赞美法语、必胜信念、悲愤散学)
(抓住语言、神态、行动描写)
最后一课教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理解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段落层次。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段落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想知道哲学家最后一课的内容吗?这一课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哲理?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2、读通读顺课文。
3、说说课文的.大概意思。
三、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词语。
惊愕哲学家漫游饱学之士
铲除庄稼地旷野斩草除根
2、指名朗读。提醒注意念准翘舌音。
3、齐读词语。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相机正音,指导断句。
师提出不易理解的词语,大家共同解决。
四、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课文。
2、讨论:课文写了件什么事?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3、交流:第一段(1)第二段(2-9)第三段(10-11)
最后一课教案 篇8
教学目标:同“方案二”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同“方案二”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比较阅读郑振铎的《最后一深》(《郑振铎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附:最后一课
口头上慷慨激昂的人,未见得便是杀身成仁的志士。无数的勇士,前仆后继的倒下去,默默无言。
好几个汉奸,都曾经做过抗日会的主席,首先变节的一个国文教师,却是好使酒骂座、惯出什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类题目的东西;说是要在枪林弹雨里上课,绝对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一个校长,却是第一个屈膝于敌伪的教育界之蟊贼。
然而默默无言的人们,却坚定的作着最后的打算,抛下了一切,千山万水的,千辛万苦的开始长征,绝不作什么为国家保存财产、文献一类的借口的话。
上海国军撤退后,头一批出来做汉奸的都是些无赖之徒,或愍不畏死的东西。其后,却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维持地方的人物出来了。再其后,却有以“救民”为幌子,而喊着同文同种的合作者出来。到了珍珠港的袭击以后,自有一批最傻的傻瓜们相信着日本政策的改变,在作着“东亚人的东亚”的白日梦,吃尽了“独苦”,反以为“同甘”,被人家拖着“共死”,却糊涂到要挣扎着“同生”。其实,这。类的东西也不太多。自命为聪明的入物,是一贯的料用时机,作着升官发财的计划。其或早或迟的蜕变,乃是作恶的勇气够不够。或替自己打算得周到不周到的问题。
默默无言的坚定的人们,所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敌救国的问题,压根儿不曾梦想到“环境”’的如何变更,或敌人对华政策的如何变动、改革。
所以他们也有一贯的计划,在最艰苦的情形之下奋斗着,绝对的不作“苟全”之梦;该牺牲的时机一到,便毫不踌躇的踏上应走的大道,义无反顾。
十二月八号是一块试金石。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从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的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的死在水里。
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或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的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己经到丁。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
“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的晒着,街上依然的熙来攘住,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的摇铃上课。
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吧,”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的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伪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功课还要照常的讲下去。一分一秒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的讲下去。学生们照常的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的上了刺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的不停的在抄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室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恋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的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的.晒着。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的嗒嗒的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的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地的声音可听到。
儿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向东向西,徐徐的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十时三个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李子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的阖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的立了起来,默默的不说一句话;有几个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傍徨,没有顾虑。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那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议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末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的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那些喧哗的慷慨激昂的东西们,却在忙碌的打算着怎样维持他们的学校,借口于学生们的学业,校产的保全与教职员们的生活问题。
选自郑振铎《蛰居散记》,上海出版公司1951年出版。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学生通读都德的《最后一课》,讨论作者是怎样通过“最后一课”这小小的生活侧面表现重大的主题的?(提示:同“方案二”所提到的四个方面:社会背景的巧妙安排,人物的精心安排,真实感人的细节描写,第一人称的结构线索。)
(二)学生通读郑振铎的《最后一课》,讨论它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上与都德的《最后一课》的异同。(注意:不要忽略社会背景)
(三)通过同题文章的比较阅读,领悟自己在立意、选材、构思上该注意的问题,促进学生吸收与表达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