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推荐度: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推荐度: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模板集锦九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一次抱母亲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抓住重点词语“无数次”“轻轻地”“担子”“翻山越岭”“泪水”,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进行报答。

教学过程

一、课前欣赏,谈话导入

(课件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

师:听了这首歌,你们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一)感受“我”的愧疚,体会母亲的伟大。

1.出示“母亲挑担图”及第2自然段的文字“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1)学生自由读,体会“我”当时的心情。(2)“我”为什么这么难过,愧疚?指导朗读:“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3)母亲一直以来承受着怎样重的担子?你能从这段话的哪些地方体会到母亲的担子重?画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平时我们爬一座山有什么感觉?而文中的母亲呢,她翻越的何止是一座山啊!更何况肩头还要挑100多斤的担子。谁能把母亲的艰难读出来?

师:“年复一年”说明了什么?“我”长大后呢?(生读“长大后”的句子)。(4)启发想象,深入理解“重担”的含义。在这个家庭中,作为母亲,她除了挑担子以外还要做些什么?(5)小结:母亲承受的不仅仅是肩头100多斤的担子,母亲承受的是整个生活的重担啊!这时候你再去读这段话,感受会不一样,心情也会不一样。谁能够通过朗读把这种心情释放出来?(6)个别读,学生评议,齐读。

师:深刻体会了这段话之后,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而母亲是怎样对待这些事的?

2.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1)个别读。从母亲的表情和话语中,你体会到母亲说这句话的意思了吗?(2)过渡:母亲的话感动了“我”,“我”产生了抱母亲入睡的"想法,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答应了“我”的要求。自己读读课文中最感人的第5自然段。

(二)体会“我”的孝心,感受母亲的欣慰。

师:每次读这段话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我的妈妈。小时候,为了把我们兄弟三人拉扯大,妈妈吃了很多的苦,但我从来没听过妈妈有一丝的怨言。现在,我们长大成人了,她完全可以放手了,但她仍然像照顾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们。平时,家里烧了好吃的菜,舍不得吃的是妈妈,有了剩粥剩饭,抢着吃的也是妈妈;我们有些不舒服,最着急的是妈妈,自己生病了,迟迟不肯到医院的也一定是妈妈……此时此刻,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天下所有妈妈的敬意。

△理解“眼泪”。此时,母亲躺在儿子的怀中会想些什么呢?这是什么样的眼泪呢?

△理解“无数次”。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过我们,为什么“我”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这么激动、高兴呢?她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儿子的这份回报啊!这是为什么?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浓浓的母子情。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自己的妈妈说,请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在题目的旁边。(生写。)

师:透过你们真诚的话语,我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的谢意和敬意。此时此刻,我也特别想用一句诗表达我的感受。(出示课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师:为了我们的成长,母亲总是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母爱是真诚的,母爱是伟大的,让我们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母亲,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难点】

怎样使学生体会母爱的伟大和孝子情怀,并能从语言文字中走出来,感悟自己的母爱和表达自己的爱。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5个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指导:“第”是竹字头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

齐读课题。提出想法或者疑问。(为什么要抱母亲?第一次抱母亲有什么感受?母亲有什么感受?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抱母亲?)

二、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脖子、摔倒、瘦小、翻山越岭,愧疚、仰面、责怪、突发奇想

(1)自由选择朗读方式,读词语。进行多种形式的练读。

(2)全班交流:(重点理解“翻山越岭”翻越不少山头。形容走山路的艰苦。

“责怪”责备;埋怨。

“愧疚”心里惭愧不安。

“突发奇想”突然产生一种奇特的想法。)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指名评价。

三、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重点指导:

(1)为什么要抱母亲?(换床单,报母恩)板书:换床单 报母恩

出示:

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指导朗读。

“转身下床都很吃力”慢一点,读出吃力的样子。

“赶紧”读得快一些,表达一种急切,我要是不赶紧,母亲可能就要吃力地自己下床了。而我是不想让病中的母亲吃力地起床的,所以得赶紧。

(2)第一次抱母亲有什么感受?(难过,愧疚)板书:难过 愧疚

从哪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出示: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竟然”是什么意思?作者没想到什么?文中有三处“没想到”,找出来轻声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心情。

指导朗读。

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吃惊,对母亲不了解,关心不够)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难过)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愧疚)

师引导:母亲用瘦弱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里的"重担指的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一读作者说的话,透过字面展开想象,体会一下。

指名汇报。

当你知道承受这么重的担子的母亲竟然只有80多斤,相信你一定也读懂了作者此时心中的难过和愧疚。读一读2、3自然段。(配乐齐读)

2、根据板书内容,你能给课文分段吗?快速阅读课文,并完成本课补充习题第四题。

指名反馈。

一(1)“我”抱起母亲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

二(2-3)“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道母亲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三(4-5)“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抱着母亲入睡,却发 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3、指导写字。

生字:脖 摔 翻 瘦(找找两组字的特点,再自由识记生字。)

交流要点。(“脖”的右上部为小十字,“翻”的左下部为田字,“瘦”注意中间两笔横之间要断开。)

3、范写:瘦

四、作业

1、记录一天中妈妈为自己做的事以及自己为妈妈做的事。

2、拥抱妈妈,并对妈妈说:“我爱你”,然后把妈妈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感受记下来。

3、朗读课文,识记词语。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换床单 报母恩

难过 愧疚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篇3

一、交流导入:

在四年三班这个小家庭里,我作为家长,有严厉也有关爱,我和你们一样享受着课上的自由交流,课下的平等对话,老师真的为拥有你们而幸福,我爱你们,你们呢?爱我就请抱抱我。是的,爱是需要表达的,爱也是可以传递的。不管我们身处何处,只要心中有爱,一切就更美好!

二、课题引申 品读“抱”字

1.请齐读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2.指名读课题,展现不同的读,突出“第一次”,“抱”,“母亲”等词语。在读中交流不同的感受。[为什么这么读?]

3.通过突出不同词语的读,让我们了解了一个中年男人,在母亲生病时,第一次像抱婴儿一样抱了母亲。[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的回顾,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形式的不同但学生概括能力、思维能力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三、整体读文 “抱”之不同

作者始终抱着母亲,开始的抱与后来的抱有什么不同?

板书:开始是情急地抱

后来是深情地抱

四、精读课文 感受母爱

同是抱母亲,由最初的情急地抱,到后来发自内心地抱母亲入睡,这个过程中作者的内心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默读课文,难过、愧疚的原因?[屏幕出示词语:两个表达内心情感的词语,难过—伤心;愧疚—自责。]

2.划出难过、愧疚原因的句子。[屏幕出示句子]

3.交流中品读词语,体会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翻山越岭----艰辛

日复一日----艰辛

力大无穷----80多斤 [体会母亲的“含辛茹苦”]

4.感受角色,角色朗读

“我”:难过、愧疚,对母亲的心疼。

母亲:虚弱、朴实,中国妈妈典范,为儿女置自己于度外。[屏幕出示母亲的话]

护士:责备—动情—对母亲的敬佩、敬重。[我这样难过、愧疚,文中的护士有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呢?]

五、研读课文 感恩母爱

作者的愧疚、心疼,让儿子有了深情抱母亲的想法。文中用了一个词写他想抱母亲时的想法——突发奇想。[突然产生奇特的想法。]为什么会突发奇想呢?

作者动情地一抱是对母亲含辛茹苦的回报,是对母亲的感恩,对已人到中年的作者,这第一次的“抱”让他有无限的愧疚。而且这“第一次”的抱与文中的哪个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呢?[板书:无数次] 是啊,对妈妈含辛茹苦的培养,儿子这一“抱”有多少的心疼,多少的愧疚!作者用这一抱表达了对母亲感恩,对母亲的的爱!

母亲此时怎样呢?体会母亲的泪水,省略号的作用。

这是怎样的泪水?[母亲流下了欣慰,高兴,感动,满足的泪水。]

省略号,省略了什么?[省略了情感的`表达和复杂的情感。]

作者也用省略号告诉了读者:爱!是永恒的,爱是留有余味的,爱也能弥漫人间。

师生配乐共同读文:课文一、四、五段

六、拓展延伸 焕发真情

1.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她们为了子女,付出了许多,却不求回报,在你们的桌堂里,有一封父母写给你们的信,让我们拿出来读一读。[配乐]

此时无声胜有声,相信你们更加能感受、理解妈妈的爱。

此时想对来到现场或没来到现场你的妈妈,说点什么?

2.文中的母亲含辛茹苦,让作者心疼,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其实都凝聚着妈妈的爱,看一个孩子的感受,他又是如何回报妈妈的爱呢?[读学生课前搜集的母爱短文]

3.母亲的爱无处不在,只是我们能不能感受得到,作者用中年的一“抱”回报母亲,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用笔写下来。并在生活中将爱延续下去。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借助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感悟、品味、朗读,感受文中母子之间浓浓亲情,懂得母爱的伟大,并回报母爱。

教学重点:从课文字里行间感受母子情深。

教学难点:体会母亲的辛苦和儿子愧疚的原因。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生字卡片 录音机 心意卡

教学过程:

一、 歌曲导课

1、 生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

2、 这是赞颂谁的歌?(母亲) 赞颂母亲是千百年来永恒不衰的话题。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赞颂母亲的课文。(板书课题 : 第一次抱母亲)齐读课题

二、 检查预习

1、 通过预习课文,你在生字、词和课文内容方面有那些收获?

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易读错或难理解的词:重担 愧疚 翻山越岭 背上背着妹妹

2、 引导学生用简练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精读感悟

1、 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心情?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交流。师板书:难过 愧疚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含有这两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3) 生交流句子,,投影出示:

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4) 我为什么难过?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5) 指名读

2、 课文中那些句子写出母亲很轻?

(1) 轻声读课文,从文中找句子,画下来。

(2) 生交流,投影出示: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3) 指名读,其他生闭上眼睛想像画面体会母亲的轻。

(4) 师结:母亲这么轻,跟她生活了几十年的儿子却没有觉察到,所以他心里难过、愧疚。请同学们再来读写作者心情的两句话。

3、“我”的眼力这么差,为什么会把母亲看的很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画一画。

(2)生交流句子,投影出示:“在我的记忆中……没想到母亲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3)请你反复读读这一段话,看看你会有那些体会?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把体会写在旁边。

(4)学生交流体会(先读读句子——谈体会——说说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出的)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翻山越岭”和“重担”暗含着的意思。

(5)引导学生反复读出感情

(6)穿插教师的阐述和引申,引读最后一句:小时候,因为母亲能挑重担,儿子一直以为——;长大成人,有了重担母亲还是自己来挑,我还是以为——

(7)此时,你对这位母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带着你的感情再来读读整段话。

4、母亲为儿女付出了那么多,她自己是怎样看待这一切的呢?

(1)生读句子

(2)从这位母亲的神态和表情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3)生交流

(4)师结: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一样,她们甘愿默默地付出,却无怨无悔。这就是母亲的.胸怀。

5、此时的儿子突然有一种想法,想抱母亲入睡,以表达对母亲的—— 板书:感激

(1)指生读最后一段。

(2)师问:母亲留下的是怎样的泪水?

(3)指导感情朗读

(4)出示图画,为图画命名 相机板书:爱

(5)让我们把这爱的画面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生齐读最后一段。

四、感情升华

同学们,母亲为我们为我们付出了很多,我们回报母亲的方式也很多。作者用抱母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母之情,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呢?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心意卡上。(《烛光里的妈妈》)把卡片悄悄放在妈妈的床头,让她享受一份感动和甜蜜。

五、拓展作业

1、搜集赞颂母亲的诗句和文章。

2、用自己的行动报答母亲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难过 愧疚 感激

母←—爱—→子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篇5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我吗?

生:(或摇头,或不作声)

师:我们第一次见面,是不是啊?

生:(齐答)是。

师:你们知道我姓什么吗?(生不语)不知道?连我的姓儿你们都不知道?老师没给你们说?没说呀,猜一猜,我看谁会听,刚才老师介绍了,他提到我的名字了,我看谁会听。(请一学生)你来说。

生:于老师。

师:对,于永正。她听到我姓于啦。姓于,干钩于(边说边用手书空),两横一竖钩,干钩于。这个字好不好认?

生:(齐答)好认。

师:上课以前,你们老师一个字都没说我吗?没说我一个字?(学生无人举手)没说呀!哎呀,怎么能不说我呢?哦,说了,怎么说我的?

生:她说今天有一位著名教师于永正来为我们上课。

师:哦,说了,而且还加了“著名”两个字,是吧?你信不信呢?

生:(迟疑了一会儿)嗯——信!

师:信!不过她很勉强,想了一会儿说:“嗯——信!”。她这个表情很好,说信吧,又不太信;说不信吧,是老师说的。你用个词儿来形容你现在的心情,你的这个态度。

生:很犹豫吧。

师:这叫“将——”,“半——”(女生一时回答不上来)要不要别人帮忙呢?

生:(女生终于想起来)是半信半疑。

师:对,半信半疑。听她说的话,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对老师说的话半信半疑。究竟你们老师说的对不对,看咱们的课上得好不好,看于老师会不会当你们的大朋友,是不是你们很好的大朋友。咱们两节课以后你们再说说你们的看法,好不好?

生:好。

师:见到我是不是很难过呀?(几个学生说不是)不难过呀?有失望吗?你看我往这一站,看到我会失望吗?肯定失望!肯定跟你想像中的于老师不一样,能不能告诉我,在你没有见到我以前,你想像中的于老师是什么模样?是什么样的老师?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是男的还是女的?说说看。

生:他长得很年轻,高高的个子。

师:哦,她想像中的老师是年轻的,高个子的。可我呢,一不年轻,二不高。能不难过吗?能不失望吗?

生:我觉得于老师是一位老爷爷,很稳重。

师:哦,你想像中的是一位老爷爷,很稳重的。

生:因为我觉得人经过岁月才会有一定的收获。(听课教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哇,名言啊,这是名言;经典啊,经典。谢谢你,谢谢你对我的鼓励,这样我心里感到好受了,感到欣慰了,看来我们能把课上好了。你们是西城区实验小学四(6)班,我猜得对不对?

生:(齐)对。

师:四(6)班的同学都很棒,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好,咱们将在这一起上一节课,知道我们今天学什么课文吗?

生:(小声齐答)不知道。

师:不至于吧?真不知道?

生:(小声答)不知道。

师:书看过没有?

生:(齐)没有。

师:说实话,看了没看。

生:(齐)没有。

师:哎呀,很遗憾,我希望你们看一看,结果没看。好,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题目是《第一次抱母亲》。先跟我一起写课题好吗?(生:好。)把右手伸出来,我这样写能看见吗?(生:能。)

师:(边板书边口述)写第一次的“第”,“抱”上面的横折钩短一些。读一读。(生读课题,速度较慢。)

师:速度再快一点,——第一次抱母亲。(生再读课题。)

师:像说话那样自然,——第一次抱母亲。(生又读课题。)

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说说看。

生: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

师: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这个问题问得……好象……得改一改。分两次问,能改一下吗?……不想改?不想改也行。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我是什么感受?

师:从这个课题看,第一次抱母亲,肯定是她的子女,要么是她的儿子,要么是她的女儿。她提的问题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作为子女的,抱母亲的子女是什么感受?还有没有问题要提?

生:他是多大的时候抱母亲

师:哦,作者——也就是文章中的“我”在多大的时候抱母亲?多大的年纪抱母亲

生:我提的问题是,发生了什么事使我第一次抱母亲

师:哦,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要抱母亲呢?

生:我提的问题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

师:好,看来同学们很会提问题。我们读文章,第一次读到的是题目,读到题目就要想,刚才你们提到的问题就是你们思考的结果。提得非常好,第一次抱母亲母亲是什么感受?抱母亲的人是什么感受?还有,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抱母亲?为什么要抱母亲?现在打开书,答案在书里,请翻到《第一次抱母亲》。找到了没有?请翻到第69页。请你们带着你们的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课文里的生字都有拼音,不认得的字可以拼读一下,要求大家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把生字记住,同时要思考你们的问题,好吗?各人读各人的,开始吧。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时间大约五六分钟)

师:读完的同学请坐好。读了一遍课文,刚才你们提的问题,答案找到的请举手。手放下。你们提的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当中,只要一读,就能找到。其实,我关心的不是你们的答案能不能找到,我最关心的是字,通过预习,通过读,认识不认识,课文能不能读正确,读流畅。生字都认识的举手。(学生纷纷举手)于老师写一字,看谁认识,大家都不要读。看我写字。(师板书生字:越)认识的举手,请你来读。

生:这个字念“yuè”。

师:一起读。(生齐读“yuè”)它在文章中组成了一个什么词?

生:翻山越岭。

师:对,翻山越岭。“翻”也是一个生字。(边说边板书)小朋友看黑板,注意这个“翻”的写法,右边的横折钩在“米”的一横的地方起笔。一起写“岭”。“越”在这里当什么讲?猜。

生:“越”在这个词中是“越过”的意思。

师:越过的意思,跨过的意思。“翻山越岭”连起来说怎么讲啊?

生:走过很多的路。

师:走过很多的路。翻过一道道山,越过一道道岭。这是字面的意思,还有一个最难认的字,我看谁记住了。看黑板,一起跟我写,点,横……(板书:“疚”)这是个什么字呀?

生:这个字念“jiù”。

师:一起读。(生齐读“jiù”)它在课文里面组个什么词?一起说。

生:愧疚。

师:(边板书边说)竖心旁怎么写?先两边后中间。光讲这个“疚”就是心里面不安,很不安。“愧”呢?谁能连个词?

生:惭愧。

师:“愧”是惭愧,“疚”是不安,甚至有些痛苦。惭愧、不安,就是“愧疚”,懂了吗?(生齐答:懂了。)

师:一起把黑板上的两个词读一读。(生齐读两遍)这是课文中最难认的两个字,我们都能认识了。好了,现在有把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举手。这次举手的人少了。同学们,把书读好的确不容易,举手的那么少,我再给大家5分钟时间,把课文读一遍,好吗?各人读各人的,我一会儿请同学们站起来读。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师:我发现同学们第二遍读课文的时候,表情和第一遍不一样,你们的表情告诉我,你们课文读懂了,我从你们的表情上看出来了。谁愿意站起来把课文读一读?我想请五位同学来读,五段,一人读一段。谁愿意读?(学生纷纷举手,师示意学生把手放下,走到第一排一个没有举手的"女生跟前)你没有举手,我想请你读,不知道你愿意不愿意。(生小声回答:愿意。师又走到后一排女生)你举手了,你来读第二段。(师又走到第三排、第四排、第五排女生跟前,依次叫起了五名同学。)其它同学注意听。我来读课题,(走到第一个女生旁)还是你来读课题吧。

生:十三,《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

师:(打断学生)停下来。听我说,十三,可以不读,如果要读,就读成“第十三课”。咱不读,上来就读课题。读完课题以后要停一会儿,再读正文,要让人家思考,自己也思考一下。然后读正文,这样读——(师拿起书进行示范)第一次抱母亲,(有意在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一会儿)母亲病了,这样读,给别人、给自己留出思考的时间。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母亲病了,(题目与正文之间停顿的时间稍长)

师:有进步!停顿的时间再长一点儿。再读。

生:“第一次抱母亲。(题目与正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时间)母亲病了,住在医院里,我们兄弟姐妹轮流去守护。”

师:我提示一下,句号要停顿。为什么要停顿?因为一句话说完了要想。住下读。

生:“轮到我的那天,护士进来换床单,我让母亲起来,母亲病得不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学生把“都”字读得较重)

师:“转身下床都很吃力”,如果像你那样把“都”读得很响,“转身”的后边应该加个顿号,“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说明“转身”和“下床”这两个动作都很吃力,但是书上没有这个顿号,因此这个“都”要读得轻一点儿。(示范两遍)“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转身下床都很吃力”。跟着读。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面对第一个女生)你也读一遍。

生: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会读了,大家像她一样再读一遍。

生:(齐读)“转身下床都很吃力”。

师:你接着读。

生: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儿仰(áng)面摔倒。

师:“面”前面那个字读什么?后面有拼音,(老师帮学生将书翻到后面的生字表)拼一拼。

生:仰(yǎng)面。

师:对,读yǎng,再接着读。

生:差点儿仰(yǎng)面摔倒。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护士问:“你以为你妈有多重?”我说:“我以为我妈有一百多斤。”母亲说:“我这一生,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

师:很好。正确、流畅。我告诉你,读书要像说话那样,我举个例子,大家都注意听。(范读后两句话)像说话那样自然。来,一起把最后两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段最后两句话)

师:好,进步了。(走到第二个学生跟前)请你接着读第二段。

生:“母亲竟然这么轻……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

师:这样读,(示范)“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

生:(接着把第二段读完。)

师:好的,读得非常流畅。有一句话大家要注意:“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大家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背(bèi)上背(bēi)着妹妹。

师:(第三位学生)请你接着住下读。

生:“我愧疚(de)地望着……我愧疚地(de)……我愧疚地(dì)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师:愧疚地(de),我愧疚地(de)望着,读。

生:“我愧疚地(de)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接着把第三段读完。)

师:很好。要知道你们才读了两遍课文。

生:(第四位女生)“我突发奇想地说……(生流畅地读完第四段)

生:(第五位女生)“我坐在床沿上……(生流畅地读完第五段)

师:到目前为止,读了三遍课文。三遍课文下来,就能读得那么好,你们四(6)班朗读的水平非常高。于老师备课的时候也读了好多遍,但我读得不一定有你们好,我也不一定读得正确,但是我想读一遍给你们听,好吗?(生齐答:好)请把书打开。非常感谢你们,都坐得那么好。

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有人把读书叫“煮书”。(板书:煮书)一起跟我写这个字,能看见吗?饭可以煮,肉可以煮,书怎么煮呢?煮书就是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来,把文章读懂,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所以有人把读书叫“煮书”。刚才我听你们朗读,对我有一层打击,我觉得你们真了不起,读了两遍课文,就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畅,我想,你们听了于老师朗读课文,也有一定的打击,一定会想到自己。于老师那些地方比我读得好,我想都是这样的,互相学习,相信大家有这样的感受,因此,请大家再一次把书拿起来,好好地读,读懂,读出味道来,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来,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好,开始。

生:(自由读课文)

师:读完了吗?好,把书放下。这一次我又认真地看同学们的表情,和第二次又不一样,我一看这表情,我知道这一次你们读进去了。下一节课我们接着读,好吗。(下课)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准确认读生字词。

3、抓住“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话及三处“没想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内心世界,感受母爱的伟大。

二、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介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的情景,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课文内容简洁,语言明快,娓娓道来,毫不雕饰,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一股浓浓的亲情,读来令人感动。

三、教情、学情分析

1、学生有:能读通课文,并能读流利。

能初步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2、学生缺:抓住“没想到”,体会作者内心惊讶、难过、愧疚的心情。

体会“重”的含义。

四、教学重、难点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体会“重”的含义,感受母爱的伟大。

五、助学

1、抓住“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反复诵读。

2、借助歌曲、图片创设情境,升华情感。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出示妈妈抱着婴儿的图片

a、看着这幅图,你会想起谁? (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母亲

b、如果请你给这幅图取个名字,你会取什么? (指名说:爱、关怀、梦……)

教师:一个简单的动作“抱”(板书:抱)让你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那深深的爱,

可又有多少子女这样抱过自己的母亲呢? (板书:第一次)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新课文。 (完成板书并齐读课题)

第一次抱母亲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难以忘记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

一幅母亲抱孩子的图片,寻常而又易见,学生自然会想到自己的妈妈,学生也自然会感受到这是妈妈对孩子的爱,这是合乎逻辑思维的反映。“可又有多少子女这样抱过自己的母亲呢?”一句反问,把学生带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以此来引入课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虽然我们不曾经历过抱母亲的事情,但是书中的语言文字或许能给你留下点什么? (打开书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的朗读。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指名读——同桌互相检查——集体读)

3、读了文章,第一次抱母亲给作者留下怎样的感受? (学生交流)

师述:是啊,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多媒体出示该句,指名读)

第一次抱母亲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没想到……” (板书:没想到)

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中,围绕“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话,并紧紧抓住三处“没想到”组织教学,并在下面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这句话,并读己独有的感受。这样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逐步溶解了教学难点。

(三)精读课文

1、小声读课文第1、2、3自然段,课文几处写到“没想到……”划出相关语句,用心再

读读,此时此刻的“我”没想到的"是什么?想到的又是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动笔划一划,写一写。 (教师相机点评学生的习惯)

2、交流:课文几处写到“没想到……”? (指名读相关语句)

3、多媒体出示句子: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

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a、第一次“没想到……”作者没想到的是什么?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指名说并读一读)

b、没想到母亲很轻,他以为母亲怎样?从哪看出母亲很轻呢? (差点仰面摔倒)

c、他以为母亲很重,你从哪儿看出来的呢?(引导抓住词语:“使劲、左手、右手”体会)

师述:看这动作,“左手……”、“右手……”也许还半蹲着借助腿部的力量,或许还屏住呼吸,因为他以为母亲 (生:很重),必须得用劲,没想到 (生:很轻),这一使劲,差点 (生:仰面摔倒)

d、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指名读)

e、此时此刻,文中的“我”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指名说,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师引导:当作者准备使劲一抱时,差点摔倒,留给作者的第一感受是什么?当时他的表情会是怎样的?(指说并板书:惊讶) 这是作者从未想到的,他没想到母亲轻轻的。 (再次指名读,读出作者的内心感受)

师:母亲太轻了,轻到了我一使劲,差点摔倒。 (齐读这一句)

4、站在一旁的护士责怪我…… (指名读护士的话)

而我又是怎样想的呢? (生答: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5、多媒体出示句子: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板书:这么轻)

引导:母亲到底有多重?你从哪里了解到的?说说自己有多重?

看着手中的母亲,她竟然和我们四年级的小学生差不多重,看着母亲瘦弱的身躯,“我”

的心中是怎样的感受? (指名说,指名读一读)

师述:看到这样骨瘦如柴的母亲,谁的心里不难过伤心呢?母亲实在太轻了,轻得让人隐隐心疼! (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读“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设计意图

母亲到底有多重?书中只有两个数字说明母亲的体重:“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最重的时候只有89斤”,通过这两句话让学生猜猜母亲大概有多重,学生不难看出此时的母亲超不过89斤,或许只有70几斤。再让学生说说自身体重,而四年级的学生重的可达90几斤,轻的也有六七十斤,这样一比较,形成鲜明的对比,母亲真的很轻,轻得让人隐隐心疼。

6、“我”和母亲生活了几十年,为什么会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呢?是什么让作者产生

错觉呢?默读第2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细细品味,从中你又能品出什么?

7、学生交流:为什么“我”会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 ( 指名谈谈自己的理解)

多媒体出示句子:“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

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指名读)

根据学生回答:在“我”的心目中,母亲一定是 (力大无穷),因为,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母亲总是 ,这样年复一年, 。(谁能读好这句话 )

“翻山越岭”一词,使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说出 爬山)

爬山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母亲是手里 背上 肩上还 。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你能读己的感受吗? (指名读出示的句子)

设计意图

要使学生体会母亲“力大无穷”就必须理解这段文字中的“翻山越岭”一词,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读了词语想到什么,联系生活中爬山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平时我们的爬山只是空着手,而此时的母亲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的担子,可想而知,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翻山越岭是需要多大的力气。难怪在“我”的心里,母亲一直是力大无穷的。

拓展:想象一下母亲在这年复一年的日子里是怎样一路走来?(创设情境,指名说)

出示:在崎岖的山路上,

在泥泞的道路上,

在烈日炎炎的夏日里,

在寒风凛冽的冬天里,

师述:就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长大后,我们可以干活了,可逢有重担,母亲总是 ,我一直以为 ,可没想到 。(生说)

设计意图

这样一个小小的拓展,不仅拓宽了学生想象的思维,原来这“年复一年”是那么的不容易,也拓宽了母亲对孩子的“爱”,原来这“爱”就蕴含在这样一些普普通通的日子。

8、多媒体出示:“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又是一个“没想到” (指名读)

师述:“我”想到了很多,想到了小时候翻山越岭的情景,想到了逢有重担,母亲要我们放下的情景,可这一切的背后,母亲竟然是用80多斤的身子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是我从未想到过的。此时,“我”的心里又是怎样的感受? (板书:愧疚、自责) 说说自己的理解,并读一读。

板书:那么重

这担子到底有多重呢? (指说)

师述:母亲所承受的仅仅是肩上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你认为还有什么? (生活的重担、责任) 这生活的重担压在母亲那单薄的肩上这么多年,而母亲却一直没有倒下过,直到我们长大,你认为这又是什么在支撑着她? (多媒体出示:母爱 板书)

(学生看板书)是呀,这一轻一重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如今母亲却落下一身的病,此时一种自责、内疚的心情涌上心头。 (集体读好这句)

设计意图

“这么轻”到“那么重”,这是一个极大的反差,也是学生理解文本的一个难点。既然是教学的难点,不如直扣难点进行教学,让学生直接思考“这担子有多重?”根据预设学生会跟着老师的问题思路回答“100多斤”等含有不同数字的答案,难道母亲所承受的仅仅是肩上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你认为还有什么?这一个问题激发学生了求知欲,将学生带入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从而引出“母爱”,是母爱在支撑她度过这艰难的岁月。

9、对于这一切,母亲只是笑了笑说 (指读)。或许,你也想起了自己的母

亲,想起了小时候的事,这样的画面可能曾经在你身上也发生过。

(配乐欣赏母子共处的图片)

你想对你的妈妈说些什么?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我能体会到你们的妈妈对你们那份深深的爱!

(四)拓展练习

1、出示诗: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在何方,

都能感受她的温暖。

有一种爱无论你身陷何境,

都能感受她的心跳。

你快乐,她幸福,

你悲哀,她哭泣。

只有她,

永远不需要珍藏,

却永远不会忘记。

(师配乐读,生配乐读,齐读)

师述:只有母亲才会这样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我们,就像呵护嫩芽一样,让我们茁壮成长。

2、学到这,也许你也想起了你和妈妈之间的许多事,动笔描述一个生活片段,注意细节

描写。(学生练笔)

设计意图

一首小诗配上音乐,将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在诗中,学生细细品味母亲对子女的爱,在诗中,学生深深反思自己对母亲的“爱”。最后以练笔结束课文的学习,做到读与写的结合,将写落到实处。

附板书:

13、第一次抱母亲

没想到 这么轻 那么重

(惊讶 难过 愧疚) (母爱)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篇7

知识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

能力目标

1、 学生能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2、 学生通过创作诗或儿歌来歌颂母亲

德育目标

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

教学重难点

1、 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 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拓展读写点

1、 通过学习范文,让学生也写一段与母亲相处中,感受最深、记忆深刻的片段。

2、 自编一首诗或儿歌写在老师已准备好的卡片上,作为贺卡送给妈妈。

教学准备

VCD歌碟,多媒体课件,讲义,带花边的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上课之前,播放《心中的故事》,以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热爱母亲,赞美母亲的感情,以形成共鸣。(投影出课题,执教者)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妈妈”很好,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二、教学步骤

1、学生齐读,整体感知文章

老师提出要求:拿起笔来,将你认为应该勾划的地方分别用各种符号(这里作简单的符号说明)勾划出来。

2、老师提问

(1) 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请用两个字来概括。

(“母爱”……)

(2)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这里用投影给出归纳方法)

(如:按六要素来归纳。 时:母亲生病后 地:在医院里 事情的起因:“我”错以为母亲的体重不轻 经过:从而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最后为报答母恩,也想抱一次母亲睡觉 结果:母亲也被感动了。)

3、学生将勾划的内容拿出来交流。

先在小组之间交流。(1)学生认为写得好的"地方,好在哪里?(2)学生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班上讨论。(3)学生认为问题较好并且自己知道答案的,也可以先考全班同学,然后一齐分享。

4、老师设置问题,学生讨论做答(投影)

(1)我望着母亲瘦小的脸,愧疚地说:“妈,我对不住你啊!”这里为什么说“我”对不住妈妈?

(答案提示:误解了妈妈力大无穷,最后才得知那是妈妈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能让孩子苦着累着。现在有些孩子也总认为那些是父母应该干的事情,他们就是有那么大的本事来承受一切的生活负担。当孩子们长大后才发现事情并非如此。)

(2)“我”为什么会突发奇想,要抱着母亲睡觉?

(答案提示:正因为“我”误解了母亲力大无穷后,强烈地感受到了母亲对自己的爱,所以想出一种回报母亲的最直接的方式。)

5、既然作品中的“我”都是大人了,还想出了用抱母亲睡觉的方式来报答母恩。那么同学们你们说说,用你们现在能做到的方式,你会怎样“感恩”呢?

(之后可以提到一个为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6、读写拓展

你们肯定也有这样一段心中的故事,能不能够拿起笔来将你与妈妈相处中,最让你感动或是记忆深刻的那段场景、那个画面,用一段话描述出来。

7、学生写好后同桌交流,然后选几篇较好的实物投影。让作者自己声情并茂地朗读。

8、读写拓展

这节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我们难道不想送点礼物给妈妈吗?好:现在我请各位小诗人来编写一首诗或者儿歌写在卡片上,送给你妈妈。

9、学生创作成果展示

三、小结:

(将我制作的卡片送给表现好的同学)

唐代诗人孟郊曾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那么我们就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好不好?今天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课文重点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发现母亲的身体很轻,不由得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侯母亲抱自己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课文重点记叙了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简洁生动地描写了我抱母亲时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提出问题,理清课文的层次并学习课文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播放歌曲《心中的故事》,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是歌颂谁的吗?

2、这首歌是蔡国庆演唱的一首歌颂母亲的歌,叫做《心中的故事》。歌颂母亲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歌颂母亲的文章。

3、板书课题,读题

4、读了课题,你想要了解些什么或者你心里有些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

1、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一读课文,要求:先画出生字新词,根据课文后面的生字表读几遍再读课文。

2、检查朗读情况:个别读,小组读,涉机纠正错误的读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和流利。

三、理清层次

1、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写我抱母亲,其它的自然段又是写是什么的?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课文的意思。

2、交流:课文哪些内容是写抱母亲

3、分段,概括大意:

一(1)我抱起母亲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竟然这么轻。

二(2-3)我告诉护士,我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道母亲以80多斤的身体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三(4-5)我突发奇想,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抱着母亲入睡,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要把主要的人和事说清楚。

四、学习字词

1、读准课文后面的生字以及词语。

2、理解:

愧疚:心里惭愧不安。

突发奇乡:突然产生一种奇特的想法。

五、完成作业:

1、习字册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习到的诗句。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二、导入教学

1、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自己读,个别读。

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希望今天上课时大家能够照着这句话说的去做。

2、同学们,歌颂母亲一直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

3、读课题。

一、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注意到赶紧这个词语了吗?读出它的意思来。

*

我为什么要赶紧说?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

是啊,我赶紧说,不仅是速度快,更表达我不想让病中的母亲吃力地起床,对母亲的体贴。和后面我抱母亲的一句话连起来,再读。

*

妈喊响一点,表达一种急切,你别动,我来抱你。表示动作的词语刻意注意地用声音表达它的意思一点,就可以读得更进入角色!

3、看到我这样抱母亲,护士责怪起我来了,个别读一读护士说的两句话。评一评,有没有表达责怪的意思?再读一读。

4、母亲的话应该怎么读呢?个别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母亲病得很厉害,翻身下床都不行,都很吃力,说话还有力气吗?)

5、读书要思考读书的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6、个别分角色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2: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2、从竟然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意思?(出乎意料,责怪自己多母亲太不关心了,难过)

3、你还可以从课文的什么地方体会出来?出示3: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A、个别读

B、想象一下,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说一说。

C、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她要把我和妹妹辛辛苦苦养大,还有各种各样复杂的家务劳动。为了家庭,为了生活,她瘦弱的肩头曾经担负起多少重担啊!)

D、我们长大了,已经可以干活了,但是要是有重的家务劳动,或者是背重的东西,母亲还是叫我们放下,她自己来干,这是为什么啊?

E、出示4: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这就是重担的含意。同学们,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说的是母亲养育儿女的艰辛,儿病痛在娘身上,调理汤药不离身。说的是母亲在儿女生病的时候的焦虑和对儿女的照料。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说的是母亲为了教育子女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说的是母亲对远行的儿女的体贴和牵挂。同学们,母亲的重担里面装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母亲所挑的不是一百多斤的重担,她挑的实际上是大半个天!

F、同学们,当我们这样理解了重担的意思之后,再回过头来看

翻山越岭这个词,母亲仅仅是翻过那真实的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母亲用那孱弱的肩头,带着我们带着我们全家度过生活中的一个个难关,在许许多多的风雨之中给我们带来一片晴朗的天空。)

G、同学们,这就是用另一只眼睛看到课文的背后!

H、就是母亲,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子女,走过了多少曲折的、不平坦的道路。母亲付出多少啊,当我们这样理解翻山越岭的时候,当我们这样理解重担的时候,当我们理解翻山越岭的时候,我相信能把这段话读得更好,读得更有情谊。指导读句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4、所以我愧疚啊,难过啊,再来读这两句话:出示5: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我愧疚地望着母亲那瘦小的脸。

5、接读:护士动情的说:

母亲笑了笑说:

护士把旧床单拿走,铺上新床单,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然后回头吩咐我:

6、出示6: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A、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

B、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

C、同学们,你从哪个这两个字,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吗?你想到了什么?

三、学习第三段

1、这时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在护士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看,如小时候母亲抱我一般,我抱着母亲入睡(放FLASH)

2、看到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吗?这是什么样的泪水?是幸福的?是激动的?还是别的?你是怎么想的说一说。

3、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边说边板书:无数次)当我们回忆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当我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字一起,(板书:母亲无数次抱我)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欣慰,那么激动,那么幸福,那么甜,可是,小时候母亲对我们抱过无数次,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的时候,你想对自己对母亲说句话吗?说说你最想说的一句话。

4、你想知道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什么话吗?你们学过孟郊的一首诗吗?老师此时此刻最想说的是诗中的哪一句话?

5、出示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齐读

6、拿出笔,把这句诗写在书上,咱们一起写。师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7、这是课文中最感人的一段,一起来读一读。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用一只眼睛读课文,用另一只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我们像哥德说的那样,用两只眼睛去读书,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我们的母亲是应该得到我们的崇敬和爱戴的,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下一节课,我们要继续投入我们的感情,把课文读地更好,并要写一写自己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板书设计:

第一次抱母亲

母亲无数次抱我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篇9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读

1、师板书课题,生随师书空写课题

2、教师质疑课题:看到课题想到了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为什么要第一次抱母亲

生:第一次抱母亲有什么感受?母亲有什么感受?

生: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抱母亲

3、师表扬具有质疑精神的学生

二、引导初读,感知课文

4、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课文,声音不一定要大,怎样读进去就怎样读?

5、找到答案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

6、明确初读要求:我最关心的是不是生字都认识了吗?课文读得通顺了吗?

7、检查初读:

(1)生字会读的请举手(学生纷纷举手)

(2)现在不许开口出声,一起看这个字(教师端正书写“越”),会读的举手?

指名读后,问:“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呢?(生联系课文理解后解释:走过很多的山路)

(3)我让大家认一个课文中最难最难的字。

出示“愧疚”一词,指读后,追问:是什么意思?交流明确是“惭愧、内疚”的意思

三、再读课文,要求读通

8、我给大家5分钟的时间,再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

9、检查再读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读,相机指导(其中一个学生读时偏快,教师马上作出反应,指导他读好句号)

10、当学生读完第3自然段时,表扬学生读了三遍就读得通顺、正确。

四、教师范读,以情激情

11、于老师备课时读了好多遍,但没有大家读得好,我也想读给大家听听,好吗?谢谢大家坐得这么端正。

12、教师配乐范读结尾段(非常动情,非常感人,听课师生共同鼓掌)

13、教师激励学生读:

同学们,有人把“读书”称为“煮书”,刚才大家把课文只读了两遍就读得很好,很多地方给我以启发,比如有的同学甚至读出了表情,希望我们互相学习,练习读书,把课文读好,读出作者的感情来。

第二课时

细读课文,披文悟情

1、明确悟读要求:听了于老师的读书,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得更好,能够读书,煮书,也就是边读边思,展开想象。

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看字面的意思,另一只眼睛看纸背面的意思

2、指名读第一段

(1)当学生读到以下两句:

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我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

师马上予以即时性表扬:“赶紧”“责备”这两个词读得好,一起写(教师指导学生书写)

(2)指导读好第一句话

(3)“责怪”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责备”?

学生联系上下文回答:因为这里不是抱怨,而是埋怨的意思

(4)再指名读护士的这句话

(5)学生仍旧读不好,师及时范读:要不要老师读?师范读后再让学生读

3、读中学习第二段

(1)当学生读到“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时,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师问:会读书的同学能透过这个词读出更深层的意思吗?

(2)教师深情地用古诗文来赞颂母亲,并小结:

母亲挑的不是一付重担,而是半边天啊!现在回想起来,你怎么看待“翻山越岭”的意思?(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切谈了感受)

(3)相信你们用这样的方法去体会课文,会把课文读得更好。

当你们读书的时候,眼前要浮现出妈妈带着孩子翻山越岭的情景,指名读(生读得很有感情,很有感染力)

4、读中学习第三段

(1)看黑板。教师板书一个“笑”字,并背诵课文中的句子问学生:你从母亲的表情和语言中,看出了什么?

(2)生一:从母亲“笑了笑”的表情中,看到了母亲把几十年的辛劳看得很平常,很不在乎,所以母亲的胸怀很宽广。

生二:从“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我看出了母亲很爱自己的子女。因为我从这句话想到了我的"妈妈,她平时有什么好吃的都给我吃,但遇到很累的活却不让我干,比如我的书包很重,送我上学的路上总是帮我拎着,怕累着我,所以,课文里的母亲也是和我妈妈一样,是一位关心孩子,爱孩子好母亲

(3)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

5、激趣学习第四、五段:

(1)“就在这时,我突发奇想,……”谁来读课文中最感人的一段

(2)想一想,母亲的泪水是怎样的泪水?

生答:幸福、欣慰、激动、开心,是甜的

(3)师小结学生的答案

(4)教师板书第五段第一句话中的关键词:“无数次”,让学生比较:与课题中的“第一次”比较比较,你想说句什么话?(生答:母爱无私、母爱博大)

6、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知道老师最想用你们学过的一首什么诗句来抒发此刻的情感吗?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教师读自己的读后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要象文中的母亲一样爱我的学生……

7、学生再分段读课文

8、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完成抄写作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教案  教案词条  母亲  母亲词条  第一次  第一次词条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词条  
教案教案

 大班教案

大班教案推荐度:《拜年》大班教案推荐度:《动物》大班教案推荐度:最新大班教案推荐度:有趣的汉字大班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精选大班教案模板汇编六篇作为一名老师,时常...(展开)

教案教案

 小班音乐教案

《小枕头》小班音乐教案推荐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推荐度: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粉刷匠推荐度:小班音乐游戏教案推荐度:《妈妈我要亲亲你》小班音乐活动教案推荐度:相关...(展开)

教案教案

 《颐和园》教案

《颐和园》教案推荐度:四年级上册《颐和园》教案推荐度:教案:颐和园推荐度:相关推荐《颐和园》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