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
推荐度: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汇编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各种各样的蜡烛,说出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2.能主动参与到自制活动中,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初步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对此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蜡烛
2.蜡烛若干,玻璃口杯一个。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带领孩子进入教室,一起感受美丽而又温馨的烛光。
2.引导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说说自己看到的有趣现象。
如:滴下来的蜡烛油像眼泪,而且有点烫;
小火苗会随风“跳舞”。
说一说小火苗像什么呢?
(像星星、像花蕊、像太阳、像萤火虫……)
3.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烛火的样子。
二、展开
1.让幼儿了解蜡烛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1)请幼儿共同来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实物。
(2)引导幼儿说出蜡烛的用途,谈谈自己在什么时候用过蜡烛?
(停电的时候、过生日的时候、打灯笼的时候……)
2.请幼儿讲一讲应该如何点燃蜡烛。(火柴、打火机……)
(1)引导幼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将蜡烛熄灭。
(用手扇或用嘴巴吹)
(2)教师用另一种方法将蜡烛熄灭。首先点燃一根蜡烛,固定好,然后用一个玻璃口杯罩在蜡烛上,看看结果怎样?(熄灭)
3.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桌面上的玻璃杯罩在点燃的蜡烛上,瓶口紧贴硬币,看一看与教师刚才做的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蜡烛熄灭了。
不同之处:瓶内有上升的水柱。
小结: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杯内的空气烧完了,蜡烛也就要熄灭了,就像我们人一样,同样也需要空气。
三、结束
欣赏各种各样的蜡烛。
活动目标
1.通过看看、说说、做做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雨中红色玫瑰, 山茶花2, 菊花5
2.彩色笔,画纸等。
活动过程
一、感知花的美
1.课件演示:漂亮的花
幼儿观看。
2.教师:你们看到了些什么花?漂亮吗?
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二、感知花的用途
1.观察: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有什么用?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花的礼物可以用来做什么。
2.教师小结花的用途
(1)做药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
(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观察花朵头箍
提问:这个头箍是用什么做的?好看吗?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
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然后说给大家听,你想做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环保教育
讨论: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会制作冰。
2、知道冰的特征,知道冰是由水变成的,冰遇热会化成水。
3、感受制作冰的乐趣,知道夏天不能吃太多冰冻的东西。
【活动准备】
1、不同大小的冰块若干;
2、不同形状的干净器皿(用于制作冰);
3、白糖若干。
【活动过程】
1、老师引入话题:孩子们,天气真是热啊,你们在家是怎么避暑解热的呢。引导孩子自由讨论。然后老师说“我喜欢玩冰块来解解暑。你们玩过冰吗?”给孩子自由玩冰块。
2、老师询问孩子冰块的`感觉。(凉凉的,硬硬的,滑滑的。)
3、老师请他们嗅一嗅,闻一闻,尝一尝干净的冰块。让孩子说出冰块的特征。(无色,无味。)
4、老师询问孩子,还可以怎样玩冰块。让孩子有更多的玩法,对冰块更加感兴趣。
5、老师拿出一杯热水,一杯冷水。请孩子们将冰块放入水中,看看有什么变化。引导孩子得出冰块遇热会融化的结论。请孩子讨论冰块遇到什么会化,比如放在太阳底下,放在火堆旁。
6、请孩子们制作冰块。让他们自由选择器皿,将水倒入器皿中,还可以加入白糖。由老师帮忙放入冰箱内。课后,再请孩子们去观看自己的冰块,品尝自己的冰块。
7、老师不忘叮嘱孩子们,冰块虽好玩,但是冰块凉凉的,吃多了冰块,身体容易受凉,其他雪糕、冻西瓜等冰冻的东西也一样,所以不能吃太多冰冻的东西。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一、设计意图:
孩子对周围世界的一草一木都赋予了生命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泛灵论”,对于他们来说花是有生命的,草是有生命的,树是有生命的,会跟自己一样会哭会笑,会不高兴。中班的孩子和小班的孩子相比要“理性”一些了,他们会提很多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会问很多的为什么。各种各样的树就是在某天早晨做操的时间有个孩子说“树的身上长刺”这一问题下生成的。树,是自然界最具魅力与韧性的精灵,它姿态万千,随季节起舞,演绎着不同季节的万般风情。树的种类繁多,由根、干、枝、梢、叶五部分组成,其中树枝有互生、轮生、对生之别,有前后左右的穿插,树冠有伞状、球状、宝塔状等,显示出树的非凡魅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借树抒情、托树言志,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诗章,创造出一幅幅迷人的图画。同时,树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也是巨大的,扎根土壤、防风固沙、平衡生态、绿化地球……人们目睹了它的伟大,有了树神的传说,于是对它更加崇拜。因此,可以这样说,没有树,就不会有自由灵动的动物,也就不会有充满智慧的人类,更不会有我们这个生机蓬勃的.世界。
二、活动目标:
1、知道树的种类有很多,能大致对树进行分类;
2、喜欢科学探索活动,对探索的过程充满趣味性;
3、萌发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幼儿和教师一起收集各种树木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四、活动过程:
1、幼儿介绍交流树木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教师:“前几天,老师让你们收集的树木图片和资料都带来了吗?谁愿意到前面介绍一下。”
2、欣赏教师收集的树木图片,教师简单介绍。
教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树木图片,想给大家介绍一下,想听吗?”(幼儿答)“那就跟随老师一起看看吧。”
3、幼儿再次欣赏树木的图片,说出树木的名称。
4、比较树木的异同。
教师:“看到这么多的树,你们发没发现,树木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呢?”(教师启发引导幼儿回答)
相同:树叶、树枝、树干、树根。
不同:
(1)树叶的形状。
(2)有的开花,有的不开花,有的结果,有的不结果。
(3)有的是落叶树,有的是常青树。
5、刚才我们学到了很多的有关树的知识,接下来,我们一起去下面操场上去看看树,去摸摸树,去和他们成为朋友吧!(为孩子准备纸和笔对观察到的树尽情分类和记录)
6、回到教室进行归纳、总结和小朋友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
五、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看了这么多的树宝宝,你们想和他们成为朋友吗?如果是你的朋友你会怎么对待它呢?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利用学校周边的环境—树,这一资源来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树,达到了教学要求和目标。在课堂上因为准备的都是图片容易给孩子造成灌输式的感觉,因此在第五个环节时我安排在了户外,让孩子进行自由探索,去摸一摸,看一看,把实际的样子跟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联想。我想把整个过程进行倒置也许收到的效果会更好。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通过对豆子的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高脚杯6个、黄豆若干、大铁盘6个、记录白纸30张、铅笔30支。
活动过程
一、探究的问题
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要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
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看看有什么变化?
二、幼儿讨论。
1、豆子被泡大了。
2、豆子会从杯子里跳出来。
3、不会有变化。
三、试一试。
1、幼儿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
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并仔细观察。
2、说一说我的发现。
(1)看见一颗颗黄豆陆陆续续地从高脚杯跳到铁盘中。
(2)豆子发出蹦蹦的响声,好像豆子在“跳舞”。
(3)豆子被水泡大了,杯子里放不下就跳出来了。
3、数一数,有多少豆子在“舞池”中跳舞,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活动的结果。
4、想一想,还有哪些豆子会跳舞呢?水泡过的"豆子与干豆子有什么不同?
四、注意事项
1、实验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各个环节教师要提前做一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2、挑选黄豆时要挑选颗粒饱满的黄豆。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借助一定的材料探索多种从瓶中取水的方法。
2、培养幼儿多维思考的习惯。
活动准备:
教具:瓶子、水、乌鸦、盘子每组一份。
辅助材料:筷子、海绵、针筒、吸管、瓶子、笔盖、笔帽、弹珠、毛巾、信封、乌鸦小卡片。
重难点目标:
能借助一定的材料探索多种从瓶中取水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设疑,激发探索爱好。
1、出示一只乌鸦。师:小朋友们看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谁?(幼儿回答:乌鸦)今天乌鸦碰到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它吗?
2、情景讲述: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大地到处是干旱。地里的庄稼都枯死了。一只小乌鸦口渴了,好不容易找到一瓶水,可是瓶口太小,小乌鸦的"嘴怎么也伸不进去。小乌鸦喝不到水,心里真是着急呀!你们谁愿意来帮帮它?
3、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让小乌鸦喝到瓶子里的水?(幼儿讨论)
二、幼儿操作,解决问题。
1、提出要求: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材料帮助乌鸦。不过老师有要求,你们仔细听了。
第一个要求:瓶子不能动。
第二个要求:每一种材料都要去试一试。请小朋友都动动小脑筋,看你们能用多少办法让乌鸦喝到水。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引导幼儿大胆探索(鼓励幼儿大胆借助各种辅助材料,自由探索让乌鸦喝水的办法。)
三、幼儿讨论,经验分享。
1、幼儿介绍并演示刚才是用那几种办法帮乌鸦喝水的,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师:刚才你们用了些什么办法来帮助乌鸦喝到水的?
2、教师总结
(1)、吸的办法:海绵、针筒、吸管
(2)、填充的办法:弹珠
(3)、吊的办法:笔盖
(4)舀的办法:笔帽
四:结束活动
师:今天小朋友们帮助小乌鸦喝到水,小乌鸦很感谢你们,有一份礼物请刘老师送给你们,来领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设计意图:
前段时间由于我班刚开展了尝试活动《圆溜溜的鸡蛋真可爱》,带幼儿认识鸡蛋后,进行鸡蛋的多种方法烹饪(煎、煮、炸、炒),幼儿对这种生活尝试活动非常感兴趣;近来我发现我班幼儿对于面点比较喜欢,但对于面粉却一无所知。面粉是一种可塑性较大,探索性较大的物品,具有较大操作性和探索性。中班幼儿喜欢操作,喜欢自己动手,并且做一些能吃的东西就更为愉快,特意设计了“好玩的面粉”科学活动。本次活动中大量幼儿操作机会、探索机会,满足了幼儿极大的探索欲望;并且在操作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及发散性思维。通过此活动教幼儿学会运用各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积累学习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激发动手操作的兴趣,培养初步创造性思维。
2、通过看看、摸摸、说说、做做、尝尝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学习用面粉来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牙签若干、围裙、手套、帽子;用面粉做好的`各种点心人手一份;和好的面团一个;歌曲《大馒头》。
知识经验准备:
1、学会唱歌曲《大馒头》。
2、馒头是面粉做出来,面粉是小麦磨出来,小麦是农民伯伯种出来。
活动过程:
一、引入活动,歌曲《大馒头》
二、激发兴趣
1、出示用面粉做的各种点心引导观察,启发他们初步认识面粉,提问幼儿:
1)小朋友看看这里有些什么?你吃过吗?
2)谁能告诉大家它们是用什么做的吗?(面粉)
2、出示面粉,引导幼儿感知面粉。提问:请小朋友来看看、摸摸面粉是什么样?(幼儿通过看、摸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粉状的、轻轻的摸会粘在手上。)
(1)小朋友再看这是什么?(面团)再摸摸面团跟面粉有什么不一样?面团怎样做出来?
(2)谁知道怎样把面粉变成面团?
(3)小结:出示图—————面粉+水+力气=面团
三、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厨师和面比赛,请小朋友动脑筋、动动手,试一试把面粉变成面团。(鼓励幼儿请客人一起帮忙)
要求:面要和得均匀,音乐停了以后就要停止和面,然后用湿毛巾擦干净手后把你做的点心装到盘子里放到展示台来。
四、交流与分享:
1、展示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
2、观看录像:用面粉制作点心的过程。
五、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我们做好面团了,那怎么样才能变成好吃的点心?(蒸熟)
师:那我们一起那到厨房去请厨师帮我们蒸熟,然后送给你最喜欢的人,让他们轻手尝尝你们的手艺。
延伸活动:感恩教育(请幼儿把蒸熟的点心亲自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认识大蒜、种植大蒜,使幼儿充分感受大蒜的作用并乐意吃大蒜。
2.教幼儿学会种植大蒜的劳动技能,巩固认识大蒜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对种植的兴趣。
3.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态度和习惯,在劳动中不怕脏、不怕累。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请家长丰富幼儿有关大蒜的知识。
2.环境准备:种植前一天组织幼儿观察教师整地、松土、浇水等劳动,准备好种植园地。
3.材料准备:下载整理有关大蒜的资料;每位幼儿两到三粒大蒜头;小铲子、小耙子、水壶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种植好的大蒜,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师:老师这儿有一个宝贝,你们瞧瞧。(出示花盆)这是什么啊?我的宝贝就种在这个里面的呢教师讲述如何种宝贝,无形中交代如何种植大蒜。
2.观察、讨论大蒜头。
(1)出示大蒜头,幼儿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蒜头的样子。
(2)将大蒜头掰开,让幼儿观察大蒜籽,并自由讨论大蒜籽长的.什么样子。
(3)教师小结:大蒜有一头尖尖的,那是它的头,有一头圆圆的,那是它的屁股,我们种大蒜的时候,一定要把大蒜的头朝上,让它的屁股坐在洞里,这样它才能长出来。
3.联系自己的生活,想想,什么地方有大蒜。
4.查看资料,了解大蒜的作用。
(1) 幼儿自由讨论,大蒜的作用。
(2) 教师引导幼儿看资料:看大蒜的医用;看大蒜做成的成品。
(3) 现在全世界的人都越来越喜欢大蒜了,他们用大蒜做出了许多有意思的东西呢,你们瞧:美国的大蒜冰淇淋、日本的大蒜葡萄酒等等。
(4) 教育幼儿要多吃大蒜,不挑食。
5.激发幼儿种植大蒜的兴趣,大家一起种植大蒜。
(1) 教师向幼儿交代如何种大蒜。
(2) 带领幼儿一起种植大蒜。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乐意参与探究活动,发现纸的下落速度与纸的厚薄、形态与操作方法之间的关系。
2.能积极表达、交流、记录探索的结果。
活动重难点:
重点:感知影响纸下落速度的各种因素。
难点:记录操作结果,探索如何让纸下落的速度快一点。
活动准备:
1.物质材料准备:
(1)大小一样,厚薄不同的正方形纸若干。
(2)同样厚薄的正方形纸若干(4倍人数以上)
(3)人手一份记录表
2.知识经验准备:有过折纸活动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两张纸,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出示两张同样大小的纸,在比较中交流发现。
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看看这两张纸有什么不同?
师:那我请个小朋友来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结:哦,原来一张纸厚,一张纸薄。
二、感知大小一样厚薄不同的两张纸,下落的速度不同。
1.提出疑问:我们让这两张纸来比赛,让它们在同样的高度同时落下来,你们猜猜哪张纸会先落到地上?(幼儿猜测)
幼:厚的纸落得快
幼:薄的纸落得快
师:那到底会怎么样呢?我们来试一试吧。
2.集体试验:比比谁下落的速度快
提出要求:一定要在同一高度,同时放手。
3.集中交流:谁来说说哪张纸落得快?(个别幼儿交流)这时老师也可以做一个实验,让幼儿更清楚地看到答案。)
幼:厚的纸落得快
4.小结:原来同样大小的两张纸,在同样的高度,同时放手,厚的纸重下落的速度快,薄的纸轻下落的速度慢。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观察比较,引发幼儿探索厚薄不同的两张纸片下落速度的不同,由此引发孩子进行下一环节的探索。也是整个活动的一个引线,让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三、探索让纸下落变快的方法。
1.设疑
师:那有什么办法让下落速度慢的纸下落的速度快起来呢?
幼儿两两谈论并进行交流: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
幼1:用橡皮泥粘在纸上
幼2:用夹子夹在纸上
幼3:贴上一些东西
师:哦,你们想的`办法都是利用辅助材料,改变了纸的重量,让纸快些落下来。
2.再次设疑
师:如果不用辅助材料,想想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纸快些落下来呢?
幼1:折一折,折成飞机。
幼2:揉一揉,揉成纸团
幼3:折成长条形
那你们的办法是否真的有用呢?要试试才知道。
3.提出要求: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同样大小、同样厚薄的纸,请你们想办法去改变它的形状,把变好形状的纸和原来的纸一起试一试,看看结果是否成功?成功就打勾。我们先看看记录表,你把纸变成了什么?结果是否成功?成功就打勾。
4.幼儿操作,老师巡回指导:是否是同样高度同时放下?变成什么形状?如何记录?
5.展示记录表,验证方法是否有效。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把纸变成了什么?实验是否成功?
集中交流:谁来说说你用什么办法让纸下落的速度变快啦?
那他的办法是否可行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6.小结:原来一样大小的纸,改变了纸的重量和形状,纸下落的速度比原先快了一些。
(评析:这一环节通过老师的层层设疑孩子的积极回应和具体操作,让孩子感受到改变纸的重量和形状,都能让纸改变下落的速度。采用记录表,能够更加清晰展示孩子学习探索的经过。结合记录表进行验证和小结也能让得出的结论更具科学性、客观性,同时也更加有说服力。)
四、探索不改变纸的形状,让纸的下落速度不同
1.设疑
师:哎!我现在又有一个新的想法,如果我不改变纸的重量、形状,同样厚薄、同样大小的纸,也要让它们的下落速度不同,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幼儿表述自己的想法:
幼1:一张放得高,一张放得低,不行,我要同样的高度
幼2:我一个先放一个慢放,不行,我要同时放手。
2.师进一步引导:那你有没有好办法呢?对,这个问题有点难度哦!那我们一起动手试一试吧!记住同样的高度同时落下。
3.集中交流:你们刚才成功了吗?(有的话,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集体一起观察他的操作过程。
(如果没有成功。)
继续引导:那老师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来看看是否成功?左手将纸平拿,右手将纸竖着拿,同样高度同时放下,看看是不是下落的速度不一样?
老师实验,幼儿观察。
师:哦!成功啦!这个主意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好吗?
全体幼儿共同实验。
5.小结:哦,相同的纸不同的拿法,在同样的高度同时落下,下落的速度也会不一样。
(评析:不改变纸的形状,让纸的下落速度不同,这一探索活动更具有挑战性,既不改变形状又维持第一次的实验条件:同样高度同时落下,着实给孩子“当头一棒”,但是老师还是给孩子充分探索的机会,让孩子们在思考中进行实验。考虑到了科学活动中各种变量的存在,老师预设了两种情况并采用相应的积极方式回应孩子的表现。充分体现教学设计的严密性和应对科学实验的灵活性。)
五、延伸活动
1.师:今天我们和正方形纸一起玩游戏,发现了很多的秘密:知道同样大小的纸,厚薄不一样、纸的形状不一样、纸的拿法不一样,纸的下落速度也会不一样。(评析:活动总结是对整堂活动的一个综合评价,使孩子们实验中发现的零碎的经验,在老师梳理总结中得到提升。)
2.师:玩纸游戏中其实还有很多的秘密,如果相同的纸我们改变它的大小,那纸的下落速度又会怎么样?我们下课后可以去试试,把你的发现和同伴们说一说。(评析:主要是让活动的内容得以拓展,使探索有新的方向,让学习能够象链子一样环环相扣,不断引向新的深度、广度。)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探索发现纸张通过折叠等方式可以站立和承重。
2.能通过比较探索纸张的不同折叠方式对其承重能力的影响。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幼儿玩过“站起来”的音乐游戏。
2.幼儿尝试过借助辅助材料让物体站起来,如让笔站起来等。
3.幼儿参加过美工折纸活动。
物质准备:
1、游戏音乐、播放器。
2.教师用的统计表。
3.幼儿人手一份操作材料:四张纸、记录表、积木若干、笔。
活动过程:
一、音乐游戏导入。
1.引导语:来,让我们跟着轻松的音乐玩“站起来”的游戏吧,小朋友们要开动脑筋,让自己站起来、站得稳,比比看谁的办法多。
2.随着音乐每小段的自然休止,教师报出数字指令,幼儿做“站起来”的动作。例如,教师报“3”,则幼儿身体3个地方与地面接触;教师报“5”,则幼儿身体5个地方与地面接触。
二、自由探索,让纸张“站起来”。
1.出示纸张导入:看大家玩得这么开心,纸张娃娃羡慕极了,它也想自己站起来,我们来帮他想想办法吧。
2.分给幼儿每人一张纸,引导幼儿自由探索让纸张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3.幼儿探索,教师观察指导,可给幼儿适当的提示,如可通过折叠的方法让纸张站起来。
4.分享交流:你用了什么办法让纸张站起来了呢?
5.教师根据幼儿的示范在统计表中画出相应的图示。
三、实验比较,探索纸张的不同折叠方式对其承重能力的影响。
1.猜测并实验:哪种纸张上放的积木最多?
结合统计表提问:纸张娃娃站起来了,它们可神气了,都说自己的力量大,你们猜猜这几个纸张娃娃谁举起的积木最多。
2.鼓励幼儿猜测并自由把积木放在站着的纸上。
小结:同样的纸张,折的方法不一样,它能承受的"重量也不一样。
四、设置挑战,比较实验并记录。
1.提问:纸怎么折叠,能使积木放得多又稳呢?
2.出示记录表,提出要求:每人一张记录表,把折纸的方法画在第一行格子中,纸张实际能承受的积木数量记在第二行格子中。
3.出示幼儿折的纸,分享交流:
(1)你的纸张娃娃放了几块积木?你用了什么折叠方法?
(2)你在摆放积木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发现了什么秘密?
4.小结:折纸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要先让纸自己站稳,再小心轻放积木,不能碰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