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数学教案

推荐度:

初中数学教案

推荐度:

二年级上册少先队计划

推荐度:

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重点: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难点: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红领巾、三角板、纸、两根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制作吗?有一天,小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突然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的叫了起来:“快来看啊,快来看,红五星上有许多---”

学生:观察剪好的五角星。

师:对,就是角,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看到这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哪里还有角?

(2)、什么是角?……

二、学习新知:

师:在图中你发现那里有角?能上来指一指吗?

学生:同为交流观察到的角,再到前台指给全班同学看。

师:你能说说观察到的角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学生通过自己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角的感受。

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中抽出来的过程。结合刚抽出来的"图形讲述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学生:理解角,认识角。

师:你能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学生给角的各部分命名。

教师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能做一个角吗?

学生:学生独立做角,可能会根据情景图的提示剪一剪、摆一摆,也可能用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作角。

三、认识直角:

出示情景图

师:你能指一指图上其他的角吗?

学生:到情景图上找角。

出示:

显示在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

学生:观察并再一次认识角。

师:观察这些角,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学生可能发现:

(1)这些角有大有小。

(2)第三幅和第四幅图中的角形状一样……

师: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看,直角符号像什么?你还在哪见过直角?

学生:在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找,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然后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由此引出对角的认识和学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单元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2、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能利用他们进行拼图折纸等活动。

3、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

4、欣赏利用图形组成的美丽图案,并能尝试进行设计。

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

2、在实际生活中能正确区分,了解它们的`用途。

3、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认识图形,了解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把课前准备好的学具拿出来。

2、小组互相介绍。

3、小结学习情况。

二、新课教学

1、小组汇报:

一边介绍图形一边拿起实物模型。

2、归纳板书:

长方形圆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见过这样形状的图形吗?

(1)小组交流

(2)汇报评议

三、巩固练习

1、连一连

仔细看清题意,独立完成。

2、涂一涂

按要求画一画。

3、想一想

请你接着画下去。

4、数一数

眼睛看仔细,试做,校对。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西师版数学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倍”是小学数学中比较抽象的概念,也是承前启后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有关倍数知识的基础,也是学习分数、比例等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倍”这一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是陌生的,缺乏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倍的含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教学做到由浅入深,有具体到抽象,内容安排是科学的,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教学策略:

教法:

点拨引入、组织探究、启发巩固。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能用“倍”的意义叙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对“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能作出分析、解释,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激发学生求知欲。

教学重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学会描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小棒(红黄蓝各30根)、题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热情好客的村长邀请羊村里的小伙伴们到它家做客,瞧!(出示PPT)篮子里面有许多丰盛的水果,咱们去看看吧!(图片展示其中苹果2个,梨子6个)

二、探索新知:

(一)比较引入,初步感知“倍”(PPT展示苹果2个,梨子6个)

1、师:瞧,比较一下苹果和梨子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苹果比梨子少4个,(师引导,适时板书水果数量)也就是2比6小,6比2大,(还有什么发现)6里面有3个2,2+2+2=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6里面有3个2.)

师: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我们已经学过可以求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也就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者少多少,用减法计算。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比较两个数量的另一种方法,要学习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倍”。(板书课题:倍)

师:关于“倍”,你想知道什么呢?(生回答)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认识它。(补充板书:倍的初步认识)

2、认识“3倍”,建立概念

教师指出:6里面有3个2,也就是说6是2的3倍。(板书:6是2的3倍)

1、师:苹果有2个,如果2个苹果为一份把它圈起来,那么梨子有这样的几份,梨里面有几个2?请你在题单上面圈一圈。(学生活动,师巡视正确圈发,并抽生上台汇报)生:有3个2,因为可以把梨子圈出3圈,为3份。

师:真能干!用圈一圈的方法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6个梨子里有这样的3份。像这样(演示PPT)把第一排的苹果的数量看作一份,在6个梨子里能全出3个2,也就是这样的3份,我们可以说“6里面有3个2,也可以说6是2的3倍。”这就是6和2的倍数关系。师:大家跟着我一起完整地说出它们的关系。(隐藏三句话)

师:如果没有这三句话了,你还能说吗?(抽生说,师板书,生再其读)

生:2个苹果作为一份,梨有这样的3份,梨的个数是苹果的3倍。(6里面有3个2,也可以说6是2的3倍)

(二)课堂活动

摆一摆、说一说(近一步感知“倍”)

1、大屏幕出示第一排摆2根蓝色的小棒,让生操作第二排摆2份这样的红色小棒。师:红色是几根?(4根)

师:红色小棒的数量是蓝色的几倍,谁是谁的几倍?

生:2倍,因为2根蓝色为一份,红色小棒有这样的2份,所以红色小棒的数量是蓝色的2倍。4是2的2倍。

2、摆2根红色和2根蓝色小棒,问:这时候的关系是几倍,谁是谁的几倍?(强调1倍关系)

生:1倍,因为2根蓝色为一份,红色小棒有这样的1份,所以红色小棒的数量是蓝色的1倍。2是2的1倍。

3、师:第一排摆3根蓝色小棒,请摆出红色小棒,要求是蓝色小棒的9倍。(为了快速又准确地摆好,有什么方法?)

生:3根3根为一份。9个3就是27根小棒。(生摆好,选一人起来说理由。)

(三)改变比较量,理解倍。

1、师:村长见发现还有梨子没拿出来,于是就多摆出来了2个,现在请大家观察这时候梨子和苹果有怎么的数量关系?(引导几个为一份,有几份,谁是谁的几倍)

生:2个苹果是一份,梨有这样的4份,梨子的数量是苹果的4倍,8里面有4个2,8是2的4倍。(适当表扬)

2、游戏抢答:2个苹果是1份,假如梨有这样的3份?7份?8份?分别是怎样的关系?

生:回答(师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表扬)

(四)改变标准量,理解倍。

1、出示PPT,3个苹果和6个梨子,生说谁和谁比?谁的数量作为一份?谁有这样的几份?谁是谁的几倍?

2、师:梨的数量都是和苹果比较,为什么一会儿是3倍一会儿是4倍呢?(PPT上出示2组图片进行对比)

3、生讨论并小组上台汇报。(师给予适当的鼓励与表扬)

4、师小结:在寻找倍数关系时,最关键的是看比较的标准,标准变化了,倍数也就跟着变化。

三、巩固练习完成教材P83“课堂活动”

1、2题看卡片,说一说。

2、3题圈一圈、数一数、画一画。(先独立完成,在展台汇报更正,说一说做得又快又好的秘诀)

3、P84练习十九第1题,生先独立完成再集体更正。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仔细听老师拍了几下?(3下)请你们也用掌声表扬一下自己,请注意你们拍的下数是老师的3倍。(生齐拍)你们拍了几个三下?你们真聪明!

师:掌声里都有“倍”的知识,可见“倍”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五、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可以用“倍”的知识解决的问题,把它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

“倍”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倍的`认识》前,我仔细翻阅了教材和教参,教参中明确要求,教学时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通过操作,建立“第一行几个为一份,第二行有这样的几个几,有这样的几分,就是几倍”。原本认为倍的认识比较难学,看了教材才知道自己平时就对几个几乘法的意义训练的比较多,如看图写算式;看乘法算式、口诀画图等练习,学生在大脑里已经形成一定的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我的目标定位是:

1、初步感知倍,经历倍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和自行探究的能力。

教学时,我通过“看一看”让学生充分感知“倍”的概念,在头脑里初步建立“倍”的影像。再通过“摆一摆”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巩固头脑里的影像。然后通过“圈一圈”、“画一画”让学生利用掌握的关于“倍”的知识来解决。最后通过“说一说”的练习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哪些有用到“倍”的地方,从而把数学课本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1、借助直观操作,加深对“倍”的理解。

一般我们习惯说“3个2也就是2的3倍”,比较突出“个”,而这节课我偏重于淡化个数强化份数,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请学生第一排摆蓝色小棒3根,第二排摆红色小棒6根,3根小棒为一份,6里面有2个3,6就是3的2倍,这样通过直观的小棒图来理解“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通过反复操作、表述,学生加深了对倍的理解。

2、设计小坎,找出标准。

在学习过程中,看似学生都学会了,其实里面不排除一些“浑水摸鱼”的学生,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倍,为学生设计了几个小坎。如先出示3根小棒,下面接着出示一把小棒(无法用眼睛看出来),让学生迅速说出这把小棒的根数是3根小棒的几倍?学生一脸茫然,无从下手。而真正理解倍的含义的学生会很快找到方法,3根3根的摆出来,一共有这样的6份,就是3的6倍。紧接着提问“为什么3根一份?”学生精彩的回答让其他学生恍然大悟。像这样的小坎既不让学生觉得难以跨越,又起到了点睛的作用。一举两得。

3、重视图象与文字间的相互转化作用

数学语言有文字、符号、图形三种形式,学生想要顺利阅读,必须重视这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和互译的训练。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小棒图来理解“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但是将直观的五角星图、小棒图抽象到图形图,如:第一行画3个圆,第二行三角形的个数是圆的5倍,请学生画出来,从学生的作业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倍的理解还是不够到位的。所以,在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图象与文字间的相互转化作用,通过互相的转化、训练,达到更好的效果。

这节课里,老师在教学的同时,注意进行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从生活中的实际物体个数和图形入手,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简单化,从摆图到看图再到摆脱直观,说出倍数关系的过程都反映出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10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实际上,从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要获得的是试商的经验。

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把30名学生分成6组,分别是两个4人组,两个5人组和两个6人组。)

活动一:介绍每组人数。

(通过了解各小组的人数情况,复习平均分的含义。)请小朋友介绍自己所在小组的人数,要求是:不能直接说出人数,但可以出一道与平均分有关的数学问题,让大家算出你们小组的人数。

根据每组小朋友介绍的情况,大家思考:今天我们班的分组是平均分吗?为什么?如果平均分组,每一组有多少人?

活动二:分20块糖果。

1.提出问题。

展示一包糖果请小朋友观察,猜猜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2.动手分一分。

请小朋友用5个圆片代表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每次分几块?几次分完?然后,动手分一分。

在分的时候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展示表格)横着第一行表示5位小朋友,竖着第一列表示分的次数,中间表示每次分的结果。

(学生在分的时候,教师巡视辅导,请个别小朋友把自己的想法在黑板上展示。)

3.交流分糖果的方法。(既要体会分法的多样性,更要体会平均分小数目的物品时应用乘法口诀的简便性。)

小朋友都分完后集体交流。先看黑板上展示的分法,有不同分法的小朋友可以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格。对每一种分法,都要引导学生边分边估:每次分了多少块糖果,还剩多少?几次分完?

发现一次就能分完20块糖果的,请他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把平均分与应用乘法口诀结合起来。

活动三:分100块糖果。(大数目的平均分)

1.提出问题。

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几块的问题解决了,如果糖果再多一些,小朋友还会分吗?

拿出一大包糖果,让小朋友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估计它有多少块糖果。

提出问题:如果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块?

2.分组分一分。

用100根小棒代表100块糖果,这么多糖果怎样分呢?第一次分几块呢?希望第一次分了之后,剩下的更少一些,便于更快地把糖果分完。因此小组首先要商量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再进行分工(有人负责分,有人记录,有人检查),最后再动手分,在表格中认真记录分的过程。

(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第一次分几根,要用去多少根,还剩多少根,第二次可以怎么分)

3.汇报小组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在各组汇报时,要关注是否有以下两种有价值的分法。

(1)第一次每人分10根,要追问他们的想法,给予鼓励和肯定。(在够分的情况下,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一共用去几根,还剩几根。如6人小组,第一次每人分10根,6个10就是60,还剩40根。

(2)在一边分一边估算的过程中,用上乘法口诀的。

对于6人小组的分法,还要着重引导思考:剩下的4根为什么不继续分。

4.小组讨论。(给学生再次机会,调整或改进原来分的策略。)

让你们重新把100块糖果平均分给本组的每一位同学,你们会怎么分?至少要分几次才能分完呢?

活动四:制定乘车方案。(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各种乘车的意见。)

有3种车:限乘4人,限乘6人,限乘11人,50位小朋友出去郊游,怎样乘车比较合适?

教学反思

1.运用身边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意识。课堂教学开始时,我引导学生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小组的人数,体会人数不同不是平均分,把抽象的平均分的意义蕴含在具体的生活中,使数学生活化。

2.创设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意义,感受分法的`不同策略。课堂中我创设了分糖果的情境,通过两次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体

会到虽然分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是分的结果是相同的。

在解决分100块糖果的问题时,在活动前我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明确分工,在活动时又有针对性地参与到各组的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在分较大数目的物品时,一次分不完,可以分步分,可以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每次不必一块一块地分,边分边根据剩下的数量来确定下次分多少更合适。在课堂中注重让学生自己感受有效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3.重视估计意识的培养。本节课,我结合教学内容,在每次动手分糖果时都设计了一个较好的小环节观察估计糖果的块数。特别是第二次估计一大包糖果有多少块时,引导学生把它与20块糖果进行对比,培养学生有依据地进行估计活动,创设了一次提高估计意识、增强数感的机会。上完课后,我感觉到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策略,学生感知得还是不够,特别是每次分多少,可以怎么分。在分100块糖果时,我是否可以这样提问:请小朋友先估计一下,每人大约可以分到多少块?因为学生具有100以内加、减法的知识,应该能够说出至少10块。

案例点评

教师结合教材与当时的讲课情况,开展了介绍小组人数和两次分糖果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在分糖果的活动中,教师在尊重学生分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分法的多样性,体会分大数量物品时哪一种分法比较合适。另外,在这节课中,每次分糖果前,教师都让学生先估计有多少块糖果,再开始分,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只是课堂有些超时,教师是否应该根据当时课堂的活动情况,及时地调整和取舍教学环节。最后一个活动租车方案 可作为备用活动,有时间则进行,没时间则舍弃,这样的课堂才更自然、鲜活。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直观操作与演示,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的过程,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知道1时=60分。

(二)过程与方法

知道钟面上刻度的含义,会读、写几时几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能准确地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起,什么时候睡

二、探索新知

(一)复习铺垫

1、师:上学期,我们就和钟交了朋友,看谁最了解它,谁来说说,你知道钟面上有些什么?

生:有时针、分针、有12个数字,还有12个大格子。

2、师:你会认这些时间吗(学生回答)

3、出示时间表,你会读这些时间吗?你们想知道,钟表还有哪些秘密吗

(二)认识60个小格

1、师:仔细观察,你发现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吗?

从12至1里面有5个小格,数一数,再交流,指名生回答。

从12到2有几个小格,从12到3有几个小格。你能把下面的继续填完整吗?

打开课本,然后在括号里填出相应的数。

2、师:想一想,怎样数更快呢?

生:5个5个地数

4、一共有12个大格,每个小格有5个小格,有60个小格。

(四)认识时和分的关系

师:小朋友,分针和时针它们之间还藏着一些小秘密,谁观察得仔细相信谁就能发现。

(多媒体动态演示)

师:小朋友,刚才分针走了一圈,时针有什么变化呢?

生:时针走了一个大格,分钟走了一圈。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小时)

教师引导归纳(板书:1时=60分),时针和分针都是朝同一个方向走的,称顺时针方向。一节课是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在加上10分钟就是1小时

【设计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准确理解“1时=60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创设情境、认识时分

认识时分

1、(多媒体出示例1的钟面:4时

师:这个时间是我们上课的时间,谁认识?

生:4时

动态认识4时5分,4:10, 4:15……….4:45

2、教学8时25分的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强调8时25分电子表示法,让学生观察,)板书:8:25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主学习后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再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体会和方法,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他们进一步理解了认读时间的方法。

四、实践操作,巩固新知识

1、学生拨钟(或同桌之间一组拨时间,一人拨钟,一人说时间)

五、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做一做”

2、练习:说一说

3、生活中的时间应用

六、课堂总结,思想教育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时间,还知道了时针走1大格是1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同时我们还知道1小时=60分)。

老师希望你们要好好的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做个时间的小主人。送格言

七,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2题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时针分针

8时25分

1小时=60分8:25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算式及各部分名称,懂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3、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弄清“余数”概念。

难点:理解余数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

学具;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国庆节,飞行大队举行了一次飞行表演(课件演示)

师:飞行员叔叔的表演精彩吗?

师:飞行员员除了有强健的身体,还有渊博的文化知识,他们知道二(3)班的同学个个都非常聪明,出了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同学们敢接受挑战吗?

二、自主探究

出示第一个问题。同学们能独立列式计算吗?教师指名列算式,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

出示第二个问题。

请同学们用小棒表示飞机摆一摆,看看可以分成几组?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出示第三个问题。

请同学们把15根小棒分成5组,看看每组有几架飞机?教师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出示第四小题。

请同学们继续用小棒来摆一摆,老师看看谁能出色的完成这个任务。完成后,教师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议一议:

剩下的3架飞机还能再分吗?余数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出: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三、实践应用

今天,飞行员叔叔出的四道难题,同学们完成得非常好,同学们能不能用解答这四道题的方法来解答其它的题呢?

出示第一道练习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在课堂练习本上。

出示第二道练习题

师:同学们能独立完成这道题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内容:

P25~P26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数一数

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⑴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⑵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⑶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⑷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⑴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⑵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⑶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⑷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①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②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③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④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

最新苏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教科书第32-35页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四次“拨一拨”,第一、二次,数数、读数、写数相结合,突出练习接近整百、整千数的数数,涵盖了中间有一个0和末尾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三次拨一拨主要练习中间有两个0以及中间和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写法。第四次练习是脱离计数器,通过“我读你写”游戏的形式,练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借助计数器,初步学会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了解万以内的数的顺序。

教学重难点:

(1)会数、读、写万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多位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说一说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2)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二、导入新课

三、新授

(一)学习二百九十八

1、拨一拨动

说一说二百九十八该怎样拨。

生;二百表示有两个百在百位上拨二,九十表示九个十在十位上拨九,八表示八个一在个位上拨八。

2、学习二百九十八的写法

这计数器上的数该怎样写呢?

生;百位上是二就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就在十位下写作9,个位上是八就在个位下写8。

(二)学习从298一个一个的数,数到302。

1、学数298的下一个数

(1)298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生;是299,

师;为什么。因为298的下一数就是在298的个位加1,是299。

(2)学习299的写法,

百位上是二在百位下写2,十位上是九在十位下写9,个位上是九在个位下写九

(3)学习299的读法。

百位是二读作二百,十位是九读作九十,个位上是九读作九

2、学数299的下一个数

(1)拨一拨

师299下一个数是多

生;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师;为什么因为在299的.个位上加1你发现个位满十了,得向十位进一,好向十位进一。那个位上的十个珠子退掉。

十位进一后,你发现什么。

生;十位上也满十了,

师;怎么办

师;向百位进一,先把十位上的十个珠子去掉向百位进一。299的下一个数是300。

(2)写一写

那300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3在百位下写3,

师;位和十位怎么写呢,

生;个位和十位一个数也没有,都写0。

(3)读一读。

师;谁来把它读一读。

生;三百

师;百位上是三读成三百。那末尾的0读不读。师。数末尾的0不读

3、学习数301

(1)说一说

300下一数是多少。

生;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师;;300的下一个数是301

300的下一个数就是在计数器个位上加一所以是301。

(2)写一写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百位上是三就百位下写3,十位上一个珠子也没有,就在十位写0,个位上1就在个为下1

(3)读一读。301

师;谁能读出这个数。

生;三百零一,百位上是三,读作三百。中间十位上是零就读零,个位上是一读一

所以这个数读作三百零一。

4、学习302的读法和写法

小结;刚才我门学习一个一个的数数,当数到个为满十时向十位进一,十位满使、十向百位进一。

(二)学习拨三千八百一百一百的数数到四千一百。

1、想一想,三千八百,该怎样拨,

(1)三千就在千位上上拨下三个珠字,八百就在百位上拨下八个珠字,个位和十位上没有数一个也不拨。

(2)写一写;怎样写这个数。

生;从高位写起,千位上是三就在千位下写3,百位上是八就在百位上8,

师;那十位和个位呢,十位和个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

(3)读一度,

师;这个数谁会读。

个位上是3,读作三千,百位上8读作出八百,

师;那末尾的两个零怎么办,

生;末尾的零不读。

2、一百一百的数到四千一百。

学习38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

一百一百的数就是在3800的百位上加1,是3900。

(1)写一写,这个数谁会写,先写位。

千位上是三,在千位下3,百位上是九,在百位下写9。十位和个位一个数也没有,写什么,对写0,

(2)读一读。谁来把这个数读一读。

读作三千九百。

那3900的下个数是多少,

生;4000。

师;为什么

生;3900的下一个数,就数在3900的百位上加1一个珠子。

师;好,你发现什么,

生;我发现百位上满十了。应该百位上的十去掉向千位进一,

(3)学习写4000,

师;这个数怎么写,

生;先从高位写起是千位,千位上是四个就在千位下4,

师;那百位十位个位上都写什么,

生;它们的位上一个也没有,在百位十位个位下都0。

(4)学习读4000

生;高位读起,千位4,读作四千,那数末尾0读不读,对,数末尾的0不读。

3、4000的下一个数是多少,4100写作4100,读作四千一百。

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拨生活中的大数,读生活中的大数。写生活中的大数,

四、游戏环节

真了不起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老师拨数你们写数看谁写的又对又快写好后老师把答案写在黑板上,答案对了的同学请鼓掌,师拨5006。生写5006,对了同学为自己鼓掌。806,同上。4800同上。

五、巩固练习。

写书32页的第4题。

总结;学生活中大数的读法和写法后,你知道度数和写数要注意什么

1、读时,

2、要从高位读起,

千位有几就读几千,百为有几就读几百,每个数位上有几就读几,并加上基准面计数单位。数中间有一个铃或连续有几个都读一个0。

3、数末0都不读。

4、写数。

(1)每个数位上有就写几,

(2)哪个数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0。

板书设计;

①每一位上的数字是几就读几,并跟上计数单位。

②中间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③不管末尾有几个零都不读

④每一位是几就写几。

⑤哪一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零。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和设计图案的"活动,进一步认识三角形、圆、长方形和正方形。

2、发展动手操作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动手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案

1、出示图案:

风车兔子万花筒青蛙

2、引导观察

3、小组讨论:

每人分别选一个图案指出这个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4、汇报交流

5、小结评议

6、介绍图案的作用

二、练一练

1、想一想,涂一涂

看清题意,动手画一画。

2、摆一摆

(1)用3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摆两个三角形最少用几根小棒?摆3个呢?

(2)用10根小棒能摆出几个正方形?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例1、例2及练习十五1、2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概念。

2、经历不同分法的过程,学习分物体的一些方法,为教学除法作准备。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我能行)

1、口算(题略)

2、填空(题略)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预习,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数学书上66页的例题1,并动手分一分,有6个,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想一想:要分什么?分几份?有几种分法?)

2、什么叫做平均分?

(二)合作探究一

1、分五角星,初步感受平均分(例1)

教师:同学们,能把6个五角星分成两堆吗?

学生独立分五角星,教师参与、指导。学生在汇报各种分法,并把学生的不同分法都呈现在屏幕上。

教师:哪一种分法最特殊?为什么?

学生:分成3和3,因为每堆一样多。

教师:像这种把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生齐读。

2、当堂达标

⑴判断以下各题是不是平均分?

⑵判断:是平均分的打√,不是平均分的.打x 。

(三)合作探究二

1、分铅笔,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例2)

教师出示12支铅笔。

教师:现在老师手里有12支铅笔。如果把这些铅笔平均分成3份,猜一猜,每个盒子放多少支铅笔?

随后学生动手分一分,把12个小棒平均分成三堆,小组内交流各种分法。师请生汇报演示。

2、老师课件展示并总结平均分的方法。

每次1个1个地分

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次2个2个的分

每次4个4个地分

3、想一想:每次都这样分,太麻烦了!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想:3个几是12,也就是

3 ×(4)=12

把12支铅笔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4支铅笔。(生齐读)

[点评:让学生结合一共12支铅笔和3个盒子先猜一猜每个盒子里放多少支铅笔,培养学生的数感。在交流各种分法时突出一次分完的方法,引导学生把平均分和乘法联系起来,为学习除法的认识作准备。]

4、当堂达标

请同学们完成数学书68页练习十五的1、2题。

三、总结

今天大家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设计说明

1.重视对教材情境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学生喜欢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引导他们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使他们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上课伊始,借助情境图引入新知,让学生通过看图,发现并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及解决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基本技能的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在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本教学设计鼓励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如摆小棒、横式、竖式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经历解决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而突破笔算中“相同数位对齐”这一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学情检测卡

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设置情境,生成问题

师:学校组织二年级的学生去参观博物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情境图,想一想,根据你发现的信息,可以提出哪些加法问题?

预设

生1:二年级一共有多少名学生去参观博物馆?

生2:一共有多少位去参观博物馆的老师?

生3: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4:二(1)班的学生和老师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真棒!提出这么多不同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解决大家提出的问题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境图,提高学生主动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师选取其中与例1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想办法解决。

师: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小组交流,探讨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第四个问题。

(学生小组交流,探索方法)

2.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解决方法。

方法一:用横式计算。35+2=37。

方法二:摆小棒。先摆出3捆零5根,再摆2根,合起来是3捆零7根。

方法三:用竖式计算。

3.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的过程,教师重点强调用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4.用同样的方法解决教材12页1、2题。

5.解决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2)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师:根据我们刚才做的`那道题的解题方法,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探讨一下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

(3)引导学生说一说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时应注意什么。

预设

生1:应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生2:应注意从个位开始计算。

生3:应注意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与十位相加。

(4)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讨论,我们学会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方法,即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设计意图:采用尝试、交流、合作、探究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读一读,算一算。

42+7=59+40=25+34=

35+53=31+12=22+11=

2.完成教材13页1、2题,并说一说计算方法。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5页1~3题。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35+2=37(人)35+32=67(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3.体验乘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个性化学习及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4.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生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2

教学目的:

1、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会恰当的选择长度单位

3、会比较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一千米有多长?生活中有那些距离是千米?

2、走1千米大约要多少时间?跑了?

3、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问:大家知道三峡吗?我们的三峡大坝呀,全长2300米,他长吗?

我们北碚有一条高速公路叫什么?谁知道?

其中有一条隧道,长6公里

你门说,大坝和隧道谁长?

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后汇报自己的想法

一可以把千米换成米,还可以把米换成千米

2、练习

(1)对口令,选择合适的单位

教室长8()公路长800()飞机飞行高度8000()火车每小时开60()

(2)说说大约几千米

引导学估计

1675千米大约是多少千米那4850米呢?

(3)学生看图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作业

练习十二1-4

2题,学生看题目要求和图,理解了题目的意思后在做

学生独立作业

四、课后记

第3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79页例4,80页课堂活动,81-82页练习十二5-9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体会毫米的实际长度

2、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3、会选择正确的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1千米有多长,生活中的1千米呢?

2、千米和米有什么关系?

3、3657米大约是多少千米?4567米呢?

二、新课

1、教学例4

学生拿出直尺,请观察,直尺上长度单位都有哪些?

学生逐渐观察得出许多小格,这每一个小格是1毫米,也可以说是1mm,学生读

这些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份?

学生观察数

得出分成了10份,那么一厘米就是多少毫米呢?

1厘米=10毫米,学生读

毫米是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

2、感知1毫米

请你用手指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

学生自己比划

生活中有1毫米的物体吗?

拿出2分硬币,量一量有多厚,大约是毫米

还有吗?

学生在量

3、整理长度单位

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

你可以把他们从大到小排一排吗?

教师板书: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

相邻两个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三、练习

1、80页1

学生独立完成后订正

2、80页2、3

学生测量

3、完成81页5-9

四、课后记

五、时分秒

1、能认识,写钟表的具体时刻

2、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

3、能进行时分面的简单换算

4、能计算经过时间,知道珍惜时间,会合理安排时间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 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4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体会数学思想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教学难点

推理依据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出示课件或图片)你能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

二、探索新知

1.做出判断

师:(课件演示)现在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2.说明理由

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3. 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推理(板书课题)。

4.找气球

师:推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的条件对事件进行推断。为了庆祝元旦,小明、小红、小芳每人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气球,(课件出示三位小朋友及红、黄、蓝三个气球)小明说我的气球是红色的,小红说我的气球不是1

蓝色的。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说出小明、小红、小芳各拿来了哪一个气球吗?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可以在完成课本101页的第3、4题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题目。

这三组影子分别是哪组积木的投影?请连线,并说明为什么?

2.红圈中的积木和哪块积木拼合,才能成为一个和左图一样的正方体?

3.小熊、小狗、小兔的箱子分别装有相同大小的铁块、木块、棉花。你在看过跷跷板之后,能说出每人的箱子里都装有什么吗?为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词条  上册  上册词条  年级  年级词条  
教案教案

 《学弈》语文教案

《学弈》语文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弈》语文教案,欢...(展开)

教案教案

 中班教案

《蚕宝宝》中班教案推荐度:爱护环境中班教案推荐度:《病毒快躲开》中班教案推荐度:幼儿园中班教案推荐度:《消防安全》中班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实用】中班教案范文合...(展开)

教案教案

 植树节的教案

植树节的教案合集九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植树节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