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六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推荐度: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合集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师:本节课是我们这个学期最后的一节新课,我们知道最后一节课上的是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希望大家用精彩的表现完成这节课,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吧!
(课件出示:)我会判断: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购买课本的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2)差一定,减数与被减数。(不成比例)
(3)总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4)零件总数一定,生产的天数和每天生产的件数。(成反比例)
2.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板书: (一定))
3. 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哪个式子来表示?(板书: x×y=k(一定))
4. 师:看来同学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学得都很不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知识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课件出示:情境图)
1.回顾旧知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
(1)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
(2)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2. 探究解法
(1)梳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课件出示)
①问题中有哪两种量?它们对应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②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③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 )一定,所以( )和( )成( )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 )和( )的( )相等。
3.用比例解答。
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
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
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列出比例是:(12.8:8=x:10),比例的解是x=16。(板书解法1)
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12.8∶8=x∶10
板书: 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χ元。
12.8 :8 =χ:10 或 8:12.8=10:x
8χ=12.8×10 8χ= 12.8×10
χ= χ=
χ=16 χ=16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
师:12.8∶8和x∶10 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
让学生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学生可能通过复习题3的复习,想出不同的解法。)
如果列出的比例是8∶12.8=10∶x 可以吗?为什么?(可以,因为8∶12.8 和10∶x 都表示1元可以用水多少吨,是一定的,板书解法2)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4.即时练习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
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5. 提炼方法
师:解决了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反思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归纳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好吗?
得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五步曲”(板书):
一梳(梳理相关联的两种量)
二判(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三列(设未知x,根据判断列出比例)
四解(解比例)
五检(用自己熟练的方法来检验)。
1. 教材60页的做一做:1题。
2. 教材练习九的第3、5题。
三、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⒈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6=4+6=25+10=80+(3+9)=
4+9=20+14=13+20=23+(4+6)=
2+8=5+8=17+30=(7+5)+26=
二.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学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今天我们将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
三.新授。
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题意。提问:根据这幅图你可以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你会列式吗?
生答老师板书:
紫衣男孩和小姑娘一共有多少张?24+6=
蓝衣男孩和小姑娘一共有多少张?6+9=
两个小男孩一共有多少张?24+9=
三个人一共有多少张?24+6+9=
这4道算式题你会算哪一道?你是怎样算的?
(板书:6+9=15)
2.计算24+6。
(1)24+6先算什么呢?得多少?(4+6=10)
(2)先算4+6=10,接下去该怎样算呢?我们还是请小棒来帮忙,用摆上棒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摆小棒,想算法,老师巡视,了解学生操作的情况。
(3)学生汇报摆小棒的过程。(把4根和6要合在一起是10根,捆成一捆,把2捆合起来是3捆,所以24+6=30。
(4)谁能说一说24+6你是怎么想的?
先算4+6=10,再算20+10=30
生答老师板书:24+6=30
204
同桌同学互相说说24+6你是怎么想的?再指名说说。
3.计算24+9
(1)24+9得多少呢?也请小朋友摆摆小棒来想一想。
学生摆小棒,想算法,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不同想法。
(2)学生汇报说说你是想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样算?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把24分成20和4
把24分成23和1
把9分成6和3
(一)(二)(三)
24+9=3324+9=3324+9=33
(三)选择一种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你是怎样算24+9的?(同桌互说)
:
刚才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时方法不是唯一的,同学们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3.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8+42=5+39=
2.学生独立计算,完成书上填空。
3.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计算8+42和5+39的?
4.完成“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圈一圈,算一算”。
1)出示第一题,老师说明题意。
2)自己圈一圈,算一算。
3)集体交流,对于25+8这道题学生会不同的圈法,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圈的,为什么这样圈,通过圈把25+8转化成几加几?
2.想想做做2。
1)先计算,再交流比较,看看每一组的后三道题与第一题有什么联系?
3.想想做做3。
2)出示第3题图,指名说图意,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图书馆借出48本书,还剩8本,求图书馆原有图书多少本?)
3)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怎能计算的?最后作集体口答。
4.想想做做4
1)出示第4题图,仔细看图并提问:说说图中各种物品的价钱?三名小朋友各买了什么?题中“每人各付多少元”是什么意思?
2)学生分别列式解答,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怎样计算的?
3)最后指导学生用三句话回答三个问题。
全课。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该怎样计算?
三.作业布置。
1.《练习与测试》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2.想想24+6+9怎样算?
第一课时作业设计
一、填一填,算一算。
45+7=□36+4=□
二.连一连。
45+6
18+5
78+7
39+9
23
85
48
51
29+6
73+8
85+6
37+5
42
35
81
91
四.看谁都算得对。
35+8=15+21=71+20=85+5=
27+6=32+8=31+14=36+7=
34+9=39+5=78+8=39+8=
教学后记:效果好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本课的教学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让学生初步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教材共安排了两道例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和物体入手,有层次的安排观察活动。第一道例题首先提供了两张同一间教室的,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前面拍摄的,哪一张照片是在教室后面拍摄的,从中体会观察者的位置不同,所看到的场景是不同的。第二道例题让学生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观察带尾巴的玩具猴,并提供4张图片,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图片特点判断观察者的位置。“想想做做”一共安排了3题,分别让学生比一比,连一连,说一说,进一步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教学目标]
1.知识: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和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或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能力:通过学生的小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过程和方法:通过观察、比较、辨认、想象等活动,使学生能够运用“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观察方法”辨认物体,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获得不同观察结果的过程,发展直观思想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4.感和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渗透全面观察事物的辩证思想,从而激起学生观察物体的兴趣和热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及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一、联系生活,激起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拍照吗?老师这儿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拍的是
谁吗?(在屏幕上依次播放两张分别从前后拍的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学生齐答“老师”)你们是怎么认出是“老师”的呢?
2.引导揭题:生活中,观察一个物体的位置不同,得出的图片往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课题)
【设计说明:从学生熟悉的人物——“老师”引入,设疑“为何同一个人,照片却不同”,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一步到位”的让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得到图像也可能不同”的道理。】
二、探索交流,激起相关的生活经验
1.教学例一
谈话:你们知道这是在哪拍的吗?(继续播放2张照片,让学生进行辨认,仔细看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启发:拍的是同一间教室,为什么照片会不一样呢?
得出结论:同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拍到的照片是不一样的。
2.小组合作,探索例二
指导观察,出示例题图介绍“小猴”
谈话:你能分别说一说“小红、小玉、小芳、小云”各拍到了“小猴” 的
哪一面吗?(小组讨论)
引导:在小组内把准备好的玩具摆在桌子中间,4位同学下位相互观察。
谈话交流:有哪个小组愿意上来把你们探究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边示范边讲解。(任选一组)
3.教师引领,全班总结
老师引导并纠正示范:先观察小猴的前面,从前面平视小猴看,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接着观察小猴的后面,从后面平视小猴看,看到的是小猴的后面;再观察小猴的左边,(转到小猴的左边),看到的是小猴的左耳朵和左胳臂。最后观察小猴的右边,(转到小猴的右边),看到的是小猴的右耳朵和右胳臂。(强调观察时一定不要高于小猴的高度)
谈话:同学们,你们看清了老师是如何观察的了吗?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4.启发比较:找出小猴左侧面和右侧面的两张图片,区别并判断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说一说你的想法。
5.小结:把自己当做小猴,看到小猴的右耳朵和右胳臂时,是从小猴的右面看到的;看到小猴的左耳朵和左胳臂时,是从小猴的左面看到的。
6.引导:请再小组内相互的走动观察。说一说你又看到了什么?(换位观察)
【设计说明:教学例二时,直接让学生通过实践、小组活动,亲生经历“位置不同,观察不同”的道理,并通过小组活动积累经验和发现疑惑,进而从老师的示范和纠正中解决疑惑、得到真知,让学生获得正确的观察方法。换位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观察者的位置与视图的对应关系,从而深刻体会到观察同一个物体,观察的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不同。】
三、活动交流,巩固训练,内化新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哪一张照片是在学校外面帕的,哪一张是在学校里面拍的?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要抓住了物体的特点就应该给予肯定。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在不同的位置看同一个物体,看到的样子可能不同。生活中也常常需要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如果让你观察一辆汽车,你打算从哪个位置观察?从汽车的正面、后面和侧面看到的汽车形状会有哪些区别?
提出要求:根据图中3个小朋友的观察位置,把每个小朋友与他们看到的汽车形状连一连。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请小组长拿出茶壶放在桌上,进行观察。先说说自己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子,再指出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幅图。
引导:你能说出其他三人看到的各是哪幅图?(着重引导学生根据壶嘴和壶把的朝向判断茶壶的左视图和右视图)
【设计说明:教材通过呈现生活中较熟悉的物体对本课知识进行内化和加深,通过有层次、有针对性的练习,既使学生加深了对“同一物体,不同观察位置,图形不同”的理解,又使他们进一步掌握了辨别物体“前、后、左、右”的方法和“根据看到物体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位置”的方法。本练习的设计既有切实的数学意义,又充分联系生活,真正的体现了“在生活中学数学”的教育理念。】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今天的课堂上,全班同学一共分成了几个小组?大家都清楚自己小组的编号吗?互相说说,自己分别在第几小组?
教室里学生的座位排列如下图,每组都有醒目的标记。
讲台
第一组 第四组 第六组
第二组 第五组 第七组
第三组 第八组
一、 引入
通过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四面的讨论,引导学生明确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在教室的四个墙面分别贴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出示例1图,其中超市、体育场、人民桥和公园图片暂不出现。要求学生说出怎样在地图或者平面图上表示这四个方向,然后要求说出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八方的理解,引入新课。(板书:认识方向)
二、 展开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1) 提问: 在学校的这一面有一个超市,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汇报。
(2) 指出: 通常,我们把东面和北面的中间称做东北,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
(3) 提问: 这里有一个公园,这里是体育场,这里还有一座人民桥,它们又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汇报。
2.归纳小结。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我们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能很快记住图上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很快记住今天学习的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说说你想怎样记。
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三、 解决问题
1.指导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中指南针的图)
提出要求: 这是一个指南针,红色箭头指向北面。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先想一想怎样填得快,再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完之后汇报结果。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
(1) 谈话: 小动物在体育场参加运动会后要回家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
(2) 播放题中四个小动物所说的话,并在图中呈现相应的文字。
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连线。
(3) 出示正确答案,反馈、订正。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一些成熟水果的实景照片)
说明: 青山乡是一个美丽的水果之乡,在水库周围一共种植了8种水果。
(出示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依次排列在一边)
提出要求: 水果先后成熟了,有许多游客来游览水果之乡。你愿意为来游览的游客制作一张水果种植的示意图吗?每个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小组在活动时,首先要听清楚老师讲的是什么水果,并找到应该摆放的位置,然后把图片贴上去。
说明: 桃园在水库的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梨园在水库的东北面;水库的西南面是苹果园,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
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学生制作平面图。完成后进行展示。
四、 应用
1.游戏。
(1) 提出要求: 我们已经能够在平面图上认识八个方向了,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这八个方向你们也能认识吗?谁来说一说,教室的西北面在哪里?
(2) 示范: 伸出右手指向北面,伸出左手指向西面,两手同时向中间拍一下,这时手就指向西北面。
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找到西南、东南和东北这三个方向。
(3) 请第五组的同学站起来。每一组的同学自己看一看,你们组在第五组的哪一面?第五组的同学也看一看,其他各组在你们组的哪一面?
学生讨论汇报。
启发思考: 都是和第五组比,为什么每个组说的都不一样呢?
拓展: 第一组在第五组的西北面,第五组在第一组的哪一面?第六组在第五组的东北面,第五组在第六组的哪一面?
自由活动: 在小组里说说你们组和其他组的位置,看看黑板上贴的方向,想想说对了没有。
2.制作方向板。
谈话: 找到了一个方向,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另外的七个方向呢?我们可以自己来制作一个方向板。
教师提示制作方向板的基本方法。学生制作方向板,并写出八个方向。
使用方向板: 把方向板中的北对着北面,指一指,东北在哪里?东南呢?西北和西南呢?(教师说,让学生指方向)
3.小结。
提问: 谁来说说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平面图上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在实际生活中怎样辨认这八个方向?
布置课外活动: 现在我们许多住房都有朝南的阳台和朝南的窗户。回家在你的房间里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几个方向各有什么。也可以在你家的客厅里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几个方向各有什么。明天来说给同学听一听。
4.跳棋游戏。
说明: 甲乙双方各派一名代表,甲方代表提出跳法,乙方代表在方格中移动棋子,玩一次后,甲乙双方交换角色。组长做裁判,每次移动符合要求的得1分。
学生自由活动。
五、 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对四面八方里的八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我们在电视里、报纸上经常看到、听到开发大西北。今天回去后,找一张中国地图,看看我国西北有哪些省,再看看我国的东北有哪些省。找一找南京大约在上海的哪一个方向,上海大约在北京的哪一个方向。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简单的分类,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体验分类方法和结果的多样性,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感受到身边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提出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在活动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用途及作用。
难点
让学生能学会自己确立标准分类,有时能按不同的标准多次进行分类。
教学突破
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主活
动,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分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感受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选择通过讲<<它俩谁分得对>>的小故事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讨论后明白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准备:日用品和食品若干。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2.教师指导学生按一种标准分和按不同标准分并组织练习。3.拓展延伸,课堂总结。1.观看录像,感受分类的价值。2.自主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3.自由发言,交流体验。4.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约4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多媒体画面,画面中大头儿子,到超市想买一盒水彩笔,摸头自问:超市这么大,我该到哪儿去找呢?2.提问: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3.揭示课题。1.学生观看多媒体画面回答大头儿子提出的问题。2.学生说出超市里的商品是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的。
二、自主活动,体验分类 (约30分钟)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教科书上文具和学具的主题图。提问:有个做事马虎的小朋友,他把文具和学具都散放在桌子上。我们一起来帮他整理一下。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放到学具盒里?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用电脑配合显示收文具和学具的过程。
2.分一分,理一理。谈话: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一袋物品拿出来,(袋内装食品、日用品若干件)说一说袋中有哪些物品?学生交流时老师巡视。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学生观察后回答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应放到学具盒里。
2.(1)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谈话: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这些物品分别装到两个篮子里,怎样放合适呢?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对又快!
(3)提问:大家评一评,分得对不对?
3.分一分,做一做。
(1)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起来。提问:小朋友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谁认识这些小动物? 谈话:小朋友,这些动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你能把它们圈出来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点击画面上的动物,画上圈,并发出该动物的鸣叫声。 除了图上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呢? 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一类是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多媒体显示两个集合圈,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类。
(2)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三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提问:小朋友们,这些都认识吗?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呢?各小组先讨论,互相说一说。 指导学生根据行驶地方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做记号。如在天上飞行可以画个 来表示,在地面上行驶可以画个 来表示,在水里航行的画个 来表示。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各小组分别操作。学生把本小组分的两个篮子拿到讲台上,一个篮子里装的是食品,另一个篮子里装的是日用品。
(3)学生检查各小组分情况。
3.
(1)学生首先认识题中的小动物。并回答出是什么动物。学生在跳跃轻快的音乐声中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并回答。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讨论,学生纷纷互相说出各在哪里行驶。学生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点击画面上的交通工具,同时发出各自的声音,画上符号。 提问:我们把这些交通工具按什么要求,分成了三类?小结:把一组物体按一种标准分,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按不同标准分。
1.多媒体显示小故事<<它俩谁分得对>>提问:小白兔、小灰兔把采集来的花分成3堆,都说自己的方法对。你说谁分得对呀?
小结:小白兔和小灰兔都分得有道理,都对。一组物体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
2.选一选,分一分。 多媒体显示:观察下面八顶帽子,请你分一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出色的回答给予表扬:小朋友们真聪明!只要他细观察,肯动脑筋,会学到很多知识。3.听口令游戏。 现在我们来做个听口令的游戏。看哪些小朋友注意力集中。男生起立!女生起立!女生坐下! 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现在我们把全班的小朋友按什么来分的? 谈话:现在戴帽子的小朋友起立!这时我们全班的小朋友是按什么来分的? 谈话:我们全班的小朋友还可以怎么分,小朋友们课后再去想一想。
4.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四题。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分?然后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分法?在书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教师对于学生说出的分的结果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小结:一组物体有时可以按多种标准分,分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完成后,分别说一说,再把自己画的和符号和屏幕上一一核对。学生分别回答出: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上航行的标准分的。
(三)按不同标准分
1.学生思考回答分得都对,分别是按颜色和形状来分的。
2.仔细观察,有的.回答可以根据颜色分分成三类,有的说可以根据帽子的款式分分成两类。
3.玩听口令游戏。 学生根据口令做一做。 学生回答是按男生女生来分的。 学生听口令做一做。回答是按有没有戴帽子来分的。
4.上“想想做做”第四题。 学生观察后讨论,然后各小组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各小组展示分类结果,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蔬菜和水果分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两类;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照颜色来分的,有红的、有绿的、有紫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三类。等等。
三、自由发言,交流体验 (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分一分的方法吗? 学生追忆后,回答在生活中做过的、见到的用分一分方法的事。
四、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多媒体显示一组房间衣屋散放的画面。 提问:看了这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谈话:我们小朋友回家后运用分一分的方法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一下,好吗?学生观看后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说这个房间太乱了,需要整理一下,准备回去怎样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五、本课小结
本课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分类的方法。学会分类可以根据同一标准分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需要用到分类。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分一分
按同一标准分 按不同的标准分
(注:由于学生刚入学,这里的板书教师要加上拼音。)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探究问题:关于垃圾的分类
小朋友们,你们别嫌垃圾脏糊糊、臭烘烘的,里面可大有文章呢!让我们一起翻一翻,看看垃圾袋里究竟有什么?我们也可以将垃圾分一分。我们可以将垃圾分成三成以下三类。
不可再生垃圾:
☆ 主要是指果皮、菜叶、需要扔掉的变质食物和脏土等。
☆ 大多携带细菌,或是非常容易导致细菌的滋生和繁衍。
☆ 如果存放时间过长,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危害我们的健康。
☆ 应当及时清除,封闭回收,严格销毁。
可再生垃圾:
☆ 主要是指废纸(像旧书报)、废金属(像易拉罐)和废玻璃(像酒瓶)等。
☆ 这些东西放在家里,好像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 应当科学地分类回收,实现再生利用,使废物不废,再立新功!
有毒垃圾:
☆ 主要是指电池、废灯管等。
☆ 这些东西含有毒物质,非常容易污染我们的生存环境。
☆ 应当投入指定的回收桶,由国家统一回收处理。
探究问题:关于垃圾的处理。
☆ 认真做好分类工作,三类垃圾最好装入不同的垃圾袋。
☆ 对不可再生垃圾必须做到:坚持每天清除一次;扔之前必须系紧袋口;必须扔进指定的回收箱,严禁乱丢乱扔。
☆ 对可再生垃圾必须做到:最好分类放置;定期进行处理,卖给由国家经营的废品回收站。
☆ 废电池等有毒垃圾,一定要投到学校、商场特设的回收桶里。
☆ 在公共场所,食品垃圾(像瓜子皮、果核、香蕉皮、冰棍纸、喝空的饮料瓶等)严禁随手乱扔,必须投进垃圾箱里。
☆ 口香糖好吃却不好清除,所以绝对禁止乱吐乱扔,必须用糖纸或废纸包好后,再投进垃圾箱里。
☆ 从楼上向下投掷垃圾的做法万万要不得!
探究活动:
看着眼前的这些垃圾,小婷一时不知该怎样分类才好。请你帮她分一分,然后装进不同的垃圾袋。可口可乐易拉罐、梨核、鸡骨头、啤酒瓶、粘有酱油污渍的废报纸、用过的卫生棉签、脏塑料袋、西瓜皮、用完的作业本、漏底的开水壶
拓展活动:
活动一 :分铅笔
小朋友通过按不同的标准分,可以按颜色分;按有没有橡皮头分;按笔杆的形状分;按铅笔的型号分;按有没有削过分;按笔杆的材质分。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每次分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活动二:将大街上的人分一分
如按性别分;按年龄分等。
活动三:整理书包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整理的。
评价设计
一、“看谁分得好”,请小朋友们从每一行中选出一个与其它不同类的图形,用笔圈出来。
二、“看谁想得好”请小朋友们看下面的四个图形,你可以怎样分,看看哪个小朋友分类的方法多。
三、“比一比谁最棒!”下面四组图形小朋友们会分吗?可以怎样分?你有几种分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6
问: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分几节来复习?
答:《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内容分为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位置和图形的测量四部分。教材将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合成一节,并安排图形的变换和图形的位置各一节进行复习。这样安排便于教师教学时把握具体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使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结合得更加紧密。其中,图形的认识与测量这一节内容较多,依次复习平面图形的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立体图形的认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问:教材是按线角三角形、四边形、圆的顺序复习平面图形知识的,有关线的知识如何复习?
答:复习线的知识,要重温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和相互关系,要整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还要再现直线、线段的其他知识。
直线、射线、线段都是直的线,它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端点,有几个端点,有限长还是无限长。小学数学先教学线段,后教学射线和直线。复习这些线,要重温形成直线和射线的活动,体现三者的关系: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得到射线,把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直线。因此,可以说线段是直线、射线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里,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与不相交。两条直线不相交称互相平行,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称互相垂直。同一平面内、不相交是平行概念的重要内涵,垂直是特殊的相交。复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要理清上述关系。
关于直线、射线的其他知识安排在练习与实践里复习。第2题复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第3题复习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是这两点间的距离,第4题复习点和直线间的垂直线段的长度是点到直线的距离。教材在现实情境里再现这些知识,让学生再次体会并进一步理解,避免机械记忆。
问:三角形知识的复习包括哪些内容?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复习三角形的知识,主要是三角形的特点和三角形的分类,包括:三角形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之和是180,按角的特点怎样分类,以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等内容。复习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第97页有两幅集合图,左图是将三角形按角分类,曾经在四年级教材里出现过,要引导学生结合图说说三角形的分类,以及各类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右图是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关系图,第一次在教材里出现。要引导学生理解图的意思,体会等边三角形的边和角分别两两相等,具有等腰三角形两边相等、两角相等的特点,从而领悟集合图里一般与特殊、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第二,第97页思考的问题在一个三角形里最多有几个直角?最多有几个钝角答案是确定的,但解释是多样的,要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进行解释。如,从三角形按角分类进行解释,直角三角形里只有一个直角,钝角三角形里只有一个钝角;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解释,如果在一个三角形里有两个直角或有两个钝角,那么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就必定超过180,这是不可能的;从画三角形解释,在一条线段的两端分别画垂线,两条垂线互相平行,不会相交围成三角形交流不同的思考,能促进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
问:复习立体图形的知识,教材是怎样增强学生空间观念的?
答:第103~104页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知识,这些立体图形都是六年级教学的,学生回忆它们的名称和特点应该没有困难。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联系立体图形的基础知识,设计了三类活动:一是应用观察物体的方法和经验,画出各种几何体的正面、上面、侧面的视图,或者选择视图,或者根据视图摆出物体;二是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三是以长方形的一条边,或者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平面图形,体会形成的立体图形。组织这些活动,要挖掘数学内容,引导深入思考。如练习与实践第3题,旋转长方形形成的两个圆柱为什么一个高、一个矮?为什么一个底面大、一个底面小?旋转直角三角形形成的两个圆锥也有类似的问题可以思辨。要借助图形,通过推理获得答案。第4题,从正视图和上视图能知道长方体的长是4个单位、宽是3个单位、高是2个单位,由此得出长方体的左视图是长是3个单位、宽是2个单位的长方形。复习时还要鼓励验证,加强交流。如第2题设计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第5题用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物体,都需要学生在操作之后进行验证。并且,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开放的,有必要在交流中感受不同的结果。
问:复习图形的变换怎样把握教学要求?
答:在图形的变换这一节里,复习轴对称图形、图形的平移与旋转、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等三部分知识。轴对称是某些图形的特性,学生应该会确定(指出或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能改变图形的位置,但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与大小,学生应该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或旋转90。放大与缩小可以按一定的比改变图形的"大小,但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学生应该会在方格纸上画出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教材的练习与实践按照上述的内容和要求设计。
除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外,课程标准还提出欣赏生活中的图案,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的要求,教材第109页第5题为此而安排。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结构美,这种美往往体现在对称或别的规律上;要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制作美,往往是由一个或几个简单图形,通过平移、旋转或其他改变位置的方法制作的;要引导学生欣赏图案的创造美,充分想象,展现个性,释放设计与交流的热情。
问: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是怎样编排的?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答: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分两节复习,先复习初步的统计活动,然后复习简单事件的可能性。
统计活动往往围绕数据进行,主要包括获取数据、呈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教材第112页整理与反思栏目里提出三个问题,对应了统计的主要活动。
收集数据经常采用调查问询、查阅资料、操作测量等方法,整理数据一般要分类和计数,收集数据与整理数据是结合着进行的。教材一贯重视收集与整理数据的教学,在一年级学习用符号记录,三年级学习画正字记录,四年级学习分段整理。整理与反思里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引导学生简要地回忆已经积累的方法与经验。
获得的数据经常用统计表或统计图呈现,小学阶段教学的统计图有单式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以及扇形统计图。整理与反思里的第二个问题,初步回忆学过的统计图以及每种图的特点。练习与实践里应用统计图,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第一,重视对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合理选择,加强数据分析。第1题给出两组数据,六个城市20xx年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主要表达六个数据各是多少,一般制成条形统计图。北京市1998~20xx年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不仅给出六个数据,还表达数据在逐年递增,制成折线统计图比较好。教材让学生先选择再画图,再次体会这两种统计图的特点。第2题是复式条形统计图,形式上与以前有些不同,其实仍然是用两种颜色的直条表示两组数据。为了帮助学生看懂变式的统计图,教材要求把图中的数据填入统计表,其中男女生合计人数和男生人数容易在图上直接看到,女生人数可以在图上数小格得到,也可以用减法计算。在统计表下面提出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数据,使数据统计活动具有现实意义。第二,在复习统计图的时候重温正比例关系。第3题给出两组数据,甲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例,乙车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让学生在方格纸上分别画出两辆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关系的图像,从中感受正比例图像的画法与折线统计图很相近,再次体验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第三,复习扇形统计图,要重视看图估计。扇形统计图利用圆里的扇形和相应的百分数,直观表达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的关系,这种直观很容易引发估计。第4题的扇形统计图上没有写出百分数,比较几个扇形,能够知道哪个节目播音时间最长,哪个节目的播音时间最短。表示《校园新闻》播音时间的扇形大约是圆的1/4,表示《故事天地》播音时间的扇形大约是圆的1/3,因此,已知了播音的总时间,就能估计这两个节目的播音时间。教材让学生进行这些估计,一方面能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估计习惯和能力,发展数感。
数据分析是统计活动的精髓,统计活动的价值就体现在数据分析中。教材通过数据分析复习统计量,整理与反思的第三个问题,复习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和求法,是统计量的基础知识。练习与实践第5、6题,在现实的情境里,选用合适的统计量反映数据的一般情况,是统计量的应用。第5题里一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是1,六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是0,要防止把人数19、33作为两个年级学生龋齿颗数的众数。教材设计在条形统计图上找众数的练习,有助于加深对众数概念的体会。另外,比较两个年级学生的牙齿健康情况,除了利用第(3)题里的数据,也能利用众数。第6题男生体重的平均数和中位数的数值差距较大,用哪个统计量表示这组男生体重的一般情况,需要选择。而女生体重的平均数和中位数比较接近,都可以用来表示这组女生体重的一般情况。教学要注意并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些设计。选用统计量是较复杂的数据分析活动,既要重视,又不宜对学生提过高的要求。
问:教材在总复习里一共编排四次综合应用,这些综合应用有哪些共同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是什么?
答:综合应用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领域。要通过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索,引发学习兴趣,培养思考能力;通过交流,发展理解他人、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教材编排的四次综合应用,都注意选择较宽的背景材料,如1996~20xx年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数据,我国水资源紧缺且分布不均的事实,适当进行国情教育,用有说服力的数据反映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在明显提高,也用数据说明我国在改善环境、节约资源等方面还要不断努力。这些综合应用都把统计作为主要活动,同时在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中,应用数与代数领域的数量关系及计算知识,空间与图形领域里的测量知识解决问题。这些综合应用都有充分的合作交流空间,有助于学生感受团队的作用,感受自己的力量,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住房的变化先利用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计算并回答有关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的问题;然后调查、汇总全班学生家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变化的数据,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最后交流调查统计的体会或想法。
获得全班学生家庭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的数据是这次综合应用的重点,汇总各学生家庭居住面积和人口数是难点。教学对要组织好数据的汇总,可以先让学生说说汇总的办法,集思广益,寻找较好的方案。如先分小组汇总,再全班汇总。
旅游费用的预算先为小芳家去北京旅游编制预算;然后学生自选旅游地点,了解有关的费用信息,制订全家的出游计划。
选择信息,制订并比较几个不同方案是这次综合应用的重点。小芳家去北京旅游,往返交通有多种方案,如双飞、单飞或双程乘火车等,可以通过计算、比较,选择理想的一种。自己设计旅游方案则更加开放,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了解信息,进行比较与选择。
绿地面积先在统计图上了解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变化情况,并对照统计表中世界部分国家首都20xx年的有关数据,既看到我国的进步,也看到差距。然后计算自己学校的人均绿地面积。
这次综合应用的重点是如何获得学校绿地面积和全校的人数。教材特地安排小组讨论,还利用小卡通提示一些方法供参考和选用。实地测量面积可能是难点,需要教师给予具体的帮助。
保护水资源在介绍我国水资源的实际状况后,提供三项实验,让学生体会日常生活中常有浪费水的情况,有许多节约水的机会,还让学生感受实验也是获得数据的常用方法,每个学生只要在三项实验中任选一项。
小组合作获得数据,在这次综合应用中很重要。首先,选择的实验项目应是小组学生都感兴趣的,还是有条件进行的。然后,讨论怎样得到数据,设计实验方案。如寻找一个滴水的龙头,或者打开一个水龙头让它慢慢地滴水,把滴的水收集在容器里,定时测量流失的水量。另外,还要组内分工,明确各人应做的事情。如用不同流量的水洗手实验,至少要1人控制、调节水流量,1人掌握时间,1人洗手,1人收集并测量用掉的水。
小学数学教案 篇7
教学内容:
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会用字母表示数和常见的数量关系。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2.使学生加深理解方程的意义,会解简易方程。
教学过程:
一、用字母表示数
1.复习用字母表示数。
教师:我们知道,用字母表示数可以简明地表达数量关系、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为研究和解决问题带来很多方便;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边回忆、边总结以前学过的内容和方法
教师:大家先想一想.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相乘,应该怎样写?例如,a乘以4.5可以怎样写? s乘以h可以怎样写?(a乘以4.5可以写成a4.5或a4。5或4.5a。不可以写成a4.5。s乘以h可以写成S.H或SH)
教师指出:除了不能写成a4.5以外。其他都是对的:
例l用示单价.a麦示数量.c表示总价.写出下面的数量关系式。
(1)已知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公式;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的公式:
(3)已知总价和单价。求数量的公式:
(4)如果每文圆珠笔的价钱是3,75,要计算买8支圆珠笔要用多少钱,应该用上面的哪个公式?
教师让学生独立解答。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用的字母和公式的.写法是否正确、发现遗忘的要及时辅导,并纠正错误。完后,集体订正。
教师让学生用字母写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学生写完后指名回答。
教师:用a、b,c、表示三个自然数,那么同分母相加的计算法则应该怎样写?( + = .)
例2一个商店原有80千克桔子,又运来了12筐桔子。每筐重a千克。
(1)用式子表示出这个商店里桔子重量的总数。
(2)根据这个式子,求a=15,商店一共有多少千克桔子。
教师指名回答。
(1)80十12a
(2)a=15时,80十12a=80十1215=260
答:商店共有260千克桔子。
2.做教科书第98页做一做的题目。
第l题.教师让学生自己做。巡视时,注意观察学生对a的3倍与a的3倍 的结果是怎样选择的,做完后集体订正。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简易方程
l,复习方程的概念。
教师出示复习题:
下列等式,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并说明理由:
18十25 = 43 5x+4x+8 = 35
43183 = 6 3x十5=7 a十4
学生指出:3x十5=7。 5x十4x+8=35 x-2=8是方程。它们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其他的不是方程。
教师:我们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方程的特征是:它含有未知数。同时又是个等式.
教师:大家会不会解方程?起解答方程x一2=8。学生解答后,指名回答方程的解(x=10).
教师:x=10是方程x一2=8的解: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我们要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要分辨清楚。
2.复习解简易方程。
例;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过程。
3X十5=7 5X十4X十8=35
学生做题时.教师巡视。注意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和及时纠正错误。集体订正时。让学生将5X十4X十8=35的解答过程写在黑板(或投影片)上,说明解答过程中运用
到什么运算定律和运算关系。
教师: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应用了加、减、乘、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和一些运算定律。
3,做教科书第99页上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指名回答并说明理由。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着重说明有3道小题,在解答中出现3x=150,方程的解都是X=50
例4一个数的 比这个数的25%多10,这个数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解答:订正时,指名用口算检验。
4.做教科书第99页下面的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明哪一题列方程解比较容易。哪一题列算式比较容易。
三、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分别按照复习的过程叙述和小结复习的内容。
四、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14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 知道几个和第几个的不同含义,会区别几个
和第几个。
2、 掌握5以内的顺序,会按数的.顺序从小到大,从大到小
填数。
教学过程:
一、出示情景图,揭示意义:
1、师:昨天是星期天,红红要乘车到奶奶家去。
2、师;红红来到了车站,你们看车站上共有几个人?
(共有5人)
板书:几个
师:我们一起数一下,怎样数的?(从左到右数)
师:好!你们数得真好!现在再来看看老奶奶排在第几个?(第4个)我们一起来数数看。
板书:第几个
师:老奶奶年纪的了,走路也有困难,你们猜叔叔、阿姨会怎么做呢?(让老奶奶先上车)对!我们也应该像叔叔、阿姨那样讲文明、守秩序,还要尊敬长辈。
师:现在看一看,老奶奶排在第几个?(第1个)
师:红红排在第几个?(第5个)
3、小结:从排队乘车的队伍中,我们知道几个就是指共有几个,第几个是只按顺序数到那个位置上的一个。
(揭示课题:几个和第几个)
小学数学教案 篇9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17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猜想的研究方法,小组合作研究出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 奇数。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变化过程,在活动重视学生体验探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小游戏使学生体会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中存在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通过实践报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加法中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从生活中的摆渡问题,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
教学难点:
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投影、杯子。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自然数包含有奇数和偶数,一个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这一节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数的奇偶性。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示图(右图)
小船最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
再从北岸驶回南岸,不断往返。
1、
(1)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南岸还是北岸?为什么?
(2)有人说摆渡100次后,小船在北岸。
他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2、请任说一个摆渡的次数,学生回答在南岸还是北岸?
3、请学生画示意图和列表并观察。
4、想:摆渡的次数与船所在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摆渡奇数次后,船在 岸。
摆渡偶数次后,船在 岸。
试一试
一个杯子杯口朝上放在桌上,翻动1次,杯口朝下,反动2次杯口朝上。翻动10次后,杯口朝 ,反动19次后杯口朝 。
1、想一想:翻动的次数与杯口的`朝向有什么关系?
翻动奇数次后,杯口朝 。
翻动偶数次后,杯口朝 。
2、把杯子换成硬币你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吗?
活动二
圆中的数有什么特点?正方形中的数有什么特点?
圆中的数都是偶数,正方形中的数都是奇数
试一试:(投影)
三、巩固练习(投影出示习题)
四、总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
1、课本第17页试一试的题目。
2、优化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习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学习委员。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引入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三、师生合探
1、用我们上节课学习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2、我们如何 收集数据?
生汇报(学生自由发言。)
师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平、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平、公正的方法呢?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数学学习委员。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最好能分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