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推荐】中班科学教案范文9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一、选材的依据:
1、源于“新教材”的创新实施:
本次活动源于主题《春夏和秋冬》里面的小主题《四季轮换》,虽然主题是刚刚开始的阶段,但是孩子们对于四季的轮换是非常感兴趣的,而且能够比较四季的明显不同,初步了解四季轮换的顺序,所以本次活动就是在此背景下设计而成的。
2、源于对幼儿经验的思考:
(1)在前期的《有趣的水》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对故事《水娃娃漫游记》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水循环的过程,知道了水的三态变化,所以孩子们对于循环是有经验的。
(2)我们班的孩子比较活跃,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而且有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愿望,所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鼓励幼儿发现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有趣规律,而且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自己的发现。
3、活动价值的分析:
1、语言能力的挑战
在本次活动中,我采用分步讲述故事的方式,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幼儿想象猜测“白天去了哪里,雨去了哪里,冬天去了哪里”,引导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从而进一步理解什么是循环,知道了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会消失的,进而萌发幼儿探究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有趣现象,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2、环保元素的渗透
本次活动萌发幼儿乐意探究大自然的奥秘,让幼儿了解大自然中的白天黑夜的循环、四季轮换和水循环,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今后就会更加细心的去探究大自然,热爱自然界,就会有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愿望,所以本次活动也渗透了环保元素。
内容与要求:
1、在听听看看说说中,初步发现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有趣现象。
2、尝试看图讲述自己的发现,萌发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活动重点:
了解一些自然界事物循环往复的`现象。
活动难点:
尝试看图讲述自己的发现,萌发探究大自然奥秘的欲望。
活动准备:
1、PPT课件
2、幼儿观察图片
活动过程:
一、仰望天空,引发兴趣
1、小朋友们,你们抬头仰望过天空吗?你们都看见了什么呢?
2、有个小男孩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天空中的许多东西,也向妈妈问了许多的问题,让我们来听一听看一看,他想到什么呢?问了些什么?
二、理解故事,感受循环
1、散文第一段:白天去了哪里?(白天黑夜)
(1)思考谈论:白天去了哪里,它会回来吗?(引发幼儿说说自己的理由)
(2)听一听妈妈的回答:“哦,白天去了别的地方,白天过去了,黑夜就来了,当夜晚结束的时候,白天又来了。这个世界真的就是这样循环着,没有什么会不见了。
(3)妈妈是怎么告诉小男孩的?(进一步谈论妈妈的回答:什么是循环呢?)
2、散文第二段:雨去了哪里?(水的循环)
(1)小男孩望着天空中的雨会怎样问?(讲述散文前)
(2)谈论:雨会循环吗?它又是怎样循环的呢?
(3)听听妈妈和小男孩是怎么说的,继续讲述。
(4)小男孩知道这个秘密了吗?这个秘密是什么?(出示2个字——循环)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循环,用一个什么动作来表示?
3、散文第三段:冬天去了哪里?(四季轮换)
(1)冬天里,小男孩会怎样问?妈妈该怎样回答?
(2)提问帮助幼儿了解小男孩和妈妈对话内容,知道四季轮换。
4、完整欣赏故事。
(1)在故事中有哪三种循环呀?(幼儿回答,教师播放课件小结。)
(2)小结:这个世界真的就是这样循环着,真是太奇妙了!
三、拓展发现
1、今天这里也有一些大自然中的朋友,你们去找一找它们可以循环吗?是怎么循环的呢?(幼儿4人一组,操作图片摆放循环的过程)
2、集体交流,共享经验。
(1)分别出示小组操作结果,幼儿说明。
(2)还有什么也像它一样循环的呢?(引发幼儿说说自己对于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循环的认识)
小结:原来在大自然和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事物是循环往复的,没有什么会真的不见的。
四、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寻找大自然中循环往复的现象。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一、活动目标:
观察各种不同的蛋.
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课件产生探索各类蛋的兴趣
知道鸭蛋、鹌鹑蛋、鸭蛋、乌龟蛋和蜗牛蛋的形状、颜色和大小.
二、活动准备:
数种不同的蛋(如:鸡蛋、鸭蛋、皮蛋、茶叶蛋、鸵鸟蛋、鸽子蛋……).
有关蛋的资料及课件。
三、活动过程:
1、事先请家长协助收集不同种类的蛋。
2、展示收集的蛋,请幼儿观察各种蛋的形状、大小和颜色,并加以比较。
3、让幼儿操作活动课件,知道和认识不同的`蛋
4、将幼儿收集的蛋打(剥)开来,请幼儿看一看蛋里面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
5、将熟蛋切开,和幼儿分享;生鸡蛋则请大家轮流搅一搅,煮个蛋花汤。
四、活动评价:
能比较各种蛋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能说出蛋里面有什么。
五、延伸活动:
可以请幼儿带一本有关蛋的书来幼儿园里和大家分享。
找一个晴朗的日子,您可以带幼儿到园所附近的公园,请幼儿仔细地观察树叶或小池塘,或许会找到一些动物的蛋宝宝。
六、活动评价:
能比较各种蛋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能说出蛋里面有什么。
七、延伸活动:
可以请幼儿带一本有关蛋的书来幼儿园里和大家分享。
找一个晴朗的日子,您可以带幼儿到园所附近的公园,请幼儿仔细地观察树叶或小池塘,或许会找到一些动物的蛋宝宝。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识别晴、多云、阴天、雾、沙尘暴、下雨、雷阵雨、大雪的气象标志。
2.增加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
2.八种气象标志小图卡。
活动过程
1.故事引入去不去游乐场玩的问题,引起幼儿对天气的关心。
教师:小熊想明天去游乐场玩,晚上睡觉前,小熊给它的好朋友打电话:"喂,小兔吗?明天我们去游乐场玩好吗?"小兔说:"明天下雨,不能去。"小熊想:小兔怎么知道明天下雨呢?小朋友们,你们说说,小兔是怎么知道明天会下雨的呢?
引导幼儿集体回答:听天气预报。
教师:天气预报有什么用处呢?
教师:让我们了解一下最近的天气情况,就可以做好相应的准备了。如果明天会下雨,我们准备好雨伞,就不会被雨淋了。
2.观察图片,帮助图上的两个小朋友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图上的两个小朋友在于什么?原来他们遇到了问题,他们不知道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谁认识图上的标志?
请幼儿分别来说自己认识的标志,不认识的.最后问教师。
教师边出示8个气象标志边小结:晴、多云、阴、雾、沙尘暴、雨、雷阵雨、雪。
3.游戏"小小天气预报员"。
教师:小朋友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认识了那么多标志,现在我们用认识的气象标志来玩个游戏"小小天气预报员"。
幼儿用气象标志的小图片和教师互动做游戏,加深对标志的认识。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设计意图:
这一科学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
吹泡泡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活动,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他们经常吹,喜欢吹。但是家长从商店里买来比较精致的吹泡泡玩具,让幼儿吹泡泡,现成的泡泡液,固定模型(一般是圆型)的泡泡器,抑制了幼儿的科学探索,束缚了幼儿的思维发展,甚至在有的幼儿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泡泡器是圆圆的,只有圆圆的泡泡器才能玩吹泡泡的游戏。因此,这一活动对孩子们来说既熟悉,也富有一定挑战性,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与视野,能够充分挖掘吹泡泡游戏的教育价值。
活动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绘画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和获得知识和本领的愉悦情感。
活动准备:
1、教师收集的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圆形(每人一个),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每组若干);已配好的溶液。
2、每桌一盒水彩笔、若干张记录纸。
3、音乐《吹泡泡》,儿歌。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吹泡泡》的音乐中,一起进入教室。(教师跟着音乐吹泡泡,幼儿会自发地进行接泡泡和吹泡泡的游戏。)
师:我们都很喜欢吹泡泡,那可爱的泡泡们在阳光下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真漂亮呀!
2.教师出示“吹泡泡”工具,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幼儿兴奋地发现能“吹泡泡”。教师“顺”应幼儿就此引出课题,你们喜欢吹泡泡吗?今天老师就请你们来玩“吹泡泡”游戏,从而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自由探索空间感知体验“泡泡的特性”。
1.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让幼儿利用教师准备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圆形工具、粗细不同的吸管)边玩边探索:“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看谁发现的多?”。(教师启发、引导、扶持幼儿,将幼儿的探索推向深入,成为幼儿合作伙伴,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
2.请幼儿互相交流探索结果。先请小朋友将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互相说一说,再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发现。(泡泡是圆形的、易破、会飞、对着太阳是五颜六色的、有大有小、掉在地上有时是半圆的、吹泡泡的工具是圆形的等等)然后请幼儿讨论: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吹泡泡的工具是圆形的",吹出的泡泡是圆形的。)教师借助幼儿探索结果,用“引”的方法将活动的重点转化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把幼儿学习兴趣推向深入。为突破活动的重点做了铺垫。
三、提供不同的材料,用记录的形式表达自主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1.教师出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的电线圈,让幼儿猜想吹出泡泡的可能形状。
2.幼儿分小组,教师提供每组记录表一张,让幼儿在“玩”吹泡泡游戏中,验证自己的猜想。
在“玩”中,幼儿分工协作,验证不同工具吹出的泡泡形状并记录验证结果。让幼儿利用自己选择的不同吹泡泡工具,在亲历和感受尽兴探究和尽兴玩的过程中观察,“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都是圆形)请小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并将自己的发现记录在想象结果的旁边。(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
请个别幼儿说一说,“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想象吹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结果吹的泡泡又是什么形状的?”
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请幼儿关注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提问:“有什么秘密?”教师在幼儿观点和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让幼儿体验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四、儿歌游戏结束
教师讲解儿歌内容,即游戏规则。(当儿歌念到吹成大泡泡时,幼儿拉成一个大圆圈;念到吹成小泡泡时,幼儿向中靠拢;念到批泡泡飞高了,幼儿踮脚;念到泡泡飞低了,幼儿蹲下;念到泡泡破了,幼儿向后跳。)
活动延伸:
1.幼儿学着自制吹泡泡的肥皂液。
2.区角游戏中提供吹泡泡的材料,让幼儿自发游戏。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意图:
大自然是活教材,对于较少接触大自然的孩子来说,对大自然的事物很好奇,尤其是昆虫,为此开展了此次活动《昆虫宝宝藏在哪》。以此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深入探索自然与发现自然。
活动目标:
1、认识昆虫,根据外形特征分辨不同的昆虫。
2、提高观察能力,激发对昆虫的喜爱。
活动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秋天到了,虫儿们在树林里玩捉迷藏游戏,找找有哪些昆虫。
二、分辨树林里的昆虫
找找树林里的昆虫
(1)瓢虫
提问:身体半球形,身上几颗星,你知道是谁吗?
小结:瓢虫穿着漂亮的衣服,很醒目。身上的点点代表着它是几星瓢虫。
(2)知了
提问:这是什么昆虫。
小结:知了的翅膀很薄。
(3)蟋蟀
提问:蟋蟀的特点是什么?
小结:蟋蟀的尾须很长。
(4)天牛
提问:这是什么昆虫?你是怎么认出来的?
小结:天牛的触角是一节一节的。(出示天牛图片,细述天牛的触角)
(5)蚂蚁
提问:谁能说说蚂蚁长什么样?
小结:蚂蚁的身体很小。
(6)螳螂(局部特征)
提问:这是什么昆虫,你是怎么认出来的?
小结:有大大钳子的昆虫是螳螂,大钳子是保护自己的武器。
提问:这些昆虫长得都不一样,那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总结:昆虫们长得都不一样,但是它们都有六条腿,两个触角。
三、幼儿操作:它们藏在哪?
1、教师指导
今天这些小昆虫带来了许多好朋友和我们一起玩捉迷藏,他们就藏在树林里面。
找到一种昆虫,圈出它和它的好朋友,并且数一数,它们各有几只?把数字贴在圆圈里。
2、幼儿操作
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数出不同位置的"昆虫数量。
3、验证
提问:你找到了几只瓢虫?一起看看,你找对了吗?
(验证其他昆虫)
活动结束:
小朋友真厉害,把在捉迷藏的昆虫们都找到了,下次我们去室外找找昆虫朋友。
活动反思:
活动以提问游戏为线索,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紧扣着他们的心弦。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在帮助昆虫找朋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运用相关的知识经验,体验着游戏的乐趣。幼儿期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学习语言的最初意识源于说话,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步产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愿望的需求,这是幼儿语言开发的心理依据和客观实践过程,教师需要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良好语言习惯,加强幼儿口语交流,鼓励幼儿仔细观察生活,提高认知能力。激发幼儿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感知磁铁与铁的关系,感受磁铁在米中取回形针带来的方便。
2、能积极参与活动,并用简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活动准备:
1、每组准备一个盒子,里面撒一些米,在米中混合一些回形针。
2、每组准备一份取物的工具:筷子、勺子、吸铁石,分别放置在小篮子里。人手一个空盒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活动:
1、(出示混有回形针的米)师:这些是什么?(米)米里还有什么?(回形针)
2、师:这是今天食堂里的阿姨们在给小朋友准备淘米做饭时在米袋里发现的,米和回形针混在一起,阿姨们还能马上淘米吗?(不能)必须把米中的回形针取出来,阿姨们一时想不出什么办法很着急,想请小朋友们帮忙,你有什么办法能很快的把米中的回形针取出来吗?
二、探索:用手取米中的回形针
1、师:我们用手把米中的回形针取出来放在空盒子里,看能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取干净。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3、师:用手取米中的回形针你觉得怎么样?为什么?(很慢)
三、提供工具,让幼儿说说都有什么工具。
1、师:老师带来了一些工具,看看这些工具能不能把回形针取出来?
2、逐一出示工具:筷子、勺子、吸铁石。师:这是什么?用它怎么取回形针?磁铁能把回形针取出来吗?磁铁为什么不会把米吸起来?(磁铁吸铁的东西)
四、探索:用工具取回形针
1、提出操作要求:4人一组,每人选一样工具,把米中的`回形针取出来放在自己的空盒子里,中间可以换工具试试,换工具时要把原来的工具放回箩筐里,注意不要把米弄出来。取出回形针后想一想:你用的什么工具?是怎样取出来的?
2、幼儿开始用工具取回形针,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3、操作结束后请幼儿说说:你用的什么工具,是怎样把米中的回形针取出来的?个别幼儿回答并示范自己取回形针的方法。
4、师:你觉得这三种工具哪种取回形针又快又方便?幼儿自由地说说。
五、取回形针比赛。
1、提出要求:我们来比赛,每人取一样工具,这次不能换工具,每张桌子上的小朋友自己比比,在老师规定的时间内看谁取的回形针最多,当老师喊停时必须停下来,否则算犯规。
2、幼儿比赛,每组选出一个最多的幼儿上台。询问:你们用的是什么工具?
3、师:取米中的回形针用什么工具又快又方便?(磁铁)得出结论:取米中的小铁珠用磁铁又快又方便。
六、活动结束。
师:磁铁的本领真大,帮我们快速地取出了米中的回形针。我们一起去告诉食堂里的阿姨,以后可以用磁铁来吸铁的东西,又快又方便,回去后也可以把我们的发现告诉其他的小朋友。我们一起把没有回形针的米送到食堂里,交给阿姨们吧!结束。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设计思路: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在指导幼儿观察自然角时,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许多小朋友把那些装有各种豆子的瓶子拿着摇晃,发出各种响声,叶梓询拿的瓶子里面的豆子较少,他的瓶子发出的声音最大,而湘湘的却因为瓶子里装满了花生发不出声音。湘湘急着跑过来问我:“老师,为什么他的瓶子会响,我的却不会?”新《纲要》指出:要以问题引领幼儿进行探索,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为幼儿探索和经验的建构提供适宜的支持性引导。我没有直接回答幼儿的问题,而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幼儿回家通过各种方式寻找答案,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探究物体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活动目的:
1、在学习操作中,探究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声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声音越大;根据豆子的软硬、大小的特点,在瓶中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
2、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获取经验。
3、积极参与交流,乐于把探究各种各样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活动重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主要引导幼儿探究豆子的多、少、软、硬、大、小在瓶子中发出声音大小的关系。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幼儿比较豆子的大小、软硬、多和少在瓶中产生的声音大小的关系,使幼儿明白物体与声音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各种瓶子,花生、绿豆、红枣、米、汤匙、纸张、盘子等。
知识准备:
1、幼儿对所提供的农作物已认识,能说出名称。
2、请家长与幼儿查阅资料或与幼儿一起做实验。
活动过程:
1、以问题“豆子装在瓶子里,为什么有的会响,有的不会呢?有的声音较大,有的声音较小呢?”引入,请幼儿谈谈自己回家寻找的答案。
(由于是幼儿自己提出的问题,所以许多幼儿回家后都很积极的寻找答案,有的问父母,有的是和父母一起做起了实验。当然,老师在其中是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把今天的发现让父母做一个了解,以便父母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大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2、向幼儿介绍各种操作材料,请幼儿进行操作,验证幼儿的答案。
① 介绍操作材料,引导幼儿感知豆子的软硬、大小。
② 根据幼儿提出的方法,请幼儿选择一种豆子进行操作。
师:小朋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那这些方法到底行不行了,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③ 重点在幼儿进行操作的`过程中,指导幼儿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豆子的软硬、大小、多少在瓶中产生声音的大小的关系。
(在操作的过程中,有的幼儿又有了新的问题的提出:怎样才能更好地豆子装到瓶子里,而不让豆子掉下来呢?)
3、请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实验结果。
请幼儿把自己装好的瓶子与同伴进行交流,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换瓶子,试试对方的瓶子,并能把自己实验的结果与同伴分享。
4、老师小结
①结论:豆子在瓶中越少,它的声音越大;豆子越多,它的声音越大;根据豆子的软硬、大小的特点,在瓶中发出的声音也有所不同。
②针对操作过程中幼儿发现的问题—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豆子才容易掉下来呢?引导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
5、请幼儿利用手中的瓶子与教师一起随音乐起舞。
6、活动延伸:怎样把豆子装到瓶子里?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淀粉遇到碘水会变成蓝紫色这一神奇的现象。
2、在玩一玩、试一试的过程中找出含有淀粉的物体。
3、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发现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碘水、用淀粉水画好的.“神秘书”、棉球。
2、PPT课件。
3、苹果水、橙汁、玉米粉水、米粉水;记录表。
4、录音片段。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美猴王送“无字天书”。
1、师:今天老师请了一位神秘的客人,我们来看看是谁。
2、孙悟空送礼物。
3、师:让我来看看孙悟空到底送了什么给我,咦,我怎么看不到呢?
(二)探索活动:读“无字天书”。
1、幼儿用碘水动手发现“无字天书”上的内容。
2、播放PPT。孙:我在无字天书上用白色的淀粉画了小动物,碘水和淀粉是一对好朋友,当它们拥抱在一起的时候就会出现蓝紫色。
3、你们看过淀粉嘛(出示袋装淀粉)它是什么样子的呢?(白色的、粉状的)
(三)探索活动:淀粉在哪里。
1、师:你们知道淀粉是从哪里来的吗?我们来听听孙悟空是怎么说的。
2、老师这里有一些植物水。(出示准备的物品)幼儿探索发现,并做记录。
3、师:都找到啦!谁来说说你选的是什么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师:还有什么植物中也有淀粉呢?我们来看看(图片)。
(四)结束活动:激起幼儿去生活中探索和发现的欲望。师:生活中还藏了很多植物,它们也有淀粉,我们可以用什么来发现它们呢?那么下次请你们都来告诉我你们都发现了那些植物好吗!
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用动作表现蜻蜓的飞行姿态。
初步感知儿歌的语言和结构的艺术表现特点。
创编儿歌。
活动准备:
"儿歌":《红蜻蜓》。
图画纸、画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幼儿用书《红蜻蜓》画面,请幼儿说一说,做一做:
图上有谁,红蜻蜓在干什么?
红蜻蜓飞累了,停在哪里?
引导幼儿想象蜻蜓在势头上、水上停的样子,在大风大雨中飞行、降落的样子,并用肢体动作,表现蜻蜓飞行?
学念儿歌《红蜻蜓》。
想象创作一。
引导幼儿根据儿歌线索展开想象:红蜻蜓还会停在哪里?
请幼儿把自己的想象画成一副画。
请幼儿交流各自的画面内容,鼓励幼儿模仿儿歌的句式来概括表达。
帮助幼儿整理仿编的儿歌内容,并根据儿歌的`结构表现特点,请三个幼儿合作创编一首新儿歌请幼儿学习朗诵各小组新编的儿歌想象创作二。
组织幼儿进行讨论:你喜欢什么动物?它会在哪里做什么?。
鼓励幼儿嘎那据儿歌的语言和结构特点来创编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