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语文教案

中学开学第一课语文的教案

推荐度: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

推荐度:

小学语文教案

推荐度:

语文上册教案

推荐度: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必备】语文教案汇总10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只见两个孩子在猛追着晴空中越飞越远的一只断线风筝。

“你俩要是带翅膀的小天使就好了!”

“快变成一只能远走高飞的老鹰吧!你们就准能把风筝逮住!”

几个过路人,见到这番情景,竟哈哈大笑地挖苦这两个孩子。

“对,我们为什么不能像鸟儿似的长上一双翅膀在空中飞翔?”一个飞向空中的幻想在这两个幼小心灵里萌发了。

从此,他们开始留心观察鸟类高飞向滑翔时双翅的变化,并精心制作各种“飞”的`玩具。他俩长大后,仍然继续研究飞行的原理。

科学的幻想经过人们的勤奋努力,终于变成了现实。1903年,世界上第一架飞机诞生了。这架螺旋桨飞机的发明者,正是20多年前,奋力追赶飘荡在空中断线风筝的两个美国孩子——莱特兄弟。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简析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可爱的动物”这一单元主题安排了以下4项内容。

1.练——通过观察发现形声字的特点,提高识字效率。

2.日积月累——积累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成语的兴趣。

3.知识窗——了解动物之最,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和知识视野。

4.大家一起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设计理念

“语文七色光”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综合性学习是在《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一新理念的指导下提出的,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潜能。提倡学生自主实践,亲身体验;提倡与人合作,共同探究;提倡课内外语文资源的整合,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2.观察、发现形声字的特点,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3.积累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培养学生积累成语的兴趣和习惯。

4.在阅读中了解动物之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5.通过“大家一起来”,初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合作。

教学准备

1.本课中涉及的动物挂图。

2.生字卡片(自制)。

3.词语卡片(自制)。

4.学生在课外搜集、一份有关动物的家的资料,并画一两种动物的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知识窗”

同学们,前几天,龙龙和文文带着我们到动物王国观赏了美丽的丹顶鹤,可爱的大熊猫,有趣的小壁虎。今天,他们又准备组织一次“动物之最”知识竞赛活动,大家愿意参加吗?既然愿意就赶快准备,千万不要被难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5页,读一读《动物之最》。

1.自由读短文,做到不添字、不落字,读通顺、流畅。

2.指名分段读短文,其他同学。

3.组内交流,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

4.在全班展示读文收获。

5.齐读短文。

6.以小组为单位参加龙龙、文文组织的“动物之最”竞赛。

(附竞赛题目:世界上最高的动物是什么?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最耐渴的动物是什么?奔跑最快的动物是什么?游得最快的动物是什么?飞得最快的鸟是什么?……)

二、学习“日积月累”

龙龙、文文所出的题目没有难倒同学们,他们准备给我们颁发奖品,奖品是什么呢?请看黑板。(教师将“龙飞凤舞”等词语卡片粘贴在黑板上。)

1.自由读,借助音节读准字音。

2.同桌一组读,互相纠正字音。

3.指名读,背一背。

4.仔细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词语中都有动物的名字。

5.拓展训练:像这样的成语你还能说出几个吗?

根据学生说的情况,老师可相机进行补充,让学生把补充的词语记在积累本上。

三、学习“练”

同学们,热闹的竞赛和特殊的颁奖吸引来了一位“魔术大师”,猜一猜他是谁呢?

1.出示字卡:师苗句星

2.齐读上面的字。

3.魔术大师说:“大家如果把我加在这些字的旁边,它们就变成另一个字,猜猜我是谁?”

4.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练习加偏旁。

5.小组合作学习。

6.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结果。

7.教师出示动物挂图。

8.开火车读:狮猫猪狗猩

读后说一说,“犭”与这些字有什么关系?每个字的右边与这个字又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感受形声字的特点。)

9.你还知道哪些带反犬旁的字?

10.课后找一找还有带哪些偏旁的字和动物有关。

四、开展“大家一起来”活动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和人类一样都有自己的家,请你们把课前搜集、的有关动物的家的资料交流一下。

1.小组内交流。

2.全班展示。

3泵扛鋈硕级笔画一画你知道的小动物的家。

4.请大家把自己画的动物的家展示给全班同学,最后把这些画配上文字订成一本连环画。

五、

请同学们谈谈人类应怎样对待动物。

语文教案 篇3

课前透视

《秋天的图画》是新选编的课文,图文并茂。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寥寥数笔就为读者呈现出了丰收的景象和人们的喜悦心情。课文中“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的设问,使我们对创造这一切的勤劳的人们喜爱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对秋天的山野会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仅停留在对外在的感知,缺乏对秋天美好的真正感悟。由此教师要利用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了解秋天是个美好的、丰收的、喜庆的季节,从而体会出秋天真正的美和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将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喜欢秋天,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信息资料:

字卡、词卡、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演示课件:演示课件或出示相关内容的风光图片:看图说说这是什么季节?你看到了什么?教师板书:秋天的图画。

(生动形象的画面,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秋天,激发学生更多了解秋天的欲望,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2、启发谈话。秋姑娘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秋天的景象。就让我们在这迷人的景象中走进《秋天的图画》吧!(板书课题)

(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进入,加强课内外的.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话平台

自读

1、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共有几句话?

2、指名分句朗读,读后评议。

2、小组合作读,要求读正确。

(自主读书是一种能力,在培养过程中引导有目的地读,与人合作地读,会提高读书的实效性。)

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自由认读。

2、借助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读。

3、小老师领读。愿意当教师的同学到前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同学认读。

4、交流识字经验。把自己好的识字记字方法讲给同学听。

5、多方式检查读。

(多识字有助于学生提早阅读,但不可加重学生的负担。在识字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合作识字,激发识字的兴趣,学习好的识字方法,进而全面提高识字的能力。)

朗读

1、小组内读,说说自己的感受。

2、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小伙伴,读喜欢的句子。

3、比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多种方式地朗读,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在轻松的氛围中,相互促进。)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丽、灯、波、浪。学生认读。[

2、观察生字特点,交流写时注意的地方。

3、教师示范,学生评价。

4、学生练习,同桌互相评价。

(观察与分析字形是写好字的基础,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这种能力要逐步地加以培养。在此环节中要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复习

1、开火车读生字。

2、选择喜欢的生字组词并造句。

精读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小组内选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4、挑战读,向你认为读得好的同学挑战,看看谁读得更好。

(教师的范读为学生提供例子,不能让学生机械的模仿,应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逐步获得富有个性的朗读感悟。)

诵读

1、课件出示秋天的画面,启发学生谈感受。

2、师引读课文: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梨树……苹果……稻海……高粱……谁使秋天这样美丽……

3、同桌互相提示背诵。

4、背诵展示。比一比谁背得有感情。

(背诵是学生对语言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完成背诵。)

练习

1、出示课后“我会读”,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练习读。

2、说说句子描写的画面。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引导学生读后说感受,便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教师也从中了解了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

拓展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我们也搞一个“颂秋天”作品展,可以像学习伙伴那样画秋天,用落叶做书签,还可以写句子、儿歌、小诗赞美秋天,等等。在班会上我们上台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

(这是学生展示才能的舞台,是学生用实践来体会秋天的美丽,培养了学生综合素养。)

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作、字、劳、苹。学生认读。

2、教师范写,学生观察。

3、学生练习,同桌评价。

(要加强学生之间写字互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相互提高。)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

1、 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四、课文内容理解。

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

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

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的正是早年宋军在瓜洲渡和大散关与金兵作战,宋军大败金兵、收复失地、大获全胜令人鼓舞的两大战事,而作者也曾在此两地亲上前线,勘查地形,刺探敌情,所以后两句是“气如山”的具体表现,将报国愿望和为之付出的努力渲染得更为具体、鲜明,故“气如山”作“豪气如山”理解更佳。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有些奇特,此联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这种表现手法,在他之前极其少见,在他之后就较为常见了,如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同样以几个名词组成而不着虚字。

五、诗中问题探讨。

1、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探讨: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所愤之二乃“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所谓“塞上长城”是指自己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出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所愤之三乃“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所愤之四乃“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2、 本诗主要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小结:以上是对本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探讨。诗歌主题和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不断积累每一首诗词主题和手法,才能积少成多,逐渐开阔视野,形成深厚的诗歌鉴赏悟性和稳定的诗歌鉴赏能力。

3、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当堂背诵。

六、拓展思考:《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 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可见悲剧并不是陆游一个人的,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是南宋所有有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志士们共同的悲剧,甚至直至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以身殉国。他们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他们的悲怆是英雄们共同的悲怆,陆游终生没有解开的情结不是他个人的情结,而是所有南宋爱国志士们共同的情结。

由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总结出鉴赏诗词的两个非常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知人论世”和“相互联系”。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诗(词)人平生的思想、抱负和经历;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诗(词)人生活的时代。陆游一生的抱负就是“北定中原”,而他生活的时代却是主和派把持朝政的南宋,因此他所遭受的际遇只能是壮志难伸、年华空老、岁月蹉跎。因此,只要读《书愤》这一首诗,几乎可以带动他所有这一类的诗或词,比如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夜游宫 雪晓清笳乱起》《秋波媚 秋到边城角声哀》等等,书写的无不是相同的主题。掌握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在做诗歌鉴赏题时可以举一反三。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相互联系”,古人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也可以借一借“他山之石”。比如我们刚才鉴赏《书愤》,就借了辛弃疾的《破阵子》、岳飞的《小重山》等等,这样可以有效地以旧知理解新知、以新知深化旧知,触类旁通、事半功倍。

课后感: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非常悠久,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战国以来,“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一代之文学”,即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倾向、文学主流。明清小说出现之前,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诗歌发展史。它真实记载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显示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广泛的审美情趣。虽然现在时代已经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正在走进高科技时代、网络时代,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古典诗词并未过时,它如同昨夜璀璨的星辰,在今夜,在明夜依然会熠熠生辉,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历代民间作者和文人学士发挥才情 睿智创作出的诗词佳作,不仅在今天建设现代精神文明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对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

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现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对学生产生着深刻的思想启迪和道德熏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妙诗佳词,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艺术修养方面,起着潜移默化、摇情移性的影响。

在平时古诗词的授课中,我比较注重着眼一首,延引其它。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相似甚至相反主题的诗词,可以互为参照加深理解。有专家说,语文课本上已有的知识是学生看得懂习得透的,你要教给学生更多未知的东西,这样才能“粘”住学生。而一个教师自身知识面的丰富,在古典诗词方面的丰富积累,对学生无疑有着良好的带动作用,它是一种无言的示范。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阅读古典诗词最能让学生习得语感,形成对语言文字敏锐准确的感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此外,诗词鉴赏方法的及时总结,趁热打铁,亦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从而收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之效。但这一切都以尽可能多的积累为前提,如果没有一定的诗词积累,方法技巧只能是空中楼阁。

古语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屈指算来,与宁老师处在同一备课组已有五载。至今我虽毫无起色,但奋起向学的激情与日俱增。听宁老师的课已数不胜数,每每听后,都感奋不已,躬身反省,自愧弗如。此种情愫轮回而生,几次想把心中的感悟诉诸笔端,终因慵懒辍而未成。今天一吐为快,偏颇之处,愿能与各位共勉。

课后的评课活动,与会的老师感慨宁老师课的最大亮点为:大气磅礴,从容不紊,极富文化底蕴。

陆游的《书愤》,廖廖56个字,执教者却把这首小词经营得丰腴袅娜,形散神聚。在于她能紧扣文本,缘本生发,知人论世。由作者而旁及岳飞,由岳飞而串联到稼轩居士,继而一统为整个南宋时代抗金爱国之士的共同愤懑,再一气呵成到孔明,至文天祥,一同释放出“请缨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怆,喷发出“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激昂。学生对豪放词派的风格的会悟一步到位,铭心刻骨。而情境相通的瞬间,宋词会跨越千年的门槛,飞奔而来,叩响学生心的弦索。分析品评中,师生你应我和,默契相通。老师的蜻蜓点水,学生的群体共鸣,诗词荟萃,可谓水到渠成,珠联璧合。如词中“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到底是“愤气如山”,还是“豪气如山”,老师先放手让学生畅说欲言,要求学生找佐证,自圆其说,让学生见仁见智。之后老师回收视线,聚焦语境,由繁富而变得绰约,由严密而变得疏朗,这样顺水轻推,直抵彼岸。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

词中作者以笔抗世,以词唤天,因爱国悯民而生怨,其椎心蚀骨之“愤”的内容有四,但究其根源何在?作者的“忧愤”之中还包蕴哪些复杂之情(“愤”中含“恨”、含“悲”;因“愤”生“凉”、生“叹”),教师步步为营,层层设疑。回眸这其中教师的插言、碎语,虽不属主体,却能引燃一堆篝火。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这无不需要老师扎实的业务功底,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内养外,最终外显为一个人的干炼与睿智。

流行的东西大多是速朽的,它若要具有生命力,就要靠一定的文化底蕴。站在文化的平台上教语文,语言文字才是生动的,也才能使学生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滋养。

课堂协奏曲中,听者在老师的引领下,漫步在挂满宋朝天空的宋词。感受到宋词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在频繁战乱的历史中集体感伤的汇合。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在这悲悯、凄美的平仄格律中,听者忧伤着作者抽丝剥茧的优伤,共鸣着作者浪尽淘沙的情肠,尽享着这苦难时代的灵魂绝唱。此时,教师总揽,发出逸怀浩气的“江海寄余生”,“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慨叹。老师这诗化的点评,顿挫有致的吟诵,旁征博引的辞章,文史交融的典故,娓娓道来,让人充盈且为之快慰,让听者不得不为之叹服。我想课中弥漫的浓郁的文化气息,涌动的苍劲的人文精神,应是她平时广博涉猎,审慎的教学反思的一种再现,面对宁老师亦秀亦豪之笔下的洋洋洒洒的几万字的教学心得及人生感悟,我眼前浮现的是一片波光光粼粼的思想之海。那灵光与深邃,源于她不断接受知识溪流的浸润、思想阳光的沐浴及智慧晨辉的点染。

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师纯真的情感与创造,更需教师埋首于自己的追求,恭敬和质朴所从事的职业。

语文教案 篇5

自读要求

1.通过默读训练,提高自己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2.在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利用表格等形式来梳理文章内容。

3.用“标注法”及“评注法”阅读文章。

(解说:对于一篇自读课文,只有让学生亲自阅读,亲自感悟,并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络,才能真正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学习侧重点

1.结合课内外知识,了解小行星的发现史和命名办法。

2根据说明文的体裁特点,理解作者组织文章的思路,即说明的顺序。

3通过本文与学术作品的比较,体会科普作品的写作特色。

(解说:对于本文的学习,首先应达到基本要求——读懂,即在解决字词问题的基础上,把握文章所蕴涵的文字内容;其次应深入探究的是,作者为了高效展示这些内容,采用了忑样的形式与技巧。前者是学习的.基础,后者则是深化。

因此,结合说明文体裁的特点,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设置了上述三项学习侧重.长。)自读程序 1.默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l)划出读不准音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自查工具书解决。

(2)第一层次的思考题。

①围绕小行星,作者分别“漫话”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②用表格或其他形式总结小行星的发现史。

2.自学成果展示。

除语言交流外,可用实物投影仪等方式展示学生的自学成果。

3.第H层次的思考题。

根据本文依次说明的主要内容,应如何划分文章结构?从中又可分析出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来组织文章?

4分小组讨论学习。

5.汇报各小组学习成果。

6.自由朗读全文,并就语言的准确性及科普文章的特点做评点批注。

(解说:安排上述“自读程序”的原因有:其一,强化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感悟,提高自学品质,形成适宜的学习策略。在课堂中,教师的作用应是:使用一切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用语言暗示、趣事导入或设置富有逻辑关系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在学生阅读遇到困难时,适时予以点拨。其二,突出学习过程的意义。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感受语言的过程,而感受语言是达到领悟语言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拥有了许许多多这样的阅读经历,才会形成对语言敏感性、联想性、想像性的认识,才会积累属于自己的阅读经验,也正因为如此,才可能会在其中蕴藏着可贵的独立性、独创性,才会克服消极被动学习等弊端。因此,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应真正从思想上转变教育观念,诚心作学生探究问题的伙伴,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敢于挑战书本与权威,敢于发表一己之见。)

自读点拨

1.知识性与可读性并举。

《漫话小行星》一千余字的篇幅,清晰地说明了小行星的发现史、命名方法等有关知识,内容丰富,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即科学性。同时,作为科普读物,作者采取了多种形式,把单调的天体知识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趣味盎然。第一,文章列举了大量事实,介绍了小行星被发现及命名的生动事例,引人入胜。第二,作者既讲克得饔镅缘淖既沸裕又突出了语言的生动性?

2顺序合理,思路清晰。

小行星的发现是为其命名的基础,而命名后准确的观察又是产生新的探索的基础。本文就是根据说明对象本身的规律性,按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安排说明层次,因此,从全文整体考虑,当属逻辑顺序。然后,在说明小行星发现史这一局部问题时,作者则又采用了时间顺序,将两百年间的发现依次有选择地进行介绍,虽内容繁杂,却杂而不乱,条理分明,脉络清晰。

附:小行星发现史简表 时间

发现人 星名

1801.1.1 皮亚齐 谷神星

1802 奥伯斯 智神星(2号小行星〕

1804 3号小行星

1807 4号小行星

1845 业余天文爱好者 5号小行星

到1891 年.共发现了322颗

目前,编号的小行星超过8000颗

(解说: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应围绕其文体特征来学习,如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方法及语言等。《漫话小行星》就以其流畅、准确的说明,顺序合理、脉络清晰地给读者上了一节生动的科普课,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而形象丰富的语言,灵活的说明顺序又引发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因此,将上表定为点技重点。)自读思考 1.清在摘抄本上写下学习本文积累的词语或句子。

2.选取文章中体现说明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两个例子,分别点评,每处字数5O字以上。

3介绍你上学以来更换书包(或其他一种学习用具)的历史。注意:①按照时间顺序来写;②要求1OO字以上;③应略写更换原因,而对书包(或其他用具)的形状、颜色等作具体说明。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米蹲(dūn)踞忌讳(huì)酬(chóu)和铁箍(gū)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二、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着<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琢磨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结合资料,深入文本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海外华侨学习国语的事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我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语文,我要把我的作业本一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翻阅它。我一定会激励自己把中国语文自修好,像这作业本上的成绩那样。”同学们,看了这段话,你的心中涌动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过渡:那一声声“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分别的时刻,是多么不忍心离去呀!

二、质疑,研读课文

1.陈小允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你对他的变化有什么感想?

3.对于语文课,“我”由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从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对于语文课,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你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可以结合课前查找的一些海外华侨不忘学习国语的事例,谈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升华

是啊,这是作者热爱祖国的表现,是对祖国的深深的眷恋。所以当他离开中国那一刻,再一次深情地呼唤着——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

“我”深情的告别,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这种爱国情有着一股绵绵不息的力量,它激励着我们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同学们,我们都深切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就像我们深切地爱着我们伟大而慈祥的母亲,而亲爱的祖国就是我们最伟大的母亲。而今天作者要漂洋过海,离开母亲,怎能不深情地呼唤——别了,语文课。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蒙迪的坚定信念,体会人物的内心。

2、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重点:理清叙述顺序和情感变化的线索。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内心,理解重点句。

教学教具:

生字卡、小黑板

教学方法:

启发提问、点拨指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精读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自由轻声读课文

1、课文中有一句话对“永不放弃”这个词语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请同学们找一找画下来。 指读点题句:您可以不改动这个“F”,但我也不打算放弃自己的理想! 理解关键词,体会人物内心,在读这个句子时,应把哪些词语读重音,为什么? (“不打算放弃”、“自己的理想”,能够表达他态度的坚决)

2、想象一下,他说这话时。眼睛里会放射出什么样的光芒?

3、谁能扮演一下蒙迪把这句话读一读,让同学们无论从语气中或是眼睛中都能看出你态度的坚决。(2-3人朗读)

4、齐读感受蒙迪态度的坚决!

5、探究正确的理想观:你打算向蒙迪学什么?(看最目标、永不放弃)

描绘梦想部分

1、明确学习方法: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坚定的说这句话呢?文中还有表达他情感变化的段落和句子,请大家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读(句子)——体会(关键词)——悟(内心)——究(正确的理想观)进行小组学习。(课文的"第二段)

2、共同探究

回答问题重点理解兴高采烈、详尽词语的意思。

体会感情:描述梦想是蒙迪会是一副什么表情?(兴奋)。指名读(2-3人)

评价梦想:你觉得蒙迪的梦想是一个什么样的梦想?(目标远大、美好、也一定是他很早以前就有的理想)

三、“实现梦想”部分

1、引疑: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担心吗? 自读课文:说说他是怎么做才获得成功的? (脚踏实地、不断追求)

2、体会人物内心:想蒙迪会把那份得F的作业放那?看到时他会说什么? 想像画面、体会人物品格!

四、小结

1、重点理解:克利亚老师最后说的那句话怎么读?(高兴、赞赏)指读。

2、人物评价:你如何评价克利亚老师?不同见解给与鼓励!

3、思考: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学生发言,适时点拨。

五、布置作业

搜集与本科内容相关的格言警句。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学背景及设计理念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动物单元《寻访小动物》一课,以寻访作为话题,鼓励孩子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去寻访、去亲近,去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教学重点在于尽可能地提出寻访活动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和尽可能地启发指导孩子们动脑筋,相出自己观察、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孩子们首先的希望是走出教室,到真实的环境地中去探究,去发现,且迫切希望他们自己的“观察研究活动”得到肯定,得到鼓励,得到指导,得到帮助,对于和小动物们的相处,孩子们是有经验的,且在我们的校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在平时经常看到三五成群的凑在一起玩过小动物,但他们的活动是无意的,不随意性十分明显,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上,对“怎样去观察”这样的问题,缺泛必要的思考。

《寻访小动物》一课用三个活动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的。“附近能观察到哪些小动物”这个话题着重于帮助孩子们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周围小动的经验和认识,发现自己平时与小动物玩的过程中碰到的问题,第二个活动“想想观察和调查方法”在第1个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启发孩子们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这也对孩子们实地观察,调查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回忆、想象的过程中隐含了对“观察、调查活动注意事项”的适当思考。

基于以上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寻访小动物》一课时,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通过实地观察探究,在“看”的基础上,有目的寻访,有意识开展自己活动,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一基本理念,以学生自主为核心,以一个个连续有结构的活动为主线,体现一个动态的过程,促进学生在实地寻访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有关小动物的直接认识,对“新”的寻访活动过程产生深刻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2、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前提出问题,尝试解决观察活动中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

3、掌握一些探寻小动物及其生活环境的方法,知道不同的动物要用不同的观察方法。

4、培养学生保护生态环境,不伤害小动物的意识,获得关于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方面丰富的直接认识。

三、教学准备:

1、每位学生一面放大镜。

2、有关校内某棵大树附近的动植物的种类、数量的卡片。

3、选择好校内一些可供学生寻访调查的场地。

四、教学过程

(一)迷语导入

1、同学们,我们研究动物的活动开始了,老师这儿有一个关于小动物的迷语,猜猜它是谁?

2、出示迷语:

身体半球形,

背上七颗星,

棉花喜爱它,

捕虫最著名。

3、说说七星瓢虫是怎样的动物?

(迷语导入,既能迅速的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且迷语本身又是一种十分精妙的描述,迷语中隐含着有关动物形状,生活地点等描述,对后继的学习活动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九月里,能寻访到哪些小动物

1、七星瓢虫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小动,九月里,我们如果去寻访小动物朋友,估计你能找到哪几种小动物?

2、在校园中的那棵大树附近,老师去拜访了几位小动物朋友,猜猜老师找到了哪些小动物?

3、学生猜测,教师出示相应的卡片,猜到的挂在树的相应的位置上。

4、想一想,我们校园内还有哪些可以栖息和生活着小动物的地方?

5、今天,我们要到校园去拜访小动物,每组选择一个地点,估计一下:

l 你大概能观察到几种小动物?

l 我们全班同学能观察到多少小动物?

(三)寻访活动准备

1、寻访小动物的活动中,我们可能会碰到野蜂,这样的情况要求我们注意什么?

2、我们对自己的活动,还有哪些要求吗?

3、出示:寻访活动中注意安全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

2.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3.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准确用词的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座石拱桥中杰出代表之作"。这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就具体地为我们介绍这两座著名的大桥以及有关的知识。

二、教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第一、二、三、四段。

出示小黑板,根据小黑板所填的前两项内容,共同订正。指名读课文第五段,利用小黑板示范,引导填写赵州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的内容。分散读第六段,示范,5;导填写关于卢沟桥的第三项("结构特点’勺的内容。提示:第五、第六段里,除了介绍两座石拱桥的"结构似外,有哪些关于外形方面的介绍的句子?学生看课文回答,明确:第五段有"拱上加桥,……美观",有"全桥……饮涧";第六段有"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肖"。提示:这两段以外,还有哪些?还有第一段的比喻,第七段的整段介绍。结论:由此可见,中国石拱桥本身的特点就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而卢沟桥还有它自己与众不同的情况,范读第八段,引导理解:卢沟桥的纪念意义和历史事实。提问:中国石拱桥为什么能有光辉的成就呢?它的发展又是怎样呢?分散读第九、第十段,然后引导学会抓课文主要内容。第九段介绍成就的原因:"首先,……智慧","其次,……传统","再其次,……石料"。第十段介绍发展的情况:这段中间四句,用事实证明,全班朗读"解放后,……150 米"四个句子。

1.全文的层次:

(1)介绍石拱桥外形特点(用比喻)。

(2)总述石拱桥特点("不但外形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3)引用古籍证明"我国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并点出将要介绍的事物的具体对象。(4)分述之一,从历史、结构、外形的设计者全面介绍赵州桥。

(5)分"述之二,全面介绍卢沟桥:具体数字一结构(河堤冲毁,桥却"从没出过事")一形式("每个柱头上……惟妙惟肾’)一赞语("世界上独一无二‘勺一景点("卢沟晓月")一特有的纪念意义(在"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

( 6)总说石拱桥取得成就的原因。

(7)综述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成就和桥梁事业的新发展。全文层次分明,合理地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写法。

《语文三年级下册“卢沟桥”教学教案》摘要: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三十年代曾成功地设计建造了有名的钱塘江大桥,五十年代又参加设计了规模更大的武汉长江大桥。他对石拱桥是这样评价的:石拱桥是我国传统桥梁的基本形式之一,赵州桥和卢沟桥是我国"千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词条  
教案教案

 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

幼儿园小班社会母亲节教案推荐度:幼儿园小班社会活动清明节教案推荐度:幼儿园小班社会植树节活动优秀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幼儿园小班社会教案合集14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展开)

教案教案

 小学一年级的教案

小学一年级美术教案推荐度:小学一年级字母设计美术教案推荐度: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推荐度:小学一年级音乐《上学歌》教案推荐度:小学一年级防震减灾安全教育教案推荐度:...(展开)

教案教案

 比的应用教案

比的应用教案集合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