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结

推荐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人成长报告

推荐度:

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推荐度:

心理健康教育感悟

推荐度:

大学生毕业论文总结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精选7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3000字,欢迎大家分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摘 要:

积极心理学关注力量和美德等人性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在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独立院校

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点,是一支蓬勃发展的新兴力量。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受到重视,独立院校也不例外。但是,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矫正心理问题上,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必须打破传统局面,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据独立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探索重要且急迫,独立院校必须结合自身自主的管理形式及灵活的用人机制,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世纪末,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异于传统心理学研究。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与健康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积极的人格特征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引起较多关注的是对于乐观的研究,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提升个人心理能力。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诸多研究表明,相较于公办院校,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张翔通过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学生。他认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失落感、焦虑、抑郁等。同样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高校差,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为7.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普通高校学生。据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适应环境困难、人际关系障碍、自我认同感低、择业心理自卑等问题。

2.独立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单一性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咨询与矫正,但此模式仅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学校心理工作方式呈现单一性,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宣传和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2)简单化德育教育模式

由于独立院校的企业化运营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的部分原因在于教育资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够,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合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简单化行政管理模式。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有效措施,尽早建立适合独立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维护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探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新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径。

1.结合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合,改变消极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具体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工作方式,改变以往以个别咨询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面向全校学生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从学生入校开始,展开系列的积极心理辅导与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的同时,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的目标。

2.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完善心理健康认知

对于独立高校学生来说,单纯的矫正问题和治疗疾病并不能让个体获得真正的健康,必须双管齐下,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变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深入宣传。例如根据积极心理学观点,真正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无病态,而应该是心理体验积极而丰富,并发展积极的人格品质,以此传输给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3.结合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努力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课程、心理咨询三级教育体系中。首先,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营造学生人格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入广泛、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质,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三,努力探索实践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辅导和咨询中的作用。例如,在心理咨询中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或组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团体辅导,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积极辅导的魅力。

总之,当前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积极心理学范畴,坚持正向、能动的发展观,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积极教育为我们展示了发展性的教育模式,为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2]张翔.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60-261.

[3]马明,王法能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2):97-99.

[4]翟常秀,杨卫星,刘鑫.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43-47.

[5]徐玲,魏峰.西安市民办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2001(8):15-18.

[6]陈红,宋颖惠,顾凡.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12):113-1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该学派注重人的积极情绪和潜能优势的开发。这与以生为本、注重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幸福的现代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一直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侧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注重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和培养的方面较少。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试图构建发展性积极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简述

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于世纪之初,先驱马丁?塞利格曼指出,积极心理学是揭示人类优势和促进个体其积极机能的应用科学。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以研究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并致力于科学地探索如何缔造个体的幸福生活与和谐美好的社会。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情绪状态与过程、积极认知状态与过程和积极行为。

培养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积极情绪的培养对个体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积极情绪可以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源又称心理能量,它主要用来支撑一个人产生或进行名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及外在行为。积极情绪首先可以让我们感觉良好,让人感觉到轻松愉快。二是其可以扩建认知领域的功能,扩展注意思维的多样性,可以改变思维的内容,将坏的想法改成好的想法;还可改变思维的广度或边界,拓宽我们的视野。三是可以改善人们对挫折及失败的认知,提高抵抗压力和逆境的能力,以及从消极状态中的复原力。四是可以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给个体带来最好的状态。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一)积极的教学目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但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偏离了总体目标,把工作重心集中在了调整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以预防和干预心理问题为中心,这也造成了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误解和抵触,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发现和解决心理问题的,不愿意配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活动。

积极心理学角度使教学目标更全面,更人文。它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价值取向。积极心理学将目标回归,不止重视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还重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能,积极意志品质,积极情感体验等。

正因为目标归宗,也意味着高校心理学健康教育者的视角要发生变化。教育者要建立积极的人性观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积极面,帮助学生开放积极心理潜能。侧重于发展性和促进性,帮助学生找寻优势,合理运用优势,提高自我价值。引导学生关爱自我、关心他人,发展积极情感,投入社会生活,提高主观幸福感。

(二)积极的教育内容

积极心理学的教育内容一般分为两大方面。

一是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体验。积极体验是积极心理学中的微观层次,但却是夯实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让学生对过去的经历进行积极建构,获得生活满意度。提高学生对现在所从事学习或者工作的投入度,使其产生更多的兴趣、满足、愉快等积极情绪。还要注意对学生希望品质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应对挫折,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力,使学生对未来和理想充满希望。

二是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视野中主要通过对人格的分析来唤起人们的积极力量,从而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积极人格的塑造是积极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和保障。在教育中,努力使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自我、接纳自我,正确面对现实,积极应对挫折。可通过激发和强化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来培养积极人格特质。自尊教育是其中之一的重要途径。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体系

(一)构建积极的心理评估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即是通过测评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出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访谈干预追踪,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不难看出,这种评估角度为问题导向,以鉴别心理问题和障碍为主,仅注重心理问题的预防干预,忽略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现与培养。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树立积极的心理评估理念,加入积极心理品质的测评,加入正面指标,了解学生积极心理反应,如积极体验、积极情绪、积极认知、积极的人际关系、创造性思维品质、主观幸福感等,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潜能,令每位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二)完善积极心理学理念的课程建设

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完善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应注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内容。以发展和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机能为根本,激发学生内在积极潜能,帮助学生构建和谐心态和乐观的人生态度。课程设计上,可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国外积极心理学课程着重于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自身的性格优势,提高学生的幸福体验,如著名的哈佛大学心理公开课――《幸福课》。课程构成上,包括理解并解释幸福和主观幸福感、如何增进主观幸福感,如何培养乐观心态,如何利用积极环境的力量,如何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等。课程内容选择上,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选择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案例、热点,以积极心理学角度解析,避免过度关注消极问题与案例。

(三)开展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开展形式丰富、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以学生心理社团为依托,开展多样的心理活动,比如探讨时下热点和大学生关注问题的心理沙龙、展示青春风采的心理微电影大赛、5?25心理文化节等。或者以积极心理品质,如感恩、希望、创造力、生命力、专注等主题开展心理活动。再者,定期展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传授积极心理学理论和积极心理学品质培养方法。组织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团体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积极心理体验,让学生尽快适应新生活新挑战,学会人际交往技巧,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正确应对压力与挫折等。此外,构建积极的校园心理氛围也十分重要,可以通过组织心理知识竞赛、做好心理保健知识宣传,利用好线上阵地进行宣传,使积极心理学渗透入校园文化环境中。最后,联动家庭共同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心理氛围。加强与家长的交流沟通,让其充分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状况,并有效引导家长开展心理健康辅导,通过积极和正向观念引导孩子正确的生活态度。

(四)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咨询

传统心理咨询注重心理问题的消除和修复,咨询师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咨询势必会对学生产生消极暗示,并不利于学生的发掘自身的力量解决问题。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积极的正向力量,把注意力放在挖掘和发展来访者的各种能力上。该理论秉承积极的人性观,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积极心理品质,都有巨大的心理潜能。心理咨询应调动这些积极潜能,发展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导向的心理咨询,可通过一系列的干预训练策略来增进个体的积极情感,识别并发挥个体的品格优势。首先应建立积极的咨访关系,咨询师真诚地对待来访者,充分共情,对学生无条件积极关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咨询,应将学生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发挥学生正向的或积极的潜能,如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等。在咨询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咨询师与学生的媒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消极因素得到抑制,积极力量得到培育与增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强调教育主体的参与创造,力主开展活动性的教育模式,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参照体系和思考框架,尤其是为解决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运行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启示。鉴于此,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积极吸收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精华,重构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整合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体系,创新教育的模式与方式,创设良好的互动环境和氛围,构建重视教师与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体系。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知识理念,认为知识是人类主动建构而形成的,不是客观产生的。

二是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重视建构的学习理念,重视学习者本身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也重视学习者现有的知识体系,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学生的思想和话语权,力主开展对话式的学习模式与方式,重视各种学习环境的创设。

三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主张和提倡一种建构式的教学理念,注重学习对于知识与意义的积极主动建构,主张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各种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主张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与方式。

(二)建构主义教育的思想对当下教育的要求

一是要求教师具备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思想能力。这对于当下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们具有很大指导意义,那就是不断用新的哲学理论来发展建构自己的心理教育理论体系。

二是要求创设师生互动的环境与氛围。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要创设学生喜欢的环境和场域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是要求教学务必要以学生为心,关注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基础、学习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整个教育工作务必要坚持和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科学理念,让之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持久信念。

四是要求教学坚守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要求的相关原则。对于当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那就是要求当下高校教师在开张心理健康教育时务必要遵循心理教育的建构主义原则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不高的成因

一是教育理念与价值取向落后陈旧。这种主要体现在当前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够,导致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与平台等的科学化设计与建设 不够;协调整合的理念坚持不够,这就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与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等整;国际化与信息化教育理念不强,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对外开放不够,吸收发达国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不够。

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上滞后落伍。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变化和诉求来调适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话语表达方式、课程构建;同时与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学科的专业教育的内容体系衔接不够,显得很封闭单一,这就导致了当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和亲和力。

三是教育模式和方式上创新整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选择的教育模式很多不符合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比如互动性教育模式没有真正广泛开展起来、学校与家庭协作教育模式没有形成、网络心理教育模式开展乏力等等,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四是教育的师资建设上质量不优良、数量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教师专业性和科学性不够,尤其那些非心理专业的教师们;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和精力投入不够;另外真正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职教师非常稀少。据笔者调研,一些二本院校几万学生,就那么十来位心理专职教师。

五是教育地位的边缘化与面上重视的不对称对等。这主要体现在学校重视的落实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地位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从学校领导层、学工系统与一般教师,虽然口头上重视,其实在行动上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这些都彰显了高校各个层面的工作人员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导致没有形成一种真正齐心协力的共识和行动。

六是学生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问题也是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难以提高的一些原因。任何一种教育的效果都受到一定环境和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一样受到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群体个人主义与功利主义心态、就业心理与网络心理问题异常严重,加之社会转型下的一些负面影响造成高校学生的不平衡心态复杂,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提升。

三、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视角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路径

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思想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视角和思路。

一是重塑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发展。坚持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成长情况去构建更新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等各个层面;坚持科学化和系统化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规律,力求科学化运行。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去处理,力求其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的整体协调运行;坚持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教育理念,要求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始终放眼全球,努力吸收世界各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同时,要求高校将信息化理念贯窜于整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化信息化运行。

二是注重教育内容设计要切合学生实际,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生活性和吸引力。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注重根据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新特点、新要求,不断调整和重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这些内容的话语系统要切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用语习惯。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不断创新,努力构建师生对话互动的教育模式与方式,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富有朝气。这就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充分采用现代网络系统,开展网络教育,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移动式发展;将大学生心理教育纳入到整个学校专业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视域中,推行一种宏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积极从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模式与方式、教育评价体系、教师队伍等进行科学整合创新;多方设计和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和形式,推动体验式教育模式不断行进;注重校园环境、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家庭环境等的建设和开发利用,充分构建一种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的互动平台。通过这些不同的模式和形式,以此形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不断增强其实效性。

四是抓好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与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增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体性。这就要求高校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双师型能力培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大力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注重引导大学生养成一种自我调适、自我排解心理问题的良好习惯。

总之,建构主义理论为解决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提供诸多的思路和框架,从理论上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从实践上对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运行具有诸多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将用建构主义教育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还要注意克服建构主义思想的一些负面东西,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4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具有通识教育性质的高校公共课程,该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传统的公共课教学通常包括课堂知识传授和课后知识内化两个教学任务,其中教师理论讲解时间所占比例大,知识内化主要在课后进行。为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很多教师采用了融合讨论分析、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为一体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促进了知识的内化,但也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难题。首先,将多种教学方法同台运用在少课时、大班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教师可能面临更大的课堂管理和时间分配压力。其次,教师在课前主要围绕教案编写和课件制作备课,很少与学生沟通和互动,关注的多为普遍性问题,较少考虑学生的问题以及兴趣点和盲点,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参差不齐。再次,知识内化主要依靠学生在课后完成,而课后师生沟通依然少,当学生遇到问题时缺乏教师引导和朋辈帮助,易于导致知行脱节。如何克服以上难题,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焦点问题之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既符合高校师生的网络习惯,又符合师生互动交流的心理需求;既能辐射全体学生,又能聚焦个体学生;既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又能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二、翻转课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适用性

在理论上,翻转课堂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异曲同工。翻转课堂在本质上是翻转教学理念以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其整个教学活动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更多地考虑和关注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实际问题。在人本主义思潮盛行的教育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方式等也获得了重要的启示;其目标在于健全人格和幸福心理的培养,其教学过程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生活和发展过程中的困惑,并引导其解决问题。此外,翻转课堂和心理健康教育一样,不局限于有限的教育空间和时间,而是深入实际生活中促进知识内化,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故而,两者都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其实质是对人的关注。以人为本,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对单一学生个体和整个学生群体的关注,又是翻转课堂中的差异认同和有教无类。以人为本,既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对潜能和生生影响的关注,又是翻转课堂中的自我教育和朋辈引导。因此,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理论上是现实的。从操作上,将翻转课堂运用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是切实可行的。翻转课堂对学习主体有着时间、认知能力以及网络操作能力三方面的要求。翻转课堂教学在课前,需要学生用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而大学生的课外学习时间较之中小学生更为充裕和自由,因此满足了翻转课堂对学习主体在时间上的要求。不管是课前、课内还是课后,翻转课堂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控性和自觉性,以确保课前自学、课内讨论和课后反思的顺利进行,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监控能力已接近成人水平,因此满足了对学生主体认知能力的要求。翻转课堂要借助于网络平台实施,大学生正好是信息数字化时代的主流群体,对网络信息、视频课程有着更强的适应性和偏好,且熟知网络操作,故而满足翻转课堂对学习主体在网络操作方面的要求。因此,将翻转课堂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

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翻转课堂教育模式,需解决的关键问题集中在选择网络平台以及设计教学流程两个方面。

1.网络平台的`选择。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诞生,网络平台的选择和设计是实施翻转课堂的重要基础。网络平台承担着发布资料信息、支持互动系统、检测学习效果的重要功能。腾讯QQ和微信是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较常用的网络交流工具。QQ群是基于腾讯QQ的多人沟通平台。QQ群不仅可以供群成员聊天,还为群成员提供群公告、群相册、群文件、群活动等服务。微信公众平台是进行一对多网络媒体行为活动的平台,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两种账号类型。其中,订阅号有权限每天为用户推送一条以文字、图片、语音、视频、图文消息等形式呈现的信息资讯。大学生普遍通过智能手机访问互联网,在智能手机上只要装载腾讯QQ和微信等交流软件,在网络通畅的条件下都可以实现有效的网络沟通。因此,将QQ群和微信公众平台作为翻转课堂的网络平台具有现实可能性。由此,网络平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及学生,三者共同组成翻转课堂的学习空间。

2.教学流程的设计。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特点,该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为准备、课前、课中和课后四个阶段。

①准备阶段。首先,确定每个教学主题的教学目标,并明确每个教学主题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其次,构建网络平台。创建QQ群后,教师需要熟悉各项功能的操作;学生加入QQ群中后,以“学号+姓名”的方式修改群名片,以做到实名。教师注册微信公众平台后,先熟悉功能、管理、统计等操作,然后邀请学生添加关注。QQ群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名称力求让人印象深刻,并突出课程特色。最后,整合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以PPT呈现的教学内容、教学视频、调查和测验、习题以及拓展性知识等。其中,PPT需要精练简单、清晰易懂;视频可以精选网络上优秀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录制,其长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内容应具有针对性;课堂调查和测验旨在了解学生学习时的困难和相关的心理困惑;习题是由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所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性知识是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实验、研究进展等。

②课前阶段。课前阶段的第一个步骤是发布教学资源。教师将各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上传至QQ群空间,以供学生课前学习,并将相关的心理知识和资讯通过微信平台推送给学生用户,实现扩展阅读。发布教学资源之后,教师需要借助于网络平台推进课前学习,如引导学生通过PPT和视频自主学习,督促学生完成课堂调查和测验、习题,并鼓励学生在群论坛中进行疑难反馈;如果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呈现多样性,则可以在线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根据课前互动、调查、测验、习题等情况,寻找普遍性的焦点问题和个别化的难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据此设计或调整课堂教学活动,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③课中阶段。教师在课中阶段面临两大任务。一是实施课堂讨论。课堂中,教师除了讲授、答疑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组的标准具有多样性,可以按照随机原则分组,也可以根据目标主题分组,可以七八人一组,也可以三四人一组。分组后,小组成员围绕知识理解、疑难困惑等进行交流讨论。此时,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课堂讨论的组织参与者、不合理认知的辨别者、问题解决的促进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会得以启发、课堂参与能力得以提高、学习态度得以升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二是组织成果展示。课堂讨论结束后,学生整理小组讨论结果和个体感悟体会,以进行成果展示。成果展示的方式有多种,学生个人或小组还可以在课后将讨论结果、感悟心得制作成PPT、微视频、动画等上传到QQ群或微信公众平台,以供老师和同学们进行课后讨论和交流。

④课后阶段。在课后,教师再次转变自己的身份,成为课后反思的促进者。反思策略可以通过在线辅导或讨论促进学生的认识,也可以通过情境案例题或实践模拟题提升学生的实践生活能力。在课程结束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继续和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保持互动和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并指导其生活和实践。

四、总结与展望

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到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固守静态的教育空间到构建流动的教育空间,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是高校公共课教学改革的新尝试和新体验。超越以往的教学方式,翻转课堂在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同时,还促进了教师的潜能开发,在完成学习认知的同时,还促进了情感的交融―――即实现了成人和成己、认知和情感的同一。在翻转课堂的四个教学阶段中,准备环节是基础铺垫,课前环节是物质保障,课中环节是灵魂动力,课后环节是提升反思。在具体设计和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还应考虑并解决一些重要问题。如,寻求适用于文字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策略,并力求这些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结合传统的评价模式,形成科学的翻转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等。这些都是翻转课堂未来研究的方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5

一.网络大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同时也诱导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频发。网络环境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教育部近日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可见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着高度关注,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也相应的给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的影响

(一)情感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更大的平台畅所欲言。他们无需顾忌别人的眼光,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释放心理的压力,表达内心无法与现实中同学师长诉说的想法。

网络交流缺乏现实的肢体语言、语音语调以及面部表情。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十分活跃,现实中却不善交际的原因之一。但人是社会之人,需要与周围的同学打交道,融入自己的班集体当中。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当中,忽视与周围人的情感建立,必然会引起感情上的空虚与匮乏。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众多年轻人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手机依赖症”,离开手机或者说是离开网络会感到无所适从,回到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往往无所适从出现强烈的孤独感,也即所谓的“网络孤独症”。

(二)认知能力受到影响

学生有时只需“百度”一下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答案,但对所提供的信息却不加以辨别,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辨别。需要承认的是,网络扩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途径。学生只需要每天通过浏览网页便可知晓“天下事”。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大学生每天面对着海量未经过滤的信息,反映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大量存在。一方面我国网络监督立法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经验以及辨别能力不足。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大学生面对网络上大肆鼓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无法进行辨别,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无法抵制诱惑,导致其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三)人际关系受到影响

由于互联网人际关系的便利性、匿名性和逃避性的特点,即使在现实中不善言辞、羞于表达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群体。网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成为联系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与朋友的利器。同时,网络营造了私密的具有安全感的私人天地,大学生在此可以畅所欲言,但也隔绝了与现实同学师长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网络化教育的自身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点面结合

网络的隐蔽性以及匿名性,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会产生的尴尬与紧张。网络为一些顾及自身隐私以及羞于表达自身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只需通?手机和电脑便可以向老师倾诉内心的想法。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量较大并且高校配备的专职教育者有限,教育者不可能及时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网络的出现,实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对多”,但对咨询者来说又是“一对一”。教育工作者同时可以对多位学生提供网络咨询服务,更加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网络整合了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之前,心理教育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书籍以及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累积的经验。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网络将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现有的成果整合在一起。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有关信息,同时网络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结合起来,使得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

(三)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之中,往往是通过大学课堂、心理咨询讲座或在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学生只需拿起手中的手机电脑等便可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咨询,接受在线心理测试或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好的向学生传播知识,远距离接受学生的在线咨询,更加快捷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现如今更加关注个人隐私秘密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优越性更加突出。

四.网络环境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结合当下我国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的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新风范。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是高等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清晰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轨迹;有利于心里咨询中心与学工处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

心理档案建立应该由专门人员进行,不得随意变更更改心理档案中的内容,客观真实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内容不仅要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更要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既往病史。心理档案便于学校咨询管理机构与学生之间建立高效快速的心理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对于一些有潜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关注,记录不同时期学生心理测试数据与评价。

(二)培育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网络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使教师学生之间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一地位的转换,暂时放下教师的权威地位更加有助于师生间精神层面深层次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互联网技术增加教学效果。现如今,大学生大多会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表“状态”,这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了解他们得精神面貌,把握他们基本的思想状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之中,最有开发潜力、最有工作便利优越性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往往能及时掌握大学生在校的基本状态。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必须要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之中。

五.结语

大学生处于网络背景下,情绪、心理、人格等发生了多重变化,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大网络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应当着重培养既具较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又具有?^高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6

山东省自20xx年起,在具备条件的高校中开展学分制管理试点工作。20xx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的通知》(鲁教高处函〔20xx〕24号)要求进一步推进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改革是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遵循了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塑造,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但是学分制改革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挑战。

一、学分制的实施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及危机干预四级体系的冲击

高校一般建立的是学校——二级学院——班级——宿舍四级教育和监控体系,即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院系心理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护航员。在这其中,学院、班级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自由度增强,行政班力量弱化,辅导员对学生的了解相对减少,同班同学熟悉程度不够,班级文化较匮乏,学院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监控中的作用减弱。

二、学分制的实施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1.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不适应

(1)自我角色的混乱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即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别人是如何看待我的,我适合做什么。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即面对社会新的要求感到困惑和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大学生本身在这一年龄阶段面临着这样一个冲突。在学分制下,学生自由选择性增强,可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但是一些学生在之前的教育中较少接触自我认知、职业规划、人际交往、环境适应等内容,因此对于未来,对于专业,对于自身缺乏相应的思考,较难建立同一性,一入学面对突来的自主性,会产生迷茫、不知所措、焦虑情绪等。

(2)情绪上的孤独感加剧一些外地学子首次离家来到学校开始住校生活,从对家庭的依赖到开始独立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把对家庭的依赖、亲情的不舍转移到同学身上,期待在人际中获得温暖、爱和归属,但是由于学习安排、作息等方面的不一致,学生大多独立行动,孤独感比较强烈。

(3)班级概念淡化带来的失落感学分制下学生自由度增加,每个学生的学习计划不尽相同。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更多时候只能采取间接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不可能像之前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爱好,一些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失落感,陷入彷徨和无助的境地。

2.人际交往受到影响

(1)难以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大学时期是渴望建立亲密关系、获得归属感的时期,由于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需要在人际中获得尊重、信任、理解和认同,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而言,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期待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温暖、爱和归属的需要,以排遣孤独和寂寞。按照社会心理学理论,接近性和熟悉性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接近的人能常常见面,有较高的交往频率,人们交往的次数与距离的远近成正比关系,两人住得越近越容易成为朋友。心理学的屡见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曝光率越多,此人越容易受欢迎。学分制规定下,学生可自主选择所学课程的上课时间和地点,同属一个自然班的学生上课时间和地点变得非常分散,可能更多的交往集中于宿舍成员之间,人际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行政班力量弱化,由“行政班”到“教学班”,不利于学生间建立深厚友谊,建立同班情谊的可能性降低。

(2)同伴支持减弱学分制下学生交往的机会相对减少、人际交往密度降低、人际关系疏散,学生遇到问题困惑缺乏倾诉表达对象,朋辈咨询机会相对减少,这会导致学生将问题积于心中,难以排解,继而导致其他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3)网络社交学分制下,学生在班级面对面直接交流机会的减少,使学生在现实层面亲密关系没有得到建立,并且在网络和新媒体背景下,学生会更多地寻求网络交友。网络交友实际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不是人与人的交流,本质上是一种人与机的交往。人机交往可能暂时会满足学生交友的需要,但是由于其虚拟性和隐藏性,虽然一方面为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寻求精神寄托和逃避现实生活提供了场所,但虚拟的人际从长远来看不能满足学生人际关系的需求,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现实人际关系问题。

3.教学模式改革带来的压力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变革会带来一些矛盾和问题,需要一段时间的完善,如课程体系不完善、选修课比例偏低、课源紧张等。学生的心理状态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学生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

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构

鉴于学分制改革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学生心理状态及的冲击和影响,高校迫切需要改进相关工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及危机干预模式

高校探索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教育、监控体系外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补充之前院系管理为主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宿舍在心理健康教育及心理危机筛查中的基础作用。李菁、詹海提出的学院——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值得借鉴和思考。

2.加强学业导师制

高校要加强对学业导师制的领导、选聘和考核,学业导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业档案、帮助学生制定学业规划等。学生在选择专业、课程时,听取导师的建议,导师多给予讲解介绍。改革是系统工程,在中小学加大职业教育的内容,对于学生应对学分制下的选课和选专业是有益的。

3.加强学生自我意识、职业规划教育

学分制改革下,学生的自主性更强,活力更大,也会更加迷茫,因此大学专门开设课程尤其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加强学生对可选专业的了解、体验,自我能力特点的了解、认识。自知者明,学生了解自己的特点,可以结合职业特点进行职业规划。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的理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在学分制背景下,学生会产生更多的迷茫困惑、人际问题、压力,因此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针对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传授心理调整技能技巧,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团体辅导、讲座、素质拓展、心理沙龙、读书会、成长小组等都可以用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在学分制下,学生可依据自身特点和乐趣选择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利用人际中的相似性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此,在上课过程中,任课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仅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注意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心理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交往、懂得情绪调节,建立健全人格。

5.适当开展班级活动,加强班集体建设

学分制下行政班力量的弱化,有可能会影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减少亲密感,但班集体仍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织单位,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中都发挥着重要教育作用。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有助于凝结班集体的活动、有助于人际关系建立的活动,通过心理团体体验活动,在较短时间帮助学生树立班级意识、建立同学情谊。

6.丰富学生的社团活动

学生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同伴的影响,活动的渗透。学生社团及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和个性魅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体协作精神。因此,组织多样的活动,利用社团将大学生活动与兴趣联结起来,可以给学生提供联结的纽带,增加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学生获得归属与爱的需要。

7.成立学生帮助中心

学分制背景下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要求加强,在学业上学生可能会有很多困惑迷茫,缺乏帮助者。学校可以成立学生帮助中心,让每门成绩通过者自愿报名做志愿者,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来学生帮助中心进行预约,请志愿者帮助解决学业问题。学业帮助中心的建立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学业问题,同时建立学生学业的支持系统。

参考文献:

[1]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学分制管理规定[Z].鲁教高字〔2013〕14号,2013

[2]何欢宝.如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管理观察,2009

[3]韩庆利,刘建祥,刘守庆,等.学分制条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10

[4]王晓刚.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5]唐红萍,陈枫.学分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6]李菁,詹海都.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探究[J].高教高职研究,2009

[7]瞿启发.本科生学业导师教育管理模式探讨[J].求知导刊,201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7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已进入全面的转型时期,在这重要转型时期,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深入分析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据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显著地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能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立足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积极地引入人文关怀的概念,要让学生切实明白“做人为何”“生又为何”的人文教育真谛,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人文教育的内涵,鼓励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切实提高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原因

据最新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但一些突出的心理问题依然存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或有问题者呈上升趋势,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大半都有过心理问题,或多或少地出现过心理偏执现象,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是造成大学生辍学、自杀等这些不良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概率更为严重。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前景是不容乐观的,造成当前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影响

家长是每一个学生的启蒙教师,为此,学生家长品质的优劣、文化水平层次的高低、教育方法是否得当以及家庭环境等众多因素无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纵观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自身的条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不利,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极为粗暴,动辄打骂孩子,使得孩子从小就对父母望而生畏,和父母自然也交流甚少,缺乏必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孩子在家庭成长过程中,往往遭遇到困难得不到有效的家庭帮助,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也难以得到家长的有效引导和鼓励,致使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遭受更多的“压抑感”和“委屈感”。

2.学校教育不当

受制于整体的教育环境,我国的高校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和弊端,片面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高校教育虽不像中学教育那样片面追求升学率,但这种应试教育的弊端依然存在,很多高校片面注重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教育,将学生专业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这势必会造成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单调,使得很多学生不得不面临严重的升学和就业压力,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众多学生存在持续的心理压力和一定的心理问题。

3.社会不良影响的存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腐朽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潮日益渗透到当前的大学生群体,而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自身的思想成熟度还不够稳定,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在形成和稳定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社会上各种现象和是非缺乏清晰的辨认,尤其是西方的一些色情暴力影视等内容的传入,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的学生对这些甚至倍加推崇和模仿,这些来自社会上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当前大学生的一些非正常心理,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的“人文”包括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因此,人文素质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成是文化素质,即指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一般而言,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在这其中尤以人文精神最为重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文素质的最高形态。人文教育对学生内在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即是通过积极有效地传播人类文化,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内化成人的稳定的基本品格。这些品格包括我们的人格、品质和修养。通过这种品格的内化,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言行更加符合社会进步的标准。由此可见,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积极地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和如何生存。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它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追求完美的人性,而是要通过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顺应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文明人。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凸显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在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和谐性,积极领悟其中的真谛所在,并用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矛盾,要积极鼓励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据此有效探索个人成长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点,进一步明确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用以满足自身自尊和成功的需要,进一步协调好内心的和谐和均衡发展。

三、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人文关怀的策略

1.积极消除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误区

近年来,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了各高等院校和相关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各院校及相关教育部门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有效地开展了众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就当前我国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现状来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性。如有的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不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产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重视并预以加强,更有甚者,片面地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其个人的心理品质业已定性。要想切实优化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积极地转变观念和认知,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事实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充分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融入相关的人文教育策略,积极地消除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种误区,并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均衡发展。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高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机构,如果高校本身不能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其自身的心理特点有着充分的认识和把握,那么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必收效甚微甚至毫无意义。建立大学生的心理档案能够更好地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的心理档案一定要依据科学规定的量表,全面描述并反映学生的智力、个性及学习适应性,要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未来的职业潜能有着准确的描述和预测,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分析学生心理的各个侧面,对学生的评估要坚持从内到外的整体勾画。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实施科学育人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据,也能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关的心理依据。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提升对自身的认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从而显著地帮助他们预防和缓解种种心理问题。

3.积极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这些压力和冲突来自多方面,如学业上的不顺,感情上的纠葛,人际关系的紧张以及自我角色的模糊等。这些常常使得大学生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为此,在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据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文关怀,积极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体凝聚力和心理归属感。群体心理的有效建立,能够进一步增强群体对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吸引力。正是因为群体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对群体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学校的任何教育措施,必须要有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通过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使得学生在群体之中建立更为融洽的同学关系。同学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和尊重,互助互爱,对于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心理氛围有着积极的作用。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帮助,帮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健康、有序的群体生活中去,增强他们的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归属感,对于优化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  教育论文词条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词条  大学生  大学生词条  
综合

 带风字的诗句

带月字的诗句推荐度:带春字的诗句推荐度:带月的诗句带诗人推荐度:带月的诗句推荐度:带月的唯美诗句推荐度:相关推荐有关于带风字的诗句大全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展开)

综合阅读答案

 走向3D时代阅读答案

安徒生童话选阅读题及阅读答案推荐度:说明文阅读及答案推荐度:我是小偷的阅读答案推荐度:寒冷的味道阅读及答案推荐度:雨的阅读理解答案推荐度:相关推荐走向3D时代阅...(展开)

综合学习计划

 语文教研活动计划

小学语文教研活动计划推荐度: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研活动计划推荐度:小学语文的教研组活动计划推荐度:相关推荐语文教研活动计划语文教研活动计划1语文教研活动的开展需要有...(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