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导游词作文400字四篇
作为一名专门引导游客、助人为乐的导游,就不得不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讲解词。那么问题来了,导游词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导游词作文400字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导游词作文400字 篇1
你们请看,那身材魁梧,头戴曷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的就是将军俑。有的神态自若,目光炯炯,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有的则是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似在考虑如果作战,战胜敌人。满是大将风范。
再看那些武士俑,各个体格健壮,它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上翘起的战靴,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
接着继续来看骑兵俑,仔细观察,它们身上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登长靴,右手执缰,左手持弓箭,仿佛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打仗时期,肯定少不了一群良驹。看前方,那陶马跟真马一样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如果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跳上征程。
不管是将军俑、武士俑还是骑兵俑,都好像在暗下决心,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甚至连陶马也好像在打算一定要精忠报国,走进它的身旁,似乎能感爱到轻微的呼吸声……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慨。
各位亲爱的游客们,时光飞逝,今天的秦兵马能之旅也就告一段落了,现在我们准备启程回宾馆,接着后几天的活动内容……
导游词作文400字 篇2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青年旅行社的蒋承佚。今天我将与大家一起去欣赏岳麓山美丽的景色。
现在我们来到了山脚下,沿着这条历史悠久的路,来到了东方红广场。广场中央屹立着的是我们伟大的毛主席雕像,主席穿着风衣,目光凝视远方。
沿着曲折的盘山公路,我们现在来到了著名的景点爱晚亭。远远望去,三面环山的爱晚亭周围,枫树成林,参天古树,红叶满山。有的是金黄色,有的红似火,还有的是嫩嫩的浅黄色。这是一幅多么美的秋天的画呀!爬上山丘,来到了爱晚亭前,爱晚亭的外面是由四根花岗岩的石柱撑着,里面是四根朱红的大柱。大爱再看,亭内有一块红底镶金的匾,上面写着爱晚亭三个大字,这可是毛主席亲笔所为。亭子中央立着的一块石碑,上面刻着的是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诗句。
过了爱晚亭就是陡峭的山路了,考验大家的时候开始了,大家可不要掉队了!接着我们先后游览了金九先生修养处、黄兴墓、禹王碑、电视塔最后来到了岳麓山的山顶,这里有一个鸟语林,这是一个鸟的天堂!到处都是鸟影,到处都是鸟声,进入这个天堂中,这里有各式各样的鸟,有驼鸟、锋鸟、大嘴鸟,还有非常稀的鸟——火焰鸟……这边还有鸟的“表演场”一定让大家大饱眼福。
岳麓山还有很多观赏不尽的美景,今天我们就游览到这里,希望岳麓山的`美给你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
导游词作文400字 篇3
松花湖,位于吉林省境内的松花江上,与吉林市中心相距数十公里。松花湖的形状呈长线型,从高处俯瞰,波光粼粼的水面将松花湖装饰的如同一串闪亮的珍珠。
松花湖风景区内主要以湖水、树林和大山为主。在巍峨的大山和郁郁葱葱的树木之间,湖区碧波荡漾,湖面风平浪静,周围山环水绕,静谧的就如同恬静的中国山水画。松花湖风景区内的植被覆盖率达七成以上。每逢初春时节,万物复苏,到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炎炎盛夏之时,这里绿树成荫,鸟叫虫鸣;金秋十月,成熟的果实挂满了枝头;寒冬腊月,银装素裹,玉树琼花!一年四季,美景都数不胜数。因此,不管在什么季节,都有络绎不绝的人来这里游玩,欣赏美景。诗人贺敬之曾经在游玩过松花湖后,颇有感触的写下了这样一句诗“水明三峡少,林秀西子无,此行傲范蠡,输我松花湖。”
松花湖内有数十个单独的景区,有骆驼峰、凤舞池、五虎岛等等。这些景区有的已经开放,有的正在开发之中。大家在出发之前一定要全面的了解这些信息,免得浪费游玩的时间哦!景区内有很多的人工湖泊,包括东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每个湖中都有各种各样的鱼类。闻名世界的松花白鱼最为名贵,过去只有皇室才能享受到。如今,只要你来松花湖就一定能品尝到如此珍贵的美味。
松花湖是需要买票进入参观的,成人是10元每人,1米1以下的儿童可以免费参观。不过目前,游船还没有儿童票和老人票等的优惠。景区的开放时间是每天的上午7点至下午7点。
导游词作文400字 篇4
藕花深处是鼋头渚最幽静的地方。据说:1931年“藕花深处”这组景建成时,杨翰西的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酒宴之后,园主便请来宾为这建筑题名。当时这亭立于小岛之上,四周都是荷花。而且没有东面的这座小桥,只有西边的曲桥相通,有人题名“湖心亭”,杨翰西觉得太俗。
这时有一个工匠说:“我是否也能题个名字?”杨翰西想,你能题什么好名字呢?但转念一想,你说说也无妨,就说:“你说吧。”那工匠说:“我读书时读过李清照的《如梦令》,我记得里面有一句是这样念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这里亭子四周都是荷花,而且这亭子又最深,题‘藕花深处’怎么样?”杨翰西觉得这名字题的非常确切,便将此亭题名为“藕花深处”。
现在我们看见的“藕花深处”额是1981年由田原书写的。亭子东面的小桥是文革时建造的,虽然避免了走回头路,但“深处”的意境却没有了,本来“深处”就是到极限了,没法再往前了,现在通了,也就不深了,完全破坏了原来的意境。为什么还留着这座桥呢?主要是考虑到鼋头渚的客流量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