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女教师,在辞职时只留下十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我想,她这般精神可嘉,行为却不可取。大千世界固然值得去看,却并非要亲眼看遍才算圆满。
诚然,她敢于抛弃世俗的压力,而去追随内心的精神是值得赞赏的。“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人生苦短,又何苦画地为牢,强迫自己徘徊于住所与工作的两点一线?陶渊明打破了它,宁忍饥挨饿也不求官谋生;李白打破了它,宁背井离乡也要游遍神州……他们都敢于拒绝物质的丰腴,而去丰富内心,满足心之所向。这般敢于说“不”的勇气,在这奔波生计,碌碌无为的社会中显得异常耀眼夺目。
然而,世界的运作需要客观事实,而非主观意志,为这股精神而抛下工作,去“看世界”不见得是明智之举。
去看了那么大的世界,然后呢?
当所有好奇都被满足,当探索精神被完全成全,然后呢?这位教师不可能就此成为一代圣贤,更不可能飞天成仙,所有的追求和目标都被满足,也就成了没有追求和目标的人。有一部名为《楚门的世界》的一部电影,其中,每当主人公萌生出去探索世界的念头时,便会被“世界已经全被探索完了”等定论来搪塞并扼杀他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保留未知与追求的人生菜是有动力的人生,一味地满足一己之欲又有何意义。
何况,这般“任性”
不仅不会充实人生,更是对家庭,社会责任的逃避。作为一名教师,抛弃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万千莘莘学子又该何去何从?作为家庭成员,背弃“父母在,不远游”的道理,又该如何赡养父母,抚育子女?不顾一切的探索,真的值得宣扬吗?
同时,这种“任性”更可能贻害大方。正如千百年前的李煜一般,他的确是个才华横溢的文人,但更是一个奢靡荒淫的昏君,终日饮酒作乐,置人民于水深火热而不顾,终自己也沦为阶下囚,亡国奴,留下“敌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般千古悲叹而终。每个人多少都有私欲与责任。分不清孰轻孰重,只追求心之所向时,必然引起大混乱,假如社会中的每一份子都如这位教师一般,辞职去看这世界,必是寸步难行,又谈何走出去?
可见,她这般不负责任的行为,非但无异于己,更会危害他人,又谈何效仿呢?
当然,我也并非要宣扬就此如行尸走肉般忙于工作。“委心任去留”是理想,奔波生计则是现实。我们不是取舍二者,而是调和他们,试想,在繁忙的工作休憩之余,花一些积蓄,出去走走,放松身心,既不如三毛般流浪世界,又不如工作狂般死于世俗,这般充实的人数,岂不快哉!
追求虽好,为它为切断生活来源,抛弃社会责任,最终也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工作与休闲兼备才是正道,又岂效阮籍穷途之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