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真”一词,自古以来就不是一个贬义词,可是现在,这已经是和老师对着干的代名词。
“老师,为什么不可以理解成……”未等说完,老师已经粗鲁地打断:“坐下,天天全不往规范上想,光知道较真的细枝末节。”老师说的意思当然并无恶意,比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古有明训。但是,平时对题目理解的失误与不当等等是因为森林中的个把树木,如同一个有机的系统,一步不通,整体就无法运行。”这个提问的人是我,回答的是本班数学老师,问的是关于一个是否要分类讨论的问题,因为这次打断,我便也不再提及,而为什么这题不要分类讨论这个问题也一直被我深埋在心里,随着时间的流逝,淡忘了。“欠钱必还”古往今来的道理,本次考试最后一道大题,一模一样的模型,我怎么也想不起来当时有没有讨论,有,为什么?没有,为什么?不知道,这一切都深埋在老师对我较真的一句训斥中了。
我看不懂把断章取义的“不求甚解”挂在嘴边的人。我从不在课堂上大喊大叫,我与老师在学习上的较真,是因为我如何如何试图理解老师的思维却想不通,而不是非要把老师置于尴尬的境地。有一次,我和语文老师就“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语文老师说通我花了近一个小时时间,不像有些同学,只要自己想通了,就立即说懂了,不必多
纠缠,而我的目的是求知,不是说倒老师。
俗话说文史不分家。以前我们历史课讲题时气氛可活跃了,一道题各种不同的答案,各抒己见,最后老师亮明正确解释,本班历史一直暂居第一。最近近中考,老师下狠心一定要把本班学生的一切较真,对题目深层次理解不行,有不同理解更不行。那有疑问怎么办?提问,老师把参考答案给你说一遍,说一遍问题思路,还有问题,不许提,回家好好揣摩出题目的用意,怎么揣摩?做题,做题还是想不通?再做题。一个又一个的死循环,同学的心中的那个结并没有想通,进一步的较真又不允许,本班的历史一落千丈,因为所有人的思维都失去了挖掘的能力。
最近本班搞“大清洗”,彻底铲除一切敢于对题目有进一步较真,不服从标准答案的“阶级敌人”。再这样下去,所有人的思维能力都会进一步弱化,直至成为“木偶人”。作为被“批斗”“戴高帽”的一员,我只能尽我所能大声疾呼:“较真不是钻牛角尖,不是没事找事,更不是故意抬杠,我们所有的目的,就是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解决心中的疑难杂症,绝无他意,仅此而已。”“我们只和盲目较真,我们不和知识较真,我们更不和老师较真。”“是不是较真,就一定要被定性为思维偏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