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荫桓原来是这样的
在晚清时期——中国历史上任人宰割的时期,政坛上出现了一位名臣,是戊戌变法的重要领袖人物。没错,他就是张荫桓。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在世人的评价中却是大相径庭,甚至走向了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赞之者称其为“冠世之才”,而憎之者贬其为误国无状的汉奸。由此而知,张荫桓一直备受争议。而今日,我便要替他讨回公道,揭开那层蒙蔽世人双眼的翳!
张荫桓到底何其人?
在贬其者口中,张荫桓的官位源头是很虚的。虽说他幼时是有几分聪颖的,但到而立时,连秀才都没能考上。后来托他舅父的福,被分发到山东候补。再后来得以在朝廷任职,也是有贵人相助。且就此打住,再谈谈他的职务及所作所为:一个洋务外交官,却担任太常寺少卿,引起诸多传统士人反对;“甲申朝变”后,清廷抗战情绪高涨,张荫桓却执意劝其求和,受到众人弹劾;“甲午战争”后,鼎力支持变法,与众大臣意见不合。
于是,在众人眼中,张荫桓就成了没有中华气魄、畏手畏脚、谋私利的小人,卖国的汉奸。而事实真是如此?
实则不是。
其一,随说张荫桓在做官道路上屡考屡败,但他不甘落没,转身向洋务方面发展。虽说如果没有朝廷重臣提举,他也不能轻易当上外交官,但也绝不能否认他的才干。他善于把握机遇,在适当时机施展才能,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才得到他人的赞许乃至抬举。他的确是才华横溢,并非有名无实。
其二,难道精通洋务、擅长外交就是卖国贼了?办洋务就不光彩了?恰恰相反,我认为这大概是极光荣、重要的职位。一个国家能与其他各国和平共处,功劳最大的则是外交官。他们凭借智慧的头脑和舌战群儒的口才为各国打下了和平共处的基础,促进各国的文化交流,互相
学习、共同进步。这应该是人人尊敬的职业。自古证明,一个国家在保证主权独立的情况下,只有对外交往与交流,才能有所进步;反之,就有闭关锁国的危险。一个愿意学习洋务及对外交流的张荫桓,既然是心系祖国的,何来“卖国贼”一说?
其三,他的爱国情怀是体现于方方面面的。1885年7月6日,张荫桓奉命担任驻美国等地的公使。当出国的行船行至台湾海峡时,他注意到船上为置备中国国旗,于是当即命人制作国旗,并高挂在船头;行至旧金山码头时,美海关关吏无故阻碍张荫桓等人上岸,并要求接阅国书。张荫桓没有惟命是从,而是以理服人,维护了大清尊严。尽管这都是些细微之事,但张荫桓是极其重视的,从中可以看到他对大清的忠与爱。
其四,“甲午朝变”中张荫桓坚持议和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他深知,大清处于劣势,跟法国硬碰硬是没有好下场的;其次,日后再通过整顿吏治发展军事领域,逐渐强大后,自然可挽回民族尊严。如今,若是为一时体面而开战,绝不是明智的选择。张荫桓绝不是忍声吞气、贪生怕死,只是将目光放得更长远罢了。
其五,张荫桓是戊戌变法中的重要人物,他意识到,一个国家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是不行的,应该尽早革新变法,为中华民族开辟一条光明之路,结束任人宰割的生活。而那些守旧大臣才是愚昧至极的,他们以自己的利益为重,以国家命运为轻,恐变法威胁到个人利益,于是弹劾张荫桓,称其“贪奸误国”,使他死于非命。
到底谁才是汉奸?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对张荫桓应该有了新的认识。他绝不像某些人所说那样,是个见利忘义的卖国贼,而是一个明智勇敢、大公无私的爱国者,是个英雄!没错,晚清名臣张荫桓原来是这样的!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