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我就喜欢戏。
那时,对戏只不过是一知半解罢了,只知道有京剧。而黄梅戏,却喜欢它的腔调,总是在妈妈面前自以为是的咿咿呀呀地来上那么两句,虽不像,却有几分韵味。
三年级时,一天大陈老师跟我们说剧院有学琵琶,南戏的机会。琵琶是什么?还是报南戏吧!尝试一下!就这样,我的戏台从家中移到了剧院里。
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下发了戏词和练功服,以及扇子。练功服里有一件“水袖”。由红白相间而成滑得像水一样。仿佛穿上就可以变成仙女。戏词是《梁祝》选段《十八相送》。既然是《梁祝》就会分男女两个角色,我就凭我的娇小身段而扮演了祝英台。
在学习过程中,我知道了南戏又叫越剧,鼻祖是瑞安的高则成。他写的《琵琶记》流芳百世。
我们每天练的都是唱词和动作,在一个月的苦练后柔和的唱腔流利而出,下腰,劈叉等更是不在话下,一笑一颦的动作三个月后才能展现出来。经过半年的勤学苦练,我们已能演出半场戏了。
一天,央视来我们团里拍纪录片。我们
像往常一样,穿着水袖,扇着扇子。像古人一样走台步,念唱词,心中泛起一股自豪感。
暑去寒来,一年的光阴过去了。我们迎来了结业的演出。我们的戏台也搬到了大剧院里。我们穿上了长衫戏服。戴上了状元帽。这帽子又重又笨累得头疼。
长衫戏服由于第一次穿不习惯容易摔跤。刚开始我们像大老爷一样得让家长搀扶着在场外练习走路。生怕一上台就闹笑话。表演开始了,背景音乐响起,我们穿着代表角色的红色和蓝色戏服的伙伴们精神饱满的分别站在了舞台两边,然后一对接着一对边唱边走向舞台中央靠拢,口中唱着“书房门前一支梅……”手中拿着折扇相互作揖行礼,我们像小鸟一般在台上迈着轻盈的台步,做着各种戏曲动作。一曲唱罢我们甩出水袖转身而去。我们呈现的《十八相送》选段赢得了台下一片掌声。也为这次学南戏的经历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人们都说京剧是国粹,南戏又何尝不是?是戏,上我爱上戏台;是戏台,让我爱上南戏;是南戏,让我爱上国粹!有机会我还要继续我的学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