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夜色尚在朦胧,教室里明亮的灯光笼罩着一切,望向钟表,仅为五点几分;望向讲台,一位四十出头的老师立于其上。
初一之时,我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态开始接触历史,与此同时,她也进入了我们学习的生涯。她满腹经纶,凭借广博的知识吸引了我们,我不由对她心生敬意。
然而,一切都存亡难料,第一次考试,我的历史竟成了拉分科目,我心中不由陷入一阵颓唐。此后的历史课上,我开始失去了信心与兴趣,我感觉自己迷失了学习历史的方向,像是在黑黝黝的山洞中,没有同伴,没有方向,没有信号。而在当时班内不少同学在历史上早已如日中天,“兴盛繁荣,不可一世”。他们与历史老师关系良好,而老师也似乎对我不闻不问。我常默叹:我的历史学习竟这般狼狈,老师竟这般冷漠!
一次历史自习上,我们在认真做题,做到中间,我几度受挫,我疲惫地抬起头,哪知,这一抬,几乎改变了我的命运。只见老师在过道中走着,路过几拨提问的同学,来到我的身旁。她俯身向下,倚在我的桌旁,低头看向我的卷子,注视了一阵,指着我卷子上的一道题
说道:“写评价时应从事件、意义两方面写,并且应有主语,像这个……”紧接着又是一阵详细又通俗的讲述,她引经据典,配以实例,先大范围阐述,又翻开书用教材中的内容再做解释,又饰以小例子。讲解结合题意,容纳一切,而又不显混乱,游刃有余,并无丝毫差错。我心中霎时明朗,仿佛黑暗的山洞被凿开,外界明亮的光芒散入。讲解完了,她迈步离去,面部仍无任何表情,只是往返过道,左右释疑。
此后,我开始尝试用她传授的方法学历史,并积极积累。我的历史水平一天天提高,做题也日益轻松。一天,偶遇难题,又去请教。她讲授仍旧条理,仍旧有理有据,仍旧两眼平静,面无笑意。这时我明白了:她作为一位学者式的老师,无论什么人,什么问题,什么情况,她都以学者风度对待,深刻发掘,为人排疑。
真想不到,她平静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如此热忱、认真、敬业的心!她竟有如此学者风度,博览古今,一丝不苟做学问,一心一意做教学!
我发自内心对她肃然起敬,我想用评价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表达我的敬意——老师,您不愧是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