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十岁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二十岁时是轻蔑期,三十岁后又变成理解期,四十岁是深爱期,直到五十岁才真正了解父母。读罢令我深思:青春期的我们与父母这种感情上的鸿沟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填平?
答曰:“修那建一座瑰丽坚固的桥,沟通两代人的思想!”
回答妙哉快哉!因为处于青春期的我们,独立意识越来越强,迫切希望摆脱家人的束缚,得到一张“解放自由证”。于是乎,与家人的沟通越来越少,分歧似乎也越来越大,甚至争吵也不可避免。
在我眼里,妈妈细心太谨慎,有太多的“该”或“不该”;而在她的眼里,我任性、自私、孩子气,做事武断,不计后果。我和妈妈的分歧越来越重。
不仅如此,我们对父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既不能干涉我们的生活,又必须理解我们所有的欢乐和苦恼;既要给我们独立,又不能让我们领教被忽视的滋味。父母觉得这样的要求真是“天方夜谭”、不切实际,他们用异样的眼光打量着我们
;我们觉得父母连这样简单的要求都达不到,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会给我们安逸的享受。这时候,如果心有桥的话,那也是“断桥”。
尽管这样,父母对我们的关心不变,有时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又会让我们心中有种异样的情感在涌动:生病时,病床上躺着的是我,床边守护的是妈妈;受伤时,背着我一口气跑到医院的爸爸,趴在背上嘤嘤啼哭地是我;吃饭时,大口大口享受美味的是我,在一旁含笑注视的是妈妈,……一时间,我又觉得父母变得高大了,懂我了,变得完美了。
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小孩,时刻需要关心爱护。我们做儿女的,难道不应该理解体谅父母的这一份真诚的心吗?
对待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要多一些沟通,少一反抗和顶撞;多一份热情,少一句冷言冷语;多一些尊重理解,少一些自私蛮横;认真聆听,委婉倾诉。
让我们把快乐存进感情的银行,收获更多的快乐,抚平那心灵创伤,架起一座心灵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