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成长中,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谁?父母当然是第一位,第二位的恐怕就是老师了。自从我当了一名老师之后,我的老师们留给我的印象就更加清晰了。
我的小学是在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念的,念一、二年级时,真的是“泥桌子,泥凳子,中间趴个泥孩子。”印象最深的是教数学的王老师,他打破了我们以前对老师的看法。在我念一至四年级的时候,每个老师都是严肃又鄙视我们的,动不动就骂我们“麻丝穿豆腐,上浆不上提”“草包一个”等,满脸的挖苦,满脸的恨铁不成钢,我们多数被训得脑袋耷拉着,大气不敢喘。可王老师不同,他从不骂我们,态度和蔼可亲,即使对待全校最调皮的孩子也只是苦口婆心地劝告,曾经就有一位出名的调皮蛋,在他春风化雨般地教化下脱胎换骨。因此,王老师名声大震,外校的学生都慕名转学到我校,我们都特别自豪地谈论着王老师的为人。
记得有一次,我被王老师叫到了办公室。我紧张的站在老师的办公桌前,心“砰砰”直跳,脸涨得通红,王老师翻开我的数学作业本,指着那一道道被他批改过的题目,语重心长地说:“你怎么错这么多?以前不是学得很好吗?这些内容怎么学得这么糊涂?”他说得不紧不慢,温和的口吻中带有责备的语气。我一句话也没说,眼泪”扑扑“直滴,滴湿了作业本,真是太丢人了!从那以后,我数学作业再也不马虎了,有一次为了算一道应用题,竟算到了凌晨两点,终于在期末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从小到大,那是唯一一次因为学习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我很感激王老师及时纠正我的错误,就在那一次让我醒悟,学习不能马虎,要脚踏实地。
进入中学,我遇到了一位在语文上对我影响更大的马老师。马老师大专学历,中文专业,普通话说得超棒,与电台主持人差不多。我第一次听他朗读俄国作家契科夫的作品《变色龙》时,完全惊呆了,他把奥楚蔑洛夫的形象用声音演绎得惟妙惟肖,一开始严肃公正,伸张正义,当得知是将军家的狗时,立刻变得谄媚、逢迎。马老师的朗读完全颠覆了我对朗读的认知
,原来朗读这么有趣,这么美妙,语气可以这么变化多端。从此,我爱上了朗读,经常一个人在屋子里忘乎所以地朗读课文。马老师的普通话教学在当时的农村中学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他带给我们多少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呀!
马老师除了影响我对朗读的爱好,在写作上的指导更是让我受益终生。记得他教鲁迅写的《一件小事》时,就告诉我们写人要通过具体的事情叙述表现这个人,写事要通过这件事的叙述来表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总之,人与事是不能分离的,我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记叙文是这么写的。从此,我明白了怎么把人或事写具体。果然,在一次语文考试中,我的作文被当作范文在全班学生面前朗读,这一下子提升了我写作的信心,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有时还把当天新学的词语用一个故事串写到一起。现在,我仍然会写些随笔,虽然没有去发表,但是我觉得写作能带给我平静与快乐,是修身养性的好方法。可惜,马老师只教到我们初二,初三就换成另一个老师,而那个老师分析课文一点也不精细,走马观花似的,导致我们学得囫囵吞枣,初三的课文一篇印象也没有。现在想想,真的很遗憾,如果马老师一直教下去,我们会记住多少美妙的课文呀!再后来读了师范,对师范的文选课很期待,想获得深刻的审美与情感的体验,可老师上得轻描淡写,没有激情,没有美感,再也找不到马老师上得怦然心动的感觉。现在我想尽管有许多好的课文,如果老师不投入激情的上,那只能是一潭死水,激不起学生半点的感情涟漪,想从中领悟情与美,只能靠学生自己自悟了。
我觉得当一名老师是多么神圣呀!马老师也许根本记不得我这样一个学生,不会想到他的教学方法会影响我这么深,但是这种影响的确又是那么深刻、持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哪一颗种子发芽不是默默无闻?哪一朵花开不是无声无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深地感到一个教师素养的高低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重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仍在光芒四射,我要高举这面旗帜,虔诚地走下去。